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仲姜盤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所做的盥洗用盤。當仲姜使用這件青銅盤淨手時,盤上的每個圓雕動物會隨着水的注入作平面360度旋轉,魚禽如游弋其間,克服技術難題,令人感受到古人的繾綣愛意。盤內底鑄銘文,大意是六月初吉辛亥日,大師為夫人子仲姜製作盥洗用盤,盤大且好,用以祈求長壽,後世子孫要永用為寶。當仲姜使用這件青銅盤淨手時,所有圓雕動物作平面360度旋轉,彷彿魚禽游弋其間,是前所未有的絕妙創造,也令人在千百年後感受到晉國大師對夫人的縐絹愛意。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上海博物馆


子仲姜盤銘文「唯六月初吉辛亥,大師作為子仲姜沐盤,孔碩且好,用祈眉壽,子子孫孫永用為寶」中,「作為」和「為寶」尚未見於其他器物,且前者似語意欠通。
0   子仲姜盤傳山西出土而流失海外,後因特別的機緣而回歸;現藏上海博物館,盤底有大量浮雕和繞軸360 度轉動的圓雕,頗為精美。網路上多有介紹,不再贅引。
科學網—子仲姜盤銘文的疑問- 尤明慶的博文 https://bit.ly/4fRywrs
1    銅盤銘文以通行文字寫為:“唯六月初吉辛亥,大師作為子仲姜沐盤,孔碩且好,用祈眉壽,子子孫孫永用為寶”,似中規中矩。王恩田先生基於銘文認為「晉公盤器偽,而子仲姜盤不偽但是鄭國而非晉國的器物」。不過,筆者查檢下列兩書中約百件相關銅器銘文,對子姜盤銘文有些許疑問,寫出來向大家請教。 
王恩田.晉公盤辨偽.  http://fdgwz.org.cn/Web/Show/2457
故宮青銅器圖典.紫禁城出版社, 2010.
中原文化大典·青銅器(上/下)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2    西周中期至春秋後期許多青銅器銘文有致祝結語,最常用的是“子子孫孫永寶用”。子孫兩字加上重文符號;也有“子孫”、“子孫”、“子孫孫”以及“孫子”,部分或源自銘文製作時疏漏。 「石安瑞著,王翔宇譯.鑄銘之前的書寫:論西周青銅器銘文製作使用的寫本.出土文獻,2021,(3):125-153」有銘文脫漏以及補救的若干事例。當然,不寫「子孫」也是有的。
故宮博物院藏西周晚期「芮太子白簠」銘文佈局稍欠規整,「作、年、子、孫、永」等似皆反字——這也不能算錯。筆者猜測,很可能銘文是芮太子白本人「全部正寫」於泥芯,冶師再用泥條堆塑為凸起的陽文而範鑄,最終呈現為陰文反字。
銘文祝語 “永寶用”後面有添加“之”或“享”,或在前面加上“其”;也有省略為“永寶”、“寶用” 或“永用”。這些都非孤例,或許與銘文字數及佈局相關。限於材料,筆者不能研究這些用法是否具有地域和時代的特徵。此外,「寶」寫成「保」已見五例以上。
如上圖所示,銘文致祝用語多有變化,難以詳盡敘述。不過,筆者查檢上列兩本著作約百件相關器物,未能見到有如子仲姜盤的「子子孫孫永用為寶」。博友若有他例,懇請告知。或許,造詞「永用為寶」只是與「孔碩且好」押韻。
3    子仲姜盤銘文中“大師作為子仲姜沐盤”句式有些特別,似應寫為“大師為子仲姜作沐盤”,如“公輸般為楚造雲梯之械”,但青銅器銘文中未見如此寫法。或許「為」屬贅詞,刪除即可。
作為參考,故宮博物院藏西周晚期“叔上匜”,內底銘文5行33字:唯十又二月初吉/乙巳,鄭大內史/叔上作叔妘媵/匜。其萬年無疆, /子子孫孫永寶用之。 「二月」為合文,「子子孫孫」為重文,句末加上「之”,實現了均勻整齊的佈局。請注意,“作叔妘媵匜”,就是“為女兒叔妘作陪嫁用的匜”,但銘文未用“為”。類似的銘文很多很多的。
4    筆者的疑問是,判斷子仲姜盤為春秋期間晉國器物的證據為何?形制、紋飾、銘文──「作為」和「永用為寶」似均為孤例,還是其後十年問世的、也有大量浮雕和圓雕的晉公盤?後者銘文確實與春秋期間晉國相關;不過,如下列博文所述晉公盤適用米製尺度-1790年後法國制定,而子仲姜盤則適用尺長22.5 cm。請注意,周朝使用尺長21.5 cm 完全沒有疑問
科學網—子仲姜盤銘文的疑問- 尤明慶的博文 https://bit.ly/4fRywrs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子仲姜盤和晉公盤皆傳山西出土而流失海外,後因不同機緣而回歸;盤底不僅有大量浮雕,且有繞軸360 度轉動的十幾個圓雕,範鑄方式以及銘文得到廣泛關注。
基於銘文判斷,兩盤皆春秋期間晉國製作;前者為太師贈妻,後者為晉公嫁女,但嫁女至楚所鑄之器似不應在山西出土。筆者基於網路圖片測算,子仲薑盤可能適用尺長22.5 cm ,晉公盤或許適用米製,而晉國使用周尺21.5 cm 沒有疑問。不過,原貼「 以尺鑑寶: 子仲姜盤 」與「 以尺鑑寶: 晉公盤 」兩文皆有貼出,器物適用尺長的判斷沒有變化。1  子仲姜盤   https://bit.ly/3yPtqeN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第二季① 春秋子仲姜盘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春秋子仲姜盤是春秋早期青銅器,出土于山西,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馆
春秋子仲姜盤高18釐米,口徑45釐米,重12.4千克,盤內裝飾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種水生生物,魚、龜、蛙、水鳥一應俱全,每個圓雕動物均能原地作平面360度的旋轉。內壁鑄有銘文六行三十二字。 [1] 春秋子仲姜盤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736ghz
春秋子仲姜盤體現了春秋早期極高的製作工藝水平,是一件世所罕見的奇物
春秋子仲姜盤通高18釐米,直徑45釐米,重12.4公斤,折沿,淺腹,圈足,圈足下置三隻立體爬行猛虎,老虎身體側面與圈足邊緣相接。盤壁兩側設有一對寬厚的附耳高聳,其外側裝飾有云紋。盤的前後各攀有一條立體曲折角龍,龍頭聳出盤沿,曲體卷尾,攀緣於盤腹之外壁,作探水狀;腹壁裝飾着變形獸體紋。盤內裝飾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種水生生物,魚、龜、蛙、水鳥一應俱全,每個圓雕動物均能原地作平面360度的旋轉。 [1]  [3] 
內壁鑄有銘文六行三十二字:“隹六月初吉/辛亥大師作/為子中姜沫/盤孔碩且好/用祈眉壽子子/孫孫永用為寶”。 [4] 
春秋子仲姜盤
春秋子仲姜盤
流傳歷史
春秋子仲姜盤早年出土後就不幸流失國外。後被香港太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葉肇夫在澳門古玩店發現,於是葉肇夫以重金購得並收藏。1997年6月11日,葉肇夫將春秋子仲姜盤捐贈給國家。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5] 
製作技術
春秋子仲姜盤的製作使用的是分鑄技術,可是要在盤底層中嵌進這批動物極其微小之底軸,並且還要垂直,保證不被卡住,讓每隻動物作360度旋轉,所以在合範澆灌銅液的時候,盤與軸的接觸之處僅能容納一層非常薄的泥料,在銅液高温澆鑄時使泥料不會脱落,而且使盤底又不能滲漏,此種高難度之鑄造技藝,在此盤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6] 
文物鑑賞
春秋子仲姜盤
春秋子仲姜盤(3張)
春秋子仲姜盤整器風格質樸渾厚,圈足下置三隻立體爬行猛虎,老虎身體側面與圈足邊緣相接。盤壁兩側設有一對寬厚的附耳高聳,其外側裝飾有云紋。盤的前後各攀有一條立體曲折角龍,龍頭聳出盤沿,曲體卷尾,攀緣於盤腹之外壁,作探水狀。
此盤絕妙之處在於盤內所鑄31個水生動物,其中有11個是圓雕,可在盤底作360度旋轉,其他20個是淺浮雕。這31個裝飾物在盤內排列成5周,中心是一隻圓雕的雄性水禽,頭上有冠,將其圍着的第一週是浮雕的兩隻青蛙和兩隻烏龜,相互交錯;第二週是圓雕的4尾魚;第三週是浮雕的4只青蛙和4只烏龜,交錯排列;第四周是4只圓雕雌性水禽,頭上無冠;第五週是7尾浮雕的魚和4只圓雕作蹲伏狀的青蛙,同樣是交錯排列,其中一隻青蛙遺失,旁邊有銘文。可以想象,當使用者在盥洗時,水從手上流下,衝擊到盤內的小動物上,這些動物隨機不停旋轉,奇妙悦人。值得注意的是,其裝飾所刻畫的龍、虎、水禽等圖案與西周時期的禮器風格有很大不同,由猙獰變得調皮可愛,繼承了西周晚期青銅器“玩器”的風格,可以説其標誌着春秋早期一種新的禮器文化風格的正式形成。 [1]  [3] 
文物價值
銘文拓片
銘文拓片
春秋子仲姜盤內能夠在平面旋轉的小動物平均長度只有6.5釐米,對於春秋早期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進步提供了重要實物例證。這件精美的青銅盤銘文書體工整,文字精煉簡要,並且有許多用語用韻異常精妙,整篇銘文是學術價值極高的史料。銘文內容説明東周時期,聯姻作為大國之間結盟的一種手段,不僅發生在國與國之間,而且在大國的貴族之間也有所見,説明當時跨國聯姻已超出政治目的,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風尚。 [3]  [5-6] 
重要展覽
2017年10月28日至2018年4月30日,春秋子仲姜盤在希臘雅典衞城博物館的特別展覽“來自上海博物館的珍寶”中展出。 [7] 
外界評價
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跋子仲姜盤》“一般認為春秋早期是青銅鑄造技術停滯或退步的時期,子仲姜盤的鑄造技術,體現了這個時代鮮為人知的新的技術高度……現存無數的商周銅器中難有其匹,是一件世所罕見的奇物。” [2] 
文物相關
盤為古代承水器,用於盥洗,商周時代宴饗用之,宴前飯後要行沃盥之禮,《禮記·內則》曾記載“進盥,少者奉槃,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沃盥之時盤匜(或盉)相需為用,即用匜(或盉)澆水在手上,以盤承接棄水。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盉盤相配,西周晚期至春秋戰國則多流行匜盤相配。
與春秋子仲姜盤成組的春秋子仲姜匜,為美國紐約人私藏,唯銘文“沫盤”作“沃匜”,餘相同 上海博物馆
春秋子仲姜盤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736ghz


浪漫愛情鑄造的青銅瑰寶 
浪漫愛情鑄造的青銅瑰寶_姜盤_子仲_上海博物館 https://bit.ly/3XfGqUm
無論是情人節或紀念日,情侶們往往會互送禮物表達情意,這方面古人和現代人並無二致,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上海博物館裡,有一個名為「子仲姜盤」的特殊青銅器展品,它既是春秋早期的盥洗用具,同時也是一位浪漫體貼的丈夫送給愛妻的禮物。
西元前770年春的一天,晉國一個叫仲姜的貴族婦女正準備吃飯,兩個僕人先侍候她洗手,一人持匜(一種類似水瓢的青銅器)倒水,一人托盤接水,這就是當時貴族階級盛行的「沃盥之禮」。看著流水輕瀉入盤中,仲姜不由露出瞭如花笑靨,顯得十分快樂而滿足。原來,那隻盛水的青銅盤大有乾坤,是丈夫特意為她定做的,盤底所鑄的若干立體小動物,水鳥、魚、青蛙等無不精雕細琢,栩栩如生。這還不算,絕妙處在於它們下方都安置了隱密的垂直軸,可以在水流下原地旋轉360度!這麼精美有趣的青銅盤,別說當時,就是在今天也令人嘆為觀止。它,就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春秋子仲姜盤。
2020年8月,子仲姜盤的一張CT影像首次在央視媒體上公佈。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週亞分析說,透過盤內壁的銘文來判斷,它是一件愛的信物。銘文分六行,共三十二字:隹六月初吉/辛亥大師作/為子中姜末/盤孔碩且好/用祈眉壽子子/孫孫永用為寶。是說六月初吉辛亥的這一天,晉國的一個大師(官職名稱)為他的妻子仲姜做了這件既大又好的盤,用來祈求長壽,希望後世子孫能夠永遠使用和珍藏。這篇銘文是學術價值極高的歷史資料。
子,是妻子;仲,是老二,女子在娘家排行第二;姜,是這女子的姓氏。在古代,宴請賓客或進行祭祀活動時總少不了音樂,晉國司職禮樂音律的大夫稱之為“師”。這位大師雖然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姓名,卻懷著對妻子的濃濃愛意,為她精心製作了這件前所未有的青銅器極品,刻下了一段流傳千載的真情告白。
子仲姜盤高18厘米,口徑45厘米,重12.4公斤,折沿,淺腹,圈足,整器風格質樸渾厚,造型典雅,鑄工精良。圈足下有三個老虎形的底座,大大的嘴巴,圓圓的眼睛,正扭頭回望,十分可愛。盤壁左右兩側設有一對寬厚的副耳高聳,其外側飾有雲紋;前後各攀有一條探頭望向盤內的立體角龍,曲體卷尾,憨態可掬。
盤內鑄造了31個水族動物,有水鳥、魚、青蛙和烏龜,其中20個淺浮雕,11個立體圓雕,依照一定規則交錯排列成五圈。最令人稱奇的就是這些平均長度僅6.5公分的圓雕小動物了:一隻頭戴頂冠的雄水鳥昂首振翅中央;邊上四尾池魚悠然游弋,魚鱗清晰可辨;外圈四隻雌水鳥微微仰頭,還有兩隻青蛙蹲伏狀。一遇水流沖擊,這些小精靈就會各自歡快地旋轉起來,彷彿生命瞬間被喚醒,也把冰冷的青銅器盤變成了一處生氣勃勃的仲夏荷塘。
這些精巧的動物造型顯然是與盤體分開鑄造的,先鑄造出盤體連同有蘑菇頭的垂直軸,軸上塗一層勻薄的泥料,從而分鑄出每個動物。最後去除這層泥料,動物方可自由轉動。在澆注高溫銅液時,如何保持泥料不脫落變形(避免動物與垂直軸粘連),以及較薄的盤心不漏水,實在是高難度的技術問題。子仲姜盤完美地解決了這些難題,代表了春秋時期青銅器的最高工藝水平。
流水叮咚,伴隨青銅魚獸旋轉圓舞;清波粼粼,映出佳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份纓綺摯愛,無論時光過去多少年,依然讓人心馳神往。
子仲姜盤早年出土後就不幸流失海外,後來被香港太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葉肇夫在澳門古董店發現,以重金購得併收藏。 1997年6月11日,葉肇夫將它捐贈給國家。於是漂泊多年的國之重寶,與香港幾乎同一時間回歸了祖國,從此安安穩穩,永遠美麗。它的絕世容顏,不僅銘刻了一段千年不朽的愛情,也見證了中華兒女的拳拳愛國心。
值得一提的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戰國都流行“匜盤相配”,所以還應該有一件子仲姜匜,和子仲姜盤是一套,可惜一直沒有現世過。據上海博物館前館長馬承源說,子仲姜匜在美國紐約為私人所收藏,是他親眼所見。我們祈望這兩件盤匜寶物能夠早日團圓,續寫傳奇。
有情如你,惜彼如己,夫復何求,此生足矣。兩千七百年過去了,晉國大師和他的夫人仲姜的愛情卻不曾隨風而逝。穿過千年的時空,將那一刻的深情眷戀,展現在我們後人的面前,並將同這隻子仲姜盤一起,錕入永恆。

dc8f9622-aab4-4794-8d56-e9d1272d7b4c - 複製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香港回歸前夕,一件名為「子仲姜盤」的春秋早期青銅器,由香港愛國商人葉肇夫捐贈,落腳上海博物館。結束了2700多年的沉寂歲月,在上海重見天日,每天至少接受上萬人次的矚目。 上海博物馆
舉世嘩然,這件稀世珍寶先前從沒被任何一版「海外流失文物名錄」上收錄過。那麼,子仲姜盤是何人所造,因何而造,何時出土,何時流失,流至何地,又因何而被收購,因何入藏上海博物館呢,而收購者又是何許人也?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https://bit.ly/3Xjob0c
子仲姜盤的捐贈者葉肇夫雖熱心公益慈善事業,但為人低調。如果不是這次向上海博物館捐寶,引起媒介轟動,那他在古董收藏界或可無人能識。 上海博物馆
葉肇夫 上海博物馆
葉肇夫身材魁梧,氣宇軒昂,國字臉上有一雙智慧眼睛。有人形容他「既有商人的霸氣,又有貴族式的典雅」。其冷峻的外表下,有一顆博大而善良的心,更是一顆拳拳赤子之心。
當初,他聽聞有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子仲姜盤在香港出現,很可能會再流失海外,內地專家個個心急如焚,但價格高昂又無能為力。葉肇夫認為,保護我們民族文化遺產,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便抓住時機迅速行動,開展一系列工作,最終以3750萬元巨資將其贖回,重新回到華人手中。
葉肇夫1950年出生於深圳大鵬鎮。經過辛苦打拼,在香港創辦了“太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並任中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他既是位賺錢高手,也是回報社會的楷模,持續不斷地為家鄉的公益和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1994年,他被授予深圳市首屆「榮譽市民」稱號;1997年,成立了「葉肇夫獎教獎學基金」。多年來,為家鄉捐款累計超億元。家鄉大鵬中心小學懸掛著一副對聯,是華僑名士陸章題寫,「十口心思祖思宗思故裡,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肇夫」。
但是,買下這件希罕寶物後,遍尋行家皆說不識此物。連業界某位老專家認定是贗品,令葉肇夫心裡涼了半截。後來,他輾轉託人請內地鑑寶大師來港驗看,但都不識其國寶的真面目,無法判斷其價值。
當國家文物局的專家飛臨香港,在渣打銀行密室見到它時,這個滿面風塵的國寶泥土尚在,還沒有被文物商人去銹清洗。而所有者葉肇夫如臨大敵、嚴陣以待,派出六名彪形大漢守護。
從文物局領導口中,葉肇夫了解到,雖然子仲姜盤在民間泯然不為大眾所知,但官方早就了解其遺失海外的情況,但因其去向眾說紛紜,動態全無,成為我駐外機構追蹤整整九年的兩大國寶之一。
另一個版本,著名考古學家、前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生前回憶這段往事時,則輕描淡寫、舉重若輕地這樣寫道:
有一次,香港的葉肇夫先生請我去看一件他從海外重金收購得來的青銅器,鑑定真偽、優劣。我一看,這件仲姜盤為春秋早期青銅器,工藝精湛、世所罕見。
吃飯時,葉先生講,以後可能會把這件寶貴的文物捐獻給博物館。我不敢接口,不知道他說的「博物館」是指哪家。因為這件青銅器實在太難得、太珍貴了。
此事我一直念念不忘。兩年後,香港回歸祖國前夕,我給葉先生寫了一封信,希望能藉他的青銅盤兩個月,來上海開個展覽,算是滬港兩地聯辦的一項慶回歸活動。一週後,回信到了,葉先生在信裡說“送給你吧…”
有「識寶伯樂」之稱的馬承源,1952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1954年起就職於上海博物館,浸淫學海多年,著作等身,是青銅器、簡牘鑑定專家。經其手,為國家搶救了大量珍貴的流散文物,僅香港就收歸青銅器、石刻、陶瓷、玉器等300多件,其中1994年先後兩次收歸被譽為「國家重寶」的戰國楚竹書1200餘枚,價值不可估量。
事實上,他見到由葉肇夫雙手端出的子仲姜盤那一刻,立刻就雙眼放光,當即斷定這是稀世珍寶。當晚,他夜不能寐,洋洋灑灑地寫下《跋子仲姜盤》一文,對該寶進行了360度無死角的描述。因為說得太過全面詳盡,如今世上所有對子仲姜盤的描述和鑑賞文字,皆引自這篇文章。
馬承源識寶懂寶,真正鑑定、辨識、確認了子仲姜盤的真實價值,蓋棺定論地明確了子仲姜盤的國寶屬性,令葉肇夫感到從未有過的肯定與鼓舞,驕傲與榮耀。所以,後來有人向葉肇夫推薦上海博物館當捐贈對象時,已經北上獻寶到了北京的葉肇夫,幾乎沒做猶豫就答應了。
當年,新建的上海博物館新館美名在外,葉肇夫還沒來過卻早已知曉。那時他已經攜寶到了北京,感念馬承源的知遇之情,轉而南下,親自護送這件無價國寶飛臨上海。
一放入展示櫃,子仲姜盤就被上海博物館列為「鎮館之寶」!
這件仲姜盤是晉國掌管禮樂的幹部為其妻「子仲姜」所作的盥洗盤,故名為子仲姜盤。盤上有銘文:
隹六月初吉
辛亥大師作
為子仲姜沫
盤孔碩且好
用祈眉壽
子子孫孫
永用為寶
意思是,6月初吉辛亥日,太師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盥洗用之盤,盤既碩大又美觀,以期祈求長壽,子孫後代永遠傳用。銘文書體工整,文字精煉簡要,用語用韻都很精妙,具有很高的學術史料價值。
青銅器在商周早期是祭祀用的禮器,逐漸向實用發展。 “宴饗用之”,也就是飯前洗手用的盤子。 《禮記內則》載,「進盥,少者奉槃,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因客人多,只能用流水洗手,兩個侍者,一個持匜(類似瓢)倒水澆在手上,另一個端盆接在手下,洗後遞上手巾擦拭。
這種流水沖洗手的方式,比《紅樓夢》中所表現的貴族在銅水盆中反覆搓洗要衛生得多。 2003年國內大規模「非典」期間曾被衛生防疫部門大力推廣。
既然有盤,肯定要有配套的「匜」了。一個倒水,一個接水。專家知道,西周晚期至春秋戰國都流行「匜盤相稱」的。
那麼,與「春秋子仲姜盤」成對的「春秋子仲姜匜」在哪裡呢?
根據已故的馬承源所說,子仲姜匜在美國紐約為私人收藏,是他親眼所見,只有銘文上的“沫盤”寫作“沃匜”,其他文字相同。具體收藏家是哪位,馬承源沒有透露。身為權威專家,他經常被邀請到世界各地鑑寶。業界水深,守口如瓶也是可以理解的。
據說,馬承源曾試探性提出,​​用其他多件青銅器換回“春秋子仲姜匜”,以使這對2700歲的盤匜團聚。而對方笑著一口答應,條件是--用「子仲姜盤」來換!
行文至此,最後鑑賞一下本文的主角春秋子仲姜盤吧,好在它雖年代久遠,但保護完好,到上海很容易免費看到。
因係民間盜墓發掘,子仲姜盤出土時間不詳,只明確是山西出土,與晉候墓有關。有著山西青銅器質樸渾厚、形體較大的風格,高18厘米,口徑45厘米,體重12.4公斤。
整器製程精湛,構思新穎。盤壁兩側有一對寬厚的副耳高聳,其外側飾有雲紋;前後各攀一條曲角形龍,龍首聳出盤沿,作探視狀;圈足下有三立虎,虎體側面與圈足邊緣相接,若負重狀。
其紋飾也是鮮明的山西特色,外壁飾S形的雙形動物紋,即習稱為窩曲紋。內有規則的淺浮雕魚、蛙和龜,魚為七條一周,龜、蛙為相間排列。這種飾法也是典型的春秋早期特色。
令所有鑑寶者擊出讚歎的是,盤中央鑄有帶頭冠的雄水鳥,邊上環有四條魚,外圈圍四隻無冠雌水鳥,各個造型生動。一旦有水流衝擊,就各自原處轉動360度!
與以往所見的無數商周青銅器毫不相同,這組小動物更顯精巧靈動,與盤底的浮雕相映成趣,構成了立體與平面、動與靜的完美結合,使造型單調的盤充滿生氣和情趣,在鑄造技術上算是一種空前的創造。 上海博物馆
作為春秋早期青銅器中的極品,子仲薑盤是世所罕見的國之瑰寶。其創意十足的機巧設計,推翻了文物界以往對青銅器的認知,這種藝術裝飾對於春秋早期青銅器的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例證。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https://bit.ly/3Xjob0c

【子仲姜盘】上海博物馆馆藏宝物_哔哩哔哩_bilibili

子仲姜盘·春秋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中国国宝大会第三季]请问“大师”与“子仲姜”的关系最有可能是哪一项?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中国国宝大会第三季]请问“大师”与“子仲姜”的关系最有可能是哪一项?


【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 第二季第一集丨春秋子仲姜盘】_哔哩哔哩_bilibili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 第二季第一集丨春秋子仲姜盘】_哔哩哔哩_bilibili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子仲姜盘】上海博物馆馆藏宝物_哔哩哔哩_bilibili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子仲姜盘】上海博物馆馆藏宝物_哔哩哔哩_bilibili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世上僅此一件,背後的故事真甜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世上僅此一件,背後的故事真甜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4fSArw9
2600多年前春秋時代的一天,晉國一位音樂詩人心頭的白月光永遠地熄滅了。
在黃土即將掩埋愛妻面容之前,他親手把一件青銅器穩穩放進了棺槨,不知他的耳畔,有沒有迴響起來自妻子故鄉齊國的歌謠
《詩經·齊風》:東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
當東方太陽升起的時候,那位佳人,悄然來到我的房間。
春秋子仲姜盤
而他沒有預料到的是,千年後當這件器物重返人間,將帶給後人極大的震撼,續寫無盡的傳奇,向世人解答:
一件青銅器可以有多美?
一件冰冷的隨葬品,如何用一句誓言溫暖了千年?
一件近代離散的文物,又如何歷經漂泊後回歸祖國?
這件註定充滿傳奇色彩的國寶級文物,正是上海博物館的一件鎮館之寶:春秋子仲姜盤。
作為全世界僅此一件的珍貴文物,它和它背後的歷史,待阿倫細細道與您聽。
東方之日:春秋子仲姜盤,青銅器可以有多美?
當今天的我們踏進上海博物館,在多達十餘萬件的文博海洋中,春秋子仲姜盤也許器型並非最大,裝飾也不是最為繁複,但相信只要你看上一眼,一定不會忽視它的光芒。
春秋子仲姜盤,為我國春秋時代早期的文物,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口徑約45厘米,高約18厘米。
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子仲姜盤表面看似平淡,實則美妙非常。
春秋子仲姜盤
首先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盤面,只見有限的空間之上,並沒有描繪威嚴的圖騰,而是復原了一片蓮動下漁舟的仲夏荷塘。
盤面上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了20個水族生物,包括游魚、青蛙和烏龜。
盤面上浮雕
比如第1圈裡是浮雕的2隻青蛙和2隻烏龜,只見這幾隻水裡的小精靈交頭接耳,仿佛正在喁喁細語,第3圈裡浮雕著4隻青蛙和4隻烏龜,如此交錯排列。
好一派生機勃勃的美景!
盤面上圓雕
而更加讓人驚嘆的是,子仲姜盤還真的能讓這些青銅的生靈"活"起來。
盤面上除了一圈圈的浮雕,還交錯裝飾著站立的圓雕水族,包括魚、蛙和漂浮的水鳥,這些小動物平均長度僅約6.5厘米,看上去細緻入微,宛如生命。
比如第2周圓雕的4尾游魚,魚鱗清晰可辨,還有第4周的4隻水鳥,微微揚起的頭顱,就像剛剛浮出水面。
而最為奇特的是,除了雕琢栩栩如生,這些圓雕的水族動物在下方都安置了隱秘的垂直軸,可以原地旋轉360度!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往子仲姜盤注入清水,不僅會看見粼粼水波下的浮雕水族,還能欣賞到在水流下自行轉動的水鳥與池魚,仿佛游弋碧波之上。
雖然青銅盤看似靜止,卻真的讓這池2600年前的小精靈真的"活"起來了。
更加讓人嘆服的是,除了盤面上浮雕與圓雕的水族,整件器物的構思也緊密圍繞"水"這一主題。
2000多年前的工匠,在子仲姜盤在兩側設耳,前後各潛伏著一條立體的角龍,龍首銜著盤沿,似乎正在探頭喝水,別有一番情趣。
如此一來,整件作品從龍到水族再到水禽,可以說湊齊了所有與"水"有關的神話與現實。
這種動靜結合的青銅器裝飾,放眼整個青銅時代絕無僅有!
而為了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子仲姜盤的鑄造工藝堪稱春秋青銅器的珠穆朗瑪。
當時的工匠,應是首先鑄造出了盤體,然後再合上圓雕動物的陶范,從而分鑄出每個動物。
如果說以上已經足夠高超,子仲姜盤更令人嘆服的技術,則是不但實現了動物的自由轉動,還通過泥料填敷的技法,成功讓每個動物不與下方的垂直軸粘連。
要知道,在2000多年前,實現這種成果無異於是個奇蹟!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問:裝飾如此精美,工藝如此高超的青銅盤,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既然叫"盤",是不是和我們今天的盤子一樣,用來盛菜呢?
非也非也。
和今天用的"盤子"不同,子仲姜盤所代表的青銅盤背後,是消失已久的沃盥(guàn,音與"冠"相同)古禮,它也見證了以盤匜為代表的青銅水器的發展。
首先,在遙遠的青銅時代,盤屬於盥(guàn,音與"冠"相同)器,這個盥字我們至今還在使用,比如盥洗室,也就是洗手間的別稱。
而商周時期的盥器,顧名思義,指的就是用來洗手的器具。
因此子仲姜盤不會用來放熱湯或下火鍋,而是盛洗手水。
沃盥之禮
實際上進入西周中晚期之後,青銅器就開始逐步從祭祀場合飛入貴族家庭,成為一項實用器物。
這樣的背景下,原本用於祭祀的青銅盤也逐步走進貴族生活里的禮儀,比如"沃盥之禮"。
什麼是沃盥呢?
"盥"指清洗,沃的意思則是"澆水",簡單來說,就是貴族宴會或派對之前充滿儀式感的洗手環節。
《禮記·內則上》:"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
想像一下,您穿越參加一個2600多年前的貴族宴會,舞姬輕歌曼妙,編鐘聲韻裊裊,如此禮儀隆重的場合,正式宴饗之前,怎麼能讓您和其他人都在一個容器里就著水搓手呢?
於是會有一位侍者走到您面前,手持容器澆水在您手上,另一個人端著盤接著流下的洗手水,洗淨後再為您奉上手巾擦拭。
如此便是"沃盥",可見在禮制森嚴的周朝,貴族生活的一言一行、一飯一沐,都嚴格遵守著與身份對等的禮儀。
因此,作為"沃盥禮"的主角,接水的"盤"和澆水的器具雖同屬一套體系,但因分工不同,器型和風格也存在天壤之別。
具體來看,青銅盤,多是圓形和大口淺腹的器具。
因主要用於盛水,所以紋飾多數以龜魚和蟠龍之類的水族生物為主。
比如除了子仲姜盤,還有這件大名鼎鼎的虢季子白盤,為長方形器型,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內收,微微鼓起,在腹部裝飾著波曲紋。
虢季子白盤,西周,現藏國家博物館
而用來從上往下澆水的器具,最重要是保證清水的儲存與流動,在發展的歷史上,經歷了從盉(hé,音同"和")到"匜"(yí,音同"儀")的轉變。
具體來看,從西周到春秋前夜,沃盥主要是用盉(hé,音同"和")來澆水。
西周鳳首扁盉 ,現藏保利藝術博物館
目前出土的盉,器型以腹部碩大為特徵,一側延伸出傾斜的管道用於流水,另一側則配有鋬手,方便拿在手裡,後來逐步成了酒器。
而至晚從30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開始,匜開始漸漸取代盉成為沃盥之禮的主角。
匜的使用場景
可能是為了更方便倒水洗手,匜的形狀取材於接地氣的水瓢。
嘩嘩的水流從此暢通無阻,見證了無數春秋歷史波雲詭譎的飯局。
比如這件國家一級文物:西周龍紋青銅匜,通高大約在19厘米,口徑長約40厘米,整體呈現瓢形,口沿下是一圈龍紋,下方立著3隻蹄形的底足,前面則是略微上揚的短流,倒水時即使飛流直下,也不會傾灑。
西周龍紋青銅匜
畢竟貴族宴席,對風度和禮儀的追求永遠第一。無論盤還是匜,如此搭配是為了讓一切講究,創造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美好氛圍。
而這種貴族倡導的禮制,雖然美則美矣,但隨著歷史的車輪開進春秋戰國,天下諸侯國無不掙扎著生死存亡。
隨之而來的是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底層貴族"士"階級趁機強勢崛起。
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繁瑣的沃盥之禮漸漸為人遺棄,青銅盤亦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沒落。
從現存藏品來看,春秋中期以後,青銅盤的製作漸漸式微。到了戰國中晚期,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出現了肉眼可見的滑坡,秦漢時期雖然還使用一些青銅盤,但大多是前代的殘存,藝術創新乏善可陳。
子仲姜盤細節圖
也正因為此,我們更加能體會到子仲姜盤的珍貴。它誕生於青銅盤藝術最璀璨的時代,而無論是器型還是工藝,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而子仲姜盤的魅力還遠不止如此,它記錄的愛情故事和背後的漂泊傳奇,更是為它渡上了一層溫暖人心的時代濾鏡。
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子仲姜盤的故事與傳奇
要走進子仲姜盤背後的愛情故事,讓我們將目光投向盤上所刻的6行32字銘文:
銘文
佳六月初吉
辛亥大師作
為子仲姜沫
盤孔碩且好
用祈眉壽子子
孫孫永用為寶
這段金文寫下來就是:佳六月初吉辛亥,大師作為子仲姜沫盤,孔碩且好,用祈眉壽,子子孫孫永用為寶。
銘文拓本
其中幾個關鍵詞:"子仲姜"可以理解為"內子仲姜",也就是夫人仲姜。
"子子孫孫永為寶"則是青銅器銘文中的一句常見用法,有時也寫作"子孫永寶用"之類。
這種用法大約從西周康王時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開始出現,意思是希望這件器物能永遠流傳,讓後世子孫也永遠銘記珍惜這份祖上的榮耀。
為什麼青銅器上常常出現這樣的銘文呢?
那是因為商周時期,青銅堅硬的特質讓人們相信承載的信息能永垂不朽,青銅器往往被當做"傳家寶"一樣。
春秋早期黃夫人盉及「永為寶」銘文
因此,只要貴族想對一件事或一個人永遠留個念想,往往會鑄造一件青銅器,用銘文鐫刻下來,用來傳於後世。
那麼銘文中的主角,2600多年前的太師和夫人仲姜,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首先,按春秋時期晉國官制,太師為國家重臣,主要工作在於職掌禮樂音律,也負責教授詩歌。
可以說這是一個很多時候處理文化工作的重要崗位。
這位在歷史上沒有留下記載的太師,也確實像一個文藝男青年,在老婆仲姜死去後,不但為她精心製作了美輪美奐的青銅盤,還刻下了橫亘古今的告白。
春秋列國形勢圖
他的老婆仲姜,從名字來看就不是一般人。
首先根據同輩兄弟姐妹的排行順序,"仲"的意思是家裡排行老二,而其他人則是老大為伯(孟),老三為叔,老么為季。
如今的成語裡還有一句"不相伯仲",指的就是勢均力敵,難以區分冠軍和亞軍。
仲姜,就是姜家的二小姐。
那麼是哪裡的姜家呢?
春秋時期那些嫁給諸侯重臣、留在青銅銘文上的姜家姑娘,絕大多數都來自一個顯赫的娘家。
那就是當時的姜姓齊國,春秋五霸之一。開國君主正是西周王朝的開國功臣、被尊為太公望的姜尚,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
《史記·齊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即姜尚)於齊營丘。"
雖然今天的人們常說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但姜家的後代女子往往大膽地走出閨閣,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春秋亂世中。
如今的姜子牙形象
從春秋早期開始,姜齊的貴族女子就經常被派與列國諸侯聯姻,通過婚姻這種家庭的紐帶鞏固兩國邦交和政治利益。
這種套路,《左傳》裡就提到:"凡君即位,好舅甥,修婚姻,娶元妃。"
只要國君即位,肯定會推出聯姻,加強國家之間舅舅和外甥關係的友好。
齊國作為當時的泱泱大國,姜家的姑娘們自然特別受諸侯和重臣歡迎,於是大量公室貴族的姜家小姐們走出國門,喜提跨國婚姻。
諸姜形象復原圖
這些出身高貴的姜家女子,被歷史學家稱作"諸姜"。在阿倫看來,她們在春秋的歷史文化里,刻下了一道鮮艷的石榴紅。
首先她們美貌。
比如《詩經·碩人》就現場直播了莊姜出嫁衛國君主的驚人盛況。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看來姜家姑娘的盛世美顏,讓當時的游吟詩人大飽眼福,催生了"膚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樣誇讚美女的萬能模板。
此外更重要的是,齊國國力強盛,經濟發達,齊桓公更是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出嫁的姜家姑娘擁有娘家的政治靠山和豐厚陪嫁,即使遠嫁國外,也不用擔心受夫家委屈。
春秋齊侯盂(yú),現藏河南洛陽博物館
比如這件著名的春秋齊侯盂就是一件陪嫁器,忠實記錄了一位貴為齊國君主的老父親,在二女兒(另一個仲姜)出嫁時充滿愛意的叮嚀:
齊侯作朕(媵)子仲姜寶盂,其眉壽萬年,永保(寶)其身,子子孫孫永保(寶)用之。
我為我的二女兒仲姜做了這件陪嫁的寶盂,希望她能平平安安享清福,子子孫孫記住她的美德。
就這樣,身後有著母國支持的姜家女兒們,在一段段跨國姻緣里,施展著為齊國謀利益的抱負,享受著來自老公的信任和寵愛。
雖然她們中的一些人,因為行事過於大膽,後來曝出醜聞引發了國際爭端,但嫁給晉國太師的仲姜,顯然不在其中。
巧奪天工的子仲姜盤即是明證。
今天的我們能夠想像,當流水叮咚傾泄其上,青銅魚獸旋轉圓舞,如此浪漫的青銅器,既是世間僅此一件的藝術珍品,又何嘗不是太師對仲姜一往情深的表白呢?
而這份深情的告白,在子仲姜盤沉睡千年後,還擁有了一段更令人動容的回歸傳奇,見證了一位富商對中華文化的深切眷戀。
在近代,子仲姜盤於山西出土,作為前所未有的青銅器珍品,此等寶物迅速引起了當時文物販子的窺伺。不久後就不幸離散海外,不知所蹤。
這段時間裡,沒有人確切知道子仲姜盤的下落,它如驚鴻一瞥,消失在戰火紛飛的中華大地。
有人說它落入了英國貴族之手,還有人認為它已毀於日軍,不存於世。
悠悠歲月轉瞬即逝,還好時光並沒有遺忘這件中華瑰寶。上世紀90年代,駐外機構奇蹟般地追蹤到子仲姜盤的蹤跡。
這件寶物,竟然現身於香港,此時的主人是一位香港富商,時任太陽集團董事會主席的葉肇夫。
上海博物館
在緊急安排下,1994年8月14日,時任上海博物館館長的馬承源和副館長王慶正趕赴香港,來到葉氏的辦公室。
原來他最近從一家古董店重金買來了此物,但因子仲姜盤器型奇特,從來沒見過,所以一直不敢確定真假。
當飽經滄桑的子仲姜盤出現在馬、汪二位專家面前時,看著能轉動的青銅魚獸和內壁的銘文,他們很快驗明真身,內心激動不已,感慨萬分:
這流落百年的稀世珍寶,還好倖存無恙啊!
這次會面結束後,馬承源雖然回到上海,但一直牽掛著子仲姜盤。1996年上海博物館新館落成,1997年為喜迎香港回歸,他專程寫信給葉肇夫,希望能借子仲姜盤展覽。
誰知葉肇夫很快回覆:可以展覽,另外這件東西你們不用借了,我送給你們。
於是失落多年的子仲姜盤,與香港幾乎同一時間回歸了祖國!
彼姝者子,在我室兮!這位佳人終於不用再天涯漂泊,而是能從此安安穩穩,永遠美麗。
而它的絕世容顏,除了曾倒映繾綣感人的愛情,還見證了中華崛起的榮耀。
阿倫說:
面對逝去的仲姜,2600年前在子仲姜盤上刻下銘文的太師,不知是否會午夜夢回,想起以往:
"我的姜家二小姐,你別怕,看看這神龜悠然,蓮池鴛鴦,來生我等你回望。"
儘管這場回眸遲到了千年,但獨一無二的子仲姜盤,滄海桑田,百年孤寂,淬鍊出了傳奇:
子仲姜盤,是一件精美絕倫的青銅器。它用圓熟的設計與高超的鑄造,更新了學界對於春秋早期青銅器發展的認識。
子仲姜盤,也是一件滿載文化的青銅器。作為"沃盥之禮"的代表器物,它見證了中華文明連綿千年的文化禮儀。
子仲姜盤,更是一件閃爍歷史溫度的青銅器。
2600多年前,它誕生於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誓言,2600多年後,雖然曾歷經漂泊,但在中華兒女的家國之情中安然歸來,飛越了時間滄海,在歷史的記憶里留下了一抹甘甜的回味。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m9y2mj6.html


上海博物館有一件非常有趣的青銅盤-春秋子仲姜盤。此盤出土於山西,它的奇妙之處在於盤底的雕刻飾物可以360度旋轉,妙趣橫生,這在諸多出土的青銅文物中獨一無二。此盤早年不幸流失國外,被香港愛國人士葉肇夫花費重金購回,並無償捐獻給上海博物館。
子仲姜盤形體較大,通高18厘米,直徑45厘米,重12.4公斤,折沿,淺腹,圈足,體形較大,整器風格質樸渾厚,口折沿,淺腹,圈足,圈足下置三隻立體爬行猛虎,老虎身體側面與圈足邊緣相接。盤壁兩側設有一對寬厚的附耳高聳,其外側裝飾有雲紋。盤的前後各攀有一條立體曲折角龍,龍頭聳出盤沿,曲體卷尾,攀緣於盤腹之外壁,作探水狀;腹壁裝飾著變形獸體紋。
銘文記錄6月初吉辛亥日,大師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祈福之盤,盤既大且好,用來祈求長壽,子子孫孫要永遠實用。子仲薑盤盤內能夠在平面旋轉的小動物平均長度只有6.5厘米,對於春秋早期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進步提供了重要實物例證。這件精美的青銅盤銘文書體工整,文字精煉簡要,並且有許多用語用韻異常精妙,整篇銘文是學術價值極高的史料。此盤紋飾精美,造型典雅,鑄工精良,彌足珍貴。
此盤絕妙之處在於盤內所鑄31個水生動物,其中有11個是圓雕,可在盤底作360度旋轉,其他20個是淺浮雕。這31個裝飾物在盤內排列成5週,中心是一隻圓雕的雄性水禽,頭上有冠,將其圍著的第一周是浮雕的兩隻青蛙和兩隻烏龜,相互交錯;第二周是圓雕的4尾魚;第三週是浮雕的4隻青蛙和4隻烏龜,交錯排列;第四周是4隻圓雕雌性水禽,頭上無冠;第五周是7尾浮雕的魚和4隻圓雕作蹲伏狀的青蛙,同樣是交錯排列,其中一隻青蛙遺失,旁邊有銘文。可以想像,當使用者在盥洗時,水從手上流下,衝擊到盤內的小動物上,這些動物隨機不停旋轉,是多麼奇妙悅人的一件事!值得注意的是,其裝飾所刻畫的龍、虎、水禽等圖案與西周時期的禮器風格有很大不同,由猙獰變得調皮可愛,繼承了西周晚期青銅器“玩器”的風格,可以說其標誌著春秋早期一種新的禮器文化風格的正式形成。
專家談到子仲姜盤的鑄造方法說,「此盤雖然使用分鑄技術,可是要在盤底層中嵌進這批動物極其微小之底軸,並且還要垂直,保證不被卡住,讓每隻動物作360度旋轉,所以在合範澆灌銅液的時候,盤與軸的接觸之處僅能容納一層非常薄的泥料,在銅液高溫澆鑄時使泥料不會脫落,而且使盤底又不能滲漏,此種高難度之鑄造技藝,在此盤上得到充分的體現。如果底軸是嵌入盤中,那底軸和盤之間必然有間隙,盤中之水會流入底盤的夾層中,很難流出。底軸嵌入盤中,那底盤必有夾層,要做夾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兩面焊接了。而青銅專家根本就沒有發現該寶貝有任何焊接痕跡。
盤是一種承水器。這件仲姜盤是晉國太師為他妻子仲姜所作的盤,所以被命名為子仲姜盤。盤內的裝飾與紋飾極為精美,體現了當時高超的青銅鑄造與裝飾水平。子仲姜盤是香港太陽集團董事長葉肇夫先生捐獻給上博的極為珍貴的青銅器。它曾經流散到海外,是葉先生獨具慧眼,用一大筆巨資,從海外搶救回來,捐獻給上博,陳列在青銅館中。
釋文:佳六月初吉辛亥大師作為子仲姜沫盤孔碩且好用祈眉壽子子孫孫永用為寶
2002年9月18日,馬承源在《「國之瑰寶」:實現的夢想》電視訪談中說道,「上博新館落成後,迅速在世界上贏得了極好的聲譽,影響非常大,主動捐錢、捐文物給我們的海外人士非常多。 他們認為,把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留在上博是放心、值得的。
馬承源(1928-2004),浙江鎮海人。 1952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 1954年起任職於上海博物館,歷任保管部副主任、青銅研究部主任及上海博物館館長。主要從事青銅器、簡牘研究和鑑定。曾任上海博物館顧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顧問、保利藝術博物館顧問、中華世紀祭壇榮譽館長。
「有一次,香港的葉肇夫先生請我去香港看一件他從海外重金收購得來的青銅器,鑑定真偽、優劣。我一看,這件子仲姜盤為春秋早期青銅器,工藝精湛、世所罕見。浮雕相映成趣,構成了立體與平面、動與靜的完美結合,是以前發現的任何一件青銅盤上都沒有出現過的。給博物館。
「此事我一直念念不忘。兩年後,香港回歸祖國前夕,我給葉先生寫了一封信,希望能藉他的青銅盤兩個月來上海開個展覽,算是滬港兩地聯辦的一項慶回歸活動。 ,他親自把這件無價國寶帶來上海,捐給了上博文物介紹-春秋時期的子仲姜盤 https://bit.ly/4dAcgkh


上海博物館有一件非常有趣的青銅盤——春秋子仲姜盤。此盤出土于山西,它的奇妙之處在於盤底的雕刻飾物可以360度旋轉,妙趣橫生,這在諸多出土的青銅文物中獨一無二。此盤早年不幸流失國外,被香港愛國人士葉肇夫花費重金購回,並無償捐獻給上海博物館。
      上博珍藏春秋貴族遺寶
       子仲姜盤形體較大,通高18厘米,直徑45厘米,重12.4公斤,折沿,淺腹,圈足,體形較大,器壁厚重,風格質樸渾厚。
       此盤絕妙之處在於盤內所鑄31個水生動物,其中有11個是圓雕,可在盤底作360度旋轉,其他20個是淺浮雕。這31個裝飾物在盤內排列成5周,中心是一隻圓雕的雄性水禽,頭上有冠,將其圍著的第一週是浮雕的兩隻青蛙和兩隻烏龜,相互交錯;第二周是圓雕的4尾魚;第三周是浮雕的4隻青蛙和4隻烏龜,交錯排列;第四週是4隻圓雕雌性水禽,頭上無冠;第五周是7尾浮雕的魚和4隻圓雕作蹲伏狀的青蛙,同樣是交錯排列,其中一隻青蛙遺失,旁邊有銘文。可以想象,當使用者在盥洗時,水從手上流下,衝擊到盤內的小動物上,這些動物隨機不停旋轉,是多麼奇妙悅人的一件事!
       值得注意的是,其裝飾所刻畫的龍、虎、水禽等圖案與西周時期的禮器風格有很大不同,由猙獰變得調皮可愛,繼承了西周晚期青銅器“玩器”的風格,可以説其標誌著春秋早期一種新的禮器文化風格的正式形成。
       國寶鑄造工藝謎團
       專家談到子仲姜盤的鑄造方法説,“此盤雖然使用分鑄技術,可是要在盤底層中嵌進這批動物極其微小之底軸,並且還要垂直,保證不被卡住,讓每只動物作360度旋轉,所以在合范澆灌銅液的時候,盤與軸的接觸之處僅能容納一層非常薄的泥料,在銅液高溫澆鑄時使泥料不會脫落,而且使盤底又不能滲漏,此種高難度之鑄造技藝,在此盤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問題是,真的是底軸連在小動物上,嵌入盤裏嗎?如果底軸是嵌入盤中,那底軸和盤之間必然有間隙,盤中之水會流入底盤的夾層中,很難流出。底軸嵌入盤中,那底盤中必有夾層,要做夾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兩個面焊接了。而青銅專家根本就沒有發現該寶貝有任何焊接痕跡。
       子仲姜盤銘文解釋
       “佳六月初吉,辛亥大師作,為子仲姜沫,盤孔碩且好,用祈眉壽子子,孫孫永用為寶。”
       銘文記錄6月初吉辛亥日,大師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祈福之盤,盤既大且好,用來祈求長壽,子子孫孫要永遠實用。這件精美的青銅盤銘文書體工整,文字精練簡要,並且有許多用語用韻異常精妙,整篇銘文是學術價值極高的史料。


盤內底鑄銘文,大意是六月初吉辛亥日,大師為夫人子仲姜製作盥洗用盤,盤大且好,用以祈求長壽,後世子孫要永用為寶。當仲姜使用這件青銅盤淨手時,所有圓雕動物作平面360度旋轉,彷彿魚禽游弋其間,是前所未有的絕妙創造,也令人在千百年後感受到晉國大師對夫人的縐絹愛意。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https://bit.ly/3MkTsJP
澎湃新聞獲悉,山西博物院跨年展覽「盤之典-商周青銅盤特展」於今日(11月18日)進行。展覽精選20件商代至戰國時期的精美青銅盤及相關文物(絕大多數為國家一級文物)。這次展覽也是山西博物院藏晉公盤和上海博物館藏子仲姜盤在出土故地重逢展出。晉公盤與子仲姜盤同是春秋中期青銅盤的斷代標準器。兩大春秋名盤同出晉地,都曾被竊流失海外,終在2600多年後故土重逢。
晉公盤(春秋中期)。山西博物院供圖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藏
展覽精選包括晉公盤與子仲姜盤在內的20件商代至戰國時期的精美青銅盤及相關文物,絕大多數為國家一級文物,呈現青銅盤在禮制社會中的盥洗、祭祀、助葬、陪嫁等實用功能與象徵意義,進而闡釋青銅文明在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的重要角色。
展覽現場
文物細節。山西博物院供圖
展覽同時吸收學界最新研究成果,將深奧的學術理論進行通俗轉化,跨學科、多角度揭示青銅盤的工藝奧秘。
展覽分為「盤之製」「盤之藝」「盤之用」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盤之製”,追溯青銅盤的起源、形制、功能與組合的演變。青銅盤最早出現於商代早期,首都博物館藏鳥飾盤,造型簡潔,鑄於盤口沿的兩隻小鳥猶如立在水岸邊,極具美學趣味。
展覽現場
太原趙卿墓出土的三足夔鳳紋盤和虎頭匜組合,形像生動,是春秋晚期晉式青銅器的代表。
展覽現場
第二部分「盤之藝」則聚焦於三件代表性晉國銅盤-晉叔友父盤、子仲姜盤和晉公盤。
晉叔友父盤(西周晚期)。山西博物院供圖
展覽現場
晉公盤,春秋時期晉文公作器,盤中數十個浮雕、圓雕動物,精巧繁復,層次分明,盤內壁鑄刻的183字長篇銘文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代表了當時晉國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晉公盤
子仲姜盤
上海博物館藏子仲姜盤,與晉公盤鑄造時代相近,造型風格高度一致,同是春秋中期青銅盤的斷代標準器。兩大春秋名盤同出晉地,都曾被竊流失海外,終在2600多年後故土重逢,同台展出。
展覽現場
與許多青銅重器一樣,晉公盤也有著曲折的流轉經驗。多年前山西警方便獲悉情報,曾有盜墓犯罪集團盜掘販賣了一個盤狀青銅重器,疑是國家重要文物。結合多方訊息,公安方面認為,這個重器極有可能就是晉公盤。經過不懈的循線追緝,山西省公安廳將晉公盤從海外追回,於2019年4月9日移交給文物部門,並在「守護文明利在千秋——山西公安機關打擊文物犯罪成果宣傳展」上展出。
晉公盤的銘文記錄了一場大婚。 「在周曆的某年正月初吉丁亥這天…今鑄造大女兒孟姬的嫁妝。孟姬你這孩子,(嫁到楚國後)整治好你的家室,作楚國國君的嫡妃,昭顯萬年,藩翰晉國,世代不斷地永寶此器。刻下銘文詳細記錄。當然,在表達嫁女一事之前,晉文公不忘追溯始祖唐叔虞、父親晉獻公的豐功偉績,同時稱頌自己開創的晉邦霸業。
春秋子仲姜盤早年出土後就不幸流失國外。後來被香港太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葉肇夫在澳門古董店發現,於是葉肇夫以重金購得併收藏。 1997年6月11日,葉肇夫將春秋子仲姜盤捐贈給國家。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春秋子仲姜盤內能夠在平面旋轉的小動物平均長度只有6.5厘米,對於春秋早期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進步提供了重要實物例證。這件精美的青銅盤銘文書體工整,文字精煉簡要,並且有許多用語用韻異常精妙,整篇銘文是學術價值極高的史料。銘文內容說明東週時期,聯姻作為大國之間結盟的一種手段,不僅發生在國與國之間,而且在大國的貴族之間也有所見,說明當時跨國聯姻已超出政治目的,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風尚。
展覽現場
對晉公盤的研究,採用吸納學界最新科研成果,透過CT電腦斷層掃描技術,對晉公盤與子仲姜盤做對比研究,「透視性」地揭示了青銅盤的工藝奧秘。 2600年前大國工匠們巧妙的設計和精湛的鍛造技術,透過展板圖形和文字的詳解,一一展示在觀眾面前。展覽文本創作者劉玉華表示,晉式青銅器鑄造工藝,在春秋時期達到頂峰,對比式展出是線索性的,觀眾能從中直觀看出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第三部分“盤之用”,講述盤在禮制盛行的商周時期,從貴族宴會或祭祀中行“沃盥之禮”的實用器具,發展成為貴族女性出嫁時,象徵身份地位的陪嫁器。芮伯作王姊盤、盉,銘文相同,是周穆王之姐出嫁,由「主婚人」芮國國君贈送的一套媵器(陪嫁品)。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由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博物館主辦,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曲沃縣晉國博物館及淮安市博物館協辦。展期自2022年11月18日至2023年2月26日,期間山西博物院將推出虛擬展覽、專家講座、情境劇、動手體驗等各類線上線下活動。
延伸閱讀:
春秋晉公盤:孟姬的命運
2014年6月22日,學者吳鎮烽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介紹了一件青銅重器-晉公盤,這篇文章後來收入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整合續編》一書。當時被描述的晉公盤來自海外,出土信息不明,其“內壁銘文183字傳遞了春秋中前期極為珍貴的歷史信息”,引起海外學術界真偽之辯熱潮。
晉公盤內壁的183字銘文分為七處,每處各三行,內容與早在清代時便已被發現並著錄的晉公盆(又稱晉公簋)銘文基本相同。晉公盆現已失傳,遺留下來的銘文拓片大部分模糊不清,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內容難以辨識,長期以來一直不能確知作器者「晉公」是誰。而晉公盤的銘文非常清楚地告訴大家,這位「晉公」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除了海外學術界,被震驚的還有山西方面。多年前山西警方便獲悉情報,曾有盜墓犯罪集團盜掘販賣了一個盤狀青銅重器,疑是國家重要文物。結合多方訊息,公安方面認為,這個重器極有可能就是晉公盤。經過不懈的循線追緝,山西省公安廳將晉公盤從海外追回,於2019年4月9日移交給文物部門,並在「守護文明利在千秋——山西公安機關打擊文物犯罪成果宣傳展」上展出。
晉公盤的銘文記錄了一場大婚。 「在周曆的某年正月初吉丁亥這天…今鑄造大女兒孟姬的嫁妝。孟姬你這孩子,(嫁到楚國後)整治好你的家室,作楚國國君的嫡妃,昭顯萬年,藩翰晉國,世代不斷地永寶此器。刻下銘文詳細記錄。當然,在表達嫁女一事之前,晉文公不忘追溯始祖唐叔虞、父親晉獻公的豐功偉績,同時稱頌自己開創的晉邦霸業。
對於銘文中晉文公「元女孟姬」的身份,吳鎮烽指出,重耳已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功臣趙衰,因此出嫁楚王的這位孟姬不會是他的親生女兒,只能是同宗中的長女。
晉公盤
重耳還沒成為晉文公之前,曾經流亡到楚國,深受楚成王禮遇。當時楚成王問他,今後如果晉楚相爭,你會怎麼報答我?重耳於是說出有名的「退避三舍」之諾。當他回到晉國即位,不久後便嫁女給楚國,來表明晉楚之好的態度。學者董珊認為,晉文公嫁女的時間應該發生在晉楚城濮之戰之前,文公五年城濮之戰晉國全勝,奠立霸業,兩國從此交惡。學者王澤文進而推斷,晉公盤作器時間更可能是文公三年。
由於晉公盤被偷走海外,原始墓葬資訊蕩然無存,無法得知此盤與早期發現的晉公盆之間的關係。解釋往楚之器卻在山西出土的第一種可能,嫁女只是作器的緣起,並非實際隨行的嫁妝,最終以此名義成為禮器,永久地供奉在祭祀的地方。因為銘文中也提到,「虔誠地對待……祖先神靈的祭祀,誠懇地、恭敬地酬答神靈。」我們無從得知孟姬的命運,或許文公死後,晉公盤隨之入葬,一段往事從此封存。
不同於多數青銅盤,晉公盤的平底淺腹內,鑄有眾多的立體動物雕塑。在它底部中心有一對浮雕遊龍迴旋盤繞,雙龍之內站著一隻水鳥,雙龍之外又有四隻水鳥和四隻烏龜。再向外延,又有三隻青蛙和三條遊魚。最外一圈,是十數隻青蛙和烏龜,它們或蹲或遊,或爬行,非常生動鮮活。這些動物的製作展現了工匠的心靈巧思,鳥喙可以自由開合,龜首能夠如意伸縮,原地還能進行360度轉體,既體現了青銅冶鑄技術的高超,亦體現了機械製作技術的進步。
晉公盤銘文
類似的青銅盤還有一個子仲姜盤,也是春秋晉國製作,也是從山西出土流失海外,後藏於上海博物館。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盤底有大量浮雕,以及繞軸360度轉動的眾多圓雕,包括銘文及其範鑄方式。當水注入盤中,由於水流的衝擊作用,那些圓雕動物們就會旋轉起來,生機頓現。
青銅盤是盥洗器,常和匜組合使用。用匜舀水,澆到手上,淨手後的水落入盤中。目前所見最早著錄青銅盤的著作,是北宋呂大臨的《考古圖》,儘管其中收錄的實物極少。青銅器的器型來源主要是陶器,青銅盤無疑也模仿了陶盤。河南不少龍山文化晚期遺址中出土有陶盤,有些在製作形式上與商代早期青銅盤十分接近。
晉公盤(局部)
考古發掘表明,春秋中期後,特別到了戰國中晚期,青銅盤的數量急劇下降。根據不完全統計,戰國中晚期的青銅盤僅佔整個商周時期青銅盤的百分之五,且形制單一,沒有紋飾,銘文尤其罕見
晉公盤裡的動物圓雕使得這個盥洗多少具有了玩具興味,體現著父輩難以言說的內心摯愛。當然,青銅盤也是詩經時代生活場景的喻體,「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夫婦之情盡藏其中;而蛙多子,更是長輩美好的祝福。
晉公盤(局部)
學者陳昭容表示,春秋時期,諸侯間盛行以婚姻維繫政治關係,陪嫁品種以盥洗為大宗。所以,晉公盤的經驗或許將指向我們不願意想到的那一幕。依照學者們的分類,最早出現的晉公盆是食器,晉公盤是盥洗器,都是日用器皿,因為銘文而具備了禮器性質。那麼回過頭解釋往楚之器卻在山西出土的第二種可能,它們也許作為真正的嫁妝隨著孟姬遠到楚國,安慰著她的思鄉之情,但恍如命運的無常,它因如今不可知的原因,又回到她朝思暮想的晉國。
種種場景、種種可能,晉公盤的真實歷史與故事,還待未來持續研究,慢慢解開…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https://bit.ly/3MkTsJP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春秋子仲姜盤是春秋早期青銅器,出土於山西,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這件文物體現了春秋早期極高的製作工藝水平,是世所罕見的奇物。
盤為古代承水器,用於盥洗,商周時代宴颯用之,宴前飯後要行沃盥洗之禮。與春秋子仲姜盤成組的春秋子仲姜匜(yí),為美國紐約人私藏,只有一處不同,就是銘文“沫盤”成了“沃匜”,其他都是相同的。
中文名稱:春秋子仲姜盤
出地點:山西
館藏地點:上海博物館
等級:一級文物
分類:青銅器
規格:通高18厘米,直徑45厘米,重12.4公斤
春秋子仲姜盤是晉國太師專為妻子訂製的禮物。盤內雕塑有一些水生動物,包括龜、魚、蛙、鴨與水鳥等,且均可作360度旋轉,真可謂巧奪天工,妙趣橫生,令人拍手稱絕。
盤內底鑄有銘文32字:“隹六月初吉辛亥,大師作為子中姜沫盤,孔碩且好,用祈眉壽,子子孫孫永用為寶。”
大概意思就是:在六月辛亥這天,太師為其夫人仲姜作此盤,而銅盤又大又好,用來祈求長壽與國祚長遠,希望子子孫孫永遠保用。
依照伯(孟)仲叔季的次序,仲姜指排行第二的薑姓女子,來自東方的薑姓齊國。
此盤絕妙之處在於盤內所鑄31個水生動物,其中有11個是圓雕,可在盤底作360度旋轉,其他20個是淺浮雕。這31個裝飾物在盤內排列成5週。
可以想像,當仲姜宴前飯後行「沃盥之禮」時,水從銅匜中灌出,淨手之後注入盤中,在水流的衝擊下,小動物彷彿被瞬間喚醒,這些動物隨即​​開始旋轉起來。看著魚禽游弋其間,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想必仲薑的眼角心頭盡是笑意,臉上洋溢著幸福與喜悅。
而魚、蛙、龜、鴨具有多籽/仔的特徵,將它們塑造於銅盤之內,也有希冀多子多福的寓意。
子仲姜盤是從山西被盜掘出土,幾經輾轉流失海外,香港太陽集團總裁葉肇夫花重金將其購回,並於1997年6月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是這樣評價春秋子仲姜盤的:
一般認為春秋早期是青銅鑄造技術停滯或退步的時期,子仲姜盤的鑄造技術,體現了這個時代鮮為人知的新的技術高度……現存無數的商周銅器中難有其匹,是世所罕見的奇物。
與子仲姜盤類似的器物,還有春秋時期的晉公盤,是晉文公為其大女兒準備的嫁妝。
盤內塑造的動物模型,除了能旋轉360度之外,鳥的嘴巴可以啟閉,烏龜的頭部也可以伸縮。內壁鑄有銘文183字,記述了晉文公重耳追思祖先功績,和將其長女孟姬嫁給楚王的過程,再現了晉國的盛世氣象。
但晋公盘是2019年山西公安机关,从海外某国追回之物,关于其真伪学界意见存在分歧。其铭文与清代吴荣光《筠清馆金文》著录的晋公盆几乎完全相同,甚至连铸造补丁的位置也惊人的相似,这不得不让人疑窦丛生春秋時期貴族的愛情:子仲姜盤_沫盤_銘文_山西 https://bit.ly/3T31v1V


春秋子仲姜盤。此盤出土於山西,它的奇妙之處在於盤底的雕刻飾物可以360度旋轉,妙趣橫生,這在諸多出土的青銅文物中獨一無二。此盤早年不幸流失國外,被香港愛國人士葉肇夫花費重金購回,並無償捐獻給上海博物館。 上博珍藏春秋貴族遺寶 子仲姜盤形體較大,通高18釐米,直徑45釐米,重12.4公斤,折沿� ...
文/本報記者 吳波
上海博物館有一件非常有趣的青銅盤——春秋子仲姜盤。此盤出土於山西,它的奇妙之處在於盤底的雕刻飾物可以360度旋轉,妙趣橫生,這在諸多出土的青銅文物中獨一無二。此盤早年不幸流失國外,被香港愛國人士葉肇夫花費重金購回,並無償捐獻給上海博物館。
上博珍藏春秋貴族遺寶
子仲姜盤形體較大,通高18釐米,直徑45釐米,重12.4公斤,折沿,淺腹,圈足,體形較大,器壁厚重,風格質樸渾厚。
此盤絕妙之處在於盤內所鑄31個水生動物,其中有11個是圓雕,可在盤底作360度旋轉,其他20個是淺浮雕。這31個裝飾物在盤內排列成5周,中心是一只圓雕的雄性水禽,頭上有冠,將其圍著的第一周是浮雕的兩只青蛙和兩只烏龜,相互交錯;第二周是圓雕的4尾魚;第三周是浮雕的4只青蛙和4只烏龜,交錯排列;第四周是4只圓雕雌性水禽,頭上無冠;第五周是7尾浮雕的魚和4只圓雕作蹲伏狀的青蛙,同樣是交錯排列,其中一只青蛙遺失,旁邊有銘文。可以想像,當使用者在盥洗時,水從手上流下,衝擊到盤內的小動物上,這些動物隨機不停旋轉,是多麼奇妙悅人的一件事!
值得注意的是,其裝飾所刻畫的龍、虎、水禽等圖案與西周時期的禮器風格有很大不同,由猙獰變得調皮可愛,繼承了西周晚期青銅器“玩器”的風格,可以說其標志著春秋早期一種新的禮器文化風格的正式形成。
國寶鑄造工藝謎團
專家談到子仲姜盤的鑄造方法說,“此盤雖然使用分鑄技術,可是要在盤底層中嵌進這批動物極其微小之底軸,並且還要垂直,保證不被卡住,讓每只動物作360度旋轉,所以在合範澆灌銅液的時候,盤與軸的接觸之處僅能容納一層非常薄的泥料,在銅液高溫澆鑄時使泥料不會脫落,而且使盤底又不能滲漏,此種高難度之鑄造技藝,在此盤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問題是,真的是底軸連在小動物上,嵌入盤裡嗎?如果底軸是嵌入盤中,那底軸和盤之間必然有間隙,盤中之水會流入底盤的夾層中,很難流出。底軸嵌入盤中,那底盤中必有夾層,要做夾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兩個面焊接了。而青銅專家根本就沒有發現該寶貝有任何焊接痕跡。
子仲姜盤銘文拓片
子仲姜盤銘文解釋
“佳六月初吉,辛亥大師作,為子仲姜沫,盤孔碩且好,用祈眉壽子子,孫孫永用為寶。”
銘文記錄6月初吉辛亥日,大師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祈福之盤,盤既大且好,用來祈求長壽,子子孫孫要永遠實用。這件精美的青銅盤銘文書體工整,文字精練簡要,並且有許多用語用韻異常精妙,整篇銘文是學術價值極高的史料。
------
此盤口徑45厘米,高18厘米,重12.4公斤。它形體較大,器質厚重,整器風格質樸渾厚,口折沿,淺腹,圈足,圈足下置三隻立體爬行猛虎,老虎身體側面與圈足邊緣相接。盤壁兩側設有一對寬厚的附耳高聳,其外側裝飾有雲紋。盤的前後各攀有一條立體曲折角龍,龍頭聳出盤沿,曲體卷尾,攀緣於盤腹之外壁,作探水狀;腹壁裝飾著變形獸體紋。
虎銘文記錄6月初吉辛亥日,大師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盥洗用之盤,盤既大且好,用來祈求長壽,子子孫孫要永遠實用。子仲薑盤盤內能夠在平面旋轉的小動物平均長度只有6.5厘米,對於春秋早期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進步提供了重要實物例證。這件精美的青銅盤銘文書體工整,文字精煉簡要,並且有許多用語用韻異常精妙,整篇銘文是學術價值極高的史料。此盤紋飾精美,造型典雅,鑄工精良,彌足珍貴。
釋文:
佳六月初吉
辛亥大師作
為子仲姜沫
盤孔碩且好
用祈眉壽子子
孫孫永用為寶


 「沃盥之禮」
一個國家的文化素養暨一個民族的智慧文明,非禮儀莫能言之。《儀禮》記載華夏地區五千年的古代文明。飲食文化就「沃盥」這件事而言,表達出生活的教養:不洗手而吃飯、祭祀或從事各種活動,都是失禮的行為。
    《論衡.譏日篇》:「沐去首垢,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沃」是自上澆下的意思,而洗手曰盥。沃盥所使用的器物:一個承接的盤,和一個注水的匜,以匜自上澆水,仰掌澡手受沃,而棄水下流於盤中,稱為「奉匜沃盥」。侍者以銅匜盛滿水,器口向下澆水沃手,以銅盤承接沃手的棄水。銅盤、銅匜是一組沃盥禮器。
    這本《儀禮沃盥禮器研究》記錄了中華古文物─青銅沃盥禮器─雕鑄工藝的美輪美奐,是華夏民族文明中最優雅的禮器!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
 商周時期,宴前飯后要行沃盥之禮。《禮記·內則》記載:“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近年考古發現,在西周中期以前,流行盤盉(hé)配合使用,西周晚期后,則多為盤匜(yí)配合使用。戰國以后,沃盥之禮漸漸廢除,盤亦被“洗”替代。
  盤
  西周青銅盤為承水器,發現較多,如虢季子白盤、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的逨盤、周原博物院收藏的牆盤等。
  其中,虢季子白盤現藏國家博物館,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的虢川司。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庄,書法家視其為商周金文的范本。
  牆盤(圖⑦),1976年出土於扶風庄白一號窖藏。腹底有銘文284字,頌揚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的重要政績,記述微氏家族的家史,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史料。
  盉
  盉: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商代盉多空心足﹔西周盉多實足﹔春秋戰國出現兩腹有提梁的盉。周原地區扶風縣齊家村出土西周鳥紋盉、強家村墓1出土西周素面盉、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逨盉、現藏於岐山縣周原博物館的衛盉是這類器物的典型代表。
  衛盉(圖⑧),1975年岐山董家窖藏出土。蓋內鑄銘文132字。銘文主要記載了周恭王三年,裘衛兩次與矩伯庶人換取覲見周王的禮物、轉讓土地的過程。銘文明確記載,以貝作為衡量價值的尺度,這在西周銅器銘文中尚屬首次發現,是研究當時社會經濟的重要史料。
  匜
  《左傳》有“奉匜沃盥”。匜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帶蓋。匜是由盉演變而來,與盤配套組成盥洗器。
  1940年周原地區扶風法門任家村青銅器窖藏曾出土函皇父匜,現存上海博物館。2003年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叔五父匜。較為典型的則為(亻朕)匜(圖⑥)。
  (亻朕)匜,1975年岐山董家窖藏出土,重3.85公斤。腹底和蓋鑄有銘文,共157字,記述了牧牛狀告上司被判打1000鞭,臉上刺字,后改判打500鞭,罰銅立誓的訴訟過程。說明西周社會刑與禮相輔的法律制度,被譽為我國“青銅法典”。
  (亻朕)匜不但銘文意義重大,而且造型奇特古朴,在銅匜中也是少見。器型為匜,而銘文則自名盉,是匜的早期形式。
  (作者系寶雞周原博物院院長,圖片由寶雞周原博物院提供)青銅盤匜 沃盥之禮(文物有話說·青銅水器)--文化--人民網 https://bit.ly/4g29Lc2
-----------------------
匜[1]是中國先秦的禮器,用於沃盥之禮,為客人洗手之用。周朝時期,沃盥之禮所用水器由盤、盉組合變為盤、匜組合。
匜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73pVOu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古人雲:不學禮,無以立。商周時期貴族在祭祀宴颯(xiǎng)時有淨手的儀式,即沃盥(guàn)禮。行禮時一人在上澆水,一人在下端盤承接廢水,一人在側拿手巾,行禮之人在盥洗完畢後用手巾將手擦乾。西周中期以前澆水用盉,西周晚期匜出現後便改用匜。
7.jpg
  匜,是中國先秦時期禮器之一,用於沃盥之禮。匜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衰落於戰國時期。其形制有點類似現在的瓢,前有流(古代盉、爵jué一類容器的吐水口),後有鋬(pàn,器物側邊供手提拿的部分),有的還帶蓋。為了防止置放時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鑄有三足、四足,春秋晚期以後流行平底匜,無足。
  親愛的朋友們,一定要記得飯前洗手的好習慣!安徽博物院-知識鏈接 https://bit.ly/3T0yuUo
---------------
竊曲紋·波紋·蛟龍紋 西周中期以後,逐漸抽象化,形成一種新的主導性的紋飾:竊曲紋。其名稱也是據《呂氏春秋》:“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離俗覽》)竊曲紋的基本特徵是一個橫置的S形,正符合於“上下皆曲”的特點。
周代的一種重要裝飾紋樣。又稱竊曲紋、窮則曲。是一種適應裝飾部位要求而變形的動物紋樣,是動物的簡化和抽象化。周代打破了商代以來,以直線為主的裝飾特點,也打破了對稱格式。一般由兩端回鈎的或“S”形的線條構成扁長形圖案,中間常填以目形紋,但又未完全擺脱直線的雛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圓、圓中有方的特點。
竊曲紋由鳥紋、龍紋衍化而來的痕跡是很明顯的。試將一部分鳥紋加以排比,可以推測出它向竊曲紋衍化的具體過程,較早的鳥紋在翅膀後邊接連着一條長長的尾巴,後來這個尾巴與軀體分離開來,成為一個彎卷的抽象紋飾,再後,鳥身部分也抽象化了,卻保留着原先的一根長長的羽毛,最後,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竊曲紋。
大克鼎上的竊曲紋
大克鼎上的竊曲紋
竊曲紋適應性很強,可以隨機變化,裝飾於器物各種不同的部位,以竊曲紋構成的裝飾,一般不刻雲雷紋的地紋。
文物研究
與竊曲紋同時流行的抽象紋飾還有重環紋、垂鱗紋等,重環紋多以長圓和圓形圖像連續排作為裝飾帶施加於器物口沿或圈足部分。垂鱗紋像水族動物身上的鱗片,作交錯排列飾於水器之上。 [1] 
中國古代青銅器紋飾之一。《呂氏春秋·適威》:“周鼎有竊曲(一作窮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
始見於西周,盛行於西周中、後期,春秋戰國時仍見沿用
竊曲紋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79MBfr
窃曲纹复古花纹矢量图片素材PNG图片素材下载_图片编号8707717-PNG素材网 https://bit.ly/3WZ3khw
一洗一淨沃盥之禮_gu https://bit.ly/4dE7iTH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
兩周盥器與盥禮考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bit.ly/3YZzn3j
《周禮·春官·鬱人》:“凡祼事沃盥。”孫詒讓正義:“沃盥者,謂行禮時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澆沃之,而下以槃承其棄水也。”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懷嬴﹞奉匜沃盥。”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吾觀《禮經》,聖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諾,執燭沃盥,皆有節文,亦為至矣。”
唐·盧綸《冬日宴郭監林亭》詩:“據梧花罽接,沃盥石泉分。” [2] 
相關鏈接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記載,沃的意思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奉匜沃盥”是中國古代在祭祀典禮之前的重要禮儀。
《禮記》:“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
西周晚期以後,盤雖仍與盉相配使用,但更多地與一種稱作匜、形似葫蘆瓢的銅器相配套。


姜的解释|姜的意思|汉典“姜”字的基本解释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國寶-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姜姓

姜的解释|姜的意思|汉典“姜”字的基本解释



齊侯匜/齊侯盤/齊侯寶盂-齊侯盂-洛陽地區所發現最大的青銅器,可稱為「盂中之王」。其腹壁鑄五行26字銘:「齊侯作朕子仲姜寶盂,其眉壽萬年,永保其身,子孫孫永保用之。」這件銅盂是齊侯為其次女仲姜所作的陪嫁品。齊侯銅盂對研究當時週王室與諸侯之間政治婚姻關係具有重要意義/「仲姜」名字前綴有「子」字,是女子嫁人時的稱法/「齊侯乍(作)虢孟姬良女寶匜,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銘文記載了齊侯為虢孟姬良女作匜的事情。虢孟姬是虢國國君之女,嫁齊侯為夫人,反映了當時各諸侯國彼此通婚結為政治聯盟的情況。-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