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3日,博物學家鹿野忠雄失蹤日
從小就熱愛自然的鹿野忠雄,喜歡爬山以及採集昆蟲,16歲就在學術刊物「昆蟲世界」上發表關於日本蝴蝶分類的論文,因此受到日本昆蟲學者橫山桐郎的關注得以在其研究處實習,並跟隨老師的腳步,來到臺灣研究多樣生態。
1925年,鹿野忠雄中學畢業後前往臺北高等學校就讀,並利用課餘時間到臺灣北部各地山區進行踏查和昆蟲採集,也對臺灣原住民族主題感興趣。他曾經前往中部的布農族與鄒族部落進行研究,並於1927年8月前往紅頭嶼(蘭嶼)訪查,成為極少數可以坐上達悟族大漁舟的外人,顯見達悟族人對他的敬重。
雖然僅是高校生的鹿野忠雄因為四處外出踏查時常缺課,導致被學校留級還差點無法畢業,不過他在1929年仍順利考上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地理科,大學畢業後應臺灣總督府聘約再次回到臺灣從事南島民族的研究,並在這段時期發表多篇重要的學術論文,其中又以臺灣高山的冰河遺跡研究最為學術界重視,也以臺灣雪山的地質研究獲京都帝大博士學位。
可惜這位博物學者、登山家、也是天生的冒險家,在1944年因戰爭被派往印尼從事調查,後在1945年8月13日終戰前兩天失蹤未歸,年僅39歲。
他將短短一生幾乎盡數奉獻在研究臺灣這塊土地上,不論是實地踏查臺灣高山帶的冰河遺跡、研究原住民與東南亞鄰近地區的微妙關聯、或是在臺灣自然史與民族考古學的研究上,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走訪臺灣高山的紀錄及百餘篇臺灣研究的論文,至今仍被學術界引用。
回顧他的代表作《山、雲與蕃人》,就如譯者楊南郡老師所說,鹿野忠雄的文字有知識、有紀錄、更有豐富的情感,對於高山景緻的描寫生動多彩,並充滿令人驚嘆的臺灣山林之美,至今閱讀著作,仍會深刻受到感動
感謝為臺灣留下珍貴紀錄的前人,也一起透過鹿野忠雄的雙眼,體會臺灣之美-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oxJA2L9C/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原台北高等學校), 鹿野忠雄、李登輝..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原台北高等學校), 鹿野忠雄、李登輝..

臺北高等學校之第二任校長三澤糾
臺北高等學校之第二任校長三澤糾-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4aMcp2A
臺北高等學校之第二任校長三澤糾。三澤糾(1878-1944),宮崎縣人,1907-1912年期間留學美國,1912年擔任廣島高等師範學校教授,1915年擔任和歌山縣海草中學校長,1918年擔任大阪府立高津中學校長,1925年(大正14年)擔任臺北高等學校校長,5月26日就任。後因廢除臺北高等學校生徒監去職。1929年擔任京都帝國大學生課長。1933年任職於成城高等學校校長。後赴中國滿州擔任哈爾濱學院院長。1944年於旅順逝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原台北高等學校), 鹿野忠雄、李登輝..

三澤糾校長銅像與臺高校旗(蔡錦堂老師提供)

臺北高等學校校舍全景 三澤校長
圖為臺北高等學校校舍全景(今師大行政大樓),以及設立高等科後的第一任校長三澤糾,正面還有臺高的紀念印。臺北高等學校為日治時期殖民地臺灣唯一的舊制高等學校,與東京的第一高等學校(戰後併入東京大學)同格,是進入日本各地國大學的門檻之一。臺北高等學校設立於1922年,位於今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地,建築採西洋式的紅磚風格,學生以在臺日本人為主,並有少數臺灣人子弟就讀,知名的畢業生如李登輝、辜寬敏、辜振甫等,而文學研究者島田謹二、畫家鹽月桃甫,以及戰後任美國外交官的葛超智(GeorgeKerr),皆曾擔任臺北高等學校的教師。相較於日本與島內的其他教育機構,日本各地的高等學校往往學風相對自由,學生除了在課業之外,也有活潑的社團、運動等等活動。殖民地臺灣的臺北高等學校亦是如此,學校中有著各種社團,學生往往在課後積極參與體育或文學等社團活動。此外,自由的學風甚至不時促成臺北高等學校的學生與行政或警察當局對立的局面。
日治時期繪葉書 · 臺北高等學校校舍全景 三澤校長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https://bit.ly/441is0S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原台北高等學校), 鹿野忠雄、李登輝...都畢業於這所學校 - YouTube https://bit.ly/3xy3XW9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