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撫州臨川文港鄉(今南昌進賢縣)人,北宋前期政治家、婉約派詞人,與歐陽修並稱「晏歐」。晏殊是詞人晏幾道父親,世稱晏殊為大晏,晏幾道為小晏。
生平
晏殊自幼聰穎,七歲能文,十四歲時因宰相張知白推薦,以神童召試,被朝廷賜同進士出身,之後到秘書省做正字,及後累遷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等,並成為當時太子趙禎(即後宋仁宗)的太子舍人。
宋仁宗繼位後,進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後官升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遷樞密副使。任樞密副使間,曾因發怒以朝笏撞折自己侍從的門牙而被彈劾。
天聖五年(1027年),在以刑部侍郎貶知應天府之時致力興辦書院,即後來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府書院,並邀得范仲淹講學。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進參知政事,但翌年便因進諫反對劉太后服天子袞冕謁拜太廟之事被貶知亳州、陳州。五年後被召還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並協助北宋平定西夏的進犯。
慶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位同宰相,掌軍政大權。兩年後,卻因編修李宸妃墓誌之事,遭御史孫甫、蔡襄彈劾,仁宗將其貶為工部尚書出知穎州,後又改知陳州、許州、永興軍。
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晏殊因病回京診治。翌年正月二十八日病逝,年六十五,贈司空兼侍中,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仁宗更親自在晏殊的碑文篆寫了「舊學之碑」四個字。
晏殊性剛簡,自奉清儉,好燕飲[1]。能薦拔人才,號稱賢相,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他亦培養了不少日後官拜宰相的人才,如韓琦自仁宗始任歷三朝宰相、晏殊女婿富弼後亦官拜宰相。
家族
高祖晏墉(835年-891年)
曾祖晏延昌(860年-926年)
祖父晏郜(890年-971年)
父親晏固(945年-1017年)
兒子晏幾道(1038年-1110年)
大女婿富弼(1004年-1083年)
二女婿楊察(1011年-1056年)
著作
他生平著作相當豐富,計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多佚散,現存《珠玉詞》一卷傳於世。刪次梁陳以下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一說刪並《世說新語》[2]。
晏殊的詞在北宋時期被認為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其詞工於造語,多是會友宴遊之作,多以男歡女悅、別緒離情為內容,風格閒雅清婉,詞風和婉明麗,風流蘊藉。其詞集《珠玉詞》共有120多首詞。
晏殊的作品中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名句,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清平樂》)、「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木蘭花》)、「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訴衷情》)等等,不可勝數。
晏殊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8KOr7k
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秋,宋仁宗趙禎當眾怒斥宰輔晏殊,滿朝文武一片緘默,因為晏殊被責之事涉及仁宗生母李宸妃。
作為民間故事「狸貓換太子」的原型,趙禎在漫長的時間裡都不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是李宸妃。而晏殊當初在為李宸妃寫的墓誌銘中也隱瞞了這一事實,只提到李宸妃有女,實則犯了欺君之罪。
未能在母親生前盡孝,是宋仁宗內心的遺憾。所以當年輕的帝王真正執掌天下的時候,所有參與隱瞞的人都要受到懲罰,即便那人是自己的恩師——晏殊。而面對帝王的震怒,晏殊並沒有做過多申訴,他坦然接受逐出東京的調令,收拾好行裝轉身離去。
這一年的晏殊已經52歲了,神童出道的他可以說是一生極盡恩榮。於做官,他做到了樞密使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人身兼軍權和相權;於作詞,他是北宋文壇第一代的婉約派宗師,詞作含蓄婉轉,被尊稱為“北宋倚聲家初祖」。就是在所有人的艷羨慕裡,晏殊用一生的時間活成了北宋盛世的官方代言人。
晏殊並非出身豪門,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豐厚的家底,有的只有滿腹經綸,所以才華是晏殊最好的敲門磚。這位一出場就被稱為神童的未來宰輔十四歲就參加了殿試,並在一千多位考生中下筆如有神,讓宋真宗為之嘆服,最終得到了同進士出身的功名。
也就是說,晏殊還未成年就考上了北宋的公務員編制,並得到了皇帝陛下的重點關注。
但少年得志的晏殊並沒有尋常人的得意猖獗,相反,從踏入官場起,他就表現出了完全不符合年齡的沉穩慎重。時任宰相的寇準曾以「晏殊來自江南,不能作官」這樣的地域黑,來阻止宋真宗的提拔。
但寇準不知道的是,晏殊早已用自己滴水不漏地為人處世,讓宋真宗打從心裡接受了這位少年郎,於是一貫耳根子軟的宋真宗一反常態回懟了寇準一句: 「開元名相張九齡也是江南人。”
宰相寇準曰:「殊江外人。」帝顧曰:「張九齡非江外人邪?」-《宋史晏殊傳》
不耍滑頭、真誠待人是晏殊的決勝法寶。他曾在決定自己命運的考試中,因發現試題做過而主動提出重考;也曾在宋真宗詢問「為何其他官員都出去吃喝玩樂,而你卻在家讀書?」時,毫無隱瞞地說了一句:「我也想出去玩,但是我沒錢…」的大實話。
後二日,複試詩、賦、論,殊奏:「臣嘗私習此賦,請試他題。」--《宋史晏殊傳》
宋真宗喜歡晏殊的誠實,當時浮躁的朝野也急需晏殊這樣的“老實人”,所以從景德二年(1005年)踏入官場起,到干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駕崩,晏殊仕途平坦,晉升速度就像是坐火箭般從最開始的無品小官,做到了執掌制詔的翰林學士。
北宋的翰林學士基本上跟唐朝一般無二,能入選翰林學士的人基本上都是日後的宰輔人選,而那時的晏殊才三十二歲。
沒有人會懷疑晏殊的仕途榮光,因為宋真宗實在是離不開晏殊,每每有問題都會諮詢晏殊的看法,而晏殊也像是秘書般用小紙條的形式為皇帝答疑釋問。
而更讓人嫉妒的是,晏殊不僅深得當朝皇帝的信任,又是未來皇帝——太子趙禎的授業恩師,所以無論未來朝局如何變幻,晏殊的升官之路已經無人可以阻擋了。
駕崩於乾興元年(1022年)的宋真宗趙恆去世得比較著急,不僅留下了一個變成爛攤子的江山,還留下了一位年僅十三歲的年輕帝王——宋仁宗趙禎。此時的朝野人心惶惶,時任宰相的丁渭和樞密使曹利用之間的政治鬥爭也逐漸公開化,於是平衡大師晏殊再度登場。
丁渭和曹利用,一個是皇帝以下的最高政務長官,一個是皇帝以下的最高軍事長官,這兩位政壇巨擘之間的對決,普通官員避之尚且不及,但晏殊卻敢站出來發聲,這讓目前還不把晏殊放在眼裡的丁渭和曹利用也有些意外。
晏殊不愧是晏殊,他提出了「劉太后垂簾聽政,任何人都不能單獨奏報」的辦法,輕而易舉化解了這一矛盾,並獲得了劉太后的賞識,很快晏殊就被提拔為正二品的樞密副使,距離問鼎古代文臣巔峰只有一步之遙。
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各欲獨見奏事,無敢決其議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後者,垂簾聽之,皆毋得見。」議遂定。——《宋史晏殊傳》
「慎微」與「平衡」是晏殊與生俱來的政治天賦,但這也成為了後世人詔難晏殊的理由之一。有人說晏殊只喜歡“和稀泥”,面對大是大非時只會選擇明哲保身,從不敢違逆君王意願,所以才能官運亨通。但其實晏殊人生的第一次貶諦,正是因為他堅持原則,不肯向皇權妥協才招致的。
縱觀北宋一朝,明君不多,但皇帝們選老婆的能力卻出了名的強,以至於宋朝的太后們基本各個都是治國理政的好手,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宋真宗的皇后——劉娥。
對晏殊來說,劉娥是提拔自己的貴人,但面對劉娥明顯出於私心的賞官行為(為了感念張耆曾把自己推薦給宋真宗,掌權後的劉娥提拔其為樞密使) ,晏殊義正言辭地說了“不”,於是出仕以來順風順水的他第一次受到了君上的貶黜,被逐出東京,改任地方。
依照古代文人的習慣,貶諦總會滋生無數的詩意,歷史上無數膾炙人口的詩詞名篇都是出自詩人大起大落之時。但身為北宋的第一代婉約派宗師,晏殊幾乎沒有留下貶諦時的牢騷之語,他的詞作清新脫俗,永遠透著清貴名流的高雅和出塵。縱然也有失意時,但多半都是感慨年華老去,盛年不再。
其實對於活了六十五歲的晏殊而言,貶諦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縱然一時被貶,但都會很快重返中樞,繼續位極人臣。所以絕大多數的人生都是處於得意時的晏殊根本不會有那麼多的離愁別恨,用他的學生歐陽修的話來講,晏殊一生可概括為: “富貴優遊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 」
晏殊所處的時代剛好是國朝無虞的盛世,不需要那麼多的金戈鐵馬。即便這盛世之下已經有無數的隱患在逐漸暴露,但對於穩健派的晏殊而言,他所需要考慮的事情並不多。
所以他只需要在「一曲新詞酒一杯」裡,感慨「無可奈何花落去」;他會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時,感慨天涯路遠,殷切叮囑後來者「一向年光有限身,不如憐取眼前人。」別怪晏殊的“小家子氣”,畢竟“富貴悠遊”是無數文人雅士可望卻不可及的夙願。
誠然,當我們聊起晏殊,這位富貴宰相好像沒什麼特別大的建樹,既不是大奸大惡的亂臣賊子,也不是夙興夜寐的中興名臣,但如果我們仔細翻閱有關晏殊的史料就會發現:若無晏殊,北宋的文壇會黯淡不少,北宋的政壇也會損失大半人才。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初入政壇的晏殊還只是個毫無根基的草根學霸,而到了宋仁宗至正二年(1055年),垂垂老矣的晏殊病故時,不僅自己已是正一品的政壇領袖,他所推薦的人才也已成為當時的中流砥柱。
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富弼、韓琦等當世人傑無一例外都得到過晏殊的栽培和提攜,史書上用了「至於台閣,多一時之賢」來形容晏殊在識人辨才上的獨到之處。即便是晏殊故去後,這些人物也托舉著北宋帝國繼續一路向前。
時間重新回到慶歷四年(1044年)的那個秋天,盛怒的宋仁宗一紙詔令將恩師晏殊貶諦出京。但和尋常貶抑不一樣的是,仍然是從二品的晏殊繼續著自己的人生高光時刻,不僅玩轉六部尚書職位,而且一路加官進爵,可以說當朝文臣武將無人能出其右。
但此時的晏殊已經六十餘歲了,雖然得到宋仁宗的優待,得以留在東京養病,但晏殊的身體已到了山窮水盡時。此時的宋仁宗早已對恩師當年的隱瞞釋然,他將恩師留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請教學問,仍然以宰相之禮恩養,但即便如此也阻止不了生命在晏殊的身上飛速流逝。
身居皇宮的宋仁宗聽聞恩師病篤,想要親自來探視,但晏殊則強撐病體,故作輕鬆地回禀道: “老臣只是舊病復發,很快就會好起來的,陛下不必擔憂。”在說完寬慰君王的話後,晏殊轟然星隕,未能再見最後一面也成為宋仁宗的終生遺憾。
帝王親臨祭奠、罷朝兩日、贈司空兼侍中、墓碑上被刻下“舊學之碑”,生前走上了古代文臣的職業頂峰,身後也得到了一個臣子的極致哀榮,這樣的晏殊確實值得成為所有文士的羨慕對象。
但請不要再說晏殊是個無甚作為的富貴宰相:
因為他離開的時候,自五代以來一直被廢弛的教化重新煥發生機,官學民學遍地開花;
因為他離開時的時候,一直被認為是靡靡之音的宋詞,實現了“伶工之詞”向“士大夫之詞”的過渡;
因為他離開的時候,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富弼、韓琦等治世名臣都已經登上北宋的政治舞台,並將仁宗盛世推到了極致。
其餘的不必再說,都在「無可奈何花落去,小園香腸獨徘徊」的淡淡憂傷裡…
晏殊:盛世宰輔五十年,北宋詞壇獨一家,他是大宋盛世的代言人- 知乎 https://bit.ly/48FAuI1
晏殊樹信誠信是無形資產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當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曾子殺豬、宋濂抄書承諾容易信守不易
曾子殺豬在中國可謂膾炙人口,曾子與其妻將要去市場,年幼的的孩子想要跟隨父母一同前去,一邊走,一邊哭,曾妻不願讓其跟隨,於是就哄騙孩子說:「你回去,等我們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就同意了。不久,曾子與其妻歸來,曾子提刀捉豬便殺,其妻連忙阻攔,說:「哄孩子的不可當真,」然曾子卻反駁妻子的的觀點,說:「千萬不能騙孩子,孩子小,不懂事,身為父母如果今日失信於孩子,如果孩子將來跟我們學騙人,我們將來還如何教孩子為人立身。」最後,曾子不顧妻子的反對毅然殺豬,不肯失信。
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的宋濂小時候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母親見之心疼,說:「孩子,都半夜了,這麼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急著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書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人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最後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抄完並按期歸還了書。曾子和宋濂的做法啟示我們,誠信如黃金,承諾容易,信守不易。
晏殊樹信誠信是無形資產- 圖解•網路誠信- 東南網 https://bit.ly/48OsLqU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人。晏殊天資聰穎,十四歲便以「神童」身分被薦賜進士出身年,在幾十年的仕途生涯中,政績斐然。逐漸成為一代名相。同時晏殊也是一位非常高產的詞人,一生創作了大量詞作,是宋代早期著名的婉約派詞人。
北宋詞人晏殊的《謙溪沙》,描寫的是什麼? 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_百科TA說 https://bit.ly/3Q9j0fD
晏殊的詞作在他的那個時代就很流行,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詞在北宋時以歌曲的形式吟唱的。他的作詞上承五代花間派詞人韋莊、馮延巳清新婉麗的餘韻,下啟晏幾道、秦觀等婉約派蘊藉淡雅的先風,可以說,晏殊是北宋詞壇上具有承先啟後作用的詞人。
晏殊著有詞集《珠玉詞》,詞風風流蘊藉,對宋代初期的詞風產生重要影響。他的字以抒寫閒情雅緻著稱,作品沿襲了晚唐、五代詞柔靡哀婉的遺風,多抒寫酒足飯飽之後的娛賓弘興和描寫男女相思、離情別緒之主題。
南宋詞學評論家王灼在《碧雞漫志》中稱其為:「晏元獻公長短句,風流蘊籍,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其無比。」王灼對晏殊的評價還是相當中肯的。
晏殊的代表作品的《霰溪沙》,是最能反映出晏殊詞作的風格特徵的,原詞如下: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腸獨徘徊。
這是一首抒發閒愁的詞。由於晏殊少年得志,生於承平之時,官至宰相,日常的工作之外,晏殊的業餘生活也是很愜意的,他是怎樣打發自己的業餘生活的呢?
晏殊喜宴賓客,據南渡詞人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晏元獻雖早年富貴,而奉養極簡。惟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盤饌皆不預辦,客至旋營之。”
這段記載就說得非常明確了,晏殊在閒暇之餘喜歡與朋友飲宴,宴席中常有歌女助興,主客賦詩填詞,開懷盡飲,酣暢淋漓。
晏殊工作之餘過著「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的生活,舉辦宴會,歌舞助興,以詩酒消遣。這樣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也決定了他的詩詞作品如珠似玉,溫潤秀潔,字裡行間只有些許淡的閒愁。
而這首《謙溪沙》所抒發的也正是傷春的「閒愁」情感,詞作主要描寫的是詞人飲酒觀景的優雅閒適生活和對春光易逝的惆悵,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傷春之情。
宋代名詞人惜春、傷春,進而至於怨春、恨春,這種對季節的情感體驗折射出宋代士人對人生有一種更加清醒的認識與思考。
婉約之風是詞自產生以來的主線,傷春悲秋、男女離情成為詞的重要內容。但宋詞中更多出現的是傷春、惜春。宋代士人傷春,其實是對美好事物容易失去的惆悵。
在春天的所有景物中,「花」 這自然意象常常意味著生命、青春,代表的就是春天,惜花就是惜春。
而花朵凋零、落紅則代表著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和消逝,而造成花謝花落的就是風,就是雨,這就造成文人對風雨的恐懼,對花的感傷,也是對春的感傷。
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中,他們的仕途並不像晏殊這樣一帆風順,因為仕途沉浮而貶諦他鄉的佔有很大一部分,如蘇軒、秦觀等人,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激發起他們的感傷情緒,他們往往會將這種情緒訴諸於筆端,借傷春來自我排遣與慰藉,這是極其正常的情感體現,借傷春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是人之常情。
如秦觀在遭諫貶到嶺南時,他寫了《減字木蘭花》其中就有「黛娥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困倚危樓,過盡飛字字愁」的詞句鴻,秦觀將自身的際遇與傷春的情感結合起來,借傷春表達了此時此刻自己的內心世界。
晏殊的仕途平順,沒有經歷過貶諦,所以晏殊的這首《驕溪沙》,,發的只是詞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貴難久的“閒愁”,表現了作者生活的優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虛。
作詞一開始就描繪了一幅閒適典雅的生活畫面:晚春時節,花園中的景緻是那麼的美好,精緻的樓台亭榭,一切都佈置的相當雅緻,由此也能看出詞人閒暇之餘的生活是很從容悠閒的。
但細讀詞句就會發現,字裡行間似乎又隱隱透出詞人內心的一絲傷感。同樣的場景,去年的今天是多麼的歡樂和熱鬧,可是歲月匆匆流逝,如今卻要獨自一人來感懷曾經美好的時光。詞人抬頭看著美麗的夕陽,她不禁發出感慨:明天還會再來,而匆匆流走的美好時光卻是一去不復返了。
晏殊對夕陽這一自然景物的描寫恰如其分地透露出內心的傷感,使他的主觀情感同夕陽這一自然現象相互融合,交織在一起。
這首《霰溪沙》詞,上片主要寫持酒聽新詞,意興闌珊,但是詞人突然記起去年也是這樣,往日歡愉的情景再現,一樣的“一曲新詞酒一杯”,一樣的闌珊意境。於是詞人感到時光的流逝不可追回,雖有此時的生活依舊,但還是美中不足,因而不免令人感到嘆息。
作開篇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化用了唐代詩人白居易《長安道》中的“花枝缺處青樓開,艷歌一曲酒一杯”兩句,“一曲新詞酒一杯」表達的正是晏殊以詩酒消遣,自娛自樂的一個生活片段。與其說是生活片段,不如說是詞人對傷感的自我排遣。
接下來,詞人寫道“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這還是對所處場景的描寫,一切景物依舊,同樣的季節、同樣的地點,但過去的一切,都像這落山的夕陽,一去不復返。
詞人所要表達的正是:人已經不再是去年的人了,即使周圍的景物依舊,但人卻在變,誰都不可能還是去年時候的那個人了。也因為如此,一種惜春之情油然而生,詞作上片就在這樣的輕描淡寫中將傷春、惜春的氛圍營造好了。
下片主要是在寫春天即將過去,百花爭豔的場景即將消逝,隨之而來的是百花凋零、遍地落紅的場景。詞人為什麼對百花凋零這麼明暗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在晏殊的眼中,百花代表的春天,代表的是春日里美好的事物,可是隨著春天腳步的走遠,美好的事物也即將消逝。
這是很正常的季節交替輪迴,是季節的更替帶來的自然變化,可是這又是不可抗拒的,也是無可奈何的。但是去年的燕子去而復返,在春天來臨之時,再次飛回到往日庭院中的舊巢中來。
詞人見到它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青春的日子卻一去不歸。宴席結束,賓客們都陸續離開,詞人獨自在園中的小徑上徘徊,而心中莫名的閒愁就像漣漪一樣,層層泛起。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是這首詞的“詞眼”,說的通俗一點,這兩句其實就是全詞的精華所在,這首詞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二句而著名,成為蜚聲詞壇的佳作。
這兩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暮春時節,繁花即將落盡,是季節更替、時光流逝的自然現象,詞人雖然觸景心傷,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燕子秋去春歸,有飛回往年的築巢的人家。
通觀這首詞的整個結構,它構思精巧,選景典型,詞人敏銳地捕捉到自己那一剎那間偶然為外物所觸發的真實情感。整首詞處處是在寫景和表現個人的活動,但處處又是在抒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正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景為情設,詞為情作”,因此這首詞具有較高的藝術美學價值。
晏殊的這首字所表現的情緒,簡單地說一種「傷春」、「惜春」的情緒,而它的精妙之處正是在於:詞作精細地描繪出詞人對季節更替、時光流逝的微妙變化。
全詞只是寫的一種平緩的事物變化,並不是那種風雨襲來的突然變化,詞作的成功之處在於:詞人敏銳地抓住了為一般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並將自然景物的變化上升到人生的微妙變化上來,是非常富有哲理的。
正是在這不知不覺的微妙變化中,時間一天一天地流逝,詞人能夠敏感地捕捉到這種時間上的微妙變化,將他捕捉到的變化訴諸於筆端,以優美的文字和旋律把這種變化精細地展現了出來。
這首詞顯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時光流逝的傷感,更把詞對人生所表達的感嘆表達得淋漓盡致,從而給詞作自始至終蒙上了一種朦朧的傷感。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個對偶句巧妙工整、渾然天成,詞人用“無可”和“似曾”這兩組虛字構成的對仗,音韻諧美,將詞作的文學性和音樂性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格調和雅,唱起來朗朗上口,因而也被人們廣泛傳誦。
小結
作詞借傷春表達出詞人對生命的留戀與珍視,同時也顯示了詞人深厚的藝術功力與優雅美麗的文筆。詞人創造了一個情致纏綿而又淒婉美麗的意境,情文並茂,音律諧婉,給人以美的享受。
晏殊的《驕溪沙》抒寫著品味人生的惆悵,並把它昇華到更高的珍視生命和人生的思考的藝術層次上來,使人們的生活富於一種詩意的美。
晏殊的《驕溪沙》以抒發「閒愁」起調,也以「閒愁」二字為主題。但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了一種極為常見的自然變化,並將這種變化賦予深刻的哲理,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去思考人生。
晏殊的這篇詞作,如果只從文字看的話,只是詞人傷春情緒的傾訴,但是走進詞作,就會發現:詞人是將自然景物的變化上升到人生的微妙變化上來。這才是詞作深層的意義,是詞人對人生的思考,這是詞中的哲理體現。
北宋詞人晏殊的《謙溪沙》,描寫的是什麼? 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_百科TA說 https://bit.ly/3Q9j0fD
戲說晏殊:人生三境界,他看得通透! _百科TA說 https://bit.ly/45rnItA
「晏殊,又稱同叔,工詩善文,以詞聞名,宦海沉浮,官拜宰相,文政均佔首席,一生六十餘載,身上有不少標籤,有人說他是“太平宰相”,有人說他是“富貴閒人”,當然,在世人眼中,他還是個名副其實的“宋詞先鋒”。
在古代,人生贏家該是什麼樣子?
很多人可能會說,人生贏家莫不是權傾天下的一國之君,九五之尊至高無上,何等威風。
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在許多史書或影視劇中可以看到,雖然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卻同時也處在各種各樣的約束中,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自由對於一個君王來說,恐怕是雲霓之望。
我們如今說起人生贏家,除了一生平安順暢,最重要的便是自由二字,人身自由,財務自由,思想自由,一切的一切都基於合理的自由度之上。通俗來講,既要有錢,又要有閒。
在古代,能稱得上是人生贏家的人顯然不多,初唐賀知章算一位,今天要說的北宋晏殊,也是一位,相比之下,竟比賀知章更讓人羨慕。
晏殊,又稱同叔,工詩善文,以詞聞名,宦海沉浮,官拜宰相,文政均佔首席,一生六十餘載,身上有不少標籤,有人說他是“太平宰相”,有人說他是“富貴閒人”,當然,在世人眼中,他還是個名副其實的“宋詞先鋒”。
晏殊似乎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很順利,少年得志,中年富貴,晚年安寧,歐陽修曾形容晏殊:富貴優遊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
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宋文娛圈此,尤其是在真宗、仁宗時期,朝廷可謂人才濟濟。在街上隨便一抓,五個人裡面就能抓到一個大才子。
有才的人那麼多,晏殊卻能成為一抹不一樣的煙火,活成了無數人羨慕的樣子,個中緣由,值得探討一番。
01 /
少年得志,出名趁早
晏殊可說是神童,自小就聰明好學,勤奮上進,5歲便能創作詩文,十歲出頭就被舉薦參加宋代特有的童子科,據說考試時晏殊因為看到原題,主動要求換了一套考卷,耿直少年,總是容易得到大人的讚賞,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
世上從來不缺少神童,不管是初唐的王勃、盧照鄰等人,還是同時代的仲永,皆天賦過人,名噪一時。
但歷數幾位就不難發現,這些人中善終者卻很鮮見,英年早逝或者泯然眾人,而晏殊卻能順暢一生,善始善終。除了時代給予的一些客觀因素之外,或許更多的原因源自於主觀,千人千面,性格決定命運,此話可謂是真理。
晏殊少年成名之後,似乎沒有流露出過多的喜悅,反而一頭扎進書堆繼續學習,正是青春年少,自然也有一顆行樂的玩心,可晏殊沒有殷實的家底,剛剛上班也沒多少積蓄,便也就斷了念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正因為此,小晏殊在皇帝面前賺了一波表現分,為他之後的仕途路埋下了堅定的基石。
02 /
交友持重,遍佈關係網
晏殊在深造的三年裡,學習勤奮,交友持重,深得器重,不久便被委任為太常寺奉禮郎,跨過基層直升中央。
憑著累積下來的工作經驗和人脈圈,漸漸的有了一定的影響力,隨之,生活也慢慢富足起來。
他喜歡宴請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樂相佐」。
他豁達大度,待人以誠,因此朋友圈裡多是一些有誌之士,以至於後來,升職之後,手下皆是可用的賢才,歐陽修在《晏公神道碑銘》中說:
公為人剛簡,遇人必以誠,雖處富貴如寒士,樽酒相對,歡如也。得一善,稱之如出,當世知名之士如範仲淹、孔道輔等,皆出其門,及為相,益務進賢材。公居相府時,範仲淹、韓琦、富弼皆進用,至於台閣,多一時之賢。
03 /
填詞作賦,成文壇先鋒
晏殊生活富足,喜歡飲酒作樂,但在他的作品中,卻極少描繪這種觥籌交錯、歌台舞榭的華麗場面。當時詞人李慶孫填了闕《富貴曲》,裡面盡是諸如「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之類的描述。晏殊對於曬朋友圈,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不說言語,惟說氣象: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腸獨徘徊。——《蘋溪沙》
一邊填詞一邊喝酒,去年是這樣的天氣,這樣的亭台,今年還是。燕來花落,在自家花園裡散散步,又是何等的愜意。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鷂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破陣子》
在晏殊的作品裡,還常有朱簾、爐香、亭台、庭院等意象。晏殊自己吟詠富貴,從不誇耀金玉錦繡,而只是說氣象。例如“樓台側畔楊花過,簾幙中間燕子飛”,還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養尊處優,閒適得其反得,可見一斑,這也是為什麼晏殊會被後世稱為“富貴閒人」。
不過,讀晏殊的作品,很多人都會讀出一種惆悵,時而傷時,時而念舊,時而相思,順遂如斯,卻也偶發慫然之詞,難免有矯情之嫌。
如果再細細品讀他的人生經歷,或許就能理解他的心境。
晏殊還有一個小自己三歲的弟弟叫晏穎,當年兄弟二人同作為神童被舉薦,同被召試翰林院賜進士。但在晏殊二十歲那年,這個弟弟過世了。緊接著,結發妻子李氏病逝。二十三歲時,父親過世,二十四歲,母親又過世....
仕途上雖然大體順暢,可中年為官期間,也曾三度被貶。二十四歲因指責自己上司不該升職被貶一年;四十二歲因仁宗獲悉「換太子」內幕,遭受牽連被貶;晚年因和歐陽修的恩怨被彈劾,他重提當年換太子舊事而惹怒仁宗,再度被貶…
年少得志,晚來厚寵,縱然是富貴閒人,卻也有旁人不知的小惆悵: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詞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蘋溪沙》
門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蝶戀花》
晏殊一生筆耕不掇,如今記錄在冊的作品數以萬計,產量高,成就同樣也高,後世普遍認為,是晏殊把令詞的藝術品品位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掀開了宋初令詞創作的新篇章,後人評價他是「倚聲家之初祖」「導宋詞之先路者」。他的詞集《珠玉詞》更被評價為「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
04 /
育兒有方,父子美名揚
晏殊四十七歲時,迎來了七胎兒子,這兒子便是晏幾道,父子二人俱是詞壇大家,亦可比肩「三曹」「三蘇」了。
晏幾道自幼聰穎過人,也是個神童級人物,7歲就能寫文章,14歲就參加科舉考試,也拿了個進士的名頭回來。
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共同夙願,而育子有方可以說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了。
晏幾道,最為人稱道的作品,便是那首《臨江仙》:
夢後台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這首詞中最妙的就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卻似乎是藉用之句,原出自於五代詩人翁宏的《春殘》,可如今談到這千古名句,竟讓人不念來處,這便是高手。
晏幾道的其它名句,諸如: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天涯豈是無歸意, 真奈歸期未可期。
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父子倆在大宋文壇風生水起,美名遍揚天下。
05 /
太平宰相,政績斐然
晏殊處於太平時代,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撥亂反正之勞,雖流連舞榭,但他為官期間,還是留下了不少耀眼事蹟。
仁宗朝,西夏元昊叛亂時,時任宰相兼樞密使的晏殊,建議仁宗罷監軍,不要以陣圖授諸將,使得諸將對敵時能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後加強軍備,分析軍情,使得宋軍屢退來犯之敵。
他重視文化教育,大力扶持書院,開興辦教育之先河。
他也建議整頓財賦制度,這些建議都被仁宗採納。
此外,為史學家稱道的“慶歷新政”,也是發生在晏殊當政時期。
可見前文提到歐陽修說晏殊「明哲保身」則略有偏頗,晏殊能執掌宰輔之位十餘年,頗受真宗、仁宗二帝的信任,這遠不是「保身」可以做到的。
而整體來看,晏殊一生喜多憂少,「富貴閒人」、「太平宰相」、「宋詞先鋒」每一個標籤都恰如其分。
他為人子,少年成名,品學兼優,光耀門楣。
他為人臣,忠心不二,實幹務實,政績突出。
他為人父,身正學高,才行並舉,育子有方。
如果說人生贏家是一種人生境界,那晏殊就是自己一步一步抵達的,每一步都自然而然。
王國維曾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對於晏殊: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人生茫茫,不為暫時的煙霧所迷惑,這一境界,是「立」。
第二境界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失去是常態,卻總有一些東西得以永恆,這一境界,是「守」。
第三境界是「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經歷世事無常,最終豁然,追憶來昔,能把握的卻只有當下,這一境界,是「得」 。
人生三境界,晏殊看的通透。
戲說晏殊:人生三境界,他看得通透! _百科TA說 https://bit.ly/45rnItA
晏殊為何稱為富貴詞人_真宗_皇帝_歌伎 https://bit.ly/48Ot30Y
西元1004年的某一天,在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的皇宮大殿前,正要舉行進士考試。從各地進京的才俊與宮臣、衛官簇擁著北宋真宗皇帝,千餘人匯聚一堂,摩拳擦掌,等著考題下發,期待寫出錦繡文章,博取一介功名。其中,有兩個面龐幼稚、身材矮小些的半大孩子,顯然還沒到正式應考的年齡。他們是因為學名遠播,由察舉地方的官員推薦,來應童子試,於是被安排一起參加。其中較大的一位,當年十四歲,正是後來北宋歷史上著名的宰相、富貴詞人晏殊。
晏殊
考題終於發下來,只見晏殊不動聲色,搖筆立就,果然辭彩燦然,讓真宗大為讚賞,於是在兩天后再次召見,重新出題考試詩、賦、論,想做進一步考察。沒想到晏殊朗聲禀報:「這篇賦題,我十天前剛寫過,還請另外出題吧!」真宗大喜,更加欣賞他的淳樸直率了,另擬一題,只見晏殊又是下筆如神。真宗細細讀來,稱賞不已,賞賜他同進士出身的級別,並且拔任秘書省正字的職位。
晏殊面對權力的垂青,始終謹守本分、不妄貪求,類似這樣的情形不只一次。當仁宗皇帝還是太子時,恰好出現一名太子舍人的職位空缺,這個職位雖然級別不高,但職責是陪太子讀書,隨時答疑解惑,是未來皇帝的心腹之選。沒想到真宗在眾多人選中,為兒子指定了晏殊。負責具體辦事的工作人員很疑惑,真宗回复,「最近聽說館閣裡的這些大臣們,總是互相宴請遊賞,只有晏殊不參加,而是和兄弟們讀書,像這樣立身謹慎篤厚的,正是東宮官員的人選啊!」並且當面向晏殊說明原因,沒想到晏殊老實交待:「我不是不喜歡宴遊,只是太窮了,財力不允許。要是有錢,恐怕我也會去參加的。」真宗大笑,越發欣賞他的誠實。
[宋]馬遠《華燈侍宴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晏殊不只對皇帝坦誠相待,對貧寒的讀書人也是如此。歐陽修在為晏殊所寫的神道碑中,說他沒有架子,「待人以誠,雖身處富貴,仍像寒士一樣,跟人喝酒聊天,欣然歡喜」。晏殊何止是對士人誠懇以待,積極援引,身在那樣一個嚴等級之分的時代,即便是對沒有任何地位,身份低人一等的歌伎,也平等視之。
幼時貧寒日後做了宰相的晏殊,其實很喜歡享受生活,尤其喜歡與賓客宴飲,只要有佳賓,必然留客,留客宴飲的場合裡,少不了歌舞助興。晏殊總是在酒菜稍闌、歌伎演唱了一陣子之後說,“你們把拿手本事表演完了,我們也該表現表現了”,於是鋪開筆墨,開始與賓客寫詩賦詞,相與唱和。歌伎與士人,在晏殊心裡,是同樣各自憑本事吃飯的人。
不論對待皇帝、讀書人還是歌伎都質樸坦誠的晏殊,特別看重立身處世謹守本分。他曾委託範仲淹物色合適的女婿人選。過了很久,範仲淹回复,有兩人可以考慮,一位姓富,日常注意言行修養,謹慎處世,另一位姓張,俊採英發,處世疏朗,不過富氏更加大氣。晏殊還是選中了注意自身修持的富氏。
對於能夠以非常手段,達到非常目標之人,晏殊特別反感。他任職陳州時,曾於州圃宴集賓客。時當伏暑,日光正盛,晏殊感嘆,「江南盛冬時節,出產烘柿子,要是能在這樣的大熱天裡吃到,應當會頓感清涼啦」。陳州名士李宗易忽然說“這好辦”,拿著借來的四個大食盒,就進了州堂邊的西房,過了一會兒出來,把食盒交給僕役,抖抖衣襟重入席中,只見食盒裡裝滿了霜粉蓬勃的烘柿子,正是盛冬時節剛成熟時的樣子。分給座客及其家人,大家都拿到不少。晏殊非常不高興,「他能直接把州中公物取來分給大家,又有什麼樣的事情做不出來的!」從此逐漸疏遠了李宗易。
晏殊,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2
晏殊經歷貧寒,也曾身歷宰相,在少年時即進入舉國矚目的權力中心,又在鬢生花發的年歲,因為當年的文章沒說明李宸妃實為皇帝生母,而被貶外任近十年。經歷浮浮沉沉的人生,看慣了起起落落的各種人和事,他筆下的詞作,往往在真誠中透出一種曠達。“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是無奈感傷知交零落。“蕭娘勸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詞。暮去朝來即老,人生不飲何為”,“人生行樂耳”,人生短暫,眼下的歡樂值得積極追尋,這是認真對待自己的需求。「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勘破了現實,才能更加坦誠地對待別人,放過一切不如意,過好當下的生活。
這樣真誠又曠達的心性,使晏殊詞在真摯中自有一種理性的力量,情與思交融無際。“可奈光陰似水聲,迢迢去未停”“夕陽西下幾時回”,是略帶感傷地嘆息光陰如流水,美好的時光一去不返。“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是安然接受生命的殘缺與不完美,以沈潛縈回的思致,接受上天意外的饋贈,化解這份惆悵。
立身謹慎待人坦誠的晏殊,真誠地看待自己和別人,以理性曠達地接受生命中的種種不如意與不完美,他的詞相應總是從容不迫,迂徐雍容,自然有種富貴高華的氣質。「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鷂一兩聲。日長飛絮輕”,細碎的景物中,洋溢著悠閒安雅的情致。「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即便是求而不得,也是從容大氣的。
人稱“富貴詞人”的晏殊,有一次看到李慶孫的《富貴詩》“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說:“這不是富貴相,而是乞丐像。我總說,富貴不是要去說金玉錦繡,而惟說氣像便好。像'樓台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窮家哪有如此景緻?”
五代週文矩《文苑圖》,故宮博物院藏
晏殊正是如此,真誠、曠達、理性,立身處世本分謹慎,也不廢對詩酒人生的快意追求,剛儉自律、重視本職工作,也追求美好的生活,而成為宋代一類士人的代表。
他由真宗簡拔,長伴仁宗左右,雖然不是事功滿滿的一代名相,如寇準、範仲淹等,卻在興辦學校、文學創作等方面,成為當時的一流人物,尤其是為北宋發展,薦拔儲備了大批人才。「比他小十六歲的歐陽修,就是宋仁宗天聖八年他主持禮部試時以第一名錄取的。比他長兩歲的範仲淹也是他的門生。此外韓琦、富弼、楊察等北宋名臣都出自其門下,王安石也受過他的獎掖。宋祁、張先等均曾在他手下任職。」(劉揚忠《晏殊詞選》)
《晏殊詞選》(中華古典文學選本),劉揚忠選注
晏殊號稱“宰相詞人”,有意識地在唱和宴飲中,多角度考察值得援引之才,在事實上,領導了北宋前期上層文人士大夫圈子的歌詞創作,他的詞閒雅、真摯、理性,又總是透著淡淡的感傷,引領了當時的主流詞風,被譽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
晏殊词今存138首,集名“珠玉词”,正与其作澄明温润的特点相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刘扬忠先生曾遍为评析注释,为读者点拨珠玉,讲述晏殊的悠悠心曲。斯人已去,斯作长存,今从其遗著中,按刘先生意见,删略其中个别文思重复之作,选取127首,重新再版,以飨读者。
我心目中最美晏的詞
有獎互動
北宋倚聲家之初祖,與歐陽修共開江西一派。情中有思,圓融曠達,理致清明,閒雅秀潤。晏殊詞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首,哪一句?
歡迎在留言區留言,並寫下你選擇的理由,我們將抽取點讚量最高的三位朋友,送出價值88元的《江山如有待:唐詩宋詞日曆(2023)》一冊。
近期,中華書局推出了“中華古典文學選本叢書”,旨在精選歷代詩詞作品中最經典、最具美感的作品,讓更多的讀者領略古典文學的魅力。
「中華古典文學選本叢書」部分品種
曾子說:「以文會友。」孟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如果你想學習晏殊詞,如果你對晏殊詞有獨特的感悟,歡迎你來參加“經典詩詞雲共讀”活動。加入群聊,與編輯、詩友一起,共賞詩詞之美。
加上中華書局企業微信“孔壯壯幫你選書”,發送“《晏殊詞選》”,與更多的詩詞愛好者相會吧。
北宋倚聲家之初祖
《晏殊詞選》(中華古典文學選本)
劉揚忠選注
晏殊為何稱為富貴詞人_真宗_皇帝_歌伎 https://bit.ly/48Ot30Y
中國歷史上不乏許多「神童」,年紀輕輕就頗富文才,但這些神童們有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有的時運不濟、命運坎坷;也有的懷才不遇,年少成名卻宦海浮沉。像北宋晏殊這般,14歲便入殿考試,被賜同進士出身入朝為官,最高官拜宰相位極人臣,做官之餘也沒耽誤個人的詩詞創作,死後被歐陽修評為「富貴優游五十年」,堪稱是神童界的佼佼者了。
據稱晏殊7歲便能寫得一手好文章,14歲便以「神童」的身份獲推舉入殿考試,考試時表現優異,深得宋真宗嘉賞,賜同進士出身並授其秘書省正事,開始入朝為官。
之後晏殊仕途順遂,一路升官至禮部侍郎,但因為用上朝時手持的板子打折侍從的門牙,遭到彈劾被貶官,從京城外放到應天府。晏殊於是將注意力放在興學,大力扶持應天府學院,找來范仲淹講學,開創北宋大辦教育之先河,培育了許多人才。
由於在地方上表現出色,晏殊沒過幾年又被調回京城當官,幾度宦海浮沉後,終於官拜宰相,達到位極人臣一人之下的權力巔峰。雖然只當了兩年便又遭到彈劾貶官,但晏殊與當時皇帝宋仁宗始終維持良好關係,雖被罷相仍能安享晚年,死後宋仁宗還親自替晏殊題碑文,留下「舊學之碑」四字。歐陽修評價晏殊的一生為「富貴優游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
要知道北宋期間,宋廷與遼國、西夏長年征戰,朝廷內也不時發生黨爭,晏殊從14歲入朝為官,活到64歲辭世在當時已屬長壽,且最高官拜宰相,下台後依然能安享晚年,實屬不易。
不僅在仕途與教育上有所成就,晏殊本身也是位寫詞名家,有「宰相詞人」之稱,留下許多經典佳句,像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昨天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都出自晏殊之手,既典雅抒情,又帶有洞察人世自然的豁達與淡淡愁緒。年幼便有神童之名的晏殊,外人看似他順遂安然度過富貴優游的一生,但或許他也付出了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犧牲和努力吧。
唐宋詞史上,有三位男詞人,被稱為「詞中的三位美少年」。他們是李煜、晏幾道,和秦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