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思寺位於中國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畲族自治縣大漈鄉西二村,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思寺大殿
時思寺始建於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明末清初續建。平面近長方形,南北長66米,東西寬57米,由山門、鐘樓、大殿、三清殿、馬仙宮、梅氏宗祠等建築組成,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
時思寺,為釋道合一的祀廟,位於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畲族自治縣大漈鄉西二村,海拔1000多米的白象山上。時思寺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原是梅元員的守墓廬。明宣德元年(1426年),改院為寺。 [1] [3-4]
時思寺總體佈局坐西朝東,由山門、鐘樓、大殿、三清殿、馬仙宮、梅氏宗祠等組成,總佔地面積2700平方米。寺前周邊羣山聳峙。沐鶴溪自北向南經寺前汩淚流至不遠處直瀉深谷。形成百仞飛瀑,名“雪花港”。寺前彼岸為獅山,附近有“石馬潛灣”、“龍舌噴珠”等景點,與時思寺合稱為大燃八景。曾被譽為“霧中桃園”。寺北側有巨杉與山門內兩株古柏
時思寺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原是梅元員的守墓廬。據《梅氏宗譜》記載:該地梅開,有子元員,幼年六歲,能守祖墓,三年不離。地方官為了表彰其孝德,逐級轉奏。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降旨禮部,旌表元員為“孝童”,守墓廬為時思院。
明洪武元年(1368年),劉基書額“時思道場”。
明宣德元年(1426年),改院為寺。 [1] [3]
建築格局
時思寺總體佈局坐西朝東,由山門、鐘樓、大殿、三清殿、馬仙宮、梅氏宗祠等組成,總佔地面積2700平方米。寺前周邊羣山聳峙。沐鶴溪自北向南經寺前汩淚流至不遠處直瀉深谷。形成百仞飛瀑,名“雪花港”。寺前彼岸為獅山,附近有“石馬潛灣”、“龍舌噴珠”等景點,與時思寺合稱為大燃八景。曾被譽為“霧中桃園”。寺北側有巨杉與山門內兩株古柏。 [1]
主要建築
山門
時思寺山門為木結構建築,三開間,中間大兩側小。有柱無門,中間兩柱內外有抱鼓狀木雕花飾,上置斗拱承託梁枋,形似三間四柱牌坊。 [1]
大殿
時思寺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重檐歇山頂。正殿上方有長八角形藻井。 [1]
鐘樓
時思寺鐘樓為塔狀木結構歇山頂式建築,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平面方形。樓為三層,每層收縮,木板牆體自下面上向內傾斜呈覆鬥狀。底層正面開門,四面有格柵窗,中間有四根大的木柱直通樓層,四周形成迴廊,左側迴廊有一樓梯可登樓層。二層結構與底層相似,四面開窗,迴廊頂部與底層不同,為兩面坡狀,中有脊樑。三層無迴廊,四面開窗,頂部四周護壁,中為正八角開個藻井,原有一口千斤重的銅鐘,其聲響能傳15千米之遠。 [1]
梅氏宗祠
時思寺梅氏宗祠創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前後三進。自東而西依次為祠門、前廳、序倫堂、報本堂。報本堂前槽採用減柱法,即以一根粗大闌額橫跨明、次、稍間,使室內空間開闊,建築手法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此外,大殿半圓形拱瓣卷殺及鬥底皿板形式的做法又有明顯的福建風格。 [1] [3]
時思寺中還保留有不少元代原構件與陰刻題記,如“原創於元至正丙申”等,還有大量墨書、彩畫。 [3]
歷史文化
時思寺地處浙南偏遠山區,歷時數百年,其重要的因素,就是長期受到當地望族梅氏的宗族勢力的庇護。 [1]
文物價值
時思寺保存較完整,它既有宋代建築遺風,又受福建地方建築之影響,構造與形制獨特,是浙江元明建築體系中一組獨立的類型。時思寺的起源與生存與梅氏宗族有着密切的淵源關係,對於研究民俗、宗教文化具有一定價值。 [1]
保護措施
1989年12月,時思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時思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丽水·时思寺】浙江最穷的深山隐藏着中国最古朴的寺庙!_哔哩哔哩_bilibili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