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

該塔位置原為西嶼古塔之舊址,依「西嶼塔燈碑記」所載西嶼塔燈始於清乾隆43年(1778年)由台灣知府蔣元樞與澎湖通判謝維祺捐資,與船戶及廈門郊行共同捐募,就於西嶼外垵高地杙仔尾小廟原塔址重建浮屠形制七級石塔,每夜燃燈,光照海上,是為燈塔之始

(1778)台灣府知府蔣元樞和澎湖糧防捕廳通判謝維祺,為使由厦門而東來之船隻,以西嶼為航海標識,特於此地創建西嶼燈塔,這也是台、澎地區首建的燈塔。由現存的「創建西嶼燈塔碑記」碑文:「澎湖居臺、厦之間,而西嶼尤為衝要。蓋當風信靡常,則官商船舶莫不就西嶼以為依息也。」可知構建西嶼燈塔於此地的重要性。西嶼燈塔初創時構造,據碑文記載:酌就嶼際古堛基地,廣其下座凡五丈,礱石為浮圖七級,級凡七尺,惟樸固,期永久。其頂設長明之燈….」同時於燈塔側建有塔廟,內祀天后媽祖。並由塔廟住持每天於昏夜之際,至塔頂點燃燈火。

澎6鄉道 - Google 地圖

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

澎6鄉道 - Google 地圖


澎湖旅遊-西嶼燈塔
西嶼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漁翁島燈塔,為二級古蹟,創建於1778年,經過多次整修,在1824年才有今日的白色圓柱的西洋式外型,是台澎地區最早建造的現代化燈塔。
燈塔的外型是由DAVID M. HENDERSON所設計,現在仍可以看到在入口處有設計者的英文題字,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純白色的圓柱狀塔樓、西洋式洋樓等,與現在流行的地中海風、希臘風還頗有相似之處。
景點特色
漁翁島燈塔位於外垵村高地上,視野相當遼闊,四周院牆以硓古石堆砌約高二台尺的圍牆,牆面塗飾白色油漆,塔區基地近似長方形,東西長約50公尺,南北長約60公尺,面積約近0.3公頃。塔區內另存有一方光緒古碑,已有破損,及一方西元1880年所設立的洋人墓碑;塔區內尚有大、中、小型霧砲三尊,其中大、中型霧砲屬英製前膛鑄鐵砲,型砲為德製七公尺五後膛砲。塔區也存有二座霧笛,當降霧到能見度不到一百公尺左右時就鳴放笛響,取代霧砲的功能
園區內除了燈塔本身和讓遊客更加了解燈塔歷史的文物陳列館之外,另外還有霧砲、霧笛與煙墩,這些是用來在海上起大霧或因其他原因使得海面上能見度太低,燈塔的光源無法指引船隻回航時所使用的。
來到西嶼燈塔,除了懷古慨今,旁邊一望無際的大海也是眾多觀光客駐足的原因,站在崖邊面對大海,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浩瀚。到了傍晚,這裡也是欣賞夕陽美景的絕佳位置,是情侶與攝影愛好者不會錯過的好地方
本島北環-西嶼燈塔-澎湖旅遊景點介紹-本島北環-西嶼燈塔-澎湖旅遊-景點介紹 https://bit.ly/3yul0cJ
-------------------
漁翁島燈塔,古稱西嶼塔燈,是一座位於臺灣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西南端吃仔尾的燈塔,為臺灣最古老燈塔之一,隸屬中華民國交通部航港局管轄。該燈塔下轄3座燈塔及燈杆,為查母嶼燈塔、浮塭燈杆以及海墘岩燈杆。
歷史沿革
清乾隆時期
該塔位置原為西嶼古塔之舊址,依「西嶼塔燈碑記」所載西嶼塔燈始於清乾隆43年(1778年)由台灣知府蔣元樞與澎湖通判謝維祺捐資,與船戶及廈門郊行共同捐募,就於西嶼外垵高地杙仔尾小廟原塔址重建浮屠形制七級石塔,每夜燃燈,光照海上,是為燈塔之始。[1][2]
清道光時期
清道光3年〈1823年〉燈塔再經澎湖通判蔣鏞與水師提督陳化成發起籌款重修。
道光8年〈1828年〉重修廟宇,並在該七層八角形花崗石塔內裝置樓梯,上裝3尺高之三段玻璃製燈籠,遮蔽東北面,燈籠頂架於梁上,樑下吊一根1尺8寸之8號鉛絲,下端裝設直徑大約1尺之金屬鐵環,紮置鐵鍋一隻,內部再盛花生油,以5分粗1尺長棉紗芯點火,利用聚光透射原理強化光線射程。並派人看守,所需維持經費由進入馬公港之船舶多加徵收50文至100文規費以為支應[1]。
清同治時期
清同治13-14年〈1873年-1874年〉英國人韓得善(David M. Handerson)與福州關稅務司重新勘查基址,之後將舊塔廟拆除重建洋樓。另在舊址左側方重建鐵板式新塔,界址前後長200呎,寬154呎[1]。
清光緒時期
清光緒元年〈1875年〉由海關哈爾定總工程師另建新式燈塔,塔身為圓形鐵造,底部直徑2.5公尺,塔頂塔身高度比為1比2。燈塔自臺座至頂為38尺(11.52公尺),自海平面起高15丈8尺(47.88公尺)。裝4等旋轉透鏡燈,點二芯煤油燈,亮度500燭光,每30秒連閃白光2次,光達15海浬(27.76公里)。另配備3座鑄鐵霧炮(大中兩座為英國制前膛砲,小座為德國制後膛山砲)。並建有宿舍,派人駐守。[3]
清光緒5年〈1879年〉建氣象觀測所,所收資料按月匯送上海徐家匯氣象台[1]。
台灣日治時期
明治28年〈1895年〉依慣例將氣象資料送呈香港天文台。
明治29年〈1896年〉始將氣象資料改送台北台灣總督府台北測候所。
大正4年〈1915年〉塔身漆白色用電石閃光燈,每5秒閃白光1次(燈光白色明3秒、暗2秒),光力約1,700支燭光。
昭和13年〈1938年〉年改用煤油白熱燈,光力52,000支燭光。
昭和19年〈1944年〉二戰期間受到盟軍飛機轟炸,不過損失輕微[1]。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55年〈1966年〉年改裝4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增強至800,000支燭光,光程距離為25.1浬。
民國70年〈1981年〉增設電霧號霧笛2座。連絡置有無線電對講機[1]。
燈塔結構與行政諸元
燈塔結構諸元
塔高:11公尺。
塔身塗色・構造:圓形鐵塔、外觀漆白,頂層外有環繞陽台。
燈高:60.7公尺〈以高潮面至燈火中心計〉。
燈器:4等旋轉透鏡電燈。
燈質(頻率):每30秒白聯閃光2〈電石閃光燈〉。
明1.0秒,暗7.0秒。
明1.0秒,暗21.0秒。
光力:800,000支燭光。
公稱光程:25.1浬。
霧笛:電霧號1組座。霧天或能見度不良時使用。
頻率:300赫
音符:每30秒發放一次(鳴3秒鐘,靜27秒)
音達距離:約3浬
連絡配備:無線電對講機配置。
燈塔座標:北緯23度33分45.72秒、東經119度28分7.81秒。
燈塔行政諸元
管轄機關:燈塔原為中華民國財政部關務署管理,已於2013年1月1日轉交由中華民國交通部航港局管轄。
人員編制:主任1人、管理員6人,(三班輪守,日落點燈、日出關燈)[4]。
開放參觀與否:可,但有時間限制(1992年1月起採半開放式)。
守燈人(燈塔管理工作人員)任用資格:需經「中華民國公務人員特種考試關務人員考試」及格始能晉用。
考據
有記載可考之澎湖最早設立的燈塔。
本塔1985年4月17日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列管。
燈塔庭院內立有3座石碑,及1座十字架碑依次如下:
清乾隆43年〈1778年〉立「興建西嶼塔燈碑」石碑一座。
清乾隆44年〈1779年〉立「修建西嶼塔燈落成碑記」石碑一座。
清道光8年〈1828年〉由各方共捐佛銀伍佰元,經(福建澎湖水師協鎮府孫得發,暨侯補州牧借補澎湖通守蔣鏞)立「西嶼塔燈碑記」石碑一座。
清光緒16年〈1890年〉在西側外牆立有洋人十字架碑一座,撰有「娜莉·歐德利斯科爾」「Nelly O'Driscoll」(1882-1890)之氏名。據推測為1881年至1895年之守塔員英籍哈拉利夫婦女兒之墓,1890年哈拉利夫婦育有一女兒瑪莉八歲病逝[5]。瑪莉之名可能是Nelly(娜莉)中譯之誤、而哈拉利可能為英籍守塔員之名(全名推測為「哈拉利·歐德利斯科爾」)。當時亦有另一對守塔員為俄羅斯籍比斯蒙斯基夫婦[5] 。
燈塔庭院內亦有3座鑄鐵霧炮,均為清光緒元年〈1875年〉立:
大中兩座為英國制前膛砲。
小座為德國制後膛山砲。

漁翁島燈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yulnUF
--------------
公告資料
類別古蹟 級別國定古蹟 種類燈塔
西嶼燈塔(漁翁島燈塔)|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M6QQiB
漁翁島燈塔也稱為西嶼燈塔,燈塔位於西嶼鄉外垵村西側屹仔尾岬角處,此地西側海域即為澎湖六大急流中的「西流」(一磽、二吼、三西流、四鵝豆頭、五潭門、六東吉)。自古即為往來台厦船舶航道的標識點。清乾隆43年(1778)台灣府知府蔣元樞和澎湖糧防捕廳通判謝維祺,為使由厦門而東來之船隻,以西嶼為航海標識,特於此地創建西嶼燈塔,這也是台、澎地區首建的燈塔。由現存的「創建西嶼燈塔碑記」碑文:「澎湖居臺、厦之間,而西嶼尤為衝要。蓋當風信靡常,則官商船舶莫不就西嶼以為依息也。」可知構建西嶼燈塔於此地的重要性。西嶼燈塔初創時構造,據碑文記載:酌就嶼際古堛基地,廣其下座凡五丈,礱石為浮圖七級,級凡七尺,惟樸固,期永久。其頂設長明之燈….」同時於燈塔側建有塔廟,內祀天后媽祖。並由塔廟住持每天於昏夜之際,至塔頂點燃燈火。
西嶼燈塔因長年屢遭風災,澎湖廳通判蔣鏞於清道光3年(1823)與澎湖水師提憲陳元戎籌款修建西嶼燈塔。但因塔頂油燈所產生的光力較薄弱,無法達到國際各國燈塔應有的光力標準,英、美、日、法等國即向清政府要求構建新式燈塔。清同治12年(1873),由福建海關總稅務司派人至西嶼,購置構建新式燈塔用地,並重新興建燈塔和附屬設施。清同治13年(1874)由海關總稅務司聘請英國工程師(韓得森 DAVID M.HENDERSON )規劃設計仿西式燈塔形制構造,將西嶼燈塔改建為圓形鑄鐵造塔身,塔身外觀漆成白色,入口處上方三角形的門楣上,書有凸製的英文題字(DAVID M.HENDERSON 1874),於清光緒元年(1875)7月11日動工興建,同年11月竣工。於11月18日開始常駐點燈,並聘有外藉專人駐守燈塔,今燈塔圍牆西側海岬邊,尚存有當時看守燈塔英國藉人員女兒的墳墓。並矗有一座十字型墓碑上刻「Nelly O’Driscoll」。燈塔竣工並點燈後,同時正式命名為「漁翁島燈塔」。新建後的漁翁島燈塔,塔高11公尺,燈高67.7公尺。燈塔西南側同時設有三門霧炮,以備起霧時發出砲聲警示往來航行船隻。
日治時期除沿用清領時期燈塔設備運作外,另設置一座百葉窗型氣象觀測器。同時於明治30年(1897)以駐澎湖島日軍有線電話設備,佈設媽宮與漁翁島燈塔間之海底電話線,這也是台澎地區有線電話之濫觴。二次世界大戰未期,昭和20年(1945)7月5日至8月7日,遭受美軍轟炸機襲擊,所幸受損輕微,燈塔仍能照常點燈運作。
民國55年(1966)漁翁島燈塔改裝設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為18萬支燭光,光程25.1海浬。民國70年(1981)再增設「電霧號」二座,以提高往來船舶於低能見度航行的安全。
公告
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1987-04-17內政部臺(76)內民字第484806號變更/修正2021-12-22文授資局蹟字第11020198282號
公告公文cd25d574-3e92-4a7d-b780-8e2adf5e492c.pdf
西嶼燈塔公告公文.jpg
公告變更.pdf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理由(一)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性:
1.西嶼燈塔又稱漁翁島燈塔,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西側,為早年先民從中國廈門遠渡臺灣,橫渡臺灣海峽時中途避風之所在。舊稱「西嶼古塔」,後因故傾圯。1778(清乾隆43)年,臺灣知府蔣元樞、澎湖通判謝維祺捐貲,就塔址重建七級浮圖,頂上掛長明燈,名為「西嶼塔燈」。1779(清乾隆44)年完工時的規模為塔基5丈,高7層,每層7尺,以花崗石砌造。
2.現今所見之燈塔為清領時期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ebert Hart)主導,英國土木工程師韓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於1874(清同治13)年設計,1875年8月11日(光緒元年7月11日)動工,同年年底完成,並於12月15日(光緒元年11月18日)點燈,是臺澎地區創建最早的現代化西式燈塔。燈塔入口門楣上留有「DAVID M. HENDERSON 1874」鑄鐵名牌,是臺澎地區首座於入口門楣以鑄鐵鑄有設計者名號及年代的燈塔。院牆角尚存閩海關界碑兩方,極具歷史價值。另院牆外有洋人看守者的女兒Nelly O’Driscoll的十字型墓碑一方,為早期燈塔有外國人看守的見證。
3.燈塔外觀原為黑色,1909年後改為白色。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遭美軍襲擊受損,但仍持續運作。二戰後整修,大致保存原有配置。1951(民國40)年3月因防空需要,塗以迷彩色,至1969(民國58)年4月始恢復白色。從清領、日治迄今,持續運作,且燈塔文物及相關設施保存完整,足以見證航運管理之歷史發展。
(二)已指定之古蹟中保存完整性:
1.燈塔塔身為歐洲進口之預製鑄鐵構造,是臺灣營建史上第一座預鑄式建築,表現十九世紀的營造技術及特色,為燈塔技術之重要案例,具代表性。
2.包括園區內燈塔塔身、展覽室、地下蓄水池、十字架洋人Nelly O’Driscoll 墓碑、院牆及界碑等,仍完整保存十九世紀興建時之原型,見證清領時期西式燈塔及周邊工程營造真實性。
(三)已指定之古蹟中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
1.西嶼燈塔除了是臺灣營建史上第一座預鑄式建築(Cast Iron Segments),也是目前唯一採用重錘鋼索發條牽引齒輪、帶動水銀槽式旋轉鏡機的燈塔。迄今仍採用人力機械操作,有高度科學價值,為清領時期西式同類型燈塔之典範,具稀少性且不易再現。
2.燈塔及其相關附屬設施及文物,包括燈塔、展覽室、西嶼塔燈碑記、傳統塔燈的石葫蘆、霧砲、墓碑、閩海關界碑等,足以完整呈現臺灣清領以來迄今各時代燈塔之發展。
法令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現況地址
縣市行政區地址
澎湖縣
西嶼鄉
外垵村195號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文化部
聯絡單位:文化資產局
聯絡電話:04-22177672
聯絡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地籍資料土地登記謄本.pdf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地籍所有權屬使用分區分區類型
澎湖縣 - 西嶼鄉 - 外垵一段 - 699(部分)公有非都市區風景區澎湖縣 - 西嶼鄉 - 外垵一段 - 776(部分)公有非都市區風景區澎湖縣 - 西嶼鄉 - 外垵一段 - 783公有非都市區風景區澎湖縣 - 西嶼鄉 - 外垵一段 - 803公有非都市區風景區澎湖縣 - 西嶼鄉 - 外垵一段 - 806(部分)公有非都市區風景區顯示更多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西嶼鄉外垵一段803、783、776(部分)、806(部分)、809(部分)及699(部分)地號。
燈塔位於西嶼鄉外垵村西側屹仔尾岬角處,此地西側海域即為澎湖六大急流中的「西流」(一磽、二吼、三西流、四鵝豆頭、五潭門、六東吉)。
所有權屬
身分公私有
姓名/名稱
建築所有人公有
交通部航港局
土地所有人公有
中華民國
管理人/使用人
身分
姓名/名稱
管理人
交通部航港局
外觀特徵國民政府遷台後,為配合時局的需要,將漁翁島燈塔和相關設施改塗軍事迷彩偽裝漆,至民國68年(1979)始將燈塔和相關設施重新塗刷為原有白色外觀。現存放於燈塔西側的石碑為清道光3年(1823)澎湖廳通刊 蔣鏞所之的「續修西嶼塔廟記」。另有大清乾隆43年(1778)台灣府知府 蔣元樞所撰的「刀建西嶼浮圖記」石碑和大清乾隆44年(1779)7月澎湖廳通刊 謝維祺撰的「澎湖西嶼浮圖記」兩面石碑,現存放於外垵村溫王宮前。
室內特徵漁翁島燈塔附屬設施有辦公室、展覽室、宿舍和倉庫。
使用情形現為交通部航港局所屬燈塔,平日有專人維修管理,使用維護狀況良好。
現  狀民國87-88年曾進行修復,目前由交通部航港局所屬燈塔。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落實古蹟管理維護事項。
開放時間星期一休館;0900-1600
是否收費否
西嶼燈塔(漁翁島燈塔)|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M6QQiB

隨時來都很美!漁翁島燈塔(西嶼燈塔),澎湖最西邊燈塔,療癒看海視野在這。

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西嶼燈塔1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漁翁島燈塔_01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

隨時來都很美!漁翁島燈塔(西嶼燈塔),澎湖最西邊燈塔,療癒看海視野在這。


漁翁島燈塔位於澎湖縣漁翁島西南端。該塔位置原為西嶼塔燈之舊址,西嶼塔燈係於西元1778年興建,原為七級石塔,建在漁翁島(西嶼)外垵高地上,塔上每夜燃點燈火,此為臺灣沿海導航標誌之嚆矢,亦為唯一有記載可據之我國原始設立之燈塔,現仍保存「西嶼塔燈碑記」石碑一座。漁翁島燈塔則在西元1875年,由海關另建新式燈塔,塔身為圓形鐵造,並配備3尊鑄鐵霧砲,西元1915年,漁翁島燈塔、辦公室、霧砲、霧笛、展覽室、石碑、圍牆、燈塔看守員宿舍與觀景樓全部漆成白色,在蔚藍的大海與綠色草原間,既醒目又耀眼。漁翁島燈塔為國定古蹟,週圍地區被列為古蹟公園,於民國81年(西元1992年)起開放給民眾參觀。漁翁島燈塔 > 澎湖縣 > 交通部觀光署 https://bit.ly/4dqkMlO

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


海關警示鐘與霧砲
海關博物館現典藏有海關警示鐘與霧砲,相關的助航設備多裝設於燈塔與燈船之上,用以警告船隻、辨別方位、標示位置。
清同治8年(西元1869年),英籍工程師韓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與哈爾定(John Ropinald)投身我國海關,擔任海關燈塔營建工作,至光緒20年(1894年)時,海關管轄的燈塔已經多達111座,並形成完備的管理體系。
海關博物館收藏陳展的警示鐘,重500公斤,直徑80公分,高85公分,原本設置於上海港的九段燈船之上,當水面起霧時,透過鐘聲提醒航行船隻注意安全。
燈船是一種船型航標,上有燈器、霧鐘、雷達等設備,相當於半固定式的燈塔。海關早期曾經使用過霧鑼,後來改設霧鐘,根據記載,長江口燈船使用機械撞擊巨鐘,每分鐘3次,每次2響,聽程約可達到1到2海里。
霧砲曾經廣泛設置於南海的臨高、橫瀾洲、石碑山、表角、南澎島,東海的東碇、烏丘嶼、牛山島、北渙山、北楦、東犬島、大戢山和黃、渤海的成山頭、崆峒島、猴磯島等15座燈塔,以及大沽燈船。
起霧時,每隔10或15分鐘鳴霧砲1響,聽聞船近發出汽哨或其他聲響時,燈塔以霧砲應答,每3到5分鐘,鳴砲2響,直到船隻離去,不聞船聲為止,霧砲的聽程比霧鐘稍遠,約在3至4海里。現在海關博物館陳展的霧砲,砲身刻記「大阪砲兵工廠明治十九年製」,明治19年按即西元1886年。
隨著科技進展,西元1920年代時,海關開始裝設低音霧笛、高音霧笛及氣霧笛,聽程更加延伸,1930年代起,裝設無線電樁,更提高定位與指向的精確性。今日的助航設備,包括雷達標杆或雷達反射器,可協助船隻測定方向與距離,加上航海衛星、全球定位系統的快速發展,更提升了航海安全。
霧鐘、霧砲已毋須在海疆日夜守護,但是它們堅實沈穩,保障行海船隻、旅人安全的形象,卻與燈塔的黑白間條,成為海景深處的共同記憶。
海關警示鐘與霧砲-史料館 https://bit.ly/4fOOpiz

【景點推薦】澎湖純白古老的「漁翁島燈塔」,經過歷史的考驗依舊在此守候 | 麥勾草體驗趣

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

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

【景點推薦】澎湖純白古老的「漁翁島燈塔」,經過歷史的考驗依舊在此守候 | 麥勾草體驗趣


霧砲、霧笛與煙墩   霧世紀環保節能企業社-霧炮機

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

霧世紀環保節能企業社-霧炮機


霧砲、霧笛與煙墩


煙墩---拜煙墩的習俗它是竹灣村最高點早期漁船出入港是認此山頭,非常古老的傳統一直保存下來,這種儀式在台灣相當罕見,簡單言之是保佑風調雨順等
兵舍南邊最高點,竹灣漁民出海返航時最先看到的地點就是煙墩。每年十月村民會有殺豬宰羊拜煙墩的習俗。
文獻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位於白沙島最北端,是本島最高點。顧名思義是瞭望的、是煙墩的,由此可以推想到,清領時期分駐汛防之處。
比後營凸起的山丘還高,標高35公尺,出海返航時最先看到的地點就是煙墩。每年十月村民會有殺豬宰羊拜煙墩的習俗。
西嶼竹灣村的煙墩
  此照片拍攝於2020年(民國109年)7月,為今日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留存的兩座「煙墩」遺跡,此地位於竹灣村聚落的西北角高地,扼守海口,緊鄰小門嶼,竹灣漁民出海返航時最先看到的地點就是煙墩,或稱煙墩山,每年十月,村民會有殺豬宰羊拜煙墩的習俗。   從清代的<澎湖輿圖>中可見,今竹灣村聚落西北方向高地設有塘汛。1740年(乾隆5年)完成的《澎湖志略》提及「小門並橫礁至媽宮水程三十里小門汛,砲臺一、烟墩二。」,其煙墩數量與今日留存的數目相符。1893年(光緒19年)正式完成的《澎湖廳志》卷五中提及「小門汛系外洋次衝要口。營房五間,煙墩三座,炮台一座」,可見為頗有規模的駐兵塘汛,是當時西嶼僅次於外垵(外塹)的戰略要地。   清代的小門汛為國防重地,但其所在地其實在竹篙灣西北高地,遙望小門嶼;煙墩遺址原為清代駐防設施,廢棄後逐漸與竹灣在地的經濟生活結合,因位置居要衝,為竹灣漁民所感念用並使用,轉變成為民俗宗教的一部份,仍維繫著與在地的連結。
西嶼竹灣村的煙墩 - 澎湖島嶼生活記憶 https://bit.ly/4cmC8yQ
拜煙墩....農曆十月十日下午吉時西嶼鄉竹篙灣村百姓於此地舉行拜煙墩的習俗它是竹灣村最高點早期漁船出入港是認此山頭,非常古老的傳統一直保存下來,這種儀式在台灣相當罕見,簡單言之是保佑風調雨順等,等我資料整理完成再完整論述,感恩。
(1) 西嶼.咱ㄟ厝 - 竹灣社區拜煙墩的習俗 | Facebook https://bit.ly/3WTOEQO

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

澎湖自明末以來一直是海防的前哨,康熙35年(1696)高拱乾纂修《臺灣府志》提及有關的「煙臺」計有:一在安平鎮鹿耳門港口。一在上淡水雞籠城外。一在澎湖媽祖宮山巔。一在澎湖西嶼頭山巔。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臺灣府志》更加詳細:澎湖左營有砲臺六座(媽宮澳一座、八罩汛三座、嵵裡汛二座)、烟墩六座(八罩汛三座、嵵裡汛三座),澎湖右營有砲臺三座(外海西嶼頭)、烟墩六座(外海西嶼頭五座,大北山、瓦硐港一座)。
乾隆32年(1767)的《澎湖紀略》相關的煙墩設施數十座,遍佈澎湖各地,光西嶼一地即有內塹汛:烟墩三座;外塹汛:烟墩三座,礮臺一座;小門汛:烟墩三座。乾隆17年(1752)《重修臺灣縣志》的澎湖輿圖在西嶼頭右方的內垵畫有石塔三座,旁邊的文字註明塘汛。無獨有偶,望安八罩與西嶼頭如出一轍同樣畫有石塔三座,也是註明塘汛。將軍澳則有類石塔一座。這些石塔應是清代方志所記載的煙墩而非石敢當信仰中的石塔。
清代基於軍事考量,於澎湖設置數十處煙墩,也讓澎湖各地流下許多「煙墩」的地名。包括:虎井里西山東南角的「煙墩下」;望安東安村的煙墩山位在望安島東南,恰處潭門港及網垵口兩地之間,標高約16公尺,居高臨下,向東北俯視潭門港。將軍澳西端北方的高地,最高點標高有25.8公尺,其東北較陡的岸壁地帶稱「煙墩腳」。花嶼煙墩山也是早期日軍營區,其南側及西側有防禦牆遺蹟。西吉煙墩山的北方,為島上最高處,標高約22.5公尺,早年以迄民國四、五十年代,西吉村因缺乏對外通訊工具,故一旦有急難或事故,村民都會在煙墩山上薰燒煙火或插一面白旗,向東吉村求援。竹灣漁民「出海返航時最先看到的地點就是煙墩山,標高35公尺,每年十月村民會有殺豬宰羊拜煙墩的習俗。位在小門外港的南岸後滬仔南兵營,稱為煙墩仔城。後寮村的瞭望山又稱煙墩山,也應是「築墩探瞭」,清代分駐汛防之處。
外垵東西兩側的三仙塔,極可能為上述外塹汛與內塹汛那三座的煙墩所演變而來。清代澎湖自康熙23年(1683)設立營制,陸續起蓋墩臺營房。嗣後凡遇損壞,例由協營移會澎糧廳估價造冊請修。乾隆二年、五年俱被風雨刮壞,奉文酌撥閒款修葺,後來又漸次倒壞。這些倒壞的煙墩炮臺,逐漸失去軍事上的重要性為官方所廢棄,地方人士透過民間信仰的力量轉化為今日外垵的三仙塔,也成為外垵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外垵三仙塔?外垵煙墩 https://bit.ly/3M4opSH


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


澎湖西嶼燈塔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名

115.玄岩壯觀的竹灣紫菜礁 - 陳鼎盛 詩寫澎湖 - udn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