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為什麼在明代之前長期保持獨立、半獨立狀態-1381年,傅雲南為什麼在明代之前長期保持獨立、半獨立狀態-1381年,傅雲南為什麼在明代之前長期保持獨立、半獨立狀態-1381年,傅雲南為什麼在明代之前長期保持獨立、半獨立狀態-1381年,傅雲南為什麼在明代之前長期保持獨立、半獨立狀態-1381年,傅雲南為什麼在明代之前長期保持獨立、半獨立狀態-1381年,傅雲南為什麼在明代之前長期保持獨立、半獨立狀態-1381年,傅

雲南為什麼在明代之前長期保持獨立、半獨立狀態?
云南為什麼在明代之前長期保持獨立、半獨立狀態? https://bit.ly/48T2zf5
2023/10/12
反過來說,云南地區得以在分離600年后,重歸中華版圖,最關鍵就在于明太祖朱元璋的遠見卓識。
他授意明軍主將傅友德,斷然回絕了大理段氏首領的請降和歸附,而是將這個在當地統治持續四百多年時間,盤根錯節的地頭蛇勢力一舉蕩平。同時,不再以土著大姓間接統治,而是由沐英這個義子的子孫,世襲黔國公永鎮云南。
傅友德斥段氏使節:【大明龍飛淮甸,混一區宇,陋漢唐之小智,卑宋元之淺圖,天兵所至,神龍助陣,天地應符!】
明軍更開展了大規模的毀文焚書,將南詔和大理六百年歷史下累積的所有書籍,所謂「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簡編」,盡數付之一炬,再通過嚴刑峻法壓制當地勢力,將已經傳承了數百年的南詔和大理文明連根拔起,近乎不復遺存。
【自傅(友德)、藍(玉)、沐(英)三將軍臨之以武,胥元之遺黎而蕩滌之,不以為光復舊物,而以為手破天荒,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簡編,全付之一燼,既奏遷富民以實滇。】
從唐朝時南詔立國起,借用漢字和漢字偏旁創立了僰文,并記錄其獨特語言,大理國延續下來,六百多年下來,已經累積了大量用僰文撰寫的書籍。
而且這個源自中華文明的次生文明,在建立獨立政權的六百多年里,深受南亞與東南亞文明影響,已經發展出有別于中原文明的獨特性,假以時日,未必不會和同為中華文明次生文明的古代朝鮮、越南一樣。
明朝的大規模焚書毀史,斷絕了僰文傳承,銷毀了作為次生文明的南詔大理文明,也就在精神和文化層面,斷絕其成為下一個朝鮮和越南的可能。
明朝還用幾十年時間對云南地區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移民換種。江浙、江西、湖廣等地的約300萬中原移民,大規模遷入云南,并占據了交通相對便利的土地。
文明開化度較高的當地居民,有相當一部分被強行遷徙到當時飽經戰亂、人口稀少的山東地區,并很快徹底融合為漢人,時至今日,山東很多地方還有祖先來自「小云南」的傳說。
比如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朱元璋給傅友德、沐英的口諭:
【將云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五萬九千有零戶、八萬六百有零丁,除當馬站急遞鋪口使了的,余外的見一戶要一丁,自備槍刀,根大軍下營征白夷。若不肯去的,等大軍征了白夷回來,著總兵官領軍拿了遷了。】
簡單說,就是那些不肯「自帶干糧」跟隨明軍去打「白夷」的云南當地居民,都因此被視為政治上對大明不可靠,于是統統遷移到中原內地了。他們背井離鄉到了千里之外山東,當然只能別無選擇地接受漢化,當大明朝的普通百姓了。
至于沒有被遷徙的「白蠻」,和文明開化度較低的土著族群「烏蠻」,更被陸續驅趕到偏僻山區,分而治之。從明朝起,這些當地家族也紛紛變更族譜,捏造族史,宣稱自己原本是祖籍江南、四川等地的漢人,只是跟隨中原王朝的征討大軍才遷移到了云南,也就是所謂「冒籍」
比如建立了大理國政權的「白蠻」段氏家族,也是從明朝后期成書的《南詔野史》中,變成了河西武威郡人。而眾所周知,漢人段姓郡望武威,出了東漢太尉段颎等多位歷史名人。
這些自稱漢人后裔的「冒籍」者,更大規模的易風改俗,主動接受中原漢人的風俗習慣,只因為他們深知:在大明朝治下,唯有漢人才能不受歧視地獲得更多社會資源和上升空間
明朝政府倡導的大規模的移民換種,持續數百年的改土歸流和強制同化,當地土著的大規模主動漢化,改變原有祖源記憶,接受強勢族群的新族源記憶,產生新的族群認同。這也徹底改變了云南當地的族群結構和民族比例,讓漢人占據了云南的絕對主體地位。
明朝這種對當地文明堪稱嚴苛的做法,看似絕對不符合現代社會倡導的「人道主義」,
然而,業已存在的歷史事實,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從來不是僅靠在家里種地縫衣,而就是用火與犁、書與劍,去征服和同化了北狄、南蠻、東夷、西羌的一個個部族,才從黃河流域一個小小部族,成為當今人類社會第一大族群。
『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臣妾。殊俗百蠻,義無親疏,服順者褒賞,畔逆者誅罰,善惡之效,呼韓、郅支是也。』
正如昭君出塞的佳話背后,是一個匈奴單于對漢朝俯首稱臣,是另一個匈奴單于的人頭高懸長安闕下,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是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臣妾!
這才是大漢之所以為大漢,這才是華夏之所以為華夏。
云南地區的特殊地理、氣候環境,在生產力不夠發達的中國古代,確實是阻隔中原王朝大軍的最好利器。因此,從漢武帝征服西南夷,攻滅滇國起,當地土著居民的反抗便此起彼伏。
公元223年4月,當劉備病逝,和東吳內通的南中豪強雍闿,殺建寧太守正昂,又把益州太守張裔綁縛吳國;孫權封雍闿為永昌太守;越嶲郡殺死郡將焦璜,牂柯郡殺掉從事常頎,南中三郡皆反。
這場叛亂持續了近兩年,公元225年3月,諸葛亮親率大軍,深入險峻叢林,克服煙瘴侵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以卓絕的人格魅力讓南中各族膺服, 雍闿被殺,孟獲降服,到是年秋天,南中三郡平定。
從此,南中百姓從此真正接受蜀漢統治,當地的人員兵力、耕牛戰馬、金銀礦產、犀角皮革,都源源不斷地充作蜀軍軍資,使蜀國獲得了一個穩定而資源豐富的大后方。(【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于是費用不乏】)
當地善射的夷人,還被諸葛亮編練成軍,組建了一只行動敏捷的山地步射軍團:無當飛軍,在此后蜀漢數十年戰史中,屢建奇功。
然而, 南中各族甘心承受沉重的負擔,為蜀漢北伐戰爭出錢出力,但卻也是唯有諸葛亮此等千年一出的華夏圣賢,才能做到的奇跡。
從星隕五丈原后,南中各族對漢人統治的反亂便此起彼伏了。蜀漢后期名將馬忠、張嶷等,皆多次出兵平定當地亂事。
而就在蜀漢應對南中叛亂的幾乎同時,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與其他東吳將帥如陸遜、賀齊等人,則繼續著東吳政權長達近百年的對山越戰爭。
孫權更公開鼓勵麾下將領通過脅誘、俘獲、招募,將山越和其他蠻族「強者為兵,羸者補戶」,化為自己的私兵部曲。有如此好處,東吳將領們當然積極踴躍,樂此不彼,戰斗力遠遠強于去合淝「例行公事」性質的武裝游行。
諸葛恪在三年時間收服了山越四十萬眾,并挑選其精壯,得到四萬甲兵,令孫權大喜過望,終于在臨終前立他為首席托孤大臣,以賞其功。
也正是這場偉大的征服戰爭,將江南地區原住民山越族給大規模清剿與同化殆盡,將秦漢時期尚是被蠻夷重重包圍,一個個漢人聚集區星羅棋布的江南,真正變成了漢民族牢不可分的本土,為東晉永嘉南渡后華夏文明的火種得以延續,留下了一大塊肥沃豐饒的生存空間;一如東羅馬帝國與君士坦丁堡之于歐洲文明的巨大意義。
當然,這種對比并非要苛責諸葛丞相,云南的特殊地理氣候,確實使得漢人政權去漢化和同化當地土著的難度,遠遠大于江南地區。
從西漢到東晉的數百年里,名義上是漢人政權統治著云南地區,然而,陸續遷移的中原移民非但不能去同化當地土著,反而自己也半蠻族化了,相對土著較為發達的文明,更讓他們往往成為分裂離心勢力的代言人。
如從晉朝起,云南地區的首席大族爨氏,便是源出河東大姓班氏家族,居然還是民族英雄班超、史學大家班固的同族。然而,他們從東晉起,便利用遠在建康的中樞政權的鞭長莫及,將自己家族勢力遍布云南各郡縣,經營得盤根錯節,從此開啟了「爨氏據滇」的半獨立歷史。
而且, 在從晉朝長達數百年的實際割據狀態下, 爨氏家族自己也在和當地土著的通婚混居中,變成了有別于中原漢人的所謂「爨人」,并且使用一種有別于中原漢字的所謂「爨文」 。 到唐朝中期以后,當地土著「烏蠻」蒙氏興起,打敗爨氏,建立了完全獨立的南詔政權。
在南詔國和此后的大理國時期,從前那些爨人,更進一步被「烏蠻」和「白蠻」融合同化,徹底蠻族化了,無論語言還是習俗,都找不到半點昔日河東漢人高門大姓的痕跡。
南詔政權是以「烏蠻」蒙氏為王族,大量的「白蠻」貴族為支柱的奴隸制政權,異常窮兵黷武,無歲不戰,多次打敗緬甸,吐蕃,唐朝,并屢次進攻四川、廣西、黔中、交趾等地,大量掠奪漢人人口,貶為奴隸,供其軍備生產。
特別是在唐朝末年,南詔(大禮)軍兩次攻陷交趾地區,「所殺且虜十五萬」,均以交通便利地區的漢人為主,也徹底改變了當地人口比例,讓交趾的土著族群占了當地的絕對優勢。
雖然南詔軍之后被唐軍驅逐,并因此多次戰爭中,軍力和物力折損慘重后,導致國內貴族嚴重不滿,終于由漢人大臣鄭氏奪取其政權,并將蒙氏王族盡數斬殺。
然而,此前為中華直轄領土千年之久的越南地區,也在同一時期脫離中國獨立,不得不說,正是南詔軍的入侵和屠殺,起了關鍵性的反作用。
而建立了大理國政權的「白蠻」 ,其族源原本就有兩類,一種是漢晉唐時陸續遷入的中原移民,然后當地土著化了,一種是高度漢化的當地居民。他們之所以被通稱為「白蠻」,就是為了和相對不夠漢化的其他土著區別開來。所以,民族史學家認為白蠻是「異源同流」,就是血緣上的先祖可能有多個源流,但因為共同的文化特征形成一個族群。
蒙元王朝滅大理國政權后,對云南的統治,便是保留了段氏總管府去繼續統治云南中西部地區,與當地勢力和光同塵,共建一片其樂融融的樂土,以至于被當時文人墨客歌頌為:
【千艘蟻聚于云津,萬舶蜂屯于城垠,致川陸之百物,富昆明之眾民。惟朝貢之是勤兮,犀象接跡而駪駪。如此池之趁海兮,亙晝夜之靡停。】——《滇池賦》昆明王升
然而,這種表面的繁榮,實則建立于浮沙之上,根本經不起風浪打擊。就如同蒙元對高麗政權的控制一樣,一旦國力衰微,便自然分離與反目。當元朝勢力衰落,中原大亂時,段氏一族也立起異心,和蒙元梁王府相互攻殺。
從元、明兩朝對云南的不同統治策略也能同樣證明:態度再恭順的附庸,也永遠不如真正的自己人來得放心。也唯有如明朝對云南這般,才是真正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在明軍的戰刀下,才能讓那些被蠻族化的中原移民后裔,重新回憶起自己的華夏先祖。
同時, 明朝中期以后,中原漢人文化在云南的廣泛傳播,也杜絕了云南漢人在與當地土著的融合過程中,身份與文化認同再度異化的可能,完成了同文同種化的另一半拼圖,其中,因「大禮議」事件被流放云南數十年的楊慎,貢獻可以說居功至偉
夢隔巴山外,祠遺昆海頭。至今詞賦在,文采壯千秋!楊慎個人之不幸,卻是云南之大幸,中華之大幸!
從此,不論中國國力怎麼衰微如清末近代,云南地區依舊不可分離,也從此絕無真正成氣候的「滇獨」可言
明太祖朱元璋對中華民族版圖最終確立,確是功在千秋。在古代社會就有如此強大的政府執行力,當真何事不可為?
云南地區獨立六百多年,如果從爨氏據滇算起,實際獨立近千年后,竟能重新歸并為華夏本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亦是成功漢化征服的極好個案,收復華夏故土舊疆的成功范例:
大漢王朝:樂浪、玄菟、真番、臨屯等海東四郡;交趾、九真、日南等南海三郡;大唐王朝:安北都護府所轄的燕然、堅昆、賀蘭、瀚海等眾都督府;安西大都護府所轄的昆陵都護府,濛池都護府,康居、大宛、波斯等眾都督府;安東都護府所轄的熊津都督府,室韋都督府北麓,靺鞨都督府東麓;大明王朝:交趾布政使司;舊港宣慰司;緬甸宣慰司;老撾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奴兒干都司北麓;
高原雪域,大漠南海,凡日月所照、江河所經,華夏先民拓土開疆之地,皆為中華之舊疆。
看看千百年來,東亞大陸有多少民族興起,又有多少民族湮滅?唯有我漢家兒女,與四方夷狄對峙千年,延綿至今。哪怕是氣運游絲于縷,哪怕是曾經窘迫到了絕境,但每每有英杰圣賢出而力挽天傾,令我族群繁盛至現今的,還是我華夏神州!
中華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之大略雄圖,無數華夏先賢橫絕戈壁攀越峻嶺開創的千年基業,后世子孫望之而潸然涕下。
漢家英雄的銅柱鎮南之所,漢家將士的勒馬燕然之地,皆是英杰兒郎建功立業的廣闊天地,從秦漢到隋唐到宋明,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復興輪回本是注定,且笑待金龍騰飛之來日便好。
云南為什麼在明代之前長期保持獨立、半獨立狀態? https://bit.ly/48T2zf5


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藍玉平定雲南,然後令沐英統兵鎮守
2021/03/06 來源:弋塵讀史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傅友德、沐英、藍玉奉命進軍雲南,年底進逼曲靖。
傅友德採納沐英的建議,揮師疾進,不料行至離曲靖數里的地方,突然天降大霧。
明軍穿霧而行,到達曲靖附近的白石江。
一會兒,大霧消散,達里麻發現明軍已然逼近,大吃一驚,倉皇失措。
傅友德本想趁達里麻慌亂之際馬上渡江作戰,沐英提醒道:我軍遠道而來,根據目前的形勢,固然利於速戰,然而攻之太急,恐遭扼制。
傅友德於是整頓軍隊,在江邊擺出一副馬上就要渡江的架勢。
達里麻果然中計,率精銳扼守水上要塞,嚴陣以待。
沐英於是另外派遣數千人從下游潛渡,繞到元軍的後面,擊鼓鳴金,晃動令旗,虛張聲勢。
達里麻不知虛實,見背後出現明軍,急忙撤軍防禦,陣勢陷入混亂,沐英趁機拔劍率軍渡江。
達里麻後退數里,穩住陣腳,重新列陣,與明軍對峙。
渡江後,傅友德指揮明軍進攻,戰鬥相當激烈,「矢石齊發,呼聲動天地」(《明太祖實錄》),交戰數合後,沐英率鐵騎,直接衝擊元軍精銳,擊潰元軍,生擒達里麻,俘獲數萬人馬。
傅友德對被俘士卒加以撫慰,然後全部放他們回去,當地百姓見家人回來,都十分高興。明軍聲勢大漲,乘勝占領曲靖。
傅友德留下一部分兵力鎮守曲靖,親率數萬兵馬北上烏撒,派藍玉、沐英直趨昆明。
曲靖是昆明的喉襟,對於元梁王來說,此時的形勢十分危急,那麼他此時還能搬來救兵嗎?
多年前,明玉珍派軍進攻雲南時,元梁王在大理段氏的幫助下將其擊退。元梁王為表示感謝,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大理第九代總管段得功,試圖藉助其兵力,可是後來對段得功心生猜疑,將其殺害,於是失去大理的援助,」王以女妻大理酋段得功,嘗倚其兵力,後以疑殺之,遂失大理援「(《明史·列傳·把匝剌瓦爾密》)。
元梁王聽說達里麻戰敗被擒的消息後,知道已無法抵禦明軍,於是與左丞達的、參政金驢逃入羅佐山,不久,走頭無路的元梁王自縊而死。
藍玉、沐英率軍進抵昆明,元右丞觀音保投降,明軍占領昆明。
戰事進行得比朱元璋設想得要順利,傅友德就地解決了部分糧草,」資糧於敵「(《明太祖實錄》),明軍糧草運輸的壓力也大大減輕。
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正月,朱元璋下令設置軍事機構:貴州都指揮使司,命平涼侯費聚、汝南侯梅思祖負責掌管都司事宜。
同年二月,朱元璋下令設置軍事機構:雲南都指揮使司,「命前軍都督僉事謝熊戈、預左軍都督僉事馮誠署司事」(《明太祖實錄》);同時令五軍都督府挑選五十七已經致仕的武官前去駐守雲南各地。
朱元璋還下令在要害之地設置衛所,屯兵駐守,以保障糧草運輸和交通的安全。
而且,朱元璋下令設置行政機構:雲南布政使司,改中慶路為雲南府,命汝南侯梅思祖、平章潘原明暫時負責雲南布政司事務。
此外,朱元璋還下令設置郵驛,令各地修築道路,以每六十里為一驛,以改善雲南的交通狀況。
為保證物資供應,朱元璋還令戶部招募商人運送鹽糧到雲南,商人隨後可換取鈔引,以領取現金或鹽茶等物。
一切準備就緒後,朱元璋下令進軍大理。
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閏二月,傅友德派藍玉、沐英率明軍攻克大理。
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三月,朱元璋令養子西平侯沐英留在雲南統兵鎮守。
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傅友德、藍玉率軍回到京師。
同年四月朱元璋下詔進封潁川侯傅友德為潁國公,增加永昌侯藍玉、安慶侯仇成、定遠侯王弼等人的食祿,並且准許子孫繼承。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六月,沐英在雲南病逝,朱元璋悲痛萬分,令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期間沐英只在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獲准回京一次。
同年十月,朱元璋令沐英長子沐春承襲爵位,繼續鎮守雲南,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長達二百六十多年。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yyAmxED.html


《沐英:明朝最強藩鎮》第3章沐英:受恩10年,忠君15代,朱元璋只用一招,養出了明朝最強藩鎮 - 第3章 https://bit.ly/3PVXqdz
明朝初年的將領,大多是在朱元璋稱帝之前就建立了不世之功,例如徐達、常遇春、馮勝、李文忠等人。然而,沐英并不是如此,沐英更像藍玉等人,雖然在明朝建立之前已經嶄露頭角,但他大放異彩,卻是在明朝建立之后。
沐英的爵位雖然只是鎮國將軍,但他的職位卻不低。洪武三年,沐英被朱元璋任命為“大都督府僉事”,次年,又晉升為“大都督府同知”。
考慮到有不熟悉明史的讀者,筆者在這里需要特別贅述一下,洪武初年,“大都督府”是明朝的軍事中樞(后來改為五軍都督府),是指揮軍隊的最高機構,相當于宋朝的樞密院。
也就是說,沐英的爵位雖然不高,但他的職位卻比一般的“侯爵”更要緊,他一直協助朱元璋掌管天下兵馬。從洪武三年到洪武九年,沐英在大都督府任職9年,他幫朱元璋處理瑣碎的軍務,很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朱元璋見沐英日漸成熟,決定給他立功的機會。當年冬天,朱元璋任命開國名將鄧愈為征西將軍,率軍征討吐蕃,沐英擔任征西副將軍。
吐蕃之戰打得十分艱苦,鄧愈、沐英二人率領大明軍隊到達甘肅,兵分三路進入川藏,幾度激戰,一度打到昆侖山,最終得勝而歸
鄧愈在給朱元璋的捷報上,稱贊沐英英勇果敢,是難得的良將。朱元璋特別高興,讓鄧愈、沐英班師回朝,等待封賞。
就在沐英喜不自勝的時候,軍中出現變故,主帥鄧愈在歸途中染病,醫治無效而亡。副帥沐英帶領全軍回朝。論功行賞時,朱元璋追封鄧愈為寧河王,因沐英戰功卓越,朱元璋封沐英為西平侯。
吐蕃雖然平定,但隨著明朝大軍的撤出,西蕃又發生叛亂。因為沐英有征討吐蕃的經驗,這一次,朱元璋派沐英為征西將軍,藍玉為副將軍,再度討伐吐蕃。這是沐英第一次做軍事統帥,他一路高歌猛進,俘虜敵軍兩萬,大獲全勝。從此,沐英從朱元璋的養子,變成了全軍信服的勇將。
沐英從西蕃過來后,又先后兩次率兵攻打蒙古,第一次是單獨領兵,翻越賀蘭山直擊北元腹地,用七天的時間閃擊敵軍,俘虜元朝國公脫火赤,大有西漢霍去病之風。第二次是隨徐達北伐,沐英奉命出兵北古口,一舉攻克全寧四部。
不得不說,在明朝最初的14年,沐英的成長速度是驚人的,按照朱元璋的預設,他要把沐英培養成徐達、李文忠的接班人,因為沐英不管是能力,還是忠誠度,都毋庸置疑
沐英不僅深獲朱元璋的信任,在皇宮之中,沐英也深得馬皇后的疼愛,就連太子朱標也和沐英關系甚篤。如果按照傳統的套路,朱元璋或許會把沐英留下來輔佐朱標,但是接下來,朱元璋改變主意了。因為他給沐英找到了一個非常合適的去處,那就是云南
三、豎西南屏障,為生民立命
明朝初年,云南仍在元朝梁王的控制之下。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決定派傅友德、沐英、藍玉率領30萬大軍遠征云南,傅友德為主,沐英、藍玉二人為副。按照朱元璋的計劃,大軍到達曲靖后,即可發起決戰。沒想到的是,當時江水未退,梁王的軍隊以白石江為天險,沿江阻攔明軍。《明史·沐英傳》記載:
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罷,懼為所扼。”乃帥諸軍嚴陳,若將渡者。而奇兵從下流濟,出其陳后,張疑幟山谷間,人吹一銅角。元兵驚擾。
意思是,傅友德當時打算率領大軍強行渡江,被沐英阻攔。沐英向傅友德建議,由傅友德帶領大軍佯裝渡江,自己則帶領敢死隊悄悄渡江。待到深夜,沐英到達對岸后,讓每一位敢死隊隊員都吹響進攻的銅制號角,敵軍一聽,以為大軍已經渡江,登時軍心大亂,傅友德、藍玉立即率大部隊渡江,結果明軍大勝。大家乘勝追擊,最終攻破昆明。
到了第二年二月,沐英和藍玉攜手攻克大理,云南遂平。而后,朱元璋下令,命傅友德、藍玉班師回朝,獨留沐英鎮守云南。
沐英:受恩10年,忠君15代,朱元璋只用一招,養出了明朝最強藩鎮 - 第3章 https://bit.ly/3PVXqdz
-------------------------------------
沐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Zuiob
沐英(1345年—1392年6月7日),字文英,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漢族,明朝開國名將,朱元璋養子,封西平侯,去世後追封黔寧王。
沐英十八歲時授帳前都尉,守鎮江,後隨大軍入福建,以功遷大都督府僉事。洪武十年(1377年),充征西副將軍,討西蕃。封西平侯。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右副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率兵30萬攻討雲南。雲南平定後,沐英留滇鎮守,大興屯田,勸課農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雲南逝世。
生平
早期經歷
沐英幼年時,父親早死,隨母避兵亂,母又死,八歲時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從朱姓,在朱元璋夫婦身邊生活[2]。當時朱元璋已投郭子興部下為兵,沐英小時是在戰亂、兵營、征途中度過的。至正二十一年(1362年),沐英十八歲時,授為帳前都尉,駐守鎮江。後升為指揮使,駐守廣信。不久,跟隨征討福建,攻克分水關,奪取崇安,另外又攻克閔溪十八寨,生擒馮谷保。朱元璋這時命他恢復沐姓。沐英移軍鎮守建寧,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不久,升為大都督府僉事,晉升為同知。大都督府中機務繁雜堆積,沐英雖年輕,卻聰明敏悟,剖決事務,毫無遺漏。孝慈高皇后多次稱讚他的才幹,朱元璋也十分器重他[3]。
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受命前往關中地區,抵達熙河,詢問民間疾苦,發現有不利民眾之事,便加以更置,然後上奏。第二年,沐英擔任征西副將軍,跟隨衛國公鄧愈征討西蕃,西攻川、藏,到達崑崙山[4]。因功勞頗多,被封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西平侯,年祿二千五百石,並被授世券。第二年,沐英被授為征西將軍,征討西番,在土門峽將其擊敗。然後取道洮州,俘獲其首領阿昌失納,又在東籠山築城,擊擒酋長三副使、癭嗉子等,平定朵甘納兒七站,拓地數千里,俘獲男女二萬、各種牲畜二十餘萬,才班師回朝[5]。元朝國公脫火赤等駐紮和林,屢次騷擾明朝邊境。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受命總領陝西軍隊出塞,攻取亦集乃路,橫渡黃河,攀越賀蘭山,涉過流沙,七天之後到達和林。兵分四路夜間進擊,沐英親自率領驍勇騎兵直衝敵軍中堅。擒拿脫火赤及知院愛足等,俘獲全部敵軍而返。第二年,沐英又隨徐達北征,分道出塞,攻取公主山長寨,攻克全寧四部,然後渡過臚朐河,生擒知院李宣,並盡俘其部眾[6]。
平定雲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沐英擔任征南右副將軍,與永昌侯藍玉一起跟隨傅友德攻取雲南[7]。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派遣平章達里麻率軍十餘萬在曲靖抵禦。沐英乘大霧率軍直趨白石江。霧散之後,兩軍相望,達里麻大驚。傅友德想馬上渡江,沐英則說:「我軍應停止前進,因為我擔心會被敵軍所扼。」於是率領諸軍嚴陣江邊,製造即將渡江的聲勢。另外卻派遣奇兵從下游渡江,出現在元軍之後,在山谷中張開迷惑元軍的旗幟,並且每人吹一銅角。元軍大受驚擾。沐英迅速指揮軍隊渡江,命令善於潛水者先行,用長刀直砍元軍。元軍退卻,明軍全部渡江。鏖戰良久,明軍又派出鐵騎,於是大敗元軍,生擒達里麻,屍骸遍布十餘里。明軍長驅直入雲南,梁王逃亡途中自殺,右丞觀音保以雲南城投降,屬郡全被攻下[8]。
段氏憑藉點蒼山、洱海,扼住龍首、龍尾兩關。兩關為南詔所築,由土酋段世駐守。沐英自己率軍直抵下關,派遣王弼由洱水東趨上關,胡海由石門抄小路渡河,攀上點蒼山,樹立旗幟。沐英率軍橫渡河流、闖關而進,山上軍隊也奔馳而下,夾擊元軍,擒獲段世。然後分兵收取還未歸附的諸少數民族,設官立衛駐守。這才率軍返回,與傅友德在滇池會合,分道平定烏撒、東川、建昌、芒部諸少數民族,設立烏撒、畢節二衛。土酋楊苴等又煽動諸少數民族二十餘萬人包圍雲南城。沐英奔赴援救,少數民族軍潰竄山谷之中,沐英分兵將其捕滅,斬首六萬。第二年,朱元璋下詔命傅友德及藍玉班師回朝,而留下沐英鎮守雲南[9]。
鎮守雲南
洪武十七年(1384年),曲靖亦佐酋叛亂,沐英將其征討降服。並趁機平定普定、廣南諸少數民族,打通田州糧道。洪武二十年,平定浪穹少數民族,並奉詔自永寧至大理,每六十里設一堡壘,留下軍隊屯田。第二年,百夷思倫發反叛,誘使少數民族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寧正率軍將其擊敗[10]。洪武二十二年,思倫發再次攻打定邊縣(位於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軍隊號稱三十萬。沐英挑選騎兵三萬奔往援救,設置三行火炮勁弩。少數民族軍驅趕百象,身披甲衣,肩扛欄盾,左右挾著大竹筒,筒中裝設標槍,銳氣十足。沐英將軍隊分成三路,都督馮誠率領前軍,寧正率領左軍,都指揮同知湯昭率領右軍。即將開戰,沐英下令道:「今日之戰,有進無退。」於是乘風大呼,炮弩齊發,象都掉頭而跑。昔剌亦是少數民族梟將,他殊死而戰,左軍稍有退卻。沐英登高望見此情形,抽出佩刀,命令左右將左帥首級砍來。左帥見一人握刀奔下,心中恐懼,奮力大呼而突入陣中。大軍乘機衝殺,斬首四萬餘人,生獲三十七頭象,其餘的象全被射死。少數民族將帥各遭百餘箭,伏在象背死去。思倫發逃走,諸少數民族深受震懾,麓川從此不再被阻塞[11]。
不久,沐英會合潁國公傅友德討平東川少數民族,又平息越州酋長阿資及廣西阿赤部。這年冬天,沐英入朝覲見,朱元璋在奉天殿賜宴招待,賞賜黃金二百兩、白金五千兩、鈔五百錠、彩帛百匹,然後派其返回[12]。辭行之時,朱元璋親切地撫摸著沐英說道:「使我對南方能高枕無憂的人,是你沐英啊。」沐英返回滇中後,在景東再敗百夷。思倫發乞降,進貢土特產。阿資又反叛,沐英率軍將其擊敗。南中全部平定。又派遣使者以兵威諭降諸番,番部有通過翻譯輾轉前來進貢者[13]。
沐英在治理雲南期間,他大力發展屯田,把屯田增減情況作為考察官吏政績的主要依據,使屯田總數超過一百萬畝。沐英還興修水利,注重商業發展,召集商人進入雲南;開發鹽井,修理道路,保護糧運,使人民安居樂業[14]。此外,他還在各地重修及興建了一批儒學學宮,增設府州縣學十幾所,選擇民間優秀人才及土官子弟讀書。並親頒學制、學規,禮聘人才任教[15]。此外,沐英在征討思倫發時,思倫發使用大象進行攻擊。沐英在使用火器時改進了射擊方式,提出三段擊戰術[16]。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沐英獲悉皇太子朱標去世,為之痛哭。此前孝慈高皇后去世時,沐英哭得吐血。到這時身染疾病,五月十七日死於滇中,終年四十七歲[17]。軍民在里巷間相聚號哭,遠處少數民族也都為之流涕。沐英歸葬京城,追封為黔寧王,諡號昭靖,配享太廟[18]。
黔寧昭靖王夫人馮氏,黔寧昭靖王沐英原配,早卒。無子。
黔寧昭靖王繼夫人耿氏(1344-1431)宣德六年十一月壬朔黔寧昭靖王夫人卒,壽八十七。
鮑生夫人方氏(1357-1439)浙江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方復初的女兒。黔寧昭靖王沐英側室。正統四年正月二十五日以壽終,年八十二。生一子沐昂。
誥命夫人顏氏( -1448)黔寧昭靖王沐英側室。正統五年(1440年)十一月己未,明英宗賜封駙馬都尉沐昕母顏氏為誥命夫人。正統十三年(1448年)九月,沐昕母顏氏卒。
沐英有五子,其中沐春、沐晟、沐昶(早殤)、沐昂,皆隨父鎮守雲南,沐昕則為駙馬,娶常寧公主[19]。沐英長子沐春襲封「西平侯」,鎮守雲南。沐春死後,沐晟襲爵,因征安南有功,進「黔國公」[20]。後代鎮守雲南直到南明滅亡[21]。
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的女主角之一的沐劍屏被形容是沐英的後裔
沐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Zuiob


傅友德(1327年—1394年12月20日),元末宿州人,生於碭山,明朝開國功臣,封潁國公。
傅友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8QEJAl
傅友德早年參加劉福通軍,隨李喜喜入蜀。後率部歸朱元璋,從徐達北伐。明太祖第二次北伐期間,七戰七勝平定甘肅。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平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遭朱元璋猜忌,在殺死其兒子後,當著朱元璋的面自殺身亡。
生平
早年經歷
少年驍勇,善於擊刺騎射。並在元末加入劉福通紅巾軍,之後跟隨水寇李喜喜入四川、歸降夏王明玉珍,明玉珍見之不用,遂赴武昌投靠漢王陳友諒[2]。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於吳王朱元璋進攻江州時率眾歸順。朱元璋與他交談,覺得他非同尋常,便任他為將。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跟隨常遇春支援安豐,奪取廬州。隨後參加鄱陽湖之戰,駕輕舟挫敗陳友諒軍前鋒。傅友德多處受傷,卻愈戰愈猛,又在涇江口攔擊漢軍,陳友諒戰敗而死。次年,隨征武昌,諸將從城東南的高冠山可俯視城中,卻被漢兵占據,諸將相互觀望,不願前進。傅友德率領數百人,一鼓奪之。飛箭射中面頰,穿透兩腮,傅友德毫不喪氣。武昌平定,他被授為雄武衛指揮使[3]。
傅友德之後跟隨徐達攻取廬州,另外率軍攻克夷陵、衡州、襄陽。進攻安陸時,傅友德九處受傷,最終攻克安陸,並擒獲元將任亮。又隨大軍下淮東,在馬騾港擊敗張士誠援兵,獲戰船千艘,又在安豐大敗元將竹貞。與陸聚駐守徐州,擴廓帖木兒派李二來攻,駐紮陵子村。傅友德估計寡不敵眾,於是堅守不戰。當探知元軍正四散搶掠時,便率領二千人逆河而上到達呂梁洪,登陸進擊,傅友德獨自騎著戰馬,持槊奮力刺向元將韓乙。元軍敗退。傅友德料到元軍還會再來,便迅速返回,打開城門,列陣野外,橫戈以待,約定聞鼓即起。李二果然到達,傅友德立即下令鳴鼓,士兵騰躍搏擊,破擒李二。傅友德應召回京,晉升為江淮行省參知政事,朱元璋撤掉御前麾蓋,命人敲鼓吹號將他送回府宅[4]。
參加北伐
至正二十七年,跟隨靖遠大將軍徐達北伐,攻占沂州、青州。元丞相也速來援,傅友德以輕騎誘元軍進入伏擊點,然後奮力追殺元軍,於是攻取德州、滄州。攻克元大都後,傅友德巡察古北口,駐守盧溝橋,攻取大同,回軍攻下保定、真定,駐守定州。隨後攻山西,攻克太原。擴廓帖木兒自保安來援,萬名騎兵突然而至。傅友德率領五十名騎兵將元軍沖退,並趁機夜襲元營。擴廓帖木兒倉促逃遁,傅友德率軍追至土門關,俘獲數以萬計。又在石州擊敗賀宗哲,在宣府擊敗脫列伯,然後往西會合徐達,圍攻慶陽,以一部隊軍隊駐紮靈州,遏制元軍援兵,於是攻克慶陽。回京後,被賜白金、文綺[5]。
洪武三年(1370年),傅友德跟隨徐達直搗定西,大敗擴廓帖木兒。然後率軍伐蜀,傅友德率領前鋒出一百八渡,奪取略陽,於是進入沔州。又分兵自連雲棧攻克漢中。因糧餉不繼,回軍西安。夏將吳友仁進攻漢中,傅友德率三千騎兵前去援救,進攻斗山寨,命軍中士兵燃起十個火把分布山上,夏兵見此驚逃。同年冬天,傅友德被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為潁川侯,年祿一千五百石,並被授予世券[6]。
攻滅明夏
清《晚笑堂畫傳》所附《明太祖功臣圖》之傅友德像
第二年,傅友德擔任征虜前將軍,與征西將軍湯和分道伐蜀。湯和率廖永忠等以水師進攻瞿塘峽,傅友德率顧時等以步兵、騎兵出秦、隴。朱元璋對傅友德說:「蜀人聽說我軍西伐,必定將其全部精銳部分東守瞿塘,北阻金牛,抵抗我軍。如果出其不意,直搗階、文,門戶已毀,腹心自潰。兵貴神速,只怕軍隊不勇猛啊。」傅友德疾馳至陝,召集諸軍聲言兵出金牛,而暗地裡卻率軍直趨陳倉,攀援岩石,晝夜行進。抵達階州,擊敗夏將丁世珍,攻克此城。夏軍弄斷白龍江橋。傅友德軍修橋渡江,攻破五里關,於是攻克文州。然後渡過白水江,直趨綿州。當時漢江水漲,不能渡江,傅友德軍為此伐木營造戰艦。為將軍威通達瞿塘,於是便削成數千木牌,將攻克階、文、綿的日期刻上,投入漢水,讓它們順流而下。守軍見後,全部解體[7]。
當初,夏軍獲悉大軍西征,丞相戴壽等聚集所有部眾防守瞿塘。等到聽說傅友德攻克階、文,直搗江油,才分兵支援漢州,以保成都。還未到達時,傅友德軍已經在城下打敗其守將向大亨,並對將士說道:「援軍遠道而來,聽說向大亨兵敗,便已經喪膽,無能為力了。」然後加以迎擊,大敗夏軍。遂拔漢州,進圍成都。戴壽等驅象來戰。傅友德下令以強弩火器衝擊,身中飛箭卻毫不後退,將士也殊死作戰。大象調頭而跑,踩死許多夏軍。戴壽等獲悉明升已降,才登記府庫、倉廩錢糧,反綁雙手到軍門投降。成都平定。然後分兵進攻未下州縣,攻克保寧,將吳友仁捉拿押送京城,蜀地全部平定。傅友德進攻漢州時,湯和還屯軍於大溪口。在江流中得到木牌後才進兵。而戴壽等此時已撤其精兵西救漢州,留下老弱防守瞿塘,所以廖永忠等才得以乘勝直搗重慶,降服明升。因此朱元璋寫作《平西蜀文》,盛讚傅友德功勞第一,廖永忠次之。回師之後,傅友德受到朱元璋的賞賜[8]。
西征甘肅
洪武五年(1372年),傅友德協助征西將軍馮勝遠征沙漠,在西涼擊敗失剌罕,至永昌,擊敗太尉朵兒只巴,俘獲馬牛羊十餘萬。攻取甘肅,射殺平章不花,降服太尉鎖納兒等[9]。至瓜沙州,俘獲金銀印及各種牲畜二萬而返[10]。當時兵出三路,唯獨傅友德大獲全勝[11]。因主將馮勝因小過獲罪,未獲獎賞。
第二年復出雁門,傅友德為前鋒,俘獲平章鄧孛羅帖木兒。然後回軍鎮守北平,陳述五件對國家有利之事[12]。朱元璋都加以採納。傅友德應召回京,跟隨太子朱標在荊山講武,增加年祿千石。洪武九年,傅友德在延安擊敗並擒獲伯顏帖木兒,降服其部眾。朱元璋準備征討雲南,命傅友德巡行川、蜀、雅、播之境,修城郭,補關梁,並以兵威降服金築、普定諸山寨[13]。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輔佐大將軍徐達出塞,征討乃兒不花,北渡黃河,襲擊灰山,斬俘甚眾[14]。
平定雲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傅友德擔任總兵官,掛征南將軍印,率左副將軍藍玉、右副將軍沐英,統領步兵騎兵三十萬征討雲南[15]。至湖廣,傅友德分派都督胡海等率軍五萬由永寧直趨烏撒,而自己則率大軍由辰、沅直趨貴州。攻克普定、普安,降服諸苗蠻。進攻曲靖,大戰白石江,擒獲元平章達里麻。然後進攻烏撒,沿格孤山向南,與永寧駐軍打通聯繫,派遣兩將軍直趨雲南。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在逃跑途中自殺[16]。傅友德在烏撒築城,少數民族進攻,其軍奮力擊敗少數民族,攻取七星關,以通達畢節。又攻克可渡河,降服東川、烏蒙、芒部諸蠻。烏撒諸蠻復叛,傅友德率軍征討,斬首三萬餘人,繳獲牛馬十餘萬,水西諸部全部投降。十七年,論功時,傅友德進封為潁國公,年祿三千石,並被授予世券[17]。
洪武十九年(1386年),傅友德率軍討平雲南少數民族。洪武二十年,協助大將軍馮勝在金山征討納哈出。洪武二十一年,東川少數民族叛亂,傅友德又任征南將軍,率軍將其討平。然後調兵征討越州叛酋阿資,第二年在普安將其打敗。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傅友德跟隨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征討沙漠,擒獲乃兒不花,回軍駐守開平,並再征寧夏。第二年,擔任征虜將軍,防備北平邊境。又跟隨燕王征討哈者舍利,追擊元遼王。軍隊剛剛出發,卻突然受命班師。元軍未做防備,便趁機偷偷深入至黑嶺,大敗元軍而返。傅友德再次出外任職,練兵於山、陝,總管屯田事務。加封為太子太師,不久被遣還鄉[18]。
晚年經歷
傅友德怒聲呼喝,陷堅突陣,身冒百死。從偏將升至大將,每戰必定身先士卒。雖傷多處,作戰卻更勇猛,因而屢立戰功,朱元璋多次下詔獎勵慰勞。其子傅忠,娶壽春公主為妻,其女是晉王世子朱濟熺之妃[19]。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傅友德請求獲得千畝懷遠民田。朱元璋不高興地說:「我給你的年祿、賞賜不薄,你為什麼還要去侵犯百姓的利益呢?你沒有聽說過公儀休的事嗎?」[20]不久,傅友德協助宋國公馮勝分兵山西,在大同、東勝一帶屯田,並設立十六衛。這年冬天,又在山西、河東練兵。第二年,一起應召回京[21]。
藍玉被殺後,定遠侯王弼私語傅友德:「皇上已經年老,早晚會把我們全部殺掉,我們得自己想個辦法。」朱元璋聽說了此事。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冬,朱元璋大宴文武,傅友德有一道菜沒有喫,朱元璋在筵席中指責傅友德不敬,並說:「叫你兩個兒子過來」。傅友德於是離席。有武士傳話:「把他們的人頭帶過來。」不久,傅友德馬上拿了兩個兒子的首級過來,朱元璋驚訝地說:「怎麼那麼快!真是殘忍的人啊!」傅友德從袖中抽出匕首說:「不過是想要我們父子的頭罷了。」於是自刎。朱元璋大怒,流放傅其他沒死的家屬到遼東、雲南,而王弼亦自盡,只留下已故壽春公主(嫁給傅友德長子傅忠)之子傅彥在京[22]。
弘治六年(1493年)九月,晉王朱鍾鉉援引鄂國公常遇春後人恩例為傅友德五世孫傅瑛請求加一級以奉先祀,被禮部駁回。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追封他為麗江王,諡「武靖
傅友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8QEJAl
----------------------------------------
名人故事的背後,總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府,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八月,常遇春攻下元朝大都(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元朝統治者逃回草原,結束了對中原地區長達98年的統治;不過,當時長城以南,還有幾方勢力並未歸順朱元璋,例如雲南、四川、甘肅、兩廣等地,朱元璋仍繼續朝全國統一在努力。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各地仍有元朝殘餘勢力需要平定。(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各地仍有元朝殘餘勢力需要平定。(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話說元朝勢力退回蒙古草原後,仍繼續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而在各方殘餘勢力中,特別是雲南,蒙古人把匝剌瓦爾密(元朝封梁王)帶領雲南各部繼續為元朝效忠;當時,盤踞在雲南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梁王和土酋段氏;朱元璋欲以和平方式解決雲南問題,曾多次派使者前往談判,均被殺害,於是決定用武力來統一雲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率師30萬人南征雲南,最後終於平定雲南全境;其中,在曲靖之戰中,沐英大敗守軍,俘虜了2萬多人,其中包括一名10歲的男孩;這男孩聰明伶俐,被沐英送給朱元璋做侍童,後來朱元璋又將他賜給了四皇子朱棣,53年後,這名男孩的名字舉世聞名,無人不曉,他的名字就叫「鄭和」。
鄭和七次下西洋,取得偉大成就,他的名字名揚四海、無人不曉。(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鄭和七次下西洋,取得偉大成就,他的名字名揚四海、無人不曉。(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據史料記載推測,鄭和是在平雲南之戰中為明軍所擄。1384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南京,鄭和應是隨軍至南京,入宮服役。後來,鄭和被輾轉送給四皇子朱棣;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明史·鄭和傳》等史料記載,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勳,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至1424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鄭和的偉大成就,贏得世人的尊重和紀念。(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鄭和的偉大成就,贏得世人的尊重和紀念。(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鄭和一說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積極作用;鄭和本人,也在這一歷史事件中展現出其外交才能、軍事謀略以及精神品質,並贏得世人的尊重和紀念。


明朝開國六王之一沐英,他的最大功勳-鎮守雲南
明朝開國六王之一沐英,他的最大功勳-鎮守雲南|傅友德|朱元璋|藍玉_網易訂閱 https://bit.ly/3tubD9Q
沐英,字文英,安徽鳳陽定遠人。沐英八歲前,父親就過世了。時逢元末兵亂,沐英隨母離鄉以避兵禍,不料途中母又死去,沐英不知投往何處。朱元璋在行軍途中看到沐英,因憐其孤幼,攜之以歸,收為義子,讓妻子馬氏撫養照看,命從朱姓,取名文英。
至正十六年(西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今南京),改集慶為應天,並派徐達東取鎮江。其後以應天為中心,累積力量,相機發展。其時,幼年的沐英,跟隨義父母,過著軍營生活,逐漸成長。沐英對軍事並沒有特殊的早慧,少年時代即已開始的軍營生活,使他終身與軍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是在戰爭實踐中成長為軍事人才的。
沐英一生軍事活動的最大成就,就是充當右副將軍,跟隨徵南將軍傅友德、左副將軍藍玉徵雲南,掃除負隅頑抗的殘元梁王實力和割據大理的土酋段世,使明朝的統治勢力達到雲南。此後,明朝設立雲南都指揮使司,以統率鎮守雲南的軍隊。又設置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及府、州、縣,以管理雲南的民政。明朝的中央政權,有效管理了雲南。沐英的功勳,主要不在平滇,而在於他平滇後鎮守雲南十一年,積極貫徹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使雲南歸轄明朝中央政權。
雲南是一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區,由於歷來封建統治階級人為地製造了許多民族矛盾,因而治理工作十分因難。明朝中央的勢力要達到雲南,只要具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是容易辦到的,但要使雲南在大軍撤出以後還能服從明朝的統治,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國歷代的封建帝王之中,朱元璋是一個較好的處理了國內民族問題的卓越人物。他統一全國,結束了元末的混亂局面。早在公元1367年朱元璋遣軍北伐時,就在北伐的檄文中提出了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的口號,但是面對元朝以來民族大融合的客觀現實,《明太祖實錄》中記載他又向蒙古和色目人保證:
「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徵雲南時,朱元璋進一步發揮了這一思想,他指示傅友德、藍玉、沐英,徵雲南打擊的重點是梁王和段世的勢力,對於雲南
「其餘部落,可遣人招諭,不必苦煩兵也」,
以配合大軍徵南的軍事行動。他又詔謔烏撒、烏蒙、東川的各民族部落說:如各部遵教化,效順朝廷,「朕當一視同仁」與漢族一體看待,都當作朝廷子民。徵南的第二年,《明太祖實錄》卷142中記載他又敕諭傅友德、藍玉、沐英說:對雲南各族,
「馴服之道,必寬猛適宜…非帷制其不叛,重在使其無叛」
《明太祖實錄》卷149記載他又說:治理之道,
「必威德兼施,使其畏感」。
他認為用正確的政策治理,比軍事鎮壓更為重要。
沐英自洪武十四年進入雲南後,洪武十七年三月,傅友德藍玉即奉命班師離去,他留鎮雲南直至逝世共十一年。沐英遵照朱元璋處理民族問題的指導思想,總理「軍民之務」,採取了一系列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措施。茲概述如下:
其一,徹底剷除了梁王和段世的勢力。
《明太祖實錄》卷162記載:
“他将梁王家属三百十八人俱送至京师;把段世等派往山东青州,随侍齐王朱榑,给千户祿”。
讓他們遠離雲南,以免再生事端。
其二,對其餘各族部落,「威德兼施」。
重在「宣告恩信,撫而治之」。
對元朝雲南的府州縣達魯花赤及各族部落,皆以招降為主,偶有給予軍事打擊的,亦多是不服從教化之人,殺戮的也都是不接受招撫部落的酋長,劉於一般民眾,「未嘗妄殺」。其治理雲南各地的人員,亦多用已效順明朝的各族「土酋」,賜給他們冠帶,給予朝廷的「詰敕」以為憑據;使任本府州縣的地方官。
起初,朱元璋命各族酋長往朝京師,多疑慮不敢行,朱元璋亦不相強,在沐英「順而撫之」的政策兌現以後,眾酋長疑慮消釋。於是,普定、烏撒、東川、芒部、建昌等地的酋長都相繼往朝京師,貢方物,皆得到朱元璋的慰諭與獎勵,賜給朝服、冠帶、錦綺、鈔錠等物,女酋長還加賜珠翠首飾。
其三,起用原梁王部下善於處理民族問題的舊臣。
《明太祖實錄》卷182記載原梁王右丞相觀音保,其人
「處事寬厚,名播蠻中,為諸夷所愛」
觀音保降明,朱元璋賜名李觀,使回雲南出任金齒衛指揮使。又任命兩個強有力的軍官,作為他的助手,以約束鎮守金齒衛的士兵,不使“有乖軍律”,侵犯各部落群眾的利益。
其四,建立強而有力的軍事控制系統。
傅友德、藍玉班師以後,沐英只率軍數萬留鎮雲南。在偌大的雲南,如何部署這有限的軍隊並進行有效的鎮守,確實需要有高度的軍事指揮藝術。
沐英在剛進入雲南,就乘軍事行動之時,派人修築道路,架設橋樑,以溝通雲南各重鎮。鎮守期間,將兵員重點部署在雲南(今昆明)、大理、曲靖、永寧等要地,每六十里置一堡,安置軍士,進行屯田,使“兵衛相屬'道路易通,無事則分兵駐守,有警則合兵剿捕」,決不「分兵散守,深入重山」。
在鎮守期間,也曾多次發生部落酋長的叛亂,但由於沐英開諭在先,用兵在後,常常是出師未戰,叛酋即懼而請降。沐英又不嗜殺戮,罷兵而撫其民,久而久之,恩威兩播,西平侯聲名,「威震遐荒」,《明太祖實錄》卷216中記載各族:
「夷人畏愛,無復叛者」。
五,注重軍屯,發展經濟,妥善解決軍食,以減輕各族人民的負擔。
當時的雲南,兵多民少,土地又多為僧道及豪右佔有。各族部落,多採「刀耕火種」,產量極低,一遇霜旱疾疫,則百姓飢寒交迫,歲輸之糧,皆無從徵納。因此,解決好軍食問題,則是治理雲南的關鍵。
於是,泳英命令軍隊墾田農耕,自楚雄至景東,每百里置營,開荒種地;其後又在尋甸、定邊、姚安、畢節、曲靖、越州諸處開墾,計達百方餘畝。又勸說群眾從事農桑,修浚滇池,又通鹽井之利,招徠商人輸米至金齒等邊遠地區,鬥米給鹽一引,後鬥谷亦給鹽一引,商人有利可圖,皆踴躍樂輸。由於「軍食蠃足」,「屯戍得宜」,所以不增加各族人民的負擔,使之安居樂業
其六,興學校,在雲南傳播「禮樂教化」。
沐英在雲南大理楚雄等地設儒學,其目的在於促使雲南各民族接受中原的文化,便於治理。
由於沐英治理雲南所實行的諸措施,主導面不是殘酷殺戮和強制同化,刻薄寡恩,而是積極建設以促使其發展,視各族人民為朝廷子民,因而沐英在雲南各族的心目中享有威信。《明太祖實錄》卷216中記載沐英逝世,
「夷人為之流涕,罷市」,
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信或有之。
總結:沐英是朱元璋諸義子中的最幼者。他虛心學習眾人之長,鞭策激勵自己,並警惕他人之短,以為殷鑑。他與李文忠能謹遵朱元璋之教訓,勤奮好學。沐英自幼見鞠於馬皇后,馬皇后去世,他哭至嘔血,皇太子朱標過早病死,他十分悲傷,且因而起病,他與朱氏,可謂至親而近似骨肉。但他沒有如胡廷瑞、恃親驕恣胡行,「入亂宮緹」。沐英平滇鎮雲南,威震天下,朱元璋曾當面獎諭說:「使我無南顧之憂者,汝英也」,可謂功勳卓著。
英逝世,追封黔寧王,與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李文忠並列、被朱元璋認可為明朝初年開國創業功勳最大的六王之一。他的一生,只活了四十八歲,確實在戰爭舞台上導演了不少威武雄壯的活劇、沐英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他在取得軍事勝利之後,善於採取正確的政策,鞏固已經取得的軍事成果.他有效的治理了雲南,是一個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作出了貢獻的人物。明朝開國六王之一沐英,他的最大功勳-鎮守雲南
沐英,字文英,安徽鳳陽定遠人。沐英八歲前,父親就過世了。時逢元末兵亂,沐英隨母離鄉以避兵禍,不料途中母又死去,沐英不知投往何處。朱元璋在行軍途中看到沐英,因憐其孤幼,攜之以歸,收為義子,讓妻子馬氏撫養照看,命從朱姓,取名文英。
至正十六年(西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今南京),改集慶為應天,並派徐達東取鎮江。其後以應天為中心,累積力量,相機發展。其時,幼年的沐英,跟隨義父母,過著軍營生活,逐漸成長。沐英對軍事並沒有特殊的早慧,少年時代即已開始的軍營生活,使他終身與軍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是在戰爭實踐中成長為軍事人才的。
沐英一生軍事活動的最大成就,就是充當右副將軍,跟隨徵南將軍傅友德、左副將軍藍玉徵雲南,掃除負隅頑抗的殘元梁王實力和割據大理的土酋段世,使明朝的統治勢力達到雲南。此後,明朝設立雲南都指揮使司,以統率鎮守雲南的軍隊。又設置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及府、州、縣,以管理雲南的民政。明朝的中央政權,有效管理了雲南。沐英的功勳,主要不在平滇,而在於他平滇後鎮守雲南十一年,積極貫徹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使雲南歸轄明朝中央政權。
雲南是一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區,由於歷來封建統治階級人為地製造了許多民族矛盾,因而治理工作十分因難。明朝中央的勢力要達到雲南,只要具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是容易辦到的,但要使雲南在大軍撤出以後還能服從明朝的統治,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國歷代的封建帝王之中,朱元璋是一個較好的處理了國內民族問題的卓越人物。他統一全國,結束了元末的混亂局面。早在公元1367年朱元璋遣軍北伐時,就在北伐的檄文中提出了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的口號,但是面對元朝以來民族大融合的客觀現實,《明太祖實錄》中記載他又向蒙古和色目人保證:
「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徵雲南時,朱元璋進一步發揮了這一思想,他指示傅友德、藍玉、沐英,徵雲南打擊的重點是梁王和段世的勢力,對於雲南
「其餘部落,可遣人招諭,不必苦煩兵也」,
以配合大軍徵南的軍事行動。他又詔謔烏撒、烏蒙、東川的各民族部落說:如各部遵教化,效順朝廷,「朕當一視同仁」與漢族一體看待,都當作朝廷子民。徵南的第二年,《明太祖實錄》卷142中記載他又敕諭傅友德、藍玉、沐英說:對雲南各族,
「馴服之道,必寬猛適宜…非帷制其不叛,重在使其無叛」
《明太祖實錄》卷149記載他又說:治理之道,
「必威德兼施,使其畏感」。
他認為用正確的政策治理,比軍事鎮壓更為重要。
沐英自洪武十四年進入雲南後,洪武十七年三月,傅友德藍玉即奉命班師離去,他留鎮雲南直至逝世共十一年。沐英遵照朱元璋處理民族問題的指導思想,總理「軍民之務」,採取了一系列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措施。茲概述如下:
其一,徹底剷除了梁王和段世的勢力。
《明太祖實錄》卷162記載:
“他将梁王家属三百十八人俱送至京师;把段世等派往山东青州,随侍齐王朱榑,给千户祿”。
讓他們遠離雲南,以免再生事端。
其二,對其餘各族部落,「威德兼施」。
重在「宣告恩信,撫而治之」。
對元朝雲南的府州縣達魯花赤及各族部落,皆以招降為主,偶有給予軍事打擊的,亦多是不服從教化之人,殺戮的也都是不接受招撫部落的酋長,劉於一般民眾,「未嘗妄殺」。其治理雲南各地的人員,亦多用已效順明朝的各族「土酋」,賜給他們冠帶,給予朝廷的「詰敕」以為憑據;使任本府州縣的地方官。
起初,朱元璋命各族酋長往朝京師,多疑慮不敢行,朱元璋亦不相強,在沐英「順而撫之」的政策兌現以後,眾酋長疑慮消釋。於是,普定、烏撒、東川、芒部、建昌等地的酋長都相繼往朝京師,貢方物,皆得到朱元璋的慰諭與獎勵,賜給朝服、冠帶、錦綺、鈔錠等物,女酋長還加賜珠翠首飾。
其三,起用原梁王部下善於處理民族問題的舊臣。
《明太祖實錄》卷182記載原梁王右丞相觀音保,其人
「處事寬厚,名播蠻中,為諸夷所愛」
觀音保降明,朱元璋賜名李觀,使回雲南出任金齒衛指揮使。又任命兩個強有力的軍官,作為他的助手,以約束鎮守金齒衛的士兵,不使“有乖軍律”,侵犯各部落群眾的利益。
其四,建立強而有力的軍事控制系統。
傅友德、藍玉班師以後,沐英只率軍數萬留鎮雲南。在偌大的雲南,如何部署這有限的軍隊並進行有效的鎮守,確實需要有高度的軍事指揮藝術。
沐英在剛進入雲南,就乘軍事行動之時,派人修築道路,架設橋樑,以溝通雲南各重鎮。鎮守期間,將兵員重點部署在雲南(今昆明)、大理、曲靖、永寧等要地,每六十里置一堡,安置軍士,進行屯田,使“兵衛相屬'道路易通,無事則分兵駐守,有警則合兵剿捕」,決不「分兵散守,深入重山」。
在鎮守期間,也曾多次發生部落酋長的叛亂,但由於沐英開諭在先,用兵在後,常常是出師未戰,叛酋即懼而請降。沐英又不嗜殺戮,罷兵而撫其民,久而久之,恩威兩播,西平侯聲名,「威震遐荒」,《明太祖實錄》卷216中記載各族:
「夷人畏愛,無復叛者」。
其五,注重軍屯,發展經濟,妥善解決軍食,以減輕各族人民的負擔。
當時的雲南,兵多民少,土地又多為僧道及豪右佔有。各族部落,多採「刀耕火種」,產量極低,一遇霜旱疾疫,則百姓飢寒交迫,歲輸之糧,皆無從徵納。因此,解決好軍食問題,則是治理雲南的關鍵。
於是,泳英命令軍隊墾田農耕,自楚雄至景東,每百里置營,開荒種地;其後又在尋甸、定邊、姚安、畢節、曲靖、越州諸處開墾,計達百方餘畝。又勸說群眾從事農桑,修浚滇池,又通鹽井之利,招徠商人輸米至金齒等邊遠地區,鬥米給鹽一引,後鬥谷亦給鹽一引,商人有利可圖,皆踴躍樂輸。由於「軍食蠃足」,「屯戍得宜」,所以不增加各族人民的負擔,使之安居樂業。
其六,興學校,在雲南傳播「禮樂教化」。
沐英在雲南大理楚雄等地設儒學,其目的在於促使雲南各民族接受中原的文化,便於治理。
由於沐英治理雲南所實行的諸措施,主導面不是殘酷殺戮和強制同化,刻薄寡恩,而是積極建設以促使其發展,視各族人民為朝廷子民,因而沐英在雲南各族的心目中享有威信。《明太祖實錄》卷216中記載沐英逝世,
「夷人為之流涕,罷市」,
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信或有之。
總結:沐英是朱元璋諸義子中的最幼者。他虛心學習眾人之長,鞭策激勵自己,並警惕他人之短,以為殷鑑。他與李文忠能謹遵朱元璋之教訓,勤奮好學。沐英自幼見鞠於馬皇后,馬皇后去世,他哭至嘔血,皇太子朱標過早病死,他十分悲傷,且因而起病,他與朱氏,可謂至親而近似骨肉。但他沒有如胡廷瑞、恃親驕恣胡行,「入亂宮緹」。沐英平滇鎮雲南,威震天下,朱元璋曾當面獎諭說:「使我無南顧之憂者,汝英也」,可謂功勳卓著。
沐英逝世,追封黔寧王,與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李文忠並列、被朱元璋認可為明朝初年開國創業功勳最大的六王之一。他的一生,只活了四十八歲,確實在戰爭舞台上導演了不少威武雄壯的活劇、沐英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他在取得軍事勝利之後,善於採取正確的政策,鞏固已經取得的軍事成果.他有效的治理了雲南,是一個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作出了貢獻的人物。明朝開國六王之一沐英,他的最大功勳-鎮守雲南
鎮守雲南|傅友德|朱元璋|藍玉_網易訂閱 https://bit.ly/3tubD9Q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曾在花、東一帶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政策」,在東台灣建立了多處頗具規模的移民村,如吉野、豐田、林田、瑞穗、鹿野等等。這些日本移民多來自日本農村地區,到東台灣建立「大和民族模範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