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5453610.50791678087290.7451677660529.935

整理包 / 確診後仍有後遺症?長新冠是什麼?還要再就醫嗎?頭痛頭暈、咳嗽、腦霧都有可能是常見症狀 - Heho健康 https://bit.ly/3IZrSRc
整理包 / 確診後仍有後遺症?長新冠是什麼?還要再就醫嗎?頭痛頭暈、咳嗽、腦霧都有可能是常見症狀
日期:2023 年 3 月 5 日 作者:艾蜜莉
  新冠肺炎確診康復後,仍有不少人會出現,喘、易疲倦、肌肉痠痛、腦霧等新冠長期症狀,或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
  什麼是長新冠?WHO 長新冠定義
長新冠簡單來說就是新冠後遺症,意指感染新冠肺炎後衍生的慢性後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根據321的原則定義。
 3:感染後 3 個月內發生
2:症狀持續超過 2 個月
1: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 1 年
看更多:復發、重複感染、後遺症、長新冠差在哪裡?一次看懂染疫後不同情況代表的意義
  什麼人較容易發生長新冠?4 種高風險族群須注意!
染疫高風險族群,通常也較容易發生長新冠,長新冠的發生與染疫後症狀嚴重程度呈現正相關。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傳染病專家 David Strain 表示,有 4 種高風險族群染疫後較容易出現長新冠後遺症。
 血栓與微血管有損傷者
先天免疫缺陷者
神經系統異常者
新陳代謝系統受損者
不過無症狀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依然有機率會發生長新冠症狀,此外,染疫後也可能會產生新疾病,或是使原有的慢性病、疾病惡化且變得難以控制。
  長新冠後遺症的常見症狀
人體地圖|查疾病
幫助您用人體部位找到相關文章,釐清疾病可能的原因、治療、保健以及預防等資訊。
 長新冠有哪些常見症狀?高達 203 種症狀表現!
新冠病毒可以影響人體全身的器官,根據知名期刊《EClinical Medicine》所做的研究統計,患者反應的後遺症症狀,一共有 203 種症狀表現,人體 10 個器官系統都會受到影響。有些症狀是比較常發生的,可以簡單整理為以下四大類別。
 神經症狀:焦慮、失眠、憂鬱、腦霧等(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障礙)。
消化道症狀:食慾不振、腸胃不適、噁心、嘔吐等。
呼吸道症狀:咳嗽、喘、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
其他症狀:肌肉易痠痛、夜尿、心律不整、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等。
看更多:Omicron 確診多為無症狀與輕症不用擔心? 一次看懂長新冠後遺症
 兒童也會有長新冠嗎?台灣研究常見出現疲憊、喘促、胸痛等症狀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的「兒童後新冠特別門診」統計,兒童感染新冠後,最常出現的前 15 大長新冠後遺症依比例為:
 疲倦、缺乏活力:44%
喘促:38.5%
胸痛:34.1%
因體力下降,而限制活動:33%
記憶力、注意力、思考不集中:31.9%
心悸:31.9%
新的耳鳴(或更嚴重):31.9%
睡眠不順暢(比感染前更嚴重):27.5%
作惡夢:23.1%
食慾降低:22%
腹痛:17.6%
體重減輕或增加(大於 3 公斤):17.6%
拉肚子:15.4%
頭痛:15.4%
焦慮、擔心:14.3%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後新冠門診15種本土症狀追蹤分析。
如果家中有兒童與青少年剛從確診康復,家長可以如何照護?賴琬郁鼓勵:「照顧者多陪伴、多傾聽,可以緩解後新冠後遺症對孩子心理的負面影響,到戶外活動曬曬太陽,仍是轉移注意力、恢復好心情的方法。」
 看更多:國內首份本土兒童長新冠研究!最常見15種症狀
 有長新冠該去哪些醫院就診?全台醫院名單一次看
衛福部從 2021 年底起共同推動「 COVID-19 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鼓勵民眾若出現長新冠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整合門診能提供較完整的評估。
 部分染疫康復者可能在身體與心理各層面出現諸多症狀,需要跨科就醫,降低對個人、家庭、工作等負面的影響。此計畫重點在於,讓確診解除隔離後 6 個月內康復者,經主責醫師專業判斷收案,接受跨科別「整合門診」或「住院整合照護」服務。
  COVID-19 染疫康復者整合門診就醫流程
長新冠可以去哪看診?全台 COVID-19 康復者門診查詢
https://tools.heho.com.tw/long-covid-outpatient-search
 為何長新冠更仰賴中醫調養?中醫師揭 4 大長新冠類型及治療方式
新冠肺炎屬於中醫的「疫病」範疇,一但過了急性感染期,猶如大病初癒,體內虛勞病徵還無法恢復所致。 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怡嘉指出,中醫會針對傳染病感染加強後續恢復期。根據不同體質、病症需要調理的器官與系統不同,「有的人心臟弱、有人腸胃比較差,那該部位的後遺症也比較多,更需要留意保健與調養」。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吳柏鋒強調,就中醫治療方針來說,會根據患者的體質辨證,給予個人化的對應藥物,以達到最理想、合適的治療效果。特別歸納出常見 4 大長新冠類型及中醫常見治療方式:
 類型 1:腹痛、腹瀉、食慾不振
病毒攻擊消化道神經叢,可能造成胃腸蠕動調控不佳。吳柏鋒進一步說明,中醫認為屬於脾胃氣虛,且常伴隨濕濁寒痰,中藥可用參苓白朮散、胃苓湯來加減處方。賴香君表示,食物方面,需避開炸物、辣味、重鹹,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少量飲用黑糖薑茶,或食用四神湯料理,也能幫助恢復食慾,提升消化道運作效能。
 類型 2:咳嗽、呼吸喘、心悸、疲勞、口乾
吳柏鋒指出,病毒進入呼吸系統,造成組織黏膜發炎、纖維化,即外感風熱侵襲,熱太過而傷陰,治療宜滋陰潤肺、清熱祛瘀為主,可用生脈飲、沙參麥冬湯加減處方,日常飲食可吃些銀耳蓮子湯、冰糖燉雪梨來幫助改善。賴香君提醒,食療則建議用紅景天、西洋參、麥門冬、百合、銀耳、桑葚等較佳。仁安堂中醫診所中醫師李俊儀則呼籲,生活勿太過疲勞,不要熬夜;飲食清淡,忌吃麻辣和過鹹 食物,少吃油炸類。
 類型 3:焦慮、憂鬱、睡眠障礙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賴香君解釋,此類型為肝鬱氣滯型患者,容易有憂鬱、焦慮、失眠,以及時常有梗咽感等症狀,中醫常用方劑為「加味逍遙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食療則建議用薰香草、玫瑰、陳皮、佛手等泡茶飲。睿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王心眉表示,通常情緒緊繃時,胸口會鬱悶、眉頭會深鎖,可藉由穴道按摩來改善。
 類型 4:注意力不集中、頭暈、記憶差、失眠
吳柏鋒提到,研究顯示,病毒可能造成腦神經、腦血管的輕微缺氧損傷所致。中醫認為,出現這些症狀是腦損失清、心神不寧、清氣不升的表現,可應用益氣聰明湯、定志丸、天麻、石菖蒲等中藥治療。 食療則建議用黃耆、黨參、天麻、肉蓯蓉等較佳;亦可搭配針灸百會穴、神庭穴、神門穴來幫助改善。另外,中醫師建議,勿過勞、過度用腦,讓大腦好好放鬆休息。
 看更多:為何長新冠更仰賴「中醫調理」?中醫師揭確診後全身性調理關鍵在這
 該如何避免長新冠發生?
若要預防長新冠發生,就要避免染疫時發生中、重症,因此若高風險族群染疫後還是輕症時,建議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避免病情惡化。若是年輕族群且不適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族群,症狀嚴重時建議及早就醫,輕症者則可服用清冠一號或退燒、解熱鎮痛等能改善症狀的藥物。
 而透過適當飲食攝取也能降低長新冠發生,《Biomolecules》期刊研究發現,研究表示,透過維生素 D、鋅、硒和鎂等因子可阻止病毒複製並保護人體細胞免受到新冠病毒的傷害,近一步避免組織損傷、同時也可防止腸道菌群失調,另外,維生素 B 群也可幫助免疫調節、促進新陳代謝。 鎂在細胞分裂和分化的細胞週期中有重要作用,對於心臟功能、血管張力、防止血管收縮以及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相當重要,根據研究顯示,缺乏鎂可能是與長新冠疲勞症狀和肌肉疼痛的原因之一;至於硒可以防止對新冠病毒感染的過度炎症反應、鋅則可以促進 T 細胞和 B 細胞的形成,減少氧化並調節免疫力。
整理包 / 確診後仍有後遺症?長新冠是什麼?還要再就醫嗎?頭痛頭暈、咳嗽、腦霧都有可能是常見症狀 - Heho健康 https://bit.ly/3IZrSRc
 -----------------------------
全台恐超過300萬人患「腦霧」後遺症 精神科醫師:放任恐傷腦
2023/06/07 14:40
 全台恐超過300萬人患「腦霧」後遺症 精神科醫師:放任恐傷腦 - 自由健康網 https://bit.ly/3oYNl5T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推估,國內有超過300萬人確診COVID-19後有腦霧後遺症,若放任不管可能間接造成焦慮、憂鬱、失智症等發生,損害腦部健康。 (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撥雲見日,但不少曾確診過的人痊癒後遺留慢性後遺症「長新冠(Long COVID)」,其中腦霧更是常聽見的症狀之一,精神科醫師指出,台灣已有超過1千萬人確診COVID-19,推估有超過300萬人有腦霧後遺症,而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月,對生活、工作和家庭產生負面影響,放任腦霧發展則可能會間接造成焦慮、憂鬱、失智症等發生,損害腦部健康。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分享,一名40多歲的王姓男子,去年確診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康復後近期明顯出現思考障礙、注意力無法集中問題,甚至偶而還會「斷片」遺漏重要工作,因症狀愈來愈嚴重,只好到診所求助,經「專注力測驗CPT(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發現,王先生短時間的專注力出現嚴重障礙,而長期注意力準確度高於正常人均值,經過調整生活作息及搭配藥物治療後,症狀才獲得改善。
 楊聰財指出,「腦霧」是一種神經症狀,形容大腦像陷入迷霧一樣,專注力、理解力都會大幅下降,COVID-19確診者,可能因新冠病毒感染腦部,使腦部發炎造成各種功能失調,與失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同樣屬於神經系統認知障礙。
 楊聰財說,腦霧若短期沒有改善,除了生活品質大幅下降,還可能演變成焦慮症,目前針對腦霧已有許多自我評測表,但多是主觀認知,臨床上則常使用CPT專注力測驗,從患者的注意力、反應時間及反應正確率等指標,檢測腦霧的存在。
 CPT可以在診所或醫院等地方進行,測試時間通常在15分鐘到30分鐘間,目前廣泛應用於診斷和監測腦部疾病,如精神疾病、認知障礙、腦損傷及兒童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
 楊聰財說,檢測結果若為「不穩定」等級,會建議先調整生活作息,並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減少壓力和焦慮來源,若是較嚴重的異常,就建議進行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諮商,幫助患者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為模式,必要時搭配藥物和營養補充品,增加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進而提高患者的注意力和認知能力。
 楊聰財也提醒,腦霧在疫情前就被指出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也是失智症的警訊,因此無論是否曾經確診COVID-19,平常都應該多留意自己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當感到腦袋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等症狀持續數週,就應及時就醫並接受相關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全台恐超過300萬人患「腦霧」後遺症 精神科醫師:放任恐傷腦 - 自由健康網 https://bit.ly/3oYNl5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