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委:國台辦恐嚇不准有國防預算 干預台灣內政
2024/9/12 14:09
(中央社記者王揚宇、林敬殷台北12日電)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何來國防預算。民進黨立委林楚茵今天說,國台辦恐嚇台灣不准有國防預算。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則說,中國干預台灣內政、下指導棋。
中國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11日舉行例行記者會,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回應媒體提問說到,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何來國防預算等語。
對此,林楚茵在臉書撰文提及,在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質疑「台灣真的有能力製造潛艦」後,國台辦例行記者會也直接恐嚇台灣不准有國防預算,然而事實上,現在全球民主同盟夥伴都在關心台灣是否有足夠的自衛決心,就像她曾舉例,「當隔壁有惡鄰居整天想闖入你家時,換個好一點的門鎖是必須的」。
林楚茵說,增加國防預算除了是繼續強化不對稱戰力,也是為了讓國軍得到更好的訓練、裝備和照顧,接下來是預算會期,大家可以看清楚,哪些藍、白立委迎合中國,無理抵制國防預算,與中國一搭一唱。
針對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涉京華城案遭羈押禁見,吳思瑤今天在民進黨團記者會批評國台辦發言人對台灣司法體制說三道四,也說國台辦11日的記者會,很多部分是對台灣內政或是即將開議的立法院下指導棋,當中也在對藍白陣營喊話,不准通過或強力抵制杯葛台灣的國防預算。
吳思瑤表示,柯文哲被羈押禁見前曾接受國際媒體專訪,提到台灣是否有能力製造潛艦等說法,這根本是對國際釋放錯誤訊息,而國台辦昨天也下了清楚的政治指令,要讓國防預算在立法院很難通過。
吳思瑤指出,再搭配國台辦昨天高分貝批評台灣的單一司法案件,國台辦搶在立法院開議前,要讓藍白合更為穩固,也要干預台灣內政,令人遺憾,希望國民黨、民眾黨立委不要為了對抗民進黨,盲目的跟貪腐站在一起,更不要為了附和中國,杯葛自己國家的進步。綠委:國台辦恐嚇不准有國防預算 干預台灣內政 | 政治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4e4L6Cm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每年年底會公佈前一年度的「百大國防工業排行」,2022年年底公布的2021年度「百大國防工業排行」報告中,我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NCSIST)以該年度20億美元的軍火銷售額度,首次進入百大國防工業榜內,且一舉躍居全球第60大國防工業(後修正為第59名)。
直擊台灣第一家國際級軍工機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NCSIST)獲2022年評鑑全球軍工企業第60名(據2021全年資料統計),是台灣自研國防武器重要單位,究竟中科院有哪些關鍵技術與神祕任務?人才如何養成?經2個多月努力,《經濟日報》獨家直擊台灣最神祕的軍事研發中心。
台灣有飛彈島之稱,因地緣政治因素,飛彈密度僅次於以色列高居全球第二,雄風三型反艦飛彈更是蜚聲國際,中科院肩負國軍武器系統研發重任,除導彈雷達系統實力堅強,規模更首度登上全球百強,在政府推動國機國造、國艦國造、軍規無人機政策上也扮演關鍵角色。
台灣軍事採購預算逐年增加,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統計,2019年台灣軍事武器採購預算規模104億美元,但2022年時,台灣軍事武器採購預算金額已經來到129.58億美元,比2019年成長24.5%,受國際情勢影響,台灣要買先進武器還未必如願,更使中科院自研武器系統能力至關重要。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NCSIST)是台灣唯一一家登上SIPRI全球軍工企業百強的台灣機構。陳正興攝影
根據SIPRI統計,台灣武器自製比率64%,其中採購本土武器項目中有56%是購買導彈設備,而外購武器比率約36%,主要向美國採購。不過,針對特定項目,中科院則展現更強自主研發能力,如飛彈系統自製率已經超過95%以上,無人機系統自製率也已達90%以上,國機國造與國艦國造的自製率也分別有55%及52%以上。
隨2021年立法院通過《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編列2,400億元左右特別預算採購海陸軍武器,國防預算逐年攀升,2023年國防部歲出預算加上特別預算已超過5,000億元,中科院業務量也急遽攀高。
全球軍工商排行 台灣 1 家入榜
隨政府逐年追加國防預算,中科院受國防部委託投入武器系統研發生產任務也逐年成長。2022年中科院成為台灣首家登入國際權威機構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軍工企業百強的企業(2021年營收20.56億美元,折合新台幣630億元,其中純軍工營收19.7億美元,排名居全球第60名)。
對於台灣機構首次入選百強,中科院營運長簡定華接受《經濟日報》獨家專訪表示,這可歸因於「穩定的工作環境與高素質人才匯集」、「廣域知識頻譜的結合與深度技術應用的試煉」、「長期研發經驗與技術的累積與傳承」所產生的競爭優勢,加上國防產業是政府推動的6大核心產業之一,中科院近年也積極推動軍品採購釋商,達成國防與經濟雙贏。
直擊台灣第一家國際級軍工機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NCSIST)2022年獲評鑑為全球軍工企業第60名,是台灣自研國防武器重要單位,究竟中科院有哪些關鍵技術與神秘任務?人才如何養成?經2個多月努力,《經濟日報》獨家直擊台灣最神秘的軍事研發中心。
研發軍用武器 技轉民間
中研院在1969年因應國土防衛及國防自主需要成立,為強化組織效率,2014年改制中科院為行政法人,董事長由國防部長兼任。
簡定華指出,中科院成立有兩大核心任務,最主要的核心任務是研發三軍所需武器系統,滿足建軍備戰的需求;其次,行有餘力則將創院以來所累積的科技經驗,評估轉化為民生用途機會,協助技術移轉以提升產業能量,讓民間有能力到國際市場打世界盃。
中科院營運長簡定華接受《經濟日報》獨家專訪,他表示SIPRI 2022年以量衡量中科院居全球60名,但其實質方面國際早已知道中科院的研發能量。陳正興攝影
對於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將中科院評選為百強中第60名軍工企業,簡定華笑說,中科院沒有追求名次,斯德哥爾摩是看「量」以營業額來排名,剛好因政府通過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要求中科院加速量產備戰能量,營業額快速成長讓中科院一下子跳上60名,但其實「質」的部分中科院早已受國際產業肯定。
簡定華解釋,中科院從民國80幾年就參加國際會展,期望外界知道中華民國有能力製造防衛性國防自主武器系統,轉型行政法人後,更積極希望在世界武器系統市場有所作為,除宣揚國威、彰顯能量,也期望藉此成為國際軍工大廠供應商。
中科院多次參展吸引國際關注,外界驚豔於台灣也有自研武器能力,「很多國家表達要買我們的武器系統!許多國際大廠知道中科院後,絡繹不絕來取經。」簡定華說。
中科院成為獨立行政法人,便積極期望能將技術產品賣到國外,賺取外匯再來投資研發,透過自給自足減少國家負擔。不過,台灣銷售武器系統有諸多限制,一方面國際軍工大廠已各踞山頭,要取代不易,另一方面國家法規對中科院銷售武器也十分嚴格,分甲乙丙級類管制。
也因此,中科院目前在國際上多屬技術移轉或技術合作,其次是打造次系統模組銷售,扮演國際軍工大廠供應商。「化整為零方式比整機銷售更好!」簡定華說。
無工廠!靠民間合作密切孵化供應鏈
「中科院沒有工廠!」簡定華表示,中科院本身只有實驗工廠,產量少,是用來驗證設計確認開發原型機構型是否正確,確認無問題再交由合作單位按圖施作,並輔導民間量產。大方向上,中科院希望100%釋商民間製造,目前少數留在院內生產的只有三個原因:一、基於保密;二、高危險性(如火藥);三、高技術產品,民間不願意投資也沒有裝備可生產的品項。
目前中科院有一大部分業務是承接國防部委託專案,有時候扮演主承包商角色,有時則只承接部分系統,比方扮演海軍下包商研發次系統,角色多元。
廣發英雄帖 童子賢、沈榮津都是董事
打破隸屬國防部的軍事形象,吸納更多外界建言,中科院的董事會除國防部部長、經濟部次長與國科會副主委為當然董事,近年也廣邀產學界專家或有重大貢獻社會人士參加。
近年董事名單也不少科技財經界專家加入,如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即以管理見長,衛星導航專家劉人仰也獲邀上屆董事,兩人2023年4月剛卸任,而新一屆董事則包括曾任行政院副院長的台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潛艦推手」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專精資通安全的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忠憲。
中科院小檔案
而中科院組織架構也有獨特的矩陣模式運作,院內有6大專業功能單位(航空所、飛彈火箭所、資訊通信、化學、材料光電與電子系統研究所)投入前瞻技術研究發展,支援5個中心(執行武器系統建案及執行的系統發展中心、系統製造中心、系統維護中心、資安中心及軍民通用中心)一條龍推動國防科技專案執行,並由13個幕僚單位提供行政支援。
不擾民!院區位置偏遠 保留山林原貌
走訪中科院位於龍潭的龍園院區,會先經過一段山林道路,龍門及青山院區相去不遠,保持原始林相是一大特色,中科院這樣的園區分處台灣北到南多處,以因應不同功能單位需要,比方九鵬院區位於台灣東南角,可做飛彈試射,航空所位於台中與航太產業鏈相當接近。
簡定華指出,中科院院區早期,因武器系統發展需要很大腹地,又不能擾民,所以選在偏遠位置設立院區,創立以來篳路藍縷創院,各院區沒有過度開發,保留了台灣原生種植物。
也因涉及軍事國家機密,資安方面的管理也十分嚴密,就如台積電防範商業機密外洩一般,中科院服務同仁入院區上班期間,透過軟體設定會關閉隨身智慧手機相機及藍牙功能,同時院內筆電不得攜出,USB外接功能也關閉,諸多資安管理措施更添中科院神祕色彩。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航空研究所展示我國軍用無人機國造實力,圖為反輻射無人機攻擊系統。記者余承翰/攝影
2023年中科院營收奔千億元
2022年政府國防預算編列達3,928億元,2023年加上特別預算,總規模首度突破5,000億元大關,國防總支出來到5,057億元,也使中科院承接更多任務,2022年中科院公布的決算報告書揭露年度營收達857億元,2023年極有可能就會朝千億元叩關,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於年底公布的全球軍工企業百強名單將十分值得期待。
不過,談到名次,簡定華指認為中科院更追求質的進步,「因為我們顧客是三軍將士,不能做出矛不利、盾不堅的產品,讓他們在第一線打仗就有很高風險!」未來,若有充裕量能,他期許中科院也加快協助國內經濟發展,幫助民間國防產業走入國際,共享經濟成長果實。
首列全球百大軍工企業 中科院獨家直擊|精選專題|經濟日報 https://bit.ly/4fDFqjV
-------------------------------------------------
中科院連2年獲列全球百大國防工業 海空飛彈量產2026年結束
2024/08/07 10:49
受惠於國防部委託全力量產雄風三型反艦飛彈丶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等三軍各型飛彈系統所致,中科院已連續2年(2021丶2022年)進入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百大國防工業排行」,軍方人士指出,在今年年底公佈的2023年排行榜,預料中科院將會再次入榜。圖為海軍海鋒大隊發射雄風三型飛彈。(資料照,國防部提供)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受惠於國防部委託全力量產雄風三型反艦飛彈丶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等三軍各型飛彈系統所致,中科院已連續2年(2021丶2022年)進入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百大國防工業排行」,軍方人士指出,在今年年底公佈的2023年排行榜,預料中科院將會再次入榜。
軍方人士說,儘管以海空戰力發展特別預算進行的三軍各型飛彈量產計畫,將在2026年結束,但後續的各型飛彈生產任務,將改以列入國防部年度預算內由中科院接續執行,此外,潛艦後續量產型艦的預算預料將自114年度(2025年)開始編列,中科院也擔任重要角色,也將成為挹注中科院營收的關鍵數字。
不過,在知名軍事媒體DenfenseNews本月公佈的2023年度全球百大國防工業排行榜上,並未見我國中科院的名字,如果以中科院112年度(2023年度)決算公佈的營運總營收1059億台幣,或是單純以軍種委託計畫的897億台幣來加以計算,換算成美金額度,仍可列入其前50名內。
中科院目前正執行國防委託的三軍各型飛彈系統量產案,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系統可年產96枚。圖為弓三飛彈射擊畫面。(圖:取自中科院網站)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每年年底會公佈前一年度的「百大國防工業排行」,2022年年底公布的2021年度「百大國防工業排行」報告中,我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NCSIST)以該年度20億美元的軍火銷售額度,首次進入百大國防工業榜內,且一舉躍居全球第60大國防工業(後修正為第59名)。
在去年12月公佈的2022年度「百大國防工業排行」報告中,中科院以25.9億美金的營收數字前進到第50名,營收數字比2021年度成長36%。2022年度「百大國防工業排行」前5名依然是洛克希德馬丁、雷神、波音、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及通用動力公司,但成長幅度最大的則是以製造軍用無人機在俄烏戰爭中一戰成名的土耳其Baykar公司,成長幅度達到94%。
中科院連2年獲列全球百大國防工業 海空飛彈量產2026年結束 - 自由軍武頻道 https://bit.ly/3LRKhAy
----------------------
全球百大軍工企業2022年營收持平但前景看佳
2023.12.21
在國防預算及軍事貿易趨勢研究擁有高度影響力,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2023年12月發布全球百大國防工業公司武器營業收入(arms revenue)趨勢分析。2022年總計銷售軍事貨物和勞務之營業收入約5,970億美元,相較於2021年減少3.5%。銷售金額受到烏俄戰爭、國防產業供應鏈重整及各國經濟疫後復甦趨緩等多重干擾,推測數字下滑還受到美歐國防產業勞動力不足、原物料成本上漲,[1] 無法大幅擴充產能,疫情衝擊政府稅收及航空訂單等因素所致,預估2023年各項因素獲得舒緩之後,總體營收數字可能攀升。
美歐國防工業營收占全球6成、俄羅斯衰退最大
全球百大國防工業公司中,美國有42家上榜居首,營收為全球50.6%。中國8家居次,營收達全球18.1%,中國自2015年納入統計以來,逐年緩步上揚。歐洲方面,英國7家,營收占全球7.0%;法國4家,營收占全球4.4%;義大利2家,營收占全球2.6%;德國4家,營收占全球1.5%。以色列3家,營收占全球2.1%。日本及韓國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均有4家上榜,營收各占全球1.2%。印度3家,營收為占全球1.1%。傳統軍火大國俄羅斯僅兩家入榜,營收占全球3.5%、營收衰退11.6%(見圖1),隨著侵略烏克蘭戰事引發歐美對俄軍火供應鏈制裁,[2] 出口將持續衰退,產業影響力大不如前。土耳其4家上榜,營收占全球0.9%。[3]
圖1、各軍火大國2021-2022年營收比較
資料來源:Xiao Liang, Lorenzo Scarazzato, Lucie Béraud-Sudreau, Nan Tian, Diego Lopes da Silva, Yeoun Choi and Eero Kristjan Sild, “The SIPRI Top 100 Arms-producing and Military Services Companies in the World, 2022,”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December 2023, https://www.sipri.org/sites/default/files/2023-11/fs_2312_top_100_2022.pdf.
事實上,以色列及土耳其受到2020年因納卡(Nagorno-Karabakh)問題爆發的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衝突影響,兩國各自發展的無人機如Harop、Hermes 450、SkyStriker、TB-2等機型分別在戰場監控、目標摧毀及破壞等發揮功能,有關技術及產品獲得各國青睞,也帶來訂單效益。如2022年土耳其武器出口為44億美元,有望於2023年達成60億美元的目標設定,[4] 土耳其也利用無人機出口改善與哈薩克、土庫曼、吉爾吉斯、亞塞拜然等中亞國家關係,並與波蘭、沙烏地阿拉伯及突尼斯建立新關係,[5] 讓土耳其在中東、歐洲擁有更多的影響力,削弱既有俄羅斯力量。
地緣政治因素支撐全球國防產業需求
2022年2月爆發烏俄戰爭以來,歐美等國家開始擴大對烏克蘭軍事物資支援,同時也促使北約成員國強化自身軍隊現代化的投資,包含提升主要軍事裝備妥善率及庫存,強化新式武器研發。其中北約成員國對裝備支出的投資,2014年僅有盧森堡、挪威、土耳其、法國、英國、美國、愛沙尼亞等7個國家達到北約所設定國防預算20%的標準,2022年則剩下比利時、捷克、加拿大、葡萄牙及斯洛維尼亞等5國未達20%(見圖2),[6] 2023年所有成員國都超過20%。[7] 其中英國也提供46億英鎊(58億美元)軍事援助;[8] 德國2022年對烏克蘭軍事援助金額為20億歐元(22億美元),未來總金額將達105億歐元(113億美元),提供包含豹式裝甲戰車、各式彈藥、愛國者飛彈、無人載具等裝備;[9] 均成為支撐國防企業營收的重要來源。
圖2、北約成員國裝備支出占國防預算比例差異
說明:2015年價格及匯率為準。
資料來源:“Defence Expenditure of NATO Countries (2014-2022),” NATO, June 27, 2022, p3, https://www.nato.int/nato_static_fl2014/assets/pdf/2022/6/pdf/220627-def-exp-2022-en.pdf。
中國軍事威脅正驅動軍事裝備銷售
大國競爭也是驅動各國軍事裝備投資的因素之一。以印太地區為例,日本2022年12月公布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將中國視為「前所未有及最大的戰略挑戰」,2023年將防衛預算調至530億美元,日本政府決定至2027年逐年調升至GDP 2%目標,屆時預算規模將躍升為世界第3大。再者,將投資研發無人載具、精密攻擊武器與防禦等新型武器,也透過「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強化支援」(Official Security Assistance, OSA)機制,在符合2014年4月通過「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前提下,提供理念相近國(日稱同志國)武器裝備及基礎設施。[10] 2023年11月岸田文雄首相接連訪問菲律賓、越南,即宣布提供雷達或其他設施援助,用以提升海上執法能力。[11]
身為第三大烏克蘭軍事援助國,英國國防部2021年發布的《競爭年代的國防》(Defence in a Competitive Age)及2023年7月公布的《更競爭及敵對世界的國防因應》(Defence’s Response to a more Contested and Volatile World)兩份國防方略文件(Defence Command Paper)分別將中國視為「複雜、系統性挑戰」及「長期及劃時代全球挑戰」,期望透過與五眼聯盟(Five Eye)、澳英美(AUKUS)等夥伴機制加強印太區域合作。同時,英國亦投資66億英鎊(83億美元)於先進系統研發厚植科技實力,25億英鎊(31億美元)於武器彈藥庫存,[12] 這些將反映於未來軍工企業營收。另我國為落實「國防自主」政策,中科院自2021年通過預算開始量產國造武器系統,排名從58名進步到50名,營收從19.04億美元成長到25.90億美元,短期間預料將維持穩定。
當前全球受到烏俄戰爭及大國戰略競爭之影響,各國爭相填補或擴充軍火庫存,惟相關中長期訂單尚待各國走出疫情陰霾、經濟穩健復甦、財政稅收緩步上漲、軍工企業產能利用率回升後,逐步在未來的營收統計中顯現。最後,須指出企業營收統計均未扣除營業所需成本及稅金,因此不代表企業獲利增加。此份跨國資料亦面臨各國企業營業資訊透明度不一的結構性問題,故相關數字僅能推估營收成長或衰退趨勢,並不反映實際各公司營收。
國防安全研究院-即時評析 https://bit.ly/4cjkXhz
-----------------
全球百大國防工業 美企穩坐前5
青年日報社
2023年12月5日
記者王光磊/綜合報導
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4日公布2022年全球百大國防工業營收排行榜,前5名寶座仍由美國主要國防工業掌握,而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NCSIST)亦首度進入全球前50大國防工業排行。
苦於後疫情時代困境 供應鏈不穩定
SIPRI公布報告表示,雖然烏俄戰爭爆發,但2022年全球百大國防工業公司提供的武器與軍事服務,營收總額為5970億美元(約新臺幣18.7兆元),較前一年下滑約3.5%。SIPRI資深研究員席瓦認為,烏俄戰爭雖讓歐洲與許多國家重整軍備,但全球國防工業仍苦於後疫情時代的供應鏈不穩與勞動力短缺困境,導致產能無法提升。
美國有42家國防工業公司名列百大,占總營收51%,但其收入較2021年減少約7.9%,即便烏俄戰爭爆發帶來大筆訂單,但在武器裝備產能獲得提升前,短時間內恐難明確反映在公司營收上。
亞洲與大洋洲共有22家國防工業入榜,營收成長達3.1%,營收額估計為1340億美元,連續第2年高於歐洲。SIPRI認為,包括日本、印度、我國等印太國家,都在積極尋求軍事現代化,是區域內國防工業公司維持成長的關鍵,而我國中科院亦首度位居第50名。
各國推動軍事現代化 未來成長可觀
歐洲共有26家國防工業入榜,營收成長只有0.9%,營收額為1210億美元。SIPRI認為,歐洲與美國同樣接獲烏俄戰爭爆發帶來的大量訂單,但要將訂單轉換為實際產能仍需要時間,因此成長有限;但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烏俄戰爭陷入僵局,以及各國推動軍事現代化計畫,彈藥與戰甲車需求日增,歐洲中長期將有可觀成長。
中東地區雖僅7間公司進入排行,但營收成長達11%,營收額估計為179億美元。其中,土耳其入榜的4家國防工業公司成長達22%,打造TB-2無人機的拜卡科技更成長達94%,不只首度進入全球百大排行榜,也是2022年成長最快速的國防工業公司。
烏俄戰爭雖創造大量訂單,但歐美國防工業產能暫時無法滿足。圖為美方援烏的155公厘榴砲彈。(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全球百大國防工業 美企穩坐前5 https://bit.ly/4fCCyUm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