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義民廟正面照 (1)北港義民廟義犬將軍像北港義民廟「旌義」匾北港義民廟【旌義】縣(市)定古蹟/台閩地區被指定為古蹟的義民北港義民廟【旌義】縣(市)定古蹟/台閩地區被指定為古蹟的義民北港義民廟【旌義】縣(市)定古蹟/台閩地區被指定為古蹟的義民北港義民廟【旌義】縣(市)定古蹟/台閩地區被指定為古蹟的義民北港義民廟【旌義】縣(市)定古蹟/台閩地區被指定為古蹟的義民北港義民廟【旌義】縣(市)定古蹟/台閩地區被指定為古蹟的義民

公告資料北港義民廟|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USAlfr
類別古蹟 級別縣(市)定古蹟 種類寺廟
北港義民廟的成立,主要起於清領時期中南部兩件重大的抗官民變事件,其一發生於乾隆51年至53年(西元1786-1788年)的「林爽文事件」;其二為發生於清咸豐、同治年間(西元1862-1863年)的「戴潮春事件」。乾隆51年冬,林爽文會合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發動抗清民變,於攻克彰化之後,轉兵南下,民變戰局擴延至沿海北港一帶,同時沿海一帶盜匪亦趁勢為亂,引發臺灣中南部地區社會劇烈動亂。當時(乾隆52年)北港地區為免於抗清兵勇與盜賊的侵擾,組成「義民團」(相傳有一百零八名壯丁勇士參與,並帶有一隻勇猛忠犬),然於多次戰役之後,終因陷於詭計全體罹難(當年五月三十日)其後福康安渡海平定亂事,乾隆五十三年此一抗清民變全部弭平,北港地區並獲清廷御頒「旌義」金匾,以表揚鄉勇助官禦亂的事蹟,同年六月北港仕紳倡議將義民遺骸合葬瓦棺,並建立「旌義亭」,明訂義民罹難之日為年度祭辰,以資奉祀。
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起事的「戴潮春事件」中,北港紳民義勇再度協助官方,除維護本地家鄉安全防務,更隨清軍赴嘉義退敵解圍。此事件平定之後,計有36名本地義勇死於戰役,於是合祀於乾隆53年所建之旌義亭中。同治2年(西元1863年)因黃玉琮敬獻石雕香爐,上書「義民公」字樣,於是「義民廟」之稱呼逐漸取代舊有之「旌義亭」。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07-10-25府文資字第0962401503號
公告公文中華民國96年10月25日 府文資字第0962401519號 雲林縣縣定古蹟北港義民廟.pdf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2.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3.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4.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指定理由(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義民廟乃奉祀乾隆年間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中殉難的義民、忠犬,在台灣開發史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塚廟合一的特性與祭祀閩籍義民的特殊性,更顯出其不凡的保存價值。
(二)時代之遠近:乾隆53年(西元1788年)開始建立旌義亭,同治2年(西元1863年)奠定義民廟建築之基。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爲感念林爽文事件中保鄉殉難的一百零八位義民與忠犬,於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建立「旌義亭」,爲義民廟建立之始。同治2年(西元1863年),將戴潮春事件中陣亡之三十六名義民,合祀於旌義亭中。同年,北港街監生黃玉琮募款重修「旌義亭」,並敬獻石雕「義民公」香爐,將旌義亭改稱義民廟。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特色:本廟是台閩地區少數墓塚合一的古蹟。基本上,旌義亭建立之初是爲了藉以褒揚終於清廷、保鄉衛民之義士而建立之祀亭,因此,依原有墓塚而建為一大特色。義民廟整體以二進建築為主體,義塚分三處,爲於主殿正後方及廟身左右兩側。
(五)數量之多寡:目前台閩地區被指定為古蹟的義民廟計有三處,即新埔褒忠亭、彰化懷忠祠與本古蹟。
(六)原為內政部公告指定閩臺地區第三級古蹟。
法令依據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條、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規定辦理。
所屬主管機關雲林縣政府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
雲林縣
北港鎮
義民里旌義街20號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雲林縣政府
聯絡單位:文化觀光處
聯絡電話:(05)5523218
聯絡地址: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310號
地籍資料23dab32d-d17c-464c-9ac4-b0a33cd8cff7.jpg
04.北港義民廟地籍資料.pdf
04.北港義民廟地籍圖.pdf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地籍所有權屬使用分區分區類型
雲林縣 - 北港鎮 - 廟西段 - 575私有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雲林縣北港鎮廟西段575地號
所有權屬身分公私有
姓名/名稱
建築所有人私有
北OOOOOOOOO
土地所有人私有
義OO
管理人/使用人身分
姓名/名稱
管理人
北港義民廟管理委員會
外觀特徵義民廟是台灣少數墓塚與廟合一的古蹟,祠廟本身與三個義塚間形成左右對稱及主次間的平面佈局關係。而台灣多數的客籍義民廟中,北港義民廟是少數有奉祀閩籍義民的祠廟,其意義格外特殊。
室內特徵三川殿,主殿,木構,石作雕刻與詩文柱聯,極多甚具歷史價值與營建考證價值的匾、碑、牌位、石雕、營建部件等,多數保存完整。
使用情形廟體小巧精緻,三川殿與主殿之間並未留設天井空間,兩空間之室內金柱連成柱列,顯得進深更長。廟內木構多細緻精秀,石作雕刻與詩文柱聯亦為可觀,同時並保有極多甚具歷史價值與營建考證價值的匾、碑、牌位、石雕、營建部件等,多數保存完整,極為難能可貴。
現  狀主殿奉祀義民公,後殿配祀土地公及義犬將軍,另有義塚二座位於義民廟兩側。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三川殿,主殿,木構,石作雕刻與詩文柱聯,極多甚具歷史價值與營建考證價值的匾、碑、牌位、石雕、營建部件等,多數保存完整。
相關網址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網站

北港義民廟|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USAlfr


【北港義民廟同治五年款義民香位牌】
由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吳盈君 副教授 (本案計畫主持人) 團隊 加固完成,
並於2024/05/06 10點 親自送回本廟。
Facebook https://bit.ly/4bs21NB
-------------------------------
乾隆51年(1786),台灣爆發林爽文事變,清帝國調集精兵來台剿亂,台灣的客家人、泉州人、漳州人亦組織義軍支援清兵打仗,協助清軍的村庄則由欽差大臣湖廣總督常青發給「腰牌」證明其為良民。林爽文事變平息之後,乾隆皇帝逐一封賞有功人員,對台灣義民亦大加讚揚,既頒賜御匾又賞給里名。乾隆52年(1787)11月1日上諭:「今將廣東庄、泉州庄義民,朕特皆賜匾額,伊等自必倍加鼓舞,奮力抒忠。但該處庄居甚多,難以遍行頒賜,著福康安接到匾額後,即遵照鈎摹,擇其大庄群居處所,普加賞給懸設」。
乾隆53年(1788)3月1日上諭:「此次臺灣剿捕逆匪,該處義民隨同官軍打仗殺賊,甚為出力,業經降旨將廣東、泉州等庄賞給褒忠、旌義里名。」上述兩道聖旨是台灣客家義民廟懸掛「褒忠」匾額及雲林「褒忠」地名的由來。「旌義」匾目前僅見於北港泉州人義民廟,該匾寫有「御賜」二字,與一般蓋上「御璽」的形式不同,顯然是北港居民從原匾臨摹而來光緒20年(1894)由倪贊元所編纂的「雲林縣采訪冊」已有此匾之記載。北港義民廟旌義匾額-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4dwJGRm


北港義民廟,是位於臺灣雲林縣北港鎮義民里的義民廟,祭祀因林爽文事件與戴潮春事件身亡的民眾,列縣定古蹟。
歷史北港義民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ETAXn
建廟由來
「旌義」匾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林爽文軍隊攻陷笨南港,鄰近的笨港居民遂召募壯丁結成義民團日夜守禦。該年五月卅日,義民團以為勝利作慶祝之時,被林爽文軍夜襲,相傳死者有一百零八人、一隻狗。[1]
乾隆皇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五月御賜「旌義」褒揚笨港義民後,該年六月,笨港居民協請北港朝天宮修誠法師將義民遺骸拾藏瓦棺合葬[2]。遺骸分為三座大墓,在中央的墓前建一祠亭稱「旌義亭」,摹刻「旌義」匾額懸掛於亭上[3]
同治二年(1863年)十一月,增祀戴潮春事件時,抵抗漳州人嚴辦而犧牲的蔡水、蔡升等卅六人,骨骸合葬於大墓。該年,監生黃玉綜捐款重修,「旌義亭」易名「義民廟」。[3]
整修維護
今廟貌為1929年時,曾席珍、蔡川、王雙等倡起重修[3]。1932年改建[1]。廟今址為義民里旌義街20號,離北港朝天宮只二街之隔[1]。
1989年,國泰人壽在廟後興建高樓,導致廟內、義塚出現裂縫[4]。加上附近興建大樓抽取地下水,廟址地盤下陷[5]。廟身有向後傾斜,三川殿與後殿相接龜裂[6]。1996年7月16日,主委曾老定主持的信徒大會上,縣府禮俗文獻課長籃安宣布,行政院已將此廟列入台閩地區古蹟修護五年計畫,民政廳將按分擔比率原則先補助一千萬元作整建[7]。2001年1月11日,國泰人壽北港展業處決定每月第二個星期三為北港義民廟清潔日,主動清理周遭環境[8]。
九二一地震後受損嚴重,2002年5月9日,縣府文化局長陳瑞德、建築師曾文吉來此會勘[5]。原先政府編列三千多萬元作整修,因故拖延致導致取消,地方再爭取後,中央再補助八百卅餘萬元對該廟進行整修,2003年10月開工[9]。該月16日,負責承包整修工程的力園工程顧問與包商長太營造公司代表在廟內會議室召開整修內容說明會[6]。整修時,廠商發現九成以上的梁柱均已被白蟻蛀蝕嚴重,但工程合約規定梁柱只修不換,梁木結構無法完成下,導致包括屋頂及所有周邊工程停擺[9]。2004年4月5日,文化局副局長陳福訓會同邱上嘉、張嘉祥等多位學者前往實勘整修後,同意以工程招標剩餘款協助解決廠商添購梁木問題[10]。2005年7月5日,慶祝修復完工,代理縣長李進勇代表總統陳水扁致贈「忠烈垂範」匾[11]。
2020年2月21日,廟方常務委員吳國興表示文化部已補助經費,以鑑定廟內文物[12]。
祭祀
附近居民會於農曆五月卅日來廟舉行大拜拜,若無卅日時改在廿九日[1]。蘇治芬就是在廟旁出生,且出生當日就是義民公誕辰[13]。
義犬
義犬將軍像
後殿右祀義犬將軍[5]。狗神位題聯「吠賊捐生列同義士,入祠配享號錫將軍」[1]。里長吳國興說,義犬將軍能守護孩童,常有父母帶子女來收驚[14]。
廟後一塊約八十坪地,從昭和年間被蔡姓居民占據多年未取回。該屋主後代雖已舉家遷居台北,但一度堅持不拆,直到2007年9月15日主動拆除。地方盛傳是狗將軍顯靈,讓該蔡姓人士每晚都聽到狗吠聲,才主動還地。[15]
在臺灣同樣因林爽文事件而祭祀犬的義民廟有忠義十九公廟[16]。
北港義民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ETAXn


北港義民廟【旌義】縣(市)定古蹟/台閩地區被指定為古蹟的義民北港義民廟【旌義】縣(市)定古蹟/台閩地區被指定為古蹟的義民北港義民廟【旌義】縣(市)定古蹟/台閩地區被指定為古蹟的義民北港義民廟【旌義】縣(市)定古蹟/台閩地區被指定為古蹟的義民北港義民廟【旌義】縣(市)定古蹟/台閩地區被指定為古蹟的義民


旌義亭還是義民廟?說一段泉州人與北港義民爺的故事
【民俗亂彈】旌義亭還是義民廟?說一段泉州人與北港義民爺的故事 | 鄭螢憶 / 民俗亂彈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4dvtcsJ
義民廟模擬彩繪。
義民廟模擬彩繪。 圖片來源:黃偉強提供。
談起義民信仰,很多人直接的聯想是客家人所祭祀?
之所以會讓人有著「義民」等同客家的錯覺,主因是1980年代展開的客家文化運動,將「義民信仰」作為凝聚客家族群意識重要媒介的緣故。其實,所謂「義民」通常泛指協助清帝國平定在臺叛亂的群體,最早並無指涉特定族群。因此,臺灣各地非客家地區也有不少義民爺廟,至今仍保有活絡的祭祀活動。當中,位於雲林縣北港鎮的義民爺廟,就是由泉州人興建祭祀。
嘉邑昭忠祠同治年間義民牌位,黃偉強提供。
林爽文事件後的北港義民
說起北港義民廟(笨港義民廟),當地人口述記憶中,是源起於1787年(乾隆52年)林爽文事件,有「108名義勇與忠犬」保家衛國而犧牲奉獻的事蹟。翻閱歷史典籍,事實卻與現有口述記憶違和。史料記載,林爽文軍隊於1787年2月21日攻打笨港地區(現今稱北港)的三部竹,諸羅縣鹿仔草武舉陳宗器便率領泉州義民迎戰,當時諸羅知縣陳良翼、笨港縣丞徐英帶領部分義民助戰。隨著戰線延長,戰況對官方日漸不利。5月30日,笨港攻陷,不少難民由海道逃向鹿港。
事實上,沒有任何史料證據顯示笨港泉州人曾組織義勇抵抗,有些笨港人甚至也投入林爽文陣營,當時這群泉州人的身分其實是在義、匪之間搖擺不定。隨著和平的到來,地方居民面臨官府清算,避免橫禍唯一方式就是證明自己與叛匪之間的區別。同時,因為戰亂的緣故,居民們也面臨要如何處理因動亂喪生的村民屍骨。因而,當地仕紳想出一併解決兩個難題的辦法:建立義民塚,藉此收埋無名屍骨,同時對外表明亡者的「義民」身分,並講述一段奮勇殺敵的故事。
但是如何讓官府相信早早就被攻陷的笨港,曾有一群浴血奮戰的「義民」呢?在動亂結束後,乾隆皇帝依循著祖父康熙對於朱一貴事件處置方式,在全臺各地按族群區分,頒發不同匾額,對泉州、廣東義民分別賞給「褒忠」、「旌義」里名匾額,而漳人因幫同殺賊,也賞給「思義」村名。對於熟番則賞給「效順」匾額,懸於番社;生番則是以內地布疋、鹽、茶等物賞賜。
聰明的笨港泉州人,順勢利用乾隆皇帝頒布給各族群匾額的機會,自己建立一座旌義亭,奉祀著皇帝的「恩賜」,只是它不是刻有「旌義」二字的匾額,而是一塊長三尺七寸二分、寬一尺七寸三分的石碑。同時在旌義亭的旁邊建立起收埋枯骨的「墓塚」,在塚碑上寫下「乾隆53年大清皇恩寵賜旌義眾魂同歸,北港街紳商董事同立」,把建塚的緣由與朝廷「御賜旌義」的合法性產生勾連,表明笨港人與匪的對立關係,利用強調墓塚裡的死難者擁有「義民」的特質,藉此證明自身「義」的身分標誌。
義民廟保有的萬善同歸墓。黃偉強提供。
義民抑或有應公?
如果沒有義民存在,地方流傳108人義勇與忠犬的事蹟又怎麼出現?
這與旌義亭走向有應公化攸關。對民間社會而言,有應公與義民廟之間的差別,只在於祭祀對象是否為「義民」而已。因此,當地方居民不再需要特別強調「義」的身分時,這座旌義亭與義民塚很快地就被居民以祭祀「有應公」的慣習視之。所以,在19世紀初,地方社會開始出現相應義民塚的神蹟故事,形成「義民公」(神像化)與「忠犬」的崇祀。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鄰近的嘉義市,當地有座二十三將軍祠(忠義十九公),也是祭祀因林爽文事件而喪生的20名兵丁、2名十人長與靈犬一頭。
義犬將軍。黃偉強提供。
那麼,究竟為何旌義亭後來會被稱作義民廟?宇真的與義民無關?
同治年間爆發戴潮春之亂,笨港地區居民在監生黃玉琮的動員下,配合官兵作戰,對抗來犯盜匪。亂平後,笨港地區有36位死難者喪生,當中,官府典籍可考者有28位。由於鄰近的嘉義縣城,在紳商陳熙年、賴時輝等人運動下,出現「建祠祭祀義民」的倡議,希望官府建立忠義祠,祭祀這些因解救嘉義城之圍喪生的兵丁、義勇。可惜後來興建的忠義祠,卻將笨港殉難的義民排除在外。所以,黃玉琮只好在1866年(同治5年)把刻有36位死難者姓名的義民神位,放入旌義亭供奉。同時在原本的義民塚兩旁,建立兩座新的墓塚。
現在北港義民廟記載,認為黃玉琮曾在同治2年(1863)向旌義亭捐獻刻有「義民廟」的石爐,此後才改廟名為義民廟。黃玉琮採取「祠祀」形式,以義民牌位入祀旌義亭,而不是採用符合民間社會傳統的「有應公」信仰,很可能就是受到嘉義忠義祠興建倡議的影響。
1891年(光緒17年)、1894年(光緒20年)義民廟分別由紳民集捐經歷兩次重修,尤其在1894年重修時,增擴後堂一進,建築型式的改變,讓新設義塚與寺廟合為一體,新建成的義民廟,走向與嘉義「忠義祠」相同的春秋二祭。不過,即便黃玉琮採取「祠祀」的形式祭祀義民,卻很難改變原有的祭祀型態。這種符合國家禮制的義民祠祀,若沒有地方社會群眾支持,很難持續發揮影響力,即連儀式都無法延續,因此清日政權交替後,春秋祭祀傳統並無遺留下來。
最遲在20世紀初期,旌義亭已完全被義民廟所取代,消失在當地居民的記憶之中。現今的北港人,對於那段層疊且複雜歷史早已忘卻,旌義亭也已成為存封史籍的名詞。在當地人眼中,義民神像、忠犬與義民神位,也相互融合構成義民廟的整體。不過,不變的是在每年農曆五月三十日,那個被林爽文軍隊攻破的時日,居民們依然熱切舉行義民普渡,祭祀亡魂,弔念那段他們記憶中的歷史。
本文引自:鄭螢憶,〈從旌義亭到義民廟──清代笨港「義民崇祀」與地方社會〉
【民俗亂彈】旌義亭還是義民廟?說一段泉州人與北港義民爺的故事 | 鄭螢憶 / 民俗亂彈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4dvtcsJ


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_專家部落格

透過這件劄付可知,清代義民身分的取得,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冊報後,才能取得憑證,並非如同後人所稱:只要「慨然有平賊之志」,便可號召庄民「同謀義舉,團練鄉民作為義勇」那樣簡單。因為在帝王專制時代,是義?是盜?是民?是匪?只在一線之間,稍一不慎,就會惹來殺身之禍。所以這件文書,實在值得我們好好珍惜,繼續研究。

北港義民廟【旌義】縣(市)定古蹟/台閩地區被指定為古蹟的義民

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_專家部落格


P-51戰鬥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www.facebook.com/reel/1011971173971412

P-51戰鬥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