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4_184434

1994年統計

湖口長安茶茶業史  PDF   
湖口老街長安茶 https://bit.ly/3YPujfU
新竹縣有三大名產:新竹風(九降風)、新竹米粉貢丸及馳名中外的膨風茶(或稱東方美人、高級烏龍茶)。本縣位處台灣省西北部、山多平原少,山坡丘陵面積達三分之二以上,晨晚有霧,水氣充沛,是茶樹生長非常適合之環境。在極盛時期(民國四十八年)佔全省茶園面積的四分之一,專門從事外銷茶葉之生產。但工資昂貴、茶葉價格低落,外銷市場節節敗退造成栽植面積萎縮,加上品種老舊,農村青年勞動力外移等問題,使得茶樹種植面積銳減。加上缺德商人作法不當,導致外國消費者產生惡劣印象,導致茶業一蹶不振。幸有政府積極辦理衰老劣種茶園更新,推廣優良茶樹新品種與輔導設置觀光茶園兩大項目,促進農業朝多元層次發展。新竹縣茶葉產區可概分如下長安茶以湖口鄉為主,東方美人茶(膨風茶)主要生產於峨眉鄉、北埔鄉、橫山鄉及竹東鎮一帶,六福茶以關西鎮為主。筆者歸納幾項建議以提振茶業:統一命名統一分級、發展各地風味茶推廣、鼓勵參加各種展售活動、鼓勵各機關學校飲茶風氣、成立專賣機構研發各種茶產品。
撰寫者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地方寶藏資料庫|新竹茶業的迷失與省思 https://bit.ly/3sqiWio
湖口老街拚再起 茶油產業跨業結盟 - 地方新聞 - 中國時報 https://bit.ly/45Ipo2q
------------------
湖口老街長安茶湖口長安茶茶業史  PDF   
文與圖/吳德亮 |2012.05.21湖口長安茶茶業史  PDF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262338
湖口老街長安茶 https://bit.ly/3YPujfU
綿延不斷的紅磚洋樓寂靜地沐浴在夏日狂野的陽光下,鮮明的巴洛克風格在眼前一字排開,交瓣錯弧的一重重圓穹拱頂,與長串迴廊交錯重疊的光影綿延不斷,在相機小小的觀景窗內呈現強烈的超現實意境。圖/吳德亮非報系
綿延不斷的紅磚洋樓寂靜地沐浴在夏日狂野的陽光下,鮮明的巴洛克風格在眼前一字排開,交瓣錯弧的一重重圓穹拱頂,與長串迴廊交錯重疊的光影綿延不斷,在相機小小的觀景窗內呈現強烈的超現實意境。
湖口老街是目前台灣保存最為完整的老街之一,建於日據時期的一九一三~一九一五年。因鐵道開通設站而興起,再因鐵路轉移而凝止在原來的時空,繁華一時的老湖口,從一八九三年劉銘傳開通鐵路的一百多年來,嚐盡了幕起幕落的冷暖滋味。而同樣曾經名噪一時的長安茶,也不敵近年高山茶的興起而大幅沒落,茶園從原本三百公頃降至今天的五十多公頃;讓我想起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長安,不就是大唐盛世的京城所在嗎?其實位於新竹縣最北端、丘陵地帶氣候土質非常適宜種茶的湖口鄉,包括長安、湖口、湖南等村,產茶一樣有著百多年歷史。不過卻直到一九八四年才因長安村地名而命名為「長安茶」,主要種植茶樹為青心烏龍、金萱、翠玉等,每年採收春茶(四月)、夏茶(六月)、白露(八月)、秋茶(十月初)與冬茶(十一月)等共五次,近年且多以機採方式採茶,每季生產約三十公噸茶葉。
長安茶區一向產製分離,茶農專心種茶,由唯一的共同經營班組成茶葉生產合作社,統一收購茶菁製茶,再批發予外地茶商;近年地方政府大力推動觀光休閒產業,零售遊客或透過DIY製茶體驗的方式也漸趨熱絡。
年逾七旬的羅美燃是生產合作社主席,也是製茶廠主人,儘管地處閉塞的鄉下,但「現代化」設備可一點兒也不含糊:例如傳統採茶必須一一磅秤計價,羅家卻有專門的「地磅」,貨車進入後即可測出茶菁數;占地一百七十坪的日光萎凋場一樣懸有防紫外線的黑網,再加上一百坪的包裝場,以及殺青、揉捻等機具。
偌大的茶廠全由客家三合院伙房改良而成:門額上醒目的「豫章堂」堂號提醒來客「主人是羅姓客家人」。儘管早已被歲月抹上厚厚的滄桑斑痕,斑剝的牆垣在陽光熾烈的陰影下顯得更為蒼老,部分茶菁在老厝前的禾埕萎凋,場景依然讓我感動萬分。
不過,跟竹苗地區大部分半球型烏龍茶製作方式相仿,長安茶廠不使用南投凍頂一帶的「熱團揉」,而採用較早的「筒球機」,因此烏龍茶較為蓬鬆,外觀介於包種與凍頂之間。
話說湖口街屋幾乎每戶都擁有一口水井,大多坐落天井牆邊;緊鄰的兩家也往往隔牆共同掘成大圓井,而各自使用半邊的「半圓井」,百多年來始終融洽共享。在羅家茶廠我也發現源源不斷的淙淙山泉水,用來泡茶特別甘醇潔淨,羅美燃說湖口山泉水蘊量豐富,茶園除非遭遇大旱,否則一般是毋須人工灑水的。湖口長安茶茶業史  PDF   
離去時,原本覆蓋在茶園上方的一大朵烏雲已經不見,陽光咨意揮灑在老街洋樓古拙蒼勁的山頭壁飾之間,正如擁有百年歷史的長安茶,也正積極揮去陰霾,努力迎向陽光。湖口老街長安茶 https://bit.ly/3YPujfU
-------------------------------
 臺灣由於氣侯溫暖、潮濕且雨量均勻,故自古即產有茶樹。早期臺灣主要輸出品以茶葉、樟腦、蔗糖為大宗,當時稱為臺灣三寶,更是風光一時,所以茶葉牽動了民間產業的發展,也影響了臺灣文化百年來的演變過程。
       烏龍茶是臺灣最早製造的茶葉,遠在嘉慶年間即隨福建移民移植到臺灣來,植茶為種籽播種,是當時茶葉栽培方式,也是最早播種方式。當時移民帶一批福建武夷種的烏龍茶來臺灣種植,植於臺灣北部地方坡地開始了茶苗種植。
       據臺灣通史中記載:「舊誌稱:嘉慶年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于武夷茶,植於桀魚坑(今臺北縣平溪、深坑地區)發育甚佳,即以茶子二鬥播之,收成亦豐,隨互相傳,蓋臺北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為盛。人工播種之經過記載」。臺灣茶樹的人工栽培,始於我國大陸早期移民來台,產製方法來自福建武夷,開始製造烏龍茶供應島內消費。
        西元1858年 清咸豐8年,英法聯軍攻擊中國,迫令締結天津條約,規定臺灣府(今台南市)為國際通商口岸,當時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Matheson&co)曾派人到臺灣來收購烏龍茶的粗製品,開始了臺灣茶葉外銷年代。隔年,增闢淡水港為國際通商口岸,臺灣茶葉運往福州從事加工精製,再包裝運銷外國更為方便,從此臺灣茶葉運往福州加工的數量逐年增加。據淡水海關記載:八萬二千零二十二公斤茶葉輸出紀錄。
       西元1865年,杜特氏再度來台,採購臺灣茶葉運銷歐洲英國等地,品質獨特獲得消費者好評,白毫烏龍茶更贏得英女王美譽(東方美人),烏龍茶也有(臺灣香檳)的美譽。杜特氏鑒於精製烏龍茶在臺灣試製成功,於是進一步計畫在臺北萬華地方創設精製烏龍茶廠,臺灣開始走進了烏龍茶精製期。
       清同治年間,因景氣不好加上臺北專門出口烏龍茶的洋行,認為烏龍茶的價格昂貴無利可圖,一致停止收購,使烏龍茶陷於慘境,一般茶商迫不得已,就將烏龍茶大部份運往福州,全部改製「花香茶」。但由於臺灣茶甘韻持久加上薰花處理,深受茶業界喜愛,逐將臺灣茶與本地茶混合處理,當時福州茶商稱這種多種茶混合包裝在一起的茶通稱「包花茶」,也是臺灣茶薰花製造開始,從此臺灣茶業有了兩極化發展,一種以傳統武夷茶方式製造烏龍素茶為主,一種以傳統烏龍素茶再加工薰花為臺灣包花茶為主。雖然臺灣茶業經歷第一次危機,但也同時開始了多元化年代。
       西元1874年清光緒元年,臺灣最早製造包花茶的廠家成立,仿照福州薰花法製造花茶,臺灣茶用黃枝花為花料薰茶,所得成績頗佳,售價日漸提高,薰花方法亦由秘而不宣進而漸漸公開,於是臺北茶商群起仿效,香氣特強的茉莉花種由福建引來臺灣,栽培於臺北近郊新莊、海山、淡水一帶。
        西元1885年 清光緒11年,臺灣建省,臺灣製茶技術進入自然清香年代。
        魏靜時,生於西元1853年,是南港式製造法發明人,後人尊稱為「南港包種茶始祖」,受日本昭和天皇頒「白櫻花狀」以『台茶之父』褒揚。
        魏靜時茶農成功發明新的製茶法,經研究後證明,所製的茶比經過薰花加工處理的「包花茶」還香,也不用像烏龍茶如此複雜製造,簡單又清香的茶葉震驚茶業界。同年王水錦茶農(文山式製造法改良人)也以傳統武夷茶製法加以改良製造種籽茶,並對外公佈,也是新的茶葉製造方法,其特色水紅、甘而熟香。兩人所發明茶的製造方法各有特色,成為當時台彎茶葉的兩大製造法。魏靜時及王水錦的茶葉名稱為「南港種籽」,是臺灣最早的『包種茶』。
        從此臺灣茶業走入新紀元,臺灣烏龍茶處理加工「包花茶」年代在臺灣茶業界結束,茶農依照自已的地理環境、天氣變化、土質、採茶季節及茶葉採收靜置脫水處理時間掌握,開始製造自己茶葉。
        西元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本佔領臺灣,日人銳意經營茶業,一方面積極擴展茶樹栽培面積,同時也積極對海外宣傳與推銷,使臺灣茶業每年外銷不斷增加,烏龍茶與包花茶、包種茶成為當時臺灣主要外銷產業。
        日本政府看到紅茶在國際市場上有它一定的地位,在桃園的草湳波(現在的楊梅埔心)建設機械制茶試驗所,並設「茶樹栽培試驗所」同時,在苗栗三叉河設置分廠,從事試驗研究,並試製紅茶。臺灣製作綠茶的開始較紅茶還早,但是外銷的開始卻遠遠落後於紅茶。另有臺灣茶葉株式會社成立,借用草湳波制茶試驗所,買下苗栗三叉河的茶園,專門製造紅茶。
        為加強臺灣茶葉發展,當時日據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設立平鎮茶業試驗所(位於楊梅埔心),今臺灣茶葉改良廠前身。西元1916年民國五年(大正5年),茶業試驗所完成臺灣茶葉普查及技術調查工作,選定魏靜時發明的南港包種茶製造方法及王水錦改良的包種茶為當時茶葉製造最好的方法。名稱定為『南港式製造法及文山式製造法』,除廣為擴展外,並鼓勵茶業界前往學習。兩大製造法同時在臺灣茶業界廣為流傳。
        日本政府為改進臺灣茶業,選擇南港大坑栳橑為『包種茶產製研究中心』,並邀請魏氏擔任教師負責台茶改進工作,教導茶農學習南港包種茶製造方法,由總督府經費補助,巡迴臺灣各地茶區以南港包種茶製造技術為基礎,進行臺灣茶葉改良及技術統一的工作,大陸傳統的製茶方式就此結束,臺灣茶葉進入全面性的改革工作。『南港式製造法』成為今天臺灣茶農製茶技術的『母法』。
        西元1918年,平鎮試驗所完成調查,選定青心烏龍、大葉烏龍、青心大冇、硬枝紅心為四大優良品種,並大量推廣。
        西元1920年 民國九年(大正9年),臺灣烏龍茶輸出美國突然受到打擊。民國8年1100萬斤左右的輸出量,一年下降到7萬斤,全世界面臨經濟恐慌,加上爪哇紅茶大批運往美國,搶奪臺灣烏龍茶市場,臺灣茶量輸出銳減,產地大稻埕茶倉庫堆積如山,當時日本在台最高督府,為救濟茶農及提高茶葉品質,收購烏龍茶並統一燒毀,當時農政單位為加強茶農管理提高茶葉品質,在生產地區強制成立茶業改善團,以南港包種茶製造技術基礎,加強改善茶樹品種、茶園管理及製茶技術改進工作。同時受競爭激烈,造成臺灣烏龍茶銷路一蹶不振,然而南港的包種茶卻不受打擊,茶農因此開始傾向學習南港包種茶的製造,南港包種茶之名開始受各界肯定,風光歲月達20年之久。
        根據當時民俗調查,南港包種茶更受日本官方重視,為改進臺北州農會、新竹州農會、豐原、南投等農會,更委託魏靜時教導包種茶製造方法,每年春秋二次開辦講習,將其技術心得傳授給茶農,茶葉如烏龍茶、鐵觀音也因而改變,與傳統大陸製造方式不同。
        西元1920年 民國九年(大正9年),臺灣烏龍茶輸出美國突然受到打擊。民國8年1100萬斤左右的輸出量,一年下降到7萬斤,全世界面臨經濟恐慌,加上爪哇紅茶大批運往美國,搶奪臺灣烏龍茶市場,臺灣茶量輸出銳減,產地大稻埕茶倉庫堆積如山,當時日本在台最高督府,為救濟茶農及提高茶葉品質,收購烏龍茶並統一燒毀,當時農政單位為加強茶農管理提高茶葉品質,在生產地區強制成立茶業改善團,以南港包種茶製造技術基礎,加強改善茶樹品種、茶園管理及製茶技術改進工作。同時受競爭激烈,造成臺灣烏龍茶銷路一蹶不振,然而南港的包種茶卻不受打擊,茶農因此開始傾向學習南港包種茶的製造,南港包種茶之名開始受各界肯定,風光歲月達20年之久。
       根據當時民俗調查,南港包種茶更受日本官方重視,為改進臺北州農會、新竹州農會、豐原、南投等農會,更委託魏靜時教導包種茶製造方法,每年春秋二次開辦講習,將其技術心得傳授給茶農,茶葉如烏龍茶、鐵觀音也因而改變,與傳統大陸製造方式不同。
        西元1939年 民國二十八年,因二次世界大戰影響結束。日本政府劃臺灣為雜糧供應區,茶農每戶一半茶園去除茶樹改種雜糧(馬鈴薯、蕃薯),茶業也受戰爭影響,日軍將製茶機器或鐵器一律沒收熔化製成兵器,同時日本政府在臺灣大量開採礦產。太平洋戰爭爆發,海運中斷,臺灣茶葉出路受阻,外銷數量一落千丈,更由於日本因發動戰爭,急需兵源,糧食,為應付不斷擴充的兵源,臺灣同胞被徵調參加軍隊工作,勞動轉移,以致許多茶園任其荒蕪,改種糧食,以應缺糧燃眉之急。
        西元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後,臺灣茶葉幾乎陷入停滯狀態。這是臺灣茶葉最差的時期。為復興臺灣茶葉,我國主管農林機關,成立臺灣省的(臺灣茶業公司)隨後併入臺灣農林公司之下的茶業分公司,積極著手重建茶園,整頓製茶工廠,由於臺灣茶葉過去在國際市場上所建立的基礎,茶業界人士的勞力奮鬥,政府的輔導,另一方面國際市場的競爭強敵,印度、錫蘭、爪哇等國的茶業遭逢大戰的破壞,尚未復原,無法有效的提供市場的茶業需求,因此,臺灣茶葉復興頗為迅速。
        西元1947年,臺灣茶葉正要蓬勃之際,不幸發生二二八事件。政府因實施「出口結匯辦法」。台幣改換新臺幣,由原有台幣四萬換發新臺幣一元,這些突如其來事件,使得臺灣茶葉元氣大傷,台茶的經營再度陷入困境。美商協和洋行(Hellyer&co)到臺灣來設立分行,發現臺灣如果照中國大陸製做綠茶的方法來製造綠茶和精製出口,必定有很大的成就,於是請上海派綠茶專家來臺灣試製,綠茶、在新竹縣的新埔、竹東、關西、楊梅,湖口等地,設定了十二個製茶廠,獲得很順利的成果。臺灣輸出一百一十九萬多公斤綠茶到北非洲,從此臺灣綠茶與北非洲綠茶結合了二十餘年,開創了臺灣綠茶的黃金時代。
       西元1954年,茶園面積增加到四萬六千多頃,粗製茶生產量達到一千三百萬多公斤,而輸出茶業竟將前年所滯積的部分存量一併出清,達到一千四百八十餘萬公斤。開創了臺灣茶空前的輸出量紀錄。
        民國六十年代以後,當時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為復興中華文化,其提議以「茶藝」為臺灣茶文化代表名稱,此為今茶藝文化名稱的由來。西元1973年11月由經濟部、內政部正式行文准予茶藝館的設立,終於「茶藝」這個行業,正式得到官方的承認。這是臺灣茶文化工作者在中華茶文化史上一項很大的貢獻。
        民國七十年代,臺灣茶葉的產銷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的型態,茶葉的內銷通路型態也日趨複雜。近年來,臺灣茶園面積有逐漸減少的趨勢,究其原因,原本供外銷的臺北、桃園、新竹和苗栗等北部茶園,因外銷不景氣和茶園轉做其他用途導致大量減少,雖然南投、嘉義、雲林等中部茶區開發較慢,但因出產烏龍茶普受好評,因此該等地區之茶園面積有逐年增加趨勢,使臺灣茶葉仍能維持在年產22,000公噸的高產量。
       90年代以後,注重養生保健與環境保護的產品成為消費主流,因此強調無農藥、無化學肥料、具環保概念的生產過程,都成為茶葉消費重點。依農委會農糧處2001年資料知道,當時全國有機農產品的栽種面積約1012公頃,其中茶葉約40公頃左右。全世界的茶業成長每年不到1%,但有機茶的成長在30%以上,因此台灣茶業在此領域的生產與行銷發展仍有很大的空間。
       2000年前後,業者有鑒於台灣茶葉市場的飽和,紛紛前往大陸。由於大陸茶葉消費以綠茶為主,而台灣包種茶型質雖接近綠茶,但香味上獨具多變化的花香,所以在大陸市場普受消費者歡迎,成為優質高價的「舶來品」茶葉。
        加上台灣因工商業的發展,以及觀光事業的興起,出現了很多古色古香的茶館,兼有國樂、民歌演唱等,供聚會場所,都是飲茶文化的先鋒,其他還有很多大小茶館,都具有藝術氣息。
泉芳茶莊::細說台灣茶::台灣茶的歷史 https://bit.ly/3KTpCvY
----------------------------
《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
文◎ 廖運潘
《茶金歲月》:日本政府的統制經濟
新竹縣定古蹟 姜阿新洋樓新竹縣定古蹟-姜阿新洋樓Facebook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開始的中日戰爭連續四年多未解決,日本又偷襲夏威夷珍珠港而引發太平洋戰爭。日本國力在這四年間顯著衰退,尤其市面上的工業產品逐日減少,但對農產品的影響有限,臺灣茶業主要市場在日本國內、滿洲,後來擴展到華北一帶,因此岳父的事業依然平穩成長。
但是大戰開始後,日本政府不得不採取由國家有計畫的管理生產與分配之所謂統制經濟,為此強制各地域的同業實施合併,例如,由散在州下各地的所有汽車貨運業者用其經營的卡車投資成立新竹運輸株式會社,乃是現在的新竹貨運前身,岳父自營之新南運送店兩部卡車交給新竹運輸,換取二百股股份並被選為監察人,公學校退休老師許金德在新竹運輸當總務課長,默默無聞,戰後接收該公司,自任董事長。並以此為踏板,出任省議員、省議會副議長,最後擔任工礦公司、士林電機董事長等要職。
一九四二年,岳父依照新竹州廳指示,統合竹東郡下亦即竹東、北埔、峨眉、寶山、芎林、橫山、五峰、尖石等各街庄所有茶廠,成立竹東製茶株式會社並擔任社長,新會社設址竹東,業務對象依然是三井農林,除了生產紅茶以外,岩倉先生委任岳父收購包種茶,岳父囑各地家庭茶寮把成品用茶袋打包運至倉庫,拴上竹東製茶的標籤,原封不動地運交三井,為公司賺取不少利益。
太平洋戰爭開戰不到一年,日本敗象已現,運輸補給兵員、武器彈藥、糧食的船隻頻頻遭受美軍潛艇攻擊沉沒,民船被軍方徵收殆盡,茶葉等次要商品失去輸出管道,三井倉庫堆滿茶葉亦徒呼負負。政府要求茶畑轉作食用植物,竹東製茶幾十個廠的機器沉默無聲,唯有焙茶機全力烘乾軍用乾燥野菜,賺取加工費,勉強維持開銷。我在淡中念書時,在學寮餐廳吃過乾燥高麗菜,日本兵有乾燥高麗菜和乾燥茄子可吃,這些很可能都是岳父公司的產品。
姜阿新的製茶事業因太平洋戰爭挫敗
茶金
公視
太平洋戰爭開戰不久,臺灣總督府受海軍馬公鎮守府之託,下令新竹州廳徵收大量上等杉木,農林課木村技師在州下山林無法找到適當的來源,因而想起早年指導好友姜阿新先生造林的往事,特地來訪岳父並親自走入四十二份造林地視察,認定岳父養育十七、八年的杉木成績甚佳,質與量都能符合海軍的要求。日本於一九三八年公佈國家總動員法,使政府擁有統制運用全國人以及物的資源之廣泛而絕對的權限,印刷在紅色明信片的一紙召集令狀能叫一個壯丁出征沙場,獻軀賣命,何況祭出為了國家這一句正義凜然的理由來徵收民間財物更易如反掌。總督府按照統制價格付錢,但培育杉木三十年,使其成為電線桿甚至棺木用材的原先計畫無法實現,對岳父是一大打擊。
木村桑深知岳父的感受,勸他以國家為重並許諾為他向政府爭取金錢以外的補償,岳父雖不稱心,但別無選擇,只好忍痛把四十二份杉林交給海軍處理。木村桑果然言而有信而且神通廣大,不久幫岳父爭取到竹南郡山區三個林班原始林的伐木權,這是一般木材業者個個垂涎三尺卻無法取得的金礦,如果經營得法,保證能夠為岳父帶來難以估計的財富,傾注心血的製茶事業因戰爭挫折,不得不以乾燥蔬菜代工勉強維持公司收支而悶悶不樂的岳父立即心花怒放,為新的事業全力以赴,席不暇暖。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岳父在竹南街通往頭份的公路旁覓地三千坪設立竹南木行,著手山場事業兼營製材所。他選擇竹南鎮,想必是考慮將來運輸木材利用鐵路之便,以及適於當做山場原木的儲存場或轉運站等條件所做的決定。山場木材的出口在南庄紅毛館,該地經過南庄、獅頭山、三灣、珊珠湖,頭份至竹南約三十公里,公路暢通,路況良好。從紅毛館儲材場仰視,三十六林班好像就在眼前不遠處,但實際上必須爬行陡峻的羊腸小徑五、六個小時才能到達那個看來不高,其實是超過二千公尺的原始林。
山場伐木作業所需集材用發動機、搬運用鐵軌、輕便平台車、空中纜車,以及鋼纜、糧食等重物全靠人力搬運上山,工作人員之辛勞難以言盡。戰時一切資材入手困難,尤其是大批鋼索無處可覓,如無此物,整個砍伐設施工程無法進行,木村桑仁至義盡,出面向海軍交涉出讓,海軍無法出售或餽贈,但允諾以貸與(借用)方式提供所需鋼索。
《茶金歲月》:臺灣光復
茶金
公視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向盟軍投降,臺灣脫離日本支配而走出另一個紀元,但岳父事業的茶業處於半休業狀態,伐木業尚未就緒,雖然已知蔣介石政府將取代日本臺灣總督府,但對新政府的認識模糊,因而依過去日本人對中國政府及官吏的評判,在排除異民族壓制的喜悅中,難免內藏著某種恇恍的隱憂。蟄伏在重慶的國民政府於九月一日公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任命陸軍上將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警備總司令官。
陳儀於十月二十四日率領長官公署及警備總司令部幹部搭美國軍機來臺,翌日二十五日上午在臺北公會堂(現臺北中山堂)舉行中國戰區臺灣地區降伏式,接受臺灣總督兼臺灣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之投降,隨即宣佈臺灣再度成為中國領土,所有土地及住民屬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下,並訂定是日為臺灣光復節。
終戰時,在臺日本人數,軍方十六萬六千人,民間三十二萬二千人,總共四十八萬八千人,除了行政長官公署留用之技術人員、教師等二萬多人以外,全部在翌年四月二十日以前遣回日本,三井農林被接收,與其他日人經營的茶業、鳳梨、水產、畜產等多家企業合併成立省營臺灣農林公司,岩倉桑被留用,但他在新機構已無往日光彩亦無心久留,因而自動請求歸國,一九四七年初離開臺灣,返回九州故鄉。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的同時, 斷絕與日本的關係,臺灣的經濟從此成為中國經濟的一環,由過去半個世紀依附日本的地位變為附屬中國經濟的形態。當時中國經濟經過八年對日抗戰以及國共內戰而極其疲憊,近於崩潰邊緣,惡性通貨膨脹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物價不斷的上漲也反映在輸出臺灣的商品價格,因而直接帶動臺灣物價上升。一方面,陳儀來臺後,把過去株式會社臺灣銀行發行的臺灣銀行券,以一對一的比率改為臺灣省營臺灣銀行發行的臺幣,臺幣與中國通貨法幣的匯率採取非常不合理的固定制,使臺灣經濟受到重大損失。國民政府來臺不到半年就使臺灣經濟陷入空前的混亂狀態。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在通貨膨脹中將製茶葉發揚光大
美國哈爾賽機動艦隊艦載機群於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二日首次攻擊臺灣以後,空襲不曾間斷,茶葉成品無銷路,全島一百家茶廠全部停工,竹東製茶處於半休業狀態。終戰的同時,臺灣總督府依據統制經濟政策下達的同一業種合併命令失效,岳父迅速解散竹東製茶株式會社,把所屬茶廠歸還原業主各自經營,從此進入茶業界的戰國時代,岳父於翌年一九四六春季起,在猛烈的通貨膨脹中,把他最拿手的茶業做得轟轟烈烈,氣燄萬丈。
鮑魯頓先生是怡和洋行臺北分公司總經理,他年輕時代一直在東洋勤務,喜歡臺灣,在陽明山購屋定居,一九六○年代退休後也不回英國,與他的臺灣太太持續住在臺北,他是中國通、老臺灣。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對美、英、荷開戰,鮑魯頓即被日本政府監禁集中營三年九個月,終戰後不久恢復原本職位,負責重振臺灣分公司停頓多年的茶業、貿易、船務代理等各部門業務,而在這百事待舉的環境當中,他最重要的課題是設法為枯竭多年的英國茶葉市場供應大量紅茶。
英國是全世界最大紅茶消費國,根據日本茶業組合一九三九年報告,英國本國每人每年紅茶消費量九.八磅,乃全球之冠,愛爾蘭七.七磅次之,加拿大三.六磅,荷蘭二.九磅,日本人習慣喝綠茶,紅茶每人消費不到○.一磅。依此可知英國人對紅茶嗜好之深,每年的進口量超過五億磅之多。
矮個子的狄克.張國敏是怡和洋行臺灣分公司茶業部副理,他是早年怡和臺北分公司廣東人買辦的第二代,在臺灣長大,讀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返臺進怡和服務,所以他能說廣東話、北京話、上海話、福佬話、英語、日語等多種語言。中日戰爭發生後,日本政府表面上對一般在日華僑未採取顯著的壓迫行動,但太平洋戰爭時,日本軍方集中監禁敵國僑民的同時,長期為英國公司服務的狄克也遭到池魚之殃,以間諜嫌疑被捕,終戰後獲釋,成為鮑魯頓得力助手。
《茶金歲月》:茶虎旋風
茶金公視
南洋產地茶園長期荒廢,恢復原來的生產力需要相當長時間,全球茶葉供需關係在短期內難以平衡,歐美茶市需求迫切,茶業的黃金時代於是出現。臺灣客家人產茶地帶素有茶金茶土茶狗屎俚語,而一九四六年開始的三、四年間正是茶金年代,不問品質好壞,只要是茶葉就有人要而供不應求,茶農、茶廠、茶商均霑其利,笑口常開。當時全島最大製茶業者是接收多家日產企業,包括三井農林、東橫產業、成岡茶業、魚池地方之持木、茂木、中村農園等成立的省營臺灣農林公司茶業分公司,但這種由外行人管內行人所造成的管理不善企業令人側目,因此鮑魯頓按照岩倉形式,自動找上門來造訪岳父,要求無限量供給產品並許以資金的支援。這是最合岳父胃口的條件,多多益善、愈大愈好是岳父一貫的行事作風。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終戰第二年起的四年間,他在臺灣茶業界捲起姜阿新旋風,除了屬下茶廠全力生產之外,利用茶菜販子大量搶購最大產茶地關西茶菁市場的茶菜,在龍潭一帶租借多家茶廠參加生產行列,一方面配合事業範圍擴張而大量採用新進職員,購買卡車八輛載貨並搬運因為貶值而不得不用茶袋包裝的大量鈔票,縱橫穿梭遠近茶葉產地,氣燄之熾無以復加。有一次永光卡車從臺北滿載袋裝臺幣現鈔經過竹東時,多位竹東人士放鞭炮表示讚揚,傳為佳話。
戰後自日本回國的留學生、海軍工員、或從中國大陸及南洋遣回的臺灣日本兵或軍屬軍役有數十萬,但日本人返國後的遺缺大部分被來自大陸的外省人呼朋引類占去,爾後又有大批大陸人士蜂擁而至,因而失業人口不斷增加,岳父事業迅速擴展,對北埔僻壤失業青年給予不少工作機會。其間,岳父也確實賺了不少錢,他用茶業部的利潤,在臺北重慶南路臺銀正對面購買三層樓店舖設置臺北分公司,柯子湖廠遷移擴建二重埔廠,新建北埔總廠、軟橋茶廠之外,全力推行三十六、七林班山場伐採並且陸續出產原木,其中的椎木(日語)大量用在建設二重埔、軟橋以及北埔茶廠,精選檜木、烏心石等上等高級木材用於自宅洋樓建築。
一九四八年秋,怡和洋行總行招待岳父到香港,贈與一紙高額港幣支票,作為岳父協助其臺北分公司茶業部達成輝煌業績的酬勞。由此可知,怡和洋行過去幾年間獲利驚人,岳父在那一次出國購買的浪琴牌金錶,三年後送給我當做我與麗芝訂婚的紀念品。
1950年代,茶金時期沒落
茶金
公視
但是, 到了一九五○年,茶金時期已經過去,南洋一帶茶產地完全恢復生產力,甚而有超越本來產量之勢,全球茶市供需量趨於穩定,逐漸出現買方市場價格疲軟的傾向,亦即茶土時代來臨了。茶金時代確實為岳父帶來可觀利潤,在茶業界亦獲得「茶虎」 的美名, 但讓他背上很大的包袱也是不爭的事實。在人事方面,隨著事業擴張而雇用所需人員之外,預估將來之發展而延攬不少人才,把茶業部門固有的弱點更加嚴重化, 亦即,茶廠作業時間七個月卻必須負擔十二個月包括茶廠、運輸、管理各部門,以及臺北分公司的人事其他費用。終戰前與三井農林合作時期甚至茶金時代未曾察覺的問題,在茶土時期成為切膚之痛。當年臺北分公司成員有總經理黃煥智、經理黃盛藩、總務課長張芳燮、會計課長黃又錠、課員詹梅谷、貿易課長張彬茂、課員詹錦川、雇員鄭萬生、小廝徐元制等如此陣容,卻幾乎未曾為公司做出任何業績,而僅止於聯絡處及北埔總公司或竹南木行出差人員宿所的功能,該處設有廚房,請專人供應膳食,經常有食客,董事長來臺北住宿時即千客萬來,添加公司不少負擔。
《茶金》故事主角原型是他!臺灣最大茶葉出口商姜阿新由盛而衰的真實回憶錄 https://bit.ly/3qOn7Bx
-------------------------------
羅賴明家族與金山面茶葉發展
發布日期: 106-01-03
新竹市文化局-文化櫥窗 https://bit.ly/3EaCry3
前言
金山面地區係紅土台地、地勢高亢貧瘠,缺乏水利設施,而農民的田地大部份是看天田,因此大量開鑿池塘蓄水灌溉,種植水稻,形成特殊的埤塘文化。原先種植茶、甘蔗、蕃薯、玉米等耐旱作物,直至水塘開鑿之後,才改種水稻。早期金山面茶葉種植面積廣闊,茶葉產業最風光時期有羅賴家、徐家 、陳家等大家族經營的製茶工廠,因而形成下茶寮、徐屋與上茶寮等客家聚落,其中羅賴家與陳家係姻親關係,成為金山面最具聲望的製茶家族。
一、羅賴明早期經營的事業屢敗屢戰
羅賴明家族祖籍為廣東省潮州府嘉應州大埔縣大埔鄉大埔村。十三世賴羅玉申公25歲時,攜子賴羅遣坤公於清雍正十年(1732)來臺至竹塹堡北廂新社莊﹙現今之竹北市新社、新國里﹚開基立業。
十八世賴羅榮茂公之長子羅賴明(1865年生,原是賴羅明,因日本時代戶籍登記誤謬,被更名為羅賴明),童年時受雇大戶人家負責盡職,成年克勤克儉,營謀各項事業,曾承租竹東鎮麻園肚水田3甲耕作,製造紅、白麴,日治明治三十年(1897)颱風來襲,田地、房屋與麴窯均被洪水沖失。爾後遷至新竹市金山面居住,栽種優良茶──青心大冇種,經營手工製茶;同時在埔頂及雙溪建設糖廍二座,後因日人覬覦製糖業,打壓本地產業,兩座糖廍俱為南日本製糖株式會社併沒。大正六年(1917)又在新竹縣橫山鄉豐田村粳灶壢設立糖廍,因地理位置關係,雨量豐沛、日照少,土壤不易種植甘蔗,收穫的甘蔗有水無糖(甜),遭致失敗。
二、羅賴明家族經營茶園與金山面茶葉工廠歷程
明治三十九年(1906) 羅賴明向台北「成昌株式會社」李姓地主承租位於金山面茶寮頂之55公頃荒蕪雜林地,租期為40年,家族成員辛苦開墾,數年後把荒地變為茶園 。大正十二年(1923)重回金山面,在興木與興財兩兄弟協助下,於新竹市龍山里埔頂169號設立發動機製茶工場(1942年改建,1980年被科學園區徵收)。隨後專心管理茶園改良工作,當時日本政府鼓勵種茶,還從東北運送黃豆餅來台,免費提供茶農當肥料。除了請長工10人,採茶期還需60名採茶婦女,吃飯時場面壯觀。培育之優良茶苗,賣與三井會社(今苗栗三義裕隆公司附近)銷售全島,連續5年賣出茶苗500餘萬株,獲利不斐,以獲益購買水田10甲,山園40甲,光復前還有積蓄日弊約10萬元,奠定羅賴家族雄厚之經濟基礎,惜積蓄未做妥善規劃運用,又逢台弊貶值,損失不少。
三、大金山面地區日治時期有關茶業生產與茶農的報導
新竹州街庄要覽輯存(一)」記載:日治昭和二年(1925)大金山面地區(埔頂、金山面與柴梳山)粗製茶栽培面積、製茶戶數、年產量與產值。
栽培面積  
(甲) 製茶戶數  
(戶) 年產量  
(斤) 產值  
(圓)  
埔頂 37.1 8 17265 6274  
金山面 163.73 42 78919 28644  
柴梳山 20.64 5 5117 1854  
總計 227.97 56 104356 37877  
1925年9月20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報導:  
採茶競技褒賞授與新竹郡,去十八日,上午九時起,在新竹街埔頂金山面庄,開郡下採茶競技會,當日有古木知事、劉勸業課長、島田技歸郡宇佐美庶務課長、州大村技手、郡遠藤勸業主任等臨場,各處競技選手如下,即新埔十五名、湖口五名、關西六名、新竹街金山面埔頂兩處共五十名。…  
從上述新竹州街庄要覽輯存(一)記載與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可知,大金山面茶葉栽培面積有200多甲。新竹郡在1925年的9月18日於金山面庄舉行採茶的競技比賽,此區共派出50幾名參賽,由此可證明金山面地區茶業在新竹郡地位的重要,而羅賴家族種植面積最廣,約金山面地區的四分之一,為該區茶業界之翹楚。茶葉的生產除了需要優良茶樹品種外,更需要熟練技術製茶,透過優良茶業的比賽機會,可以讓大家聚集在一起交流經驗。
1926年4月25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報導:  
包種茶製造講習 新竹州下各郡で新竹州農會ては從來茶業獎勵の一として包種茶製造傳替並に技術發達のために補助費を出して包種茶製造講習會を開催して來たが本年は四月十四日から苗栗郡頭屋庄老田寮茶業組合にては講師王期南二十日から中壢郡楊梅庄紫業茶業組合にては講師王良樹、二十日から大溪郡龍潭庄、大和茶業組合にては講師張烏杏、十五日から新竹郡新竹街金山面茶業組合にては講師邱水包種茶製造傳習をなしてみる本傳習によって製造したる包種茶は總て台灣茶業共同販賣所に委託販賣をなし中央市場にて公正なる批評を受ることになってみると。
1931年1月5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報導:  
竹市金山面茶業暴落,庄民生計困窮。新竹市金山面茶價,本年暴落,售茶不敷生產費,地方民生計,日區困窮,且觀將來茶價好價無望,故將舊裁地株,一概掘起,改種大莖蔗居多云。
從上述兩篇新聞報導證明,1925年4月15日新竹州農會為了促使茶產業發達,特地舉辦包種茶講習,請來講師講習並分析台灣茶葉的優缺點,4月14日是苗栗郡頭屋庄老田寮茶業組的講師王期南,15日是新竹郡新竹街金山面茶業組合的講師邱水,20日是中壢郡楊梅庄紫業茶業組合的講師王良樹及大溪郡龍潭庄大和茶業組合的講師張烏杏,透過這些講習後所生產的茶葉,交給台灣茶業共同販賣所在中央市場販賣,皆得到不錯的評價。1931年後茶價低落,地主改種甘蔗以獲取較高經濟利益,造成金山面地區茶業市場蕭條的主因。
四、羅賴明家族見證金山面茶葉變遷與榮獲各種獎狀殊榮
羅賴明任職臺灣茶共同販賣所協議會會員,協助指導台灣茶業發展,曾受日本政府表揚達3次之多。昭和二年(1927)往日本茶葉產地及相關都市考察,返台後改換剪枝技巧與施肥方法,茶葉品質提升,深獲茶葉界肯定。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製茶工場改為金山茶莊,製造各種茶葉,年產乾茶10餘萬公斤,每逢製茶時節,各地茶農運交茶菁,人聲鼎沸,有如繁華市集。羅賴家族經營茶園與製茶獲獎無數,參與褒忠亭慶讚中元祭大豬比賽亦屢獲佳績,熱心公益不落人後,頗受地方人士佳評。
羅賴明家族的茶廠主要是製作紅茶銷售至智利,烏龍茶則以銷往美國為主。蘆溝橋事變,中日戰起,外銷貿易大受影響,尤其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美日宣戰,外銷生意幾乎停擺,適值承租「成昌株式會社」40年的租約到期,未再續租茶園﹐只耕作自家的25甲茶園。光復後,來自關西下橫坑羅永華(前科園里羅振光里長的父親)招募鄰居羅雲端、彭貴雄、田阿彬等人承租羅賴明家族原本開墾的茶園,茶菁仍交由羅賴明家族的茶廠製作。不料才兩年就遇到375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原本是羅賴明家族辛苦開墾四十年的茶園﹐卻由別人承領﹐這種滋味真是五味雜陳。
民國36年,興木與興財兩兄弟分家各自獨立。興木於民國44年擔任新竹市農會優良農事小組長,民國54年當選龍山里第八屆里長,民國55年膺選好人好事代表,接受市長表揚。其餘子孫在各地發展,都留下不錯的政績和名聲。
結語----金山面茶葉風華褪盡
金山面茶葉是日治新竹州與新竹縣時期種植面積最廣的產業,茶工廠雖一度面臨茶價低落,但大都支撐到科學園區於民國69年徵收金山面土地時才結束營業。隨著上茶寮、下茶寮與徐屋等客家聚落也被徵收為工業區、安遷戶社區,金山面地區茶葉種植因此走入歷史。
羅賴明家族擁有的25甲土地和製茶工廠,也在陸軍新兵第二訓練中心、交大光復校區、中山高速公路與科學園區等一連串的徵收後化為烏有。如今子孫都沒有從事茶葉的生產與買賣,政治的多變和政策的打擊使得百年來寶貴的培育茶苗與製茶技術,以及貿易經驗成為歷史的追憶。
撰稿:吳慶杰
新竹市文化局-文化櫥窗 https://bit.ly/3EaCry3
---------------------
茶文化產業特展揭幕 重返竹縣茶金時代
發布日期:103-12-10
茶文化產業特展揭幕 重返竹縣茶金時代  您知道新竹縣曾經是台灣茶葉外銷重鎮嗎?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為了讓民眾回顧竹縣製茶產業歷史,規劃「茶金時代‧新竹風雲」新竹縣茶文化產業特展,今(11)日上午在縣長邱鏡淳主持下揭幕,展期持續到明年6月底,免費入場。
  邱縣長表示,他出生於50年代,正是台茶外銷的黃金歲月,茶業為新竹縣重要的產業之一,全盛時期全台有400多家製茶廠,新竹縣即佔了200家左右,種茶地點多位於台三線上,因此為了保存重要茶產業歷史,結合精緻農業與觀光,未來會以茶產業為主,打造「台三線客庄浪漫大道」。
  由竹縣各老茶廠捐贈的木作式的望月式揉捻機、手工製茶的焙籠和萎凋架等5、60年代茶廠製茶工具,還有製茶方法、大師攝影作品或是日本時代的仕女茶海報以及審茶室、茶寮場景,統統在茶特展中看得到。文化局長蔡榮光說,這場展覽的策畫,除田野調查,蒐集文史資料及地方茶人訪談,作為本次展覽的史料基礎,現場也展出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大圖書館等典藏單位的文獻史料。
  
  茶特展揭幕,包括關西台灣紅茶公司常務董事羅慶士以及「綠茶溫家堡」茶廠第三代老闆溫吉誠等人皆出席。溫吉誠表示,新竹縣關西、新埔、湖口、峨眉、北埔等山區一帶的土壤都屬酸性紅壤土,適合種茶。他回憶,茶業全盛時期時,光是關西鎮種茶面積就高達5000公頃,等於今日南投縣茶園面積,相當驚人,「茶菁更曾多到沒地方擺」。
  此展覽濃縮50年代茶廠當年的風華精隨,透過老物件、老照片,讓人重返新竹縣茶金時代,了解兩百年前,南糖北茶的外銷年代,茶葉如何走進新竹客家族群,成為地方賴以為生的產業;也能了解茶廠的代表人物,當年是如何打造新竹茶葉品牌,在史料文化的構築中,透過茶農、茶廠工人與製茶師等勞動者的生命圖像,勾勒出當時的歷史畫面,適合親子共遊。
  茶特展揭幕前,在地客家歌手黃淑媛,和自日本時代便成立至今的霓雲社客家三腳採茶戲團,以及觀荷草堂的郭振坤茶藝師展演東方美人茶茶席,為活動暖場。邱縣長會中並頒發獎狀給參加台灣文獻館出版文獻得獎作品獎狀予得獎人。縣議長特別助理徐瑜新也出席開幕活動。
新聞資料來源: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史料文獻科
茶文化產業特展揭幕 重返竹縣茶金時代 https://bit.ly/3EaMV0m
--------------------------------------------------
[新竹。湖口] 茶味飄香的 湖南茶葉生產合作社 @ 多元樂活館--轉換心情 ' 認識不同生活學 :: 痞客邦 :: https://bit.ly/3Pb2E62
新竹縣湖口鄉茶葉生產合作社
新竹縣湖口鄉湖南村3鄰19號
03-5691875
http://a5691875.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