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底蘊北埔鄉的獨立書店「藍鵲書房」陳萬成與高美玉夫婦因緣踏

為了找一隻流浪狗 他倆來到北埔古城開書店
在濃厚客家底蘊北埔鄉的「藍鵲書房」,老房子子外觀下,旁佇一顆老樟樹,成為北埔老街上一道絕美風景。(記者廖雪茹攝)
為了找一隻流浪狗 他倆來到北埔古城開書店 - 新竹市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LWf9jD
2021/03/18 10:16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因為找尋一隻流浪狗,陳萬成與高美玉夫婦因緣踏上北埔老街,更在這座古色古香的山城開設「藍鵲書房」,經常舉辦讀書會、古蹟走讀、守護秀巒山等藝文活動,成為「外來人認識北埔的窗口」,本月20日起也加入新竹縣響應「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跟風閱讀‧悠遊竹縣」六大主題活動,20日起至5月2日,其中「讀獨書店好時光」結合縣內獨立書店,邀請民眾參加主題書展、店長私房講座、作家講堂等,集活動印章,還可換精美好禮木紋保溫杯。
縣長楊文科表示,現代人多使用3C產品接受資訊,實體書店逐漸變得稀少,或進行轉型,新竹縣是個十分幸福的城市,轄內有8家獨立書店進駐,有一群人用對書籍的熱愛,持續耕耘實體書店,也歡迎大家以行動支持,在閱讀中找到內心的平靜!
其中在濃厚客家底蘊北埔鄉的「藍鵲書房」,老房子外觀下,旁佇一棵老樟樹,成為北埔老街上一道絕美風景。書店設立起因從「找一隻流浪狗」機緣說起,10年前,陳萬成與高美玉夫妻倆在五指山上餵養一隻流浪狗,然而颱風來襲不見蹤跡,為了尋找狗,夫妻從五指山來到北埔,就此愛上這座古色古香山城,全家搬遷此處,依序開了咖啡館及書店,展開一段精彩故事。
藍鵲書房老闆陳萬成表示,開設書店的起因,是想把北埔美好事物分享出去,讓大家來北埔,不只是看看古蹟、吃吃美食,也提供在地人充新認識家鄉管道,書店經常舉辦讀書會、古蹟走讀、守護秀巒山等藝文活動,成為「外來人認識北埔的窗口」。
藍鵲書房營業時間每週五至週日,近期也辦理「為自己而讀」主題展,展出有關大自然、書寫、手做相關書籍,期望人們不只為了升學、工作閱讀,挑一本自己想看的書,書店也持續辦精采活動,詳情可上「藍鵲書房」臉書粉專查詢。
為了找一隻流浪狗 他倆來到北埔古城開書店 - 新竹市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LWf9jD


北埔、竹東獨立書店 掀閱讀風氣
 |2021.03.22北埔、竹東獨立書店 掀閱讀風氣 https://bit.ly/3LSIuLX
【本報新竹訊】響應「世界閱讀日」活動,新竹縣政府文化局以「跟風閱讀.悠遊竹縣」為主題,即日起至五月二日推出六大主題系列活動,其中「讀獨書店好時光」結合縣內獨立書店,進行主題書展、店長私房講座、作家講堂等。北埔和竹東各有一家特色獨立書店,老闆分享開店過程及經營不易,也盼民眾以實際行動支持愛書人。
新竹縣目前有八家獨立書店,其中由陳萬成與高美玉夫妻開設「藍鵲書房」,老房子裝修變身為咖啡館及書店,搭配老屋旁天然遮蔭的老樟樹,成為北埔老街上的絕美風景。
陳萬成表示,開設書店是想把北埔美好事物分享出去,書店經常舉辦理讀書會、古蹟走讀、守護秀巒山等藝文活動,成為「外來人認識北埔的窗口」。此次活動將辦理「為自己而讀」主題展,展出大自然、書寫、手做相關書籍,挑一本自己想看的書。
位於竹東高中附近的「瓦當人文書屋」,由余曉倫與陳晏華夫妻經營,書店有著湛藍色大門,窗上貼著搶眼的「本」字,店內多販售人文類、哲學、歷史類書籍及文創商品,並利用二手的家具,打造居家讀書環境氛圍。書店不定期舉辦分享會、讀書會,邀請文藝作家演講,希望帶動當地閱讀風氣,四月舉辦「台灣加油」主題書展。北埔、竹東獨立書店 掀閱讀風氣 https://bit.ly/3LSIuLX


中年離職開咖啡店、書店,沒賺大錢仍感覺富有!阿萬、美玉:50後工作不為生存,而是為了夢想
像小時候一樣快樂,還有比這更幸福的事嗎?
中年離職開咖啡店、書店,沒賺大錢仍感覺富有!阿萬、美玉:50後工作不為生存,而是為了夢想 | 50+ https://bit.ly/3LTOhko
文/林芳如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50歲前,陳萬成、高美玉陸續離開原本穩定的科學園區工作和教職,從新竹市區搬到新竹縣北埔,買下老房子,開設咖啡店拾樂坊和書店藍鵲書房。開店所得不多,但他們忙得很快樂。「退休後不用去找朋友聊天,開一間咖啡店,就有人來跟你聊天,覺得賺到了。」
10幾年,一次颱風過後,為了找一隻長期餵養的流浪犬,阿萬和美玉來到新竹縣北埔,意外看到一棟老房子,以及門前的樟樹。
長期參加野鳥學會、護樹協會,對自然與樹有深厚感情的兩人,一看到這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就捨不得離開,於是他們買下這棟前身為診所的老房子,從新竹市搬到北埔,並陸續開設拾樂坊咖啡館和藍鵲書房。
一次追尋流浪犬的旅程,意外成了兩人找到人生下半場生命重心與使命的旅程。
中年離職開店  做喜歡而且可以一直做的工作
開店前,阿萬在新竹科學園區上班,美玉是小學老師,兩人分別在48歲和50歲退休「其實我一直定義這不是退休,我是找尋自己有興趣,也希望這輩子可以一直做的工作。」
中年離職開咖啡店、書店,沒賺大錢仍感覺富有!阿萬、美玉:50後工作不為生存,而是為了夢想 | 50+ https://bit.ly/3LTOhko


 藍鵲書房就是在埔尾三角公園旁華杏診所劉公醫的舊址!
 劉子豪醫生的診所

新竹縣北埔鄉-社會所-疾病與醫療文化
調查結果
1.疾病
●北埔鄉農民因長年在丘陵地之間務農,扛肥料等工作使得農民容易患有駱駝肩等職業傷害。
2.醫療文化
●相傳清末時期的北埔曾售有「番膏」,塗抹之後可治癒百病,甚至還有「番肉」,食用後會使身體健康。
1960年代北埔街上有五家診所,分別是軍醫羅內科、徐木枝診所、劉公醫診所、鄧世源診所與姜文瀾診所。而今僅剩衛生所與一家診所,以及四家西藥房。由於北埔沒有偏遠地區加給,因此北埔衛生所曾有七年的時間沒有主任,由新竹榮總醫師代理,工作為每週至北埔一次進行死亡相驗或施打兒童疫苗。現新竹榮總醫護人員則於每週五固定於大林村進行巡迴醫療。
●過去北埔因為地處偏遠,醫療資源匱乏,地方會將滿周歲的嬰兒拜石爺公為「契父」,以保佑小孩平安長大,與石爺公的拜契儀式中有換絭與擲筊等習俗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https://bit.ly/3LX62zn
------------------------------------
新竹縣北埔鄉-社會所-婚姻與繼承
調查結果
1.北埔宗族
北埔有姜屋「天水堂」、埔尾彭家「崇德堂」、陳家「穎川堂」、邱屋「清河堂」、南埔蕭家「河南堂」、莊屋「錦繡堂」、張屋「金鑑堂」等大家族。
●北埔有彭氏宗親會,宗親會的目的在於凝聚宗族意識。彭氏宗親會員約有一百多人,並需繳會費,作為獎學金頒發使用;另外也曾有黃氏宗親會,主要經營喪葬相關工作,不過現今因有葬儀社分擔此工作,現代人也常與葬儀社購買生前契約,黃氏宗親會的需求降低,最終便解散。
●北埔姜家第六代,著名茶商姜阿新於1949年所建造完工的「姜阿新洋樓」,在1964年永光公司倒閉後抵押給銀行,其第三代子孫於2012年集資買回「姜阿新洋樓」產權,並成立「財團法人姜阿新教育基金會」經營之,將遊客參觀洋樓的門票收入全部用於新竹縣的公益性教育事務支出上。
「姜義豐」為清道光年間姜氏家族的公嘗,「姜義豐」公號也是北埔姜家對外之表稱號。「姜義豐育英基金會」成立於1957年,後改為「姜達辰育英基金會」,以姜家祭祀公業的收入作為基金來源,並用於發展新竹的教育事業。
●1960年代鄧世源在北埔街上開診所,是鄧家最興旺的時期。
2.婚姻與繼承
●有受訪者表示雖然上一輩會將土地與房屋繼承給下一代,但是因為北埔土地多在丘陵地,會擔心下一代是否有意願繼承。
●北埔有長輩在十八歲時即娶了童養媳,當時家族取童養媳是為了增加家裡的勞動力。因此童養媳在唸書時,若遇到農忙時期,就必須請假在家採茶,常常一請假就半個月的時間,導致跟不上學校課業。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https://bit.ly/46Kfy0I


清初移墾臺灣偷渡盛行的原因探討
文:葉正洋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culture.org.tw/permalink/7234492823254453/?mibextid=xfxF2i
  對於清康熙23年臺灣納入清帝國統治之後,在屏東平原之處的漢人(包含閩南及客家)究竟是循怎樣的路徑入墾到下淡水地區?在過去的史料,很少談及這一部分,尤其是漢人,或許要論及自己的祖先是「非合法管道入臺墾拓」,好像也會難以啟齒?或許用「私渡」較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狀態。是在施琅過世之後,海禁鬆弛,沒人在乎是不是符合清法律有規定的官渡?或私渡?前仆後繼縱使有「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誰都難…云云」的渡台悲歌,但是現實環境,閩省沿海受「遷界」影響,田園荒蕪、人民流離、生計困頓,不得不移民台灣粵省,山多田地少,謀生困難,聽説台灣地廣又肥,都想來創業開基。膽大的便走上偷渡之路。
清初移墾臺灣私渡(偷渡)盛行的原因探討如下:
(一)清初政府治台的政策--「為防臺而治臺」的消極態度
  1.遣回原籍,造成人去業荒。
  清朝治臺灣初期,也受到早先內地有支持明鄭勢力而實施「遷界」之陰影所影響,因此也不信任原本住在臺灣的人民,清政府將在臺之鄭氏官兵和部分原籍漳、泉的百姓遣回原籍,總數當以十萬計。據臺灣首任知府蔣毓英於康熙24年(1685)所撰《臺灣府志》的記載,當時臺灣只剩民口30229人,番口8108人。造成人去業荒,成為後來巡臺御史尹秦所言:「臺灣佃丁系漳、泉、惠、潮客民,因貪地寬,可以私墾,故冒險渡臺。
  2.依施琅之建議頒布「渡臺禁令」:(一)禁止粵屬潮、惠二地人民嚴禁渡臺。(二)需申請照單:內地欲渡航赴臺灣者,需先向原籍地方縣級申請照單,經分巡臺廈兵備道之稽查,依臺灣海防同知之審驗許可後通行之。
  3.渡臺的合法港口(正港),只限廈門及鹿耳門對度。初期合法渡臺之人民均先落腳在臺灣府城,再輾轉移往可拓墾的地方。因此,臺南府城為開臺之始,離府城愈遠,係屬漢人「人跡罕到之處」。
  4. 清初鳳山縣因「文武職官多僑居府治 」,因而官府政令所及僅限於臺灣縣而已。
(二)官員的態度
  1.官員多以府城以外之地為「人跡罕到之處」理由,不願到縣治地辦公而僑居府治。
  2.康熙35年施琅過世之後,海禁鬆弛,一直到康熙末年(1722)間,對兩岸往來的寬放態度,如康熙50年(1711)臺灣知府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閩、廣之梯船日眾,綜稽廣籍,每歲以十數萬計」。
  3. 藍鼎元《平臺記略》所言:「廣東潮惠二府人民皆于歲終賣穀還粵,置產贍家,春初又復之臺,歲以為常。」清雍正元年(1723年)藍鼎元也在〈粵中風聞台灣事論〉所述「廣東潮惠人民,在臺種地傭工,謂之客子。所居莊曰客莊。人眾不下數十萬,皆無妻孥,時聞強悍。然其志在力田謀生,不敢稍萌異念。往年渡禁稍寬,皆于歲終賣穀還粵,置產贍家,春初又復之臺,歲以為常。」
(三)捨合法渡台原因及偷渡到下淡水地區的海口路徑
  1.合法渡台,盤費過多,貧不能措者,改偷渡管道。
  清代舉人黃香鐵在1822所著《石窟一徵》中記載﹕「往台灣者,例由本籍縣官給照至泉州、廈門、海防同知驗收,方準渡海﹔然盤費過多,貧不能措者,常在潮州樟林徑渡台灣。」可見,古時蕉嶺人往臺路線,在渡海前,由蕉嶺出發,主要靠步行或搭民船經松口、三河遠見卓識直至潮州,在澄海縣樟林港渡台灣。
  2.正如巡臺御史尹秦所言:「臺灣佃丁系漳、泉、惠、潮客民,因貪地寬,可以私墾,故冒險渡臺。 」
  3.康熙61年(1722)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所載,當時下淡水地區雖無良港深澳,但東港(指舊東港)、茄藤港(大鵬灣)、放索港(林邊溪出海口)等均可通杉板船,其餘港汊(ㄔㄚˋ)亦只能小船進出往來, 但並無礙偷渡之入墾,而且,東港、茄藤港或鱉興港等處均有河流貫穿,抵港後可順者河道水路向上耕墾。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culture.org.tw/permalink/7234492823254453/?mibextid=xfxF2i

客家底蘊北埔鄉的獨立書店「藍鵲書房」陳萬成與高美玉夫婦因緣踏客家底蘊北埔鄉的獨立書店「藍鵲書房」陳萬成與高美玉夫婦因緣踏客家底蘊北埔鄉的獨立書店「藍鵲書房」陳萬成與高美玉夫婦因緣踏

 


(1) 藍鵲書房 | Facebook


獨立書店/新竹竹東瓦當人文書屋/客家庄/台灣閱讀人口、年購書量、閱讀冊數、閱讀時數、家庭藏書量,遠遠落後於世界排行,台灣以平均每週讀書時數5小時,位居全世界排行29名,遠遜於第一名的印度10.7小時、第二名的泰國9.4小時、第三名的中國8小時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