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 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


勅使街道又稱為「御成道路」。1901年(明治34年)位於劍潭山山麓的臺灣神社建造成完成,並建造此道路作為參拜道路,而為了臺灣神社鎮座祭特地由日本奉侍神靈來臺的勅使即經此街道抵達神社,因此名為「勅使街道」。此道路由當時的臺北市樺山町(今行政院一帶)一直往北至明治橋(今中山橋)為止,寬約14.5公尺以上,長約3公里餘,為今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至三段。(參考資料:《臺北市史》臺灣通信社編纂,1931)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

中山北路的前身:勅使街道莊永明書坊: 中山北路的前身:勅使街道 https://bit.ly/3PbJgpo
1940年代的勅使街道。這條五線大道是通往台灣神社的「參拜道路」,同時也是通往北投、草山(陽明山舊名)溫泉風景區的幹線道路,再加上圓山一帶有公園、動物園、兒童樂園等設施,因此有台北市公車、局營公車、民營公車行駛,紅圈處可以看到有類似站牌的設施,一旁有等候的民眾。
1941年今日(3月28日)上午,「勅使街道」在台灣神社(今台北圓山飯店舊址)舉行竣工奉告祭。
台北市還沒有向東區發展以前,「中山北路一、二段」是全台首善商業之區,此區觀光飯店、藝品店、金融機構、貿易公司大樓櫛比的時候,東區還是漠漠水田;而在更早的年代,中山北路兩側,也是塘埔縱橫、良田阡陌的景致。
日據之初,日人興建主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台灣神社」,為便利日人參拜,乃從台北「城內」興建一條寬15公尺的新道路,於1901年9月30日竣工,當時仍有雙連埤橫阻於今馬偕醫院附近。
1901年10月,台灣神社舉行完工大祭,日本皇族與勅使(特使)來台參拜,於是這條從東門至明治橋的新街道,被命名為「勅使街道」。後來隨著三線道路、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的完工,勅使街道的起點也跟著改為台北州廳(今監察院)前,再改為台北市役所西側。
「陌阡十里秧車動,布榖初聞第一聲」,這是時人歌詠「圓山八景」之一的「稻陌春耕」,可以想見1900年代勅使街道、圓山一帶的田園野趣,相思樹夾道成蔭、兩側都是稻田、僅有幾處人家的勅使街道,在汽車開始出現的1910年代後期,還曾經成為極少數有車階級「飆車」的地方。
1936年,勅使街道計畫拓寬,一方面因為1940年是日本紀元2600年,日本國內及殖民地台灣在1930年代中期就開始準備各式紀念事業,擴建台灣神社為其中之一,神社要擴建,做為參拜道路的勅使街道也因應隨之。另一方面,參拜台灣神社民眾日益增多,常有人車爭道的情形,拓寬也勢在必行。
1937年3月30日,勅使街道舉行拓寬動工典禮,1941年3月28日上午11時在台灣神社舉行竣工奉告祭。
花費了162萬餘元拓建的勅使街道為路寬40公尺的五線大道,中央快車道及兩側慢車道都是柏油路面,全線植樹,快慢車道間的分隔島綠地為樟樹,人行步道內側為楓樹,沿路設有水銀燈路燈,電線地下化,另外,御成町派出所前十字路口,還設置了最新式的自動交通標誌燈,種種設施,是全台最完備的道路,日人甚至自誇與東京市的昭和通、大阪市的御堂筋為日本三大道路
戰後,這條全台首善的道路,被改為中山北路至今。
莊永明書坊: 中山北路的前身:勅使街道 https://bit.ly/3PbJgpo


台北市最重要的南北向道路,貫穿台北的交通命脈之一:中山北路,在時間的長河裡,見證了台北城的政權更迭和歷史變遷。中山北路從現今的行政院往北,至台北市立美術館前方的中山橋為止,在過去被稱為「敕使街道」。是台灣在日治時期的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後:昭和天皇)等日本皇族至台灣參拜台灣神社時所走的道路。當時日本皇族自基隆港登岸之後,坐火車進入台北,行經敕使街道直達位於劍潭山的台灣神社祭拜。因此敕使街道也稱「御成街道」。
​二戰後,中華民國接收台灣,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國民政府將此道路與明治橋(現今:中山橋,流經圓山/大直區段的基隆河上方的橋)改名為「中山」。在這條路上,有許多你看不見的歷史隱藏其中......


中山北路的前身:勅使街道莊永明書坊: 中山北路的前身:勅使街道 https://bit.ly/3PbJgpo
1940年代的勅使街道。這條五線大道是通往台灣神社的「參拜道路」,同時也是通往北投、草山(陽明山舊名)溫泉風景區的幹線道路,再加上圓山一帶有公園、動物園、兒童樂園等設施,因此有台北市公車、局營公車、民營公車行駛,紅圈處可以看到有類似站牌的設施,一旁有等候的民眾。
1941年今日(3月28日)上午,「勅使街道」在台灣神社(今台北圓山飯店舊址)舉行竣工奉告祭。
台北市還沒有向東區發展以前,「中山北路一、二段」是全台首善商業之區,此區觀光飯店、藝品店、金融機構、貿易公司大樓櫛比的時候,東區還是漠漠水田;而在更早的年代,中山北路兩側,也是塘埔縱橫、良田阡陌的景致。
日據之初,日人興建主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台灣神社」,為便利日人參拜,乃從台北「城內」興建一條寬15公尺的新道路,於1901年9月30日竣工,當時仍有雙連埤橫阻於今馬偕醫院附近。
1901年10月,台灣神社舉行完工大祭,日本皇族與勅使(特使)來台參拜,於是這條從東門至明治橋的新街道,被命名為「勅使街道」。後來隨著三線道路、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的完工,勅使街道的起點也跟著改為台北州廳(今監察院)前,再改為台北市役所西側。
「陌阡十里秧車動,布榖初聞第一聲」,這是時人歌詠「圓山八景」之一的「稻陌春耕」,可以想見1900年代勅使街道、圓山一帶的田園野趣,相思樹夾道成蔭、兩側都是稻田、僅有幾處人家的勅使街道,在汽車開始出現的1910年代後期,還曾經成為極少數有車階級「飆車」的地方。
1936年,勅使街道計畫拓寬,一方面因為1940年是日本紀元2600年,日本國內及殖民地台灣在1930年代中期就開始準備各式紀念事業,擴建台灣神社為其中之一,神社要擴建,做為參拜道路的勅使街道也因應隨之。另一方面,參拜台灣神社民眾日益增多,常有人車爭道的情形,拓寬也勢在必行。
1937年3月30日,勅使街道舉行拓寬動工典禮,1941年3月28日上午11時在台灣神社舉行竣工奉告祭。
花費了162萬餘元拓建的勅使街道為路寬40公尺的五線大道,中央快車道及兩側慢車道都是柏油路面,全線植樹,快慢車道間的分隔島綠地為樟樹,人行步道內側為楓樹,沿路設有水銀燈路燈,電線地下化,另外,御成町派出所前十字路口,還設置了最新式的自動交通標誌燈,種種設施,是全台最完備的道路,日人甚至自誇與東京市的昭和通、大阪市的御堂筋為日本三大道路。
戰後,這條全台首善的道路,被改為中山北路至今。
莊永明書坊: 中山北路的前身:勅使街道 https://bit.ly/3PbJgpo


以前車過復興橋,就是日據時代稱「敕使街道」的中山北路,修築於1901年,從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至明治橋(今中山橋),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等皇族走這條道路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
第一段不長,只有長安西路和南京西路兩個街口。左方有一個創立於1917年的「中山市場」,原名「御成町市場」,是一座木造建築,後經過改建為混凝土大樓的傳統市場,附近的「雙園燒臘」是40年代就開賣。
最老的店舖應該是林新居創業於1928年的「林田桶店」,堅持以手工製造各式木桶和蒸籠,手藝已傳承了三代。毗鄰的是「滿樂門」咖啡館,這棟仿巴洛克式的紅磚建築十分醒目,他的店名取自英文的古蹟(Monument)的諧音,是市區少見洋溢古典風的咖啡館。
這個路段的右側都是稱為「通」的巷子,與林森北路相交,共有9條,曾經是日本料理和居酒屋聚集之地,如今鬧中取靜也出現了小面積的藝文空間。(3) Facebook https://bit.ly/3spOLYB

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


敕使街道,是指台灣日治時期,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即後來的昭和天皇)等日本皇族至台灣參拜台灣神社時所走的道路。當時日本皇族自基隆登岸,坐火車進入台北以後,由台北火車站出發,經此街道直達位於劍潭山的台灣神社祭拜。此街道也稱「御成街道」。
二戰後,中華民國接收台灣,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國民政府將此道路與明治橋改名為「中山」;今日的台北市區的中山北路從行政院到中山橋的路段,即為昔日的敕使街道。與以前相同的一點是,中山北路仍然為台北市最重要的南北向道路
敕使街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BQfPm


我們以為的條通地景,儼然大阪北新地的翻版:日式酒店、卡拉ok滿足日籍商務人士的酒場酬酢。然而,這裡在日本時代,是安靜的住宅地景,而敕使街道在民國時代變成中山北路後,也引領著人們朝向從臺灣神社換裝為圓山大飯店的高聳權力端景。
從敕使街道到華燈初上,回顧台北城外第一條現代化道路「中山北路」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YVwoXQ
文:殷寶寧(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電視劇《華燈初上》受到關注,不僅引發台劇熱話題,連帶地,條通一帶地景發展與變遷的歷史軌跡,吸引了眾多好奇與回眸。
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條通」這個詞何時成為我們可以相互溝通與理解的在地語彙?「華燈」,形容剛入夜時的繁華城市景象。「條通」城市地景彷彿只能是夜間場景。而帶動這燈紅酒綠夜笙歌的樣貌,竟然來自我們不自覺的殖民回憶場景。
華燈初上,夜生活即將展開。如今人們總是說著條通如何,似乎忘了那是台灣被殖民留下的痕跡。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使街道」,成為日本時代臺北城外開闢的第一條現代化道路。
日治時代成形的條通文化
沿著這條現代化大道從南到北開展而去,成為重要的城市軸線。西側與北淡線鐵道大致平行,過了當時的縱貫鐵路,現在的市民大道,軸線兩側的巷弄,特別是從今日中山北路到林森北路的這些巷子,比鄰劃過的區域,是大正町。
數字一條條的依序數過,從市民大道到現在的南京東路,一條到十條。留下我們今天熟知的X條通。如同日本京都,中間的條通是最寬的,漸次較窄。四條通是現在的長安東路,較寬敞的「六條通」則儼然成為這裡的代名詞。
換言之,要論述條通的歷史與故事,還是要從中山北路的歷史講起。
中山北路總是讓人與異國風情等描述相連結。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空間隱喻,從1950年代中山北路三段美軍顧問團,帶起週邊從飲食餐飲店肆、委託行競豔到美式酒吧、咖啡廳到基督宗教地景所匯聚的街頭意象。時至今日,週末假日成為外籍移工朋友購物與教會聚會的熱鬧場所。
相較於從美軍度假出入酒吧舞廳到外籍移工的身影。中山北路一段巷弄間的日式氛圍則始終如一地,傳遞著台日之間長期的交纏難解。
1960年代,日本戰後經濟復甦,對外貿易擴張,商人往來穿梭亞洲各地,日本商務客帶來商機,帶來1970年後,台灣包含北投、礁溪等處溫泉休閒地景產業的旺盛發展。黃春明、王禎和、陳映真的小說有著淋漓盡致的描繪。
彷若大阪北新地
我們以為的條通地景,儼然大阪北新地的翻版:日式酒店、卡拉OK滿足日籍商務人士的酒場酬酢。
然而,這裡在日本時代,是安靜的住宅地景,從裝載了來台殖產順治的龐大人力資源和家屬的大正町,轉型戰後成為外省移民國府公務員停駐安家的新世界。敕使街道瞬息變成中山北路,引領著人們朝向從臺灣神社換裝為圓山大飯店的高聳權力端景。
台北條通日本酒吧
總把台北當上海的族群匯聚
白先勇的《台北人》,記述著一群在時代裡,無奈、無選擇地,變成一群寓居於此「不想成為台北人」,總想著「台北是上海」的台北人。中山北路三段一帶仍留著「租界」記憶,連結著天母、陽明山上的美軍宿舍的生活印記,白房子、石頭屋,留下諸如吃吃看與茉莉漢堡等美式生活遺留,而從傢具傢飾店、骨董藝品到洗衣店日用百貨等生活產業,店家的英文溝通能力為昔時標配。
1975年領導人辭世,中山北路綿長哭泣的隊伍;十年後,1986年9月14日,萬人空巷在此迎接著圓山動物園搬家到木柵的動物遊行。「敕使街道」從往日匯集著各國使館,為國賓拜訪和元首出入的「國道」意象,漸次消散,走向市民的每日生活經驗。而從中山南路那一端落成的中正紀念堂,以及介壽路更名凱達格蘭大道,博愛特區成為詮釋權力地景的最新產品。
圓山大飯店1995年7月27日的屋頂大火,帶著命運與戲劇效果地,點化了基隆河流經的台北盆地,正上演著時代變異的怵目。
花博帶來的變化
更大的改變來自於2010年的台北花博。台灣第一座地下道就在圓山動物園和北美館之間。據聞是為了元首安全,中山北路上只能有地下道。但如今則是在行人路權優先的都市友善治理概念下,中山北路沿街地下道消失,只留下第一座為紀念。但第一座天橋在中山北路建起來了。串連起從捷運圓山站到花博公園的路徑,給市民圓山瞭景的機會。
除了天橋,串連起來的還包含圓山捷運站外的彩色鋼構大棚架,以及從原本足球場轉型的花博爭豔館,如今是假日遛狗遛小孩的休閒好去處。昔日肅殺的美軍與聯勤高度管制地區,把日本時期劃定的公園預定地還給市民。而北美館展開的林間美術館改造計畫,肯定又再翻轉圓山地景的空間意涵,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經驗。
2011年的花博公園
中山北路帶給人們的歡愉美好,來自於楓香樟綠之間,各種繽紛商鋪間的悠遊步行經驗。來自於台灣戰後經濟起飛,沿街充滿企圖與野心的星級大飯店及銀行總部。集結為台北戰後都市經驗的重要集體記憶。國賓飯店、富都飯店、美琪飯店,台北銀行總部前的楊英風有鳳來儀、彰化銀行、第一銀行總部、開放成立新銀行的台新總部、嘉新大樓、台泥大樓、仿古典樣式的國華人壽總部大樓。
這些足以代表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的指標與經典,在這近十年間,隨著都市更新腳步,拆掉了一棟棟市民集體記憶中的建築,取而代之的不僅是成為拉抬房地產養地多時的掠奪開發。也帶走了我們消費體驗中的曾經。麗嬰房、青山洋服、儂特利、各式婚紗禮服店已逐漸散去。更令人意外的是國際精品也不敵高額租金,從此地退散。
這些年,引發諸多討論,集體有感的通俗影視產品,如《光陰的故事》、《一把青》、《天橋上的魔術師》、《斯卡羅》、《茶金》、《華燈初上》,其引發關注的共同特徵,在於聚焦挖掘我們自身的認同與歷史詮釋,包含眷村的演變、外省族群的離散、中華商場的城市現代化演繹,閩客與原住民的開發史、原住民族群轉型正義、台灣以茶葉貿易進入全球市場與殖民近代化軌跡。
這些戲劇再現訴說尋找自身認同的集體焦慮所在,而從一條街的變遷,我們共同看盡台灣百年歷史風華變貌。
從敕使街道到華燈初上,回顧台北城外第一條現代化道路「中山北路」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YVwoXQ


電視劇《華燈初上》受到關注,不僅引發台劇熱話題,連帶地,條通一帶地景發展與變遷的歷史軌跡,吸引了眾多好奇與回眸。
從敕使街道到華燈初上:台灣條通的百年變貌 | 殷寶寧 / 思想坦克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PduHkZ
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條通」這個詞何時成為我們可以相互溝通與理解的在地語彙?「華燈」,形容剛入夜時的繁華城市景象。「條通」城市地景彷彿只能是夜間場景。而帶動這燈紅酒綠夜笙歌的樣貌,竟然來自我們不自覺的殖民回憶場景。
華燈初上,夜生活即將展開。如今人們總是說著條通如何,似乎忘了那是台灣被殖民留下的痕跡。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使街道」,成為日本時代台北城外開闢的第一條現代化道路。
日治時代成形的條通文化
沿著這條現代化大道從南到北開展而去,成為重要的城市軸線。西側與北淡線鐵道大致平行,過了當時的縱貫鐵路,現在的市民大道,軸線兩側的巷弄,特別是從今日中山北路到林森北路的這些巷子,比鄰劃過的區域,是大正町。數字一條條的依序數過,從市民大道到現在的南京東路,一條到十條。留下我們今天熟知的X條通。如同日本京都,中間的條通是最寬的,漸次較窄。四條通是現在的長安東路,較寬敞的「六條通」則儼然成為這裡的代名詞。換言之,要論述條通的歷史與故事,還是要從中山北路的歷史講起。
中山北路總是讓人與異國風情等描述相連結。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空間隱喻,從1950年代中山北路三段美軍顧問團,帶起週邊從飲食餐飲店肆、委託行競豔到美式酒吧、咖啡廳到基督宗教地景所匯聚的街頭意象。時至今日,週末假日成為外籍移工朋友購物與教會聚會的熱鬧場所。
相較於從美軍度假出入酒吧舞廳到外籍移工的身影。中山北路一段巷弄間的日式氛圍則始終如一地,傳遞著台日之間長期的交纏難解。
1960年代,日本戰後經濟復甦,對外貿易擴張,商人往來穿梭亞洲各地,日本商務客帶來商機,帶來1970年後,台灣包含北投、礁溪等處溫泉休閒地景產業的旺盛發展。黃春明、王禎和、陳映真的小說有著淋漓盡致的描繪。
我們以為的條通地景,儼然大阪北新地的翻版:日式酒店、卡拉ok滿足日籍商務人士的酒場酬酢。然而,這裡在日本時代,是安靜的住宅地景,從裝載了來台殖產順治的龐大人力資源和家屬的大正町,轉型戰後成為外省移民國府公務員停駐安家的新世界。敕使街道瞬息變成中山北路,引領著人們朝向從台灣神社換裝為圓山大飯店的高聳權力端景。
足以代表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的指標與經典,在這近十年間,隨著都市更新腳步,拆掉了一棟棟市民集體記憶中的建築。圖片來源:華燈初上臉書專頁
總把台北當上海的族群匯聚
白先勇的《台北人》,記述著一群在時代裡,無奈、無選擇地,變成一群寓居於此「不想成為台北人」,總想著「台北是上海」的台北人。中山北路三段一帶仍留著「租界」記憶,連結著天母、陽明山上的美軍宿舍的生活印記,白房子、石頭屋,留下諸如吃吃看與茉莉漢堡等美式生活遺留,而從傢具傢飾店、骨董藝品到洗衣店日用百貨等生活產業,店家的英文溝通能力為昔時標配。
1975年領導人辭世,中山北路綿長哭泣的隊伍;十年後,1986年9月14日,萬人空巷在此迎接著圓山動物園搬家到木柵的動物遊行。「敕使街道」從往日匯集著各國使館,為國賓拜訪和元首出入的「國道」意象,漸次消散,走向市民的每日生活經驗。而從中山南路那一端落成的中正紀念堂,以及介壽路更名凱達格蘭大道,博愛特區成為詮釋權力地景的最新產品。
圓山大飯店1995年7月27日的屋頂大火,帶著命運與戲劇效果地,點化了基隆河流經的台北盆地,正上演著時代變異的怵目。
從一條街的變遷,我們共同看盡台灣百年歷史風華變貌。圖片來源:華燈初上臉書專頁
花博帶來的變化
更大的改變來自於2010年的台北花博。台灣第一座地下道就在圓山動物園和北美館之間。據聞是為了元首安全,中山北路上只能有地下道。但如今則是在行人路權優先的都市友善治理概念下,中山北路沿街地下道消失,只留下第一座為紀念。但第一座天橋在中山北路建起來了。串連起從捷運圓山站到花博公園的路徑,給市民圓山瞭景的機會。
除了天橋,串連起來的還包含圓山捷運站外的彩色鋼構大棚架,以及從原本足球場轉型的花博爭豔館,如今是假日遛狗遛小孩的休閒好去處。昔日肅殺的美軍與聯勤高度管制地區,把日本時期劃定的公園預定地還給市民。而北美館展開的林間美術館改造計畫,肯定又再翻轉圓山地景的空間意涵,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經驗。
中山北路帶給人們的歡愉美好,來自於楓香樟綠之間,各種繽紛商鋪間的悠遊步行經驗。來自於台灣戰後經濟起飛,沿街充滿企圖與野心的星級大飯店及銀行總部。集結為台北戰後都市經驗的重要集體記憶。國賓飯店、富都飯店、美琪飯店,台北銀行總部前的楊英風有鳳來儀、彰化銀行、第一銀行總部、開放成立新銀行的台新總部、嘉新大樓、台泥大樓、仿古典樣式的國華人壽總部大樓。
這些足以代表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的指標與經典,在這近十年間,隨著都市更新腳步,拆掉了一棟棟市民集體記憶中的建築,取而代之的不僅是成為拉抬房地產養地多時的掠奪開發。也帶走了我們消費體驗中的曾經。麗嬰房、青山洋服、儂特利、各式婚紗禮服店已逐漸散去。更令人意外的是國際精品也不敵高額租金,從此地退散。
這些年,引發諸多討論,集體有感的通俗影視產品,如《光陰的故事》、《一把青》、《天橋上的魔術師》、《斯卡羅》、《茶金》、《華燈初上》,其引發關注的共同特徵,在於聚焦挖掘我們自身的認同與歷史詮釋,包含眷村的演變、外省族群的離散、中華商場的城市現代化演繹,閩客與原住民的開發史、原住民族群轉型正義、台灣以茶葉貿易進入全球市場與殖民近代化軌跡。這些戲劇再現訴說尋找自身認同的集體焦慮所在,而從一條街的變遷,我們共同看盡台灣百年歷史風華變貌。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本文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
從敕使街道到華燈初上:台灣條通的百年變貌 | 殷寶寧 / 思想坦克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PduHkZ


台北-中山街屋 中山北路 敕使街道 勅使街道
JUST A BALCONY: 【JUST Old】台北-中山街屋 中山北路 敕使街道 勅使街道 https://bit.ly/3YRLGMZ
昭和時期拓建的勅使街道成為路寬40公尺的五線大道
中央快車道及兩側慢車道都是柏油路面,全線植樹
沿路設有水銀燈路燈,電線地下化
長安東與中山北路口,還設置了最新式的自動交通標誌燈
日人甚至自誇與東京市的昭和通、大阪市的御堂筋為日本三大道路
1901年(明治34年)位於劍潭山山麓的臺灣神社建造成完成
並建造此道路作為參拜道路
為了臺灣神社鎮座祭特地由日本奉侍神靈來臺的勅使即經此街道抵達神社
因此名為「勅使街道」
此道路由當時的臺北市樺山町(今行政院一帶)一直往北至明治橋(今中山橋)為止
寬約14.5公尺以上,長約3公里餘,為今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至三段
下突圍明治大正時期的敕使街道 周遭還是荒野一片
選自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013c8336d9b357d1a9136e66755e88a
選自https://www.facebook.com/FormosaMuseum/posts/2608930389144509/
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昭和天皇)至台灣參拜台灣神社時亦走敕使街道
當時日本皇族自基隆登岸,坐火車進入台北以
由台北火車站出發,經此街道直達台灣神社祭拜
因此此街道也稱「御成街道」
當時敕使街道所在的御成町與大正町
亦逐漸成為日本人居住的高級住宅區
敕使街道便逐漸興建起豪華或摩登的新建築
下列照片為長安東路與中山北路口 
可以看到除了二層樓的磚造街屋之外
已經有三層樓高的RC加強磚造建築 可見經濟實力不差
選自 昭和15年4月30日 台北市勧業課観光係)より「勅使街道」
http://liondog.jugem.jp/?eid=156
下張圖片亦是長安東路與中山北路口 
左上角高聳塔樓為御成町市場(今中山市場)
旁邊拱門為御成町派出所 (今中山一派出所)
跟上述第一張的敕使街道相比 可以看出路幅寬敞許多
甚至還有人行道的設計
此皆是1936年拓寬計畫的成果
選自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5_001_0000358570
1936年,勅使街道計畫拓寬
一方面因為1940年是日本紀元2600年
日本國內及殖民地台灣在1930年代中期就開始準備各式紀念事業
擴建台灣神社為其中之一,神社要擴建,做為參拜道路的勅使街道也因應隨之
另一方面,參拜台灣神社民眾日益增多,常有人車爭道的情形,拓寬也勢在必行
1937年3月30日,勅使街道舉行拓寬動工典禮
1941年3月28日在台灣神社舉行竣工奉告祭
花費了162萬餘元拓建的勅使街道為路寬40公尺的五線大道
中央快車道及兩側慢車道都是柏油路面,全線植樹
快慢車道間的分隔島綠地為樟樹,人行步道內側為楓樹
沿路設有水銀燈路燈,電線地下化
另外,御成町派出所前十字路口,還設置了最新式的自動交通標誌燈
種種設施,是全台最完備的道路
日人甚至自誇與東京市的昭和通、大阪市的御堂筋為日本三大道路
選自 莊永明書坊: 中山北路的前身:勅使街道
圖為李火增拍攝JUST A BALCONY: 【JUST Old】台北-中山街屋 中山北路 敕使街道 勅使街道 https://bit.ly/3YRLGMZ
1939年(日昭和14年)左右的作品:林田桶店前的市營公車站

地圖 (1)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地圖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景-1901年於基隆河上修建了第一代「明治橋」明治橋在2002年遭馬英九任內之北市府拆除/中山橋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跨越基隆河,連接南岸的圓山與北岸的劍潭山,橋南為中山北路三段,北側為中山北路四段。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六條通-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