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集團,又稱關隴世族、關隴門閥、關隴軍事貴族、關隴胡漢集團、武川集團。關隴集團一詞由陳寅恪所創,是指北朝的西魏、北周至隋、唐期間,籍貫為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周圍的門閥士族,範圍為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陰山周圍,漢胡混血、文武合流是其特色,他們佔據了當時的統治階層。關隴集團不但以武川人為濫觴,數個朝代的肇造者亦出於武川,或武川人後代。清代考據學史家趙翼所著的《廿二史箚記‧卷十五》提到:「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
關隴集團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XLfHPZ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曾如此形容關隴集團:「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他並多次引用《庾子山集》,證明關隴士族與鮮卑胡姓的關係。
歷史
北魏至北周時期:發源
北魏太武皇帝延和年間,為了防禦柔然南侵,在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側的長城沿線(今內蒙古南部至河北省北部一線)設置了許多鎮,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縣西)、撫冥鎮(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柔玄鎮(今內蒙古興和縣西北)、沃野鎮(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右翼旗)、懷荒鎮(今河北省張北縣),合稱六鎮,又稱北鎮。由於北魏與柔然關係緊張,雙方不時發生軍事衝突。北魏朝廷將部分被編入軍戶的鮮卑貴族遷至六鎮,令之為鎮民兼軍士,「配以高門子弟,以死防遏」,並設有鎮將總攬當地軍政。彼時六鎮地位崇高,被譽為「國之肺腑」,身為六鎮之民是相當尊榮的,且擁有仕宦(升遷做官)、復除(免除賦役)等特權,「當時人物,忻慕為之」。六鎮之民多為鮮卑貴族,後來還有一部分漢人豪強。
然而到了孝文帝太和年間,柔然和高車對抗,北魏的北面國防壓力大減。孝文帝欲向南經營,不久便遷都洛陽遠離邊境,政治、經濟與外交重心隨之南移,使六鎮的戰略地位大不如前。六鎮之民遠在邊境,漢化遲滯,逐漸與洛陽的鮮卑貴族在文化上形成差距,經濟上亦處於弱勢。隨著孝文帝改革一系列漢化政策的深入,六鎮之民被轉為府戶,軍戶身分被免除,特權被取消,社會地位大幅下降,受內地人歧視,「有司乖實,號曰府戶,役同廝養」。朝廷甚至將罪犯發配六鎮為兵,形同流放之地;當地對於改革的反感不斷累積,保留鮮卑舊俗的六鎮鮮卑與漢化的洛陽鮮卑之間的矛盾亦不斷激化。宣武帝時,六鎮飢荒,終於引爆六鎮之亂,北魏全國陷入嚴重動盪。後權臣爾朱榮平六鎮之亂後起而掌控朝權,孝莊帝又殺死爾朱榮。之後爾朱家族在晉陽合兵,推元曄登帝位。殺死孝莊帝。三年(531年),廢元曄改立廣陵王恭,是為節閔帝。同年,鮮卑化漢人高歡於信都為孝莊帝舉喪,聲討爾朱氏,並奉元朗為帝,發兵殺入洛陽。後又改立平陽王修,這就是孝武帝。孝武帝無法忍受成為高歡傀儡,乃與關中鎮將賀拔岳聯繫,被高歡發現。高歡先發制人,於中大通六年(534年)殺賀拔岳。孝武帝讓宇文泰繼續統帥賀拔岳軍,鎮守關中。同年,孝武帝下詔歷數高歡罪狀。高歡聞知後派兵進攻洛陽,孝武帝逃入長安,投奔宇文泰。高歡只能改立元善見,是為東魏孝靜帝,並遷都於鄴。孝武帝西逃長安後,不久為宇文泰所弒,宇文泰改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文帝。至此,北魏分為東魏、西魏,最終分為「漢化鮮卑人」宇文泰、「鮮卑化漢人」高歡兩大集團,皇帝成為傀儡,不久更為二者所篡。
從這場動亂中崛起的有鮮卑化漢人高歡與敕勒人賀拔岳[註 1]。北魏大權盡歸高歡,而賀拔岳控關中、隴西地區,並統領著一批前武川鎮將士。後來高歡用計令侯莫陳悅殺死賀拔岳,並派侯景去接收賀拔岳的部隊。不料,賀拔岳的部下奉戴武川鎮出身的宇文泰為主,侯景無功而返。自此,高歡和宇文泰兩人各自擁立皇帝,使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由於西魏政權主要割據關隴地區,國土人口遠遜於佔有廣大山東地區(包括今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及山東省)的東魏和南方的南梁。宇文泰推動胡化政策[1],集西魏之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為一個緊密的胡漢同盟,「物資上應處同一利害之環境,精神上亦必俱同出一淵源之信仰,同受一文化之薰習,始能安內反側,外禦強敵」。宇文泰創立府兵制,設置八柱國,督十二大將軍及二十四開府,各職位兼容鮮卑人與漢人;同時採軍政合一,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既是軍隊統帥,也是政治核心。宇文泰又採蘇綽建議,奉行關中本位政策,就割據之土依附古昔,強調關中地區為漢文化正統,「不復以山東、江左為漢化之中心也[2]」。仿《周禮》建立六官,施政以儒家學說為根本,「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除了重用關隴當地士族,更將西遷避禍的鮮卑貴族和原籍山東的士族均改易郡望為關隴,以斷絕其思鄉之情及地域歧見;同時鼓勵胡漢通婚,消除民族隔閡,逐漸形成一支新的關中士族(以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弘農楊氏、京兆杜氏為大姓)。八柱國、十二大將軍與關中士族,這便是關隴集團的基礎。八柱國家族以宇文家族為首,對抗東魏、篡西魏建立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戰功彪炳。到了唐代,人們仍然津津樂道八柱國家族的榮耀,曰:「今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家;當時榮耀,莫與能比!」
隋至唐前期:發展與巔峰
北周武帝攻滅北齊,統一了華北,卻在統一全國前病逝。其子北周宣帝行事乖戾,繼位後不久即禪讓予七歲幼子北周靜帝,自詡為太上皇而耽於遊樂,政事全交給天元皇后楊麗華的父親,外戚楊堅(即後來的隋文帝)。北周末期,軍事將領已由漢人佔多數,楊堅得以輕易地篡奪政權,建立隋朝。楊堅之父楊忠為武川人,北周十二大將軍之一(後晉升八柱國之一),楊堅之妻獨孤伽羅(即後來的獨孤皇后)則是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七女。可見此時期關隴集團各家族之間藉由通婚強化了聯繫,政治影響力更形提高。隋取北周而代之,不過是關隴集團內部的一次權力轉移,由同為武川出身的楊氏取代宇文氏。
隋朝末期兵亂四起,李淵(即後來的唐高祖)之祖父李虎亦出於武川,西魏八柱國之一,父李昞則為北周八柱國之一。李淵之母是獨孤信的四女,李淵同時也是隋文帝楊堅的妻甥、隋煬帝楊廣的姨表兄。可見李唐皇室與楊隋皇室同為關隴集團先祖皆出於武川,彼此之間又有著親屬關係。李淵之所以能夠輕易攻陷大興(長安),討平諸侯一統天下,爭取到關隴集團其他成員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素。陳寅恪曾評價道:「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統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創業至高宗統御之前期,其將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來世業,即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下所結集團體之後裔也。[2]」關隴集團作為核心,基本上主導了隋至唐初期的政治格局和走向。這段時期門閥政治的特徵十分明顯,改朝換代並不影響關隴集團的政治地位隋代雖已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寒門與庶族士人得以參與政治,但多不居顯位,難有大作為。
自南北朝以來,社會便流行以門閥評定一個人的地位高低。唐初世族主要有四大門閥且各有所尚:山東士族尚婚姻;江左士族尚人物;關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貴戚。[3]眾多世族大家之中,以山東七姓十家(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最為顯貴,就連唐初名臣房玄齡、魏徵、李昉等人均爭相與山東士族聯姻。以李唐皇室為代表的關隴集團為了鞏固地位,著意改組世族大家排名。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在閱覽編成的《氏族志》時不滿道:「我於崔、盧、李、鄭無嫌,顧其世衰,不復冠冕,猶恃舊地以取貲,不肖子偃然自高,販鬻松檟,不解人間何為貴之?[4]」於是命高士廉編著《氏族志》,將天下氏族分為九等,第一等為李唐皇族,第二等是外戚;表示皇族才是最高等,以貶斥士族,壓抑舊有的門閥勢力。
武周至唐後期:衰弱和終結
唐太宗死後,關隴集團的首腦長孫無忌自恃擁立唐高宗之功,專橫排斥政敵。而武則天則以美色討好高宗,高宗也出於自身加強皇權的需要,利用「廢王立武」等連續事件使長孫無忌倒台,離開政權核心。武則天雖係關隴集團出身,卻是疏遠的家系,祖籍并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並非關隴集團的傳統地理範圍;其母楊氏雖出身於隋朝宗室,但其父武士彠原只是商人,因追隨李淵開國有功而受封,並無關隴集團背景。故在武周時期,武則天為了鞏固政權,著手瓦解原李唐核心的關隴集團,採用酷吏、崇尚進士文詞詩賦之科、使文武分流、延攬不滿關隴集團大權在握的外地士族。科舉制雖然在隋代便已實行,但中舉的考生少有登高位者,主要權位還是為關隴集團所掌控。直到武則天積極任用舉人、進士及第,以鞏固武周政權,才打破此一局面。武則天病重,張柬之等人乘機發動神龍革命,推翻武周政權,李唐皇室復位。
唐玄宗在開元時期多繼續任用武周晉升的舉人,但在天寶以後便漸漸提拔李林甫等關中士族上位,一定程度上恢復了關隴集團的統治。直到安史之亂、牛李黨爭,關隴集團的優越地位迅速下降,科舉出身者位居朝廷要職的情況愈來愈普遍;加上唐代後期宦官干政甚至掌握兵權、殺廢皇帝,這些都嚴重地削弱了關隴集團的影響力黃巢之亂,數百年以來的社會階級隨著唐朝滅亡一同瓦解,傳統士族死傷殆盡,地方藩鎮勢力崛起,門閥政治無以為繼,關隴集團也不復存在了。
關隴集團崛起的原因
為了在關隴地區鞏固西魏政權,對抗國力較為強大的東魏和南梁,宇文泰奉行蘇綽的關中本位政策。該政策宣傳關中地區自周朝以來的文化正統性,將外來菁英的郡望一律改易關隴,重用關中士族與儒家學說;同時沿襲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鼓勵鮮卑貴族同漢人士族聯姻。胡漢融合的結果,西遷的鮮卑貴族及鮮卑化漢人最終漢化,而關中士族也感染了前者的剽悍尚武。胡漢混血、文武合流成為關隴集團的一大特色,「融冶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其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徒之事」。加上關隴集團原先並非北魏最顯赫尊貴的強宗豪族,門第之見不那麼嚴重,亦重視才能和功勳,大大加速了此一融合過程。關隴集團得以迅速整合為一個強大的菁英集團,使西魏北周興盛不輟,統一北方;又於隋唐兩度統一全國,始終佔據統治階層。此一時期頗有「武人政治」色彩,和後來宋朝的「文人政治」、「官僚政治」有著明顯的不同。這種重視士人文武兼修的風氣,直到武周時期科舉抬頭後逐漸衰退。
反對説法
岑仲勉反對曰:「況隨宇文泰入關之北族,雖暫改河南郡望為京兆,但至唐時已大都恢復其河南郡望,唐室如真出自趙郡,又何礙於隴西而堅持不改?陳氏之說,殊未可信。」[5]「陳氏必要把僧孺、令狐楚排出於西魏以來關隴集團之外,無非歪曲史實以遷就其臆見。」[6]汪榮祖《陳寅恪評傳》則認為岑氏對於陳說趙州昭慶二陵及《光業寺碑》未能提出反證,無法動搖陳說。
黃永年認為關隴集團只存在於西魏、北周和隋初期,隋煬帝時因把政治中心東移,並引入原南朝官僚來制衡北方官僚而逐漸衰落解體,唐初已不復存在。唐高祖時期的功臣和宰相出身關隴的不及半數,並不足以稱為一個集團
關隴集團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XLfHPZ
-----------------
北朝關隴集團的形成與府兵制的萌芽
北魏末年,在北方六大軍鎮因為漢化程度較淺,長期受到北魏中央貴族的歧視,因而鋌身反抗北魏政權,在華北四處掀起兵亂,各地軍閥趁勢而起。其中出身於六鎮之一的武川鎮將領宇文泰,趁機在關隴地區扶植魏孝武帝,建立西魏政權,與山東高歡建立的東魏政權形成對峙。西魏政權建立之初,宇文泰掌握的武川軍團,遠不及東魏高歡強大,在連年征戰中落居下風。宇文泰乃參照古代周朝的六軍制度及鮮卑部落的軍事特色,創立了「府兵制」,來增強自身的軍事實力。西魏統治的關隴地區,除了宇文泰以武川鎮為主的軍隊外,尚有許多當地豪族結集的鄉兵自衛集團。宇文泰為了收編這些鄉兵集團,強化自身實力,設立了一套二十四軍的軍隊體制,來安置他們,豪右成為「軍主」或「別將」,鄉兵們則被設府置兵,成為西魏國家軍隊的一員,由「八柱國」來領導。「八柱國」是指八個柱國大將軍,名列首位與次位的分別是宇文泰本人以及西魏皇室,宇文泰還擁有都督中外軍事的權力,可謂把持了內外軍事大權。際的軍務則是交由剩餘六位柱國大將軍,這六位皆由宇文泰屬下的高級將領出任,職責在整訓這批新成立的軍隊。六柱國底下有十二位大將軍輔佐,每名將軍設有兩個「開府」,每個「開府」統領二十四軍中的一軍,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統一的指揮系統。同時為了消彌漢族與鮮卑族之間的衝突,宇文泰還規定無論原漢人還是鮮卑人的府兵軍士,皆須跟隨他們的主帥採用同樣的鮮卑舊姓,使得這批新的軍隊能更進一步融合為一體,在戰場上齊心協力。西魏時期管理府兵的方式,仿照了世兵制,在民戶之外另立軍籍。不同的是西魏的府兵是自願應募加入軍隊,比起被強劃為軍戶的世兵,府兵有著較高的戰鬥意願,因此也享有較好待遇與社會地位。這時的府兵是不事生產的職業軍隊,平時他們半個月接受軍事訓練,半個月輪番承擔宿衛的勤務,此外不用負擔其他的賦稅傜役。到了北周武帝在位期間,軍權回到皇帝手裡,府兵的軍士也被改稱為侍官,代表是皇帝的衛士之意,使得府兵的地位更加崇高。由於這些誘因吸引了人們加入府兵,更提高他們的戰鬥意願,加上平時訓練充足,人們皆以擔任府兵為榮,西魏的府兵數量得以快速擴增,他們的素質也不斷提升。依靠這支新式武力,關隴政權成功地東滅北齊、南滅陳朝,統一天下。北朝關隴集團的形成與府兵制的萌芽 https://bit.ly/3L5RkVF
-----------------------
“關隴集團”是部分學者提出的一個説法,將北魏時期主要籍貫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或稱為六盤山)周圍的門閥軍事勢力稱之為“關隴集團”。
北魏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的安全,在沿邊地區也就是河北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六個軍鎮,合稱六鎮(武川鎮就是其中之一)。初期六鎮將士大部分是鮮卑貴族,還有一部分是漢人豪強,但後期漢人逐步成為主體。公元533年(永熙二年),關中大行台賀拔嶽接受了北魏孝武帝的密令,開始對抗高歡,並率部整合關隴地區的軍事力量。這批軍事貴族以賀拔嶽舊部為班底,定居關中,胡漢雜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
到西魏時,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頂端設置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在當時戰火紛飛的狀態下,西魏是軍政合一的,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都是出將入相,不光是軍隊的統帥,同時也是國家的領導核心,還是當時關中地區最顯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處於社會的頂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國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後漢書·公孫述傳》:“令漢帝釋關隴之憂,專精東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是光武帝解除了對函谷關以西和隴地的憂慮,專心向東征伐,佔有天下的四分之三) [1] 
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魏六鎮爆發軍民起義,得到關隴地區人民響應。爾朱榮派遣爾朱天光、賀拔嶽、侯莫陳悦征討。關隴既定之後,尓朱氏家族卻被消滅,北魏大權又盡歸高歡,賀拔嶽已掌握關隴地區軍事實權。賀拔嶽團結了一批武川軍人以及關隴本土的士族大姓。但賀拔嶽不久便為親高歡的侯莫陳悦殺害。 [2]  賀拔嶽舊部對宇文泰並非心悦誠服。在軍事力量的對比上,宇文泰遠遜於關東的高歡和江南的蕭梁。高歡的軍隊曾多次深入關隴腹地進行劫掠。關隴地區在漢魏以來,一直是漢族傳統文化之淵藪所在,特別是自晉末喪亂以來,許多文人志士多避難於此,宇文泰軍團成員主要是六鎮鮮卑,人數亦較少,不論是擴充軍事力量還是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他都必須而且首先要在文化上與關隴地區的地主階級取得認同,必須同他們建立起牢固的政治軍事同盟。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了所謂的關隴集團。 [3] 
唐 駱賓王 《早秋出塞寄東台詳正學士》詩:“ 溪月明關隴,戎雲聚塞垣。”關隴和河東等地豪強地主的力量,在東、西魏的爭奪戰中,這些豪強地主都歸附了宇文泰。
關隴集團是以宇文家族為首的西魏北周上層統治者組成的政治集團,集團的成員是“融冶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其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徒之事”。 [4] 
產生
武川鎮本是北魏前期在首都平城以北設置,用以防備柔然入侵的六鎮之一。六鎮,一般是指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之外,又有御夷等鎮。大部位於北魏的北方邊境,即今內蒙古境內。六鎮是北魏的軍事要塞,歷史上曾一度佔有重要地位。因為北魏原來一直以平城為國都,為了防禦北邊的柔然南下,拓跋燾設此六鎮,以拱衞都城。當時,六鎮將領,乃至一般士兵,身份都是比較高貴的,在六鎮作兵是光榮的。 [5] 
然而,在北魏遷都洛陽之後,平城不復為國都,六鎮也失去軍事上的意義,將兵地位一落千丈。他們遠在漠北,少有接觸漢文化的可能,與南遷的鮮卑貴族在文化上形成差距,心理上形成隔膜,經濟地位上也處於劣勢。氏族部落成員當兵是義務也是權利,拓跋氏封建化後,兵户身份低人一等。加上漢化後的北魏政府受到漢制度的影響,常常把犯罪的人發配六鎮為兵,更使六鎮兵民的處境不佳。六鎮將兵中,不滿情緒逐漸增長。起義終於在六鎮首先爆發了。 [6]  北魏全國陷入嚴重動盪。雖然動亂由爾朱榮平息,卻造成軍閥割據。公元528年,万俟醜奴在關中作亂稱帝,不斷攻伐北魏王朝。一支僅有一千人的北魏軍隊在賀拔嶽統領下,前來參與對万俟醜奴的征討,最終入定關隴。 [7]  爾朱家族覆滅後,高歡以大丞相的身份控制朝政,政局依舊昏亂。
公元533年(永熙二年),北魏孝武帝密令賀拔嶽對抗高歡,並刺破自己心口前的皮肉,取出鮮血,派使者送給賀拔嶽,任命賀拔嶽為都督二雍二華二岐豳四梁三益巴二夏蔚寧涇二十州諸軍事、大都督。 [8]  賀拔嶽開始率部整合關隴地區的各方力量。 [9] 
在賀拔嶽遇害後,賀拔嶽舊部擁立宇文泰繼任首領,繼續立足關隴,與高歡分庭抗禮。此後,有懷朔鎮出身的高歡和武川鎮出身的宇文泰,兩人各自擁立皇帝,使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宇文泰將武川人編成一軍,復以武川人統領此軍,使西魏政權牢牢握在武川人手中。而由於西魏統轄關中(今陝西省)、隴西(今甘肅省東南)地區,所以又名關隴集團。宇文泰為了對抗東魏,創設了府兵制,以十二大將軍、八柱國為其將領,這些人都是武川出身,成為西魏以及後來北周的統治層。
八柱國中趙貴有擁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戰立名,李弼將略能軍,於謹以謀輔事,侯莫陳崇以勇縱橫,獨孤信以德撫民,正是由於這些人各顯其才於,才鑄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輝煌。
北周武帝攻滅北齊,統一了華北,卻在統一全國前病逝。其子北周宣帝行事奇異,繼位後不久即禪讓予幼子北周靜帝,自詡為太上皇而耽於遊樂,政事全交給天元皇后楊麗華的父親,外戚楊堅(即之後的隋文帝)。
組成
特徵
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是一個政治統治集團亦稱關隴六鎮集團、六鎮胡漢關隴集團或武川鎮軍閥。武川鎮軍閥之名來自清代考據學史家趙翼所著的廿二史箚記卷十五,其中提到“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陳寅恪再提出新學説,用以闡釋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權的特點。關隴集團一詞為陳寅恪命名,關隴集團是一個政治統治集團,最早源自宇文泰的八柱國,由北魏六鎮武將、代北武川鎮的鮮卑貴族和關隴地區的漢人豪右如京兆韋縝、河東柳澤、太原郭彥、武功蘇椿、河內司馬裔、敦煌令狐整等所組成。
以隋、唐為例:楊堅本身便是關隴集團的一員。楊堅建國,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至於唐朝,李唐自稱出自隴西李氏,以西涼李暠的嫡裔自居,但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以及《李唐氏族推測》等三文,認為李唐冒稱隴西,實為趙郡李氏的一支。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曾言:“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啓,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根據陳寅恪先生的説法,此集團有兩大特徵:
1.“融冶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例如八柱國家族成員); [10] 
2.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 [10] 
成員
八柱國李虎之孫,唐高祖李淵
八柱國李虎之孫,唐高祖李淵
柱國,為春秋戰國時楚國所設立,意為軍隊的高級統帥,兩漢時取消,宇文泰再興西魏時又重新設立。在西魏大統十六年以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共封給八個人,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當時號稱“八柱國家” [11]  [12]  ,其中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為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統領兩名大將軍,即為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而從西魏到北周、隋、唐,這幾個時代的皇室後族大多都出自這些家族——宇文泰子孫為北周皇族,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大將軍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北周歷代皇后多在這些家族中產生,隋文帝的皇后與唐高祖李淵之母都出自八柱國裏的獨孤信。而這些家族後來的盛況,都源於在南北朝最後的亂世中這些名將的豐功偉績。
終結
歷史學家雷依羣的《論關隴集團》指出,隋文帝時關隴集團已經退出歷史舞台。 [13] 
由於宇文泰的善於撫循,關隴集團在其生前尚能精誠團結,一致對外,其間雖有矛盾和摩擦,但彼此間的融洽合作尚居於主導地位。但宇文泰死後,矛盾便開始發生,先後有趙貴、獨孤信謀襲宇文護事,司會李植、軍司馬孫恆、宮伯乙弗鳳發動的宮廷政變未遂事件,衞王宇文直之亂等事件。這些事件暗示了在關隴軍事政治集團內部已產生了危機。而楊堅勢力的崛起,則直接導致了關隴集團的衰落與滅亡。楊堅代周,其政權中人物已擺脱了“關中本位”之限制,關隴集團在楊堅禪周之後已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 [3] 
楊堅受禪於靜帝建立了隋朝。黃永年認為關隴集團只是存在於西魏、北周和隋朝初期 [14]  ,關隴集團到唐初已不復存在。 [15]  [4]  唐高祖時期的功臣和宰相出身關隴的不及半數,並不能稱之為一個集團。無論從太原元謀立功名單或高祖朝宰相名單,都看不出當時仍在執行“關中本位政策”組建關隴集團。在太宗朝的功臣實封差第名單、宰相名單、圖畫凌煙閣名單中,關隴集團人物寡少,只佔少數,唐太宗仍然不執行“關中本位政策”,關隴集團之在唐初消失,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15]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兵役徭役急徵暴斂,人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於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爆發了。 [16]  大規模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之後,八柱國之一的後裔李淵起義。
岑仲勉反對説:“況隨宇文泰入關之北族,雖暫改河南郡望為京兆,但至唐時已大都恢復其河南郡望,唐室如真出自趙郡,又何愛於隴西而堅持不改?陳氏之説,殊未可信。” [17]  “陳氏必要把僧孺、令狐楚排出於西魏以來關隴集團之外,無非歪曲史實以遷就其臆見。”
八柱國與兵制演變
十二將軍楊忠之子,隋文帝楊堅
十二將軍楊忠之子,隋文帝楊堅
八柱國成員中,宇文泰創立府兵制,雖説是柱國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則是因地位尊崇而掛名,實際上是為六柱國,正合周禮治六軍之意。 六柱國,各督二個大將軍,所以有十二大將軍了。每個大將軍督兩個開府,每個開府各領一軍,共24軍,這就是府兵的系統了。
開皇元年(581),隋文帝改革兵制,建立起十二衞,實行以衞統府的軍事制度,把徵發、調動和指揮全國府兵的大權集中到日居深宮的皇帝手中。 [18]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即位後,立即着手改革兵制,分天下為關內、河南、河北、河東、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十道,共三百餘州。貞觀十年,下令全國各地設置折衝府,“更號統軍為折衝都尉,別將為果毅都尉,諸府總曰折衝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號,而關內二百六十一,皆隸諸衞”,改革府兵的職責、編制、裝備、校閲等方面,制定出進一步發展府兵制的方針政策,形成了一套周密而完備的府兵制度,訓練一支強大的府兵部隊,從而把府兵制推向高度發展的極盛時期。 [19]  高宗武后時府兵制衰落,玄宗時府兵制被徹底破壞。
八柱國
宇文泰家族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所創建的功業深深的影響到了他以後的中國數百年的歷史走向,他生於亂世,卻冷靜沉穩,豁達大度的性格,“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幾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國家,他不尚虛飾,崇尚簡樸。在數十年的軍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內政,建樹頗多,他創立的府兵制,復古為今的六官制,也成為後世六部制的藍本。
宇文泰在用人上奉行唯賢是舉,不限資蔭,只要德才兼備,那怕出身微賤,亦可身居卿相。宇文泰的這一選官思想體現了打破門閥傳統的新精神,保證了西魏吏治較為清明,也為大批漢族士人進入西魏政權開闢了道路。 [20] 
宇文泰在紛繁複雜的歷史條件下,觀時而變,順乎歷史發展的潮流,終至取威定霸,轉弱為強,南清江漢,西克巴蜀,北控沙漠,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礎。他在位時所頒行的兵制、選官之法等等更是開隋唐政治制度之淵源,宇文泰的功業可謂盛矣,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繼孝文帝元宏之後的又一位少數民族傑出人物。 [20] 
宇文邕
宇文邕
宇文氏在這一時期內也是人才輩出,除了後來獨掌大權的宇文護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將軍中也有宇文泰一族兩人:宇文導與宇文貴。宇文泰及其子孫較為寬仁,在篡西魏之後並不是像歷代那樣殺儘先朝的皇族,反而與之以高官厚祿,這種寬仁的風格也為唐所沿習。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泰家族的重要成員之一,是宇文泰的第四子,“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宇文邕在位期間發動滅佛運動,使國家經濟勢力增長,國力大大增強,為滅北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又吸收均田上廣大漢族農民充當府兵,擴大了府兵隊伍。宇文邕發兵滅北齊,統一北方,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人民免受戰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從而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展,為日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説,沒有北周北齊的統一,就沒有後來南北朝的統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可惜正當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實現統一全國理想的時候,不幸於出征前夕病逝。 [20] 
元欣家族
元欣字慶樂,其父為魏獻文帝之子廣陵王元羽,其弟為西魏節閔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國皇室近支。元欣為人粗魯率直,素以飛鷹走狗為樂,並不見得有什麼大才,但當魏孝武帝為高氏所迫出逃關中投靠宇文泰時,元欣率先響應,這一步好棋給他帶來了後半生的煊赫榮華,一下子成為西魏皇室諸王之首。“為大宗伯,進大冢宰、中軍大都督。大統中,為柱國大將軍、太傅。”“後拜司徒。恭帝初,遷大丞相。”元欣在長安大置產業,特別愛好園藝,以至當時長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園中,他對宇文泰也表現得畢恭畢敬,而推薦的人也都是無能之輩。十二大將軍裏也有元氏三人:廣平王元贊、淮安王元育、齊王元廓。總體來看,從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諸王甘於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沒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與宇文氏頻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沒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
獨孤信家族
獨孤信,出自雲中的鮮卑別部,本名獨孤如願,少年時風度過人,任勇好俠,後投入葛榮帳下。獨孤信在軍中對着裝修飾都非常重視,打扮不同於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稱作“獨孤郎”。 [21]  葛榮敗亡後獨孤信跟隨爾朱榮征戰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將軍,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關之時,獨孤信辭別家人單騎追上魏帝相隨,成為一時間美談。而獨孤信與宇文泰又是同鄉,自小就十分友善,故入關之後甚見重用。後來獨孤信與楊忠攻下了東魏的荊州,隨後東魏高敖曹以大軍來攻,獨孤信不敵,奔入南朝梁,三年後才回歸西魏,其忠心如一得到了梁武帝稱讚。 [22]  “十四年,進位柱國大將軍。”後來趙貴謀反事泄,獨孤信受到連帶,為宇文護所逼,自盡。 [23]  獨孤信一生都以德信著稱,儘管戰事非其所長,但憑其德信樹立的威望,即使是偶有戰敗,也不損其名,他的功勞也多在安撫各方,深得民心,在隴右、荊襄地區都享有很高的聲望,宇文泰因此命他將名字由“如願”改為“信”。獨孤信死後也因此常為時人所懷念,加之北周的兩個皇后和隋文帝的皇后及李淵之母都是獨孤信的女兒,因此他的名譽隨後就得到了恢復。
侯莫陳崇家族
侯莫陳崇字尚樂,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鮮卑別部。自十五歲起侯莫陳崇便隨賀拔嶽征討葛榮、邢杲、元顥,在征討万俟醜奴時,侯莫陳崇單騎衝入敵陣,於馬上生擒万俟醜奴,因功被封安北將軍。 [24]  賀拔嶽遇害後,侯莫陳崇跟從宇文泰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增邑二千户。從戰河橋,崇功居多。稽胡反,崇率僸討平之。 [25]  進位柱國大將軍,轉少傅。孝閔帝踐阼,進封梁國公,邑萬户,加太保。歷大宗伯、大司徒。在宇文護掌權時因説出晉公宇文護必死之言被勒令自盡。 [26]  侯莫陳崇三子皆為周將,而其兄侯莫陳順更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李虎家族
李虎為隴西成紀人,其祖先為晉末的涼武昭王李暠。李虎早年是太保賀拔嶽的舊部。李虎少時倜儻,有大志,喜好讀書而不存章句,特別善於射箭,輕財重義,雅尚名節,因此深得賀拔嶽的器重。元顥進入洛陽,李虎跟隨賀拔嶽將其平定。李虎因功受封晉壽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户,官拜寧朔將軍、屯騎校尉。後隨賀拔嶽擊敗万俟鬼奴,留鎮隴西,累次升遷至東雍州刺史,不久改任衞將軍。賀拔嶽鎮守隴右,任命李虎為左軍大都督,並將內外軍事委託給他。 [27]  賀拔嶽遇害後,李虎奔荊州,勸説賀拔勝赴關隴繼任領袖,未果。北魏孝武帝任命李虎為衞將軍,派他到宇文泰那裏輔佐鎮守關中。 [28]  後與宇文泰平定侯莫陳悦,恰逢高歡進入洛陽,李虎率軍迎接北魏孝武帝到潼關,因功授任驍騎將軍,加任儀同三司。靈州曹泥謀反作亂,李虎與李弼、趙貴平定之。 [29-32]  李虎後來官至左僕射、太尉,賜姓大野氏。大統三年(537年),李虎受封隴西郡公,與安定公宇文泰、廣陵王元欣、趙郡公李弼、河內公獨孤信、南陽公趙貴、常山公於謹、彭城公侯莫陳崇因有輔佐之功,故都成為加“柱國”銜的最高武官,號稱“八柱國”。 [11]  [33]  [12]  李虎於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昞也隨後去世,由時年七歲的李淵襲爵。李淵之母與後來的隋文帝楊堅之妻為姐妹,都是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女兒,因此李淵深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所喜愛,而且又與隋煬帝為表兄弟。
李弼家族
李弼字景和,遼東襄平人 [34]  ,為人沉穩,有遠見豪氣,而且膂力過人。最初投於爾朱天光麾下,後來跟隨賀拔嶽,在討伐赤水蜀、万俟醜奴、万俟道洛、王慶雲的戰鬥中樹立了驍勇之名。 [35]  後來屬侯莫陳悦,當宇文泰與侯莫陳悦爭奪關中霸權之時,李弼率眾投奔宇文泰。而後李弼作為宇文泰的大將經歷了平定關中、抗擊高氏的諸次戰役,特別是在宇文泰與高歡的沙苑大戰中,當宇文泰的左軍遭敵強攻之時,李弼果斷的領輕騎向敵突擊,將敵軍橫截為三段,由此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36]  大統十四年(548年),北稽胡人造反,李弼征討平定之,轉職為太保,加柱國大將軍。 [37]  到了北周之時與於謹併為元老,死後被追封魏國公。李弼之弟李標也是北周名將,身高不足五尺,但驍勇過人,一度讓宇文泰大為歎服,後成為大將軍。李弼後代在周為魏國公,在隋世襲蒲山郡公,其次子李曜之孫就是在隋末亂時間縱橫一時的梟雄自稱蒲山公的李密。
趙貴家族
趙貴字元貴,天水南安人,在戰亂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榮軍,葛榮戰敗後投入爾朱榮麾下,後又跟隨賀拔嶽平定關隴,以軍功做到了鎮北將軍。侯莫陳悦殺死賀拔嶽之後,趙貴詐降於侯莫陳悦,騙取其信任後為賀拔嶽收屍,隨後出奔平涼,擁立宇文泰為主帥。平定關中後趙貴又參加了宇文泰與高歡在河橋、玉璧、邙山的激戰, [38]  而後在廣武大敗柔然,斬首數千。“尋拜柱國大將軍,”“孝閔帝踐阼,遷太傅、大冢宰,進封楚國公,邑萬户。”宇文泰死後,宇文護輔政,而趙貴自認為當年與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卻要居於宇文護之下,甚為不平,於是與獨孤信密謀殺掉宇文護,但在即將動手之前被獨孤信制止,隨後為開府宇文盛告發,趙貴因此被宇文護誅殺。 [39]  趙貴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於謹家族
於謹字思敬,河南洛陽人,早年以才名着稱一時,出身於北魏正規軍,在鎮壓邊鎮大暴動出謀劃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為積射將軍,後一度位至北魏徵北大將軍,但他在爾朱天光與高歡之爭中站在爾朱一邊,不久爾朱大敗,於謹逃入關中,投奔賀拔嶽,被任命為衞將軍,擔任咸陽郡守。
賀拔嶽遇害後,於謹向宇文泰獻遷都關中之策。 [40]  隨後,於謹跟隨宇文泰參加了諸次戰役,並帶領宇文護、楊忠攻下了梁都江陵。“ [41]  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户。 [42]  十五年,進位柱國大將軍。” [43]  宇文泰死後,宇文護受命輔政,而於謹在大多數人遲疑之際,説服大家服從宇文護,化解了分裂傾向。 [44]  於謹在八柱國中以謀略為優,凡宇文泰以後大方向戰略的制定都有於謹的參與,而於謹也是以其謀略保自身功名在數次換主時不失。 [45]  於謹諸子在周隋間皆位重一時,而又以於翼為最,其地位在北周與於謹類似,周武帝繼位前於翼甚至受先帝託孤,周武帝滅齊時於翼領一軍獨當一面,滅齊後又主持了長城的修補。最後在楊堅代周之時,於翼與李穆一樣起到了影響全局的作用,因而於氏在於謹死後歷周隋兩朝更顯其盛。
十二大將軍
十二大將軍具體為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皆世之名將。其中楊忠即為隋文帝楊堅之父。
關隴集團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W5oo6z


「五姓七望」唐朝閥閱世家-門閥制度「五姓」-崔氏、盧氏、李氏、鄭氏、王氏等五大氏族-在唐朝,人們以與五姓家族聯姻為榮/在唐朝,五姓中最顯赫的十個家族,被列為「禁婚家」。唐高宗下詔禁止包括北魏隴西李氏李寶、太原王氏王瓊、滎陽鄭氏鄭溫、范陽盧氏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氏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氏崔懿、晉趙郡李氏李楷等子孫後裔自己做主互相通婚。因為這十個家族共分屬七個不同的郡望,所以也被稱為「七姓」/七姓十家 -四十四子-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與馬共葬/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之軀-陳寅恪在:「(關隴集團)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關隴集團不僅控制西魏,其後代還建立了北周、隋、唐三個政權,統一了全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代-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