火犁曳引機 農機/火犁/曳引機/耕耘機/三腳仔「羅達利/耕耘部」材料 | Facebook
這個不叫「曳引機」,所謂曳引機是要自備動力並行駛於田間從事犁耕的機器。 Facebook
這種蒸汽犁是靠兩台蒸汽機關車,分置於農田兩端,並用鋼索來回拉動農具(圖中的農具叫板犁),來深耕土壤,其犁耕深度可達60公分。
現在這台板犁是往左下角方向拉動(左下角鋼索是緊的),也就是由另一台(沒有照到的)機關車所拉動。
日治時期到1937年時,全台灣共有該蒸汽犁45套。
該蒸汽犁台灣人都稱之為「火犁」
Facebook https://bit.ly/4etiSSg
圖中的機器稱為「火犁」,又稱「蒸汽犁」,以蒸汽為動力,在蔗田的兩端各有一部蒸汽車,藉著蒸汽車燒煤炭的動力,「火犁」在蔗田一來一往,完成整地的工作。以其功能而言,「火犁」可以稱得上是第一代的曳引機,臺糖公司則是臺灣最早引進機械化耕作的單位。種甘蔗前要先整地,「犁翻」就是整地的第一個步驟。 臺南研究資料庫|犁翻 https://bit.ly/3TKgdv1
「犁翻」之後要碎土,即把蔗田的土再翻鬆,以利人工種植甘蔗,圖為利用「火犁」進行碎土工作
臺南研究資料庫|碎土 https://bit.ly/3TQwZZn
灣裡製糖所即今之善化糖廠,圖為灣裡製糖所全景
臺南研究資料庫|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灣裡製糖所 https://bit.ly/4dwXHx8
台灣農業機械概論: 2.4 Tractors That Work On The Paddy Field
耕耘機為台灣農業機械化打前鋒,隨著推廣數量增加逐漸替代了耕牛。原來四十多萬頭耕牛,到六十年代末期只剩下七、八萬頭了,不用說這些淘汰的牛隻均已上桌被人食用。現在有些人堅持不吃牛肉,除感念老牛為人所做的貢獻外,有些人是怕吃到他們自家的耕牛,有傷天理。
最早期的蒸汽犁亦曾自英國購入,作為墾地之用。
雖 然後來機械力逐步替代了畜力,不過農民操作時仍需跟在機械後面行走,非常辛苦。原來,我們跟著日本人叫耕耘機為POWERTILLER,在歐 美稱為園圃用曳引機即GARDEN TRACTOR,我們當作本田用的主力農機,在歐美人眼裏不過是住家前後院用的小玩意兒而已。許多東南亞及其他開發中 國家人士稱呼耕耘機為PEDESTRIAN TRACTOR,倒是相當傳神;如此也可與一般乘坐式農用曳引機區隔。西方人說﹕「東方農民雖然利用農機,但 仍跟在後面行走,仍屬走的農業(WALKING AGRICULTURE),還是一種『落後』的機械化型式」。但不管如何,台灣的農業機械化總是往前 『走』了一步。實際上當年台糖公司農場已有少數曳引機,即為所謂『坐的農業(RIDING AGRICULTURE)』。至於能不能將它推廣到一般的水 田,則頗見躊躇。在觀念裡,農民咸認為讓大型曳引機下水田作業,一則田區太小,不易操作,再者怕其太重,破壞耕盤。當時亦有澳洲廠商(HARWARD廠 牌)來台介紹其公司在馬來西亞以曳引機在水田中耕田的錄影帶,證明大型曳引機可兼用於水旱田。在日本,並早已知道有些小型曳引機可應用於水田作業,不過因 馬力太小,作業效率不及大型耕耘機,因而始終未見推廣。
2.4.2台糖最早使用曳引機
五十九年彭技正與台糖公司袁夢鴻總經理和郁英彪協理等同赴馬來西亞考察,實地瞭解 大型曳引機在當地之水田作業情形,確定其可行性。民國六十年,農復會提出一項「促進農業經營現代化實驗區計畫」。該計畫在彰化縣花壇鄉規劃約一百公頃水 田,將毗鄰田埂打破重劃,以適合於大型農機作業。整地用採七十馬力級的JOHN DEEREJD-2120型曳引機,搭配HARWARD70E型迴轉犁; 育苗則採用共同育苗法(這是台灣專業化育苗中心成立之始),並用兩行式動力插秧機、聯合收穫機及乾燥機等,搭配使用。
台糖展示的早期曳引機
該 計畫轄區內並挑選適當農民予以農機使用和保養訓練及少數育苗和田間管理人員組訓,其他大部分農民則輔導轉業或安排副業。在當年教條式的體制下,該計畫曾被 譏為人民公社,不過農復會屬非政府機構,一般批評似乎也無可奈何。由於這是主任委員親自領軍督導的計畫,當時李登輝總統還不過是一個農經技正,僅參與計畫 的評估工作而已。
起初,一切工作進行很順利,包括農民組織、田區規劃、農民訓練、到水田整地都順利完成,一直到共同育苗時,播種後數天開 始綠化尚稱正常,正慶幸初步成功時,忽然傳來所有秧苗一夜之間枯死泰半的壞消息。只好趕緊動員植物病理專家研究,結果發現是秧苗立枯病作祟。當年小規模育 苗時,並未遭遇過這種病變的經驗。經過消毒並重新育苗,但已誤農時,結果那一期水稻收穫量未能達到農復會計畫初保證的產量,只好賠償農民的損失而結束該計 畫。當時,為執行該項計畫,一位台中區農改場的稻作專家陳懷修先生夙夜匪懈,認真工作,終積勞成疾而病逝,則是另一件憾事。由以上敘述,大家自然可想像到 所謂農業現代化,實質上是在小農制度下主要利用大型農機的嘗試。
2.4.3走的農業蛻變為坐的農業
上 述計畫表面上以失敗收場,惟當地地方政府與農民組織,卻仍繼續在原有的基礎上推動,反而收之桑榆。後來農民都能按當初理想合作無間,使大型曳引機照常運 作,就農機水田應用而言,反而是成功的,證明大型曳引機在台灣可勝任在水田作業。為此,乃於六十一年再研提計畫補助台中縣新社鄉的農林廳種苗繁殖場成立 「農機代耕中心」。經當時莊紓場長及負責人游祥芳先生通力合作,該代耕中心於六十一、二兩年內代耕實績高達三千多公頃。六十二年中期,由於種苗業務的關 係,計畫改由台南棉麻試驗分所接續,由該所季景元所長及農機業務主辦人陳梯全主任全力投入代耕工作,成果斐然。其後在農復(發)會、農林廳等輔導下,在民 間紛紛成立代耕中心四百多處,而每年進口千台的大型曳引機,儼然成為代耕主力。
利用大型曳引機搭配迴轉犁從事稻田代耕示範之初,農民看到 如此龐然大物時,非但不接受代耕,連進入其田區都遭到拒絕。不得已,只好採取利誘措施,首先免費,緊接著僅收一半代耕費(如當地耕耘機代耕每公頃收費兩千 元時僅收一千元)的辦法來引起農民興致。未想到此辦法奏效,不久申請代耕農民應接不暇,很快地耕耘機代耕業者跟進,逐漸可看到水田裏大型曳引機的影子了。 其實,在農業機械化期間,政府施行的土地重劃政策,農地面積擴大,田間道路標準化,都利於大型農機進入田間的一些措施,使農民接納大型曳引機下田的想法逐 漸轉變。
曳引機逐漸淘汰耕耘機的速率,一如過去耕耘機替代耕牛一般。比較無奈的是,這種替代的過程反而影響國內耕耘機的市場,當年景氣鼎 盛時期每年產銷耕耘機高達一萬台以上,曾幾何時每況愈下,後來已降到數百台而已。風光一時的台日合資工廠不是關廠就是淪為曳引機進口廠以苟延生存。就產業 而言,採用高效率農機以降低生產成本俾利農民和農業發展,這也是另一種無奈的結局。
這種本土性的代耕制度所用的農機,包括整地、育秧、插 秧、收穫、乾燥等作業所需農機和設備均朝大型化、高效率化發展,可惜大部分國內農機廠商未能把握此脈絡,至為可惜。乾燥機廠商是比較特殊的例子,例如,三 久公司林榮郎董事長就感嘆道﹕「政府推展農業機械化是成功了,但國內農機工業卻未能繼續成長受益。」
綜合言之,由於專業代耕者大都採用大型化農機,所用的農業機械之設備較為齊全,操作者均是乘坐駕駛,諸如﹕曳引機、乘坐式插秧機、聯合收穫機等,至此,台灣農民已由走的農業邁入坐的農業領域了
台灣農業機械概論: 2.4 Tractors That Work On The Paddy Field https://bit.ly/4gHo8mF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