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_1687045994247_70759837618542980042023-06-18_175306

《文心雕龍》,又稱作《文心》,是中國第一部系統文藝理論巨著,是中國有史以來較為精密的批評著作之一,作者為劉勰,完書於中國南齊時期。
 《文心雕龍》是劉勰在入定林寺後期所寫,是「齒在踰立」之年的作品,全書重點兩個:一個是反對不切實用的浮靡文風;一個是主張實用的「攡文必在緯軍國」之落實文風。劉勰把全部書都當成文學書來看,因此本書立論極為廣泛。
 劉勰曾幫助僧祐整理佛經,有學者認為《文心雕龍》多少有受佛教思想影響。饒宗頤《〈文心雕龍〉與佛教》說:「他的文學理論之安排,卻建築於佛學根基之上。」僧祐所使用的「原始要終」一詞[1],在《文心雕龍》之中合計使用四次。日本學者興膳宏例舉《文心雕龍》與《出三藏記集》的相似處[2]。事實上,《文心雕龍》全書受《周易》二元哲學的影響很大。[3]
 章學誠形容《文心雕龍》為「體大而慮周」的書籍[4]。楊明照形容《文心雕龍》是一部偉大著作;陸侃如、牟世金認為此書不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藝理論史上也是重要的。[5]
文心雕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xP7hJ
寫作動機
劉勰不滿意當時形式主義的創作,也不滿前人細碎片面的文學批評。他有感於當時選文漫無準的,有志立言:建立一個文學理論體系。
 篇名
一: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辯騷(辨騷)
二:明詩、樂府、詮賦、頌讚、祝盟
三:銘箴、誄碑、哀弔、雜文、諧讔
四:史傳、諸子、論説、詔策、檄移
五:封禪、章表、奏啟、議對、書記
六:神思、體性、風骨、通變、定勢
七:情采、鎔裁、聲律、章句、麗辭
八:比興、夸飾、事類、練字、隱秀
九:指瑕、養氣、附會、總術、時序
十:物色、才略、知音、程器、序志
思想要旨
儒家思想
《文心雕龍》弘揚儒家思想,前五篇包括「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辨騷」,重點在闡述儒家思想,提倡儒家的文學觀點,以矯正當時不切實用的文風。[6]
 文學觀念
《文心雕龍》主張文質並重,要求內容形式並重兼備;優秀作家的作品,要能達到「文不滅質,博不溺心」的地步。書中提倡自然的文學,以矯正當時雕琢淫濫的文風;提倡真實的文學,以矯正當時無病呻吟的文風;並提倡文學的創造,以矯正當時剽竊因襲的文風。
 《文心雕龍》論述文學與環境的關係,認為文學受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影響。劉勰以前的論文家如曹丕、陸機,都以天才為文學創作的決定因素。劉勰一方面承認才性的重要,但他也認為文學的種種變化,主要是由於外面的社會環境,即所謂「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他還注意到氣候、時令與山川風景對作家的影響。
 批評論
《文心雕龍》建立批評論。有關批評家的修養,在「知音」篇,劉勰提出批評家要博識,提高鑒別能力,「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有關批評家的態度,劉勰認為不能貴古賤今,不能崇己抑人,必須放棄主觀好惡的成見。
 有關批評的標準,劉勰提出「六觀」,「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形,則優劣見矣。」
 影響
此段落的內容摘自:文心雕龍接受史[編輯]
《文心雕龍》是中國第一部成體系的文學批評作品,對後世有相當大的影響。此書最初不為時人所稱,後來作者劉勰將其獻給沈約,該書地位有所提升。隋唐時期,影響日益擴大,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並影響了《史通》和《文鏡秘府論》。在宋元時期,《文心雕龍》的傳播更廣,但評價較低。到明清時期,地位回升,在《四庫全書》中被列為詩文評類著作之首。至當代,學者更為看重此書,魯迅視之為可以和《詩學》相比的作品。
 學者將《文心雕龍》的接受形式大致分為直接接受和間接接受。直接接受包括,接受主體著作、文論等作品中直接的引用、品評《文心雕龍》的原文、或者明確評論《文心雕龍》或劉勰。而間接接受則是指,接受者雖然沒有明確說明自己受劉勰或《文心雕龍》影響,但其文學批評方式和《文心雕龍》有相似之處。
翻譯
 阿莉西亞·雷林科·埃萊達,西班牙語譯本之譯者
此時候《文心雕龍》的傳播相當之廣泛,並翻譯成不同的語言。據戚良德於2005年的不完全統計,專著有348本,而在中國大陸的校注和白話文翻譯著作有73種之多。而在海外,學者先後也推出他們對於《文心雕龍》的翻譯本。在英語有3本全譯本,以及是12種節譯本,全譯本包括有:施友忠的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1959年)、黃兆傑的The Book of Literary Design(1999年)、楊國斌的Dragon-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2003年)[7]:91。日語的全譯本包括有三種:興膳宏(世界古典文學全集第25卷,1968年)、目加田誠(中國古典文學大系第54卷,1974年)、戶田浩曉(新釋漢文大系,上冊1974年出版;下冊1977年出版)。韓國也有對於《文心雕龍》的翻譯本,包括:崔信浩(1975年)、李民樹(1984年)、崔東鎬(1994年)。此外尚有其他語言的全譯本,包括:王和達(捷克語,1968年)、蘭珊德(義大利語,1995年)、陳蜀玉(法語,2011年)[8]、雷林科(西班牙語,2022年)
文心雕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xP7hJ


「齒在踰立」
逾立是什麽意思
 謂年齡超過三十歲。
 《南史·文學傳·劉勰》:“初, 勰 撰《文心雕龍》五十篇,論古今文體,其《序》略云:‘予齒在逾立,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 仲尼 而南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作“踰立”。
 百科解釋
yú lì ㄧㄩˊ ㄌㄧˋ 逾立 謂年齡超過三十歲。《南史·文學傳·劉勰》:“初, 勰 撰《文心雕龍》五十篇,論古今文體,其《序》略云:‘予齒在逾立,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 仲尼 而南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作“逾立”。
劉勰
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465-520?),字彥和,生於南朝宋明帝泰始元年,約卒於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祖籍東莞郡莒縣(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東晉以後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家世原本可稱得上是顯赫,祖父劉靈真,是南朝宋國司空劉秀的弟弟,而父親劉尚則曾擔任過越騎校尉。但是,劉勰早年喪父,家道繼而便顯中落。
      年輕的時候,劉勰便在「定林寺」(即上定林寺)跟隨著僧祐,學習、整理經藏。十餘年過後,劉勰也因博覽群籍,能清靜無擾地專心書寫《文心雕龍》。依《文心雕龍.序志》言「齒在逾立」,由此可推知《文心》寫就的時間,大約就是居住於定林寺的後期。然而,書雖完成了,卻沒有暢銷熱賣。心念一轉,劉勰認為還不如將此書拿給識貨的人看!於是他背著書,裝成賣貨人的模樣,等在沈約(撰寫《晉書》、《宋書》的南朝有名史學家、文學家)外出時必會經過的路上。等車駕經過時,劉勰就擋在路前,進呈他的《文心雕龍》。傳言,沈約看過後,非常推崇,以其「深得文理」,放在書桌上頭,時不時的就翻閱。
      直到劉勰三十八歲(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才被朝廷接見,也才開啟了劉勰的仕宦之路。先是天監三年(504)中軍臨川王宏,引其為兼記室;天監七年(508)時梁武帝命有才學的僧侶俗眾們,集合於定林寺,抄寫一切經論及相關文書;劉勰亦在學者群中。隔年(天監八年,509),被任命為車騎倉曹參軍,又擔任太豐令(今浙江衢縣),頗有清廉政績。大約三年後(天監十一年,512),劉勰擔任仁威南康王的記室,同時亦為東宮通事舍人,深得昭明太子喜愛與器重。
      天監十七年(518),五十四歲的劉勰上表國家,建議「二郊農社」,意即應使用蔬果來祭拜天、地、社稷,隨即便被轉任調派為步兵校尉,同時兼為舍人。雖如此,終身欲獻身並宏揚儒學的劉勰,實質上並未真正地達到他「緯軍國」、「任棟樑」的目標。不久之後,又被任命與慧震師傅一同到定林寺撰寫經書。令人震驚的,卻是在此事完畢後,劉勰就剃度出家,改名為慧地。不到一年,便悄然辭世。終生未嘗婚娶,享年約五十六。
      回顧劉勰一生經歷,常可見其遭遇重大波折,但也可見其學養豐沛,融合了儒、釋、道各家思想的薰陶,成就動盪時空下的特殊人格典型。就其中年以後積極入仕的姿態,及其早年所書《文心雕龍.序志》文提及:
      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聖人之難見哉,乃小子之垂夢歟!
      自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
      由孔子作為儒家的象徵符號於夢中出現,為其帶來無比的歡欣,即可窺知劉勰擁抱著對儒學的深切渴慕與傾心,進而落實於「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的思惟,故「搦筆和墨,乃始論文」,撰寫《文心》。因此,進一步的說,所有領域、類別的文章,非關通俗、經典,都是可以納入「文學」中討論的。同時,所有的文章,也應當能夠朝著貼近經典的方向書寫,才能正確地達到文章之實「用」。
      劉勰於學思上,為要繼承儒家經典意識,反對當時文風的「浮詭訛濫」、「狹隘偏頗」,做出了極大地反思與建樹。其次,在分析文章「創作內容」及「表現形式」二者關係上,主張文、質應並重,反對「為文造情」。又為能真正了解文學何以盛衰、正確地品評各類作品上,明確粗略地建立了「文學史」的概念。他自時代、社會、政治、生活等影響中,企圖通過瞭解過往,得為自身之當代文學書寫,賦予定位。
      總的來說,劉勰完成中國古代唯一一部完整精密,且宏觀嚴謹的文學理論專書,立足於「宗本經典、推崇儒學」上,全面系統化地總結實務而成理論,提升中國文論至新的階段。因此,劉勰所成就之集大成的貢獻,以及開創性的跨時代意義,影響後世無盡,在在皆為後人無法蔑視輕忽的。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Taipei Confucius Temple Confucian Culture)-首頁-儒家賢哲-歷代儒者- https://bit.ly/3NlpaqK
-------------------------
謂年齡超過三十歲。
出處
《南史·文學傳·劉勰》:“初, 勰 撰《文心雕龍》五十篇,論古今文體,其《序》略雲:‘予齒在逾立,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 仲尼 而南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作“踰立”。


《情采》(劉勰)原文+譯文
作者或出處:劉勰
古文《情采》原文:
聖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之上,其為彪炳縟采明矣。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日聲文,五音是也;三日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發面為辭章,神理之數也。
《孝經》垂典,喪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質也。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莊周云「辯雕萬物」,謂藻飾也;韓非云「艷采辯說」,謂綺麗也。綺麗以「艷說」,藻飾以「辯雕」,文辭之變,於斯極矣。研味孝、老,則知文質附乎情性;詳覽莊、韓,則見華實過乎淫侈。若擇源於涇滑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馭文采矣。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於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於情性。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蓋風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此為情而造文也。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馳誇飾,鬻聲釣世,此為文而造情也。故兒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而後之作者,采濫忽真,遠棄風雅,近師辭賦,故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軒冕,而泛詠皋壤。心纏幾務,而虛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實存也;男子樹蘭而不芳,無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實,況乎文章,述志為本,言與志反,文豈足征!
是以聯辭結采,將欲明理,采濫辭詭,則心理愈翳。固知翠綸桂餌,反所以失魚。言隱榮華,殆謂此也。是以衣錦褧衣,惡文太章,賁象窮白,貴乎反本。夫能設謨以位理,擬地以置心,心定而後結音,理正而後摛藻,使文不滅質,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於紅紫,乃可謂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贊曰:言以文遠,誠哉斯驗。心術既形,英華乃贍。吳錦好渝,舜英徒艷。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情采》現代文全文翻譯:
古代聖賢的著作,總的都稱為文章,不是因為有文采,那是因為什麼呢?由於水性虛柔,才有波紋蕩漾;由於樹體堅實,才有花朵開放,這說明外在的表現形式依附於內在的實質。虎皮豹皮如果沒有斑紋,那就跟狗皮羊皮一樣了;犀兕雖然有皮,但製成鎧甲還要靠塗上丹漆才有色彩,可見內在的實質需要外在的表現形式。至於抒發思想感情,鋪陳描寫萬事萬物,用文字刻劃內心活動,在紙上組織文辭,文章應當光彩煥發、文采繁富是很明白的了。所以構成文采的途徑有三條:第一種叫形中之文,是靠青、黃、赤、白、黑五色構成的;第二種叫聲中之文,是靠宮、商、角、徵、羽五音構成的;第三種叫情中之文,是靠喜、怒、哀、樂、怨五情構成的。五色相調,便會呈現漂亮的花紋;五音相配,就會形成美妙的樂曲;五情抒發,便會產生優美的辭章。這是天然的規律啊。
《孝經》傳下訓則,說孝子在居喪期間說話才不加文飾,因此知道君於平時說話不曾質樸無文。老子痛恨虛偽,所以他說「漂亮話不真實」,但他的《老子》一書卻詞句精妙,這就表明他並不是一概厭棄華美的文采。莊周說「巧妙的言辭能雕飾萬物」,指的是用辭藻來修飾;韓非子說「以華麗漂亮的言辭為美」,說的是有文采。用艷麗的言辭使文章達到綺麗,用巧言的雕飾使文章達到藻飾,文學語言的變化,至此已達到極端了。研究體味《孝經》和《老子》的意思,便可知文章華美或質樸都應依附於人的思想感情。細看莊周和韓非的話,就知道華麗和樸質的關係處理不當,錯在追求過分的艷麗。如果能在清濁之流上選擇清流,能在邪正之路上選取正道,就可以在寫文章時駕馭文采了。那鉛粉和青黛是用來修飾容貌的,但女子的美目巧笑卻來啟天生的美麗姿質;文采是用來修飾語言的,但文章的美妙動人卻本於思想感情的自然。所以思想感情是文采的經線,言辭是思想內容的緯線。只有經線正了,用緯線才能織成布帛;只有思想內容確立了,語言才能通達流暢。這是作文章的根本法則。
從前《詩經》的作者寫的詩歌,是為了抒發感情而創作作品;後來的辭賦家寫作辭賦,是為了創作而故意造作感情。憑什麼知道他們是這樣的呢?因為《詩經》的產生,是由於詩人心中蓄積了憤懣不平之氣,因而吟唱出來,用以諷勸那些在上位的人,這就是為了抒發感情才創作文藝作品。後代辭賦家之流,胸中本來就沒有感情鬱結,卻隨意施展誇張文飾的手法,借此沽名釣譽,這就是為了創作才造作感情。所以為了抒發感情而寫的作品,語言簡練而真實;為作文而造作感情的作品,文辭繁雜且空泛失真。可是後來的作者卻採用浮泛的語言,忽視真情實感,拋棄了古代《詩經》的傳統,傚法近世辭賦的弊病,因此表現真實感情的作品日漸稀少,片面追求詞藻華麗的篇章卻越來越多。所以有人熱中於高官厚祿,卻空泛地吟詠田園的隱居生活;心裡老是牽掛著繁忙庸俗的政務,卻空洞地描述塵吐之外的情趣。真情實感沒有一點,寫的跟想的恰好相反。桃李從不自誇,人們自然會在樹下踩出一條條小路,那是由於枝頭有果實存在。相傳男子種出的蘭花不能發出幽香,那是由於他們沒有細膩的感情。像草木那樣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賴感情依靠果實,何況文章,以抒情述志為本。寫的作品與自己的心志完全相反,這樣的作品難道值得傚法!
因此連綴文辭運用文采,為的是要表達思想;要是文彩浮濫、言辭虛偽,那麼思想內容會被遮蔽得愈加模糊。要知道用翡翠羽毛來做釣絲,用肉桂來作釣餌,反而是的不到魚的原因。(莊子所說的)「言語的真義被文采所掩蓋」,大概指的就是這種現象吧。所以有人穿著錦衣,外面還要再罩上一件單衣,是因為討厭文彩過於顯露;賁卦的最後一爻是白,這就說明事物貴在回復到樸質的本性。如果能夠根據創作的規範把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安排妥善,在擬定文章的要求時把要抒發的感情處理妥當,感情明確了然後遣詞造句,思想確定了然後鋪陳詞藻,使華美的文采不致遮蓋文章的內容,淵博的徵引不致淹沒真情,使藍和朱紅等正色鮮明奪目,紫和粉紅等間色排除不要,這才可以稱得上是既有文采又有美質的好文章。
贊曰:言辭憑借文采才能傳播久遠,確實呀,這是一個經得起驗證的真理。內心活動真實地表現出來了,文采才能豐富多彩。過於華麗的吳錦容易變色,朝開暮落的木槿花徒然嬌艷,只有繁麗文采卻缺乏真情實感的作品,品味起來,一定令人生厭。
《情采》(劉勰)原文+譯文 | 古文翻譯庫 https://bit.ly/3CAugu0
------------------------------
文不滅質,博不溺心
華美的文飾不掩蓋文章的內容實質,繁富的辭藻不淹沒作者的思想情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