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納粹集中營帳房 身體鑑定可入獄服刑
新頭殼newtalk | 林序家 綜合報導
發布 2017.11.30 | 00:04
德國法院29日裁決,曾擔任德國前納粹集中營會計的格勒寧身體健康,可入獄服刑。圖為格勒寧2015年4月拄著拐杖出庭。
德國法院29日裁決,曾擔任德國前納粹集中營會計的格勒寧身體健康,可入獄服刑。圖為格勒寧2015年4月拄著拐杖出庭。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德國法院29日裁決,高齡96歲、「奧斯威辛帳房」的前納粹黨衛隊獄吏格勒寧(Oskar Groening),經鑑定身體健康可入獄服刑。儘管已經終戰逾70年,其他曾為納粹效力的高齡戰犯,一樣可能面臨起訴坐牢命運。
格勒寧被控協助納粹大屠殺被判有罪,他當時的職責是清點從集中營囚犯那裏搜刮來的財物,並且把這些錢寄給柏林的上司。2015年4月,奧斯威辛倖存者及親屬組成的原告團對他提出控告,而他當時在德國拄著拐杖出庭受審。
德國聯邦法院2016年底終審裁決,維持法院原判的4年徒刑,但他聲請緩刑。儘管已被定罪,格勒寧一直住在自家中,在他年事已高的情況下,先前一直不清楚他是否真的會坐牢。
主張監禁格勒寧的德國檢方表示,一名法院醫師認為,只要在監禁期間給予適當照料和醫療的情況下,他是可以入獄服刑。
德國北部尺力市(Celle)高等地區法院作出裁決,「罪犯儘管年事已高,但身體健康可入獄服刑。」高等地區法院表示,監禁格勒寧並未侵犯他的基本人權,將會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以滿足他因高齡而出現的特別需求。

2017-11-30_124246  


日本的辛德勒-杉原千畝 http://goo.gl/UJuXVb

「辛德勒的名單」 http://goo.gl/EzXIVA

「中國的辛德勒」何鳳山 - http://goo.gl/8xy2Z1

英國辛德勒- http://goo.gl/KndURa

-----------------------------------------------------

2015-10-23_144439  2015-10-23_1450282015-10-23_145152  奧斯卡·辛德勒

奧斯卡·辛德勒

奧斯卡·辛德勒(德語:Oskar Schindler,1908年4月28日-1974年10月9日)是一位德意志大亨、德國間諜,納粹黨成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如今位於波蘭和捷克共和國境內的地區開設搪瓷和彈藥工廠,僱傭了許多猶太人作業,最終成功挽救了1200名工人免遭德國納粹的屠殺。1982年的小說《辛德勒的方舟》和1993年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都是以他為主題,反映了他起初作為一個機會主義者為了利潤而在戰爭期間僱傭廉價工人開辦工廠,但之後卻展現出過人的膽識、主動性和堅韌的奉獻精神,千方百計挽救猶太人生命的故事。
辛德勒出生於奧匈帝國摩拉維亞的斯維塔維,並在這裡長大,先後做過多種工作,後於1936年加入納粹德國的軍事情報局阿勃維爾。1938年的蘇台德區問題前,他已經開始為德國政府收集鐵路和軍隊動向的情報,後因涉嫌從事間諜活動受到捷克政府拘捕,但之後根據1938年慕尼黑協定的條款予以釋放。1939年辛德勒加入了納粹黨,繼續為納粹收集情報,並且在德波戰爭爆發前還在波蘭境內工作。1939年,辛德勒在波蘭的克拉科夫開設了一家搪瓷廠,最多的時候僱傭了約1750名工人,1944年時這些工人中有約1000名是猶太人。他在阿勃維爾的人脈幫助他保護自己工廠的猶太人免於被送進集中營。起初辛德勒的行為是受利益驅使,之後他開始不計代價地保護自己的工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辛德勒不得不向納粹軍官送去更大數額的賄賂,還有許多只有通過黑市才能獲得的貴重禮物來保護工人的安全。由於1944年7月起德國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親衛隊開始關閉最東邊的集中營,把存活的囚犯轉移到西面的集中營。許多人在奧斯威辛和格羅斯-羅森集中營被殺。辛德勒說服克拉科夫-普拉佐集中營統領、親衛隊上尉阿蒙·哥特批准自己將工廠轉移到蘇台德地區,從而避免工人被送入毒氣室處死。1944年10月,哥特的秘書梅特克·龐帕把猶太區警察馬賽爾·戈德伯格(Marcel Goldberg)警官提供的姓名整理後列印了一份1200名將轉移到蘇台德地區的猶太人名單。之後辛德勒繼續給親衛隊軍官送去賄賂避免工人被處死。到1945年5月戰爭結束時,他的所有積蓄都已經在這些賄賂和為工人購買給養中耗盡。
戰爭結束後辛德勒回到了德國,並在那裡依靠猶太人救援組織的援助金度日。收到了自己戰時開銷的部分補償後,他和太太移居阿根廷,過起了農民的生活。1958年破產後,辛德勒獨自回到德國嘗試經營了多個行業,但都沒有成功,不得不依靠自己在戰爭期間拯救的辛德勒猶太人救濟過活。1963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他國際義人稱號。1974年10月9日,奧斯卡·辛德勒在西德的希爾德斯海姆逝世。

早年生活和事業
奧斯卡·辛德勒於1908年4月28日在奧匈帝國摩拉維亞斯維塔維的一個蘇台德德國家庭出生,他的父親喬納·「漢斯」·辛德勒(Johnann "Hans" Schindler)是一家農機企業的老闆,母親叫弗朗齊斯卡·「芬妮」·辛德勒(Franziska "Fanny" Schindler),母親的娘家姓是盧瑟(Luser)。奧斯卡還有一個1915年出生的妹妹埃爾弗里德(Elfriede)。念完小學和初中後,辛德勒進入一所技校學習,但於1924年因偽造成績被開除。不過之後他還是完成了學業,只是沒有參加畢業考試來試圖進入大學深造。他來到布爾諾學習機械和汽車駕駛等行業技術,並為自己的父親工作了3個年頭。奧斯卡從少年時代就喜歡摩托車,他買下了一輛競速摩托車並在之後幾年裡參加山區的賽車比賽[1]。
1928年3月6日,辛德勒與埃米莉·佩爾茲爾(Emilie Pelzl)結為連理,她是蘇台德地區一個富有農民家庭的女兒[2]。兩人搬進辛德勒父母的家,在樓上的房間住了7年[3]。婚後不久,辛德勒沒有再為父親幹活,而是另找過多份工作,包括在摩拉維亞一個電子工藝廠上班和管理一所駕校等。辛德勒這一期間還進入捷克軍隊服役了18個月,並在第31軍團第10步兵團晉升為一等兵。退伍後他回到了電子工藝廠,但之後不久自己就破產了。他父親的農用機械廠也在這一時期倒閉,辛德勒為此失業了一年。1931年他進入布拉格的一家銀行工作直至1938年[4]。
1931和1932年,辛德勒曾有數次因在公共場所酗酒而被捕。這一時期他還與在學校里認識的奧萊麗亞·施萊格爾(Aurelie Schlegel)有了外遇。後者1933年給他生了個女兒艾米莉(Emily),1935年又有了個兒子小奧斯卡(Oskar Jr)。辛德勒之後聲稱這個男孩不是自己的兒子[5]。1935年,辛德勒酗酒的父親拋棄了自己的夫人,後者已長期臥病在床,並在幾個月後離世[3]。
1935年,身為捷克斯洛伐克公民的辛德勒加入了奉行分裂主義的蘇台德德國黨[6],並於1936年被納粹德國軍事情報局阿勃維爾所吸收,成為一名特工。他被分配到基地位於弗羅茨瓦夫的第2助攻第8突擊隊[7]。之後接受捷克警察審問時他表示自己這樣做是為了錢,當時他也在酗酒,並且還欠了一屁股債[8]。他在阿勃維爾的工作任務包括收集鐵路、軍事設施、軍隊調動的情報,並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招募其他間諜,來為納粹德國計劃對該國實施的入侵做準備[9]。1938年7月18日,辛德勒因從事間諜活動被捷克政府逮捕並立即送入監獄,但之後根據慕尼黑協定而作為政治犯獲釋,蘇台德地區也根據這一協定於10月7日併入德國[10][11]。11月1日,辛德勒申請加入納粹黨,次年獲得了批准[12]。
出獄並經過一段時間休養後,辛德勒在阿勃維爾的職位獲得了提升,成為其所在小隊的副指揮官,並於1939年1月和妻子一起搬到位於捷克和波蘭邊境上的俄斯特拉發[13]。希特勒攻占捷克斯洛伐克期間,他繼續從事間諜活動。埃米莉也在幫他處理文書工作,把阿勃維爾的機密文件處理好並藏在他們的公寓里[14]。辛德勒還多次以經商為由前往波蘭,他和手下25名間諜負責為即將展開的波蘭戰役搜集波蘭軍隊動向和鐵路的情報[15]。其中一些有關鐵路運輸線和隧道方面的情報對德軍的行動至關重要[16]。1939年9月1日,德意志國防軍第14軍團攻占了一條關鍵的交通要道,並且保持路況完好無損,歐洲戰場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展開[17]。辛德勒繼續為阿勃維爾工作直至1940年秋,他之後被派往土耳其調查派往德國駐該國大使館的阿勃維爾軍官的腐敗問題[18]。
第二次世界大戰
艾瑪麗婭
1939年10月,辛德勒奉阿勃維爾之命到達克拉科夫,次月在這裡買下一間公寓,埃米莉仍然住在俄斯特拉發的公寓,但每星期會至少過來一次克拉科夫[19][20]。1939年11月,辛德勒請內部裝飾師米拉·費佛伯格裝飾自己的新公寓,後者的兒子波德克·費佛伯格很快成為辛德勒黑市交易的中間人。他們之後也成為了一輩子的朋友[21]。這個月辛德勒還認識了伊薩克·斯特恩,他是辛德勒在阿勃維爾一位同事約瑟夫·「塞普」·奧厄(Josef "Sepp" Aue)的會計,奧厄接管了斯特恩以前由猶太人開設的一家工廠[22]。德國入侵波蘭後,所有波蘭猶太人的財產,包括財物、房子、工廠等全部被沒收,猶太人的公民權也遭到剝奪[23]。辛德勒給斯特恩看了一家搪瓷廠的資產負債表,表示自己有意收購這家名叫瑞科德(Rekord[注 1])的工廠,控股的猶太人在這年早些時候申請了破產[24]。斯特恩建議他不要直接經營這家公司,而是以託管的形式接手,並且購買或租下公司的業務,這樣可以從納粹手中獲得更多的行事自由,比如僱傭更多的猶太工人[25]。在多位猶太投資商的財政支持下,辛德勒於1939年11月13日簽下了一份工廠的非正式租賃協議,後於1940年1月15日正式化[注 2]。辛德勒將工廠更名為「德國搪瓷製品廠」(Deutsche Emaillewaren-Fabrik,簡稱DEF),這家工廠很快以其綽號「艾瑪麗婭」(Emilia)而為人所知[26][27]。他起初的工人團隊有7名猶太工人——其中包括幫他管理公司的亞伯拉罕·班基爾(Abraham Bankier)[28]——和250名非猶太裔波蘭人[29]。到了1944年的高峰時期,工廠一共僱傭了約1750名工人,其中約1000是猶太人[30]。辛德勒還幫助經營著一家做批發衣服生意的施洛莫·韋納有限公司(Schlomo Wiener Ltd)[31]。
辛德勒在阿勃維爾和德意志國防軍及其下屬軍備督查中的人脈讓他可以獲得為軍隊生產搪瓷炊具的合同[32]。這些人脈之後也在他保護猶太工人免遭驅逐和處死的努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3]。隨著時間的推移,辛德勒不得不向納粹軍官送去更大數額的賄賂,還有許多只有通過黑市才能獲得的貴重禮物來保護工人的安全[34]。班基爾是辛德勒在黑市的一個重要聯絡人,他購買了許多東西存放在工廠中以便辛德勒向納粹行賄[35]。辛德勒本人享受著奢華的生活,與他的秘書維多莉婭·克倫諾斯卡(Viktoria Klonowska)和搪瓷商艾娃·基什·舒納(Eva Kisch Scheuer)發展婚外情[36]。他的夫人埃米莉於1940年來訪並待了幾個月,並在1941年搬到克拉科夫與他同住[37][38]。

辛德勒位於克拉科夫的工廠(攝於2006年)
辛德勒起初經營這家工廠主要是為了賺錢,僱傭猶太人也是因為自納粹占領後,這些人的工資水平要大幅低于波蘭人[39]。之後他開始不顧成本地為工人提供保護[40]。作為一個對戰爭有重要作用的軍需企業,辛德勒得以更方便地保護他的猶太工人。每當辛德勒的猶太人面對驅逐的威脅時,他就會宣布豁免他們。工人的妻兒子女,甚至殘障人士都由他聲稱為必要的機械或金屬工人[40]。其中有一次蓋世太保找上門來,命令辛德勒交出一個帶有偽造證件的猶太家庭。「他們進來3個小時後,」辛德勒說,「兩個喝醉了的蓋世太保跌跌撞撞地離開了我的辦公室,他們不但沒有帶走什麼犯人,連一開始聲稱是罪證的文件也沒了。」[41]
1940年8月1日,漢斯·法郎克頒布了一項法令,要求克拉科夫的所有猶太人在兩周內離開這座城市。只有那些從事直接和德國戰事相關工作的人可以留下來。當時有6至8萬人生活在這座城市,到1941年3月僅剩15000人。這些猶太人接下來也被迫離開自己居住的卡齊米日社區,統一搬到在原來的工業區中建立的克拉科夫猶太人區[42][43]。辛德勒的員工每天從猶太人區步行到工廠上班[44],之後4年的時間裡,辛德勒對工廠進行了擴建,增加了廚房、診所、食堂、辦公室等設施[45]。
普拉佐
1941年秋,納粹開始將猶太人區居住的猶太人轉移,其中大部分被送到貝爾賽克滅絕營殺害[46]。1943年3月13日,猶太人已經清空,那些仍然可以工作的猶太人被送到了位於普拉佐的新納粹集中營[47]。數千名被認為不適合工作的人被送至滅絕營殺害,還有數百人在街頭被正在清空猶太人區的納粹所殺。辛德勒由於在黨衛軍中有關係,所以提前得知了這一行動,並安排工人留在廠里過夜以免發生不測[48]。他親眼目睹了對猶太人區的清理並深感震驚。據辛德勒猶太人索爾·烏爾巴克所說,辛德勒從那時起「改變了對納粹的看法,決心儘可能多救出一些猶太人。」[49]
克拉科夫-普拉佐集中營於1943年3月開始運作,這裡原本是兩個猶太人墓地,距德國搪瓷製品廠約2.5公里[50],由親衛隊上尉阿蒙·哥特統領,此人曾數次在集中營內隨機地處決犯人[49]。這裡的猶太人每天都生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之中[51]。艾米莉·辛德勒曾稱哥特是「我所見過最卑劣的人」[52]。

克拉科夫-普拉佐集中營內用於處決犯人的地方(攝於2007年)
哥特起初計劃把包括辛德勒工廠在內的所有工廠轉移到集中營內[53]。不過辛德勒把奉承、賄賂及外交手腕相結合,不但避免了工廠的轉移,還說服哥特允許他自費在廠內建立一個子集中營,除了容納工廠內的猶太人外,還可以收容附近工廠的另外450名猶太人。這些人在這裡不但可以免受隨機處決的威脅,而且還配有食宿,甚至可以進行宗教儀式[54][55]。
辛德勒曾兩次因涉嫌參與黑市交易被捕,還有一次因為親吻了一個猶太女孩違反《紐倫堡法案》被捕。第一次被捕是在1941年末,他為此在拘留所過夜。他的秘書通過辛德勒在納粹黨中的關係網讓他得以獲釋。1942年4月29日,辛德勒因前一日在工廠進行的自己生日聚會上親吻了一個猶太女子的臉頰而被捕,這次他在監獄裡關了5天[56]。第三次被捕發生在1944年10月,他被指控進行黑市交易,並通過向哥特及其他人行賄來改善猶太工人的狀況。這回他被關了近一個星期[57]。哥特於1944年9月因受賄和濫權被捕,之前辛德勒的被捕正是對哥特行為調查活動的一部分[58]。哥特從未因這些指控被定罪,但他於1946年9月13日因戰爭罪行被處以絞刑[59]。
1943年,布達佩斯的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通過猶太抵抗運動成員和辛德勒取得了聯繫,後者之後數次親自前往布拉佩斯報告納粹對猶太人的罪行。他還將以色列猶太人機構提供的資金帶回並轉交給猶太人地下組織[60][61]。
布瑞恩里茲
1944年7月,由於蘇聯紅軍的節節逼近,親衛隊開始關閉最東面的集中營,把餘下的囚犯向西轉移到奧斯威辛和格羅斯-羅森集中營。哥特的私人秘書梅特克·龐帕把納粹關閉所有不是和戰爭需要直接有關的工廠,包括辛德勒工廠的計劃提前預警給辛德勒,並建議將產品從搪瓷製品改為反戰車手榴彈來挽救猶太工人的生命。辛德勒通過賄賂和勸說,最終讓哥特及遠在柏林的官員同意他把工廠和工人轉移到蘇台德地區一個名叫布瑞恩利茲(Brünnlitz,音譯)的小鄉村,從而免除了工人被送入毒氣室處死。龐帕把猶太區警察馬賽爾·戈德伯格警官提供的姓名整理後列印了一份1200名將轉移到蘇台德地區的猶太人名單,其中1000名是辛德勒的工人,另外200名是朱利葉斯·馬德里奇的紡織製品廠工人。這些猶太人於1944年10月被送往布瑞恩里茲[62][63][64][65]。

辛德勒位於布瑞恩里茲的工廠(攝於2004年)
1944年10月15日,一輛裝載有700名辛德勒名單上人員的火車起初被送到了格羅斯-羅森集中營,並在那裡待了一個星期後才重新送到布瑞恩里茲的工廠[66]。另外300名女性「辛德勒猶太人」起初也被送到奧斯威辛,並且隨時可能會被送進毒氣室。辛德勒以往的人脈和賄賂這次都不起作用了,他最終派自己的秘書希爾德·阿爾布雷希特(Hilde Albrecht)帶上黑市買來的商品、食品和鑽石前往奧斯威辛,這些女工人擔驚受怕了幾個星期後才被送去了布瑞恩里茲[67]。
除了工人外,辛德勒還將250車皮的機械和原料運到了新的工廠[68],但工廠中生產出的可用炮彈很少。每當有軍備官員質問工廠產量為何如此之低時,辛德勒就從黑市上買來成品充數賣給軍隊[69]。親衛隊提供的口糧不足以滿足工人的需求,所以辛德勒會花大部分時間在克拉科夫獲取糧食、軍火及其它材料。他的夫人埃米莉留在布瑞恩里茲,暗中設法獲得更多的口糧,並照料工人的健康和其他基本需求[70][71]。辛德勒還安排了奧斯威辛多達3000名猶太女性轉移到蘇台德地區的小紡織廠,希望可以增加她們生還的希望[72][73]。
1945年1月,一輛裝有250名猶太人的火車到達布瑞恩里茲,這些人原本是被送往波蘭的一處礦場,但被拒絕接收後來到這裡。到達時,車廂已經凍得封死。之後工廠一位工程師用烙鐵打開了門,車上12人已經死亡,其他人都已經病重,無法參加工作。埃米莉將倖存者送入工廠,並且在一個臨時搭建的醫院中照料他們直到戰爭結束[74][73]。隨著蘇聯紅軍的逼近,辛德勒為避免工人被親衛隊所殺而繼續向軍官行賄[75]。1945年5月7日,他和工人們聚在工廠內,聆聽廣播中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宣布德國投降的消息[76]。
戰後

辛德勒位於耶路撒冷的墓。上面的希伯萊語寫著「國際義人」,德語寫著:「1200名受迫害猶太人無法忘懷的救星」。
由於身為納粹黨和阿勃維爾成員,辛德勒有被以戰犯逮捕和處決的危險。班基爾、斯特恩和其他多人準備了一份聲明,以便讓辛德勒呈交給美國人證實自己曾挽救了一些猶太人的生命。賽門·傑里特(Simon Jeret)還拔掉了自己的金牙,用上面的黃金打造了一枚戒指送給辛德勒,上面刻有「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意為「救一人命,如救蒼生」[77])的字樣[78]。為了逃避蘇聯人的抓捕,辛德勒和埃米莉乘坐他們的一輛只有兩個座位的霍希轎車向西逃亡,起初還有幾名一同逃離的德國士兵坐在車兩旁的位置上,後面還跟有一輛卡車,上面有辛德勒的情婦瑪爾塔(Marta)、幾名猶太工人以及一些黑市商品。到了捷克布傑約維采,霍希轎車被已經占領該地的蘇聯紅軍士兵沒收。辛德勒起初藏在座位下的一顆鑽石也沒能取回[79]。他們繼續通過乘坐火車和步行前進直至到達美國占領區,然後前往帕紹,一位美國猶太人軍官安排他們乘火車前往瑞士。1945年秋,辛德勒夫婦搬到了巴伐利亞生活[80]。
到戰爭結束時,辛德勒的所有積蓄都已經在賄賂和在黑市為工人購買給養中耗盡[81]。幾乎一貧如洗的辛德勒曾短暫遷至雷根斯堡,之後再到達慕尼黑,但一直沒能在戰後的德國發跡。事實上,他已經需要接受猶太人組織的援助來生活[40]。1948年,他向美國猶太人聯合分配委員會提出了一份對他的戰時開支加以補償的請求,之後收到了15000美元[82]。他曾估算自己戰時的開銷超過105.6萬美元,包括營地的建設、賄賂,以及包含食品在內的黑市商品支出[83]。辛德勒於1949年移民阿根廷,他在那裡試著養雞和海狸鼠,後者的皮毛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可到了1958年就已經破產。然後他離開妻子返回德國,嘗試經營包括水泥廠在內的多個產業,但都沒有成功[84][85]。1963年,他再次宣布破產,並於次年因心臟病發而入院治療了一個月[86]。辛德勒與戰爭期間認識的許多猶太人保持著聯繫,來自世界各地「辛德勒猶太人」的資助讓他得以繼續生活[85][87]。1974年10月9日,奧斯卡·辛德勒逝世,享年67歲。他的遺體安葬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是唯一一位得以葬在這裡的前納粹黨成員[40][85]。1963年,以色列授予辛德勒國際義人稱號,以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挽救猶太人免遭大屠殺的功勳[88],此外,1966年德國政府還授予他聯邦十字勳章[89]。
作家赫伯特·斯坦豪斯(Herbert Steinhouse)曾於1948年採訪過辛德勒,他對辛德勒的事跡作出了這樣的評價:「辛德勒的卓越事跡只是源自於基本的禮儀和人性,只不過我們長大後就極少再真誠地相信這些禮儀和人性了。他是一個看到曙光而悔改的機會主義者,並從此背棄了周圍的虐待狂和卑鄙的罪犯。」[40]在1983年的一個電視紀錄片中,節目引用辛德勒的話表示:「我覺得猶太民族正在遭到毀滅。我對此別無選擇,必須幫助他們。」[90]
影響
電影和書籍

史蒂芬·史匹柏(攝於1999年)
1951年,波德克·費佛伯格聯繫了導演弗里茨·朗,請他考慮拍攝一部有關辛德勒的電影。同樣是在菲弗伯格的倡議下,辛德勒於1964年收到米高梅公司的一筆數額為兩萬美元的預付款,準備拍攝一部題為《最後一個小時》(To the Last Hour)的電影。這兩部電影最終都沒有拍攝,辛德勒也很快就花完了米高梅公司付的錢[91][92]。1960年代,德國的MCA和維也納的華特迪士尼公司也聯繫過辛德勒,但仍然沒有拍出任何作品[93]。
1980年,澳洲作家托馬斯·肯尼利偶然造訪了菲弗伯格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比佛利山的箱包店,他當時正在從歐洲舉行的一個電影節回家的路上。菲弗伯格藉此機會告訴了肯尼利奧斯卡·辛德勒的事跡,並且給了對方一些文件附本,後者很快決定把這個故事寫成小說。經過對倖存「辛德勒猶太人」進行廣泛的研究和採訪,肯尼利於1982年出版了歷史小說《辛德勒的方舟》,在美國發行時的書名則叫《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94]。
1983年,史蒂芬·史匹柏獲得了小說的電影改編版權,但當時他覺得無論從情感還是專業技能上,自己都還不能處理好這個項目,於是他聯繫了其他多位導演[95]。不過看過斯蒂文·澤里安為馬丁·斯科塞斯準備的項目劇本後,史匹柏決定以拍攝《海角驚魂》換取親自拍攝這部辛德勒傳記電影的機會[96],這就是1993年上映的《辛德勒的名單》。片中由本·金斯利扮演的伊扎克·斯特恩一角是現實中斯特恩、班基爾和龐帕的綜合體,扮演辛德勒的連恩·尼遜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電影最終在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導演、原著改編在內的7項大獎[28]。
1983年的英國電視紀錄片《辛德勒:由他拯救的人來講述他的故事》(Schindler: His Story as Told by the Actual People He Saved)也是與辛德勒相關的作品,該片由強·布萊爾(Jon Blair)製作,1994年在美國發行時片名為《辛德勒:真實的故事》(Schindler: The Real Story)[97][98]。此外還有一部1998年的特別節目:《奧斯卡·辛德勒:名單後面的男人》(Oskar Schindler: The Man Behind the List)[99]。
辛德勒的手提箱

辛德勒在艾瑪麗婭使用的辦公桌,其中放有一份名單的複製品。
1997年,希爾德斯海姆一戶人家從公寓閣樓上找到了一個手提箱,其中裝有一些歷史文件和照片。辛德勒去世前不久曾在這戶人家裡待過幾天。兒子克里斯於1999年把手提箱帶到斯圖加特,將其中的文件由《斯圖加特報》的科學編輯沃爾夫岡·伯格曼博士(Dr. Wolfgang Borgmann)進行檢驗。後者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共計7篇,先後發表在1999年10月16至26日的報紙上,並最終集結成書:《辛德勒的手提箱:一位拯救者的生命報告》(Schindlers Koffer: Berichte aus dem Leben eines Lebensretters ; eine Dokumentation der Stuttgarter Zeitung)。1999年12月,手提箱和文件被送往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加以保管[100]。
名單的複製品
2009年4月初,新南威爾斯省立圖書館的工人發現了辛德勒名單的一份碳副本,名單和作家托馬斯·肯尼利收集的其它材料一起存放在一個盒子裡。這份名單一共有13頁,紙張已經變黃且易碎,和一些研究筆記、原始新聞剪報放在一起,是1980年菲弗伯格為了說服肯尼利寫下辛德勒事跡而送給他的。這個版本的名單上註明的日期為1945年4月18日,上面包含有801個人名,菲弗伯格是其中的第173號工人。這份名單有多個正式版本,因為上面的名字由於戰爭即將結束時的緊張和忙碌而重新輸入過幾次[101]。
2013年7月19日起,現存的四份名單之一通過eBay開始進行為期10天的拍賣[102]。

--------------------------------------

奧斯卡· 辛德勒是一位德國人,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他拯救猶太人是利用了德國戰爭經濟組織機構中的某些錯誤[1] 。利用德國的戰爭,誘逼猶太人投資,再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工,在這充滿了殺戮與硝煙的年代大賺了一筆錢,同時保護了1200名左右猶太人的生命,占波蘭全部存活猶太人數量的一半左右。辛德勒是“小拉貝 ”。1958年耶路撒冷的浩劫紀念館宣布辛德勒為義人,並邀請他在義人大道上植樹。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鄉的茲維塔齊爾山上,每年都有許多許多倖存的猶太人及其後代來祭奠他的亡靈。

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年4月28日-1974年10月9日),德國商人,利用德國戰爭時期,誘逼猶太人投資,再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工,在這讓充滿了殺戮與硝煙的年代大賺了一筆錢,同時保護了上千名猶太人的生命,占波蘭全部存活猶太人數量的一半左右。但當他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之後,他開始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卓斯納、維恩、羅斯納、費佛堡、費雪、夏法、伍蘭克、霍洛維茲 ......最後,倖存的猶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顆金牙,也是他們戰後僅存的唯一的財富所有,為辛德勒鑄成了一枚戒指,並在上面刻了一句猶太法典上的希伯萊經文:“Whoever saves one life,saves the world entire.(救一條命等於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說:“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可以……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章——兩條命……”
奧斯卡·辛德勒,一個真實的人物,在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辛德勒的名單》贏得了7座奧斯卡金像之後,辛德勒成了一種象徵。在20世紀那場最殘酷的戰爭的陰鬱背景中,辛德勒的形象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辛德勒常被人同另一位德國英雄拉貝同時提起。拉貝被稱為“東方的辛德勒” [2] ,辛德勒是“小拉貝” [3] 。在日本侵華進行南京大屠殺期間,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辦事處經理拉貝[4] 以自己時任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德國納粹黨)南京分部副部長的特殊身份[5] ,建立國際安全區,出任安全區委員會主席,保護了約25萬中國人[6] 。同時著有《拉貝日記》記錄了侵華日軍暴行[6] 。被中國人稱為“活菩薩” [7] 。
早年

奧斯卡·辛德勒於1908年4月28日在奧匈帝國摩拉維亞斯維塔維的一個蘇台德德國家庭出生,他的父親喬納·“ 漢斯 ”·辛德勒(Johnann "Hans" Schindler)是一家農機企業的老闆,母親叫弗朗齊斯卡·“芬妮”·辛德勒(Franziska "Fanny" Schindler),母親的娘家姓是盧瑟(Luser)。奧斯卡還有一個1915年出生的妹妹埃爾弗里德(Elfriede)。念完小學和初中後,辛德勒進入一所技校學習,但於1924年因偽造成績被開除。不過之後他還是完成了學業,只是沒有參加畢業考試來試圖進入大學深造。他來到布爾諾學習機械和汽車駕駛等行業技術,並為自己的父親工作了3個年頭。奧斯卡從少年時代就喜歡摩托車,他買下了一輛競速摩托車並在之後幾年裡參加山區的賽車比賽。
1928年3月6日,辛德勒與埃米莉·佩爾茲爾(Emilie Pelzl)結為連理,她是蘇台德地區一個富有農民家庭的女兒。兩人搬進辛德勒父母的家,在樓上的房間住了7年。婚後不久,辛德勒沒有再為父親幹活,而是另找過多份工作,包括在摩拉維亞一個電子工藝廠上班和管理一所駕校等。辛德勒這一期間還進入捷克軍隊服役了18個月,並在第31集團軍第10步兵團晉升為一等兵。退伍後他回到了電子工藝廠,但之後不久自己就破產了。他父親的農用機械廠也在這一時期倒閉,辛德勒為此失業了一年。1931年他進入布拉格的一家銀行工作直至1938年。
1931和1932年,辛德勒曾有數次因在公共場所酗酒而被捕。這一時期他還與在學校裡認識的奧萊麗亞·施萊格爾(Aurelie Schlegel)有了外遇。後者1933年給他生了個女兒艾米莉(Emily),1935年又有了個兒子小奧斯卡(Oskar Jr)。辛德勒之後聲稱這個男孩不是自己的兒子。1935年,辛德勒酗酒的父親拋棄了自己的夫人,後者已長期臥病在床,並在幾個月後離世。

1935年,身為捷克斯洛伐克公民的辛德勒加入了奉行分裂主義的蘇台德德國黨,並於1936年被納粹德國軍事情報局阿勃維爾所吸收,成為一名特工。他被分配到基地位於弗羅茨瓦夫的第2助攻第8突擊隊。之後接受捷克警察審問時他表示自己這樣做是為了錢,當時他也在酗酒,並且還欠了一屁股債。他在阿勃維爾的工作任務包括收集鐵路、軍事設施、軍隊調動的情報,並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招募其他間諜,來為納粹德國計劃對該國實施的入侵做準備。1938年7月18日,辛德勒因從事間諜活動被捷克政府逮捕並立即送入監獄,但之後根據慕尼黑協定而作為政治犯獲釋,蘇台德地區也根據這一協定於10月7日併入德國。11月1日,辛德勒申請加入納粹黨,次年獲得了批准。
出獄並經過一段時間休養後,辛德勒在阿勃維爾的職位獲得了提升,成為其所在小隊的副指揮官,並於1939年1月和妻子一起搬到位於捷克和波蘭邊境上的俄斯特拉發。希特勒攻占捷克斯洛伐剋期間,他繼續從事間諜活動。埃米莉也在幫他處理文書工作,把阿勃維爾的機密文件處理好並藏在他們的公寓裡。辛德勒還多次以經商為由前往波蘭,他和手下25名間諜負責為即將展開的波蘭戰役蒐集波蘭軍隊動向和鐵路的情報。其中一些有關鐵路運輸線和隧道方面的情報對德軍的行動至關重要。1939年9月1日,德國國防軍第14集團軍攻占了一條關鍵的交通要道,並且保持路況完好無損,歐洲戰場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展開。辛德勒繼續為阿勃維爾工作直至1940年秋,他之後被派往土耳其調查派往德國駐該國大使館的阿勃維爾軍官的腐敗問題。
二戰期間

艾瑪麗婭
1939年10月,辛德勒奉阿勃維爾之命到達克拉科夫,次月在這裡買下一間公寓,埃米莉仍然住在俄斯特拉發的公寓,但每星期會至少過來一次克拉科夫。1939年11月,辛德勒請內部裝飾師米拉·費佛伯格裝飾自己的新公寓,後者的兒子波德克·費佛伯格很快成為辛德勒黑市交易的中間人。他們之後也成為了一輩子的朋友。這個月辛德勒還認識了伊薩克·斯特恩,他是辛德勒在阿勃維爾一位同事約瑟夫·“塞普”·奧厄(Josef "Sepp" Aue)的會計,奧厄接管了斯特恩以前由猶太人開設的一家工廠。德國入侵波蘭後,所有波蘭猶太人的財產,包括財物、房子、工廠等全部被沒收,猶太人的公民權也遭到剝奪。辛德勒給斯特恩看了一家搪瓷廠的資產負債表,表示自己有意收購這家名叫瑞科德(Rekord)的工廠,控股的猶太人在這年早些時候申請了破產。斯特恩建議他不要直接經營這家公司,而是以託管的形式接手,並且購買或租下公司的業務,這樣可以從納粹手中獲得更多的行事自由,比如僱傭更多的猶太工人。在多位猶太投資商的財政支持下,辛德勒於1939年11月13日簽下了一份工廠的非正式租賃協議,後於1940年1月15日正式化。辛德勒將工廠更名為“德國搪瓷製品廠”(Deutsche Emaillewaren-Fabrik,簡稱DEF),這家工廠很快以其綽號“艾瑪麗婭”(Emilia)而為人所知。他起初的工人團隊有7名猶太工人——其中包括幫他管理公司的亞伯拉罕·班吉爾(Abraham Bankier)——和250名非猶太裔波蘭人。到了1944年的高峰時期,工廠一共僱傭了約1750名工人,其中約1000是猶太人。辛德勒還幫助經營著一家做批發衣服生意的施洛莫·韋納有限公司(Schlomo Wiener Ltd)。
辛德勒在阿勃維爾和德國國防軍及其下屬軍備督查中的人脈讓他可以獲得為軍隊生產搪瓷炊具的合同。這些人脈之後也在他保護猶太工人免遭驅逐和處死的努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辛德勒不得不向納粹軍官送去更大數額的賄賂,還有許多只有通過黑市才能獲得的貴重禮物來保護工人的安全。班吉爾是辛德勒在黑市的一個重要聯絡人,他 ​​購買了許多東西存放在工廠中以便辛德勒向納粹行賄。辛德勒本人享受著奢華的生活,與他的秘書維多莉婭·克倫諾斯卡(Viktoria Klonowska)和搪瓷商艾娃·基什·舒納(Eva Kisch Scheuer)發展婚外情。他的夫人埃米莉於1940年來訪並待了幾個月,並在1941年搬到克拉科夫與他同住。
辛德勒起初經營這家工廠主要是為了賺錢,僱傭猶太人也是因為自納粹佔領後,這些人的工資水平要大幅低於波蘭人。之後他開始不顧成本地為工人提供保護。作為一個對戰爭有重要作用的軍需企業,辛德勒得以更方便地保護他的猶太工人。每當辛德勒的猶太人面對驅逐的威脅時,他就會宣布豁免他們。工人的妻兒子女,甚至殘障人士都由他聲稱為必要的機械或金屬工人。其中有一次蓋世太保找上門來,命令辛德勒交出一個帶有偽造證件的猶太家庭。“他們進來3個小時後,”辛德勒說,“兩個喝醉了的蓋世太保跌跌撞撞地離開了我的辦公室,他們不但沒有帶走什麼犯人,連一開始聲稱是罪證的文件也沒了。 ”
1940年8月1日,漢斯·法郎克頒布了一項法令,要求克拉科夫的所有猶太人在兩週內離開這座城市。只有那些從事直接和德國戰事相關工作的人可以留下來。當時有6至8萬人生活在這座城市,到1941年3月僅剩15000人。這些猶太人接下來也被迫離開自己居住的卡齊米日社區,統一搬到在原來的工業區中建立的克拉科夫猶太人區。辛德勒的員工每天從猶太人區步行到工廠上班,之後4年的時間裡,辛德勒對工廠進行了擴建,增加了廚房、診所、食堂、辦公室等設施。
普拉佐
1941年秋,納粹開始將猶太人區居住的猶太人轉移,其中大部分被送到貝爾賽克滅絕營殺害。1943年3月13日,猶太人已經清空,那些仍然可以工作的猶太人被送到了位於普拉佐的新納粹集中營。數千名被認為不適合工作的人被送至滅絕營殺害,還有數百人在街頭被正在清空猶太人區的納粹所殺。辛德勒由於在黨衛軍中有關係,所以提前得知了這一行動,並安排工人留在廠裡過夜以免發生不測。他親眼目睹了對猶太人區的清理並深感震驚。據辛德勒猶太人索爾·烏爾巴克所說,辛德勒從那時起“改變了對納粹的看法,決心盡可能多救出一些猶太人。”
克拉科夫-普拉佐集中營於1943年3月開始運作,這裡原本是兩個猶太人墓地,距德國搪瓷製品廠約2.5千米,由黨衛隊上尉阿蒙·哥特統領,此人曾數次在集中營內隨機地處決犯人。這裡的猶太人每天都生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之中。艾米莉·辛德勒曾稱哥特是“我所見過最卑劣的人”。
哥特起初計劃把包括辛德勒工廠在內的所有工廠轉移到集中營內。不過辛德勒把奉承、賄賂及外交手腕相結合,不但避免了工廠的轉移,還說服哥特允許他自費在廠內建立一個子集中營,除了容納工廠內的猶太人外,還可以收容附近工廠的另外450名猶太人。這些人在這裡不但可以免受隨機處決的威脅,而且還配有食宿,甚至可以進行宗教儀式。
辛德勒曾兩次因涉嫌參與黑市交易被捕,還有一次因為親吻了一個猶太女孩違反《紐倫堡法案》被捕。第一次被捕是在1941年末,他為此在拘留所過夜。他的秘書通過辛德勒在納粹黨中的關係網讓他得以獲釋。1942年4月29日,辛德勒因前一日在工廠進行的自己生日聚會上親吻了一個猶太女子的臉頰而被捕,這次他在監獄里關了5天。第三次被捕發生在1944年10月,他被指控進行黑市交易,並通過向哥特及其他人行賄來改善猶太工人的狀況。這回他被關了近一個星期。哥特於1944年9月因受賄和濫權被捕,之前辛德勒的被捕正是對哥特行為調查活動的一部分。哥特從未因這些指控被定罪,但他於1946年9月13日因戰爭罪行被處以絞刑。
1943年,布達佩斯的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通過猶太抵抗運動成員和辛德勒取得了聯繫,後者之後數次親自前往布拉佩斯報告納粹對猶太人的罪行。他還將以色列猶太人機構提供的資金帶回並轉交給猶太人地下組織。
布瑞恩利茲
1944年7月,由於蘇聯紅軍的節節逼近,親衛隊開始關閉最東面的集中營,把餘下的囚犯向西轉移到奧斯威辛和格羅斯-羅森集中營。哥特的私人秘書梅特克·龐帕把納粹關閉所有不是和戰爭需要直接有關的工廠,包括辛德勒工廠的計劃提前預警給辛德勒,並建議將產品從搪瓷製品改為反坦克手榴彈來挽救猶太工人的生命。辛德勒通過賄賂和勸說,最終讓哥特及遠在柏林的官員同意他把工廠和工人轉移到蘇德台地區一個名叫布瑞恩利茲(Brünnlitz,音譯)的小鄉村,從而免除了工人被送入毒氣室處死。龐帕把猶太區警察馬賽爾·戈德伯格警官提供的姓名整理後打印了一份1200名將轉移到蘇台德地區的猶太人名單,其中1000名是辛德勒的工人,另外200名是朱利葉斯·馬德里奇的紡織製品廠工人。這些猶太人於1944年10月被送往布瑞恩利茲。
1944年10月15日,一輛裝載有700名辛德勒名單上人員的火車起初被送到了格羅斯-羅森集中營,並在那里呆了一個星期後才重新送到布瑞恩利茲的工廠。另外300名女性“辛德勒猶太人”起初也被送到奧斯威辛,並且隨時可能會被送進毒氣室。辛德勒以往的人脈和賄賂這次都不起作用了,他最終派自己的秘書希爾德·阿爾布雷希特(Hilde Albrecht)帶上黑市買來的商品、食品和鑽石前往奧斯威辛,這些女工人擔驚受怕了幾個星期後才被送去了布瑞恩利茲。
除了工人外,辛德勒還將250車皮的機械和原料運到了新的工廠,但工廠中生產出的可用砲彈很少。每當有軍備官員質問工廠產量為何如此之低時,辛德勒就從黑市上買來成品充數賣給軍隊。黨衛隊提供的口糧不足以滿足工人的需求,所以辛德勒會花大部分時間在克拉科夫獲取糧食、軍火及其它材料。他的夫人埃米莉留在布瑞恩利茲,暗中設法獲得更多的口糧,並照料工人的健康和其他基本需求。辛德勒還安排了奧斯威辛多達3000名猶太女性轉移到蘇德台地區的小紡織廠,希望可以增加她們生還的希望。
1945年1月,一輛裝有250名猶太人的火車到達布瑞恩利茲,這些人原本是被送往波蘭的一處礦場,但被拒絕接收後來到這裡。到達時,車廂已經凍得封死。之後工廠一位工程師用烙鐵打開了門,車上12人已經死亡,其他人都已經病重,無法參加工作。埃米莉將倖存者送入工廠,並且在一個臨時搭建的醫院中照料他們直到戰爭結束。隨著蘇聯紅軍的逼近,辛德勒為避免工人被親衛隊所殺而繼續向軍官行賄。1945年5月7日,他和工人們聚在工廠內,聆聽廣播中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宣布德國投降的消息。
戰後

由於身為納粹黨和阿勃維爾成員,辛德勒有被以戰犯逮捕和處決的危險。班吉爾、斯特恩和其他多人準備了一份聲明,以便讓辛德勒呈交給美國人證實自己曾挽救了一些猶太人的生命。賽門·傑里特(Simon Jeret)還拔掉了自己的金牙,用上面的黃金打造了一枚戒指送給辛德勒,上面刻有“救一人命,如救蒼生”(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的字樣。為了逃避蘇聯人的抓捕,辛德勒和埃米莉乘坐他們的一輛只有兩個座位的霍希轎車向西逃亡,起初還有幾名一同逃離的德國士兵坐在車兩旁的位置上,後面還跟有一輛卡車,上面有辛德勒的情婦瑪爾塔(Marta)、幾名猶太工人以及一些黑市商品。到了捷克布傑約維採,霍希轎車被已經佔領該地的蘇聯紅軍士兵沒收。辛德勒起初藏在座位下的一顆鑽石也沒能取回。他們繼續通過乘坐火車和步行前進直至到達美國占領區,然後前往帕紹,一位美國猶太人軍官安排他們乘火車前往瑞士。1945年秋,辛德勒夫婦搬到了巴伐利亞生活。
到戰爭結束時,辛德勒的所有積蓄都已經在賄賂和在黑市為工人購買給養中耗盡。幾乎一貧如洗的辛德勒曾短暫遷至雷根斯堡,之後再到達慕尼黑,但一直沒能在戰後的德國發跡。事實上,他已經需要接受猶太人組織的援助來生活。1948年,他向美國猶太人聯合分配委員會提出了一份對他的戰時開支加以補償的請求,之後收到了15000美元。他曾估算自己戰時的開銷超過105.6萬美元,包括營地的建設、賄賂,以及包含食品在內的黑市商品支出。辛德勒於1949年移民阿根廷,他在那裡試著養雞和海狸鼠,後者的皮毛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可到了1958年就已經破產。然後他離開妻子返回德國,嘗試經營包括水泥廠在內的多個產業,但都沒有成功。1963年,他再次宣布破產,並於次年因心髒病發而入院治療了一個月。辛德勒與戰爭期間認識的許多猶太人保持著聯繫,來自世界各地“辛德勒猶太人”的資助讓他得以繼續生活。1974年10月9日,奧斯卡·辛德勒逝世,享年67歲。他的遺體安葬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是唯一一位得以葬在這裡的前納粹黨成員。1963年,以色列授予辛德勒國際義人稱號,以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挽救猶太人免遭大屠殺的功勳,此外,1966年德國政府還授予他聯邦十字勳章。
作家赫伯特·斯坦豪斯(Herbert Steinhouse)曾於1948年採訪過辛德勒,他對辛德勒的事蹟作出了這樣的評價:“辛德勒的卓越事蹟只是源自於基本的禮儀和人性,只不過我們長大後就極少再真誠地相信這些禮儀和人性了。他是一個看到曙光而悔改的機會主義者,並從此背棄了周圍的虐待狂和卑鄙的罪犯。”在1983年的一個電視紀錄片中,節目引用辛德勒的話表示:“我覺得猶太民族正在遭到毀滅。我對此別無選擇,必須幫助他們。”
奧斯卡·辛德勒
埃米莉·辛德勒,這位曾協助過丈夫奧斯卡·辛德勒從納粹死亡集中營中救出數以百計的猶太人而深受世人尊敬的老人於2001年10月5日與世長辭,享年93歲。埃米莉·辛德勒1949年移居到阿根廷,但她一直希望能在自己的祖國———德國度過自己最後的時光。經過多方周旋,德國巴伐利亞的一家老人院最終接受了她,她於2001年7月回到德國,但她不久就得了重病,並住進醫院。2000年11月18日,阿根廷議會參議院舉行儀式,向辛德勒的遺孀頒發了金質獎章,並宣布她為阿根廷榮譽公民,以表彰辛德勒夫婦當年從法西斯手中拯救猶太人生命的英勇行為。
辛德勒夫人坐著輪椅親自接受獎章和證書。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另一人物的原型迪特爾以及阿根廷猶太社團成員和各界代表也參加了在議會大廈舉行的隆重儀式。
經梅內姆總統批准,阿根廷政府自1998年2月起每月為辛德勒夫人提供1000美元的生活補貼。
50年代辛德勒離開阿根廷返回德國,把妻子一個人拋在南美洲,此後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當年,埃米莉曾成功地阻止德國納粹把120多名快餓死的猶太人送到奧斯威辛去。當時,奧斯卡·辛德勒對德國的蓋世太保說,他的工廠需要猶太人做勞工,於是這些猶太人被送到他的工廠,並受到了埃米莉的細心照顧。以後又有大批猶太人被送到他們的工廠,辛德勒夫婦總共大概救治了1200多名猶太人。以色列政府於1993年授予埃米莉“傑出人士”獎。
埃米莉·辛德勒在丈夫去世後一直孀居。2001年6月,埃米莉·辛德勒贏得一筆價值2·5萬德國馬克的支付款。埃米莉與德國《斯圖加特日報》對1984年發現的她丈夫的一個手提箱的歸屬權發生爭議,最終,埃米莉贏得了它。
報酬
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賺了好幾億美元,該片上映後,斯皮爾柏格只給愛米麗寄去一張5萬美元的支票,愛米麗並不感到滿意。愛米麗希望有生之年將歷史真相公之於世,並得到一點公正的報酬。
2001年10月17日,是辛德勒逝世25週年紀念日,德國《斯圖加特日報》在這天公佈了新發現的“辛德勒的名單”原件,這份文件是在辛德勒生前留在一位朋友家的箱子裡發現的。
在獲悉辛德勒的文件被發現後,愛米麗說:“我是辛德勒的遺孀,他的合法繼承人,我們並沒有離過婚,因此我有權擁有這些文件。”
不滿
愛米麗在接受德國一家電視台的記者採訪時說:“奧斯卡是英雄,那我呢?我也救了許多猶太人,而且比他救得多!那些文件上也有我的簽名,所以它不應該叫'辛德勒的名單',應該叫'辛德勒夫婦的名單'!”
啟發斯皮爾伯格拍攝《辛德勒的名單》的是德國作家肯尼利根據猶太人的描述創作的傳記《辛德勒的箱子》。按照肯尼利的說法,戰爭結束後,辛德勒開始追求女色,酗酒,他的工廠也逐漸衰敗,直至倒閉。
情人

辛德勒1974年10月死在德國希爾德斯海姆的一家醫院裡。臨終前的幾年他住在一位醫生朋友的家裡。他跟這位醫生夫婦是在以色列結識的。新發現的文件顯示,60年代末,以色列猶太人發起了一場要求德國人對納粹暴行進行賠償的運動,西德政府多次向以色列派出專家小組了解情況。正是在這個時候,辛德勒於1970年在以色列迷人的海灘遇到了他生命中“最後的愛人 ”——這位醫生的妻子。窮困潦倒的辛德勒住在醫生家裡,他們為辛德勒提供了一個小房間,男主人悉心照顧患有心髒病的辛德勒,辛德勒與女主人保持著情人關係。
名單
奧斯卡·辛德勒
奧斯卡·辛德勒
辛德勒唯一的遺物就是一隻破舊的黑箱子,這只箱子一直留在這位醫生家裡,卻從來沒被打開過。在這家的男主人去世之後,女主人也於2000年4月謝世了。她的兒子在清理母親的遺物時發現了這只塵封的皮箱子。箱子已經發黑,但上面的白字依然清晰可辨:奧斯卡·辛德勒。
這位兒子恍然大悟:這位和母親保持著曖昧關係的窮老頭就是奧斯卡·辛德勒!
皮箱裡塞滿了辛德勒寫於40至60年代發自慕尼黑、布宜諾斯艾利斯、法蘭克福、紐約、耶路撒冷、特拉維夫等地的幾百封信件,成堆的剪報、照片、保險單據、抵押證明,辛德勒工廠的位置草圖等等,其中最珍貴的就是那份“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曾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企業家,同時也是一位納粹黨成員,正是因為有這種特殊身份,當他看到納粹大規模屠殺猶太人時,他以僱工的名義開出了一份1200人的名單交給納粹黨衛軍,把這些猶太人從集中營解救到他在波蘭南部的一個工廠,從而使他們倖免於難。辛德勒生前共開出了兩份名單。其中第二份名單寫於“二戰”結束前一個月,這份名單被保存在以色列亞德瓦謝姆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裡。影片《辛德勒的名單》正是基於這份名單拍攝的。但據大屠殺紀念館負責人說,沒有人見過第一份名單的原件。
然而,最新發現的這份名單究竟是不是原件,仍有爭議,以色列研究大屠殺問題的權威專家正在等待對它進行鑑定。
德國斯圖加特警方搜查了《斯圖加特日報》部,企圖得到發現的裝有包括“辛德勒的名單”在內的一些辛德勒文件的箱子,但是一無所獲,因為這個箱子已經在被送往以色列的途中。
《斯圖加特日報》報導說,根據居住在阿根廷的辛德勒遺孀愛米麗的要求,斯圖加特的一家法院決定暫時扣留這個箱子,以“保護申請人的可能具有的所有權”。
《斯圖加特日報》的主編說,沒有人反對愛米麗對這個箱子提出的佔有要求,但是,21世紀的擁有者即發現者明確表明,希望把它交給以色列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如果德國法院裁定它歸辛德勒遺孀所有,那麼,就應將它送回德國。而德國國家檔案館已將箱子中所有文件都複製下來了。
正在耶路撒冷訪問的英國外交大臣羅賓·庫克代表以色列向英國前特工兼外交官弗蘭克·福利授予“外國正義人士”榮譽稱號,以紀念他在本世紀30年代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千百萬猶太人逃出德國納粹分子的魔爪,重新獲得自由。
弗蘭克·福利被人們稱為英國的“辛德勒”,而拉烏爾·瓦倫貝格被稱為瑞典的“辛德勒”。
瓦倫貝格是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夫人的舅父。瓦倫貝格在40年代以外交官的身份至少挽救了10萬猶太人。
“辛德勒的名單”不只是一件遺物,它更是一種象徵,是人類精神遺產的一部分。
評說
真實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電影中,辛德勒以自己在捷克的新廠需要大批勞工製造軍火為由,列出了一份1000多名猶太人的名單,將他們送往捷克,改變了他們遭遇大屠殺的命運。但克羅稱,榮獲奧斯卡大獎的影片事實上有多處並不真實。
在《奧斯卡·辛德勒:不為人知的生活,戰時活動和名單背後的真相》一書中,克羅揭示了辛德勒陰暗、不可告人的一面。
“辛德勒和那份猶太人倖存者名單沒有任何關係,”克羅說,“辛德勒名單”部分是來自辛德勒本人對自己英雄事蹟的渲染。
讓人震驚的是,辛德勒曾經為德國人服務,在捷克斯洛伐克從事偵察活動,並且還參與策劃和幫助德國納粹入侵波蘭的行動。
此外在克羅的新書出版後,又有新的歷史證據浮出水面。其中,據捷克的一份秘密警察檔案記錄,在二十世紀30年代,辛德勒曾為德國的軍事反間諜組織工作過。這樣反映了人性的複雜。
正義

儘管克羅筆下的納粹幫兇辛德勒與人們在電影裡看到的大相徑庭。但是,辛德勒的“善事”卻不假。
辛德勒確實曾經挽救過1000多名猶太人而使其免遭大屠殺,並且用自己的錢財供養這些人吃住,一直到二戰結束。此外,他還曾收養過兩名與自己毫無關係的兒童,並稱自己是他們的父親。
“關鍵是他(辛德勒)值得人們讚美嗎?當然,”克羅說,“他是大屠殺期間最正義的非猶太人。”1
奧斯卡·辛德勒
奧斯卡·辛德勒
993年,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組織授予辛德勒“最正義的非猶太人”的榮譽。
不過二戰後,辛德勒的處境卻極為悲慘。據克羅考證,辛德勒戰後落得身無分文,並且開始酗酒,後因飲酒和吸煙過度而死。期間作為回報,那些“辛德勒(保護過的)猶太人”關心和照顧過他們的“大救星”。
辛德勒的故事如同一個“謎”,他的轉變究竟是良心發現還是另有圖謀?連克羅也說不清楚到底辛德勒拯救猶太人動機何在。
克羅認為,辛德勒可能只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希望能在戰後保住自己的生意。不過,他也覺得可能是因為辛德勒對自己所看到的感到厭惡和憤慨。79歲的索爾·烏爾巴赫也同意這種猜測。烏爾巴赫是辛德勒拯救而倖存的猶太人之一,克羅為寫書曾經採訪過他。“德國人的野蠻行徑比他(辛德勒)預料的更為殘忍,”烏爾巴赫說。
克羅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埃隆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也是華盛頓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教育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克羅的書並不是唯一一本關於辛德勒的書,21世紀初至少已經有其他6本關於辛德勒的書面世。但是,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組織的負責人莫迪凱·巴勒迪勒認為克羅的《奧斯卡·辛德勒:不為人知的生活,戰時的活動和名單背後的真相》是最權威的。

-----------------------------------

利森生前在大學演講畫面。

經典電影《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主角、德國工業家辛德勒(Oskar Schindler),二次世界大戰時從納粹德軍手中,拯救了1100名猶太人的性命,其中13歲的利森(Leon Leyson)是名單中最年輕的人。戰後利森赴美低調生活幾十年,直到這部電影面世,他才開始走遍美加演說,分享在納粹統治下,只有饑餓和恐懼的故事。

上周六,利森因淋巴癌逝世,終年83歲,《辛德勒的名單》真正走入歷史。

1939年,納粹德軍入侵波蘭,當時差幾個禮拜就滿10歲的利森,原本跟家人在克拉科夫(Krakow)平靜的生活,半年後,國內所有猶太人被德軍強行遷往市內的「隔離區」(ghetto),他的父母和5名孩子擠在一間房內居住,和其他家庭只是一布之隔,小小的利森心中認為,隔離區的圍欄頂部形狀就像是一個個的墓碑。納粹德軍對區內猶太人的殘暴,由隨意槍殺升級至大屠殺,沒死的就送到集中營。才10歲出頭的他,生活中只有饑餓和恐懼。他曾回憶起德軍肆意射殺的情況:「記得有幾十次,我若是站的稍微向左或向右,就沒命了」。1943年,辛德勒獲准保留旗下工廠內的猶太員工,得以不用去集中營,利森的父親就是當中的幸運兒,一家人因而得救,被列在《辛德勒的名單》中,那時的利森只有13歲,年紀最小,被暱稱為「小利森」。他也有到工廠工作,但因為個子小,要站在箱子上才夠高,才能操作機器。

利森在1949年二戰結束後移居美國,在辛德勒工廠的工作經驗,讓他修讀了工業藝術,1970年再獲得教育碩士學位,之後在中學教書39年。這段時間,他從沒有提及自己年少時的不平凡遭遇,直至1993年《辛德勒的名單》上映,他才站出來。他的女兒說,父親之前不願重提舊事,因為「他認為沒有人有興趣,他沒有演說經驗,他不覺得說出來有什麼好」。但同時,他又覺得既然獲賜了第二次生命,就應該好好走下去。他1997年受訪時曾說:「事實是,我沒有活在大屠殺的陰影下。我沒有將恐懼帶給我的孩子,我給他們帶來自由。」他說自己看《辛德勒的名單》時感到震憾,尤其是孩子快跑躲避德軍一幕,「感覺就像是靈魂出竅,因為那些孩子就是我,那些是我的朋友」。利森對這部電影的唯一批評,是太強調辛德勒的不完美,如玩女人、牟取暴利與納粹的關係,淡化了他人性的一面。

利森在工廠時,跟成年人一樣,每天工作12小時,但辛德勒看他瘦小,多給他一份食物;在他視力出問題時,也讓他休息。有次他媽媽的二名姊妹被抓上火車,要送往奧斯威辛集中營,辛德勒更親自干預,大罵納粹守衛說:「你們想跟她們怎樣?她們是我的人。」

利森四年前罹患淋巴癌,到上周六逝世。他最後一次見到辛德勒是在1974年,當時辛德勒訪問洛杉磯,利森跟隨猶太人組織到機場迎接他。他上前要自我介紹時,辛德勒竟然笑著向已經中年的他說:「我知道你是誰。你是小利森。」

---------------------------------

辛德勒的名單,一部非常有名的片子,雖然是1993年的片
但他的高度好評,加上導演是史蒂芬史匹柏(他導的片我幾乎都看過),
還有如此著名的歷史,都非常吸引我去看此片。
這部電影的海報有許多色調,
上面這張海報是我最喜歡的色調,因為這海報的圖片最接近黑白(除了那紅色部分),
關於海報表達的意涵下面會提到。
 
什麼是辛德勒的名單?這可是真實事件被寫成小說後,又再拍成電影
由本身有猶太血統的知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執導,他一直很想拍一部這樣的片子。
 
在二次大戰期間,猶太人受迫害,
辛德勒是德國的商人,他運用他的關係與金錢,列了一份名單,
讓那些人可以去他的工廠工作,免於受到納粹的迫害,
而這份名單就是「辛德勒的名單」,共列了一千一百位猶太人的名字。
  

影片剛開始是彩色的,後來馬上轉變為黑白畫面,害我以為片子有問題… 
發現是黑白片的我一度不想看,最後卻覺得這部片用黑白畫面呈現太棒了。
片長三個多小時,可是真的好看:)
已經好一陣子沒看到如此觸動內心的片了,
不只劇情,本片的拍攝手法在網路上也被大為討論,音樂更是經典。
主角演技非常棒,雖然有人說拍的太煽情,我倒很喜歡,不覺得太過。
 


下面即將提及內容囉

劇情部分我就不多說,直接講感想了。
本片在片頭片尾是彩色畫面,其餘皆為黑白,
原本還以為片子太舊,那時還沒出彩色電影…
直到看到片中的小女孩,我才發現是故意拍成黑白的
 
一片黑白畫面中,小女孩特別引人注目,也很清楚讓我們知道辛德勒的目光放在哪
我第一次看到這種拍攝手法,超喜歡的!這是一般彩色電影中拍不出的感覺。






扣除片頭片尾跟小女孩外,我注意到的另一個彩色畫面,是蠟燭的火光
由於只有火的部分是彩色,混在黑白畫面中很容易被當成是白色,
下圖雖然不是劇照,不過這照片更讓我確信蠟燭的火光真的是彩色的。


小女孩跟蠟燭的火光,代表著希望
小女孩在槍彈雨林中逃出,最後還是難逃一死
這讓辛德勒激起了拯救猶太人的念頭,
蠟燭則是出現在接近片尾,猶太人禱告的畫面。

結尾時猶太人從年輕變到老,從拘束到解放,從黑白變彩色,走進充滿自由的美好。
他們將石頭排放在辛德勒的墓上,
據說原本猶太人只會對同是猶太人的亡者這樣做,
但他們將辛德勒視為自己人,對他獻上如石頭般堅硬長久的感激和緬懷。
 



辛德勒一開始只想賺錢做生意,他是個聰明人且能言善道,建立了良好人際關係
雇用猶太人只是因為猶太人便宜,
他把人從聚管區拉到他工廠工作,只是不想工廠生產停擺
而他的會計是猶太人,一直私下幫助猶太人脫離困境。

當納粹對猶太人越來越殘酷時,猶太人也漸漸把辛德勒的工廠當成避難所
辛德勒一開始很生氣,最後卻還是燃起了善念,
尤其他在聚管區見到當初小女孩的屍體時,更確立他救助猶太人的心
 
阿蒙殘暴,性情不定,像瘋子一般,
但我很喜歡辛德勒跟阿蒙講寬恕那段,阿蒙的反應非常有趣,雖然這寬恕行為持續不久…
 

片中對納粹黨殘酷的一面也拍的很寫實,無論老弱婦孺、有無原因跟理由,都濫殺
猶太人每天都活在恐懼之中,並隨時注意可躲藏的地點
辛德勒詢問西裝在哪買的那位商人,扮成收拾行曩的實在很聰明。
 
 
辛德勒最後決定將工廠移至捷克,不習花重金也要將猶太人移至他工廠工作
用人頭方式去計價,
辛德勒曾經商失敗幾次,而現在賺了一輩子用不完的錢後,大可享樂一輩子
他卻花重金拯救他所能拯救之人,
要是有個像老師的人跟他合作,辛德勒還能救更多猶太人說… 哀
他列了一份名單,也就是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單,列出一千一百位猶太人的名字
讓他們免受毒氣的迫害,雖然一度火車還把人載錯地方… 讓辛德勒又花更多錢救回人。

 
辛德勒的新工廠根本不賺錢,因為他們生產的都是無法射擊的砲
辛德勒說他也不想他工廠生產出可以射擊的砲,真是超級MAN!
但他必須向別的工廠買砲,以免德國的人發現他們工廠根本沒產東西
除此之外又要養活一千一百人,這樣的日子長達七個月… 
只能說辛德勒真的是賺得夠多,
在德國無條件投降時,辛德勒也近乎破產了
此時猶太人自由了,辛德勒卻要被當成犯人而四處逃亡
那些猶太人為了感謝他,寫了封信證明他清白,還造了個戒指給他
『救了一個人,等於救了全人類。』

 

辛德樂收到戒指後感到震驚,還把戒指弄掉
他突然覺得他做得不夠好,救不了全部的人,
他要是把車賣掉還能救十個人,把徽章賣掉還可以救兩個人
他的會計叫他不要自責,要不是因為辛德勒,現在在他周圍的這些猶太人都不會活著
這段真的是超催淚的,也是我全劇最喜歡的地方之一,
人的力量有限,本來就不可能救所有的人,
雖然他當時沒賣車、沒賣徽章,可是他還是把他賺來近乎全部的錢去照顧這些猶太人,
世上真的很少人能做到這樣。

「辛德勒的名單」是小說改編,
是名單中的其中一個人去找位澳洲作家,不停的說服他希望他能寫下這段故事
後來出版的書名叫「辛德勒的方舟」,最後被拍成了電影。
 
辛德勒在逃亡後的生活並不幸福安逸,除了窮困外,跟妻子感情也失和
不過他的芳名會流傳百世,
要是沒有辛德勒,現在許許多多猶太人也不會存在著
讓我想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話。

有些歷史上的英雄,犧牲自己救了好幾百萬的人類,
辛德勒只(?)救了一千一百個人,跟那些人怎麼比?
但像搶救雷恩大兵好了,8個人中的其中幾人,為了雷恩而犧牲,卻也如此令人動容
這些英雄的價值不是用他們救了多少人來衡量,而是他們拯救人的那份心,才是最珍貴的。
 

救了一個人,等於救了全人類,
能挽回人生命的人都是英雄。


在看完本片後,我也終於了解海報中的圖片是什麼意思?
海報中密密麻麻的字,就是辛德勒的名單,而那兩隻手是辛德勒跟那死掉的小女孩
辛德勒想救那小女孩,所以在海報當中,他做了他在電影內沒做的事情
這張海報可以當成辛德勒的希望(當初救小女孩),
也可以把小女孩當成是所有猶太人,辛德勒把他們拉向了彩色的世界。

--------------------------------------------

 

推薦「辛德勒的名單」 @ 圈 圈 的 異 想 世 界
always1027.pixnet.net查看原始檔
辛德勒的名單,一部非常有名的片子,雖然是1993年的片
但他的高度好評,加上導演是史蒂芬史匹柏(他導的片我幾乎都看過),
還有如此著名的歷史,都非常吸引我去看此片。
這部電影的海報有許多色調,
上面這張海報是我最喜歡的色調,因為這海報的圖片最接近黑白(除了那紅色部分),
關於海報表達的意涵下面會提到。
 
什麼是辛德勒的名單?這可是真實事件被寫成小說後,又再拍成電影
由本身有猶太血統的知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執導,他一直很想拍一部這樣的片子。
 
在二次大戰期間,猶太人受迫害,
辛德勒是德國的商人,他運用他的關係與金錢,列了一份名單,
讓那些人可以去他的工廠工作,免於受到納粹的迫害,
而這份名單就是「辛德勒的名單」,共列了一千一百位猶太人的名字。
  

影片剛開始是彩色的,後來馬上轉變為黑白畫面,害我以為片子有問題… 
發現是黑白片的我一度不想看,最後卻覺得這部片用黑白畫面呈現太棒了。
片長三個多小時,可是真的好看:)
已經好一陣子沒看到如此觸動內心的片了,
不只劇情,本片的拍攝手法在網路上也被大為討論,音樂更是經典。
主角演技非常棒,雖然有人說拍的太煽情,我倒很喜歡,不覺得太過。
 

下面即將提及內容囉

劇情部分我就不多說,直接講感想了。
本片在片頭片尾是彩色畫面,其餘皆為黑白,
原本還以為片子太舊,那時還沒出彩色電影…
直到看到片中的小女孩,我才發現是故意拍成黑白的
 
一片黑白畫面中,小女孩特別引人注目,也很清楚讓我們知道辛德勒的目光放在哪
我第一次看到這種拍攝手法,超喜歡的!這是一般彩色電影中拍不出的感覺。

 


扣除片頭片尾跟小女孩外,我注意到的另一個彩色畫面,是蠟燭的火光
由於只有火的部分是彩色,混在黑白畫面中很容易被當成是白色,
下圖雖然不是劇照,不過這照片更讓我確信蠟燭的火光真的是彩色的。

小女孩跟蠟燭的火光,代表著希望
小女孩在槍彈雨林中逃出,最後還是難逃一死
這讓辛德勒激起了拯救猶太人的念頭,
蠟燭則是出現在接近片尾,猶太人禱告的畫面。

結尾時猶太人從年輕變到老,從拘束到解放,從黑白變彩色,走進充滿自由的美好。
他們將石頭排放在辛德勒的墓上,
據說原本猶太人只會對同是猶太人的亡者這樣做,
但他們將辛德勒視為自己人,對他獻上如石頭般堅硬長久的感激和緬懷。
 


辛德勒一開始只想賺錢做生意,他是個聰明人且能言善道,建立了良好人際關係
雇用猶太人只是因為猶太人便宜,
他把人從聚管區拉到他工廠工作,只是不想工廠生產停擺
而他的會計是猶太人,一直私下幫助猶太人脫離困境。

當納粹對猶太人越來越殘酷時,猶太人也漸漸把辛德勒的工廠當成避難所
辛德勒一開始很生氣,最後卻還是燃起了善念,
尤其他在聚管區見到當初小女孩的屍體時,更確立他救助猶太人的心
 
阿蒙殘暴,性情不定,像瘋子一般,
但我很喜歡辛德勒跟阿蒙講寬恕那段,阿蒙的反應非常有趣,雖然這寬恕行為持續不久…
 

片中對納粹黨殘酷的一面也拍的很寫實,無論老弱婦孺、有無原因跟理由,都濫殺
猶太人每天都活在恐懼之中,並隨時注意可躲藏的地點
辛德勒詢問西裝在哪買的那位商人,扮成收拾行曩的實在很聰明。
 
 
辛德勒最後決定將工廠移至捷克,不習花重金也要將猶太人移至他工廠工作
用人頭方式去計價,
辛德勒曾經商失敗幾次,而現在賺了一輩子用不完的錢後,大可享樂一輩子
他卻花重金拯救他所能拯救之人,
要是有個像老師的人跟他合作,辛德勒還能救更多猶太人說… 哀
他列了一份名單,也就是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單,列出一千一百位猶太人的名字
讓他們免受毒氣的迫害,雖然一度火車還把人載錯地方… 讓辛德勒又花更多錢救回人。

 
辛德勒的新工廠根本不賺錢,因為他們生產的都是無法射擊的砲
辛德勒說他也不想他工廠生產出可以射擊的砲,真是超級MAN!
但他必須向別的工廠買砲,以免德國的人發現他們工廠根本沒產東西
除此之外又要養活一千一百人,這樣的日子長達七個月… 
只能說辛德勒真的是賺得夠多,
在德國無條件投降時,辛德勒也近乎破產了
此時猶太人自由了,辛德勒卻要被當成犯人而四處逃亡
那些猶太人為了感謝他,寫了封信證明他清白,還造了個戒指給他
『救了一個人,等於救了全人類。』

辛德樂收到戒指後感到震驚,還把戒指弄掉
他突然覺得他做得不夠好,救不了全部的人,
他要是把車賣掉還能救十個人,把徽章賣掉還可以救兩個人
他的會計叫他不要自責,要不是因為辛德勒,現在在他周圍的這些猶太人都不會活著
這段真的是超催淚的,也是我全劇最喜歡的地方之一,
人的力量有限,本來就不可能救所有的人,
雖然他當時沒賣車、沒賣徽章,可是他還是把他賺來近乎全部的錢去照顧這些猶太人,
世上真的很少人能做到這樣。

「辛德勒的名單」是小說改編,
是名單中的其中一個人去找位澳洲作家,不停的說服他希望他能寫下這段故事
後來出版的書名叫「辛德勒的方舟」,最後被拍成了電影。
 
辛德勒在逃亡後的生活並不幸福安逸,除了窮困外,跟妻子感情也失和
不過他的芳名會流傳百世,
要是沒有辛德勒,現在許許多多猶太人也不會存在著
讓我想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話。

有些歷史上的英雄,犧牲自己救了好幾百萬的人類,
辛德勒只(?)救了一千一百個人,跟那些人怎麼比?
但像搶救雷恩大兵好了,8個人中的其中幾人,為了雷恩而犧牲,卻也如此令人動容
這些英雄的價值不是用他們救了多少人來衡量,而是他們拯救人的那份心,才是最珍貴的。
 

救了一個人,等於救了全人類,
能挽回人生命的人都是英雄。

在看完本片後,我也終於了解海報中的圖片是什麼意思?
海報中密密麻麻的字,就是辛德勒的名單,而那兩隻手是辛德勒跟那死掉的小女孩
辛德勒想救那小女孩,所以在海報當中,他做了他在電影內沒做的事情
這張海報可以當成辛德勒的希望(當初救小女孩),
也可以把小女孩當成是所有猶太人,辛德勒把他們拉向了彩色的世界。

----------------------------------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 空白其實也是種黑色
asd5924.pixnet.net查看原始檔
其實早在先前就已經看過這部電影了。

第一次的感動仍清晰的印在我的海馬體裡。

但第二次觀影,仍然抵擋不住電影中陣陣悲傷的低鳴,再度地被衝擊了。

歷史課本上,只會用一小節一小篇幅一小段落來描述這個史實,殘酷的史實靜靜地被擠在冷淡的歷史課本裡,使得我們這種非年代、更又身在他方的讀者根本無法體會那些猶太人所遭遇的各種迫害與暴力。

這部電影的問世,使得後人能夠重新省視猶太人被屠殺時,納粹的暴行價值。

辛德勒的名單,對於猶太人來說就是個諾亞方舟。辛德勒一開始只是為了想發戰爭錢、從戰爭中獲取利益的商人,為了想省錢於是請了猶太工人到工廠工作。但他當時一定不知道,這一聘請,則請來了猶太人至今的血脈與延續。

畢竟這是真人真事小說改編的,但在這裡只論電影不論真實性。

這部片在人物描寫上非常成功,首先當然是辛德勒的轉變,上文已經提到,他本是一個勢利的商人。當大屠殺的時候,辛德勒看見了在街上跑步的紅衣小女孩,心境似乎也有了微妙的轉變。片中,史登偷偷的偽造文書,將一些被迫害的猶太人弄進辛德勒的工廠,導致了辛德勒的不滿。

「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在幹嘛,大家都說我這邊是避難所、不是工廠是收容所!」辛德勒對史登發怒道。

儘管如此,辛德勒還是幫助了前來求助的女孩,將她的父母弄進了工廠裡。他是非常害怕危險的(被德軍發現的危險),但卻無法違背自己善良的人性。他很生氣自己的工廠莫名的變成一種慈善機構,但是潛意識卻接受了這樣的事實。

片尾,辛德勒再度看見紅衣小女孩,但不一樣的是女孩不再散發純真,而是冰冷的躺在木車上,屍體準備被送去焚燒。對他來說,他根本不認識這女孩,甚至不知其名、不曾接觸,女孩只有出現兩次,但卻給予辛德勒相當的心靈震撼。也因此,辛德勒下定了決心用畢生的錢財,來換一千兩百個生命。而導演在畫面上的掌控,完全說服的觀眾跟著辛德勒的腳步走。

當然,我所舉出的只是辛德勒重大的心靈轉折點,片中的細節實在不勝枚舉,而那些細節也增加了影片很多的味道,不僅在劇情的走向、人物的刻畫、影片的氣氛,都讓之更微妙。在配角上的設計也非常細緻,包括海倫、維斯納一家人、雅各、還有絕對地位的史登。這些猶太人都只是猶太族的冰山一角,但我們卻能夠很清楚的在這幾個角色看見了種族的弱勢以及悲哀。

另外,我很喜歡辛德勒一直無法讓史登喝酒的橋段,在電影的前半段辛德勒就不斷嘗試敬酒感謝,但始終無功而返,直到後期此區的猶太人將被運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史登才哭著主動提議喝酒。這也代表丹特在這時是完全信任辛德勒的,完全的卸下心防。酒在他兩之間也成了友情的象徵。

片中其實並不常提及希特勒這個人,但阿蒙將軍,被投影了希特勒的影子在其中。在這個集中營,他是完全掌握權力的人。片中,一度被辛德勒洗腦「權力不是濫殺、而是不殺」,阿蒙更一度帥氣的執行了「不殺」的權力,但在放了三個猶太人以後,他還是開槍斃了剛剛無法把浴缸洗乾淨的男子,當觀眾以為阿蒙似乎還有那麼點人性時,電影就給了觀眾一個火熱熱的巴掌、響徹雲霄。這就是希特勒,電影不提起、不講述,但卻能夠在其中隨處可見的影子。

「I pardon you.」我赦免你,阿蒙對著鏡子說。下一鏡頭他就把男奴給斃了。

來說說紅衣小女孩吧。

在完全黑白時代中,只有她是有顏色的,而那個顏色是紅色的。

在大屠殺的時代之下,完全沒有人出面阻止。「紅色」是猶太人流不止的血,也是讓辛德勒終於看見血的顏色,而這個「血的顏色」也是代表了屠殺的殘暴以及人性的泯滅。「紅衣女孩」也可以是辛德勒眼中的純真,也可以是辛德勒心中的善。黑白不只讓影片灰冷,他更代表了那時代的黑白,戰爭是黑白的、屠殺也是黑白的,對辛德勒來說,這些都是沒有情感的,所以沒有顏色,直到望見了女孩,他心中的善良蠟燭才被點燃了火、他的「善」才終於裊裊升起,這也與片頭的蠟燭相呼應了,還記得那燭火到後面也只剩下紅色嗎?

我們都知道辛德勒並不認識紅衣女孩、更不曾接觸過,但有趣的是,電影海報卻是一隻手牽著紅衣女孩的手,而那隻手,我們可以認為(甚至肯定)是辛德勒的手,而不是其他人的。但問題就來了,片中明明辛德勒不曾觸碰她,又何來牽手之說呢?我認為,紅衣女孩她在片中可以是不存在的,在街道上可能根本沒有這個小女孩、在木車上也根本沒有她的屍體,她只是代表了一種意念、她只存在辛德勒的眼裡,因為屠殺跟焚燒屍體的過程中,辛德勒終於看見殘暴,而紅衣女孩則是殘暴的符號,而女孩的紅色則是血的符號,所以我說,紅衣女孩是非實體的,應該也不為過吧。

但是紅衣女孩的這個符號意義卻是浮動的。為什麼是女孩而不是一名妙齡女子呢?這問題真是太有趣了!根據上段的闡述,『紅衣女孩也可以是辛德勒眼中的純真』,而體現純真的正是因為女孩這個符號。「紅」可能是殘暴的符號,但是「紅衣女孩」卻因為換了女孩而成了一種純真,所以我說,「紅衣女孩」是個浮動的符號。

這是一個相當厲害的手法,一部好的電影就是如此,處處都有語言等著我們詮釋。可能有人會說「你是不是想太多了?」但是如果看電影不多想,那麼觀影的樂趣何在?這是題外話。

回到電影,片中使用大量的打字機特寫,配上打字機的聲音增加電影的力道,畢竟「名字」在這部電影當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名字代表每一條生命。從一開始、每個猶太人報著自己的名字、打字機持續的輸出文字,這邊是災難的開始。片尾,辛德勒說著每個人名、史登打出每個名字,這是一種救贖。

「The list is an absolute good, this list is life, all around its margins lies the gulf.」“這名單代表至善,這名單代表生命,名單的外圍是一片美麗的海灣” 史登如此說著。

而影片中的構圖也是充滿意涵。尤其是辛德勒與阿蒙對質的時候。往往他倆在互動的時候,構圖上總是會用各種線條區隔他們兩個,這也持續的暗示觀眾他們兩個不可能同一陣線。

辛德勒生氣阿蒙把工廠裏的工人隨意遷走,並要求在集中營設廠。

這是辛德勒想要用錢向阿蒙買人命的畫面。

再來就是剪接,片中運用的大量的交叉剪接以及蒙太奇,用的非常的精闢,這個很難闡述,請看影片去吧。

最後,影片的最後,戰爭結束,辛德勒因為納粹黨員的關係必須逃亡,猶太工人們打了一個金戒指送給了辛德勒,也讓辛德勒的真性情終於發洩,他哭著抱著史登說自己應該還能救十個人的,可以卻沒有去做。這邊完全是騙觀眾眼淚的片段,但是卻完全不會灑狗血,導演在非常適合的時間就把這鏡頭收掉了,完全不留戀,也因為如此,更讓觀眾感到萬分感慨。

辛德勒拿到了金戒指,導演硬要讓他掉了金戒指找一下,目的是要表現感動吧我想。

既然提到了刻意安排的橋段,就不能不說以下的片段。

這是片尾絞刑阿蒙的畫面,行刑人踢了椅子整整五次才將之踢掉,媽的有夠刻意,所以我笑了。對了,這顆鏡頭是用手搖鏡呢。

洋洋灑灑地寫了這麼多,也要說說缺點了。影片一開始一直用女性、酒、舞廳、性愛等來貶低辛德勒這個人,好像很怕觀眾不知道他是個爛人似的,但我真認為過多了。

好啦,總歸一句,這是人生中必看的電影。

----------------------------

辛德勒的名單
wapbaike.baidu.com查看原始檔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1908年4月28日出生於現捷克境內的摩拉維亞。二戰初期是個納粹黨徒。他好色、會享受,是當地有名的納粹分子中的堅定分子。他很善於利用與衝鋒隊頭目的關係攫取最大資本。在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這位精明的發戰爭財的辛德勒在他新創辦的搪瓷廠只僱用紐倫堡種族法中規定的犧牲者。這些人得到搪瓷廠的一份工作,因此也就得到暫時的安全,沒有受到殺人機器的肆虐,辛德勒的工廠成了猶太人的避難所。在他那兒工作的人都受到從事重要戰爭產品工作的保護:搪瓷廠給前線部隊供應餐具和子彈。


圖冊《辛德勒的名單》海報(17張)
到了1943年,克拉科夫猶太人居住區遭受到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破滅了。他早就知道德國人建造的火葬場及煤氣室,早就听說,浴室和蒸氣室的噴頭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氣。從那時起,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更多地保護猶太人免受奧斯維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聲稱他的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需"的工人名單,通過賄賂納粹官員,使這批猶太人得以倖存下來。他越來越受到違反種族法的懷疑,但他每次都很機智地躲過了納粹的迫害。他仍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生命危險營救猶太人。當運輸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車錯開到奧斯威辛--比爾肯利時,他破費了一大筆財產把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廠。

------------------------------

辛德勒的名單
zh.m.wikipedia.org查看原始檔
關於原著小說,詳見「辛德勒方舟」。
辛德勒的名單
//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3/38/Schindler%27s_List_movie.jpg
影院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監製 史蒂芬·史匹柏
傑拉爾德·R·莫倫
布蘭科·拉斯蒂格
劇本 斯蒂文·澤里安
主演 連恩·尼遜
班·金斯利
雷夫·范恩斯
卡羅琳·古道
Jonathan Sagall
艾伯絲·戴維茲
配樂作曲 約翰·威廉斯
攝影 雅努什·卡明斯基
剪輯 麥可·卡恩
製片商 Amblin Entertainment
片長 195 分鐘
產地 美國
語言 英語
希伯來語
德語
波蘭語
法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1993年11月30日 (1993-11-30)(DC)
1993年12月15日 (1993-12-15)
發行商 環球影業
預算 $2200 萬[1]
票房 $321,306,305
《辛德勒的名單》(英語:Schindler's List)是一部1993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它講述了一個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故事。這些被救的人大都是波蘭猶太人在二戰時期的逃難者。猶太人大屠殺時期,辛德勒將他們召集到他的工廠裡面幹活,以此幫他們避難。該片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改編自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的小說《辛德勒的方舟》。片中由連恩·尼遜飾演奧斯卡·辛德勒,雷夫·范恩斯飾演德國納粹黨黨衛隊軍官阿蒙·歌德,班·金斯利飾演辛德勒的猶太人會計伊薩克·斯特恩。

該片鴻篇巨製,票房也收穫頗豐,共獲七個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電影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配樂獎。除奧斯卡獎外,該片還獲得七個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三個金球獎。2007年,美國電影學會將它排在 AFI百年百大電影榜(10周年版)第八位,比它在1998年時該榜排位上升一位。

情節介紹編輯

電影情節於1939年德國發起的猶太大移民開始。那時二戰剛剛打響,克拉科夫周圍的波蘭猶太人被要求到克拉科夫集中。同時,來自摩拉維亞的奧斯卡·辛德勒以一個德國商人的身份,來到這個城市,以求發戰爭財。辛德勒是納粹黨黨員,經常對德意志國防軍和黨衛隊的官員大筆大筆地進行賄賂,以便獲得更多的採購權。辛德勒在軍方的贊助下開辦起軍用餐具廠。他自己並不太了解如何經營企業,但後來他遇到了合伙人伊薩克·斯特恩。此人是克拉科夫猶太委員會的官員,熟悉猶太人商人圈子,與該區的黑市有聯繫。猶太商人借給辛德勒辦廠的資金,但只要求獲得較小部分的回報分成。工廠開辦後,辛德勒負責去取悅納粹黨,獲得了「Herr Direktor」的頭銜,斯特恩則負責處理一切管理事務。辛德勒以可以少給工錢為由招聘猶太波蘭人而不要一般波蘭人(其實所謂的「工錢」工人們一分拿不到,全部都要上交給黨衛隊)。辛德勒工廠里的工人可以走出猶太區。斯特恩費盡心思偽造文書,讓儘量多的人表面上看起來符合「對德國打仗有利」這一條件,獲得進入工廠的資格,免受殘害或被拉到集中營受苦。

隨後,黨衛隊中尉阿蒙·歌德來到克拉科夫,開始對新建的普拉佐集中營進行監管。集中營剛落成,他就開始對猶太區進行清算,發動大量部隊清理房屋,殺害任何反對或不合作的人,以及老人和弱者。辛德勒在山丘上和夫人目睹了大屠殺的場面,深受影響。儘管如此,他仍然繼續通過斯特恩的賄賂取悅歌德,巴結黨衛隊。辛德勒通過賄賂歌德獲得批准,為工人建立子營的機會,以此保護他們不被胡亂殺害。隨著時間流逝,辛德勒開始著手斯特恩提出的拯救行動,儘可能多地保住工人的性命。戰爭不斷進行,歌德接到從柏林傳來的命令,要求他挖出並焚毀所有在克拉科夫被殺的猶太人的屍體,把剩下的猶太人(包括辛德勒工廠的工人)轉移到奧斯維辛集中營。

一開始,辛德勒打算的是帶著自己的錢財離開克拉科夫。然而,後來他放棄了這麼做,並勸說歌德准許他帶上工人回摩拉維亞的老家,不要對他們進行「最終解決」(此時,「最終解決」正在波蘭大舉開展)。歌德最終默許,但要辛德勒為每個工人付出高昂代價。辛德勒和斯特恩列印了一張工人的名單,上面的人都不會被送往奧斯維辛。

這份名單上的人,都是辛德勒所謂的「技術嫻熟」的工人的名字。對於普拉佐集中營里的人來說,自己的名字在不在這個名單上意味著生死之別。幾乎所有名單上的人後來都被安全轉移。然而,搭載婦女和孩子的那列火車意外地開到了奧斯維辛,車上的人被帶到傳言的「毒氣室」。但那只是虛驚一場,其實是澡堂,她們在裡面沖洗了身體,如釋重負。但第二天,這些人就被要求排好隊,開始接受約瑟夫·門格勒醫生的體檢。同時,辛德勒立即火速趕往奧斯維辛,用鑽石賄賂集中營的司令官,要求釋放那些婦女。然而,就在問題快要解決,婦女們搭上前往布林利茲的火車的時候,幾名黨衛隊軍官試圖扣留並阻止小孩離開。辛德勒告訴軍官們,他需要這些小孩纖細的手來擦亮炮彈的內側,沒有他們工廠無法生產。他最終說服了軍官,小孩們得以釋放。當婦女們到達布林利茲時,辛德勒制定了一些規定,對黨衛隊分配給工廠的看守人員進行嚴格管控,禁止他們進入生產區。他准許並鼓勵猶太人過安息日。為了讓工人得以存活,辛德勒花了大量的錢財賄賂納粹黨官員,並從其他工廠購買炮彈。工廠經營的七個月里,沒有生產過一顆能打的合格炮彈。後來,辛德勒在她妻子彌撒祭祀時,告訴她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女人,做出了他先前拒絕作出的讓步,妻子也到他工廠里開始幫忙。隨後,二戰歐洲戰場結束,德意志國防軍投降,辛德勒耗盡了所有的積蓄。

儘管黨衛隊看守接到命令清算布林利茲的猶太人,辛德勒勸說這些士兵以人的身份而不是以殺人犯的身份回家。在他整理好行裝,和他的工人們道別時,工人們遞上一封為辛德勒辯解的信,以及一個用工人的金牙秘密打造的戒指,戒指上刻有塔木德里的一句話,「拯救一個人的性命,就是拯救整個世界」(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辛德勒為此深深觸動,但同時感到莫大的羞愧。他覺得自己明明可以把金質黨徽賣了,把車賣了,救更多的人。他不停抽泣,不斷念叨他本來能救更多的人。就連他在和妻子一同離開的時候,辛德勒也不停地在後悔。

辛德勒救下的猶太人在工廠大門外睡了一宿,被第二天的日光照醒。一位蘇聯士兵前來宣布猶太人已由紅軍解放,並給他們指向通往附近村莊的道路。隨後,這些猶太人順著指向的路去村莊尋找食物。

接下來的鏡頭描述了戰後發生的一些事情,比如歌德被絞死,辛德勒後來的發展等。這些鏡頭快速閃過後,電影回到了猶太人走向村莊的畫面。隨著畫面中人群並排朝向鏡頭走動,黑白漸漸變成了彩色,畫面中的猶太人也變成了活在當代的猶太人。這些人正走向辛德勒位於耶路撒冷的墳墓,這也是辛德勒想要安息的地方。[2] 電影結束的時候,展現了當年辛德勒工廠工人由他們的扮演者手拉手陪同在墓碑上放石頭的畫面。這是一種猶太傳統習俗,用於表達對逝者的恩謝。由於斯特恩 1969 年不幸去世,班·金斯利由斯特恩的遺孀陪同。影片最後的字幕中說道,該片公映時,仍存活的波蘭猶太人人數不足 4000,而全世界的辛德勒猶太人和他們的後代總數加起來超過了 6000。影片最後一幕中,連恩·尼遜(沒有露臉)在墓碑上放上一對玫瑰花,站在一旁,陷入深深的思緒。

影片結尾處打上了「謹以此片獻給六百萬遇難的猶太人」的字幕,畫面在猶太人墓碑做成的道路中漸漸變暗,直到全黑。

主演演員編輯

連恩·尼遜 – 奧斯卡·辛德勒,德國納粹商人,拯救超過 1100 名他工廠里的猶太人。
班·金斯利 – 伊薩克·斯特恩,辛德勒的會計、辛德勒名單的編輯人,生意夥伴。
雷夫·范恩斯 – 阿蒙·歌德,片中的主要反角。歌德是一名黨衛隊軍官,被安排修建、管理普拉佐集中營。辛德勒和他拉攏關係,但隨著影片進行,他開始懷疑辛德勒的真正意圖。
艾伯斯·戴維斯 – 海倫,年輕的猶太姑娘,歌德的管家。歌德對她抱有好感。
卡羅琳·古 – 艾米麗·辛德勒,辛德勒的妻子。
Jonathan Sagall – 波德克·費佛伯格,和妻子一同倖存了下來。他一直向辛德勒提供黑市商品。
製片過程編輯

發展編輯
辛德勒猶太人波德克·費佛伯格將傳播救命恩人的故事視為他一生的使命。費佛伯格在 1963 年時曾嘗試與米高梅合作拍攝一部傳記電影來紀念奧斯卡·辛德勒,並想要霍華德·科赫來編劇[3],但最終未能如願。[4]1982 年,托馬斯·肯尼利在和費佛伯格見面後出版了《辛德勒的方舟》。美國音樂公司(MCA)總裁 Sid Sheinberg 給史蒂芬·史匹柏寄去了一份《紐約時報》上對於這部小說的評價。史匹柏對辛德勒的事跡感到震驚,還開玩笑地問這是不是真事。史匹柏「被辛德勒矛盾的本性深深吸引,……這是一個關於納粹人拯救猶太人的故事,……到底是什麼力量能讓這樣一個人突然之間就願意花光所有積蓄來救這些人的命呢?」史匹柏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引起環球影業的關注,他們願意花錢買下該小說的版權。1983 年,史匹柏與費佛伯格見面。費佛伯格問史匹柏:「求求你了,你什麼時候才能開拍啊?」史匹柏回答道:「還要等十年。」[4](在片尾,費佛伯格被以「Leopold Page」的名字冠以顧問的頭銜)

史匹柏自己並不是很確定,他是否已經成熟到足夠拍一部猶太人大屠殺的電影。拍攝計劃一直徘徊於「他那羞愧的良心」。史匹柏曾想讓給羅曼·波蘭斯基,但對方沒有接受。波蘭斯基的母親在奧斯維辛慘遭殺害,他自己也曾經在克拉科夫猶太人區生活過。但波蘭斯基最終還是在 2002 年導演了一部屬於他自己的猶太人大屠殺電影——《戰地琴人》。史匹柏還將拍攝機會提供給薛尼·波勒[3]和馬丁·史柯西斯。然而,史匹柏也不確定是否要讓馬丁·史柯西斯執導本片,他後來說:「我差點就把為我的孩子、家庭留點什麼的機會放走了」。史匹柏最終在 1991 年給了斯科塞斯重拍《恐怖角》的機會[3],讓自己來拍攝本片。導演比利·懷德表達了對於拍攝本片的興趣,想要把它作為「對我曾在奧斯維辛受苦受難的家人一個紀念」。

史匹柏在聽說波士尼亞種族大屠殺,以及了解到一些否認猶太人大屠殺的論調[4]後最終決定拍攝這部電影。柏林圍牆倒塌後,新納粹主義出現。史匹柏開始擔心人們過於容易接受偏執的意見,就像是還停留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樣。Sid Sheinberg 為這部電影開了綠燈,但開出了一個條件:史匹柏要先拍《侏羅紀公園》。史匹柏後來說:「他知道我拍了《辛德勒的名單》之後就不會想拍《侏羅紀公園》了」。[3]

1983 年,托馬斯·肯尼利被聘去改編他的《辛德勒的方舟》,他最終提交了 220 頁的手稿。肯尼利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辛德勒的幾個關係上面,並且承認他沒有把故事壓縮得更好。史匹柏又聘請了曾修改過《遠離非洲》劇本的 Kurt Luedtke 來寫出另一個草稿。Luedtke 四年後最終放棄了,他發現辛德勒內心的改變太令人不可思議了。馬丁·史柯西斯還聘請了 Steven Zaillian 來寫劇本。當 Zaillian 把稿子交回來時,只有 115 頁。史匹柏認為太短了,並要求其擴充至 195 頁。史匹柏想要在故事中多關注猶太人,他想要擴充猶太區大清洗這一段,因為他「深深感到這一段情節必須是最慘不忍睹的一段」。他想要辛德勒的轉型顯得不突兀,而且要突出人物的矛盾心理,不是「甚麼爆炸性的心靈淨化,若是這樣,那這電影不就跟《大逃亡》一樣了嗎?」[3]

配樂編輯
為該片配樂的是約翰·威廉士。他一開始被該片所震驚,並認為配樂非常有難度。他對史匹柏說:「你得去找個比我更好的來給這電影配樂。」 史匹柏回答:「我知道,但他們都死啦!」[5]威廉士親自彈奏了主題鋼琴曲,也聽從史匹柏的意見,找伊扎克·帕爾曼來演奏了一個小提琴版本。再一次對帕爾曼的採訪中,他說

「……他(威廉士)把每個音符都表現得非常真實,令人難以置信。我問,『你這音樂是哪兒來的啊,約翰?』 他說,『我跟著《屋上的提琴手》練習了一下,然後所有的靈感都非常自然地出現了。』」
記者:「第一次要你為《辛德勒的名單》演奏的時候,你是一口答應了,還是猶豫了一會?或者說,你不確定你是不是想要給電影配樂?」
帕爾曼:「沒有,從來沒想過。在那種情況下,我覺得這部電影的主題對我非常重要。我感到我可以了解了解歷史就開始創作,感受歷史,然後間接地淪為歷史的受害者。」[6]
在猶太區被納粹軍人清掃的場景中,響起了兒童唱詩班演唱的民謠歌曲《Oyfn Pripetshik》。史匹柏的祖母經常給她的孫輩們唱起這首歌。[7]黑管獨奏是由傳統東歐猶太教音樂家 Giora Feidman 錄製的。威廉士因本片配樂第五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象徵意義編輯

紅衣女孩編輯
儘管這部電影大部分採用黑白拍攝,但片中出現了一段極其罕見的彩色片段——一名女童身上有鮮艷的紅色衣服。這個顏色第二次出現在後面運屍車中這個女童的屍體上。該角色和曾在克拉科夫生活過的 Roma Ligocka 不謀而合,她當年也穿著紅色衣服。不過,和片中小女孩的悲慘遭遇不同,這位 Ligocka 女士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電影公映之後,她把自己的故事寫成一本書,名為《紅衣女孩:回憶》。[8] 然而,史匹柏安排的這個場景本來是用來紀念Zelig Burkhut所講的一個故事中的人物的。Burkhut是普拉佐集中營的倖存者。在拍片前的採訪中,他給史匹柏講述了一個不滿四歲的女童被納粹軍人在他眼前殘害的故事。他在接受《The Courier-Mail》採訪時形容這種經歷「會纏繞你一生都揮之不去」。

IGN 網站評論員 Andy Patrizio 曾經表示,這個紅衣女童是用來表現辛德勒的改變。「……女童出現在那一堆堆即將被焚燒的屍體上時,辛德勒的表情顯而易見。就在幾分鐘前,他還對他的車被燒屍體產生的灰燼覆蓋感到不悅。」史匹柏本人對此的解釋是,他只是按照小說裡面的內容拍電影,他本人的理解如下:


當時,美國、俄羅斯、英國都清楚發生了大屠殺,但沒有一個國家做出反應。我們(美國)也沒有派出軍隊來阻止人們被迫朝向死亡前進,一場不可阻擋的朝向死亡的前進。這些紅色的血跡好比人們心中的雷達上最亮的點,這是如此顯而易見,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想想辦法。這就是我為甚麼我要把紅色帶進電影。[9]


蠟燭編輯
影片開頭一些猶太人在舉行安息日活動時,就出現了蠟燭。當片頭的彩色漸漸退去,燃燒的蠟燭漸漸熄滅,一縷青煙迸出燭芯,象徵著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焚毀的屍體。片尾的蠟燭,則象徵著辛德勒善行所帶來的溫暖。對史匹柏本人來說,這代表「一抹色彩,代表著希望的一串光芒。」

獲獎情況編輯

學院獎編輯
獎項[10] 獲獎人物
得獎:
最佳電影 史蒂芬·史匹柏
傑拉爾德·R·莫倫
布蘭科·勒斯蒂格
最佳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最佳改編劇本 斯蒂文·澤里安
最佳攝影 雅努什·卡明斯基
最佳藝術指導 埃瓦·布勞恩
艾倫·斯塔爾斯基
最佳剪輯 麥可·卡恩
最佳原創音樂 約翰·威廉士
提名:
最佳男主角 連恩·尼遜
最佳男配角 雷夫·范恩斯
最佳服裝設計 安娜·比耶傑茨卡·謝潑德
最佳音效剪輯 安迪·尼爾森
史蒂夫·佩德森
斯科特·米蘭
羅恩·賈金斯
最佳化妝 克里斯提安娜·史密斯
馬修·芒格爾
朱迪·亞歷山大·科里
金球獎編輯
獲獎編輯

最佳電影-戲劇
最佳導演
最佳劇本
提名編輯

最佳配樂
最佳配角
最佳演員


波蘭女星安娜·莫莎(Anna Mucha,港譯:安娜·慕夏),稍早前曾到訪香港。親自見證香港「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反送中運動的她,儘管當時一度被困在機場,但她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深表諒解:「香港人正在為生命而戰!」「那些抗議的年輕人真的感動了我!」 https://is.gd/pnXBbl
1950至70年代,發源於梧桐山的深圳河,被國際社會稱為中國的「柏林牆」。 對於數百萬渴望自由的人們來說,那裡是天堂與地獄的分界線。1966年,中央音樂學院的院長馬思聰和十幾位藝術家,受盡紅衛兵的凌辱與摧殘。1967年1月15日夜,馬思聰帶著他那把名貴的小提琴,歷經艱險,舉家偷渡到了香港-偷渡叫做「督卒」或「起錨」50至70年代,發源於梧桐山的深圳河,被國際社會稱為中國的「柏林牆」-港人表現了極大的寬容與愛心。數以萬計的香港市民發起「援助有困難的人民」行動,給邊境的逃港者送衣、送食、送水。各大港媒一致向港府表達抗議,督促港府採取人道主義行動。1962年大逃港事件後,來港的大陸人越來越多,港人紛紛主張引進加工業,開始解決逃港人的就業問題。1950年代和70年代(1974年之前),港英政府對逃港者實施抵壘政策,即逃港者抵達香港地界,即屬於香港人,給予合法身分,很多的知青逃港者因此獲得正式的香港居民身分。也就是說,只要你能從大陸闖過來,就承認你是香港人!倪匡:共產黨最可怕之處是要洗腦-香港人開始了曠世紀的反送中捍衛自由大遊行。當年闖過去,就是香港人!相信如今的香港人,也一定能夠闖過去 https://is.gd/4dTlw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