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海山房(劉家古厝)
第十五世濟之公,第十六世長子成金公,次子成台公一門三傑,先後考取貢生,在朝為官。年老辭官返台後在他們的老師廣東秀才劉耀初先生指導下,創辦「觀海山房學堂」培育人才,一時文風鼎盛,成為地方文化中心,栽培許多人才。茲因父子二代一門三貢生,為劉家光宗耀祖,有莫大的貢獻,因此將「入流」一詞改為「入劉」,亦即暗示「入了劉家」,讀書才能「入流」。此一美談,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延至善成公,雖未考取秀才,惟才智過人,精研書經,為「觀海山房學堂」塾師,唯適逢日本據台,所有漢學堂學堂均被關閉,成為末代教師,因此觀海山房已改為住家了。
西洋式仿巴洛克的建築,在一片紅磚瓦屋的老街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有別於傳統客家三合院,後屋脊上方的一排花磚以及窗戶上方的泥塑雕花都融合了西洋風格,尤其是鏤空石牆上的南瓜更是特別。而觀海山房前有一株榕樹,石墩上的彩磚與屋面所黏貼點綴的是同系列的花紋。當時在地方上,流傳著一句話:「不到五溝不入流,不入劉也不入流」,暗喻不入五溝水的劉家學堂便屬不入流,鼓勵後代來此讀書學習,亦可見此學堂的重要地位與當時鼎盛學風。五溝水守護工作站: 觀海山房(劉家古厝) https://bit.ly/3v5HGyf
一棟風格獨特的觀海山房,西洋式仿巴洛克的建築,在一片紅磚瓦屋的老街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被譽為「五溝第一學堂」的觀海山房,約建於大正10年(1921),為一典雅的巴洛克式建築,由當時「父子一門兩代三貢生」的劉氏父子辭官回鄉後所創,負起培育宗族子弟的大任。
劉家建造的的宗親書房,因當時劉家出了廣為美傳的「父子一門兩代三貢生」,為回饋鄉里、重視地方教育,遂於故居開辦「觀海山房」漢學堂,除了有劉家長老教書,還設有藏書閣可供查閱抄書,作育了許多六堆客家子弟。
當時在地方上,流傳著一句話:「不到五溝不入流,不入劉也不入流」,暗喻不入五溝水的劉家學堂便屬不入流,鼓勵後代來此讀書學習,亦可見此學堂的重要地位與當時鼎盛學風。
劉氏第十五世清元公、第十六世長子成金公、次子成台公一門三頁生,先後考取了貢生之後,在朝為官,年老辭官返台後,在他們的老師--廣東秀才劉耀初老師指導之下,創辦了「觀海山房」學堂培育人才,一時文風興盛,成為地方上文化重心。
栽培了許多學子,茲因父子二代,一門三貢生為劉家光祖耀宗,付出了莫大的貢獻,因此將「入流」一詞改為「入劉」,亦即暗示「入了劉家,讀書才能入流」,彷彿不進劉宅,人就會變得俗氣,從這句話可想像當時的盛況。
「不入劉者,不入流也」成為美談而流傳客家村民間戶曉。
延至成善公,雖未考取秀才,但才智過人,精研書經,為「觀海山房」學堂教師,惟適逢日本據台,所有漢學學堂被關閉,成為末代教師,因此「觀海山房」現在已改為住家了,現為其後裔劉華堂先生之居所。五溝村 觀海山房 @ 河畔小築 :: 痞客邦 :: https://bit.ly/3TDfuMr
五溝水這座有名的小村莊中
最精緻小巧的建築 莫過於觀海山房了
紅磚與洗石子的搭配 加上學堂的名聲 使這棟建築充滿趣味
□ 等級: 未列古蹟
□ 產權: 私有
□ 完工: 約1921
□ 結構: 磚木造
□ 風格: 巴洛克式
□ 用途: 劉氏古厝
被譽為「五溝第一學堂」的觀海山房,約建於大正10年(1921)
由當時「父子一門兩代三貢生」的劉氏父子辭官回鄉後所創
據網路上說法
劉家第十五世濟之公,第十六世長子成金公,次子成台公一門三傑
先後考取貢生,在朝為官
年老辭官返台後在他們的老師廣東秀才劉耀初先生指導下
創辦「觀海山房學堂」培育人才一時文風鼎盛,成為地方文化中心
JUST A BALCONY: 【JUST Old】屏東-萬巒 五溝水 劉氏古厝 觀海山房 https://bit.ly/3TBF2tq
觀海山房
「觀海山房」為五溝水最早之學堂,並非坐山觀海的樓房。它有別於傳統客家夥房式建築,而是典型巴洛克式風格,融合了中、日、西式元素。在鏤空石牆上的竹與南瓜更是特別,「竹」代表節節高升,「南瓜」則代表多子多孫,在一片紅磚瓦屋的老街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劉氏父子一門三貢生,十六世成台、其兄成金與其父清元,三人年老辭官後與其師廣東秀才劉耀初創辦學堂,作育地方英才。當時在地方上,流傳著一句話:「不到五溝不入流,不入劉也不入流」,暗示不入五溝水的劉家學堂便屬不入流,鼓勵後孫晚輩多來此就讀學習,顯見當時學風之鼎盛與此學堂的重要地位。客家聚落.文化饗宴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文/藍一峰《交流雜誌102年4月號第128期(歷史資料)》 - 交流雜誌(文章)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https://bit.ly/3Tjn8u6
觀海山房為一仿巴洛克建築。圖/姜霞
文/姜霞【文化印象】忠勤傳家:五溝水客家聚落 (下) https://bit.ly/3TDOD2V
五溝水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夥房,除劉氏宗祠外,還有劉氏大我祖房、劉氏偉芳祖堂、劉氏瑞玉祖堂、劉氏廣玉祖堂、鍾氏萬成祖堂、鍾氏思河祖堂、吳氏伯龍祖堂、宋氏四合院等。此外,尚有頗具歷史意義的西式觀海山房、劉氏宗祠旁的劉氏洋樓及鍾氏的觀月樓。
其中風格獨特的觀海山房,為西洋式仿巴洛克的建築,在一片紅磚瓦屋的老街中,格外引人注目。這棟閩洋融合建築建於一九二五年間,成「ㄇ」字型對稱形制,正面山牆施以各種流行磨石子裝飾,窗楣以花卉卷草洗石子做為裝飾,並以洗石子為磚牆飾帶。
當時地方上流傳一句「不到五溝不入流,不入劉也不入流」,乃因父子一門二代三貢生,為劉家光宗耀祖,暗喻唯有「入了劉家,讀書才能入流」,藉以鼓勵後代來此讀書學習。由此可見當時此地的鼎盛學風,亦成為家喻戶曉的鄉里美談。
五溝水聚落除劉氏宗祠、觀海山房,老街上還有很多具有文化意義的古樸老屋,像是鐵漢樓、鍾氏宗祠、劉氏偉芳公祖堂等,都充滿傳統客家建築之美,不妨安步當車,慢慢走細細瞧。
此地古厝群與劉氏宗祠,是南部地區保存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建築,現今也已成為屏東縣政府推動「古蹟之旅」、「客家建築巡禮」等活動的著名參訪景點。
【文化印象】忠勤傳家:五溝水客家聚落 (下) https://bit.ly/3TDOD2V
歷史沿革:最早進入五溝水入墾的為熊姓族人,一開始居住在東興庄內,漸漸向西盛往大林的方向發展,成為村中具有主導地位的家族。朱一貴事件爆發後,六堆村庄組織團練時,五溝水已經是一個大庄,開庄十年間,人口急速的增加,西盛地區開始有人群聚居,吳姓族人在強而有力的祭祀公業支持下,迫使熊姓族人離開五溝水,只留下少數族人並保有東興庄的部分土地,而吳姓族人幾乎擁有了整個西盛庄。而後進入開墾者就是劉姓家族,為現今五溝村最大的家庭,屋宅的規模、位置亦為五溝之冠。清同治三年(1864年)興建的劉氏宗祠是族人的精神信仰中心,劉氏成為五溝水的主導者。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西元1710年前來台灣開墾的客家移民,隨著下淡水溪來到萬巒地區,從萬巒拓展到頭溝、二溝、三溝、四溝、五溝和鹿寮、硫黃、溝背、大林、得勝、成德、高崗,合稱萬巒十三庄。五溝水從開庄時是指東興與西盛這兩個村庄,台灣光復後,街庄改制,將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共同劃成五溝村。2009年屏東縣政府文化處依照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及「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辦理」將萬巒鄉五溝村登錄為「聚落」,是台灣本島第一個通過聚落登錄的案例
也是第一個保存「客家」聚落。
地區整體特色:萬巒鄉五溝村有十九棟保持得相當完整的傳統客家庄聚落,有三分之二的村民都姓劉,客家庄的三大特色夥房、伯公與水圳,一應俱全。名稱:五溝水聚落-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6658870) https://bit.ly/48WgHmr
清朝年間,許多客家移民陸續前來屏東萬巒一帶定居、開墾,隨著移民人口越來越多,墾荒範圍也更形擴大,五溝村因此形成;五溝村為一座客家村落,庄內仍保存許多百年以上歷史的景物,譬如劉氏宗祠、進士第、吳家夥房、半月池、觀海山房、忠勇祠、鍾家古厝、映泉禪寺、南柵伯公等,連結成五溝聚落的文物景觀區,當中以劉氏宗祠最著名。 劉氏宗祠是南部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合院建築,宗祠內隨處可見勉勵子孫做人處事及勤讀好學的箴句,像是「處事謙恭禮克盡,居家孝弟順當全」、「忍是積德門,善為傳家寶」、「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等,皆刻劃出劉氏宗族重視學識與修養的程度,也種下家大業大的根基。 劉氏祖先來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招福鄉八輪車戶的客家人,經查證為漢高祖劉邦的直系後裔,西元1780年(清乾隆45年)開始,劉氏子孫陸續涉水來到五溝水拓荒開墾,並於西元1864年(清同治3年)創建劉氏宗祠。劉氏宗祠初建時只有左右兩橫屋,先後增建左右「重光樓」、「燃藜閣」外橫屋、花園、巴洛克風格圍牆、鴛鴦涼亭,無論構造、建材或建築規模,都顯示劉氏當時的權勢與地位。 宗祠的棟樑、門板、石柱、香爐、交趾陶都來自大陸閩南一帶,而門樓及屋頂兩側則採燕尾設計,前門的燕尾線條優雅翹起,脊背以雕花剪黏裝飾,正廳的燕尾造型則較為樸實,脊背部份雕以鏤空花磚,燕尾建築主要也是象徵族人金榜題名與榮任高官之意。 宗祠的方位為座西向東,門樓、外埕、鴛鴦涼亭周圍種植茂密花樹,大門口蟠居一對洗石獅子,圍牆前有一條潺潺東流的小河,象徵劉家子孫生生不息、財源滾滾之意,整體環境優雅而寧靜。從劉氏宗祠的建築格局,可以看出早期客家人對於祖先慎終追遠的深厚觀念,以及對地理風水上的重視。五溝村劉氏宗祠 https://bit.ly/3IE0Ein
泗溝村位於萬巒鄉西邊,西濱東港溪畔與內埔鄉合興村為鄰,東為五溝村,南為硫黃村。先民沿著東港溪到萬巒地區的開墾順序,依序發展出頭溝水、二溝水、三溝水、泗溝水及五溝水等五個客家聚落。清康熙58年(1723年),林、陳、吳、賴、張、黃、宋之姓氏為開庄7大姓。此庄屬於純粹的客家聚落。庄內三山國王廟創建於清光緒年間,主祀三山國王,居民稱「王爺壇」,是庄中的信仰中心之一。另一信仰中心為開庄伯公福攸宮,是清康熙年間林太保自廣東攜帶來的香火,以前洪水淹沒舊聚落後,靠伯公指引遷移至現今的四溝聚落。泗溝聚落境內保存許多傳統客家夥房,如掛有「武魁」匾額的陳屋,是清朝武舉人陳廷開的宗祠,屋頂有黑瓦及紅瓦排列,不同於周邊民居,凸顯武舉人的宅第氣勢,其他像「星聚堂」陳屋、「西河堂」林屋等皆保留相當完整。
-------
五溝客家聚落
五溝水意為「第五條溝渠」,繼泗溝水後命名。五溝水客家聚落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民宅大部分布於河流的兩岸,以面向河流背向道路居多,格局以合院式夥房為主,依建築的類型分「單槓屋」、「雙堂屋」、「不成夥房」、「三合院夥房」、「四合院夥房」、「圍壠屋夥房」。祠廟共有一間宗祠,一間忠勇祠,三間廟宇及六座伯公祠,在使用的功能上「開庄伯公」、「開基伯公」屬全村性的神,其餘均為區域性神廟。而「劉氏宗祠洋樓」、「觀海山房」、「劉氏宗祠前廣場」、「鍾氏祠堂大門」等四處為日式巴洛克建築。另外,五溝水的祖堂,位於正屋建築的中間,是五溝水建築中,最重要的空間;祖堂正門上的「堂號」、祖堂內部兩邊牆上棟樑下的「棟對」及祖堂的屋頂上燕尾屋脊為建築特色。萬巒鄉公所-五溝客家聚落 https://bit.ly/3vfnA4w
20201122=觀海山房: 屏東縣萬巒鄉西盛路28號 gps: 22.589246 120.597014 大約 - Google 相簿
觀海山房: 屏東縣萬巒鄉西盛路28號 gps: 22.589246 120.597014
20201122=觀海山房: 屏東縣萬巒鄉西盛路28號 gps: 22.589246 120.597014 大約 - Google 相簿 https://bit.ly/3Tno6W2
20201122=觀海山房: 屏東縣萬巒鄉西盛路28號 gps: 22.589246 120.597014 大約 - Google 相簿
萬巒漫遊輕旅 五溝水聚落幽境之美
萬巒漫遊輕旅 五溝水聚落幽境之美 | 伙房 | 大武山 | 湧泉 | 大紀元 https://bit.ly/4cwKdCv
五溝水聚落的「劉氏宗祠」,為進入聚落首見的當地重要地標。(楊秋蓮/大紀元)
萬巒漫遊輕旅 五溝水聚落幽境之美 | 伙房 | 大武山 | 湧泉 | 大紀元 https://bit.ly/4cwKdCv
【大紀元2016年08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楊秋蓮台灣高雄報導)炎夏之際不妨放下繁雜瑣碎之事,來趟農村漫遊輕旅,感受客家聚落獨樹一格的純樸風情。屏東萬巒鄉以豬腳聞名全台,但是卻鮮少人知,在萬巒鄉隱藏著一個具有療癒性的客家聚落--「五溝水」,它不是明星社區,更非亮點聚落,亦沒有繁華的妝點。不過,它可是全國客庄中,人文、生態保存最完善之一。
由於五溝水聚落風貌特殊,建築空間保存良好,素有六堆客庄「最後的香格里拉」之稱,因此屏東縣政府於2008年公告登錄為全台客家歷史建物聚落之首。聚落中,透澈的河流、樸實敦厚的居民及百年歷史的「伙房(三合院)」隨處可見。參差錯落、古意盎然的客家古厝,結合歷史文化與自然地景之地,正是「五溝水」聚落形成的核心。
穿梭在百年歷史的老街中,一幢幢紅瓦磚牆的客家古厝。(楊秋蓮/大紀元)
除了具有百年的特色「伙房」外,還有巴洛克建築及引人遐思的洋樓,在夕陽餘暉的照映下,一塊塊斑駁的紅瓦和泥磚散發著小城懷舊氛圍,經午後的西北雨洗滌,更突顯思古幽情之美。
「劉氏宗祠」五溝水聚落重要地標
據文獻記載,五溝水湧泉屬於農村水圳湧泉,源自於大武山的天然水脈。聚落位在屏東平原地下水泰武沖積扇之扇端湧泉帶,為清康熙年間,由廣東省嘉應州的客家移民所開墾而成的小村落。先民自西向東於河溝兩岸附近拓墾,並依土地墾拓順序,將當地命名為:頭溝水、二溝水、三溝水、四溝水至五溝水,而環繞四周豐沛的地下湧泉,正是蘊育此地優質農作及多元生態的重要結構。
清澈透底五溝水農村水圳湧泉,源自於大武山的天然水脈。(楊秋蓮/大紀元)
「劉氏宗祠」則是進入聚落首見的重要地標,其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伙房。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的林品軒表示,「劉氏宗祠」是五溝水聚落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宗祠,屬於三級古蹟。庄內有多戶百年歷史建築「伙房」,裡面仍有居民居住,除了客家宗祠必有的「紙燈籠」、「棟對」,從建築中可看出客家人對於後代子孫做人端正、品學兼優的期許。正廳堂號旁的門對「卯金啟瑞,乙火騰輝」,意寓一天晨光之開啟,希望後輩族人要有勤奮好學的向上精神。廳堂內高掛著白色紙燈籠,寫著「添丁進財」,有著傳宗接代的意涵,代表著一家的人丁興旺。
「劉氏宗祠」其右外橫屋建成當時最時髦的大正樣式洋樓。(楊秋蓮/大紀元)
五溝水聚落具有三大特色:伙房、伯公廟、水圳,同時也是深具指標意義的客家傳統文化「攻砲城」的起源地。順著西盛路而行「伙房」建築特別多,而堂號是每一姓氏的淵源及代稱,客家人大都會在自家的正廳門口上方懸掛祖先的堂號。如鍾氏為「潁川堂」、劉氏為「彭城堂」等。
位於西盛路的一個轉角處,有一座鑲嵌著黃、綠、藍等顏色鏤空磁磚的門樓,門樓上寫著三個字「鐵漢樓」,其為宋朝劉氏祖先劉元城身為諫官,不畏權勢敢批評時政,遭受皇帝貶官至廣東省嘉應州(梅縣),北宋文豪蘇東坡為其撰詩,褒揚頂天立地的鐵漢,後代劉氏子孫便以「鐵漢樓」為堂號。
一座鑲嵌著黃、綠、藍等顏色鏤空磁磚的門樓,門樓上寫著三個字「鐵漢樓」,後代劉氏子孫便以「鐵漢樓」為堂號。(網路翻拍)
吸睛的巴洛克式學堂「觀海山房」
穿梭在百年歷史的老街中,隨處可見一幢幢紅瓦磚牆沿著老街挺立著的客家古厝,將客家人硬頸的精神展露無遺;最吸睛的莫過於這幢巴洛克式的洋樓「觀海山房」,在一片紅磚瓦屋的老街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觀海山房」是劉家在當地重要的文化重心。劉家一門三貢生年老辭官後,為回饋鄉里、重視地方教育,創辦了「觀海山房」漢學堂當作培育人才的處所。
「日治時期水泥這類建材,在當時是高級的物料,有錢人家才買得起,現在台灣所見日治時期的水泥跟洗石子等建材,大部分是日治時代富貴人家保留的建築。」林品軒說:「觀海山房」整棟的建築仿巴洛克的風格,而上面的圖騰都有其涵義,鏤空石牆上的竹與南瓜更是特別,「南瓜」代表多子多孫,「竹」則隱含知識分子的高風亮節等。
「觀海山房」仿巴洛克的風格建築,為劉氏創辦的漢學堂亦五溝水重要的文化重心。(楊秋蓮/大紀元)
五溝水是重要溼地不是觀光勝地
「五溝粄條」手繪亮眼的牆面「讚」正在向我們招手,這裡是聚落的美食地標,林品軒特別介紹這面牆存在的意象,他說,讓廢棄的建築物重生並不是將新的東西帶入,而是將原有的物品加以保存利用;這面牆是與村民將廢棄的瓦片及磚頭再物盡其用,將磚砌成一片牆後,再利用瓦片在牆上黏貼成一隻魚狗(翠鳥)。
五溝水聚落的美食地標「五溝粄條」是遊子難以忘懷的家鄉味。(楊秋蓮/大紀元)
五溝水聚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除了百年歷史文化外,純淨的自然生態更是當地的特色。擁有得天獨厚的農村水圳湧泉,豐富承載著多元的水生動植物種類,是一處極好的天然環境。「漂漂河並不是遊樂場地,主要是為了讓都市小孩體驗鄉村孩童以前玩水的方式,藉由戲水啟發城市小朋友能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林品軒說,過去網路一篇五溝水漂漂河的文章迅速轉發後,原本寧靜的老庄頭一下爆紅,造成居民與生態不小的壓力。五溝水清澈的溪流貫穿聚落,傳統建築是私人產權,到水圳或溼地的路徑是民家三合院內的小巷弄。他呼籲遊客不要只顧著拍照、遊覽、玩水,已走進住家而不自知,造成社區困擾,甚至嚴重影響溼地生態。
五溝水守護工作室的林品軒講解外來種破壞河川與易孳生蚊蟲的植物(羽毛草)。(楊秋蓮/大紀元)
「要到五溝水體驗文化生態之旅,必須先與當地守護五溝水聚落的社團預約。」五溝水守護者邱汶泉則表示,我們歡迎民眾到五溝水來做深度漫遊,先了解當地的人文風情與自然生態環境後,再感受人水共生的的情誼。他還說,在此棲息的珍稀動物不計其數,河岸旁緊鄰的自然植被,使每種生物都能找到最舒適的棲息地,如台灣特有種的短吻紅斑吻蝦虎,而長年湧出的泉水水溫終年維持24℃,可說是魚類的天堂。
清澈透底水圳湧泉可見台灣特有種的短吻紅斑吻蝦虎。(楊秋蓮/大紀元)
善用地的自然資源創造地方活力
多年來台灣一直推動農村轉型,希望從傳統上提供糧食、填飽肚子的產業,轉型為教育、健康、休閒、觀光,甚至文化產業。原本寧靜的五溝水聚落在漂漂河一夕爆紅後,湧入大量的觀光客,帶來許多紛擾,因此五溝水人必須面對文物古蹟、生態保育與觀光發展取得均衡的問題。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站長劉晉坤認為,在觀光設施有很多不足的情況下,貿然發展成觀光社區並非在地之福。
「善用地的自然資源,同樣可創造地方活力。」劉晉坤說,發展觀光並不是不好,不過要有適當的管理機制,使農村的獨特景觀及鄉土文化特質可以保存。我們不斷地推動五溝水溼地成為國家重要溼地,並在社區中舉辦有機農業課程,維護上天賜予的美好環境,在自然湧泉區以安全的方式辛勤耕耘,孕育出友善環境而且對人健康的食物,進而走出一條永續利用環境的五溝水活路,而非一味地朝觀光發展。
若說聚落以五溝水為核心,而「五溝水守護工作站」則為居民核心,工作人員希望能好好規劃社區戶外生活空間,並帶動居民參與,以持續守護著水圳及周遭的生物,讓在地人文風情及生態特色能持續傳承保存。
萬巒漫遊輕旅 五溝水聚落幽境之美 | 伙房 | 大武山 | 湧泉 | 大紀元 https://bit.ly/4cwKdCv
半月池
半月池|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ccuOXP
「半月池」是客家夥房正前方呈現半月形狀,以鵝卵石堆砌而成的水池,在風水學上有聚氣納財之說,在生活上別具有消防、救災、養魚及調節氣候的功能。興建半月池非一般家族能建造的,必須要家中有人做官或者科舉考試中舉,才得以興建。在六堆地區其他鄉鎮也有類似的半月池空間,如內埔鄉內田村、豐田村還有萬巒鄉鹿寮村等地,但屬萬巒鄉五溝村廣玉祖堂內的半月池為目前最具有規模及代表性,廣玉祖堂此家族的子孫在日治時期曾擔任保正,也出了六堆有名的仕紳劉安紅,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曾任萬巒鄉庄長一職,也擔任日本時期的参議事常往來北部開會,半月池的興建就因有此家族背景條件,興建半月池大都就地取材引溪流(俗稱田水)進屋宅當半月池的水源,一般夥房建屋在傳統觀念左尊右卑,半月池的水源也依循此道,必須從屋宅左後方(龍邊),建立俗稱水路通過橫屋外圍排水道進入,五溝水半月池興建年代據劉家後代表示約為一百多年前,確實時間已經不太可考,它的直徑有42公尺,半月池位在廣玉祖堂前,祖堂創建於清代,所處的位置是五溝村西盛路上,半月池為漢族建築的特色,半月池形狀近似半圓形的池塘,池內裡面蓄養的魚種有吳郭魚、鯽魚、塘虱、鯰魚等淡水魚,除了是早期供應額外食物來源,劉氏家族也常用池子裡養的魚招待客人或自行食用。過去半月池附近的居民無人敢隨意進入,半月池內更是禁止戲水游泳,一來水深怕溺斃等意外,二來半月池在當時是提供附近人家近百戶的民生水源。半月池周遭美輪美奐、廣植樹木與花草,池邊還畜養了幾隻鴨子增添不少生動的農村美感,在靠近屋舍的水池旁邊設有動力水車,水車除了調節水量外還兼具景觀,半月池的中央位置,設有六角造型的中台,又稱為「水中六合」的風水造景,池中的六角平台與附近劉家觀海山房的「陸上六合」形成建築空間的中軸線,池中間設有三層六角造型的平台,分上、中、下,下層以卵石砌成最上層種植客家民俗花之一的矮仙丹又稱新丁花,平台周圍有接水管線,利用池中的水噴灑周遭的花草樹木,池子周圍通常是以卵石砌作,在池邊兩側左右各有立石,主要是做為上下池塘的門。池水來自成德村泉水窟流向西盛路的矮橋伯公劉氏宗祠在流入半月池,池中設有兩個水閘門東邊進水由西南方向流出。靠閘門在調節水量,閘門流入溝渠再與建築物四周的排水溝相通,池塘的作用不僅有如現代的陰井,同時也兼具了養魚、防火、灌溉和調節氣候及風水上的種種功能。
因為引用半月池旁佳平溪支流的水,加以五溝村湧泉處處,在早期不論用水、洗衣、洗滌、磨粉(利用動力水車)、養魚等,都靠此池子流出的水,就在那樣的環境背景下,廣為附近民眾使用,近年來人為環境破壞及外來物種入侵造成許多原生物質瀕臨滅絕的危機,在水生生態復育理念下,半月池引西盛支流進水閘口前後約20公尺水域為範圍進行復育示範營造點,現在每到清晨或下午都可見許多附近的民眾到半月池的周邊散步運動。
半月池|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ccuOXP
廣玉祖堂半月池為目前五溝水聚落的重要景點,為五溝社區導覽的五大重點(劉氏宗祠、觀海山房、廣玉祖堂半月池、南柵伯公、五溝社區公園)之一。廣玉祖堂為五溝水劉氏族人劉廣玉宅邸,其家族為劉氏宗祠後代。廣玉祖堂半月池為五溝水聚落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半月池,它的興建年代具劉家後代表示約為一百多年前,確實時間已經不太可考,它的半徑很大,曾經供應附近數十戶人家使用,早年半月池周遭美輪美奐、廣植樹木與花草,旁邊兩側設置動力水車,水車旁有磨坊,用以磨粉煎餅等。半月池的中央位置,設有六角造型的中台,據說是風水之用,被稱為「水中六合」,與附近劉家觀海山房的「陸上六合」有種相對應的趣味。名稱:五溝村廣玉祖堂半月池-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6658858) https://bit.ly/3vg7Uhs
屏東客家輕旅行—萬金五溝水聚落巡禮(劉氏宗祠、鍾氏萬成祖堂、和興鍾家夥房、觀海山房) @ 海龜獵人 :: 痞客邦 ::
屏東客家輕旅行—萬金五溝水聚落巡禮(劉氏宗祠、鍾氏萬成祖堂、和興鍾家夥房、觀海山房) @ 海龜獵人 :: 痞客邦 ::
屏東萬巒大武山下 五溝水守護者劉晉坤,為客家聚落鋪一條永續的路
屏東五溝水是大武山下一處寧靜的親水聚落,地下伏流水豐富,湧泉水圳環繞。不過自從1970年代經濟起飛後,當地的水文、生態便受到威脅。看著家鄉美麗的綠毯不再,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站長劉晉坤從此下定決心,一定要恢復水溝的樣貌。
屏東萬巒大武山下 五溝水守護者劉晉坤,為客家聚落鋪一條永續的路
屏東萬巒大武山下 五溝水守護者劉晉坤,為客家聚落鋪一條永續的路 - 微笑季刊:2020夏季號《在風景裡住下來》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https://bit.ly/3vfpEcM
屏東縣
五溝水是大武山下一處寧靜的親水聚落,「水」是這裡的關鍵字,地下伏流水豐富,湧泉水圳環繞,居民傍水而生,造就強烈的聚落感,至今保留完整的水圳系統及傳統伙房,深入彎彎曲曲的巷弄中,時間沒有暫停,只是慢了下來,連騎腳踏車都覺得太快,老厝的一磚一瓦皆引人駐足。
喝大武山湧泉長大的劉晉坤,是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的站長,「你知道嗎?我小時候的五溝水就像台東的池上一樣,稻田一望無際,非常漂亮。」兩百多年前,客家移民相中五溝水肥沃的黏土,特別適合種稻,加上客家傳統重視民宅「面山望水」,五溝水的大武山和佳平溪符合先民的理想之地,就此開墾定居。
「以前當地的平埔族有用檳榔提親的習俗,後來居民也習慣在自家後院種幾棵檳榔樹,夏天吃檳榔可消暑。」1970年代,經濟起飛,運輸業、營造業對檳榔的需求量大增,連帶提升檳榔價格,五溝水的稻田紛紛轉作檳榔,美麗的綠毯不再。後來當地的水文、生態也受到威脅,「以前家裡後面的水溝很清澈,有螃蟹、竹林和野薑花,國高中的時候,突然發現水溝裡流出暗紅色的水,竹林也不見了,當下就決定有一天我要恢復水溝的樣貌!」自此埋下劉晉坤日後從事社區營造的種子。
2011年,五溝水守護工作站成立,剛開始與社區的關係有些衝撞,「直到這一、兩年才培養出溝通的默契。」如今這裡像是五溝水的資訊站,留住年輕人外移的腳步,為社區鋪一條永續的路,復育水草、維護生態,結合伙房聚落舉辦一日小旅行,夏季來還能玩漂漂河,目前正著手修築廢棄的水閘門,「為了使用傳統工法,我們還特別去花蓮吉安初英山向老師傅學砌石牆。」(延伸閱讀:不是只有豬腳!到屏東萬巒品嘗當地人更常吃的客家粄條,享受南國恬靜氛圍)
夏季的漂漂河是五溝水最涼快的風景。(圖片提供.五溝水守護工作站)
漫遊五溝水,穿梭在劉氏宗祠、大我祖堂、觀海山房、廣玉祖堂及半月池之間,別有逸趣,也能看出不同時期的建築風貌,受日本殖民影響,劉氏宗祠的庭園、觀海山房的牆面,都加上了類巴洛克風格的裝飾。由於整體環境充滿歷史紋理與地方特色,五溝水是全台第一個受文化資產法指定的客庄聚落。(延伸閱讀:懷舊慢旅行 走入屏東美崙村—老夫子的家鄉,享受客庄的愜意)
劉晉坤對於修葺中的水門護岸頗為自豪,採用古早的七星砌工法,待修築完成將是另番水岸風景。
遊逛累了,就到五溝水涼水攤歇歇腿。宋沛宸是五溝水的返鄉青年,3年前在自家門前擺起涼水攤,「以前長輩會去採長柄菊和咸豐草,曬乾煮成消暑的青草茶,讓我有了擺攤的靈感。」她還自創「五溝水特調」,以紅茶或綠茶為基底,加入手工熬煮的鳳梨果醬和在地工廠出產的酒釀,甘甜好風味讓喝過的人都印象深刻。
屏東萬巒大武山下 五溝水守護者劉晉坤,為客家聚落鋪一條永續的路 - 微笑季刊:2020夏季號《在風景裡住下來》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https://bit.ly/3vfpEcM
觀海山房
除了客家傳統建築外,五溝水也有西式建築特色的「觀海山房」,仿巴洛克建築的紅磚瓦屋,看來頗有異國風味。
光看外牆的洗石,尖尖的洗石與周圍牆上比較平的洗石之不同,便可知兩者是在不同年代下興建。
建於大正10年(1921)的觀海山房,為劉家建造的的宗親書房,培育了許多六堆客家人才,被譽為「五溝第一學堂」。
【屏東萬巒景點】五溝水,漫步最完整的客家聚落,從建築認識客家文化 | BringYou https://bit.ly/49LM4kV
文章出處: https://www.bring-you.info/zh-tw/wugoushui-hakka-village
在完成新竹新埔鎮劉氏宗族-「藜照鐵漢」的採擷與書寫後,接到朋友來信詢問,是否到過屏東萬巒鄉五溝社區的「劉氏宗祠」,並鼓勵我到屏東萬巒的「五溝」走走。 319旅行事誌----五溝情懷--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劉氏宗祠.觀山海房.穎川堂.鐵漢樓. https://bit.ly/3VlSMK3
其實,早在二十年前(1986年)就曾遊覽過萬巒的五溝社區,不過是為吃海鴻飯店著名的萬巒豬腳。第二次是在2001年8月為了拍攝「椅子」環島旅行,對五溝客家聚落的寧靜氣氛與沿路充滿著清新的檳榔花香,留下不解的情緣。往後每年一定都會到萬巒的五溝社區,隨意漫步在庄內的老厝巷弄中,似乎成為生命重要的儀式;不知道是對憑弔?亦或是挽留?
萬巒昔日流傳這麼一句客家俚語:「不到五溝不入流,不入劉也不流」,意思是這麼說的,到萬巒一定要到五溝,才能真正體會客家人的生活智慧,而到五溝不進入劉氏宗族的私塾「觀山海房」就無法成為有學識修養的人。
所以,「入劉也要入流」;五溝社區,是目前屏東縣境內少數完整的客家聚落之一。到「五溝」當然不能只拜訪「劉氏宗祠」、「觀山海房」而是要徒步進入五溝庄內,瀏覽歲月斑斑留在古厝上的痕跡。要是妳(你)還會說 上幾句客家話,殷實的老人家會像看見自己宗族的孩子般,欣喜的表情寫在臉上,熱心介紹五溝的一切,不論你(妳)是從哪裡來的。
「劉氏宗祠」位於五溝庄口,創建於清同治3年(1864年),歷經六年時間,於清同治9年(西元1870年)興建完成。又於日據大正10年(1921年)大修一次,並增建前庭小型廣場、 左右兩側各乙座鴛鴦涼亭及修築四周洗石子圍牆。原本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提議將「劉氏宗祠」列入三級古蹟,但劉氏宗族會議決議仍希望自力管理宗祠。不過,最近一次的整修卻突顯出,在修護工法上與用色上的問題, 已讓劉氏宗祠稍失古意。
離劉氏宗祠不遠,西盛路上的「穎川堂」,面積不大,但周邊洗石子的圍牆的裝飾與劉氏宗祠類似,猜想是同時期的建物,院內正堂竹編門簾是傳統客家門面遮陽與確保隱私的特有習俗。
「觀山海房」 為劉清元(學號海山,別名鰲)與其長子成金、次子成台先後考取貢生,在廣東秀才劉耀初的指導下創辦「觀山海房」 學堂,使五溝文風進入鼎盛時時期,是六堆地區培育客家子漢學的重鎮。1919年日本實施皇民教育,推行「國語」,禁止漢學,「觀山海房」從此成為絕響。
「觀山海房」目前為私人宅院。「觀山海房」係閩洋融合建築,建於1925年間,成ㄇ字型對稱形制,正面山牆施以各種流行之磨石子裝飾,窗楣以花卉卷草洗石子做為裝飾,並以洗石子為磚牆飾帶,屋況維護良好,仍以優雅而驕傲的姿態屹立著。
在全球化的洪流中,五溝社區仍安靜地保持著客家聚落中一貫樸實淳厚的性格, 不張揚聲勢,不怨天尤人,一股堅定維繫庄園生活而勇敢掙扎的可敬精神,五溝的硬頸鐵漢替台灣傳統農村留下最好的見證。319旅行事誌----五溝情懷--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劉氏宗祠.觀山海房.穎川堂.鐵漢樓. https://bit.ly/3VlSMK3
阿達碼 206/06/02 彰化芳苑
公告資料 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類別古蹟 級別縣(市)定古蹟 種類祠堂 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五溝水劉氏宗祠|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v2Tgdu
1.所在位置與建造年代
「五溝水劉氏宗祠」位於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西盛路70號,由劉姓族人於1864年(清同治3年)共同創建。
2.相關事件背景
劉氏宗祠祖先約於1780年乾隆年間,從廣東省嘉應州渡海至臺灣五溝開墾。因宗族人口不斷繁衍,劉姓族人便倡議建立宗祠。1864年(清同治3年)由愛塘派下的應絕、應端、廣玉,聯合北塘派下的振亨,以其第六世祖「積書」為名,共同創建劉氏宗祠。1894年(清光緒20年)劉氏宗祠重修,將屋宇升高五寸。1895年(明治28年)因日本殖民臺灣,劉氏宗祠停工。劉氏宗祠於1908年(明治41年)依原有的樣式整修而成。1921年(大正10年)擴建左右第二橫,「然藜閣」與「重光樓」兩門樓。右外橫屋大正樣式洋樓,以及堂前洋式花園涼亭、雙獅洗石圍牆,始成宗祠今之樣貌 。
3.指定時間
「五溝水劉氏宗祠」於2022年4月14日經屏東縣政府公告指定為古蹟。古蹟本體包含前堂、後堂、左護龍、右護龍、廚房(位於左護龍)。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22-04-14屏府文保字11130213500號
公告公文五溝水劉氏宗祠公告.pdf
評定基準1.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2.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3.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指定理由1. 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之登錄基準: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2. 劉氏宗祠屬於五溝水聚落之重要祖堂及夥房,前埕、圍牆、門樓均有客家建築之特色。
3. 宗祠建築燕尾屋脊,彰顯家族顯赫,彩繪、浮雕具高度藝術價值,木雕、泥塑亦有當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堂前巴洛克圍牆具稀少性。
法令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
所屬主管機關屏東縣政府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
屏東縣
萬巒鄉
五溝村西盛路70號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聯絡單位: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聯絡電話:08-7210234#554
聯絡地址: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地籍資料110TC028905PIC1.pdf
110TC028905PRC0.pdf
110TC028905REGB.pdf
110TC031562REG2.pdf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地籍所有權屬使用分區分區類型
屏東縣 - 萬巒鄉 - 德勝段 - 631私有非都市區一般農業區屏東縣 - 萬巒鄉 - 德勝段 - 632私有非都市區一般農業區屏東縣 - 萬巒鄉 - 德勝段 - 647私有非都市區鄉村區屏東縣 - 萬巒鄉 - 德勝段 - 648私有非都市區一般農業區屏東縣 - 萬巒鄉 - 德勝段 - 652私有非都市區鄉村區顯示更多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1. 屏東縣萬巒鄉德勝段631地號(部份):326.79㎡。
2. 屏東縣萬巒鄉德勝段632地號(部份):66.67㎡。
3. 屏東縣萬巒鄉德勝段647地號(部份):1629.42㎡。
4. 屏東縣萬巒鄉德勝段648地號(部份):51.31㎡。
5. 屏東縣萬巒鄉德勝段652地號(部份):63.29㎡。
6. 屏東縣萬巒鄉德勝段649地號(全部):550.47㎡。
7. 屏東縣萬巒鄉德勝段650地號(全部):574.13㎡。
8. 屏東縣萬巒鄉德勝段651地號(全部):380.39㎡。
管理人/使用人身分
姓名/名稱
管理人
劉〇〇
外觀特徵1.建築本體構造、座向、空間、樓層數
「五溝水劉氏宗祠」為磚木混和構造建築,傳統合院型式。整體平面格局包含外禾坪、內禾坪、前堂、左、右正身間、後堂祖堂、左右護龍。座向採坐西朝東,為二堂四橫圍屋形式 。
2.建築構造與外部裝飾(由下至上描述)
劉氏宗祠外禾坪圍牆入口設有洗石子石獅與竹節造型裝飾;外禾坪為洋式花園,兩側設有磚造與洗石子材質的涼亭;內禾坪圍牆為磚造,內部有嵌於牆壁內的天公龕。
中間院門為土埆造,外糊灰泥,屋脊為燕尾脊型態,背面上方設有匾額「大乙重光」,脊面有剪黏裝飾。左側院門為「重光樓」;右側院門為「然藜樓」,兩側院門為磚造與洗石子材質,且皆有燕尾脊裝飾。劉氏宗祠中間院門上方設有匾額「彭城堂」,兩側則有「卯金啟瑞」、「乙火騰輝」對聯。前堂外牆下方有彩繪壁畫,上方水車堵飾有交趾陶。左右護龍門框以磚砌成,外牆下半部漆有藍色油漆,外牆為斗砌與土墼磚合 。前堂屋頂為硬山式、步口型式為出步起,檐頭斗栱、雀替與員光雕刻精美;後堂祖堂為開放式空間,屋頂為硬山式。左右護龍屋頂為硬山式,馬背形式為火型、出屐起。
室內特徵1.建築空間格局
「五溝水劉氏宗祠」祠堂建築空間分為前堂、左右次間、後堂祖堂;左、右護龍空間各有五開間。
2.內部裝修與裝飾
前堂正廳為主要祭祀空間,供奉劉家歷代祖先牌位,下方設有土地龍神香座,上方掛有匾額「祖德流芳」。正廳內部燈樑掛有男燈及女燈,正廳左右牆面有一組棟對,左側為「興沛邑而順天人累仁積德滅楚去秦讀史書念四帝莫靈具在」,右側為「都彭城以垂統業探本窮源由唐迄漢溯族系千百世昭穆孔明」 。後堂祖堂內部設有燈樑,後方牆面上方以鏤空磚砌成,並掛有一塊匾額,屋架為擱檁型式。左、右護龍各有五開間,右護龍內部有木製櫥櫃、日式天花板與閣樓,屋架為擱檁型式。
使用情形「五溝水劉氏宗祠」由劉奇川積書祭祀公業負責保養及維護工作。本建築開放參觀,開放時間為上午8:00至12:00,下午2:00至5:00。
現 狀「五溝水劉氏宗祠」目前保存狀況良好。 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五溝水劉氏宗祠|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v2Tgdu
五溝水
五溝水|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TnOS0q
五溝水照片 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圖像來源: 屏東縣政府
五溝水|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TnOS0q
類別聚落建築群 級別聚落建築群 種類漢人街庄
1.建造年代
「五溝水」為屏東六堆客家聚落,聚落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1710年(清康熙49年),位於屏東縣萬巒鄉。早期聚落發展以東興及西盛庄為主,其後因人口的增長等因素,漸往北邊得勝及南邊大林發展。
2.相關事件背景
1710年(清康熙49年)至1720年(清康熙59年)熊姓族人為最早入墾五溝水,一開始居住於東興庄內,然後漸漸向西盛往大林方向發展。1722年(清康熙60年)因爆發朱一貴事件,六堆村莊組織團練,原村中熊姓族人,因吳姓族人在祭祀公業支持下離開五溝,只留下少數族人並保有東興庄的部分土地,吳姓族人則幾乎擁有了整個西盛庄的土地。1800年(清嘉慶5年)至1894年(清光緒20年)北塘派下劉姓族人入墾,但當時西盛一帶土地多為吳姓所有,劉姓在五溝水地區據地僅只「劉屋伙房」一棟。愛塘派下第12世的劉大我來到五溝水從事農耕,在西盛的外緣建立了一棟祖堂,也就是劉氏大我祖堂。同屬愛塘派下13世的劉偉芳等人從吳姓人士手中買下六甲地和一棟伙房作為祖堂。為團結族內人力,劉姓族人倡議建立宗祠,1864年(清同治3年)時,愛塘派下聯合北塘派下,共同創建劉氏宗祠,自此宗祠成了族人的精神信仰中心,成為五溝水的主導者。日治時期前期因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使人口增加,而有一些族群向大林、得勝等地遷移與發展,使得聚落範圍擴大。後期由於臺灣總督府的管理政策,祭祀公業存在受到壓迫,逐漸萎縮。戰後後土地放領政策,宗族向心力消失,每個分支的家族祖堂取代成為宗祠核心。爾後五溝被劃入萬巒鄉的十四個村之中,五溝現在的居民以劉、吳、鍾三姓最多,其中以劉姓居民最多。
3.登錄時間
「五溝水」於2008年5月19日經屏東縣政府公告登錄為聚落建築群。登錄範圍以現今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包括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08-05-19屏府文資字第0970101759號
公告公文缺公告函.txt
評定基準1.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者2.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3.設計形式具藝術特色者
登錄理由1.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
2.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
3.客家建築設計形式具藝術特色。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6條暨《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
所屬主管機關屏東縣政府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
屏東縣
萬巒鄉
以現今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為範圍;包括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屏東縣政府
聯絡單位: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聯絡電話:08-7210234
聯絡地址: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所有權屬身分公私有
姓名/名稱
土地所有人私有
五OOOOOO
建築所有人私有
五OOOOOO
地區發展與特色1.所在位置
「五溝水」位在屏東縣萬巒鄉內,東接赤山、萬金兩個聚落,北有成德村,西臨四溝水,南隔萬巒、佳佐為界。以現今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為範圍;包括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
2.周邊環境特色
「五溝水」為一客家傳統聚落,在客家六堆地區中屬於先鋒堆。五溝水東側有南大武山,形成萬巒地區由東往西逐漸傾斜的地勢,順勢而下的合流,從北方萬安方向來的東港溪上游,與泗溝村匯集了另一股來自東邊赤山與新置方向的河流,形成一塊三角形平原,為五溝水。受到地勢影響,流經五溝庄內的溪流轉折向東流,此現象在臺灣西部難得一見,稱為「水流東」,也被當地居民視為很好的地理風水。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1.歷史背景
「五溝水」的發展脈絡可分為1710年(清康熙49年)至1720年(清康熙59年)熊姓入墾、1721年(清康熙60年)至1800年(清嘉慶5年)六堆時期、1800年(清嘉慶5年)至1894年(清光緒20年)劉姓入墾、1895年(明治28年)至1945年(昭和21年)日治時期及戰後等期。
1710年(清康熙49年)至1720年(清康熙59年)熊姓入墾:熊姓族人為最早入墾五溝水,一開始居住於東興庄內,然後漸漸向西盛往大林方向發展。後由於人口增長,不久便成為村中主導地位,並在村的最南角建立了一座朝向村莊所在地的伯公廟,即今大伯公。而當時的五溝村因熊姓人口眾多又稱熊半村,也在熊姓為主下開墾了東興庄,並逐漸發展到西盛庄。
1721年(清康熙60年)至1800年(清嘉慶5年)六堆時期:1722年(清康熙60年)時朱一貴事件,六堆村莊組織團練,五溝水已是其中一個大庄,在開庄十年間,人口增加迅速,西盛庄人群也開始聚居。原村中熊姓族人,因吳姓族人在強而有力的祭祀公業支持下離開五溝,只留下少數族人並保有東興庄的部分土地,吳姓族人則幾乎擁有了整個西盛庄的土地。此後數十年,在六堆自衛自治組織下,五溝水納入了一個大的社會結構和經濟體系中,而由於姓氏的消長和土地所有權的變遷,五溝水的重心由東興移到了西盛庄。
1800年(清嘉慶5年)至1894年(清光緒20年)劉姓入墾:最先來的劉姓族人可能是北塘派下,但當時西盛一帶土地多為吳姓所有,因此在吳姓土地的外圍接近熊性的地方蓋了一座祖堂。這一派的族人開墾似乎並未成功,北塘派下在五溝水地區據地也僅只一棟,即五溝水人稱的「劉屋伙房」。愛塘派下第12世的大我來到五溝水從事農耕,在西盛的外緣建立了一棟祖堂,奉祀祖宗神靈,也就是劉氏大我祖堂。同屬愛塘派下13世的偉芳等人初來臺灣時曾借住大我的伙房。後從吳姓人士手中買下六甲地和一棟伙房作為祖堂。偉芳買下伙房後,在進面大街對面開一間耀隆商號,因此致富。此房後連出三名貢元,堂前高掛進士匾,村人稱此屋為進士第。廣玉為偉芳的長房,因家族擴大,人口增長,遷居其旁建立伙房。此為偉芳長房派下祖產,亦為今五溝水最大之家庭,其屋宅規模、位置亦為五溝水之冠。也因廣玉祖堂家族的擴大,人口增加,於是瑞玉便在附近鄰近買下土地,建立該系的祖堂。為團結族內人力,劉姓族人倡議建立宗祠,1864年(清同治3年)時,愛塘派下聯合北塘派下,以第六世遠祖積書為名,共同創建劉氏宗祠,自此宗祠成了族人的精神信仰中心,成為五溝水的主導者。
日治時期:前期因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使人口增加,而有一些族群向大林、得勝等地遷移與發展,使得領域擴大。建築形式上,受日本殖民影響,劉氏宗祠的花園、觀海山房都加上了西洋語彙的裝飾,五溝村北邊建立了映泉禪寺,為村中廟宇之始。後期由於殖民政府的管理政策,祭祀公業存在受到壓迫,逐漸萎縮,加上戰後後土地放領,宗族向心力消失,每個分支的家族祖堂取代成為宗祠核心。
戰後:戰後五溝被劃入萬巒鄉的十四個村之中,屬於客家村落,四周與泗溝、萬金、赤山、成德等村相鄰。五溝現在的居民以劉、吳、鍾三姓最多,又以劉姓為三姓之最。
2.保存價值
五溝聚落除了完整保存多數客家夥房,當地的民宅配置也深受風水觀影響,為符合「一字水」、「聚面水」、「弓抱水」及「前敞背實」一般民宅都會依此配置。此外,五溝聚落四周溝渠環繞,形成了豐富的水草生態。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1.整體空間規劃
五溝水的村域,實質上包含了「村庄」、「田野」、「墓地」三個部分。
2.建築風格與構造
「五溝水」民宅大部分分布於河流的兩岸,以面向河流背向道路居多,格局以合院式夥房為主,依建築的類型分「一條龍」、「單伸手」、「雙堂屋」、「三合院」、「四合院」、「圍屋」,其中以三合院居多。此種類型的建築構造大多為磚造。五溝水客家夥房的圍牆常有嵌於壁內的天公祭拜處;五溝水的祖堂位於正屋建築的中間,是五溝水建築中最重要的空間;祖堂正門上的「堂號」、祖堂內部兩邊牆上棟樑下的「棟對」及屋內祖先牌位的供桌底下設有土地龍神,祖堂的屋頂上燕尾屋脊為建築特色。除了夥房,「劉氏宗祠洋樓」、「觀海山房」、「劉氏宗祠前廣場」、「鍾氏祠堂大門」等四處為日式與西洋混和建築。「五溝水」的祠廟共有1間宗祠,1間忠勇祠,4間廟宇及6座伯公祠,在使用的功能上「開庄伯公」、「開基伯公」屬全村性的神,其餘均為區域性神廟。伯公的型式除了有祠廟類型,南柵伯公仍維持化胎式伯公。
3.景觀特色
五溝村由於村莊旁邊有閩南與原住民部落,故在入村各個入口設有柵門,伯公也依其所在分為東柵、南柵等。伯公除了設置在庄頭四周,也有散布在田中的田頭伯公。設立伯公希望能守衛五溝聚落安全,田中的伯公則表現移墾居民希望神明保佑五穀豐收。五溝聚落溝渠橫繞,形成天然的聚落邊界,然溝渠流量不定,對外交通需依靠陸路,故村內設有7座橋,分別位於劉氏宗祠南側、映泉禪寺東側、鍾氏萬成祖堂東北側、鍾氏思河祖堂北測及五溝社區活動中心南側,另於南柵伯公前有小石板橋供人通行。此外,因為所有水系會合在大伯公週邊,形成三個水口及一個半島型土地,此區域稱為「三合水」;另外也因為地形影響「水流東」為五溝水特殊的水流景觀。五溝聚落夥房緊鄰密集且巷道沿地形脊脈自然發展,形成巷道霞宅且迂迴曲折。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五溝水聚落位於非都市土地,屬於鄉村區以及一般農業區。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1聚落內傳統客家夥房宅群。
2聚落中傳統街巷紋理。
3聚落中溝渠及周邊之自然生態環境。
4諺語、建築藝術等無形文化資產。
5五溝村內祈福、作福活動及元宵節傳統攻炮城活動。
6墓葬群。
地籍資料五溝水地籍圖.jpg
五溝水地籍圖.pdf
區域範圍界定
(內容與範圍)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土地面積共計51公頃。
土地面積51 公頃 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五溝水|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TnOS0q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