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文化】台博館「重返霧台」 搶看魯凱族文物珍寶
2023/06/27 05:30
【藝術文化】台博館「重返霧台」 搶看魯凱族文物珍寶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44bQ5fu
〈雲肩〉為魯凱族女性盛裝時,披搭在肩部的服飾,常見於少女或年輕婦女。圖為霧台鄉長巴正義(左2)與族人們一同觀賞展品。(台博館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國立台灣博物館(以下稱台博館)是國內擁有最豐富台灣原住民文物典藏的機構之一,全新策畫的「Kialreba重返霧台:台博與當代魯凱的對話特展」,重現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珍寶,總計超過百件魯凱族展品;展覽以「bariangalai百合花」六瓣的形象分為6個面向,不乏目前已難見於部落中的古老文物,從各種角度呈現魯凱物質文化的不同層面,反映區域性特色,讓觀眾得以回顧百年前的魯凱生活及人們的精神世界。
〈男子彩繪皮帽〉繪有百步蛇紋、八角十字紋、人面/百步蛇組合紋3種魯凱傳統圖紋,為「保護」之意,於參加重要節慶或婚宴時配戴。(台博館提供)
昨(26)日開幕典禮,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表示,本展的重要意義包括邀請魯凱族族人進到庫房選件與詮釋的自由平等,期盼魯凱族的百合花精神能持續影響全台灣。原委會政務副主任委員蘇佐璽則表示,本次特展以在地族人的策展方式讓原住民文化獲得重視;屏東縣霧台鄉長巴正義也說明,本次合作的過程,讓文物的意涵、脈絡、起源,透過田野調查重新展現出來,體現了文化平權中「訴說自己的文化」這個面向。
此次展出魯凱族藏品種類繁多,包括一件器身帶有白、黑彩繪,並刻著人頭及百步蛇紋的木盾,為館藏具有百年歷史以上的典型魯凱族屋頂型傳統木盾;另有國內著名的原住民研究者兼藝術家高業榮教授採自霧台大武村的一件人面紋彩繪雕刻屋柱;以及一件男子長袖短衣,為魯凱族男子傳統儀式性盛裝,八角星形紋尤為魯凱族特色;台大人類學博物館也出借一件典藏的魯凱族霧台社木雕簷桁。展期至113年3月10日。
【藝術文化】台博館「重返霧台」 搶看魯凱族文物珍寶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44bQ5fu
彩陶八角星紋豆,或稱八角星紋彩陶豆、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紋豆,1978年出土於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是一件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器。現藏於山東博物館,屬於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尺寸外觀
彩陶八角星紋豆的口頸為26厘米,足徑為14.5厘米,通高28.4厘米。[1]
相關歷史
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時期,黃河下游地區開始出現彩陶器,到大汶口文化早期開始增多,中期達到成熟。八角星紋樣在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器中較為多見,應是當地先民共同認可和喜愛的圖案彩陶八角星紋豆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38nB5m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1974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現藏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29.5厘米,口徑26厘米,足徑14.5厘米。泥質紅陶。侈口,折沿,深腹,喇叭形高圈足。通體磨光,器表施紅色陶衣,並用黑彩、白彩繪製八角紋、對弧線等。
彩陶八角星紋豆
大汶口文化是黃河下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其彩陶以使用複彩、白彩描繪紋飾為特點,紋飾中的八角星紋飾大汶口文化特有的裝飾圖案。此器造型秀美,紋飾簡潔,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大汶口文化彩陶中的精品。彩陶八角星紋豆——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https://bit.ly/44eLdXn
------------------------
八角星紋彩陶豆,畫著神秘符號的國寶_參考網 https://bit.ly/3NNvnNh
陶器的出現被看作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之一。最初作為日常的生活用具,在製陶技術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融入了史前人類極為複雜的文明、藝術、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彩陶的出現更是將這種信息通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得到了更為淋漓盡致的展示,在色彩斑斕和紋樣繽紛中書寫著獨特的文化傳統。大汶口文化彩陶以其艷麗的複彩、多樣的紋飾在史前彩陶的世界裡獨樹一幟,八角星紋彩陶器更是成為了大汶口文化彩陶這件皇冠上熠熠生輝的耀眼寶石。
八角星紋彩陶豆是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時期的盛食器,口徑26厘米、高29厘米,1978年出土於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陶豆由盆形盤和喇叭狀高圈足構成。盤腹部用白彩在深紅色陶衣上繪有五個方形八角星狀紋飾,其間以兩列白彩豎線間隔;高圈足上繪兩週褐色彩帶,彩帶之上是兩條相對的弧線構成的幾何紋樣,每一組弧線紋樣很像是一個圓括號。通過俯視八角星紋彩陶豆,可以了解其口沿部分的裝飾。平直的口沿上,以紅彩等距離繪製了五組兩兩相對半弧狀紋,又以黑紅兩彩五條直線做間隔。整器造型規整勻稱,構圖合理,用彩適度,製作工藝精湛,是大汶口文化彩陶的代表作之一。
大汶口文化彩陶承襲北辛文化彩陶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創新,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與仰韶文化彩陶、馬家窯文化彩陶,以及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彩陶相比,其裝飾手法上又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點呢?
彩陶紋樣風格鮮明、自然流暢。大汶口文化彩陶紋樣呈現了從具像到抽象的發展過程。具象形態包括了植物紋樣、自然景物紋樣等,抽象形態包括了菱形紋、多邊形紋、八角星紋等。具象紋樣通過加工概括、誇張變形,形成抽象的幾何紋樣表現出來,富含耐人尋味的抽象意象。八角星紋的圖案,最初的創造可能也只是三角、四角、五角,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中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經過不斷的發展演變,成為大家認同的形象並具有像徵意義。
色彩組合對比強烈、賞心悅目。色彩是能引起我們共同的審美愉悅的、最為敏感的形式要素。有意識地使用反差大的色彩構圖,進而產生亮麗、醒目的紋樣圖案,是大汶口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彩陶的重要特徵之一。色彩的搭配運用意蘊幽遠,白、紅兩色構圖寧靜肅穆;紅、白、黑三色鮮豔瑰麗。地色和黑、白溝邊的加入,使彩色花紋更加生動、醒目,視覺效果更為強烈。八角星紋彩陶豆主要是使用了紅、白、黑三色,通過組合對比呈現了不同的畫面。八角星紋和旁邊的豎線有主次之別,色彩互相借用和互補,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
紋樣構圖手法豐富多樣,千姿百態。重複、協調、共用等多種構圖方式,在大汶口的彩陶中常可以見到。大汶口彩陶紋樣常見菱格紋、網紋、圓點紋、勾連紋等多次重複出現在一件器物中。在八角星紋彩陶豆上,八角星紋和圈足上的“圓括號”也同樣連續多次出現,可以給人有序統一的視覺感受,這種極具規律性、韻律性的圖案加深了人們對圖像的印象和認識。
整體構圖和諧巧妙,渾然一體。大汶口文化彩陶注意圖案與器形、視角的關係,力求圖案的造型構成與器型相協調。例如大汶口彩陶中的壺、釜、豆等在正平視和俯視時都可以看到完美的圖案花紋,體現出卓越的立體設計技巧。根據器型的需要對紋樣進行排列、變化,橫向構圖簡潔大方、縱向構圖則體現節奏和韻律,力求達到與器型完美融合,給人自然流暢、渾然一體的心理感受。
八角星紋彩陶豆
八角星紋彩陶盆
紋樣意蘊深遠,耐人尋味。能夠長時間、廣地域存在著的那些流行的圖案紋樣,必定具有一種非常廣泛的認知基礎,這種基礎就是一定的時代、一定地域的人群對紋飾含義的理解與認同。八角星紋是大汶口彩陶最具代表性的圖案之一,中心為方形或長方形,四周向外輻射出八角,多飾於豆或盆上。學者們解讀其是太陽的象徵或寓意天圓地方;有的認為八角星紋是古人用於觀察太陽時辰標示方位的;在良渚文化中此類紋樣多出現在紡輪上,八角星紋有可能與史前紡織或織機有關。
從製作工藝上講,這件彩陶豆應屬於手製,經慢輪修整。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作方法大致可分為手製、模製和輪制。從早期的手製經慢輪修整,發展到快輪製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早期人類製陶是沒有陶輪的,大約在距今7000年才產生了慢輪製陶工藝,在距今5000年前後黃河下游的龍山文化才發明並使用了快輪。彩陶的繁榮與製陶工藝水平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快輪興起後,彩陶迅速衰落。
彩陶是將各種天然礦物顏料繪製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繽紛的各類圖案,使陶器不再僅僅是實用品,而且還具備了藝術品的審美功能。其中大多數是先在陶坯上繪製,然後入窯燒製,顏料發生化學變化後與陶胎融為一體,這樣的彩陶色彩不易脫落,經久待用而且美觀。還有一類稱為彩繪陶,是將顏料直接繪製到燒成以後的陶器上面,此類彩繪貼附在器物表面,使用過程中容易損壞脫落。大汶口文化時期陶器的施彩技法有兩種:一種是在塑製好的陶胚上直接施彩作畫,叫做原地繪畫,一般只繪紅色或黑色單彩,紋樣比較簡單;另外一種是先在陶器需要作畫的部位塗一層加了顏色的泥漿,叫做“施陶衣”,然後再行繪畫。陶衣之上多繪白、褐、黃、黑等多種彩色,圖案比較複雜,講究構圖對稱,色彩對比和層次效果。八角星紋彩陶豆先施陶衣再行繪畫,在紋樣構圖和施彩作畫方面集中體現了大汶口文化工匠們對礦物顏料的認識和彩陶製作的熟練程度都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準。
大汶口文化彩陶總體表現出生動、流暢、拙稚、精美的藝術風格,作為黃河下游史前彩陶的代表,為中國史前彩陶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隨著大汶口文化的崛起,其彩陶藝術也傳播到了更為遙遠的長江下游和遼東半島等廣大區域,並為龍山文化時期製陶工藝登上歷史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八角星紋彩陶豆,圖案紋樣別緻,為一般彩陶紋樣所不見。構圖對稱,色彩強烈,精工製作,表現出大汶口文化先民高超的工藝水平和審美情趣,堪稱史前彩陶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
八角星紋彩陶豆,畫著神秘符號的國寶_參考網 https://bit.ly/3NNvnNh
[3]神秘八角星纹(八芒星)符号第一形式[琉璃艺术论坛]-中国琉璃网_China's Glass Culture
陶器的形成,源於對火的應用和對粘土的認識。火在生產活動中的長期使用,使古人逐漸發現成型的黏土經火燒後異常堅硬,不易損壞且耐水。從此,經火燒製的各種陶器便成為古代先民數千年生活必需品。陶器長期廣泛應用於古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凝聚了古代先民最樸素的審美情趣和愛好,是先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看見文物| 神秘的符號——八角星紋彩陶豆_裝飾 https://bit.ly/43fIThv
陶器製造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無論是製作方法、器皿造型、紋飾圖案,還是色彩的運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鬶、高柄杯、豆、背壺、鏤孔器座等新器型。
八角星紋彩陶豆 楊曉君 攝
在山東博物館收藏著一件這一時期的器物,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八角星紋彩陶豆。八角星紋彩陶豆,1978年出土於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口頸26厘米,足徑14.5厘米,通高28.4厘米;豆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禮器。
此器泥質紅陶,豆盤為圓唇斜口、深腹,喇叭形高圈足,造型勻稱、深厚、穩重。器皿的主體裝飾是紅褐色陶衣上描繪的六組白彩八角星紋。八角星紋是由一方形四面延伸兩角構成八角,六組八角星繞豆腹一周,均勻地分佈成帶狀,星與星之間採用兩道豎線分隔。豆的口沿和高把裝飾比較簡單。口沿部分是在白色陶衣上描繪八組相對的半月形紋,半月形紋之間繪紅彩短豎線五道。豆把部位用兩道白彩圓弧紋,將豆把的高度分為相等的三截。圈足部位繪兩圈褐色彩帶,彩帶之上用白彩繪貝形紋樣。這是一件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器。此器紋飾構圖對稱,色彩對比強烈,堪稱我國彩陶藝術珍品。
八角星紋彩陶豆 楊曉君 攝
從出土情況看,彩陶豆多來自墓葬,豆盤內往往盛裝著豬蹄、顎骨、豬頭等供品。如此精美的彩陶,在5000年前物質生活很不發達的原始社會不可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用具,應該是先民最畏懼、最崇尚、最重視的祭祀活動中的禮儀用品。
八角星紋彩陶豆 楊曉君 攝
八角星紋樣在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器中較為多見,可以說是我國東方先民共同認可和喜愛的圖案。關於這種紋樣的含意,有研究者認為是表現光芒四射的太陽;也有學者認為四射的八角寓義無際的天空,中間的方形像徵著大地,有天圓地方之喻意,表現出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天地自然的敬仰。此類八角星紋裝飾,還見於江蘇邳縣大墩子出土的一件青蓮崗文化彩陶盆上。彩陶盆的造型與此豆的上半截幾乎相同,裝飾色彩也相一致。所不同者,陶盆略大,且表面的八角星紋有七組。兩件陶器都是新石器時代先民留下的工藝美術佳作。之所以膾炙人口、獨領風騷,原因在於表面裝飾採用的複彩技法所展現的色彩美感及其紋樣所反映的似有特別含義的物象。
复彩是將多種色彩同時應用,組成一幅圖案。复彩技法是否運用得當,關鍵在於不同色彩之間的搭配和少色多彩效果,八角星紋彩陶豆恰恰在這兩方面都表現得非常出色。豆的色彩只有紅、白、黑三色,但是作者已經懂得利用白底紅彩和紅底白彩可以取得兩種不同的效果,並用這個原理將口沿與豆身區別開來。另外,同樣都是紅底上畫白彩,是否用黑彩勾邊,效果也截然不同。有黑彩勾邊,黑白對比強烈,視覺感受也就強,所以我們看到的八角星紋和旁邊的豎線就有主次之別。色彩還可以互相借用和互補,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八角星紋中央的紅色方塊,便是作者在這方面的匠心獨運。
八角星紋彩陶豆 楊曉君 攝
陶豆上的八角星紋,顯示了陶豆原始魅力,它或是星星,或為某種觀念形態的符號化,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卻又縈繞盤旋於腦海。彩陶是我們研究上古社會歷史、文化、藝術、經濟的重要標本,八角星紋也像許許多多遠古之謎一樣,有待我們進一步解讀。看見文物| 神秘的符號——八角星紋彩陶豆_裝飾 https://bit.ly/43fIThv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