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在臺南地區的早期發展(1661-1721)」吳中杰
講題:「客家人在臺南地區的早期發展(1661-1721)」
探討17至18世紀這段時間客家族群在臺南的發展。
講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 吳中杰
日期:8月10日(六)
客家人在臺南地區的早期發展(1661-1721) | 多元族群的交會 | 1624講堂 | 400系列展演 | 臺南 400 - 一起臺南 世界交陪 https://bit.ly/3XphCcD
客家人在臺南地區的早期發展(1661-1721) | 多元族群的交會 | 1624講堂 | 400系列展演 | 臺南 400 - 一起臺南 世界交陪
【尋覓雲嘉裡的客底(hagˋ daiˋ)】👀
你的祖先也是客家人嗎❓
按照👤學者邱彥貴、吳中杰的說法,清領初期移民臺灣的漢人主要來自中國福建省的漳州、泉州、汀州,及廣東省的嘉應州、潮州、惠州。其中,🔸泉州府為純福佬地區,🔹嘉應州和汀州府為純客家區,♦️漳、潮、惠州則兩者兼有。臺灣早期社會裡,漳州人多勢眾,遍及臺灣諸多地區,當中便包含說福佬話與客語者。兩種人會在漳州府的地緣認同下,混居一塊,並團結對外。因此,✨漳州客也經常是客家族群中,福佬化最多、最深的一群人。
除了漳州的福佬客,南彰化平原、雲嘉地區(尤指五十三庄地區)過去則住著不少來自潮州等地的客家先民,成為當時兩個主要的客家集團。當時的客籍先人為了對抗泉州移民,特與漳州人結盟,其客家腔調於是也轉為漳州福佬話,並為👤學者林衡道於1963年以「福佬客」族群來加以指稱這群早已福佬化的人群。
本中心於112年5月開始委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團隊進行「#溪口曾家家族史調查研究計畫」,目前也在溪口觀察到與以上說法吻合的現象🤩。
團隊首先透過現有的 ★族裔與信仰的分佈資料,即溪口鄉誌《懷舊思想起》收錄的「溪口鄉內三個主要的祭祀圈」、「新街三山國王53庄聯庄圖」及「從族裔看溪口客家人2」,將三張地圖疊套一塊,有以下初步發現:👉通常代表客家信仰的三山國王,其信仰圈大致落於溪口東邊的客家地區;而多為福佬人祭拜的保生大帝,其信仰圈則落在西側漳、泉為主的福佬地區。(如圖1)
第二項發現則和福佬化的時間有關。經由溪口曾氏洋樓後代成員提供的 ★古文書契裡察覺到,👉約在十九世紀中葉,地契的用語出現閩、客用語交雜的情形,像是福佬話的「上大房」、「厝地」、「牛牳」(對照客語的用法,則分別為「頂大房」、「屋地」、「牛嫲」)。(如圖2)
另外,也在日治時期的 ★家族除戶資料裡,👉發現曾家在日治時期的族裔登記為福佬人,推測福佬化的階段可能約落在十九世紀中至二十世紀初之間。(如圖3)
【參考文獻】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果實。
陳席卿、鄭淑琴(2009)《溪口懷舊思想起》。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K8WnMaDFqAdRPYPz/
焙灶寮
200 年的龍眼家族傳人,吳侃薔夫婦耕煙柴焙桂圓,旅宿《迎山》體驗討山人生
上下游記者 楊語芸·人物好吃.好玩·2021 年 08 月 30 日200 年的龍眼家族傳人,吳侃薔夫婦耕煙柴焙桂圓,旅宿《迎山》體驗討山人生 | 上下游 https://bit.ly/4cXBbgQ
離開高速公路,轉進省道、鄉道、產業道路,來到台南東山,道路兩旁結果累累的龍眼樹像在迎賓一樣,一路帶領我們來到仙湖農場。農場主人吳侃薔是「龍眼第六代」,除了承繼傳統的柴焙龍眼農作外,還透過旅宿、深度體驗,為龍眼找到新的時代舞台,他要把吳家傳承六代的農事智慧與生活風格,說與大家知道。
這是一則長達兩百年的故事,在吳侃薔的陪伴下,我們從農場走到焙灶寮,聽他說先人如何掬一池風月,跟山討一片生機,那些採龍眼、焙桂圓的歲月點滴。空氣中滿是龍眼的甜香,我們走在故事中,像是走在慢慢展開的畫軸裡,發現丘陵那頭徐來的山嵐把工筆的翠綠漾染成寫意的蓊鬱,原來我們不是在看畫,我們就在畫裡。
台南東山這片淺山丘陵有許多大自然賜與的龍眼樹,養活許多討山人。(攝影/楊語芸)
東山農民以挖山灶烘製桂圓 「放伴」禦匪護家園
吳侃薔的祖先早在乾隆年間從漳州來到台灣,從月津港上岸,在人口密集的嘉南平原伸展;道光年間決定跨過丘陵線到東山地區開墾。然而一丘之隔,就不是朝廷管轄範圍,山裡的土匪打家劫舍,討山的人必須相互「放伴」。
不同姓氏的人守在一起,你幫我種稻,我幫你蓋屋,有了家厝,有了村莊,開墾的艱辛終於換來生活的安定。大家靠稻米自給自足,需要與外界貿易時,就入山採草藥來換鐮刀、買鋤頭,發現滿山林遍布可口的龍眼。在鮮果採收後「第一天失色、第二天失香、第三天失味」的前提下,烘成龍眼乾是唯一的保存之道。
吳侃薔由文獻考據發現,自清朝起龍眼乾一直是東山地區農民重要的交易貨幣。吳家也從開台祖便烘製龍眼乾,依山勢挖出焙灶後,謙卑地跟山討來龍眼,柴燒成桂圓,養活一代代子孫,直至第六代的吳侃薔。目前仙湖農場有 40 公頃的龍眼果園,但沒有一棵龍眼樹是吳家自己種的。謝天護持,謝地滋養,謝眾生共享,吳侃薔秉持祖訓,謙卑地延續「討山」之業,也努力推廣桂圓的經典滋味,或可名之為「台灣味」。
仙湖農場景色優美,居高臨下的景觀最是宜人。(攝影/楊語芸)
烘製桂圓要七天 生活與生產都在焙灶寮發生
來到焙灶寮,吳侃薔繼續說故事。早年村莊裡的農民會在龍眼產季以扁擔挑兩個月的糧食,攜家帶眷住進山裡的焙灶寮,兩個月的生活與生產都在小小的寮裡發生。
吳家共有三處焙灶寮、十口焙灶,一口 40 X 130 X 260 公分的焙灶可以放 600 公斤的龍眼生果,相當於六棵龍眼樹一季的產量。從龍眼到桂圓,焙製過程需時七日。農民每天要採一口灶容量的龍眼,第七天完工起灶後,再放入新的龍眼。為了增加緩衝的空間,吳家有十口灶,颱風搶收時就可以多焙一些桂圓。
生果平舖入灶後,先以大火將表面的微生物殺盡,再改由小火慢焙,每日翻焙以確保受熱均勻。從生果到桂圓熟成,重量隨之遞減,三公斤的龍眼焙成一公斤的龍眼乾,三公斤的龍眼乾剝出一公斤的桂圓,也就是說,一公斤的桂圓需要九公斤的龍眼才能成全。
農民在焙灶寮的生活也因著工序而有一定的節奏,一早起床,女人們便在山林間挖竹筍、採野菜,搭配由山下挑來的鹹魚鹹豬肉,料理三餐。上午是採收龍眼時間,男人上樹,女人在樹下整理龍眼;下午多在寮裡烘焙桂圓,由於爐火每兩個小時就要翻動一次,夜半也不例外,因此整個產季需要留宿兩個月。
耕煙人吳侃薔在七十歲的灶寮中翻焙桂圓。(照片提供/丁敬純)
平台生活看似浪漫 但農事是血汗交織的辛酸
焙灶寮前端蓋有一個僅能坐躺、無法站立的矮平台,烘焙龍眼期間,吳家的生活起居都在平台上圓滿。吳侃薔形容,農忙中偷閒的時光,都與平台有關,不論是坐下來泡茶、吃飯,或是聊天、睡覺,都是他美好的記憶。
雖然正值盛暑,下方又是灶口,但因為熱氣往山邊去,空氣對流的結果,平台處反倒涼風徐來,而且驅蚊效果奇佳。午後坐看雲起,寮中炊煙把空氣煉成棉花糖,倦了就拉月光當薄被蓋,夢一場豐衣足食的農家繁華……在吳侃薔的描述中,焙灶寮的生活有種「打工渡假」的浪漫,但真實的農忙卻有血汗交織的辛酸。
以前的農民不知道龍眼樹可以修枝矮化,他們爬上三公尺高的樹上,不時會有失足的危險,也常面對虎頭蜂或毒蛇的侵擾。吳侃薔示範翻焙的步驟,站在炭火上翻動龍眼,汗流成河,完全與「浪漫」二字絕緣。
吳侃薔示範以傳統工具「龍眼絞」摘取高處的龍眼。(攝影/楊語芸)
把「身」嵌進「討」成為「謝」 身體勞動不覺疲累
翻焙的重點,得將平舖的龍眼上下對調、前後互換,吳侃薔先以剖成一半的竹筒為勺,從灶中取出一定容積的龍眼,然後他踩進 40 公分深的灶裡,把腳尖抵住待翻焙的龍眼顆粒邊緣,彎下身軀,以手臂長為量度,把前方的龍眼往腳尖後撥動,最上面的龍眼會變成墊底的,原本墊底的則成為表層。
接著,他慢慢提起埋在龍眼裡的雙腳,往前挪一步,然後再度彎身,再度以手長為度,一勺勺撥動龍眼,待灶中所有的龍眼都撥動後,最後要把一開始取出的龍眼倒回焙灶的末端,一天的翻焙工作始告完工。
吳侃薔說,第一層的龍眼離火最遠,保水度較高,因此最重,但在撥動到一個分界線後,會突然感受到龍眼變輕,或是左邊重、右邊輕,這時得通知顧火的人,移動炭火的位置,讓桂圓均勻受熱。因為一切皆來自身體的感受,他因而聯想到,龍眼是用身體跟山討來的,把「身」嵌進「討」裡,正是「謝」字,「古人造字的靈感一定就是這樣來的。」
以龍眼木烘焙龍眼乾,同根相煎造就的柴燒氣味讓仙湖農場的桂圓有特殊的香氣與質地。「假掰一點,我們甚至可以說跟紅酒一樣,每個地區的風土、烘焙方式以及龍眼品種,都會造成桂圓不同的風味。」吳侃薔表示,雖然現代有新的省力方式,但他仍用身體肌肉來勞動,實踐龍眼的甜蜜人生,只要七十歲的焙灶寮還能升起炊煙,「我就不覺得辛苦。」
七十歲的焙灶寮,寫滿吳家人的幸福故事與辛酸血汗。(攝影/楊語芸)
從小就愛鑽研歷史 要為桂圓掙得舞台
身為家中獨子,吳侃薔說自己「好命」,從小只要負責讀書,爸媽不讓他碰農事,但他卻對農場歷史十分著迷,會自己找老人家訪談,也愛鑽研歷史文獻,在祖譜裡揣度開墾的艱辛。
吳侃薔小學時,仙湖農場因應國旅風潮改成觀光休閒農場,遊覽車載來台灣各地的遊客,他們住小木屋、吃風味餐,飯後一直守著卡拉 OK,高唱「路邊一棟榕樹下」,卻無視滿山的綠意、舉目的星斗以及蟲鳴鳥叫天籟之音。
當時吳侃薔就明白,這不是他要的未來,雖然當年的觀光模式養活許多人,也沒有什麼對錯,但他就是不喜歡。
大學畢業等入伍時,剛好是龍眼產季,他巴著父親學習烘龍眼的工序,身體的感受與之前閱讀的文獻相呼應,讓他更明瞭唯有彎腰流汗才對得起山林的贈與。再加上那年吳寶春麵包以桂圓為食材,獲得國際肯定,吳侃薔因而更清楚,桂圓一點都不俗氣,也絕非「好運的得時鐘,歹運的得龍眼」,他要替這個台灣味掙回應有的榮光。
從國旅轉型 介紹龍眼文化
退伍之後,吳侃薔正式接手仙湖農場的管理;現在農場內的旅宿「迎山」正是他的得意之作。房間的落地窗面對藍天綠稜,簡單的茶席舖設在陽台,這景象似曾相識?對了,正是焙灶寮裡的平台框景,吳侃薔為客人營造那樣的氛圍,看山、喝茶、呼吸;隨風、伴雲、席月,「我希望這會成為台灣的生活風格之一。」
「小木屋本來就不是台灣風格,」農場原有的小木屋如今成了員工宿舍,「迎山」名符其實,以窗框迎山入目,入住者莫不心曠神怡。此外,吳侃薔還設計多款深度旅遊的體驗行程,帶大家焙桂圓、採蜂蜜、摘龍眼。「我們跟外國人分享龍眼的文化以及我們保存的技法,他們的反應很像我們去日本觀光一樣,覺得這樣的文化載體很美好。」
迎山旅宿仿造焙灶寮興建,讓旅客體會山、雲、風、月的陪伴。(攝影/楊語芸)
「揀到一個賣龍眼」 丁敬純推廣國外業務
與吳侃薔一起完成夢想的,還有他的妻子丁敬純。「仙湖農場現在的樣子,是我們打拚來的。」丁敬純沒有少奶奶之尊,她在農場的第一份工作是廚房的洗碗工,慢慢才接手業務,並且規劃出國外行銷路線,把仙湖和桂圓推上國際市場,為農場開闢另外一片天。
從小就愛吃桂圓,丁敬純笑稱自己「揀來揀去,揀到一個賣龍眼」。只是現在桂圓除了是美食,更是志業、是使命。從大學時代交往開始,丁敬純一路傾聽龍眼對吳侃薔的意義,以及他想讓桂圓被看見的夢想。「可以幫他把願望具體落實,我覺得很開心。」
吳侃薔與丁敬純夫妻努力推廣桂圓焙製的文化,讓更多人認識龍眼的故事。(攝影/楊語芸)
期待討山人的生活風格 維繫人與山的平衡
龍眼樸實、沈默地眷顧台灣至少兩百年,它牢牢抓住土地,更孕育出潛山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吳侃薔相信,只要替桂圓找到新時代的舞台,人與山就可以平衡共存,生機永續。「透過討山,我們的確活出自己的樣子。」他和丁敬純努力推廣這樣的生活風格,期望未來變成台灣獨有的品味。
「一開始是人跟人放伴,入山後透過與龍眼樹的相處,也是人與山的放伴。」謙卑地跟山討資源,理解自然的循環運作,吳侃薔再次強調,「親身實踐,以良善融入其中,才能向山林眾生致謝,『謝』是在『討』中融入『身』心之意。」
龍眼正當時,快抓住夏天的尾巴,大快朵頤。(攝影/楊語芸)
200 年的龍眼家族傳人,吳侃薔夫婦耕煙柴焙桂圓,旅宿《迎山》體驗討山人生 | 上下游 https://bit.ly/4cXBbgQ
200 年的龍眼家族傳人,吳侃薔夫婦耕煙柴焙桂圓,旅宿《迎山》體驗討山人生 | 上下游
仙湖農場的謙卑革新 守護一片山林用焙灶寮孕育台灣味|台日論壇
雲霧山中小島,灶寮柴焙香繞:專訪仙湖休閒農場第六代主人吳侃薔 - every little d
雲霧山中小島,灶寮柴焙香繞:專訪仙湖休閒農場第六代主人吳侃薔 - every little d
仙湖休閒農場──走進焙灶寮框景,感受龍眼山林的眷顧 - VERSE
仙湖休閒農場──走進焙灶寮框景,感受龍眼山林的眷顧 - VERSE
【古法焙灶寮烘焙 特選帶殼龍眼乾 900g裝】遠離手腳冰冷 秋冬溫補最佳良伴! | OwlTing Market 奧丁丁市集
綠島族群結構上主要為清領時期自琉球嶼與東港移民而來的閩南人,且為臺東縣唯一無原住民族地位的行政區-綠島最早為達悟族、阿美族等原住民居地,且根據史溫侯的記載,綠島本地上的原住民僅有百人,曾與琉球人聯盟-1813年小琉球(今琉球鄉)漢人漁民曾勝開等為風漂至火燒島,於阿眉山下的海濱建一共同住屋稱為公館,著手開墾,並且招小琉球家眷及民23人至 https://bit.ly/4dPWx0C
----------------
小琉球早期是南島語系西拉雅族居地(有一說是馬卡道族),早期漢族稱居住於島上的原住民為「烏鬼蕃」,後來開始有來自福建省泉州府的漢族閩南人在此生活-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隻隻在小琉球遭到殺害。荷蘭人屠殺島上住民,後稱拉美島事件。此事件導致小琉球島上的南島語系原住民被流放外地-1894年漢人有移民四百餘戶 https://bit.ly/3MulH9d
--------------
兩島原都有原住民,但人單勢孤恐遭欺凌殺害,因此遷移或不承認原住民身分居住。客家人早期也曾採取的策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