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南京大屠殺87週年 上海日本人學校改網路授課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7週年,上海日本總領事館今天宣布,當天上海的兩所日本人學校改採網路授課。由於深圳「九一八事變」93週年發生日本男童上學途中遇刺身亡,令家長不安。
今年6月24日,江蘇省蘇州市一對日本母子在等待日僑學校的校車抵達公車站時,遭一名男子持刀攻擊受傷;9月18日「九一八事變」93週年當天,深圳日本人學校1名10歲男童在學校大門外被一名男子刺傷腹部,搶救不治死亡。這幾起事件顯示中國社會反日情緒依然高漲。
由於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因此不少旅中的日本人,特別是小孩正在日本人學校念書的家長感到憂心,在敏感的日子可能會激發反日情緒。今天晚間傳出,上海日本總領事館已通知在今年12月13日,上海日本人學校的虹橋校區、浦東校區改採網路授課。
日本駐上海的媒體相關人士向中央社證實這項消息,表示日方憂心在12月13日中國的「國家公祭日」,反日情緒可能高漲,因此決定不讓學生到校上課,改以網路授課,作為「安全對策的一環」。
家中有小孩在上海就讀日本人學校的中島小姐接受中央社電話訪問時提到,自從深圳的事件發生後,家長更加憂心,一點點動靜都會很焦慮。雖然12月13日改上線上課確實是一種保護孩子當方式,但是作為家長還是希望有根本解決的辦法,不是時刻害怕,到了特定的日子又更害怕。 12/13南京大屠殺87週年 上海日本人學校改網路授課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f1gXEy
在20世紀那場最殘酷的戰爭的陰鬱背景中,辛德勒的形象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辛德勒常被人同另一位德國英雄拉貝同時提起。拉貝被稱為“東方的辛德勒” [2] ,辛德勒是“小拉貝” [3] 。在日本侵華進行南京大屠殺期間,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辦事處經理拉貝[4] 以自己時任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德國納粹黨)南京分部副部長的特殊身份[5] ,建立國際安全區,出任安全區委員會主席,保護了約25萬中國人[6] 。同時著有《拉貝日記》記錄了侵華日軍暴行[6] 。被中國人稱為“活菩薩”
---------------------------------
《拉貝日記》,指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約翰·拉貝(John H. D. Rabe)從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間記錄的日記,是其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記錄,是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史料。
1996年12月12日,拉貝的外孫女萊茵哈特在美國紐約向世人首次公布。1997年8月,美國克諾夫出版社以《The Good Man of Nanking: The Diaries of John Rabe》為名將其出版。
拉貝其人
拉貝自1911年起受僱於西門子中國公司;南京大屠殺發生時是德國西門子公司駐中國公司員工,他以外國人(德日當時有同盟關係,雙方有簽反共協定)的特殊身份,在中國南京建立南京戰時安全區保護了一些中國平民,不過當時拉貝的行為純屬個人行為,並不代表西門子公司。拉貝是南京安全區的發起人之一,並擔任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他是德國納粹黨南京小組代理,這特殊身份使他的記述具有別人難以代替的作用。
在寫作日記之外,拉貝還保存了80多張現場拍攝的照片,並對這些照片作了詳實說明。
發現與公布
出版
英譯《The Good Man of Nanking: The Diaries of John Rabe》,ISBN 0375701974, Vintage Books出版
評價
因為拉貝當時活動的範圍主要在南京安全區內,《拉貝日記》不可能對南京大屠殺的全過程作出完整的系統的論斷和估計。但《拉貝日記》仍然被認為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
拉貝日記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yiwAXV
拉貝日記 (電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ykjzNz
「辛德勒的名單」/高齡96歲、「奧斯威辛帳房」的前納粹黨衛隊獄吏經鑑定身體健康可入獄服刑。儘管已經終戰逾70年-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https://bit.ly/3K2zlPu
「辛德勒的名單」/高齡96歲、「奧斯威辛帳房」的前納粹黨衛隊獄吏經鑑定身體健康可入獄服刑。儘管已經終戰逾70年-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中國版的《辛德勒名單》榮獲德國奧斯卡7項大獎,4月29日揭開真相,重返中國。
斬首、焚燒、活埋……慘無人道,友愛、無私、善舉……閃耀光輝,無恥狂徒、受害蒼生、拯救英雄……交相出現。一切都是那麼的不能忘記,也忘不掉!民族的傷痛忘不起!
《拉貝日記》是記錄南京大屠殺事件最翔實的珍貴史料,所記述的都是拉貝本人的親歷,內容具體而真實。同時,還收集了拉貝當時拍攝的幾十張照片,並且每幅照片都有詳盡的說明。因此,無論是對於專門研究歷史的工作者來說,還是對於廣大讀者而言,它都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
這部記錄南京大屠殺的百科全書將把塵封的往事重現,告慰那場浩劫中無辜遇難的生靈,緬懷那些在二戰中援助過中國人民的國際友人!
4月24日,江蘇原創歌劇《拉貝日記》巡演版將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下面還將巡演到國外。1987年出生的南京姑娘周沫是巡演版導演,8日下午,記者在江蘇大劇院會議室裡專訪她。她手裡拿著一杯冰咖啡,落座后整理著頭發說,凌晨4點才睡。但隨后的一個多小時裡,她毫無倦態,甚至沒打一個哈欠,這得益於她長期經歷的美國高強度快節奏的藝術流水線式訓練模式。採訪中她侃侃而談,思維敏捷,語速極快,條理清晰,加上她如歌劇一般起伏轉折的人生經歷。採訪結束,記者合上下巴頦,想了半天,詞窮到說“你好強大”。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孔小平
周沫:執導“拉貝日記” 是鄉愁的一次大爆發--文化--人民網 https://bit.ly/3V10ZTm
執導《拉貝日記》巡演版是我積攢多年的鄉愁和對歌劇想法的一次大爆發
3月7日和8日,原創歌劇《拉貝日記》巡演版在江蘇大劇院完成了亮相演出,周沫交出了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別看周沫是87年出生的,但她已在美國歌劇界打拼了十多年,是赫赫有名的美國芝加哥歌劇院和休斯頓歌劇院的駐院導演。
做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歌劇,是2016年在周沫心裡生根發芽的,“我發現國外很少有人知道這段歷史,國際舞台上這個題材的呈現也非常少。”
那年,周沫要執導一部關於華裔作家張純如自殺前48小時的話劇,做案頭工作時看了張純如寫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那天是感恩節,家人在做飯,周沫讀著張純如的遺書,痛哭流涕。她打開廚房的窗戶,仰望天空,在心裡跟張純如說:“如果你現在在看著我的話,我希望你知道,你沒有完成的,我會在剩下的時間裡幫你完成。”
當時周沫就想,以《拉貝日記》為切入點,做一部歌劇,用她熟悉的語匯,從第三方見証者的角度來講這段歷史,體現了人性的光輝。
說到自己南京人的身份,周沫說,其實之前她對南京的情感是封鎖在某個角落裡的。不過思鄉的情緒也會突然不期而至,美國有很多上海菜館、廣東菜館,但很少看到南京菜館,“有一次我在溫哥華街頭居然看到了一家南京菜館,走進去看菜單,全是熟悉的菜名,馬蘭頭甚至是老板自己種的,我一口氣點了15個菜,桂花鴨、什錦菜等等,把我記得的南京菜全都點了,一邊吃一邊哭。”
“講真的,不排這個歌劇,我都不知道我對南京這座城市有多愛。”周沫告訴記者,奶奶經歷了南京大屠殺時的逃難,小時候常跟周沫講這段歷史。而幾十年來,周沫從未用過“南京”這個籍貫,心裡總覺得南京人很屈辱,“但這次在《拉貝日記》的節目單上,我寫自己是南京人,我對家鄉的認同,是在這部戲中感受到的。”
所以2018年夏天,原創歌劇《拉貝日記》巡演版邀請周沫執導時,她的各種演出合同其實已經簽到2020年4月。但她毅然推掉了幾部劇,8月就飛回到了南京。巡演版面對的是更國際化的觀眾,而中西方講故事的方式是不同的,在美國三家著名歌劇院錘煉過的周沫,又是南京出去的姑娘,她無疑是最適合的。由此,原創歌劇 《拉貝日記》巡演版可以說是周沫積攢多年的鄉愁和對歌劇想法的一次大爆發。
周沫的解讀是,《拉貝日記》的靈魂是“南京人的故事”,為什麼拉貝他們對南京這片土地有這麼深的感情,其核心就是中國人,為此她在劇中做了一些變化,比如拉出了三個“中國紐帶”,拉貝的中國助手等。她希望通過原創歌劇《拉貝日記》巡演版讓國內外觀眾了解那段歷史:“這一次我們不再是在舞台上平鋪直敘地呈現拉貝的日記,而是更加突出舞台上的每一個人,把‘人’放在一個大的空間下去再現這段歷史。”
10歲立志要當國際法專家,卻被一部先鋒話劇改變了人生軌跡
其實,周沫的人生經歷也是一出真實的“歌劇”。
10歲起,她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去哈佛法學院讀書,將來做個國際法專家。18歲她赴美留學,在鮑登學院讀政治系,准備完成法學預科。她告訴記者,鮑登學院是一所實行“通才博雅”教育的頂尖文理學院,要求學生在大一大二期間涉獵各學科,包括藝術類學科。周沫想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法學預科上,就選修了“不需要寫論文”的《戲劇入門》。
沒想到,改變人生的契機由此而來。有一次,全班去波士頓看一部先鋒話劇,看劇前晚周沫熬通宵寫論文了,話劇開場她就睡了,突然被“咚”的一聲驚醒,一睜眼看到舞台上一個裸男,開口講了一段話,她沒有想到的是,她的人生就此拐了一個彎,這段話是——
“走在路上看見太陽,那是幾十萬光年之前已經死去的陽光。羅密歐和朱麗葉對著月亮起誓,但其實那也是幾十萬光年之前消亡的月光。即使早晨起來刷牙洗臉看見鏡子裡的自己,那也不是當下的自己,是萬分之一秒之前已經死掉的自己。所以想問一句,你真正知道自己現在是什麼嗎?”
十幾年過去了,周沫依然能一口氣不帶喘地背出這段話。
“那時好像有幾百個編鐘在我耳邊‘嗡’地敲。其實我並沒看懂,因為太先鋒了。當我走出劇院再看到陽光,看看周遭,就好像一個蒙了很久霧氣的眼鏡突然被擦干淨了。”這時周沫做了個決定,每學期再多學一門戲劇課。
大三,她上了導演課,“第一堂課大概進行了5分鐘,我就知道,這是我應該要做的職業。”
她給記者打了一個比方,學政治學法學,需要把自己捏成一個合適的形狀,而學導演,不需要做任何改變,就可以放到拼圖裡某個合適的位置。當時周沫也想了,做導演要對社會、對文化有深刻的觀察力,再通過文藝作品傳達給觀眾,它的影響力其實遠超過一個國際法的專家或律師。
於是大三下學期,周沫跟父親說她想去考導演系,可想而知,父親驚呆了。周沫形容說,父親當時的態度是“謹慎中支持”。父親說:“做藝術,你需要分清你有的是天賦,還是熱情?藝術這個行業,僅有熱情是活不下去的,你必須最拔尖,才有出路。而一個中庸的牙醫或者會計師,都能活得很好。”這句話,如今也被周沫拿來跟實習生們說。
2009年,她從鮑登學院畢業,考上了哥倫比亞大學戲劇學院導演系。更有意思的是,當時周沫看的那部先鋒話劇,正是這個導演系系主任Anne Bogart(安·博格)的作品,“冥冥之中,仿佛畫了一個圓。”就此,周沫開始了自己的戲劇人生。
中國女導演能在美國歌劇界立足,唯有過硬的職業操守和出色的能力
哥大導演系的3年,每天上午10點上課,晚上6點-11點還在排戲,回去還要寫論文,周沫壓力大到臉上一直長疥瘡,怎麼都不痊愈。“但后來回頭看,我最好的訓練也來自這3年,導演系就是要不停地導戲,來建立你的‘肌肉記憶’。”
周沫很喜歡給自己定目標,剛進哥大導演系時,她想以后做話劇導演,甚至想要做第一個拿托尼獎的華人導演。
但人生啊,真是一個又一個圈。
哥大第一周,美國最著名的歌劇女導演弗蘭切斯卡·贊貝羅來上課,指著周沫問:“你是哪一款亞洲人?”當得知周沫是中國人時,建議她今后做歌劇導演。周沫反問:“為什麼?”贊貝羅說:“因為十年后,隻有中國能負擔起歌劇這種藝術形式,全世界的歌劇創作中心會在中國。”周沫坐在記者面前感嘆,現在是2019年,贊貝羅說對了。
從那以后,周沫就每周都去看歌劇,得出的感受是,歌劇有規模,有磅礡的音樂不是兒女情長的劇情,而是大的歷史格局下個人的故事。這與她的人生初期目標也是接近的,於是她堅定了去做歌劇導演。
在美國做歌劇,東方面孔的女導演面臨著可想而知的巨大壓力和異樣眼光。周沫說,她去面試,永遠在最后一輪時被涮掉,“如果我是一個歐洲的,比如德國的白人女導演,可能起步會容易些。因為在這一行,他們從沒見過來自中國的導演,更不要講女性,也想象不出來該把這個年輕中國女導演放到哪個位置。一開始他們總給我派東方幻媚題材,接了一兩年后,我覺得這不是我想做的。”
東方面孔有多難呢?周沫曾與一位韓國女指揮聊過,這位女指揮27歲時就拿到了一個歐洲大獎,本以為今后在國外的發展會輕鬆一些,沒想到經紀公司跟女指揮坦白說,“你需要比你的歐洲同事更努力四倍,因為你是女性、亞洲人、年輕、個子小。”周沫當時聽完就笑了,“那我可以偷點懶,3倍就夠了,因為我個子還算高。”
轉機來了。周沫清楚地記得,有部捷克語歌劇請她緊急救場:“我們需要一個懂捷克語的導演,兩周之后開始排練。你懂捷克語嗎?”周沫鎮定地答:“我懂的。”其實她不懂。所幸中學時代在南外打下了學語言的技巧,“我真的在兩周內學會了捷克語。
接下來周沫又接了很多救場和冷門題材的劇目,認真的工作態度和職業操守,以及出色的能力,讓她逐漸站穩了腳跟,成為美國芝加哥歌劇院和休斯頓歌劇院的駐院導演。周沫回想這些過往,依然覺得驚心動魄,“要在西方的歌劇體系裡立足,在他們的既定印象裡立足,就需要有耐心,別人花5年走到這個位置,我可能要花7年,突破了這個天花板,才會有更多的亞裔導演進入這一行。”
周沫:執導“拉貝日記” 是鄉愁的一次大爆發--文化--人民網 https://bit.ly/3V10ZTm
「辛德勒的名單」/高齡96歲、「奧斯威辛帳房」的前納粹黨衛隊獄吏經鑑定身體健康可入獄服刑。儘管已經終戰逾70年-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英國辛德勒/尼古拉斯·喬治·溫頓爵士 Nicholas George Winton/溫頓安排了7班火車成功從捷克遷走669名大多數是猶太人的兒童到英國-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