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製定並發布注音字母,當時在教育部任職的黎錦熙大力推行。這套系統在大陸使用了40年,直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佈,這套注音字母才退出歷史舞台。而中國台灣則沿用這套方案,一直到現在

1926年,著名語言學家黎錦熙先生創編了中英文對照的《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此圖作為中國教育展品之一,被送往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榮獲獎章。
《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分為上、下兩部分,按照時間順序編排。上部分是文字與語言,展示了文字從圖畫文到隸變的現代性演變,不斷受到梵語潮流等外來語言影響的語言的發展歷程。下部分是文學與文體,呈現了文學從早期的口頭歌唱、記事文到詩詞駢賦、古文,最後到白話文學的發展變遷,總結了不同時期的主要文學作家、作品與文體。
這張博古通今的大圖的確是漢語言文學史普及讀物,入門級的漢語信息匯流圖。此外,還有《黎錦熙與<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補充說明這張圖的信息,並對作者進行詳細介紹。

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

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

w700d1q75cms.jpg (600×166)

黎錦熙為何繪製《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
黎錦熙為何繪製《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 https://bit.ly/3VX8H1B
1926年,美國舉行開國150週年紀念,在費城舉辦了世界博覽會。當時中國除了瓷器、刺繡等傳統工藝品,也選送了一張特別的展品-《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這張中英文對照的大圖展示了中國四千年來的文脈,不僅榮獲甲等大獎,也讓外國人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驚嘆不已。在《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展出64年後,也就是1990年,著名語言學家伍鐵平赴美開會時再一次展示了這張大圖,各國學者們也再一次被深深震撼。
為何一張圖會有如此的魅力?細說起來,這張圖可是大有來頭。
黎錦熙為何繪製《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
漢語言文學的巨流河
1926年,黎錦熙先生繪製《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趙元任、錢玄同、劉半農參與審訂。同年此圖由文化學社出版,1929年修訂再版
這張圖的橫軸是時間軸,時間跨度約四千年。縱向則分為上下兩部分,一條黑線把中間這條綠色的“河流”一分為二,上部分為“文字與語言”,下部分為“文學與文體”。
黎錦熙為何繪製《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
文字與語言
綠色的潮流圖中「文字與語言」這條線,在西元前11世紀,也就是周代以前是一條線,表示語言和文字是相合的,黎錦熙認為「古文字多像物,一字或依據語言而可讀成兩音,自成單音製而後,語言與文字漸分歧」。週以後,二者逐漸分離,文字經歷了以下的變化:
圖畫文——殷契文——大篆——列國異文——小篆(正寫)——————楷書(隸變,正寫)
隸(便體)-草書(便體
西元4世紀有了楷書,此後漢字都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只出現了行書和減筆字。
在綠色潮流圖的圖像描述之外,作者也在上方列舉出具體「日」「月」「虎」「禾」「目」的字形,形象化說明文字演變的過程。
黎錦熙為何繪製《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
透過這種心智圖式的梳理與舉例,中國漢字的發展歷程清晰明了。
「語言」(Spoken language)這條脈絡直到東漢末年才改變。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因為對佛經的譯介,梵語也影響漢語的發展。在其影響之下,反切法、四聲、韻書都開始出現。唐宋時,佛教文化興盛,梵語影響的這條涓涓細流也發展成一條大河,一位名叫守溫的僧人從梵文字母得到啟發,發明了三十六字母。
黎錦熙為何繪製《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
接下來,等韻學建立,有了韻攝的概念。元明時,基督教傳入中國,大量的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他們為了學習漢語,自己去創造了漢語讀音記錄系統,利瑪竇、金尼閣都發明了一套注音羅馬字。
文學與文體
下部分「文學與文體」這條線,從一開始就是分開的兩條,因為黎錦熙先生認為「荒古口頭歌唱之文學,尚未能筆之於書,書惟紀事」。綠色較粗的主線代表荒古口頭歌唱文學。到商代,一條淡而細的線慢慢發展,形成「商書、商頌——古史記敘散文——諸子著述文——古體散文——古文——八股文」的脈絡,表示了紀事文學的發展演變。
而以「詩」為界,主線分成兩條,一條是距離口語較遠的貴族文學,一條是和口語相近的民間文學。民間文學後來大體有了「歌謠——樂府——五言詩——俗文——詞——語錄——平話——北曲——南曲——崑曲——京劇」發展路線。而貴族文學的發展脈絡大體為「楚詞——賦——鈰體文——律詩、律賦、七絕五絕——古詩——四、六文——鈰散合一的桐城派」。
不同文體之間的關係都可以透過脈絡線的分離、匯合來表示。例如,楚辭屬於貴族文學,但它又吸取了楚地民間歌謠,匯合了貴族文學和民間文學的傳統。
文體盛衰也在圖中一目了然,根據文體的不同發展階段,它或是被描繪成較為寬闊的河面,或是被描繪成不絕如縷的細流。例如曲這個文體,從宋朝開始產生發展,經歷北曲——南曲——崑曲的興盛期之後,在清代漸衰,京劇取而代之。
中華四千年文化的極簡指南
除了中心的綠色潮流圖和圖表,圖中還有繁密的藍色小字,這是1929年再版時黎錦熙先生補充修訂的內容。
「文字與語言」部分增加的是一些小學(即研究文字、音韻、訓詂方面的學問)經典著作,作為對綠色潮流圖的細緻註解。根據學者統計,上部分所列的小學著作共22類、167種、作者144名。這麼多的內容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用不同的符號進行了區分,形成了不同的系統。
小學典籍的類名,用「【】」標識,參考書的類名用波浪線圈起來標識。例如下圖中「字典」這個類名用括號括起來,並列出具體著作——許慎《說文解字》,而且作者極精簡地介紹了這部書:「540部,9431+重1279 =10710字」-《說文解字》共分540部,加上重複收錄的1279字,共收錄10710字。以下以波浪線圈出「參考」二字,並列出參考書——「清畢沅《疏證》等,江聲《續釋名》等。」不同書籍之間的關係用虛線「……… …」描繪出其傳承脈絡。
黎錦熙為何繪製《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
「文學與文體」部分的藍字列出了173種文學要籍,319名作者,56個體裁、流派名。從上古的詩經楚辭、諸子百家,到當時受到西方文學影響而新興的新詩、話劇,這些具體的著作一一排列開來,形成了一幅文學史的信息長河。
有了藍字的具體引導,無論是想研究漢字流變,還是了解一下古代的名篇巨著,只要打開這張圖,沿著時間軸和區塊劃分的交叉,就可以找到相關資訊。例如順著橫軸找到魏晉南北朝,沿著豎向的紅線,一直往下就可以看到【範曄-後漢書】【裴松之-三國志注】【劉義慶-世說新語】等近30個南北朝名家名作資訊。
黎錦熙為何繪製《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
透過這張圖,四千年文化經典一目了然,可謂是一張了解中華文化的極簡指南。這也是黎錦熙先生繪圖的一大初衷:「意在使初學者得此,可以執簡駕馭繁,隨時稽檢;而上下四千年間國學要籍,詩聖文豪,雁行魚貫,盡列目前,求學門徑,自然不亂。
黎錦熙與國語運動
黎錦熙在1929年的出版說明中說:「但我的主旨,還在圖中二十世紀一欄,軒然巨波,衝破文言之界(所注旁行斜上的作家都是在這新的潮流中的),匯成大澤;將來疏導,必成最後的六道安流。
他繪製這張圖不僅是為了梳理中國文化脈絡,更是立足於歷史現狀,用世界眼光回看中國文化,為當時的社會文化發展提供借鏡。
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在中華文化的低谷中,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反思、質疑傳統文化,尋求富國強兵之道。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教育,而普及教育需要有容易學習的語言文字。他們看到日本透過維新運動推行以東京話為基礎的國語後,國民教育程度顯著提升,國力增強,這種改革的願望更為迫切。後來,他們發起了以「言文一致」「國語統一」為口號的國語運動。主張用白話代替文言,成為書面語;制定推行統一的國語,促進不同地域之間的順利溝通和團結發展。
國語運動發起後,與胡適發起的白話運動合流,有了「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的口號。 1918年,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 1920年教育部廢除小學“讀經”,並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實現了言文一致。
但是這項改革遭到了舊勢力的強烈反對,他們抨擊白話文學作品雖有“文學”,卻無“文法”。於是黎錦熙首創講授“國文文法”,並於1924年出版了《新著國語文法》,第一次科學地、系統地提示我國白話文內在的語言規律。 1925年,教育部再次讓小學讀《孝經》。黎錦熙不僅公開上書教育部長,更以驚人的氣魄發動東南半壁(浙、皖、蘇三省)的「焚燒小學文言文教科書運動」。
正因為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黎錦熙在繪製這張圖的時候,尤其註重與口語相近的民間文學的發展。在描述「文學與文體」的時候,從《詩經》開始,就把主線分為「貴族文學」和「民間文學」兩個分支,詳細描述了不同歷史時期,民間文學對貴族文學的滋養。
與白話文迅速取代文言文相比,「國語統一」的過程更漫長。
清末開始,就有一群愛國知識分子發起「切音字」運動,致力於推動漢語拼音化改革。在此基礎上,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製定並發布注音字母,當時在教育部任職的黎錦熙大力推行。這套系統在大陸使用了40年,直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佈,這套注音字母才退出歷史舞台。而中國台灣則沿用這套方案,一直到現在。
後來,黎錦熙等人又擬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國語羅馬字新方案,這套方案雖未被推行,但成為後來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
黎錦熙為何繪製《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
由此反觀《潮流圖》,就可以明白黎錦熙描繪外來語影響的良苦用心:梵語潮流影響了反切、三十六字母、四聲的產生,而西洋語潮流則送來了羅馬字母和現代語音學。 20世紀,兩派合流,深入影響了當時的注音符號和國語羅馬字,這兩個成果使得中國的語言文字重歸統一。
百年前的「國語運動」已離我們很遙遠,但我們現在每天說的話、寫的字,這些如同空氣般存在的事物,都和他們當年的努力抗爭、改革息息相關。當時的人們面對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站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暴風眼中,積極地整理、反省、批判傳統文化,吸收外來文明,從而實現中華文化更俱生命力的發展。
今天,我們像百年前的先輩一樣,又一次站在文化交會的大潮之中。我們需要更具開放的心胸,也需要對自己的文化脈絡有更清晰的認知與反思,只是,這次不是全盤否定,而是繼承發展。
黎錦熙為何繪製《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 https://bit.ly/3VX8H1B


1926年,在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中國代表方展示了一件特殊的展品。黎錦熙|圖看懂國語四千年變遷_中國 https://bit.ly/3xuIYDx
就是這張《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以下簡稱《潮流圖》)。 ps,文末我們會附上細部圖,有興趣的讀者不要錯過喔! !
圖片邏輯清晰、簡約明細,呈現了四千年來中國的語言、文字的變遷,文學的源流、派別,讓外國人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讚歎不已。
這張《潮流圖》,當之無愧獲得了當年博覽會的甲等大獎。
黎錦熙,攝於1924年
畫圖的人叫黎錦熙。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語言學泰斗、漢語拼音的首創人和推廣者,毛澤東的良師和摯友,九三學社的創始人之一——黎錦熙。
他被譽為“現代漢語奠基人”之一,“拼音文字的奠基者”,一生致力於漢語言文字改革。
我們今天說的「普通話」的概念,就是由黎錦熙先生提出的。
1924年,他編寫出版了《新著國語文法》,這是我國第一本系統講解白話文法的著作,曾連續再版二十多次。
民國版《新著國語文法》封面
1926年,應中華教育改進社之邀,黎先生創辦了《潮流圖》,介紹中國語言文字的流變。
幫他一同審定內容的,有趙元任、錢玄同、劉半農,而這幾位都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語言學家、文學家。
當年,《潮流圖》在美國費城世博會上一展出,也就是引發轟動!
漢字是如何從圖畫一步變成今天的模樣?
中國遠古的口頭歌唱,又是如何發展成現代白話文文學的?
在這張圖上,一目了然。
1929年,《潮流圖》再版,黎先生又加上大量的批註,以藍色字體補充了各種與文字學、語言學相關的文學典籍和名家作品,盡力給國內的普通讀者提供一份完整的思維導圖。
在圖上,你也可以讀到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
在西元前18世紀及更早,人們還未發明漢字,只靠圖畫來記錄,圖畫文誕生,然後是甲骨文(又稱殷契文)。
以日、月、虎、禾、目為例
從公元前10世紀起,逐漸有了大篆,經過秦朝(公元前3世紀)的“車同軌、書同文”,大篆變為小篆,東漢時再轉隸書,到唐代的時候,漢字的形態逐漸固定,直到今天。
原本複雜的訊息,經過資訊圖式的表達,清晰直觀。
有學者對《潮流圖》上密密麻麻的藍色註釋做過統計,黎先生共列出了167種小學要籍和173種文學典籍,以及歷史上的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文學家,並註有簡短精要的解題評述。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
「上下四千年間,國學要籍,詩聖文豪,燕行魚貫,盡列在目,求學門徑,自然不亂。」
黎錦熙與國語運動
黎錦熙,1890年2月出生於一個以科第起家的書香門第。
4歲時,父親便在自辦的“長塘杉溪學校”,為其聘請了幾位有秀才功名又能摻用“新學”的教師,開設中西合璧課程。在講授「四書、五經」的基礎上,也講授算學、格致、博物、音樂和美術等新課目。
他16歲時應童試,中秀才。這也是滿清政府最後一屆科舉考試。
青年黎錦熙,攝於1907年
6年後,學貫中西的黎錦熙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從湖南優級師範學堂史地部畢業,任湖南省督軍譚延闓的秘書。到任數天,黎錦熙感於軍隊複雜,政綱不振,旋辭職。
隨後,黎錦熙先後創辦《長沙日報》、《湖南公報》,但由於主張全國統一,絕對民治,政見有悖於當局,其創辦的報紙或被改組或被查封。
1913年,黎錦熙受聘到湖南省第四師範學校擔任歷史教師,在毛澤東所在的班級-預科第一班教歷史課。在這裡,他受到了毛澤東等學生的尊崇。
當時的知識分子們多質疑傳統,希望向歐美學習,尋求富國強兵之道。在他們看來,國強需要民智,民智需要教育,普及教育需要有容易學習的語言文字。
於是他們發起了以「言文一致」「國語統一」為口號的國語運動,主張用白話代替文言成為書面語,並希望藉統一國語來促進各個地域之間的溝通和團結。
黎錦熙就是其中一員。
黎錦熙(左)與葉聖陶合影,攝於1974年
除了辦報、教學外,潛心研究語言文字的黎錦熙越發感到中國地域廣闊,方言太多且雜、交流不易,加之言文脫節,語言、文字改革勢在必行。
1916年,在他和同仁的倡議組織下,以蔡元培為會長,以宣傳國語統一(即推廣普通話)、言文一致(即普及白話文)為宗旨的「國語研究會」正式成立。
黎錦熙率先在北京開辦了第一屆國語講習所,繼而將其撰寫的《新著國語文法》(1924年出版)等書,在北京一些名校作為課程講授,用大量事實證明白話文不僅有“法”,而且“法”則嚴密。
《新著國語文法》這本書,第一次科學地、系統地揭示了我國白話文內在的語言規律,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具有自己獨特體系的、將傳統語法體系應用於現代漢語的專門著作,也是我國現代漢語文法的奠基之作。
1926年,他與趙元任、錢玄同等六人確定了以北京音為國語標準音,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普通話」。
1950年版《中華新韻》封面
後來,他又主編了《國音常用字匯》《國語辭典》《中華新韻》三本詞典,推動了注音符號和普通話在全國的推廣,也推動了中國的掃盲運動。
他也參與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他說:
「這個運動關係到千千萬萬個老百姓,我國文盲多,應該去做這件啟蒙工作,為最大多數人謀最大的幸福,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1949以後,黎錦熙和同仁們又組創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文改組織──中國文改協會,推動中國漢字的簡化、整理工作。
以上四張圖為全圖的上半部分,依序為全圖的從左到右語言與文字的四個局部。 黎錦熙|圖看懂國語四千年變遷_中國
以上四張圖為全圖的下半部分,依序為全圖的從左到右「文學與文體」的部分。
黎錦熙|圖看懂國語四千年變遷_中國 https://bit.ly/3xuIYDx


1926年,著名語言學家黎錦熙先生創編了中英文對照的《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此圖作為中國教育展品之一,被送往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榮獲獎章。
《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分為上、下兩部分,按照時間順序編排。上部分是文字與語言,展示了文字從圖畫文到隸變的現代性演變,不斷受到梵語潮流等外來語言影響的語言的發展歷程。下部分是文學與文體,呈現了文學從早期的口頭歌唱、記事文到詩詞駢賦、古文,最後到白話文學的發展變遷,總結了不同時期的主要文學作家、作品與文體。
這張博古通今的大圖的確是漢語言文學史普及讀物,入門級的漢語信息匯流圖。此外,還有《黎錦熙與<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補充說明這張圖的信息,並對作者進行詳細介紹。


國語海報系列-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向量製圖,高畫質客製化。
*一張資訊圖釐清四千年來漢字、漢語和文學流變
*語言學大家黎錦熙創制,趙元任、錢玄同、劉半農參與修訂
* 1926年費城世界博覽會獲得大獎教育展品
*漢字聲韻形義變遷舉例歷代文學作家作品舉要
1926年,黎錦熙創編了中英對照的《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此圖被送往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榮獲獎章。這張圖上部分為文字與語言,描繪了漢字從圖畫到隸變的沿革、漢語音義的發展,並列出了各代主要小學著作。下部分是文學與文體,呈現了從遠古口頭歌唱到現代白話的文學流變,總結了歷代重要作家、作品。一張大圖便清晰展現了四千年來語言文字的變遷和文學的源流、派別。
此外,還有《黎錦熙與<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補充說明這張圖的訊息,並對作者進行詳細介紹。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原圖重新繪製) - 知乎 https://bit.ly/4aynRir

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


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黎錦熙《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1926年,上部分為“文字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