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垃圾食物計畫」「隨意付款」的模式,來吃的人自由決定花多少錢來買,一起避免浪費食物
英國有「真的垃圾食物計畫」,美國有「食物不是炸彈」,那台灣呢?台灣有七喜廚房阿。
來自四面八方的垃圾食物,都是隨你付咖啡廳的食材。真‧垃圾食物計畫:搶救食物的「隨你付咖啡廳」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3ykwpvw
「真的垃圾食物計畫」供應可能會被丟棄的食物給一般民眾吃,而餐廳營運所需的人力也幾乎全部都由志工以及來吃飯的顧客協力完成,從清潔、採集食物、運送,到料理。他們盡量用最簡單的方式料理,一方面維持食物的原味,一方面則是試著教育來吃東西的客人怎麼自己料理食物。他們認為,在英國有許多人會飢餓,原因在於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料理食物了。現代人嚴重匱乏對於如何料理食物跟怎麼生產食物的知識。
「如果你改變不了你的小鎮,你怎麼改變的了這個世界?」
這是我最想要嘗試的模式。常常有人聽到我在做的事情,都會說:「喔這個東西很多慈善團體或宗教團體都有已經有人在做了,快到期的食物有食物銀行會回收、舊衣服或是物資也到處都有人願意提供給災民或是弱勢族群,許多寺廟或是教會也會提供食物給遊民吃,這些需要的人都已經有非營利組織在幫忙了。」
但是,我不想要當好人或是善心人士。
驅使我想要做這些事情的,一直都不是同情心,而是憤怒!
我憤怒的,是媒體整天遊說我們說你很醜、很失敗,要穿這個要吃這個要買那個才可以,我們消耗了一大堆資源、剝削了一大堆員工在生產、設計、運輸這些物品,卻還是不斷蠱惑人們把可以用的東西丟去給慈善團體再去買新的好促進發展。
我憤怒的,是我們汙染了那麼多土地、水源,傷害了那麼多動物,付出了那麼多農民、工人的勞力,生產了這麼多的食物,又消耗了那麼多能源跟石油在運送這些食物,再加上包裝跟冷藏,最後卻把這些心血理所當然的拿去當堆肥,然後嘆口氣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我憤怒的,是讓那些人不管再怎麼努力工作都養不活自己的現實,而這個社會卻放任這些情況持續惡化,同時逼著那些人拋棄自己的自尊去倚賴社會福利和慈善單位!
垃圾桶裡滿是被浪費掉的食物。圖片來源:真的垃圾食物計畫
真的垃圾食物計畫不想要用憐憫的方式發送食物給窮人吃,他想要創造出一個每個人都可以有所貢獻的空間,無論是用金錢、勞力、時間或技術都可以,比較有錢的可以隨意付個幾百塊對他來說完全沒問題,他甚至有機會在這邊吃到雖然過期但其實更健康更安心的食物;比較窮的人則可以來一起幫忙料理或是清潔,他們也會因為自己能參與其中而感到驕傲,而不再只是一昧的受別人同情。
法國最近通過新法案規定超市不准把還可以食用的食物拿去丟掉,必須捐給食物銀行或是慈善團體之類的。我本身認同這個法案,至少政府終於願意在政策上去面對這個嚴重的問題了,但同時也擔心是否會衍生出新的問題…….如果所有的超市或食品廠都把食物銀行當最終解決方案,把剩餘的食物都丟給他們換取減稅,卻不正視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食物被淘汰這個真正的問題,而食物銀行沒辦法處理那麼多的食物反而成了浪費的最末端…….
我們要餵飽這個世界,達成之前我們不會停止。
真‧垃圾食物計畫:搶救食物的「隨你付咖啡廳」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3ykwpvw
「真的垃圾食物計畫」「隨意付款」的模式,來吃的人自由決定花多少錢來買,一起避免浪費食物
英國有「真的垃圾食物計畫」,美國有「食物不是炸彈」,那台灣呢?台灣有七喜廚房阿。
{空屋筆記} 免費的自由: 快閃剩食餐廳&德國惜食人在台灣--Foodsharing
人生而自由。但如果,所謂的自由,只能夠透過不斷的買這個、買那個,才能有資格。這樣子,算什麼自由? 人類被創造出來,是為了要被疼愛;東西被創造出來,是為了要被使用。 這個世界之所以混亂如斯。 正是因為我們把東西拿來疼愛;卻把人類拿來使用。 我們生在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人們逼著自己成為自己討厭的人、做討厭的事;農夫不吃自己種的食物;房子越蓋越多,有房住的人卻越來越少;食物越種越多,但丟進垃圾桶的卻多過吃進嘴裡的。 我們只缺一個選擇,一個可以讓任何人,而非單單有錢有勢的人,過得更好更和諧,對環境更溫柔的選擇,而非更多、更大、卻更痛苦的選擇。
最近一兩年,剩食運動在歐洲各國鬧得轟轟烈烈,
之前法國的醜蔬果運動更讓法國成為第一個全面禁止超市丟棄下架食物的國家。
丹麥出現了過期超市,英國出現了專賣剩食的自由定價餐廳--真的垃圾食物計畫,並在不久之前讓Tesco這個巨型連鎖超市決定捐出下架的食物。
今年二月,人生百味在當代藝術館的自由小屋舉辦了幾天的快閃剩食餐廳,
喝不完的茶包、沖泡包,人們捐贈的餅乾,以及快要到其無法再販售的巧克力醬,我們一邊抹巧克力醬、一邊泡茶,一邊跟經過的人們談剩食餐廳、免費商店及共享糧倉,
「在剩食餐廳裡,你要吃多少就吃多少,要付多少就付多少」
好笑的是,一開始主要是為了將處理不完的食物消化掉,才舉辦剩食餐廳,結果過了幾天下來,食物反而越來越多。
有位先生聽完我們的概念,便將一包地瓜酥放了上來,然後看到了架上的麵茶,便問:「那我可以交換這個嗎?」
隨即又想了想,他自己可能用不了那麼多,於是就拿回去裝到自己的容器後又把剩下的麵茶帶回來了。
共享糧倉同時也可以是無包裝商店,想拿多少就拿多少就好,不用擔心拿太多處理不完最後還是浪費掉。
我們也邀請到了來自德國的Stefan來跟我們分享。
「我們以前很常dumpster diving(翻垃圾桶),大部分的食物都是從超市後面的垃圾桶翻出來的,但是後來,我們可以直接到店裡面,店員會把原本要丟到垃圾筒裡的東西直接給我們。」Stefan簡單的跟我介紹他在德國的情況。
接著,他跟我介紹Foodsharing(食物分享站)這個網站。
「Foodsharing可以簡單分成兩個單位,一個是Foodsharer,提供食物的單位(超市、餐廳、麵包店之類的),另一個則是Foodsaver,接受食物的單位,也就被稱為惜食人。無論是哪一方,只要透過這個網站申請,就必須簽屬一份同意書,大意是說惜食人們必須自己負擔風險,沒有任何人應該為任何人負責。並對食物提供者承諾說就算真的發生問題了,他們也有保險以及律師團可以保護食物提供者。」
「對於食物提供者來說,他們只是把原本要拿去垃圾桶丟的食物留著,等到惜食人過去的時候再給我們,對他們來說幾乎沒有任何麻煩,而且,我們這邊丟垃圾是按重量計費的,所以他們還可以因此減少一些清運的成本。」
「至於有些人會擔心人們會因此就不消費,專門跟超市要食物就好了,對於這個問題,因為食物提供者只能將食物拿給通過申請認證的惜食人,並不是任何隨便一個人都可以過去拿,所以其實不會有那種狀況。更何況,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對浪費有所意識,而Foodsharing這個網站的規模又越來越大了,當一個社區裡面的五家超市裡頭,大家都知道有其中一間是會珍惜食物,而不是丟到垃圾筒的店家時,這幾間店裏頭賣的東西跟價位又幾乎一模一樣時,人們會去跟誰買?」
「最後,食物提供者會在網路上刊登他們需要惜食人來拿食物的日期和時間,要去拿的惜食人就在網路上頭登記,然後到場拿完食物再去簽名,這部分對Foodsharing這個網站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惜食人不準時或是根本忘記去拿食物的話,那些食物可能就真的只能被丟掉,而且還會造成食物提供者的困擾,所以,如果累積兩次沒有去拿食物的話,Foodsharing就會取消那個人的惜食人身分。像我之前在德國住的公寓,我們每個人都是惜食人,而我們附近的超市每天都需要人去拿,我們就輪流一天派一個去拿,這就是我們大部分的食物來源。但如果我們偶爾想要尋寶的時候,我們還是會去dumpster diving,就會拿到像是橄欖油或是調味料之類的東西。」
Stefan現在在台灣籌備Foodsharing Taiwan,他們會先做出一份切結書給惜食人和參與店家簽屬,確保店家不會因為將下架的食物贈送出去而造成任何問題。
經過了好一陣子的努力,他們已經開始有店家跟他們合作分享沒賣完的剩食,現在也正積極籌備在台北設立公共冰箱,有興趣的可以跟他們聯絡。
{空屋筆記} 免費的自由: 快閃剩食餐廳&德國惜食人在台灣--Foodsharing https://bit.ly/3YyaFqN
{空屋筆記} 免費的自由: 快閃剩食餐廳&德國惜食人在台灣--Foodsharing https://bit.ly/3YyaFqN
{空屋筆記} 免費的自由: 快閃剩食餐廳&德國惜食人在台灣--Foodsharing
不捨浪費! 英國咖啡廳老闆撿「剩食」變大餐
不捨浪費! 英國咖啡廳老闆撿「剩食」變大餐│TVBS新聞網 https://bit.ly/3Wrmdct
明明全球有許多人身處飢餓狀態,每天卻有大量食物遭到丟棄浪費。因此英國一家咖啡廳老闆史密斯,最近就在自己的店裡推出了一個名為「真的垃圾食物計畫」,他每天都去超商或餐廳四處蒐集這些將要被丟棄的食物,帶回餐廳烹調,重新變成一道道美味料理,不只改寫這些食物命運,也藉此推廣環保不浪費的意識。
煎盤上嫩肉滋滋作響,煮沸熱水清燙花椰菜,再來一塊馬鈴薯泥淋上醬汁,美味料理上桌看起來超誘人,但這些其實是從別的餐廳不要的剩食回收製作而成。
計畫發起人史密斯:「有甚麼可以給我們嗎,如果沒有的話還能給我們什麼?我們攔截剩食,再把它們轉變成健康佳餚。」
名為「真的垃圾食物計畫」是由英國廚師史密斯提出,他每天開著車帶回別人不要的廚餘剩菜,重新整理後搖身一變成了美味大餐。
主打「隨意付款」的模式,來吃的人自由決定花多少錢來買,一起避免浪費食物。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晚有8.15億的人是餓著肚子入睡,但被浪費的食物卻有太多太多,史密斯專門從超市的垃圾車搶救過期食物,帶回他自己開的咖啡廳。
這樣把垃圾變食物的行動獲得各地廣大迴響。
計畫發起人史密斯:「在開幕後13個月裡面,我們收到數百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詢問,很可能有110家咖啡廳,目前世界各地我們有25到30家咖啡館。」
用演講把計畫傳遞到全球,目前在南韓、以色列、南非都有類似的咖啡廳。史密斯說,這不能單靠他一個人就能做到,他也鼓勵大家一同參與,因為每個人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會對社會產生影響。
不捨浪費! 英國咖啡廳老闆撿「剩食」變大餐│TVBS新聞網 https://bit.ly/3Wrmdct
人生而自由。但如果,所謂的自由,只能夠透過不斷的買這個、買那個,才能有資格。這樣子,算什麼自由? 人類被創造出來,是為了要被疼愛;東西被創造出來,是為了要被使用。 這個世界之所以混亂如斯。 正是因為我們把東西拿來疼愛;卻把人類拿來使用。 我們生在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人們逼著自己成為自己討厭的人、做討厭的事;農夫不吃自己種的食物;房子越蓋越多,有房住的人卻越來越少;食物越種越多,但丟進垃圾桶的卻多過吃進嘴裡的。 我們只缺一個選擇,一個可以讓任何人,而非單單有錢有勢的人,過得更好更和諧,對環境更溫柔的選擇,而非更多、更大、卻更痛苦的選擇。{空屋筆記} 免費的自由: 英國有「真的垃圾食物計畫」,美國有「食物不是炸彈」,那台灣呢?台灣有七喜廚房阿。 https://bit.ly/3A7iSrI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英國有「真的垃圾食物計畫」,美國有「食物不是炸彈」,那台灣呢?台灣有七喜廚房阿。
「從我會騎機車開始,每次只要我在路上看到有人在推機車,我都會停下來詢問他要不要幫忙,也許是載他去機車行或是去加油站裝油回來給他們,幾年下來應該也有十來次了吧。
我有非常多想做的事情,比如說之前設計紙膠帶給街賣者販售或是現在這間餐廳,之所以用印度咖哩是因為我覺得這是對人體最友善的料理方式,同時,我也希望能用這邊的收入來給街友供餐,晚上就讓大家來共食做剩食餐廳,讓大家來幫我把咖哩和薑黃飯給吃完,然後讓大家自由定價,也可以以勞務做交換,像是幫我洗碗。
我並不想要賺大錢,只要能打平這間店的收入就好了。只是,難免會遇到難關,尤其是前幾個月,身上的負債加上店內的開銷讓我整個覺得我快撐不下去了。可是,就在那個時候,我突然發現我的戶頭裡莫名其妙多了五千塊錢,我並沒有接到任何訂單阿。
過了幾天,我收到了一封信,是一個之前曾經跟我買過紙膠帶的女孩,她說她不久前買了我的紙膠帶回去,她母親看到了就念她說怎麼又亂買東西,她跟她母親說這次沒有,這個紙膠帶是很有意義的,她開始跟她母親介紹七喜在做的事情,她母親邊聽邊說,怎麼這個女生也叫七喜,之前也遇到一個叫七喜的女生,看到她機車沒油了,就跑去幫裝了五十塊錢的油來給她,也不要她的錢,留下名字後就走掉了。
信的最後面,是那位母親寫的一小段話:你好,我雖然跟你只有一面之緣,我也不太清楚你到底在做甚麼,不過覺得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希望你繼續做下去,謝謝你之前送我的那罐油,我現在百倍奉還給你。」
一邊吃咖哩一邊聽七喜說她的故事,我終於看到台中出現一間理念這麼相近的餐廳了。他們盡可能用菜市場的醜蔬果做成咖哩來供餐,午餐的收入讓他們得以支付街友供餐的活動。晚上則成了邀請大家來共食,自由定價的剩食餐廳,晚上的共食餐點:除了中午沒賣完的咖哩和薑黃飯,還會不時出現附近友店提供的豆漿、豆腐或麵包,甚至是其他來共食的朋友們帶過來的食材。
吃完飯以後,原本互相不認識的食客們留下來一起玩桌遊,一起聊天,離開前,自己決定要用甚麼方式付費,可以選擇幫忙洗碗、掃廁所等雜物,也可以投錢,要投多少就投多少。
在這個空間裡,每一個人,都可以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為這個空間付出。
每天切著食材,煮著咖哩,七喜說她每天都在做重複的事情,一邊覺得很煩,一邊又得告訴自己:「撐下去,這是改變世界的咖哩阿。」
也許就像他們工作室的名稱一樣,這根本就是只有憨人才會做的事情,但也正因為這些憨人一直堅持做的傻事,一步一步的向社會證明,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其實不一定是更多厲害的聰明人,而是多一點充滿傻勁的憨人。
四年前,我剛從克羅埃西亞回來,剛開始跟人們介紹我們在歐洲跟菜市場要菜的故事時,人們常常會覺得:那只有在歐洲,在台灣是不可能的。
現在,四年過去了,台灣真的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剩食、格外品、醜蔬果,也真的開始有人去跟菜市場的攤販回收賣不掉的蔬菜水果,甚至,真的出現了一間自由定價的剩食餐廳。
許多時候,我們知道了澳洲有「自由定價餐廳」、英國有「真的垃圾食物計畫」、荷蘭有「迪斯可湯」、美國有「食物不是炸彈」......但其實台灣也有七喜廚房阿!
運作了快要一年,現在七喜廚房真的每天都有志工到菜市場去回收蔬菜水果,攤販們也都認識他們了,每天都有非常大量的蔬菜,常常他們自己也煮不完,就在下午時放在門口讓大家免費拿菜。
photo credit:七喜廚房
晚餐的時候,則由每天負責的大廚們料理那些蔬菜,用自助餐的方式讓大家要吃多少就吃多少,還可以包回去當隔天便當。
七喜廚房現在成了我常常帶沙發客來吃飯的地方,一方面我可以跟他們介紹剩食餐廳,絕大多數的外國人都非常感興趣,覺得這是他們在台中遇到最酷的地方,一方面則是因為常常遇到吃素的沙發客,而七喜廚房這邊的食物幾乎都是蔬菜,雖然說,偶爾還是會有人提供肉類的。
在剩食餐廳裡頭,並沒有弱勢的存在,無論甚麼樣的收入,甚麼樣的工作,都能夠來剩食餐廳填飽肚子,食物漸漸上軌道了。
那下一步呢……
幾個禮拜前,七喜廚房的募資計劃出來了,他們打算開啟第二間七喜廚房,好讓他們有辦法去處理更多的剩食,有興趣關注剩食議題的,歡迎去支持他們的募資計畫喔。
{空屋筆記} 免費的自由: 英國有「真的垃圾食物計畫」,美國有「食物不是炸彈」,那台灣呢?台灣有七喜廚房阿。 https://bit.ly/3A7iSrI
中市成立「七喜廚房」,以市場賣剩的蔬果為食材,讓民眾參與共食,價格自訂(記者蘇金鳳攝)
中市「七喜廚房」 以賣剩蔬果為食材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7Ei84
2017/03/21 17:07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中市北區有一家以剩食為食材的餐廳,其食材也是取之市場的賣剩蔬果,會在晚上提供多道菜餚,由消費者自定價格,還要協助「甘苦人」就業及教如何烹煮。
善用市場賣剩食材已成為風氣,目前台中市政府媒合多家市場與社區結合,將市場賣剩下的蔬果、肉類,贈送給社區及里鄰,由社區及里鄰烹煮成料理,提供社區的民眾及老人吃,如西屯區的福安市場,每週就會有二天,把賣剩下的菜及肉品等,送給何里社區,社區的民眾都會來載,過去也曾送給弘道老人基金會,做為老人的送餐飯盒食材。
另外,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1919食物銀行台中園區」17日在台中市啟用,園區內設有中央廚房,也是要料理市場及各地贈送的蔬果及肉品,再送給弱勢家庭及兒童食用。
位在北區的「七喜廚房」將在4月開幕,其團隊在去年在西區向上市場設立一個「七喜廚房」的華美據點,與向上市場多個攤位合作,將每日賣剩的醜蔬果,送給華美據點料理,每天晚上七喜廚房團隊就會準備7道菜,讓民眾來共食,而價格則是自訂。
七喜廚房表示,從去年4月運作至今,收取的醜蔬果達4噸左右,約有2800人來參與共食。
「七喜廚房」創辦人楊七喜抱著「一市場一食堂」的理念,在北區育德街再設一個店面,食材則是來自附近的東興市場,位置約有70位左右,每晚會準備2、30道菜,屬於自助式,價格也是消費者自訂。
七喜廚房育德店預計在4月份開幕,最近則是安排有協助的店家及朋友進行感恩餐會,還會進行試吃。
楊七喜表示,七喜廚房除了不浪費食材,還要幫助「甘苦人」,現今已僱用一位弱勢者,未來會針對甘苦人推出「主題餐」,並教甘苦人來做,使其能自行創業。
中市「七喜廚房」 以賣剩蔬果為食材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7Ei84
憨人讓世界更溫暖 七喜剩食buffet 任君自由入座
上下游記者 蔡佳珊·好吃.好玩·2016 年 10 月 02 日
夜幕逐漸低垂,台中市華美街的寧靜小巷內,一間在白天絲毫不起眼的店面,到了晚上,格子木門內亮起了暖融融的燈光。正中央的大長桌陸續坐滿了素昧平生的客人們,特地到此享用「剩食buffet」。
這是「憨人+社會企劃實驗所」的基地「七喜廚房」,剛開幕四個多月,便在網路上引起話題。「共享經濟」的理念吸引各方好奇群眾,從一頓別具意義的剩食自助晚餐,點燃每個人心中關心環境與社會議題的火種。
菜攤樂捐醜蔬果,減少三成浪費
「其實我還蠻心虛的,」負責人楊七喜才三十出頭,心直口快、手腳麻利,腦袋清晰,即知即行。她原本的計畫主要是做街友送餐,為了不浪費用剩的食材,索性做成晚餐,開放共食與自由付費。
沒想到此舉在網路上一夕暴紅,「既然我被用剩食餐廳的角度關注,那就乾脆轉換過來。」經由志工介紹鄰近向上市場裡專賣有機無毒蔬果的菜攤,楊七喜開始每天去市場收集賣不完的蔬果,由義廚幫忙或親自下廚,將醜蔬果轉化為美味可口的自助晚餐。用餐客人可以用勞務換餐,也可自由訂價付費。
合作菜攤老闆廖本曄說,他的菜都是特地挑選的無毒蔬菜,「平時損耗量達到三成!」他自己也深感可惜。想要捐給社福單位,奈何無人能夠特地來載。有些菜只是外表受損,但明明可食,他就算花功夫剝除受損部位,也沒人願意買。
自從和七喜廚房合作,「我省了很多挑菜的時間!」廖本曄相信,很多菜攤也都願意捐出醜蔬果,只是沒人去探問。
(左)合作菜攤老闆廖本曄(右)七喜廚房負責人楊七喜(攝影/蔡佳珊)
醜蔬果原來根本不醜。楊七喜這天拿回來的蔬菜,包括草菇、茄子、玉米、苦瓜,還有一袋有機青菜。除了苦瓜和茄子表面略微擦傷,其他蔬菜根本看不出外觀哪裡有問題。楊七喜說,像草菇只是因為放隔夜會出水,當天沒人買就會被丟掉。她端出另一籃由農場捐贈的格外品小黃瓜,歪扭的模樣其實很可愛,更無損滋味。
義廚助陣,剩食晚餐驚喜上菜
到了傍晚,義工廚師阿菊師到來。青年阿菊師家裡開餐館,因認同七喜廚房的理念而前來助陣。每回他都必須因應今日搜集到的食材,隨機應變設計出菜單,短短兩個小時就要上菜,對他而言也是有趣的挑戰。
阿菊師充分發揮剩食再利用精神,用蝦頭和洋蔥熬高湯,炒出「金瓜米粉2.0」。彎曲的小黃瓜切塊後炒雞肉,苦瓜切片抓鹽去苦水、用豆豉與青椒拌炒,乾辣椒炒奶油玉米,再快火炒個鹽味蔬菜,一道道不同於尋常自助餐的佳餚就華麗登場了。長桌旁的客人們早已迫不及待,拿起木盤排隊夾菜。
席間有好幾位是遠道而來的遊客,還有四位明道中學的女學生,是看了網路社群Dcard的推薦特地過來(有篇七喜食堂的食記獲得破天荒的2萬個讚),打算以工換餐。用餐完畢,廚房裡突然端出蛋糕,原來其中一位同學今天18歲生日,在場互不相識的陌生人同感驚喜,一齊開心祝賀。一張大餐桌的萍水相逢,就這麼聯繫起金錢無法計算的奇妙緣份。
「我收一攤的菜,就可以供應10-15人份,」楊七喜說,未來如果人力足夠、多收幾攤,就可以供應更多餐數。她希望可以繼續往社區食堂發展,類似日本正夯的「小孩食堂」,提供鄰里的獨居老人、放學後孤單的小孩以及其他弱勢族群,有一個安心吃飯的地方。
楊七喜也計畫著以後可以擴大編制,聘請更生人、愛滋病患、單親媽媽來廚房工作,往庇護工場邁進。
用料理改變世界,負債也甘願
「我想用料理改變世界!」除了剩食自助餐,楊七喜平常白天還忙著煮印度咖哩,賣餐也賣調理包,不定時也送餐到人安基金會給街友。她說,咖哩的成份對身體非常好,可以幫助街友改善隱形飢餓、營養不均的問題。她並希望以後可以協助街友製作咖哩調理包,直接幫他們創業。
她的夢想藍圖中,還有「玉蘭花行動沙龍」,試圖為街賣者開創除了賣口香糖、面紙之外的嶄新可能。她與插畫家合作,企劃設計了各種連結不同社會議題的紙膠帶,主題包括反核、流浪動物、海洋教育、台灣老屋等等。當消費者向街賣者選購文創商品時,也直接與自己關懷的議題對話,與此同時,街賣者也成為推動社會向前的關鍵力量。
不過這計畫還差臨門一腳,紙膠帶都做好了,但是「沒有錢,沒有人!」楊七喜不諱言,為了完成夢想,她其實負債累累。面對生活,有著免疫疾病的她每天都在戰鬥,與這世界各種不公義對抗。卸下戰袍後,她其實也是愛笑愛哭的一般女子,為發不出薪水而崩潰懊惱。
七喜廚房負責人楊七喜(攝影/蔡佳珊)
招募憨人同伴,翻轉甘苦人生
對街友與弱勢的關心,起心動念為何?「街友是很多社會問題的綜合,」楊七喜說,她本對社會議題關注,從動保到反核都實際參與;幾年前,她看到一位街友伯伯在設計展門口賣大誌,四個小時只賣出八本。她納悶,一天幾百元,真的夠生活所需嗎?
「我想要創造一個很棒的循環,讓他們真正能在工作上感到驕傲,從底層開始翻轉,」楊七喜說著說著眼中發出光采,「如果有一兩個人能因為我做的事情,得到一些契機,開始翻轉邁向有尊嚴的人生,這樣就足夠了。我負債又有什麼關係?」
「創意帶動公益,創造善念循環」的理念,目前已吸引十幾位志工加入了「憨人」行列,一起為幫助「甘苦人」努力。這小小的七喜廚房,不只是剩食餐廳,也為社會集氣,如同一道七色彩虹,搭起夢想與行動的橋樑。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憨人讓世界更溫暖 七喜剩食buffet 任君自由入座 | 上下游 https://bit.ly/3A68CQB
「你好,我是七喜廚房,我們在回收一些不要的菜,煮給無依無靠的人吃。餐廳就在前面而已,我們已經固定收3攤,不知道可不可以跟你配合?」
不用討價還價,也不須苦苦哀求,通常短短三分鐘即成交。七喜廚房創辦人楊七喜說:「菜市場的人都很熱心,只是現在的年輕人很少上市場,不知道這裡的生態。」曾有大學生受她鼓舞後立刻到市場要菜,徘徊了半天只要到兩把,還是同個攤商給的。
「這件事的困難是什麼?其實就是拉不下臉而已。」楊七喜笑稱自己的臉皮跟大象一樣厚,原因來自她迥異的職場經驗。
(七喜廚房邀請大家一同共食剩食。來源:flying V)
(七喜廚房邀請大家一同共食剩食。來源:flying V)
分享吃不完的 轉身成剩食餐廳
楊七喜高職畢業後當了網頁設計師,但在家接案未能滿足與人來往的渴望,她又去了夜市、傳統市場、百貨公司、骨董店等處上班,也當過公司總監特助、餐飲店長, 7 年就換了約 20 份不同階層的工作。
有一回,她前一晚還在夜市叫賣一個 10 元的零錢包,隔天就應徵上骨董拍賣場的服務員,當時經理告訴她:「這個房間,一根手指舉起來就是 5 萬,那間是 10 萬,那間 100 萬。」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楊七喜驚詫。想不到 26 歲時,她又落入另一個世界。
由於自體免疫性疾病爆發,不得不暫停工作,卻在休養期間接觸了社會運動,腦筋停不下來的她便著手開發反核、同志、動物、海洋、老屋等創意紙膠帶,販賣所得再捐給公益團體。
看盡底層人的生活,病癒後她勤練印度舞,也習得印度咖哩,隨即以有機菜烹煮咖哩料理給街友享用,前後共捐了 880 份。2016 年,又在台中市華美街的工作室開了「七喜廚房」,賣起餐點。(同場加映:夏季嚐鮮!波特蘭手工冰品推出「剩食冰淇淋」,預計每月搶救2000磅食材)
然而餐廳食物講究賣相,自然會需要丟棄部分食材或隔夜菜,楊七喜大感浪費,「我每天辛辛苦苦煮咖哩,還要這樣白白倒掉,太可惜了吧!」於是她在臉書公告,每晚免費供應賣不完的咖哩餐點,訊息瞬間被分享了 276 次,當時粉絲頁也不過 100 多人按讚而已。
楊七喜又驚又喜,耐心瀏覽每一則分享文,發現許多人都誤以為七喜廚房是專門推廣剩食的餐廳。既鑄成美麗的誤會,楊七喜將錯就錯,「開一間剩食餐廳不難吧,不就是去要菜而已嗎?」
幾天後,她去訂做了如郵差送信的綠色大袋,跨在機車後座上;每天下午近 2 點,便駛向鄰近的菜市場拯救被淘汰的食材。
(綠色袋子與機車,是蒐集剩食的好夥伴。來源:七喜廚房 Facebook)
(綠色袋子與機車,是蒐集剩食的好夥伴。來源:七喜廚房 Facebook)
探查市場剩菜量 啟動收菜行動
午餐過後,人聲遠去,市場的地板堆起一座座剩菜小山,有些塞得竹簍滿溢出來,有些上了貨車準備拿去餵豬。幽暗寂寥的巷子裡,猶如剩食墳場。
儘管熱情如火,楊七喜卻沒有貿然衝向攤位,而是先在旁觀察菜販如何篩選食材、把哪些淘汰、丟掉多少;等到市場收攤,再走出來端詳一簍簍生廚餘,甚至翻找垃圾堆,「你看,裡面都還有可以吃的菜,但我相信他們不是真心想要浪費,而是放到明天就沒辦法賣了,只好忍痛丟掉。」
每隔 2 、3 天,她就來市場探查一次,發現損耗的原因很多,例如傳統市場多半沒有冰箱,許多農產品暴露在常溫下一天就凋萎了。另外菜販為了壓低成本及維持豐盛表象,總是一口氣進一大箱,最後別說賣不完,只要失去光澤、稍微老去、有些碰撞,就全面殺無赦。
這種現象以有機、無毒農產品為甚,因為客群對食材的要求更多,因此楊七喜第一家就找上販賣友善蔬果的攤販,對方爽快答應。後來雖被其他家拒絕,但她不死心,再去談一次,才發現對方只是不知如何分類,楊七喜便請他全數裝一起,雙方即達成協議。
討菜過程固然順利,偶爾也有攤商把不適合食用的食材交給她們,例如高麗菜葉的最外層,楊七喜便巧妙詢問:「老闆,這個菜我不會煮耶,可不可以教我?」對方搔搔頭說不出所以然,果然下回就沒再交付。
除此之外,楊七喜多半來者不拒,短短一趟 20 分鐘,往往能載回 30 人份以上的食材,從生鮮的蘑菇、茴香、龍鬚菜、枸杞葉、蘿蔔,到加工的油豆腐、水晶餃、貢丸、湯圓、肉湯等,應有盡有。
不過滿載而歸後,難題就來了,「比起來,國外超市都是包好好的,方便整理;我們從傳統市場收回來,必須花很多時間理菜。」所幸鄰居見慣了,紛紛跑過來幫忙,連專業廚師都義無反顧志願掌廚。眼見能量之大,楊七喜索性暫停賣餐,全力投入晚間的剩食盛宴。
(從市場蒐集而來的醜蔬果。來源:flying V)
(從市場蒐集而來的醜蔬果。來源:flying V)
剩食五花八門 妙手回春成佳餚
除了週一公休外,七喜廚房每天發放 15 個號碼牌。傍晚 6 點半,7 至 10 菜準時上桌。
然而從收菜到上菜的準備時間只有短短 4 小時,因此楊七喜在市場見到食材的第一眼,便開始盤算料理方法。回到店裡,幾位志工聚在一起腦力激盪,要是真想不出答案便上網查詢,再不然就詢問家人或鄰居,楊七喜笑說:「其實高手就在身邊。」
於是,有人將小黃瓜浸漬醬油,再把雞胸骨上的殘肉剔下來,揉捏成瓜仔肉丸;有人拿咖哩剩料搭配玉米、草菇、芋頭,煮成綠咖哩蔬食;有人以蝦頭和洋蔥熬高湯後,炒出金瓜米粉;有人拿體型太小或蛋殼太薄的 NG 蛋,烘焙黑豆、香蕉、榛果蛋糕。另外還有地瓜泥、芋泥球、馬鈴薯烘蛋、梅干南瓜鹹鬆餅等,全都來自剩食。
至於損傷到無法直接端上桌的,例如太爛的高麗菜心就被熬煮成素高湯、菠菜做成印度咖哩葉、水果則軋成果醬與果汁。楊七喜解釋:「其實水果要爛掉之前,水分最多,香氣也最濃;有一點爛爛的葉菜,最適合拿來做印度咖哩。」
剩食雖參差不齊,但她一派輕鬆的說:「很多人以為我們吃剩食都吃很差,沒有!每天有一半是有機或無毒,像我最大的職業傷害就是,胖了 7 公斤!」
「共食剩食」的名聲傳開後,許多客人會主動帶食物來分享,各地的餐飲業者、農場、超市也會捐贈生鮮、熟食、點心,七喜廚房均大方分享給食客,甚至允許將過多的食物打包回家。
(七喜廚房將剩食轉化成美味餐點,提供多樣菜色。來源:七喜廚房 Facebook)
(七喜廚房將剩食轉化成美味餐點,提供多樣菜色。來源:七喜廚房 Facebook)
至於吃不完打包帶走要付出哪些代價?一是投錢捐贈,但盒子是黑色的,實際投多少錢是自己的隱私;二是換工,例如幫忙理菜、洗碗、打掃等;三是以物易物,帶一道食物過來就能抵換一餐。(同場加映:「商品任你挑,金額隨你付」澳洲第一間剩食超市開幕,提供不浪費的購物選擇)
然而僅僅如此並無法支撐營運,七喜廚房特地為上班族準備便當,1000 元可吃上 15 餐。另外,還取一般食材製作 5 款咖哩調理包販賣,如泰式綠咖哩雞、阿比椰香蕉咖哩、黎巴嫩冷咖哩等。若未來剩食來源更廣泛,將進一步製作剩食調理包,並清楚標示食材。
共享經濟 打造友善生活群組
如今七喜廚房僅向市場收取 3 攤,未再擴增,「其實不是我要不到,而是我不敢要,你看我一天的菜就可以餵飽 3 、40 人了,再多會消化不掉。」
才勉強打平收支,楊七喜又往下一座里程碑邁進:七喜廚房滿一周年後,在中國醫藥大學對面開設全國第一家全天候剩食餐廳。她表示,「這是一家可以容納 70 人的餐廳,也是更生人、原住民、流沙中年的庇護工場;早餐、午餐近期先用一般食材,可是會有一道餐來自剩食,免費保留給弱勢;晚餐全部用剩食,同樣是自由投錢。」
不僅如此,她一手打造的「憨人作社會企劃實驗所」,還包含社運議題傳播、二手衣物中介、街友營生協助、流浪貓狗TNR等事業,期望在5年內建立台中的共享經濟群組。
一切苦勞,只因楊七喜甘願作個「憨人」,繼續為艱苦人構築好生活
你以為吃剩食都吃很差?在七喜廚房,有機生鮮、 7 菜 1 肉吃飽飽,還讓艱苦人找到避風港 | 社企流 | 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創新主題平台 https://bit.ly/3yocSKI
「沒有所謂的剩餘。」在七喜廚房,蔬果與人都找回自己的價值
by 田寧萌「沒有所謂的剩餘。」在七喜廚房,蔬果與人都找回自己的價值 | 非常木蘭-點燃妳的勇敢 https://bit.ly/3WwEBRc
蔬果與人一樣,沒有所謂的剩餘。一走進七喜廚房,刻意刷黑的牆面上有這麼一句醒目的標語,再透過圖解方式,呈現七喜廚房每天如何從菜市場收菜、用心完成今日料理,為地球存下選擇權。這些構思、執行,都出自七喜廚房創辦人楊七喜之手。
32歲的楊七喜,綁著馬尾、穿著屬於夏天的花花長罩杉,如鄰家女孩般樸素。與她同年齡的女性,可能正在職場上打拼,爭取更上一層樓的小主管位子;或是剛成家不久,還在適應工作、家庭兩頭燒的生活。楊七喜的日常,則是帶領6名理念相投的夥伴和大批死忠志工,一起投入台中七喜華美社區廚房、育德剩食餐廳兩家店,扛起推廣剩食觀念的社會責任重擔。
想做的比「拯救剩食」多太多
國外比台灣早一步警覺到糧食浪費問題。曾在私募基金工作的Jenny Dawson,2010年創立社會企業「廢墟中的寶石」(Rubies in the Rubble,簡稱RIR),將醜蔬果製成果醬、醬料,一年消耗5萬噸英國的剩食,不到30歲,就被媒體評為「英國50大不媚俗夢想家」。歐盟將2014年訂為「打擊糧食浪費年」;荷蘭INSTOCK餐廳對消費者說:「你準備好拯救食物了嗎?」將剩食改頭換面成高級料理,因而打響名號。
在台灣,舌尖上的浪費有多嚴重?食藥署2016年推估,國內一年浪費3.6公噸的食物;根據亞太糧損資料庫的2011年統計數據,台灣剩食量每日可堆出60棟101大樓!可能數據太驚人,一般民眾反而無感,總認為憑一己之力能製造的剩食量,不到101的一個樓層高。真是如此嗎?
聯合國估計,每年全世界所生產的食物,有高達13億噸遭到浪費,其中42%最大的「兇手」正是你我—一般消費者、家庭。楊七喜說:「要解決剩食問題,絕不是把自己手中的那碗飯吃完,那麼簡單。」
楊七喜與Jenny Dawson都以剩食為主題,年紀輕輕便創立社會企業,也在極短時間內受到媒體矚目。2016年4月成立第一家「七喜廚房」社區廚房華美店,隔年4月滿週年時,又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附近成立「七喜廚房」剩食餐廳育德店。這一年多的轉變,楊七喜說:「有時候想想好像真的快了一些,但想做的事太多,腳步停不下來!」
帶領6名理念相投的夥伴和大批死忠志工,一起投入台中七喜華美社區廚房、育德剩食餐廳兩家店,是楊七喜的日常。七喜廚房 / 提供
開設剩食餐廳,只是她建立範本的第一步,接下來,她希望「七喜廚房」成為剩食平台,無論是想在自家活用剩食料理,或有剩食食材想提供,或想經營剩食餐廳的有志者,都可在這裡交流。
翻垃圾桶找食物的蒼老身影
「改變,聽起來遙遠,卻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楊七喜的母親是流浪動物保護協會第2屆總幹事,從小家裡收養10幾隻流浪狗,小時候她曾因為身上總是有濃濃狗味,被同學投以異樣眼光,甚至從國小到國中經歷長達數年被霸凌的陰暗日子。但她從未自暴自棄,反而勉勵自己要成長、茁壯,她說:「從小,家庭教育告訴我,生活未必要多富足,但是一定要幫助別人。」
相隔多年,她還是記憶猶新,「學生時代,在路旁,看到一個老伯伯正在翻垃圾桶找東西吃;我沒有能力,只能去隔壁便當店,買了兩個便當給他。」楊七喜說,離開後,她抱著同學大哭:「為什麼我什麼事都做不到?」雖然同學安慰她,「妳已經做得很好了!」她還是無法釋懷。直到今日,回想起當天的場景,楊七喜說著、說著,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
也許老伯伯的影像太鮮明,楊七喜的「玉蘭花套盒企劃」因而成形。她把社會議題融入設計,發揮在紙膠帶上,從反核大遊行的「祈願核止」紙膠帶開始,接連推出台中老屋、六色彩紅、印度繡村女童、台灣花布歷史組曲等系列;原本打算將設計紙膠帶交給街友販售,但因資金不足無法如願,目前只以「六色彩虹」仍經常與每年的同志大遊行贊助合作為主。除了「玉蘭花套盒」,類似概念的社會共好創新提案,還有許多在「憨人作企劃」平台上,開放有興趣合作或投資者接洽討論。
同時,楊七喜關懷街友的心並未被澆熄。她上市場向攤商收購醜蔬果,製作咖哩餐及調理包,在七喜廚房華美店販售,每天中午賣不完的咖哩,晚餐再以「共食剩食」方式,邀社區民眾自由付費共享;剩餘的醜蔬果,再轉送給幫助街友的人安基金會,達到中區剩食轉運站的短期目標。
每個市場旁都該有個剩食食堂
開放共食、自由付費的經營方式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迴響,楊七喜索性朝剩食餐廳方向發展。不僅攤商對以「剩食共享」處理滯銷蔬果表示支持,當地里長、里民也參與,成為社區營造活動之一。每天下午2點攤販收攤後,志工就會前往收集沒賣掉的醜蔬果,整理分類後,以自由定價、以物換餐、勞力換餐等作法,每晚邀民眾「用肚皮救地球」。
楊七喜說,華美店是社區廚房形式,她希望未來能做到「一市場、一食堂」,也就是在地市場的剩食,在地消耗。「七喜廚房本來是就是因應剩食問題而存在餐廳,如果有一天能到達到『零剩食』,七喜廚房存在的理由就會消失,只是目前看起來,距離那天還有漫漫長路」。
為擴大推廣,楊七喜決定再開一家「真正的」剩食餐廳,她無意間發現中國附醫附近的一家餐廳要頂讓,決定放手一搏。「好笑的是,當時業者開出的頂讓金要200多萬,而我的口袋裡只有1萬元。」
她曾在網路上推出「全台第一間剩食餐廳募資計畫」,希望透過群眾募資籌款,但因忙於餐廳籌備,沒有多餘心力投入其中,募資計畫喊卡;最後她釋出20%公司股份給部分親友外,其餘獨自扛起,四處找支持者借款,讓負債金額從200多萬暴增到500多萬。
不同於華美社區廚房的志工運作型態,在剩食餐廳育德店,楊七喜找理念相近的專業廚師、專業店長駐店,於午餐時段販售咖哩套餐,晚餐同樣是提供10道菜、自由定價的自助餐,最多可容納25人用餐。
在自由定價投幣箱上有一參考值,「1到50元是支持房租、51到80元是支持營運、80到120元是廚房薪水、120到170元是外場薪水、200元以上是鼓勵我們。」楊七喜說:「沒有硬性規定要付多少錢,只是讓用餐者參考可支持的程度」。
「都不是ㄆㄨㄣ」,找回自己的價值
鄰近育德剩食餐廳的,是大型批發傳統市場「東興市場」,得到攤商的支援並不困難,反倒是醜蔬果收集的數量過多,必須花費更多人力處理,之後再扣除自己使用部分,其餘都送到收容中、重度身障院童的台中育嬰院。
東興市場交易時間更早,每週四、週日上午10時半,東興市場管委會會廣播通知攤商將蔬果、肉品全部集中,楊七喜和工作人員再去載運。沒有司機,身兼數職的楊七喜,騎著機車一趟趟載送,「如果說眼前我們最需要的是什麼?應該就是冷藏車和載貨司機。」因為她希望育德店不僅是餐廳,更是一個剩食轉運站,也是一個庇護餐廳,未來能雇用更多弱勢團體、身障者工作。
推廣剩食,楊七喜知道還有很大族群對於剩食認知不足,20到40歲之間群眾接受度大,過了40歲的常抱持著質疑態度,「為什麼要去撿人家不要的東西?」她總要解釋:「烹煮的是最新鮮的菜,是因為賣不完、長得醜,才被丟棄。」有時候她也會反問對方:「難道會有父母嫌自己孩子醜,就不要他們嗎?」
楊七喜很自豪,七喜廚房提供的菜色絕對不比高檔餐廳差,有哪些招牌菜?她思索片刻說:「豬肝料理很特別喔,因為去市場收取的肉品中以內臟居多,每次變換菜色,廚師就已做出10多種;每週四、日收菜日當天也會有很多海鮮,因為海鮮是及時剩食,一定要馬上處理」。
剩食到剩衣,「剩餘」藍海新商機
從處理傳統市場剩食出發,楊七喜下一步想做的是「格外節氣報告書」,「格外」指的就是「格外品」,楊七喜說,蔬果從產地就有30%被浪費,等於台灣土地有三分之一被虛耗,這是她今年和明年度要做的兩年計畫,她擬定以一年內每個不同時節的蔬果製作調理包,先在網路開放預售,再向農家直接預訂這些預備丟棄的醜蔬果,「為什麼現在不做?」楊七喜直言:「因為現在沒有錢啊,她希望建立公平收購機制向農民訂購,而不是請他們免費提供」。
剩食之外,楊七喜還想做「剩衣」,設立二手衣交換所,將民眾提供八成新以上的二手衣開放租借,八成以下的則回收作為拼布沙發,她說,街友常常是因外表衣著被貼標籤,如果有二手衣交換所讓他們能換衣服、洗澡,更能夠跟社會無縫接軌。
做了這麼多,不辛苦嗎?楊七喜說,辛苦是理所當然,但是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太多,只要想要達到目的就要去做;她希望七喜廚房傳達的是,民眾應該正視台灣的社會企業真的很需要幫助,食物浪費不只是把自己盤中食物吃完,自己發起消費者意識,去跟浪費食物的品牌說:「NO!」這是七喜廚房存在的目的,「我希望當一個創新者、呼籲者,要更多接棒人願意加入,否則計畫無法傳承」「沒有所謂的剩餘。」在七喜廚房,蔬果與人都找回自己的價值 | 非常木蘭-點燃妳的勇敢 https://bit.ly/3WwEBRc
七喜廚房︰小人物的社會企業夢
靈鷲山平安禪-七喜廚房︰小人物的社會企業夢 https://bit.ly/3LPnhSy
剩食共享,楊七喜,七喜廚房,社會企業,TNR木箱企劃,減塑風潮
全世界每年有將近三分之一、大約13億噸的食物被浪費,台灣的剩食量也相當驚人,據統計,平均每人每年丟棄近100公斤食物,學校每年製造2000噸廚餘,每天被浪費的食物可以堆60棟101大樓……「反剩食」運動全球延燒,台灣也動起來了!像是這家位於台中的剩食餐廳——「七喜廚房」。
甫於2016年4月開幕的「七喜廚房」是一家小小的餐廳,創辦人是楊七喜,與免疫疾病奮戰的她,為了堅持夢想負債,也曾經為發不出薪水而苦惱,她深知人生的甘苦,更懂得惜福,不希望食物被浪費。七喜廚房的FB首頁上寫著︰「七喜廚房,為甘苦人而煮。不只是街上的艱苦人,更為了每個家庭中的甘苦人而煮。希望為你們添加餐桌上的甘味。推廣共食剩食時間:17:30~20:00」,「晚飯吃共食,來終結剩食」。
剩食共享,楊七喜,七喜廚房,社會企業,TNR木箱企劃,減塑風潮
原本七喜廚房每天在晚上8點以前和一般的餐廳並沒有什麼不同,但為了響應愛地球、減少食物浪費的理念,晚上8點到10點就成了「創意剩食餐廳」——將當天沒賣完的食物做成創意料理,讓來客隨喜「剩食共食」。據說,一開始享用這些創意剩食料理可隨喜付費,也可以不付錢,但要用幫忙掃地、整理等勞務付出來「換餐」,使大家在共享剩食的同時也能體會、珍惜食物的可貴。
餐廳每晚8點以後開放「剩食共食」的消息公布後,在網路上一夕成為發燒話題,楊七喜心想︰「既然現在餐廳是以『剩食餐廳』的角度被社會大眾關注,何不乾脆把『剩食』變成重點,轉換成餐廳的特色,也更進一步做到『剩食再生』!」從此,她每天買下市場裡販賣有機無毒蔬果菜攤沒賣完的蔬果,再和義工廚師一起將這些蔬果(可能是不太好看或有點瑕疵的)烹調成色香味俱全的自助晚餐,用餐時間也調整到17:30~20:00。
剩食共享,楊七喜,七喜廚房,社會企業,TNR木箱企劃,減塑風潮
每天菜攤沒賣完的蔬果種類、數量不同,所以每天七喜廚房晚餐的菜色、可供食用的人數也不同。這樣經營餐廳的方式其實不太像是「做生意」,更像是實踐理念、同行共享。楊七喜說︰「我想讓更多人知道,即使沒有大財團的支持,只憑一般民眾的力量也能經營『社會企業』——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同時也能養得活自己。」
更感人的是,漸漸地有愈來愈多其他的商家響應這樣的「剩食共享」計畫,供應食物給七喜廚房,像是香荷豆腐店的老闆提供豆腐、豆漿,Rice Caff’e米咖啡提供輕乳酪、米布丁……等,讓「剩食共享」的晚餐桌上的美食種類更為豐富。而在七喜廚房的晚餐桌上,除了剩食化身的美味,還有人與人之間溫馨的交流︰原本陌生的人們,由於坐在一起共享剩食,自然而然地感覺親近了、交流也多了。
除了剩食餐廳,楊七喜還有許多想做的事,像是幫助街賣者的「玉蘭花套盒企劃」,關懷都市流浪野貓野狗的「TNR木箱企劃」,開發環保商品、帶動菜市場減塑風潮的「神燈企劃」和「未來日報企劃」……等,「用創意帶動公益,創造善念循環」,像楊七喜這樣的「一般民眾」愈多,我們的社會、地球將會更美好。靈鷲山平安禪-七喜廚房︰小人物的社會企業夢 https://bit.ly/3LPnhSy
成為你想成為的改變:剩食餐廳,為台灣而煮! 七喜廚房剩食餐廳-讓蔬果與甘苦人一起重生! | flyingV https://bit.ly/3Yph2wf
「我們相信蔬果與人一樣,沒有所謂的剩餘。」
七喜廚房是台灣第一個民間經營的剩食共食實驗空間,將市場的醜蔬果及餐廳剩餘的食材加以利用,成為一道道美味佳餚,以自由定價的方式與人分享。
我們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糧食浪費問題,更為了處在人生低潮的「甘苦人」。七喜廚房開始於2016年2月,前四個月,我們想發展一套能夠長期支持街友溫飽的系統,讓甘苦人們能享用美味並兼顧營養,於是研發餐廳級咖哩調理包,請印度朋友指導,將咖哩餐點及調理包的販售利潤全數投入營運與送餐成本,至今已累積送出880人次的餐點,之後的六個月,全心以推廣共食剩食為主。
從這個華美街的社區廚房起步,我們今年希望做到更多:
七喜廚房所謂的「剩食」,指每天銷不完的食材,其中許多蔬果賣相一點也不差,只是沒被帶走。當有人處於飢餓,而好好的食材卻被丟掉,我們深感必須建立一個能將物資與人完整連結的網絡。
我們發現,台灣自有糧食生產率只有30%,其中卻有3成在收成後就被丟棄浪費,因此,七喜廚房逐漸轉變成以解決都市現今嚴重的食物浪費為主,我們從向上市場出發,實地去市場拜訪攤販,開始收集市場會丟棄的蔬果,才發現,剩食,與我們想的不一樣!
原來,菜市場的剩食時常外觀與一般蔬果無異,只因為當天賣不完,沒有保冷設備的攤販,自己食用不完的狀況下,就只能忍痛丟棄。當我們去邀請合作時,幾乎所有菜攤都開心答應,不用將醜蔬果浪費、還能做善事;有七喜廚房穩定收菜,他們也能保持供給客人更新鮮的蔬果,而廚房收到的蔬果狀態也都十分良好,甚至有部分稀有食材,我們發現,原來我們不只是接受給予,也能給予美好的回饋。
從第一攤的合作菜攤廖老師每天約 5 公斤的菜,增加到六個菜攤、兩個水果攤,十個月來,僅15個座位的七喜廚房累積 2800 人次參與共食剩食,20 家不同的媒體採訪、近 60 名的志工團隊、合作惜食店家 10 間,讓近 4000 公斤的醜蔬果餵飽人們的肚子,現在更每天收到 10 ~ 40 斤的醜蔬果,開始讓民眾免費拿取。
菜市場的人情味,讓我們每天都意想不到的感動。
醜蔬果不醜,它們很美,只是沒被帶走。
我們相信沒有所謂剩餘,而「剩」的概念本身該被反轉——每一個存在都有意義。讓每一個人、每一顆種子或果實都找到他們的歸屬,便是七喜廚房提出募資計劃、建立完整剩食網絡的理念。
這是一場募資,也是一份實踐理想的報告書。
想認識七喜廚房做過哪些事,可看影片介紹,或參考上下游新聞orCheers雜誌194期orWoodpecker團隊IDEO線上課程。
從一個憨人楊七喜開始,到有了夥伴與志工的團隊組成。
經過我們不斷反覆的測試營運模式及調整,終於找出一個穩定並且能最大程度讓全民一起參與的推廣模式,從華美社區廚房開始,我們已經租下了育德路店面,籌備「剩食餐廳」,期盼另一種不同的營運方式,能讓更多願意的人一起參與。
原本的華美社區廚房從向上市場收取原本要丟棄的醜蔬果,整理分類後,烹煮成各類美食,每晚 6 : 30 - 8 : 00 以自由定價、以物換餐、以勞力換餐的共享概念邀請大家一起參與『共食剩食』,並且提供定期儲值外帶的「便當好朋友」模式,邀請大家一起共享剩食,會持續的經營下去。
育德剩食餐廳中午穩定供應異國咖哩餐點,並且去東興市場收取醜蔬果,晚餐維持自由定價的模式,並將經營費用概算出來,由每日的參與者決定要支持我們哪個部分的費用,或是以挑菜與洗碗的勞務來換取餐點,直接參與剩食循環。
也就是說我們希望透過運作兩種不同的型態做為示範並測試SOP的流程,為達到能長期協助想要參與卻不知道從何著手的朋友,我們期盼能夠永續經營。
想讓大家看見,這一切有可能在台灣成型。
七喜廚房裡,許多從未學習烹飪的廚房志工們開始接觸挑菜、自煮練習的場所。
開放的氛圍、無國界的調味、許多人捐贈給的廚具、意想不到的食材,讓來自各行各業、願意一起進步的志工聚集在廚房內,一起嘗試拿起菜刀幫忙備料,炒人生第一道菜,共食結束,大家一起請當日主廚教如何完善利用醜蔬果、清潔廚房。
這個全新的模式也引起鄰居們的好奇,鄰居大姐們也逐漸參與其中,開始烹煮拿手料理與我們共享,更有長者開始定時到七喜廚房用餐,讓我們十分感動。
一張大桌上共享美食,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不管年齡職業,大家共享食物與歡笑,不自覺地被身旁的人感染氛圍、了解彼此,我們每天都有許多捨不得走的新朋友,大家在溫暖的燈光下聊到忘記時間,消弭了原本的陌生。
這張餐桌也是交給台灣的成績單,我們想告訴大家,理念的落實,台灣可以做到!
我們想翻轉的不只是蔬果的價值,更是與社會議題的距離感。
七喜廚房目前輔導過三位不同狀況的甘苦人(街友、家暴婦女、精神病患),發覺實際上甘苦人工作時間狀況很不穩定,於是設計了一套在配合對方的時間狀況下能夠執行的方式,讓甘苦人能安排自己的時間,製作調理包賺取生活費。
七喜廚房負責行銷、包裝、販售,設計機制,但為了保護甘苦人的隱私,我們以藝術重新轉化,聯合跨界藝術與料理的創作,甘苦人的人生故事只是創作起源,也為他們開發專屬剩食料理食譜,以及相關附屬產品,收入與甘苦人五五均分。
在剩食餐廳型態的育德店由幾位資歷深厚的專業廚師聯手之下,無國界餐點美味健康,醜蔬果也能達到最大程度的運用,不會因了解不深無法烹煮或味道水準飄忽不定,也由專業指導甘苦人製作調理包,掌握品質。
在乾淨整潔的廚房裡製作,接受專業主廚的指導,「甘味人生」調理包不強調悲情,讓用不同角度讓大家看見有心改變的甘苦人。
想讓大家看到,這一切都有可能在台灣各地成型。
七喜廚房在源頭、過程到末端,都有協助某方面議題的規劃,我們期望這間餐廳可以成為先進理念的實驗所,不只解決剩食,更是推廣「全民經營」議題的場所。
自由定價的供餐方式,能夠提供台中居民的安全感,當生活遭遇困難時,也可到七喜廚房,一起吃掉剩食。而這樣的安全感,則源於全民互助的溫暖心意,這也是我們希望這一次募資能成就的意義。
在城市中,有個地方為你亮起溫暖的燈,你只要好好吃一頓飯。
由七喜廚房作起點,我們想邀請外縣市的大家也一起實質參與剩食議題,在募資商品的部分特別規劃這一份「格外時節報告書」,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用一年時間完成醜蔬果的「剩」產時節田野調查計畫。
這一份實用型報告書兩個月一期,能幫助我們累積調查當季剩產的蔬菜水果格外品、協助甘苦人即時製作成『甘苦人生』剩食料理真空包,調味醬用冷藏寄送給參與者,參與者可以藉由瞭解當季可能剩餘最多的食材,自行在各地通路一起透過關注或在家料理來拯救可能成為剩食的蔬果,也一起支持甘苦人。
最後將調查報告整理成「年度剩宴」出版品,讓台灣所有人知道哪一個時節要先多吃哪些「剩產」蔬果。
當訂購者達到基本數量,我們就有直接與小農合作的可能,向小農購買醜蔬果,讓『大家得到便宜對時的蔬菜,也解決醜蔬果』的模式,進一步擴大到生產源頭。
我們相信會對台灣的剩食環境踏出反守為攻的第一步,也是對不克來台中參與剩食推廣的大家,提出一份實質行動參與的邀請。
在台灣每個角落,一起用肚皮關懷土地吧!
展開募資前,我們已經自籌到 200 萬頂下餐廳設備以及初期店面營運,但為了建構剩食網路、剩食小超市、分享冰箱等更為公眾性的理念,仍需要大家支持,希望贊同我們的朋友們,願意協助我們在推廣剩食的路上走得更長遠!
在台灣每個角落,一起用肚皮關懷土地吧!
如果我們幸運地超過目標金額的話,會將經費投入剩食餐廳接下來後半年的運作、推廣,穩定前期營運後就會加開分享會,讓更多人知道,只有任何人想要嘗試,都可以進入建立好的系統一起努力。
營運模式建立起來後,相信能為全台灣人帶來一個運作的範本,如果達標各階段,將會積極籌畫在下一個縣市開設剩食餐廳,而各階段達標金額,可以幫助更好的提前先訓練人員以及做各地市場田野調查,讓主廚們能夠安心的培訓廚師以及給我們陪伴的甘苦人更多準備時間。七喜廚房剩食餐廳-讓蔬果與甘苦人一起重生! | flyingV https://bit.ly/3Yph2wf
「我們相信人與萬物一樣,都有各自的價值。」永豐基金會 |看見小店永豐的各種可能 從續食到無家者支持系統,為資源找到新價值 https://bit.ly/3LNa78F
在與明日餐桌負責人楊七喜聊天的時候,一名大哥從屋內姍姍走出,與楊七喜嫻熟地打招呼。楊七喜稱讚大哥氣色很好,大哥則是不斷對七喜道謝,直說是這裡磁場佳,讓他住著舒服,心情日復一日開朗起來,做事也都跟著順利愉快。
楊七喜笑了:「應該是你現在都有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準時吃蔬食,做什麼事情自然都會好啦。」
大哥是明日餐桌目前收容的一位無家者。「他有很嚴重的睡眠障礙,剛來的第一天就睡了快要一整天,後來我們也勸他好好吃飯,讓他吃住無虞。他現在狀況好很多。」
從格外蔬果開始的續食運作系統
明日餐桌(原七喜廚房)坐落在台中市中區一條不甚起眼的巷弄裡,偌大的老屋樸實古意,旁邊的大姊忙著整理從市場帶回的規格外蔬果。牆面上的架子,有著一罐又一罐的醃漬物;一旁標著姓名的格子,裡頭會放上續食,供預約者領取。
這裡有著自成一個的運作模式,以楊七喜的話來說,是都市中「人與廢棄物共生的系統」。年紀輕輕的她,自26歲開始,憑著一己之力,以各式各樣的企劃,交錯支撐著自己的理念,致力將這個系統一步步落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而最簡單,也最為人熟知的,是續食。
「糧食問題有很多面向,有的地方沒東西吃、有的地方常常剩下很多食物甚至要丟棄,如果有個機制或資訊的流通可以串連起來,可以解決很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楊七喜是明日餐桌的靈魂人物,也是主廚之一。她其中一項本事,就是無論從市場得到多少續食食材,她都有辦法將這些食材做成美味的蔬食料理。明日餐桌目前每週四至週六提供自由定價的蔬食午餐,日日主餐不同。進到這裡的任何人,不需弄懂楊七喜那個複雜的共生系統,只要端起餐盤,選擇喜歡的蔬食,支付認為合宜的報酬,就是系統裡的支持者了。
就這麼簡單?「對,就這麼簡單。」楊七喜笑著點頭,「我在2017年開了真正的剩食餐廳,目前明日餐桌的模式,就是在當時找到的答案──一日一主餐,加上續食自助吧。」只要這兩種項目,不僅讓不穩定的續食變成穩定的營收,還解決了許多都市人每天煩惱下一餐要吃什麼的痛點。「你一定也老是在那邊想午餐或晚餐要吃什麼,想得很煩,對吧?」但在明日餐桌,你只要決定你要不要接受今天的主食,搭配多樣的續食自助吧,就能享有生理與心理同感飽足的一餐。
「重點是,你來這邊吃飯,其實並沒有多做什麼,但你的一舉一動,的確都對這個社會產生了意義。」明日餐桌透過用餐行為,將解決續食與庇護無家者,做了巧妙的互助連結。你可能想都沒想過,在這裡吃下的每一口飯菜,不僅是在享受美味的蔬食,同時也解決了市場的續食問題;而你支付的金額,不僅讓明日餐桌得以營運,也成為了他們關心與庇護無家者的力量。「而那僅僅只是你某一天選擇吃一餐蔬食,踏進這個門、端起一個盤子、夾起一道菜,這樣而已。」你不需要特別去做些什麼,只是轉換你的選擇,就成了整個善念循環的一份子。
「我們六年來總共讓至少一萬多人參與續食餐桌。這些人都很清楚是要來支持這個理念嗎?他們很多只是因為這邊有好吃的蔬食,就過來了。」在用餐的同時,慢慢理解明日餐桌的完整理念,「對我而言餐桌本身就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我們運用餐桌的凝聚力,去改變大家對於續食,或是對於廢棄物的看法。」更進一步了解自己可以透過這樣一件小事,成為庇護無家者的一員。
從一盤菜的消費,就能支持這個系統獲得力量
性格開朗的楊七喜其實身體並不好,雖然進展隨著她的病況好壞走走停停,七喜仍然年復一年的堅持推動系統具體實現到現在。在疫情期間一次販售暖心包的募資企畫,明日餐桌庇護了21位無家者,最後讓14位無家者重新回到社會上。對楊七喜來說,這不啻是一個莫大的鼓勵。
「無家者是社會上多重問題的集結,但很多縣市對於無家者的協助都很無力。」如今透過明日餐桌的續食起點,為無家者撐開了一片保護傘,「我們提供了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家庭式的互動感,扶持他們靠自己的力量回歸,最後離開這裡。」這14位無家者的改變,證實了明日餐桌的共生系統,的確是可用的。
「生病的時候你難免會去思考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對楊七喜來說,無論自己身體如何,只要能做到一點足以影響社會的事,這樣的踏實感就是她人生中最開心的了。
永豐基金會 |看見小店永豐的各種可能 從續食到無家者支持系統,為資源找到新價值 https://bit.ly/3LNa78F
菜市場每天賣剩下的蔬果非常的多,這些蔬果都到哪裡去了?原名為七喜廚房的明日餐桌創辦人楊七喜,開了一間剩食餐廳,將剩餘蔬果重新變成一道道美味的佳餚,呈現在餐桌上,供民眾享用。
創辦七喜廚房 後更名為明日餐桌
創辦人楊七喜,畢業於高職工業設計系。她曾換了二十幾份工作,工作時開始接觸社會議題。「我覺得自己應該要對這些社會議題有一些經營的想法。」希望能藉由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因此她在二十八歲時就製作一些和社會議題相關的紙膠帶販售,並將販賣的款項捐出。過程中,楊七喜曾想將紙膠帶發出去給街友販售,但心中一直存著疑惑:「街友真的需要這個企劃嗎?」若是不需要,那這項企畫根本沒有意義,因此決定去接觸街友。
「成立七喜廚房的過程真的是誤打誤撞。」在接觸街友的過程中,楊七喜透過志工介紹,認識了販售有機蔬果的攤販,她才發現每天市場內剩餘的醜蔬果數量非常多,於是決定將有機蔬菜烹煮成料理,並在粉絲專頁上發出了「共享剩食,自由定價」貼文,大批粉絲誤以為是「台灣第一家剩食餐廳」進而紛紛轉發。楊七喜認為現在是一個資訊媒體的時代,一個人也可以創造很大的影響力來改變世界,同時也覺得剩食餐廳帶來的效益遠大於街友送餐,就毅然決然地做下去了。
廣告
楊七喜創立明日餐桌環境廚房,希望減少剩食與廢棄物的浪費。
她在二十九歲時,創辦了「憨人+社會企劃實驗所」,實驗所第一個項目是七喜廚房,楊七喜將利用剩食烹飪成的料理,提供給顧客享用,告訴大家「續食是所有人的事情,續食並沒有這麼可怕,大家一起來吃續食吧。」她不希望大家將續食認為是弱勢的事情,雖然會提供剩食給需要被救助的人,但並不認為續食這件事情和弱勢是可以相提並論、畫上等號的,而是可以增加人和人之間的連結。
「七喜廚房就是楊七喜一個人的廚房。」許多人覺得七喜廚房這個名字朗朗上口,但是楊七喜覺得,大家聽到七喜廚房只會想到楊七喜一個人,她認為推廣剩食這件事情需要更多人參與,因此更名為「明日餐桌」,希望大家看到品牌名稱時會想到「明天的餐桌」,了解到每個人的每一餐都會影響到他人。
剩食從何而來
對她來說,和菜販溝通收取剩食一點都不困難,因為曾做過非常多的職業,也在菜市場賣過菜,如果視被菜販拒絕為困難或阻礙,就沒辦法達成解決剩食的目標。明日餐桌員工張嘉哲說,明日餐桌收取的剩食以台中第五市場為主,會到菜市場收取沒販售完,或是外觀較醜的蔬果,一天所收取的剩食約有三十公斤。
明日餐桌員工每天至市場收取剩餘的蔬果。
在收取剩食前,明日餐桌都會和菜販說明剩食的用途,有些菜販會很樂意將剩食給明日餐桌,甚至會呼朋引伴一起來做好事。明日餐桌義工麗文姐說:「收取剩食後,我會先清點剩食的數量,看看餐廳需要什麼食材先預留起來,剩下的蔬果就會上傳臉書,有需要的民眾就可領取。」目前除了市場攤販的廠商,也有跟許多格外品廠商願意配合並且進貨,希望藉由跟廠商維持穩定的關係,一同推廣並且分享格外品或是續食。(延伸閱讀:iC Airport 義式冰淇淋,每天新鮮蔬果現做,低卡又健康)
針對剩食問題 提出解決對策
楊七喜說,她背後並沒有任何的家世背景、政府資源或財團可以支撐她去做這件事情。若要將剩食餐廳推廣出去,勢必要做到人人都可做的狀態,因此開始做階段性有佈局的安排。先是如何從菜市場拿菜、食材烹煮、推廣宣傳,再到透過APP、網路實體的經營,使明日餐桌邁入成熟化,利用網路散播「只要有心,每一個地區的人都可以做到」的理念,讓更多人接觸並了解剩食。
廣告
她表示,明年APP上線後,除了能使用APP將客戶串聯、將環保局與各攤菜販的資料收集並資訊化外,還能和菜販合作,將剩食成為菜販的促銷方案進而推廣。再者,透過菜販和個人消耗剩食的數量,能近一步解決因季節性問題而導致的剩食問題。「剩食本身就帶動了水源、空氣、土地甚至是經濟上的損失,除了汙染以外,剩食產生的碳排放量非常可怕。」因此如何從尾端剩食回溯到產地剩食,必須要集結大家的力量。
明日餐桌提供生活用品無包裝商店,販售清潔用品。
「我們每天都在創新。」明日餐桌創造品牌貨幣,透過品牌貨幣可以做技能交換,在明日餐桌打工換宿時,只要有勞動就會給予餐卷,這些餐卷就代表著明日餐桌的貨幣,僅限明日餐桌內使用。勞動一個小時就可以換取三點,一點等於現金五十塊,每天工作四個小時就可以換取吃、住,也可以換取商品,甚至還可以購買清潔用品。將這些服務集結起來,再利用APP、多方面實體活動經營推廣讓更多人加入,成為在都市的「人與廢棄物共生的系統」。
廣告
發展明日餐桌計畫 幫助更多弱勢族群
除了剩食問題,環境問題也是楊七喜關注的議題之一,因此發起「明日餐桌計畫」。明日餐桌計畫分為四個階段:一、剩食餐廳的穩定營運;二、二手衣交換所;三、免廢教室及免廢物品產出;四、街賣者的串聯。
明日餐桌計畫服務項目。(製圖:林芷妡)
楊七喜說:「在環保的路上,可以發現這個世界是非常複雜的。海洋的源頭問題在哪裡?就是在都市。」她認為雖然有許多工廠的汙染排放至海洋,但是民間的汙染源頭就是在都市,越繁華的地方,汙染越嚴重。楊七喜表示,在她去年經歷卵巢癌第二次化療時,就提出免廢市集的概念,想透過解決剩食、剩衣、一次性廢棄物的問題,構成人跟廢棄物共生的概念,希望透過明日餐桌計畫傳達,有些被救助的人,只要把他們放對位置了,他們一樣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並不是一昧地被同情的對象。(延伸閱讀:「改造出來的東西並不會很廉價。」循環利用,全力為地球減少負擔的一對夫妻)
明日餐桌也打造「廢物再生教室」,舉辦一系列的廢棄禮物製作課程,參與者可以自己帶廢棄物去實施創意再生,或是協助處理對外回收的廢棄物,重新加工製作成藝術創作品。例如,明日餐桌的天花板上掛著許多捕夢網,捕夢網上面的蕾絲裝飾,是利用蕾絲工廠製作婚禮裝飾剩下來的編料製成的。而餐桌上的聖誕蠟燭,則是利用剩餘的蛋殼製作而成。
廣告
廢棄物製成藝術品,也是明日餐桌計畫關注的活動。
社員可以自己帶廢棄物去實施創意再生,也可以協助處理對外回收的廢棄物,轉化後的手作藝品或生活用品,可以選擇帶回家或捐出,捐出的成品可以讓社員換成點數,或是作為街賣的商品,交由街賣者或是想要創業的年輕人販售,讓他們成為環境議題的推廣者共同回饋社會,不再是被人看輕的對象。雖然這些商品並不是很特別,但楊七喜認為這就是實體生活的呈現。
在訪談前一天,楊七喜參加了一個名叫「Vegan」的餐演,Vegan就是一種不傷害地球的生活方式。在餐演中,楊七喜利用蔬果的果肉做成料理,以果皮作為裝盛食物的容器,完全沒有產出任何一次性的東西,達到無塑、零廢棄的呈現。
明日餐桌正以無菜單料理營運當中,採預訂制,週一公休,週二至週日每日中午與晚上都以套餐式,只有週六日晚上是共響盛宴的活動,可關注粉絲專頁。此外,收取剩食的攤販也逐漸增加,希望有更多的菜販一起響應。楊七喜認為「人與蔬果都沒有所謂剩餘」,希望藉由這樣的簡單想法,打造一個零廢棄生活空間,一起做環保。
台中明日餐桌 終結浪費,將醜蔬果變成餐桌上的佳餚 - 生命力新聞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https://bit.ly/4d5hF2I
在台中市中區,有間全台第一間民間經營的剩食共食實驗空間,創辦人楊七喜(本名楊惠涵)秉持著「蔬果與人一樣,沒有所謂的剩餘」精神,回收市場因賣相不佳而被淘汰的醜蔬果,並將餐廳廚餘加以利用,賜予剩食新生命成為餐桌上的佳餚,且以自由定價的方式向大眾推廣續食觀念。抗癌鬥士楊七喜開餐廳 翻轉剩食庇護無家者 – 世新大學小世界 https://bit.ly/4fubozi
楊七喜與市場合作,將剩食化為料理,達到食物拯救與閒置資源的利用。照片提供/楊七喜
儘管毫無背景也能成功
「我想讓他們知道,像我這樣沒有任何背景,甚至連健康的身體都沒有的人,也能夠達到社會所謂的成功。」罹患過癌症、領取急難救助金創業的楊七喜,成立憨人+社會企劃實驗所、七喜廚房,透過行動關懷社會議題,建立愛的循環。
為了想照顧身體羸弱的母親及對姊姊的憧憬,楊七喜13歲時就立志成為網頁設計師,高職畢業後成立工作室接案。為了觀察人生百態,她從19到26歲間從事過33份工作,從網頁設計、賣保險、擺夜市到成為餐廳的儲備幹部,將各樣工作經驗化為創業理念。她說,豐富的工作經驗使她快速打好基底,在創業時能運用所學,獨自包辦大小事。
26歲時楊七喜罹患皮肌炎,當時她經常到獨立咖啡館觀看免費電影,從中認識了社會議題倡議者,「我覺得那些為社會努力的人在閃閃發亮,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楊七喜從此開始接觸社會議題,並獨自發想企劃、設計紙膠帶等藝術印刷品,串聯各咖啡廳進行義賣,為解決核能發電、海洋環境、流浪貓狗等議題發聲。
因誤會而成立剩食共享餐廳
「創辦七喜廚房其實是一場美麗的誤會。」楊七喜最先是以販賣印度咖哩創業,當時認為剩下的咖哩及食材丟掉太過浪費,想在廚藝上精益求精的她決定將剩食重新研發成不同料理,並在網路上發布「共享剩食,自由定價」的文章,被大眾轉貼近三百次,因此被誤認為她所成立的是剩食餐廳,「我覺得這個構想比我去做街友送餐更具有社會包容的意義,就順勢做下去了。」楊七喜開始以食物議題發展,也因此做出興趣。
楊七喜以共享剩食的方式成就續食餐念,在餐桌上落實社會議題。照片提供/楊七喜
2018年楊七喜確診卵巢癌,即便正在接受化療,她仍逐步將七喜廚房轉型成明日餐桌,「七喜廚房只是我一個人的廚房,但明日餐桌是所有人的盼望。」續食,就是延續食物的生命,楊七喜希望帶動更多續食餐念議題,翻轉大眾對於續食與醜蔬果的印象。
「你會嫌棄你的朋友或自己的小孩很醜嗎?既然不會的話,那為什麼蔬果醜一點你就要嫌棄它?」楊七喜總是以開玩笑的口吻向大眾介紹剩食議題,希望能讓經過碰撞而無法被使用的醜蔬果成為佳餚,被大眾接受。 除此之外,明日餐桌也是庇護街友、努力邁向臺灣無飢餓的平台。
楊七喜招募志工,發送剩食餐盒給無家者。照片提供/楊七喜
楊七喜長期進行街友送餐,且設立庇護聚落,使高齡無家者有機會翻轉生命。照片提供/楊七喜
許多人不解為何一個生病的人不好好休息、養好身體,找一份簡單工作餬口後再實踐自己的理想。但楊七喜說,得過癌症反倒讓她做得更火熱,沒有人可以阻止她在生病狀態下進行想做的事。她認為許多人將她幫助別人或實踐理想的舉措視為特別,但這就是楊七喜的生命狀態。「情緒是影響身體狀況的關鍵,我做我想做的事情也比較開心吧!」她堅定地說。
「我覺得妳走在一條很好的路上。」
領取政府急難救助金起家的楊七喜,曾因繳不出房租,難以堅持理想而想要放棄。但當時她的戶頭突然多出五千塊,且收到了一封信,信上寫著:
「妳還記得我嗎?我是妳三年前在路上幫忙買油的那位阿姨,那時候妳只跟我說妳叫七喜。後來我看到我女兒買的紙膠帶上有妳的名字,我想說該不會兩個七喜是同一個人吧?沒想到一查之下還真的是!
我原本很不喜歡我女兒買紙膠帶,因為我覺得那根本就是在浪費錢,可是她和我說,那是一個具有意義的紙膠帶,是在做善事。我請我女兒搜尋妳的Facebook後,看到妳說想要放棄的那一篇文章。
其實阿姨並不知道妳在做什麼,但我覺得妳走在一條很好的路上,所以阿姨將那50元的油費用所藏的私房錢『百倍奉還』給妳。」
楊七喜哽咽地說,至今談及這個故事都還會想哭,因為她在付出的時候從沒想到要求回報。若她沒有幫忙買油、沒有出版紙膠帶、沒有主動幫助他人,這些善念不會回到她身上。「這件事成為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轉捩點,它讓我從此堅定地走這條路。」
儘管創業過程歷經波折,但所感受到的溫暖使楊七喜仍堅持而歡喜地為社會服務。照片提供/楊七喜
「相信自己、相信你所愛的人,沒事,你做得到!」是楊七喜在經歷過許多挫折後的感悟。一個毫無背景、領著救助金創業,甚至沒有健康身體的平凡女生,這十年來為著台灣剩食環境、庇護無家者奮鬥,持續用渺小的力量成就偉大的夢想。
抗癌鬥士楊七喜開餐廳 翻轉剩食庇護無家者 – 世新大學小世界 https://bit.ly/4fubozi
飢荒的原因:同情別人之前,先為他們感到憤怒
飢荒的原因:同情別人之前,先為他們感到憤怒|方格子 vocus https://bit.ly/3Wv5a9n
也許是習慣使然吧,當在餐廳看到隔壁餐桌有剩菜的時候,視線就會很不自然地一直看著那些食物......
有人會帶點嘲諷地說「怎麼看到剩菜就想吃」那種被當成貪小便宜的感覺,雖然說我應該要有那種「雖千萬人,吾往也」的志氣,但難免會心酸。我是真的會想要把那些東西吃掉,但可以的話我根本不想吃啊,因為最常出現的,都是那些吃剩的漢堡或其他垃圾食品,完全不是我會想要放到肚子裏頭的東西,但那些東西同時卻也是消耗最多資源所生產出來的食物。
這總會讓我陷入兩難,要讓這些資源就這麼被糟蹋掉,還是把它們吃掉糟蹋我的身體?
我們生產的食物足以餵飽一百二十億人,而這世上卻有十億人沒有辦法溫飽,其中超過半數是自己在生產食物的農夫......
講到糧食危機,無可避免地大家會想到非洲、印度或是海地那邊的飢荒,希望用一個一個瘦得剩皮包骨的可憐兒童來喚起大家對食物的珍惜,但是我不喜歡這樣子的說法。
如果人們都把他們餓肚子的原因全都用一個「窮」字、或是無可避免的天災來敷衍過去,這種單一故事的思考是非常恐怖的。這會讓人們忽略掉這些難民為何而窮的原因,而擅自把他們當作天生可憐的、沒有未來的,比我們低一階好讓我們來發揮愛心去同情的一群人。
如果,我們了解他們為何而窮,我們不會為那十億個吃不飽的人感到難過、同情、可憐,而是會對造成這十億人吃不飽的現實感到憤怒、咆哮。
這些地方的確多數因為土壤貧瘠、乾旱、沙漠化而造成食物不足,但是多想一步,就會知道這只是個完全自打嘴巴的藉口,幾乎所有饑荒中的國家百年前都曾經被歐美列強殖民過。
為什麼當時他們會被殖民?當然是因為這是一塊新領土,物產豐富又有許多資源他們才會想要進駐殖民啊。當時一大群歐洲學者們終其一生在非洲亞洲探索新植物、動物,開開心心的將這些新奇的事物帶回自己國家的博物館或植物園展示,這樣的殖民地怎麼樣也不像是著充滿乾旱或是飢民的土地啊。
如今這些曾經物產豐富的國家卻成了什麼都沒有的第三世界,然後我們把責任都推給天災,說是乾旱造成他們現在很可憐沒東西吃,所以要發揮愛心來幫助他們,不會有點怪怪的嗎?
原本這些地方都是自給自足的,就算旱災也有其他作物可以平衡不會有太嚴重的飢荒。結果殖民者進來了,除了拿彈珠拉鍊來「交換」他們的黃金、白銀或是活生生的人之外,砍掉了他們的森林,挖斷了山脈,全面毀掉了他們的農業型態,改成單一的棉花、可可、咖啡、橡膠之類的,然後說這樣可以為他們帶來文明的經濟發展。
「所以他們種得出東西?」人們好奇地問。那把這些經濟作物賣出去再買糧食回來就好了啊,這不就是比較利益原則的發揮嗎?經濟學不是都教我們要這樣做嗎?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日治時期台灣人就不會說種甘蔗的人是大笨蛋了。
這種把經濟作物賣出去再買糧食作物回來的遊戲有一個先天上的絕對不平等:農人無法決定價格。一個原本什麼都沒有的農民無論要種什麼,他都必須經歷採收前的空窗期,這段時間他沒有辦法養家活口,於是好心的地主、或老闆會先借他一些錢或食物等他東西種出來賣出去以後再還給他們。但是,如果他種的不是殖民者想要的咖啡或可可,地主就不買,農夫即使種了一大堆馬鈴薯賣不出去,他就不能還債,結果還是死路一條。
所以他只能乖乖的貸款先買了一些糧食來吃,終於等到了收成的時候,由殖民者自己決定收購價格,因為他不買的話農夫也找不到人來買。這就像是你辛辛苦苦種了一整園的玫瑰,然後對方跟你說他要用一塊麵包跟你換,你不換,他把麵包拿去給別人,但是他不換,那整園的玫瑰根本一點用都沒有啊。
這樣子的殖民遊戲種下了這些國家苦難的種子。
而不久之後,幾個以世界興亡為己任的組織出現,準備要拯救這些窮國。IMF(世界貨幣基金會)鼓勵這些國家刪減教育跟醫療預算,將重點全放在以經濟的力量來拯救這些國家,於是他們需要更大量、更專業地種植經濟作物。他們建議農夫們再去貸款買農藥、大型農機,並請世界銀行借錢給他們讓西方工程公司在他們國家建水壩水庫、自來水工程,順便把水權私有化,從此農夫們就可以向水公司買到乾淨的水了,而其他不乾淨的水,則為了他們的健康全部封起來不准取用。
這些措施的確提升了第三世界國家們的經濟作物產量跟產值,但是農夫們的貸款卻越來越多,而且收入完全沒增加,因為造成災難的原因根本沒變過,價格還是完全整握在買家啊。
這些人們卻還因為農藥汙染了水源、土壤甚至傷害自己的健康,水庫的興建也驅離了許多世世代代居住在水庫周圍的人民,讓他們只能選擇到都市、礦坑裡頭當等同奴隸的勞工。
那些沒被遷離的,水庫也同時奪去了他們原本用來灌溉的水源,或者說,他們有了很多水在水庫裡,但卻沒辦法用,都已經沒錢了怎麼可能去買那麼多的水來灌溉?他們只好抽地下水,但大規模化的農場導致地水下用量太大,土壤開始沙漠化,森林又都被砍光了,就算雨季來也沒辦法保水。
最後,這只是造成更嚴重的乾旱及饑荒。
現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人民已經完全無法靠自己的能力繼續生活下去了,瘦小到無法站立的小孩,虛弱到可能會被禿鷹補食的恐懼,沒有奶水可以哺育小孩的母親,許許多多恐怖的照片像我們席捲而來…..而我們大部分人所聽到的故事是從這裡開始的。
那些人好可憐,都沒東西吃只能翻垃圾和樹皮吃。善心人士紛紛發起一連串的慈善活動,像是一天十塊錢拯救一個肯亞小孩或是組團到衣索匹亞發放物資。許多企業帶著球鞋、衣服去送他們跟他們拍照,還帶來滿滿基因改造的食物來餵飽他們的肚子。
有些偉大的銀行甚至決定降低那些國家貸款的利息。
我們應該為他們所受的不公平、不正義而憤怒、控訴,而不是為他們的受苦感到同情,嘗試著一些治標不治本的安慰。飢荒的災民最需要的不是援助,而是停止這個囚禁他們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經濟模式。
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的情境讓我想到形容美國打越戰時的一句話:
這場戰爭是白人送黑人去打黃種人,以保護他們從紅種人手中偷走的國家。
害死那些難民的,不是乾旱、不是飢荒、不是愛滋病、不是瘧疾,更不是因為他們懶不工作,僅僅是因為他們出生在那個地方,沒有錢。
而我們,有錢......飢荒的原因:同情別人之前,先為他們感到憤怒|方格子 vocus https://bit.ly/3Wv5a9n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