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屯文昌公廟,又稱南屯文昌廟,為台灣台中市南屯區的文昌廟,位於南屯萬和宮旁,主祀文昌帝君。
簡史
1797年(嘉慶二年),由歲貢曾玉音發起倡建文昌祠,簡姓族人以其洪源一世祖簡會益與先祖南京主事簡貴信之名義捐獻基地,並由歲貢曾玉音集資,擇址於今南屯市場處建廟,命名為「犁頭店文昌祠」,此為本廟創建之名,與西螺街外之文昌祠同為彰化縣內最早建立之文昌帝君祠。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借用本廟為「犁頭店公學校」校舍,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始遷至今南屯國小現址。[1]
主神與配祀
本廟主祀梓潼帝君、文衡帝君、孚佑帝君、魁斗星君與朱衣星君等五位文昌神,並配祀「至聖先師」孔子、佛祖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及「分靈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另對本廟有功之曾玉音、簡會益、簡貴信與林錫三等四位先賢,以長生祿位供奉之。南屯文昌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JcZaK
--------------------
公告資料南屯文昌公廟|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AlPAFW
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寺廟
「南屯文昌公廟」又稱「犁頭店文昌祠」,為先賢曾玉音等人於清嘉慶2年(1797)倡議興建,主祀五文昌,並陸續成立新蘭社、文林社、崇文社、大觀社等於廂房教學,提振文風。日治明治31年(1898)「犁頭店公學校」(今南屯國小)成立時曾借用作為臨時校舍;大正13年(1924)為響應臺灣文化協會而成立「南屯昌明會」,持續推動「漢學」文化保存。
戰後(1945~),因故將原有廟地出租給市府改作南屯市場,民國62年(1973)於現址興建二層迴廊城閣式建築。
民國99年(2010)臺中市政府公告登錄「南屯文昌公廟」為歷史建築,理由包括具有民間信仰與社會教育之文化價值,且保存多座清代古匾、2對拜亭石柱與2幅「棟對」,具有歷史建築文化意涵,
公告
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10-10-14府授文資字第0990294658號
公告公文0991014_南屯文昌公廟_登錄公告.pdf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價值者2.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登錄理由1.具歷史文化價值。
⑴先賢曾玉音於清嘉慶2年募款發起興建「犁頭店文昌祠」並設置「社學」,延聘碩儒教化士民,為台中地區教育之發祥地,深具民間信仰與社會教育之文化價值。
⑵文昌祠陸續設有新蘭社、文林社、崇文社、大觀社(台中目前仍營運中之最久社學社團),顯示清代地區性「社學」發展與傳承歷史。
2.具其他歷史建築價值,包括下列事項:
⑴廟中保有多座清代古匾、二對拜亭石柱與二幅「棟對」,見證歷史建築的文化意涵。
⑵日治初期,該廟曾做為南屯公學校的校舍。至今仍繼續推展各項文化教育,建築雖改為「迴廊樓閣」的文廟樣式,唯其保存過程及所發揮之文化功能殊值肯定,並具良好傳統文昌信仰教化功能,展現歷史建築之價值。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及〈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補助辦法〉第4條。
所屬主管機關臺中市政府
現況地址
縣市行政區地址
臺中市
南屯區
南屯區文昌街100號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聯絡單位: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聯絡電話:04-22290280
聯絡地址:臺中市西區市府路41巷19號
地籍資料0991014_南屯文昌公廟_地籍圖.jpg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地籍所有權屬使用分區分區類型
臺中市 - 南屯區 - 南屯段 - 1416私有臺中市 - 南屯區 - 南屯段 - 1412-1私有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南屯區南屯段1416、1412-1地號
所有權屬
身分公私有
姓名/名稱
土地所有人私有
財OOOOOOOOOOOO
管理人/使用人
身分
姓名/名稱
管理人
財團法人台灣省臺中市南文昌公廟
外觀特徵民國62年(1973)遷建為二層迴廊城閣式建築,外觀仿孔廟大成殿,「廡殿式」屋頂,並鋪設黃色琉璃瓦,整體結構以鋼筋混凝土為主,搭配木構件為輔。二樓正殿中港間兩扇大門並未彩繪門神,而是在朱紅底漆門板上裝置108顆門釘,如同孔廟之「櫺星門」。
室內特徵廟宇祭祀主要位於二樓,中央為三開間之「正殿」,室內空間採大跨距無樑柱的作法。主祀文昌梓潼帝君、關聖帝君、孚佑帝君、魁斗星君與朱衣星君等五文昌,以及對廟務有功者之「長生祿位」。
使用情形祠廟使用
現 狀祠廟使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略
是否開放是
參觀類型部分開放參觀
開放時間AM8:00-PM6:00
是否收費否 Facebook
相關網址台中市文昌公廟
南屯文昌公廟|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AlPAFW
原文昌祠古石柱聯文 Facebook
編按:此兩對石柱,年代已不可考。民國62年遷建時,自文昌祠拜亭遷移至本廟,安置於一樓迴廊外側四支水泥方柱之下半段。民國86年興建迎賓樓,再移置固定於左右兩側。(國史館劉澤民先生提供之拓碑拓本)
陰騭有憑當自喻 感通不爽勿相欺
道德持身端器識 文章報國懋才華
白話譯文:
天地之間,自有神明鑒察人類行為。凡人之所作所為,務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與他人相 處,更宜以有感而互通,切勿欺騙,應對禮節自不差。嘗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 不報,時機未到」,人人皆應以此為訓喻。
以道德和禮義,嚴以律己的人,在待人處事上,必有過人的智慧;能以深具的器度和 見識,展現 才華,寫出美好的詩文,端正社會禮俗,默化人心,以報國家。〈劉清河 先生譯文〉
台中市南屯文昌公廟 https://bit.ly/3AhbBpp
南屯文昌公廟正面照
資產類別:歷史建築-寺廟
所在地址:臺中市南屯區文昌街100號
公告日期:公元2010年10月14日
創建/起源年代:清嘉慶2年(西元1797年)
經 緯 度:120.63865,24.13794
指定/登錄機關:臺中市
公告文號:府授文資字第0990294658號
資產保存者:財團法人台中市文昌公廟
指定/登錄理由南屯文昌公廟-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https://bit.ly/3AfeDKy
具歷史文化價值。
1.先賢曾玉音於清嘉慶2年募款發起興建「犁頭店文昌祠」並設置「社學」,延聘碩儒教化士民,為臺中地區教育之發祥地,深具民間信仰與社會教育之文化價值。
2.文昌祠陸續設有新蘭社、文林社、崇文社、大觀社(臺中目前仍營運中之最久社學社團),顯示清代地區性「社學」發展與傳承歷史。
具其他歷史建築價值,包括下列事項:
1..廟中保有多座清代古匾、二對拜亭石柱與二幅「棟對」,見證歷史建築的文化意涵。
2.日治初期,該廟曾做為南屯公學校的校舍。至今仍繼續推展各項文化教育,建築雖改為「迴廊樓閣」的文廟樣式,唯其保存過程及所發揮之文化功能殊值肯定,並具良好傳統文昌信仰教化功能,展現歷史建築之價值。
主題導覽
文昌公廟於清嘉慶2年(西元1797年)由地方募捐建之,期初為「犁頭店文昌祠」並設「社學」,為臺中地區教育發祥地。文昌祠陸續設新蘭社、文林社、崇文社、大觀社,廟中保有多方清領時期古匾、二對拜亭石柱與二幅「棟對」,顯示清代社學發展。
日明治31年(西元1898年)文昌公廟曾被日本政府借用做為「犁頭店公學校」校舍。大正10年(西元1921年)政府提倡皇民教育,本地之仕紳為保存傳統漢文教育而付出心力,響應臺灣新文化運動組成「南屯昌明會」。
至今文昌公廟仍繼續推展文化教育,建築雖於民國61年(西元1972年)改「迴廊樓閣」的文廟樣式,惟其保存過程及文化功能殊值肯定,展現良好傳統信仰、歷史建築與社會教育之價值。
發展源流
南屯區昔為平埔族巴布薩族貓霧社之獵場,清代漢人入墾日盛,本地為昔日半線城(今彰化)至葫蘆墩街(今豐原)的中途站,因以打製犁頭等農具聞名,故稱「犁頭店街」。文昌公廟前身即為「犁頭店文昌祠」,由歲貢曾玉音(西元1744-1827)於清嘉慶2年(西元1797年)發起倡建、村民集資,由簡姓族人以其先祖之名義捐獻基地,擇址於今南屯市場處建廟,與西螺街外之文昌祠同為彰化縣內最早建立之文昌帝君祠,為今臺中地區文化之發祥地。
後來各有地方頭人於不同時期創設鄉學,聘請地方碩儒執教,推動地方文風,培育英才。像是清嘉慶19年(西元1814年)創設「新蘭社」、清嘉慶24年(西元1819年)創立「騰起季」(又名文林社)、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成立「崇文社」、清光緒2年(西元1876年)成立「大觀社」。由各社集資購置田地,其放租與收成所得,於文昌祠廂房設置鄉學。並每年在文昌祠舉行兩次鄉試,頒發膏火(學費),促使地方人才輩出。而大觀社為文昌宮廟唯一僅存之祠會,每年農曆8月10日於此舉行祭典,亦是臺中目前仍營運中之最久社學社團。
日明治28年(西元1895年)乙未割臺後,日人不斷提倡皇民教育,為保存傳統漢文教育,當地仕紳以學田之田租充作文昌廟的教育以及祭祀之經費。至明治31年(西元1898年)政府曾借用文昌廟作為「犁頭店公學校」校舍,明治38年(西元1905年)始遷至今南屯國小現址。大正13年(西元1924年)南屯地區為響應「臺灣文化協會」推行之新文化運動,地方仕紳於文昌祠組成「南屯昌明會」並設立「漢文研究部」(漢學私塾)曾在文昌祠之廟埕進行文化講演活動。
於民國61年(西元1972年)廟方購置農地遷建於現址,隔年重新竣工文昌公廟,將廟宇規畫成兩層迴廊樓閣式建築,1樓前設有正中築雙垂階梯,供來賓與信眾登上2樓正殿參拜,於1樓創設「聘三圖書館」,嘉惠地方莘莘學子。
主要特色
日治大正年間調查之《宗教台帳》記載,當代文昌祠的建物格局,已發展為坐東北朝西南三開間正殿帶拜亭及左右兩廂房,廟前並有一堵照壁,整體佔地則約660坪,廟域堪稱宏敞。而當時所奉祀之主神,僅有梓潼帝君、朱衣帝君、魁斗星君等三尊神像。
民國61年(西元1972年)廟方遷建於現址,將南屯文昌公廟以迴廊樓閣式的兩層建築為主體,方位坐西朝東,基於供奉主神為文昌帝君,屬於文教性廟宇,故依循孔廟建築架構,為其建造藍本。裝飾的工藝藝術風格,亦不以華麗的剪黏、交趾陶為表現,木雕裝飾皆以單一的朱色或朱紅色為主,在在顯現儒家樸實、典雅且莊重的建築風格。屋頂採「歇山式」施作,並鋪設黃色的琉璃瓦,屋脊採平直的馬背式,兩端飾以琉璃瓦製成的「脊獸」。
為了充分運用空間,將正殿地面基地抬高,施採「迴廊樓閣」方式,分為上下兩層的閣樓。一樓廟前正中央築有雙垂梯,上可連接二樓正殿,彷如登上城樓般,具有「登高望遠」之含意,也符合孔廟大成殿,由側邊上下的格局。立面為較大尺寸之「三開間」格局,室內空間採大跨距無樑柱的作法,極具特色。正殿中門延用孔廟「櫺星門」之作法,門板繪以朱紅底漆,門上有108顆門釘,108為禮制中之最大者,表徵無比的威嚴及尊崇,藉以營造出文人的特有氣息。
新廟落成後,殿內除奉祀開基的三尊主神外,廟方決增祀關聖帝君與孚佑帝君,始成供奉五聖文昌之廟宇,並於民國63年(西元1974年)舉行慶成大典。民國65年(西元1976年)為健全廟務管理,向臺中市政府申請辦理「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市文昌公廟」之法人登記(現更名為財團法人台中市文昌公廟)。
民國72年(西元1983年)一樓再增建兩旁側殿,隔年,於一樓左側再恭祀觀世音菩薩,右側祀關聖帝君;並於二樓正殿前兩側,恭祀釋迦如來大佛像、關聖帝君大神像。同年5月,為便利信眾進出,完成文昌街開通工程,並於黎明路、文昌街口及本廟南側入口,各建造牌樓一座。
南屯文昌公廟-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https://bit.ly/3AfeDKy
土番社學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官方教育機構,為清朝地方政府普遍於台灣設置的學塾之一,教育對象為包含平埔族之台灣原住民學童。其中,「土番」即是指台灣原住民。
歷史沿革
康熙廿五年(1686年)由諸羅縣縣令樊維屏,於諸羅縣的新港社、目加溜灣社、蕭壟社、麻豆社等四大社,各設一所土番社學。康熙卅四年(1695年),由台灣知府靳治揚擴大辦理,並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由諸羅縣知縣周鍾瑄再於諸羅縣之諸羅山社、打貓社、哆囉嘓社、大武壟社等各原住民部落,另創四所土番社學[1]。
雍正13年(1734年),臺灣道張嗣昌在各番社普遍設立社學,並於乾隆年間土番社學風氣達到鼎盛,設置情況分別為台灣臺灣縣(今臺南市)5所、諸羅縣11所、彰化縣20所、鳳山縣8所、淡水縣(今新竹市以北)6所等總共49所。
嘉慶之後,平埔族迅速漢化且多進入漢人社學就讀,土番社學漸趨沒落。
土番社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AhP3ov
社學,即村社所辦學校,為地方小學,主要教育八到十五歲的兒童或少年。社學始設於元代,明清沿襲。「州、縣設學多在城市,鄉民居住遼遠不能到學者,於大鄉巨堡,各置社學」。
在一些地區,社學是義務教育的重要承擔機構[註 1]。
台灣
清朝初期,台灣各地即普遍設有社學,並有「漢人社學」與「土番社學」之分。「漢人社學」,於始於康熙二十二年,台灣知府蔣毓英,於東安坊設置社學二所;至康熙末年,朱一貴事變後,社學制度逐漸廢弛,義學代以興盛,所有社學多變為義學。社學一辭,到了乾隆年間,成為諸子以文會友之場所,有文昌祠即設有社學,原來的意義近失盡失。「土著社學」,係專為熟番而設,康熙二十五年,諸羅縣令樊維屏,在其轄區內四番社(新港社、目加溜灣社、蕭壠社、麻豆社)各設社學一所,是為發端;康熙三十四年,台灣知府靳治揚到任之初,大量創設社學。乾隆年間為其鼎盛時期,嘉慶年間,由於熟番急速漢化,原來的土著社學,逐漸變成一般的漢民義學。
注釋
例如,明朝成化初年,楊繼宗任嘉興府知府時,大力興辦社學,並定下制度,民間子弟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
社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6Efwsl
義學,俗稱義塾,清朝義學之設,係根據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定義學小學之制」,及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令各省府州縣多立義學,聚集孤寒,延師教讀」之規定而辦理。
義學之創立,由所在地官民義捐創立,或由官府創建,或單殊屬個人私設;學生年齡多為六歲至十一歲,學習讀書識字,為地方的基礎教育。
義學 (學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FF1F2
台中市北屯區昌平路二段41號 文昌祠-石柱題字 | 文化導覽 | 文資蘊生-臺中北屯文化資源
簡介說明 文昌祠-石柱題字 | 文化導覽 | 文資蘊生-臺中北屯文化資源
此兩對石柱,年代已不可考。民國62年遷建時,自文昌祠拜亭遷移至本廟,安置於一樓迴廊外側四支水泥方柱之下半段。民國86年興建迎賓樓,再移置固定於左右兩側。(國史館劉澤民先生提供之拓碑拓本)
陰騭有憑當自喻 感通不爽勿相欺 道德持身端器識 文章報國懋才華
文昌祠-石柱題字 | 文化導覽 | 文資蘊生-臺中北屯文化資源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下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