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臺灣府志》中早就有了臺灣八景的說法,分別是臺南的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東溟曉日、澄臺觀海、斐亭聽濤,還有基隆的雞籠積雪及澎湖的西嶼落霞。
從這名單可以看出,幾乎都落在當時的首府臺南一地,主要都來自傳統文人對山水的觀看想像,較不符合一般民眾的看法。
到了1913年10月31日,《臺灣日日新報》刊出新的臺灣八景,有合歡旭日、南岬月明、新高倒影、珠潭浮嶼、關渡歸帆、東海石屏、旗後落霞、北島觀潮。
讀古村莊主人還針對這八景與清代以臺南府城為主的八景做了說明。這八景是怎麼出來的,報社並未說明,比較像是《臺灣日日新報》自行整理出來的名單。
直到1927年,臺灣才有比較符合實際旅遊名勝的新八景。這回臺灣八景從臺南府城為核心轉變為媒體《臺灣日日新報》的票選。1927年5月30日,臺灣日日新報社仿照日本內地票選日本新八景的活動,也在臺發起票選臺灣新八景的活動。
各州知事大力支持報社票選舉辦臺灣新八景的活動宣揚精神提升之重要性之際,我們也看到新竹州政府如何在衛生課的執行下,五天之內轄下各郡撲殺野狗達一千多頭,光是竹東郡就260頭,名列第一。這行為從現今角度來看,相當不符合動物保護觀念。
這次票選的時間不長,從6月10日至7月10日截止,但肯定是臺灣民眾首次大規模地參與投票的民間活動。據統計總投票數有3億5千9百63萬4千906票,比1925年第二次國勢調查的人口普查399萬多的總人口數還多出80多倍。看起來,各州政府是卯起全力來動員,才會有這麼驚人的投票數。
八景為八仙山、太魯閣、壽山、基隆旭岡、鵝鑾鼻、淡水、阿里山、日月潭。兩相比較,可看出原本在第一階段前八強的太平山、五指山,被太魯閣及日月潭給擠了下來,其餘後面十二名稱為十二勝。另外加設兩個有聖地意味的「別格」:神域臺灣神社與靈峰新高山。
這樣的票選活動,對於日後臺灣民眾的旅遊選擇有很深遠的影響。官方也常順勢藉著各種活動搭配繪葉書、旅行手冊、地圖推廣臺灣島內旅遊及博覽會。
新臺灣八景的活動,改變了臺灣民眾及日本內地人們觀看臺灣的角度。然而,這一系列的打造新臺灣八景的活動,看似民間的活動,但背後確如學者所說,這些行旅朝制度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一直與政治權力的運作有關。
殖民政府推動旅遊觀光的目的在透過旅行中的「觀看」活動,傳達殖民統治各項建設的成果。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舉凡旅行機構的構建、旅行手冊的發行,以及旅遊空間的打造,在在都是配合這一目標下的產物
臺灣最美景點在哪?20年代臺灣人投票選出的「臺灣八景」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KBiSlw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戰後初期臺北明治橋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吉田初三郎畫的台灣神社和明治橋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明治橋建於明治34年(1901),是鐵製桁架橋,橋面木造,形似吊橋。大正元年(1912)改為鋼筋混凝土橋面,昭和8年(1933)新建鋼筋混凝土拱橋,照片所見鐵橋即為改建前的明治橋。光復後改稱中山橋,為整治基隆河,在民國91年(2002)12月20日拆除。(資料來源:中山橋的歷史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中山橋 (台北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32qQ9cu
中山橋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跨越基隆河,連接南岸的圓山與北岸的劍潭山,橋南為中山北路三段,北側為中山北路四段。
明治橋的興建
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興建臺灣神社,闢建連接臺北市區至圓山的敕使街道,1901年於基隆河上修建了第一代「明治橋」,由總督府的土木技師十川嘉太郎設計,為鐵製派克式桁架橋(Parker truss)[1],橋面木造,中為車道,兩旁設有人行道,欄杆有扇形鏤空雕花裝飾。1912年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
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景。
受到1923年(大正12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的影響,有關單位在第一代明治橋下游側一旁新建上承式鋼筋混凝土拱橋[2],是為第二代橋。二代新明治橋1930年1月25日開工,工程費69萬5千圓,1933年3月20日完工,全長120公尺,寬17公尺(車道10公尺,兩側人行道各3.5公尺),改以花崗石砌成欄杆,兩邊各裝置一對青銅燈柱。[3]
第二代明治橋完工前一年(1932年)10月已可局部通行,該月26日上午11時,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與臺北市聯合舉辦開通典禮,出席者有臺灣總督府總務長官平塚廣義、交通局總長堀田鼎、殖產局局長殖田俊吉、文教局局長安武直夫、專賣局局長田端幸三郎、台北州知事中瀨拙夫、臺北市尹西澤義徵、府州市協議會員與民間代表等人,典禮完畢,一行人初渡新橋[4]。
由於二代明治橋1932年10月已開通,因此日本當局隨即於該年11月17日下午2時起,利用基隆河漲潮時拆移第一代舊橋。舊橋桁梁長200尺、重達100噸,採用橋下工作船與陸地上牽引機拆橋,當晚成功將舊鐵橋拖曳至陸上。因為本工法為臺灣首見,所以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總長堀田鼎、交通局道路港灣課課長松本虎太、臺北州內務部土木課課長前田兼雄、臺北市役所土木課課長永野幸之丞與相關工程師均到場觀察[5]。中山橋 (台北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32qQ9cu
----------------------
當年臺北市最美橋樑,如今優美曲線不在
你知道現在北美館旁通往士林、北投還有大直、內湖的中山橋,近一百年前是什麼樣子嗎?
1901年日治時期的台北,有兩大建設完工,分別是位於劍潭山山頂主要祭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台灣神社,以及連接台北市區到圓山敕使街道(註一)的第一代明治橋,由十川嘉太郎設計,鐵製桁架橋、木造橋面、欄杆有扇形鏤空雕花,1912年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值得一說的是,現今所說的每逢督更古蹟必失火,在當時則是用台灣總督府施壓的方式,拆除大稻埕仕紳的私有土地、遷建法國領事館才動工。
倚靠基隆河畔的台灣神社,因沿著劍潭山而建能俯瞰台北成,景觀壯闊成為學校機關等團體重要的觀光景點,1923年皇太子裕仁親王至台灣神社參拜,看見明治橋的山水風景,不禁讚嘆:「色美しき青田続きて白鷺の遊ぶも風情あり明治橋」,是當時少數對明治橋形容的記載,明治橋也在1927年入選台灣八景。
1939年,學生畢業旅行於明治橋留影。via: Twitter @hu_lalalalala
1933年,受到日本關東大地震的影響,採用最新的橋梁技術,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拱橋的明治橋完工,橋墩為一大兩小三孔拱型設計,山口縣德山產花崗岩砌成的欄杆加上兩邊各一對的青銅燈柱,橋體下方呈拋物線形,古典高雅的造型相當美。
日治時期彩繪明信片
二戰後1946年,敕使街道改名中山北路、明治橋也改名中山橋,全台神社都被視為日本殖民象徵廢除,神社所在地收為國有,台灣日治時期最重要的一座神社也難逃一劫,拆除改建為台灣大飯店,也就是現在的圓山大飯店,中山橋便成為總統府通往士林官邸的必經道路,隨著交通量增加,1968年花崗石欄杆和青銅燈柱遭拆除、橋面也由原本含人行道的17公尺拓寬為23公尺。
1994年,基隆河整治和圓山地區整建工程動工,台北市政府決定新建中山二橋並原地改建中山橋,交通疏導隨著工程進行衍生許多問題,原計畫二橋通車後將拆除改建中山橋,遇上台北市長選舉而延後。
2001年納莉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嚴重的水災,中山橋再度面臨古蹟保存與基隆河整治的爭議,隔年台北市長宣布在水利及文化景觀的考量下,中山橋將在防汛期後遷建,異地重現風華,然而年底拆橋工程啟動,遷建處未定,切為435塊的舊橋堆放在再春游泳池舊址,遙遙無期的遷建至今沒有下文,明治橋就像台北神社的遺跡一樣,雖不用遭受四散各地的命運,但一樣難以再現當時的風采了。
註一:敕使街道指的是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皇族到台灣參拜台灣神社走的道路。
當年臺北市最美橋樑,如今優美曲線不在 - 一塊豆干 - Medium http://bit.ly/3cdleVl
-----------------
最近明治橋修復的議題又引起討論,戰後被更名「中山橋」的明治橋,是日本時代連接臺灣神社的橋樑,也被許多人認為是臺灣史上最美的橋
明治橋在2002年遭馬英九任內之北市府拆除,宣稱要「易地重現其風華」後遭分割棄置河岸邊。
馬市長卸任後,明治橋並未重組,而是在「重組已不可能」、「該開死亡證明」、「趁颱風來藉機處理掉」的種種口水中遭棄置至今,最近又傳出將橋樑構件以「碑林迷宮」的方式呈現的說法,不知道我們是否還有幸能親眼看到美麗橋樑的全貌呢?
任何古蹟的復原,都有它的困難與代價。德國德勒斯登聖母教堂毀於二戰空襲,從戰後保留瓦礫開始,到政權移轉終於募得足夠資金,將一顆顆石塊經電腦計算置回原處修復完成開放,中間整整經過了58年。
也許難不難並非關鍵,而是人們及主事者的文化素養是否已進步到那樣的層次,還是依然停留在「已知用火」的階段?


台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的遺容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作者: 陳 凱劭 2019-04-01 台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的遺容 – 薰風
前來台灣神社參拜的人群絡繹不絕(廖明睿提供)
台北市曾經做為大日本帝國台灣的「島都」,而這裡曾經存在過一座台灣史上空前絕後的優美橋樑—它叫做「明治橋」(戰後改名為中山橋)。2003年初,這件建築工藝的精品被當時的中國台北市長馬英九拆除。
這座美麗的鋼筋混凝土橋,完成於1933年(昭和8年),堪稱日本時代50年間土木建築工程上的重大成就,也是美學的極致。
但這座橋其實是第二代了,1901年(明治34年)完工的第一代是鐵橋。當時馬英九與文化局長龍應台為敷衍台灣意識者與古蹟保存者的抗議質疑,說明治橋並不是拆除,而是會在切割之後,另行覓地重新組裝保存。14年過去 了,這批馬英九眼中的控固力塊,還放在明治橋原址對岸,原本屬於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的再春游泳池舊址。台北市長早就換人換黨了,卻一直到2017年的現在都還沒有重建計劃。
第一代明治橋與基隆河構成一幅優美的台灣景色(廖明睿提供)
由鋼筋混凝土及花崗岩建造的二代目明治橋(廖明睿提供)
當初會拆橋,馬英九市府的理由是橋會阻礙基隆河在豪雨時的流通。不過這邏輯是不對的。古今台外,除非橋樑設計施工者是腦袋壞去,不然橋都一定選在河流最 最最窄的地方,再以九十度直角跨過去。理由很簡單,這樣架橋最省時省力又省料。所以,阻礙基隆河水流的,不是明治橋,而是明治橋所在的那一段彎曲又狹窄的基隆河。把橋拆了,只是被箭射中以後,鋸箭求生吧。
再說,基隆河水患問題,最大根源在於1990年代初期郝柏村主導的「基隆河截彎取直」工事。說是截彎取直增加新生土地,其實擺明是炒地皮罷了。此重大工事, 大量減少基隆河在大直、松山、內湖、南港一帶滯洪的容量,讓大雨時基隆河的水流來不及調節,這遠比小小一座明治橋阻礙河流還嚴重百倍。
明治橋二代目拆除中期的切割階段,筆者攝於2003年2月。
其實,馬英九、龍應台急著要拆明治橋,也不全是他們沒有生活美感。他們一定知道,明治橋其實是台灣神社的附屬設施、進入台灣神社之前的門面。日本時代,現在的中山北路被稱為「敕使街道」,其實就是神社的「表參道」。現在的台北市立美術館、舊足球場一帶的表參道兩旁,當時有一大片肅穆的森林,這將近1公里的表參道,培養了莊嚴的情緒。到了明治橋,總算是進入台灣神社的入口了,再過了明治橋,就是台灣神社的神域了。
本來,明治橋在終戰後1946年台灣神社被拆除時就該一併削除的,因為它是台灣神社附屬設施,但因為它多少有交通上跨越基隆河的功能,於是保存了下來。蔣介石逃亡到台灣後,這座橋是他從士林到總統府之間,天天上下班必經過的橋,所以,明治橋反而在他有生之年都還能倖存下來。
明治橋的存廢,原本有著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之間的拉扯,也有保存或摧毀台灣歷史的拉扯。馬英九、龍應台等中國人政客當然是力主要削除的一方,但隨著台灣意識的高漲,也就不敢輕舉妄動。就因為在基隆河截彎取直工事完成之後,從基隆河上游的汐止,一直到南港內湖一帶水患不斷;2001年的納莉風災,成為馬英九第一任期最大的市政敗筆。但水災終於給了馬英九市政府一個「科學」上的藉口,讓馬英九敢動手拆除明治橋了。房地產開發業也跟著搖旗吶喊;因為從汐止山坡 地,一路到南港、內湖、大直一帶的房地產,都因為水患而滯銷。明治橋成了一個房地產業者共同虛擬的敵人,只要明治橋拆除,水患就可以消失。馬英九巧妙結合這股力量,舉起「市民居住安全」的大旗,不顧文史界的呼籲,還是動手拆除了明治橋。
1970年代後,早就在明治橋附近建了替代的橋樑,東西向又有國道一號高速公路,及兩旁1990年代增建高架車道穿過。這一帶,早就是「台灣橋樑展示館」了;有鋼骨構造的橋,也有預力混凝土的橋,這裡恐怕是全台灣橋樑密度最高之處。明治橋在這個環境裡,即使沒被馬英九市政府拆除,也早就失去景觀上的意義了。這座台灣史上最優美的橋樑,活在這個沒有尊嚴的空間裡,拆了也一了百了。 台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的遺容 – 薰風


陳凱劭的BLOG » 明治橋二代目之最後遺容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明治橋二代目之最後遺容
台北市明治橋二代目(「二代目」是第二代之意,戰後被改名字為中山橋),2003年初,被今中國國民黨提名,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馬英九先生,在中國台北市長任內決定拆除。下圖是日本時代從基隆河拍的明治橋二代目身影:
當時馬英九與文化局長龍應台為敷衍台灣意識者與古蹟保存者的抗議質疑,說,明治橋並不是拆除,而是會在切割之後,另行覓地重新組裝保存。現在四年八年過去了,這批馬英九眼中的控固力塊,大概還放在某個市有倉庫裡吧,現在堆放在明治橋原址對岸,再春游泳池(原是屬救國團的)遺址。
明治橋二代目遺容及週邊,Panorama組圖,點選可放大,攝於2003.02.11。
當初會拆橋,理由是橋會阻礙基隆河在豪雨時的流通,不過這邏輯是不對的。自古以來,除非橋樑設計施工者是腦殘丁丁,不然橋都一定選在河流最最最窄的地方,再以90度直角跨過去。理由很簡單,這樣架橋最省時省力又省料。古今台外,我還沒看過哪個白癡,在設計橋樑時,選擇跨過河流最寬的地方或和河流平行跨過河流的。所以,阻礙基隆河水流的,不是明治橋,而是明治橋所在的那一段彎曲又狹窄的基隆河。把橋拆了,只是被箭射中以後,鋸箭求生吧。
再說,基隆河現在的問題,在於1990年代初期郝柏村主導的「基隆河截彎取直」工事,大量減少基隆河在大直、松山、內湖、南港一帶滯洪的容量,讓大雨時基隆河的水流來不及調節,這遠比小小一座明治橋阻礙河流還嚴重百倍。
2014-09-14_10.22.26
1904年台灣堡圖裡的明治橋
1970年代後,明治橋二代目早就被台北市政當局設定為早晚要拆的橋,所以,早就在明治橋二代目附近建了替代的橋樑,東西向又有國道一號高速公路,及兩旁1990年代增建高架車道穿過。這一帶,早就是「台灣橋樑展示館」了,恐怕是全台橋樑密度最高之處。
原本一座橋只要造型優美,倒也可以跟環境和解共生,但一下子來六、七座橋擠在這裡,就美不起來了;美國在1960年代大公路主義盛行,城市建了很多高架橋、快速公路、交流道,城市的外圍道路全是一圈又一圈的高架橋,台灣就是受美國大公路主義影響,明治橋一帶、淡水環河快速道路,就是100%純種美國公路文化景觀。近十年來美國開始後悔了,只要結構體年限到了,經評估沒有交通上迫切必要,拆了就不再重建了。南朝鮮的首爾,也開始拆一些市區河川上的高架道路了。
明治橋二代目在這個環境裡,早就失去景觀的意義了。活在這個沒有尊嚴的空間裡,拆了也一了百了

陳凱劭的BLOG » 明治橋二代目之最後遺容


中山橋石塊重組變碑林? 市府挨批擺爛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9-11-17 05:30:00
〔記者楊心慧/台北報導〕歷史建築台北市中山橋(明治橋)在前市長馬英九任內拆成四三五個石塊(見圖,記者楊心慧攝),曾允諾一年內異地重現風華,但歷經馬、郝市府至如今柯市府都沒實現;據了解,文資界盼在基隆河大佳段將中山橋復原,柯市府卻想在舊再春游泳池局部重組,弄成公共藝術碑林,也遭民意反對,該橋前景混沌,市府挨批擺爛。
市府研擬三方案,一是在基隆河大佳段重組,二是在新生公園重組,未來可經營橋下市集,三是於舊再春游泳池局部重組,變成碑林。
擬於舊再春泳池局部重組
市府文化局長蔡宗雄表示,在基隆河道重組,科學數據顯示會造成洪患或淤積,較不可行,在新生公園重組的技術可行,但量體大,將衝擊公園環境,再春泳池則因腹地較小,需用局部重組的方式進行,可能會選擇新生公園或再春泳池的方案。
先前文資會通過中山橋為歷史建築,不就是希望未來能重現風華?對此,蔡宗雄坦言「對」;這樣的話,市府規劃的兩方案,不就打槍當年決定?蔡則稱「這些方案都是重組保存」。
里長憂當地幽暗安全堪虞
明勝里長張永棟質疑,市府曾召開地方說明會,有個方案說是要在再春泳池做石塊迷宮,他聽了很不以為然,當地幽暗且非平地,若放石塊讓民眾走,恐有安全顧慮。
張永棟表示,市府說明年三月才能給答覆,「這就是行政怠惰」,市府一天到晚呼籲防範登革熱,但鋪蓋塑膠布的石塊擺在泳池,上面會積水孳生病媒蚊,應儘快處理;他批評,市長柯文哲常說替市府省了多少億元,這地方若蓋房出租的話,每年可收多少租金照顧台北市?該里也需要社區空間讓銀髮族活動,希望土地能還給他們。
文資界要求在基隆河復原
文資工作者凌宗魁強調,「基隆河道重建中山橋是可行的」,工程沒有做不到的技術,只有願意投下多少成本的問題,台灣人連雪山隧道、台北一○一大樓都蓋得出來,講白一點就是市府不想花錢,再春泳池局部重組方案是不尊重文資價值的做法,必定會遭受極大抗議。
文史研究學者陳凱劭表示,中山橋對基隆河岸水患影響極小,水患原因是上游汐止開發過度,山坡地森林消失,中游截彎取直讓河的長度變短,行水區消失,河川容量變小,使水積在汐止數天才退,他仍主張在基隆河大佳段異地重現中山橋為最佳,不贊成搞石塊迷宮。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中山橋石塊重組變碑林? 市府挨批擺爛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基隆河大橋Stev Pitchford再次穿過,這次是在USTDC大院附近的基隆河大橋上及其周圍拍攝了一些照片。 所有這些照片都是1959年9月拍攝的,最後一張照片是1959年11月拍攝的。他的評論如下:當您離開TDC大院的正門時,您沿著基隆河上的一條路上去。 在那條路上左轉,帶您前往動物園,中山北路和基隆河大橋。 https://is.gd/rRngwW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1959年 圓山中山橋]
這是1959年(民國48年)由當時的駐台美軍從USTDC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外側的基隆河河岸邊,所拍攝的圓山中山橋(二代明治橋),戰後神社入口的大鳥居雖然拆除了,不過明治橋上的銅燈與石燈籠,ㄧ直到了1968年道路拓寬時才拆除,所以1959年的照片還能夠ㄧ窺明治橋的全貌呢!
註:USTDC所在位置即今日台北美術館東側停車場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判斷大鳥居有4-5層樓高、這麼巨大應該也是獨一無二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戰前的台北大橋,橋頭交插二面[太陽旗],傳聞中用黃金鑄造的[台北大橋]依稀可見。
[台北消失的地景]~台北大
台北市跨越淡水河連接三重埔的舊[台北大橋],建於日治時期的大正10年'大正14年完工(1925年)。
橋身是鋼樑結構,四百餘公尺的長度,如長龍臥波般,曾是台北八景之一~[鐵橋夕照]。
戰後的1960年因鏽蝕拆除重建...。傳聞橋頭上的[台北大橋]四字,是黃金鑄造的,由當時負責拆除的日本技師帶回日本!?
這個從小就聽說的故事是[金]的嗎?....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臺北橋在日本時代的顏色應該是暗綠色。橋樑配美麗路燈是美學基本+日本時代學生在臺北橋旁留影。現代應該很少人畢業會跑去和橋合照了吧?對日本人來說台灣是國土的延續,在建設上絕對是用心的,而百廢待興的台灣對於當時日本的年輕工匠們來說,就是最好的舞台,誰都會想來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但對於國民黨來說,台灣就只是一個臨時的「基地」,想著過個幾年就能收復大片江山,所以對台的建設發展也不比日本人,況且華國的美學大家有目共睹~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1925年的臺北橋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日治時期淡水河畔與臺北橋舊照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National Historic Monuments of Taiwan) - 貼文 | Facebook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日治時期台灣八景與二別格,此為吉田初三郎手繪明信片。
1927年台灣日日新報社舉辦台灣八景募集活動,最終選出8景12勝,並額外提出「別格」。
「別格」可視作日本時代台灣的聖地與精神代表。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ldtwcolor/permalink/844893199470554/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明治橋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

木製鐵路橋。美國,蒙大拿州,1883 年。
馬倫特峽谷大橋曾是世界上最高的木製鐵路橋,高 226 英尺,長 866 英尺。
https://missoulian.com/news/local/may-27-1883-marent-trestle-and-the-first-railroad/article_7e5321e8-14a1-5a18-aee2-47edca278097.html
1853年,美國陸軍部派出了五個獨立的勘察隊,繪製出最經濟、實用的鐵路路線。 
1854 年,華盛頓領地總督艾薩克·史蒂文斯(Isaac Stevens) 著手向印第安人國家(即現在的華盛頓州、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強加條約,這些條約將使印第安人遠離鐵路以及鐵路將帶來的非印第安定居者。 
1864 年,亞伯拉罕·林肯總統簽署了一項立法,撥款「資助建造從蘇必利爾湖到普吉特海灣的鐵路和電報線」。
1875 年,北太平洋鐵路在弗雷德里克·比林斯 (Frederick Billings) 的領導下組建,並於 1878 年再次開始建設。據估計,這條鐵路的建設動用了25,000名華工以及無數其他移民的努力。
1881年,北太平洋到達蒙大拿州邁爾斯城的黃石河。這使得水牛皮可以直接運往東部,並增加了商業水牛狩獵。 1884 年,北太平洋將最後一車水牛皮運往東部。曾經的大牛群現在幾乎滅絕了。
美洲原住民對於鐵路穿越他們的保留地並幫助消滅水牛群並不熱心。 
在蒙大拿州西部,平頭保留地的原住民(Pend d'Oreille、Salish 和 Kootenai)直言不諱地告訴美國人,他們不希望鐵路穿過他們的土地。
 作為回應,美國授予北太平洋鐵路通過弗拉特黑德保留地的通行權。 
本質上,這是財富從窮人(印度人)轉移到富人的(非印度人)。因為富人統治政客,因此統治國家。 
要獲得足夠的賠償,需要在二十世紀通過法庭審理。
北太平洋鐵路的竣工也對沿海部落產生了影響。鐵路線的竣工,加上罐頭技術的改進,導致對西北海岸鮭魚的需求增加。這標誌著曾經盛極一時的鮭魚養殖場開始枯竭,這些部落也被排除在條約保障的漁業之外。
https://www.montanaliving.com/blogs/montana-matters-news-about-montana/looking-back-historic-train-trestle
https://www.dailykos.com/stories/2014/9/15/1329640/-History-101-The-Northern-Pacific-Railroad
大橋竣工前一個月,棧橋旁有一條繩子,橫跨峽谷,伊萊·“法蘭西”·卡彭特(Eli “Frenchy” Carpenter) 在870 英尺長的繩索上表演了高空鋼絲表演,繩索高出峽谷226 英尺
據稱,“法國”卡彭特因作為巴納姆和貝利馬戲團的空中飛人藝術家而聞名。 
但他作為兩名探礦者之一而載入史冊,他們於1891 年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東部發現了銀礦斯洛坎(Silvery Slocan),這是一處巨大的銀礦和鉛礦礦床,距今8 年後,他用繩索穿越了峽谷   只是一個汽車愛好者:馬倫特峽谷大橋曾經是世界上最高的木鐵路橋,高 226 英尺,長 866 英尺。 https://bit.ly/4at4ert
在蒙大拿州米蘇拉西北部的北太平洋鐵路軌道上,馬倫特峽谷上方的高木鐵路棧橋上停放著引擎、木車和長途客車的景色。火車兩側的鐵軌上站著十幾個人。棧橋支撐墩底部附近的峽谷中存在著粗糙的木造建築。棧橋外的峽谷和山丘上長滿了黃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