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價格戰簡單粗暴 中國吉利董座:偷工減料、造假銷售成惡果 - 自由財經


LTN經濟通》抑制電價上漲?德國案例太驚奇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ca0T1n
2023年也因為俄烏戰爭引起的能源危機加劇,德國及法國皆出現創新高的電價,其中德國電力期貨價格飆升至每兆瓦/小時(MWh)850歐元(約台幣2.9萬),法國電力期貨價格則飆破每兆瓦(MWh)/小時1000歐元(約台幣3.5萬),相較前一年,德法兩國電力期貨價格僅每兆瓦(MWh)/小時85歐元(月台幣2996元),上漲幅度相當驚人。
不過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危機,卻也意外成為歐洲能源轉型的重大「功臣」,不僅加速朝綠能發展,也使歐盟各國意識到過度依賴單一國家的危險性,開始積極分散供應來源。
德國積極能源轉型,是最早投入太陽能技術的國家之一。(法新社)
2023年德國太陽能發電  安裝1400萬瓩
據報導,德國是最早投入太陽能技術的國家之一,俄烏戰爭促使德國積極發展能源自主,也因為該國強大的太陽能文化支撐了經濟與就業景氣,同時幫助竄高的電價恢復到過去的平穩價格,德國製造業部份成本壓力得到緩解,並刺激今年至今工業產出的零星復甦。
德國2023年發電量大增的最大貢獻者就是太陽能,德國太陽能協會(BSW)稱,去年德國太陽能產能年增85%,透過100萬個新太陽能發電系統安裝創紀錄的14GW(百萬瓩)太陽能容量,對此,外媒分析,德國發電量成長是由住宅需求推動,一開始是屋頂太陽能發電系統,現在為了解決屋頂安裝太陽能諸多限制,現在改推陽台太陽能,讓家家戶戶都有太陽能來源。
德國太陽能產量若達到高峰,就會出現負電價的情況。(美聯社)
德太陽能裝置容量8000萬瓩 發電量超過需求尖峰電價爆跌87%
隨著德國再生能源快速發展,數據顯示,德國太陽能發電量從2021年開始逐步上升,自俄羅斯戰爭爆發後便急遽增加,甚至與需求拉開差距,到2023年底太陽能裝置容量飆升至80GW以上,比平均需求高30GW,而庫存超過消費的結果就是反應價格暴跌的情況。
由於德國天氣轉為晴朗,截至今年5月13日當週,當地太陽能發電廠發電量比前一週增加40%,比長期平均增加50%,5月14日更是創下歷史最高發電量,超過400Gwh,導致後續10天,太陽能生產商不得不在生產時間降價87%,當產量達到高峰,甚至還會出現負電價的情況。
而為了維護電網的穩定,德國電力公司必須採取措施消耗過剩的電力,有時甚至虛要向用戶支付費用,以促使他們增加用電,這就是電價出現負值的直接原因。
另外,專家預估今年夏天,太陽能發電可能會佔發電總量的3分1,但消費者不一定會從低價受益,因為用電的高峰通常是非太陽能時段,如果是在電價便宜時用電,那消費者就能享受到廉價的電力,但以目前來說還不會。
LTN經濟通》抑制電價上漲?德國案例太驚奇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ca0T1n


賓士落入中國之手?德國大考驗
2024/05/13 07:12
  LTN經濟通》賓士落入中國之手?德國大考驗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UGDBsS
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下,歐美積極尋求分散風險,賓士卻始終不改親中立場。(路透資料照)
賓士公開反對 歐盟對中貿易限制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下,歐美積極尋求分散風險,找尋中國以外的市場機會,並考慮採取措施應對中國政府補貼導致的產能過剩問題。在各國接連將矛頭直向中國時,德國汽車大廠賓士(Mercedes-Benz)卻始終不改集團的親中立場,也讓部份人士擔憂,賓士未來恐變成中國公司。
在歐盟執委會考慮調升進口關稅,以應對北京向車企補貼對汽車產業的衝擊之際,賓士卻持相反的看法。賓士集團CEO康松林(Ola Kaellenius)過去多次淡化中國車的威脅,5月上旬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中,康松林表明反對歐盟對中國實施貿易限制,集團正在密切關注針對中國的潛在貿易政策措施,以及對供應鏈、銷售市場的連帶影響,隨後強調中國仍是賓士集團「最重要的市場」
賓士超過3分之1銷量來自中國,高度仰賴中國市場。(美聯社資料照)
如何因應比亞迪侵襲?歐洲車廠分裂
今年3月,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康松林表示,從長遠看來,來自中國的競爭加劇,將有助於歐洲車廠製造出更好的產品,並稱,保護主義「正在走向錯誤的道路」。康松林認為,歐盟不應提高關稅,而是該用相反的方式,採用現有的關稅,並降低這一數字。
康松林指出,中企尋求向歐洲出口是「競爭下的自然發展」,需要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技術以及更大的靈活性來滿足,這就是市場經濟,應該讓競爭這件事發揮他自身的作用。
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雷諾(Renault)等車廠在中國並沒有大型業務,但這些汽車製造商長期以來直言不諱的表達中國電動車的潛在威脅。這推動歐盟執委會對中國汽車製造商的調查,這項行動卻遭到德國大廠的強烈反對,這些汽車製造商的銷售、利潤很大一部份仰賴中國。
德國高層擔心,在比亞迪(BYD)等本土品牌在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站穩腳步,逐漸從西方老牌車廠手中奪走市佔的同時,如果貿然行動,北京和中國消費者可能會施以報復。以德國2大車廠的數據來看,賓士汽車有超過3分之1銷量來自中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更達40%。
北京汽車集團、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持有賓士近2成股份。(路透資料照,本報合成)
北京汽車及吉利董事長  持有賓士近兩成股權
賓士堅定耕耘中國市場,背後也獲得了中資的支持。根據賓士公佈的10大股東名單,北京汽車集團以9.98%持股,位居賓士最大股東,排名第2的是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持股達9.69%,科威特投資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KIA)持股5.57%,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Amundi Asset Management)持股2.12%。
排5到10大股東的德國環球投資(Universal-Investment Gesellschaft)、聯合投資(Union Investment)、法國Lyxor國際資產管理(Lyxor International Asset Management)、Cominvest資產管理(Cominvest Asset Management)、聯合投資私募基金(Union Investment Privatfonds)以及LBBW資產管理投資(LBBW Asset Management Investmentgesellschaft)皆持股不到1%。
光是中資就持有賓士集團近2成股份,也引發疑慮。賓士總部所在的巴登-符騰堡邦(Baden-Wuerttemberg)首長克瑞特許曼(Winfried Kretschmann)就曾表明,「不會允許」賓士落入中國手中。對此,康松林則稱,賓士與投資人有著「非常良好且牢固的關係」,不認為北汽和李書福會繼續增加持股,排除遭中資收購的可能性。
賓士執行長康松林多次稱中國是賓士最大、最重要的市場。(法新社資料照)
賓士CEO:「永遠不會離開中國」
賓士長期以來不避諱的表達集團親中,國際情勢轉變下也不改變立場,康松林去年接受德媒訪問時表示,要切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試圖這麼做將使德國大部份產業面臨風險。
由於疫情的破壞和烏克蘭戰爭危機凸顯了過度依賴亞洲供應商,以及供應鏈的脆弱性,歐洲正試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康松林指出,與全球第2大經濟體中國脫鉤,對於德國幾乎所有產業而言,都無法想像。全球經濟的主要參與者歐洲、美國和中國之間緊密相連,強調與中國脫鉤「毫無意義」。
康松林3月接受中媒訪問時更直言,中國不僅是賓士仰賴的市場,也像「第2個家」。康松林指出,從長遠來看,中國有「一定的成長潛力」,和其他成熟市場相比,中國的汽車持有率仍落後。賓士在中國的銷量從2010年代初期的數萬輛,到去(2023)年成長至70多萬輛。
康松林表示,中國是賓士最大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市場,強調即使自己人不在中國,賓士也「永遠不會離開中國」。
LTN經濟通》賓士落入中國之手?德國大考驗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UGDBsS

德國汽車大廠賓士(Mercedes-Benz)卻始終不改集團德國汽車大廠賓士(Mercedes-Benz)卻始終不改集團德國汽車大廠賓士(Mercedes-Benz)卻始終不改集團德國汽車大廠賓士(Mercedes-Benz)卻始終不改集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