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知一剎那的時間長度是1/75秒(約為0.013秒)一念時間約為0.665毫秒,一彈指約為0.638秒+按1秒內可平均4次彈指 https://bit.ly/3M2jPny
 (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長)星雲大師 https://bit.ly/3IcJIjo
       壹‧前言星雲大師 https://bit.ly/3IcJIjo
     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有一首詩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說明人自出生到這個世間上來,就在時間的不斷推移中走過生命的歷程。所以,人活著,便離不開時間的關係。
     時間本是一大長流,實在無法給予分割,但是為了方便人的先後和始終的觀念,不得不從相續的時間之流中,將它區分為若干個單位。
     人類普通計算時間,最短的是「一剎那」。從一剎那往上推是「一須臾」。不過,多少一剎那才是一須臾,這是沒有辦法計算的。
     現在世界所通行習用的是六十忽為一秒,六十秒為一分,十五分為一刻,四刻為一小時,二十四小時為一日,約三十日為一月,約三百六十五日為十二月為一年,百年為一世紀。
     在佛教的經典中,說到時間則有「剎那」和「劫」的不同,剎那是表示極短的時間,劫是代表極長的時間。不管是極短、極長的時間,都是遷流不住而且無始無終的。通常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循環不已,而在三世的時間流中,它是剎那剎那相繼不斷,如同我們的心念生滅不已,從剎那相續中,累積成一世又一世的生死輪迴,乃至一劫又一劫的器界成壞。所以,說小時量的單位為剎那,這是便於體察心念的生滅;說大時量的單位為大劫,這是便於說明物界成壞的相續。
       貳‧何謂剎那
     「剎那」是由梵語的 Ksana音譯而來,意譯為「須臾」、「念頃」,也就是一個心念起動之間的意思。在佛教裡,剎那是最短暫的時間單位,以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謂「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可見剎那的短暫。
     在《仁王護國經‧觀空品》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具體一點說,一分鐘內有四千五百個剎那,四十萬五千個念頭,可見心念生滅的迅速
     《摩訶僧祇律》卷十七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豫,二十羅豫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一念大約是現在的零點零一八秒。
     在《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六說,一晝夜有六四八○○○○剎那。《往生論註》卷上說,六十剎那為一念;一剎那有一百零一生滅。《大智度論》卷三十說,六十念為一彈指。經論雖然有種種不同的說法,總之,剎那表示極為迅速的時間。
     剎那是依心識生滅計算,認真說來,剎那的真量,除了佛陀之外,沒有人能夠盡知,因為能知的心念粗細懸殊,所知的時量也就千差萬別了。今再以《俱舍論》卷十二的說明如下:
     剎那(○‧○一三秒)
   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一‧六秒)
   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一分又三十六秒)
   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一須臾,四十八分)
   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三十須臾)
     依照這樣的推算,則一晝夜與《毘婆沙論》的六四八○○○○剎那為一晝夜的計算是相同的。因為這樣才便於常人及學者的運用,若要精細的計算,除了佛陀之外,不是一般人的心量所能覺察思辨的了。
       參‧剎那的啟示
     佛經上說,一切有情無情,莫不有剎那剎那生住異滅的無常。也就是說,宇宙萬有,剎那之間已經歷生住異滅;乃至世界的成住壞空,都是剎那剎那的漸變,累積成一期的突變。甚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時間,也是由無數的剎那所累積而成,我們說到「現在」,現在剎那已成「過去」,說到「未來」,未來剎那已成現在。所以阿難的「一見不再見」,禪宗的「嬰兒垂髮白如絲」,莊子的「交臂非故」,這些都是對剎那無常所作的最佳註腳。
     過去有人認為佛教談「三世」,覺得遙不可及。其實,佛教雖然在時間上講過去、現在、未來,但是,卻重視現世生活的安樂與福祉。佛教不只重視現世生活,甚至重視當下一念,所謂「明心見性」,要明白自己的心,先要能掌握自己的每一念。如禪宗所說:「好好看住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一刻也不能任其放逸!」能夠時時刻刻、明明白白的清楚自己的心,讓每一念都清淨、明了,自能突破生死的樊籬。所以,從佛教對剎那一念的重視,可以知道佛教是最重視實際,最能與現實人生息息相關的宗教。
       肆‧何謂劫
     「劫」,梵語 kalpa,音譯為劫波、劫簸,意譯為長時、大時。原本是古代印度極大時限的時間單位,而佛教發源於印度,因此相沿成為佛教計算時間的最大單位。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三種。
     1.小劫:根據佛經記載:從人壽十歲算起,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加到八萬歲;然後再從八萬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叫做一小劫。
     2.中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
     3.大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四個中劫分別是:成劫(世界生長期)、住劫(世界壯盛期)、壞劫(世界老死期)、空劫(世界滅無期)。如此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相續循環一次為一大劫。
     在佛教的時空觀中,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過程,而一個世界從成立到毀滅,其過程必經歷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隨著四劫不斷遞嬗更迭,世界便隨之一次又一次,無窮無盡地成了又壞,壞了又成。
       一、成劫
     成劫是指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間,以及一切有情眾生的眾生世間的成立時期。
     根據《起世經》說,世界的形成,首先是由於眾生業緣的風颳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此大氣層厚一百六十萬由旬(約三千二百萬里),周長無數,堅固無比,即使大力士以神器也無法擊破摧毀,此即為風輪。
     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於氣層之上,形成厚八十萬由旬(約一千六百萬里),直徑十二萬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約二百四十六萬九千里)的水層,此水由於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為牆,維持住水層,此即水輪。
     水輪的表面,由於眾生的業風,逐漸形成乳狀的表膜,其中七分之二為黃金層,七分之五為水層,此即為金輪。
     在金輪上生出須彌山、七金山、四大洲等諸海山洲,這是四天王天、忉利天、人類、傍生等各界眾生的居處。其次成立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四天,此稱空居天。再從空居天到無間地獄,有情眾生由此次第降生,此時期就稱為成劫。
       二、住劫
     住劫是指器世間和眾生世間安穩存住的時期,其間凡二十中劫。根據佛經上說,我們現在正是住劫,在住劫又有減劫和增劫的分別。
     所謂減劫就是人類的壽命從八萬歲,每經過一百年減少一歲,一直減到十歲,所需要的時間。增劫就是人類的壽命從十歲,每經過一百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八萬歲,所需要的時間。
     一個增劫,一個減劫,合稱為一個中劫。中劫中定有刀兵、疾疫、饑饉等三種災害產生,稱為三小災。
     關於三災出現的時限,有不同的說法。依《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四載,在各中劫中的減劫,人壽每減至十歲,三災就出現。
     1.刀兵災,是時人心瞋毒增上,相見便興起強猛傷害的心,手所執者皆成利刃,各逞兇狂,互相殘害,經七日七夜方止。
     2.疾疫災,繼刀兵災後,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則命終,難可救療,此時期的眾生都不聞有醫藥之名,時間經過七月七日七夜方止。
     3.饑饉災,疾疫災後,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此饑饉,人多命終,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止。
     根據《立世阿毘曇論》說,若佛住世,正法住時,眾生壽命暫住不減,隨正法稍減,壽命漸減。
       三、壞劫
     住劫以後,就到壞劫。壞劫,是火、水、風三災毀壞世界的時期。眾生世間首先破壞,稱為趣壞;其後,器世間亦隨而破壞,稱為界壞。也就是在此劫之初,地獄的有情命終之後,不復更生,此後,其餘傍生、鬼趣及人、天等的眾生也漸次壞滅,有情破壞後,世界出現七個太陽,燃燒成災,如此經過七次的火災,把色界初禪天以下的器世界燒壞,此時稱為火災劫,約需十二億八千萬年的時間。其中三億四百萬年之間,有情的生物先壞;然後一千六百萬年之間,自然界再滅壞。
     火災劫過後(即七次火災),次起水災,將第二禪天漂蕩殆盡,稱為水災劫,大約需要一億二千八百萬年。
     如此經過七次的水災,最後產生風災,將第三禪天以下全部吹落,稱為風劫,需要六十四大劫,十億二千四百萬年的時間。
     火災劫、水災劫、風災劫合稱大三災。所謂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壞劫之期,欲界悉皆壞盡,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大三災所壞。
       四、空劫
     空劫時,世界已壞滅,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禪天尚存,其他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之中,形成世界未成,萬物未生時期的狀態。
     空劫之後,又開始另一期的成、住、壞、空,也就是另一個世界又開始成立、持續、破壞。如此世界從成到住、住到壞、壞到空、空到成,各需要大約三億二千萬年,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復生滅,每一週期大約需時十二億八千萬年。
       伍‧劫的譬喻
     劫的時量悠長,非算數所能計量,是凡人的思想概念所難以理解,所以佛經中每以譬喻來形容。
     根據《大藏一覽集》卷六所載,茲舉以下五種譬喻形容之:
     1.草木喻:將大千世界的草木,盡皆寸斬為籌,每逢人間百年即取一籌,直到取盡此籌,是為一劫,名為「草木喻」。
     2.沙細喻:周邊寬廣四十里的殑伽河,內中裝滿如麵的細紗,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粒,直到取盡此沙,是為一劫,名為「沙細喻」。
     3.芥子喻:有一座城,四面寬高各百里,當中堆滿芥子,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粒,直到取盡此芥子,是為一劫,名為「芥子喻」。
     4.碎塵喻:將一化身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塵,直到取盡此塵,是為一劫,名為「碎塵喻」。
     5.拂石喻:有一石廣一由旬,厚半由旬,每經過兜率天一百年,即有一天人以六銖衣輕拂一遍,直到拂盡此石,是為一劫,名為「拂石喻」。
     此外,佛經中常以「阿僧祇劫」來表示長得難以計算的時間。其中又有大、中、小的差別,三個阿僧祇的大劫,稱為三大阿僧祇劫,是菩薩積聚菩提資糧的時間。佛經說,佛陀的修行過程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也就是為了度眾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不僅廣植無量福慧,並且為自己成佛之身感得三十二種相好,所以說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
     另外,佛經稱過去的住劫為莊嚴劫,現在的住劫為賢劫,未來的住劫為星宿劫,各劫中各有千佛出世,稱為三劫三千佛。
     據《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所載,現在賢劫中有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乃至最後的樓至佛等千佛出世;過去莊嚴劫中有華光佛至毘舍浮佛等千佛;未來星宿劫則有日光佛乃至須彌相佛等千佛出世。
       陸‧結語
     時間本身不是實體,無法衡量長短。就以人生來說,有人感喟「人生苦短,只一彈指間」;有人覺得「人生難過,度日如年」。可見時間沒有長短,完全依附心行的情緒而顯現。
     蜉蝣不知晝夜,朝生夕死;彭祖八百歲,幾經滄桑,他們也都同樣的度過了一生人間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晝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晝夜。如此一算,人間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間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當作一晝夜。可知,時量實在沒有標準可言;生命的久暫,本來都是幻覺而不實在的。
     佛經上說,娑婆世界的一劫,於阿彌陀佛剎的極樂世界是一晝夜;極樂世界的一劫,於金剛堅佛剎的袈裟幢世界是一晝夜;袈裟幢世界的一劫,於善勝光明蓮花開敷佛剎的不退轉音聲輪世界是一晝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的一劫,於法幢佛剎的離垢世界是一晝夜;離垢世界的一劫,於獅佛剎的善燈世界是一晝夜;善燈世界的一劫,於光明幢佛剎的妙光明世界是一晝夜;妙光明世界的一劫,於法光明蓮花開敷佛剎的難超過世界是一晝夜;難超過世界的一劫,於一切神通光明佛剎的莊嚴慧世界是一晝夜;莊嚴慧世界的一劫,於月智佛剎的鏡光明世界是一晝夜;從鏡光明世界,如是乃至無數佛剎最後的一世界一劫,於賢聖佛剎的勝蓮花世界是一晝夜。從小處來看,娑婆世界的一劫,在勝蓮花世界裡有如一剎那那麼短暫;從大處來看,勝蓮花世界的一剎那,正如娑婆世界的一大劫那麼漫長。如此延促相差,可知我們這世界的時量是有情眾生的幻覺假名罷了。所以說: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
     《四十二章經》說:人命在呼吸之間。這是說明一個人生命的短暫與無常。因此,不管時間久暫,每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要能珍惜時間,利用時間,以有限的時間,充實無限的生命;以有限的時間,發揮生命的價值,這才是我們對時間、對生命應該抱持的態度!
 星雲大師 https://bit.ly/3IcJIjo
---------------------------------------
第一篇·時間 (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長)星雲大師《佛教的時空觀》 - 星雲法師 - 佛弟子文庫 https://bit.ly/3o0neLA
 1 前言
 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有一首詩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說明人自出生到這個世間上來,就在時間的不斷推移中走過生命的歷程。所以,人活著,便離不開時間的關係。
 時間本是一大長流,實在無法給予分割,但是為了方便人的先後和始終的觀念,不得不從相續的時間之流中,將它區分為若干個單位。
 人類普通計算時間,最短的是「一剎那」。從一剎那往上推是「一須臾」。不過,多少一剎那才是一須臾,這是沒有辦法計算的。
 現在世界所通行習用的是六十忽為一秒,六十秒為一分,十五分為一刻,四刻為一小時,二十四小時為一日,約三十日為一月,約三百六十五日為十二月為一年,百年為一世紀。
 在佛教的經典中,說到時間則有「剎那」和「劫」的不同,剎那是表示極短的時間,劫是代表極長的時間。不管是極短、極長的時間,都是遷流不住而且無始無終的。通常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循環不已,而在三世的時間流中,它是剎那剎那相繼不斷,如同我們的心念生滅不已,從剎那相續中,累積成一世又一世的生死輪迴,乃至一劫又一劫的器界成壞。所以,說小時量的單位為剎那,這是便於體察心念的生滅;說大時量的單位為大劫,這是便於說明物界成壞的相續。
 2 何謂剎那
 「剎那」是由梵語的 Ksana音譯而來,意譯為「須臾」、「念頃」,也就是一個心念起動之間的意思。在佛教裡,剎那是最短暫的時間單位,以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謂「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可見剎那的短暫。
 在《仁王護國經.觀空品》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具體一點說,一分鐘內有四千五百個剎那,四十萬五千個念頭,可見心念生滅的迅速。
 《摩訶僧祇律》卷十七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豫,二十羅豫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一念大約是現在的零點零一八秒。
 在《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說,一晝夜有六四八○○○○剎那。《往生論註》卷上說,六十剎那為一念;一剎那有一百零一生滅。《大智度論》卷三十說,六十念為一彈指。經論雖然有種種不同的說法,總之,剎那表示極為迅速的時間。
 剎那是依心識生滅計算,認真說來,剎那的真量,除了佛陀之外,沒有人能夠盡知,因為能知的心念粗細懸殊,所知的時量也就千差萬別了。今再以《俱舍論》卷十二的說明如下:
 剎那(0.013秒)
 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1.6秒)
 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1分又36秒)
 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一須臾,48分)
 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三十須臾)
 依照這樣的推算,則一晝夜與《毗婆沙論》的6480000剎那為一晝夜的計算是相同的。因為這樣才便於常人及學者的運用,若要精細的計算,除了佛陀之外,不是一般人的心量所能覺察思辨的了。
 3 剎那的啟示
 佛經上說,一切有情無情,莫不有剎那剎那生住異滅的無常。也就是說,宇宙萬有,剎那之間已經歷生住異滅;乃至世界的成住壞空,都是剎那剎那的漸變,累積成一期的突變。甚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時間,也是由無數的剎那所累積而成,我們說到「現在」,現在剎那已成「過去」,說到「未來」,未來剎那已成現在。所以阿難的「一見不再見」,禪宗的「嬰兒垂發白如絲」,莊子的「交臂非故」,這些都是對剎那無常所作的最佳腳註。
 過去有人認為佛教談「三世」,覺得遙不可及。其實,佛教雖然在時間上講過去、現在、未來,但是,卻重視現世生活的安樂與福祉。佛教不只重視現世生活,甚至重視當下一念,所謂「明心見性」,要明白自己的心,先要能掌握自己的每一念。如禪宗所說:「好好看住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一刻也不能任其放逸!」能夠時時刻刻、明明白白的清楚自己的心,讓每一念都清淨、明瞭,自能突破生死的樊籬。所以,從佛教對剎那一念的重視,可以知道佛教是最重視實際,最能與現實人生息息相關的宗教。
 4.何謂劫
 「劫」,梵語 kalpa,音譯為劫波、劫簸,意譯為長時、大時。原本是古代印度極大時限的時間單位,而佛教發源於印度,因此相沿成為佛教計算時間的最大單位。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三種。
 1.小劫:根據佛經記載:從人壽十歲算起,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加到八萬歲;然後再從八萬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叫做一小劫。
 2.中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
 3.大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四個中劫分別是:成劫(世界生長期)、住劫(世界壯盛期)、壞劫(世界老死期)、空劫(世界滅無期)。如此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相續循環一次為一大劫。
 在佛教的時空觀中,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過程,而一個世界從成立到毀滅,其過程必經歷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隨著四劫不斷遞嬗更迭,世界便隨之一次又一次,無窮無盡地成了又壞,壞了又成。
 一、成劫
 成劫是指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間,以及一切有情眾生的眾生世間的成立時期。
 根據《起世經》說,世界的形成,首先是由於眾生業緣的風刮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此大氣層厚一百六十萬由旬(約三千二百萬里),周長無數,堅固無比,即使大力士以神器也無法擊破摧毀,此即為風輪。
 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於氣層之上,形成厚八十萬由旬(約一千六百萬里),直徑十二萬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約二百四十六萬九千里)的水層,此水由於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為牆,維持住水層,此即水輪。
 水輪的表面,由於眾生的業風,逐漸形成乳狀的表膜,其中七分之二為黃金層,七分之五為水層,此即為金輪。
 在金輪上生出須彌山、七金山、四大洲等諸海山洲,這是四天王天、忉利天、人類、傍生等各界眾生的居處。其次成立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四天,此稱空居天。再從空居天到無間地獄,有情眾生由此次第降生,此時期就稱為成劫。
 二、住劫
 住劫是指器世間和眾生世間安穩存住的時期,其間凡二十中劫。根據佛經上說,我們現在正是住劫,在住劫又有減劫和增劫的分別。
 所謂減劫就是人類的壽命從八萬歲,每經過一百年減少一歲,一直減到十歲,所需要的時間。增劫就是人類的壽命從十歲,每經過一百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八萬歲,所需要的時間。
 一個增劫,一個減劫,合稱為一個中劫。中劫中定有刀兵、疾疫、饑饉等三種災害產生,稱為三小災。
 關於三災出現的時限,有不同的說法。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四載,在各中劫中的減劫,人壽每減至十歲,三災就出現。
 1.刀兵災,是時人心瞋毒增上,相見便興起強猛傷害的心,手所執者皆成利刃,各逞兇狂,互相殘害,經七日七夜方止。
 2.疾疫災,繼刀兵災後,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則命終,難可救療,此時期的眾生都不聞有醫藥之名,時間經過七月七日七夜方止。
 3.饑饉災,疾疫災後,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此饑饉,人多命終,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止。
 根據《立世阿毗曇論》說,若佛住世,正法住時,眾生壽命暫住不減,隨正法稍減,壽命漸減。
 三、壞劫
 住劫以後,就到壞劫。壞劫,是火、水、風三災毀壞世界的時期。眾生世間首先破壞,稱為趣壞;其後,器世間亦隨而破壞,稱為界壞。也就是在此劫之初,地獄的有情命終之後,不復更生,此後,其餘傍生、鬼趣及人、天等的眾生也漸次壞滅,有情破壞後,世界出現七個太陽,燃燒成災,如此經過七次的火災,把色界初禪天以下的器世界燒壞,此時稱為火災劫,約需十二億八千萬年的時間。其中三億四百萬年之間,有情的生物先壞;然後一千六百萬年之間,自然界再滅壞。
 火災劫過後(即七次火災),次起水災,將第二禪天漂蕩殆盡,稱為水災劫,大約需要一億二千八百萬年。
 如此經過七次的水災,最後產生風災,將第三禪天以下全部吹落,稱為風劫,需要六十四大劫,十億二千四百萬年的時間。
 火災劫、水災劫、風災劫合稱大三災。所謂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壞劫之期,欲界悉皆壞盡,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大三災所壞。
 四、空劫
 空劫時,世界已壞滅,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禪天尚存,其它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之中,形成世界未成,萬物未生時期的狀態。
 空劫之後,又開始另一期的成、住、壞、空,也就是另一個世界又開始成立、持續、破壞。如此世界從成到住、住到壞、壞到空、空到成,各需要大約三億二千萬年,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覆生滅,每一週期大約需時十二億八千萬年。
 5.劫的譬喻
 劫的時量悠長,非算數所能計量,是凡人的思想概念所難以理解,所以佛經中每以譬喻來形容。
 根據《大藏一覽集》卷六所載,茲舉以下五種譬喻形容之:
 1.草木喻:將大千世界的草木,盡皆寸斬為籌,每逢人間百年即取一籌,直到取盡此籌,是為一劫,名為「草木喻」。
 2.沙細喻:周邊寬廣四十里的殑伽河,內中裝滿如面的細紗,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粒,直到取盡此沙,是為一劫,名為「沙細喻」。
 3.芥子喻:有一座城,四面寬高各百里,當中堆滿芥子,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粒,直到取盡此芥子,是為一劫,名為「芥子喻」。
 4.碎塵喻:將一化身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塵,直到取盡此塵,是為一劫,名為「碎塵喻」。
 5.拂石喻:有一石廣一由旬,厚半由旬,每經過兜率天一百年,即有一天人以六銖衣輕拂一遍,直到拂盡此石,是為一劫,名為「拂石喻」。
 此外,佛經中常以「阿僧祇劫」來表示長得難以計算的時間。其中又有大、中、小的差別,三個阿僧祇的大劫,稱為三大阿僧祇劫,是菩薩積聚菩提資糧的時間。佛經說,佛陀的修行過程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也就是為了度眾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不僅廣植無量福慧,並且為自己成佛之身感得三十二種相好,所以說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
 另外,佛經稱過去的住劫為莊嚴劫,現在的住劫為賢劫,未來的住劫為星宿劫,各劫中各有千佛出世,稱為三劫三千佛。
 第二篇·空間 (須彌納芥子 微塵容虛空)
 壹.前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包括心外的空間與心內的空間。心外的空間是指我們生存的外在環境,譬如我們居住的房舍、活動的場所,甚至於宇宙自然界等,都是我們心外的空間。其中尤以「家」是我們最直接、最密切的生活空間,當一個人經過了白天的辛苦工作,到了晚上,總希望回到溫暖的家,以養息疲憊的身心;即使一隻小鳥,飛過千山萬水,也要回到窩巢裡棲止。不論「家」也好,「窩」也好,這就是生活的「空間」。一個人如果不能把生活的空間安排妥當,就無法過著舒適的生活。根據歷史記載,有不少的戰爭,起因都是為了爭奪土地,這就是「空間的爭奪」,空間對於人類的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一個人平常活動的心外世界,不論是過去的君王諸侯或將相百官,他們的權勢威力不論有多大,他們所能到達的空間仍然是有限的。盡管科學文明已經發展至太空時代,美國人也已率先把人類送至月球,但是在這個宇宙虛空之中,除了月球之外,還有其它多如恆河沙數的星球,人類還不曾見聞過,更遑論登陸了。所以,一個人除了有心外的空間,更要有心內的空間,心內的空間就是心胸的開闊。
 在佛法中說,我們的「法身自性」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因為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我們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死,是永恆如一。所以,佛教的時空觀認為,時間是豎窮三際,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無始無終的;空間則是橫遍十方,橫: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這就是我們心內的空間。一個人能體會心內的空間,便能了解「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的道理,便能領略「須彌納芥子,微塵容虛空」的奧妙了。
 貳.須彌納芥子
 「須彌」,由須彌山轉借而來,喻指極大的空量。佛教的宇宙觀主張:宇宙是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須彌山是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據《立世阿毗曇論.數量品》卷二記載:「須彌山週遭為須彌海所圍繞,高為八萬由旬,深入水面下八萬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圍有三十二萬由旬,繼之為八山,山與山之間,隔著七海……」由此轉喻為極大的意思。
 「芥子」,原是芥菜的種子,顏色有白、黃、赤、青、黑之分。因為它的體積微小,因此藉以比喻為極小之物。
 《北本涅槃經》卷二說:「佛出世之難得,猶如芥子投針鋒。」因為芥子與針鋒均為極微小之物,因此以「芥子投針鋒」來比喻極為難得的事。《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將芥子與菖蒲、沉香等,共列為三十二味香藥之一。又,《大日經義釋》卷七說,芥子性辛辣異常,多用於降伏障難的修法。因此,密教中,將白芥子置於火中燃燒,作為退除惡魔、煩惱,及加持祈禱之用。
 「須彌納芥子」一語,禪宗用來表示超越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等差別見解,而達於大徹大悟、融通無礙的境界。《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說:「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在華嚴宗,則用來表示華嚴境界中不可思議的「法界之顯露」,意思是說法界的體性廣大不可思議,無所不包而大小無礙;因此即使以須彌山放入一芥子中,須彌山不縮小,而芥子也不膨脹。這種「大小無礙」的思想,是佛教所特有的思想。
 過去有座寺院,掛了一幅對聯,對聯上寫著「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有位讀書人看了對聯,百思不解,問道:「須彌山那麼大,藏一粒芥子是沒有問題,可是小小的芥菜子裡如何能容納得了那麼大的須彌山呢?未免言過其實了!」
 寺院的知客師於是反問道:「你是讀書人,想必聽過『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這兩句話吧!現在就請你把一本書放進肚子裡!」
 「一本書怎麼能放進肚子裡呢?」
 「萬卷書都能讀進去,為什麼一本書就放不進去呢?」
 書生聞言大悟,原來空量的大小是可以兼容的。
 華嚴哲學一乘十玄門中的因陀羅網境界門,是借著覆蓋於帝釋天的因陀羅宮殿上的網目,每一個網目上結有一顆明珠,無數的明珠彼此光光相涉,相入相即;每一顆明珠含攝一切珠玉的光芒,一微塵可以容納一切佛剎,來說明大小無礙。譬如我們小小的眼球有數萬個眼細胞,一張小小的計算機磁盤片,可以儲藏無數的資料,都是芥子納須彌的證明。這也都是在說明,我們不應該把事和理二分,而是要把事相和義理融會貫通,這便是覺悟之後對空間的客觀性和超越性的認識。
 參.微塵容虛空
 「微塵」是眼根所取最微細的色量,諸經論中每以「微塵」比喻量的極小。在小乘佛教如薩婆多部認為,構成宇宙最基本最細微的元素叫做「極微」,也就是物質分析到極小不可分的單位,稱為「極微」,又稱為「微塵」。
 《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二記載:極微雖然沒有長短方圓等形狀,也沒有青黃紅白等色彩,不是肉眼所能看得見的,但是極微確實為一實質存在的色法,一切物質均為極微所組成,因此極微在虛空中佔有一定的方位空間。
 《俱舍論》卷十二說:以一極微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的極微而成一團,稱為「微塵」。合七極微為一微塵,合七微塵為一金塵,合七金塵為一水塵,合七水塵為一兔毛塵,合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合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合七牛毛塵為一隙游塵量。這個隙游塵飛散在空中,就是我們肉眼所見到的色塵。其逐次增加的數目,表列如次:
 微塵:七個極微
 金塵:四十九個極微
 水塵:三百四十三個極微
 兔毛塵:二千四百零一個極微
 羊毛塵:一萬六千八百零七個極微
 牛毛塵:十一萬七千六百四十九個極微
 隙游塵: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
 以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成為一個隙游塵。如此,則極微的渺小,實在令人驚嘆。又極微集合形成物質之時,至少必須具足地、水、火、風的四大,以及色、香、味、觸的四塵,才能形成。
 「虛空」,依《大乘義章》卷二說:「虛無形質,空無有礙,故曰虛空。」《宗鏡錄》卷六舉出虛空十義:
 1.無障礙義:虛空雖然遍一切處,但是絕不障礙任何一個色法。因此《大毗婆沙論》說:「虛空無障無礙,色行於中,週遍增長。」
 2.週遍之義:虛空遍滿一切,無所不至。
 3.平等之義:虛空無有簡擇,於一切平等。
 4.廣大之義:虛空廣大,無垠無際。
 5.無形相義:虛空無有形狀相貌。
 6.清淨之義:虛空恆常清淨,無有垢染塵累。
 7.不動之義:虛空恆常寂止,離一切生滅成壞之相。
 8.有空之義: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徹底否定、消滅。
 9.空空之義:徹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毀一切空執。
 10.無得之義:虛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微塵是極其渺小的質量;相對的,虛空是廣大無邊,是不可測知的空量,兩者是不能互相比擬的。但是,若以佛法的觀點來看,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因為佛說一微塵中有無數剎(一剎即為億萬太陽系),無數剎中有無數佛,一一佛身各毛孔中有無數剎,剎中佛身,佛身毛孔,毛孔中剎,重重無盡,這樣看來,極小的極微又不知大於太陽系多少倍了。由此可知,一般人所知的空量,都是此世界有情的幻相,因為有情界各有各的不同空量。譬如從中國到日本,相隔數千里,即使坐噴射客機,也需要若干時間;西方極樂世界,離此十萬億佛土,一念之中,即可往生。因此可知,空量的距離,近不在眼前,遠亦不在天邊。
 如果我們能從上述的義理了達事相,從一粒微塵中,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這粒微塵就是一個虛空,所以說「微塵容虛空」。
 肆.結語
 「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外在的虛空世界,一個人窮其一生,所能到達的,只不過如微塵般而已。所以對於心外的空間不必去爭執、佔取,重要的是,必須去體會心內的空間。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告訴我們,心內的空間比心外的空間更大,俗謂「宰相肚裡能撐船」,一個人心內的空間之大,可容納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如果能把自己心內的空間擴大,就能夠如大海容納百川,不捐細流;泰山承受土壤,不辭寸土。心內有了寬闊的空間,就能包容宇宙虛空,就可以任性逍遙,隨遇而安。
 要獲得心內的空間,佛教有許多經典都能提供我們正確的方法與指示,譬如《維摩詰經》中的「不二法門」,就能開展我們心內的世界;《華嚴經》中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就能擴大我們心內的空間。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把握自己心內的空間,也就可以同樣獲得心外的空間。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譯,它在印度,並不是佛教創造的名詞,乃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可以算作長時間,也可以算作短時間,長可長到無盡長,短也可以短到一剎那。(注七)
 不過,通常所稱的劫,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
 佛經中所說的劫,分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
 第二、中劫:經過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因為,據佛典中說,我們所處的地球,共分‘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時間過程,均為二十個小劫,在這四大階段中,唯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初‘成’的階段是由氣體而液體。再由液體而凝固,所以不堪人類的生活。到了‘壞’的階段,正在劇烈的破壞之中,也不適合人類的生存;據說是經過四十九次大火災,七次大水災,一次大風災之後,地球便歸消失。壞劫終了,‘空’劫開始,在空無一物中再經過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漸形成,進入另一期的‘成’的階段。佛教把這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稱為四個中劫,分別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第三、大劫: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換句話說,地球世界的一生一滅,便是一個大劫。然而,壞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燒到色界的初禪天;每一次大水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禪天;最後一次大風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禪天。也就是說,每一次大劫的範圍,除了色界的第四禪天及無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內的動植飛潛,一切萬物都是在劫難逃。不過,不用悲哀,當壞劫來臨,此界的眾生,或者已轉生他界,或者已直升第四禪天,不會有一個眾生沒有安身之處。
 佛經上所稱的劫,如不標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在三界的眾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壽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長的壽命是修四空定的無色界眾生,最長的有想無想天壽命長到八萬四千大劫,他們的生命,相當於地球的八萬四千次生滅的過程,所以在他們自以為已經是不生不死,其實,八萬四千大劫終了,仍然要接受生死,在佛眼看來,八萬四千大劫,也僅剎那之間的時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脫道,空去了‘我’,才入涅槃——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進一步空去了‘法’,才能稱為菩薩,自己解脫生死仍不住於涅槃,隨類應化眾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許要問:我們的地球還有多少長的壽命呢?這個嘛!可有一個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壽命是一百歲的話,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歲的階段,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減劫時期,所以,請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擔心耶教所說的‘地球末日到了’。不過,在每小劫的減劫減到十歲的壽命之前,也有疫癘、饑荒、刀兵的三災降臨人間,由於減劫人心的日益墮落,自作自受,可是,這三種小災是局部性與暫時性的,人類雖將死亡慘重,但不會消滅。相反的,倒有一個好消息報告大家:在此以後的十個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將在我們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後第一位來此成佛的,就是彌勒佛,所以佛教稱彌勒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壽八萬歲時,大約距離現在是五十六億年(以千萬為億計算)。(注八)
 至於人壽的增減,乃至增長到八萬四千歲,我們不妨信為事實,因為大小乘經中,都有如此的記載,並說‘其壽減至十歲時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時世間酥油、石蜜、黑蜜諸甘味,不復聞名’。又說:‘八萬歲時人,女五百歲始行出嫁;時此大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璃;人民熾盛,五穀平賤,豐樂無極。’(長阿含經卷六)
 注七:劫與三世劫的千佛。時間參看佛祖統紀卷三○(大正藏四九冊二九七~三○二頁)。
 注八:阿僧祇為華嚴經中百二十四個大數的第105個。若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則一阿僧祇相等於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又各為無央數。
星雲大師《佛教的時空觀》 - 星雲法師 - 佛弟子文庫 https://bit.ly/3o0neLA
-------------------------------
「剎那」是佛教裡面最短暫的時間單位,如果寫成「霎那」就不對了。
 以現在的時間來換算的話,「一剎那」大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
 至於是如何計算這麼短暫的時間?根據《佛光大辭典》的說法:一念,是指一個念頭、一個想法,一念其中包含九十「剎那」。
 「一剎那」,包含九百個生滅。
 一天一夜,共有三千二百八十二萬「剎那」。
 可見「剎那」的生滅是很快的,借用一個比喻:我們看到花朵盛開時,其實花朵在時間裡正在「剎那」不停的生滅,過不久就要凋謝了;又如一張桌子,我們看到它好端端地放在這裡,但如果讓科學家用顯微鏡來觀察的話,可以發現木材的纖維組織在「剎那」間不停的毀壞,過幾年就會腐朽了。
 也就是一切事物都在「剎那」之間生生不息,也在「剎那」之間滅滅不已,所以依佛教的觀點,我們唯有參透時空的真諦,才能夠從東西南北的空間中解脫,從分秒日月的時間裡破繭而出!
親子語文教室--剎那 https://bit.ly/3M8elYe
----------------------------------
一彈指,即彈指一次所需的時間,由於時間極短,故佛教經論中常用來形容極短暫且易逝的時間,又稱「一彈指頃」。見《無量壽經》:「如彈指頃,即生彼國(西方淨土)」,一心念佛的人,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只須一彈指頃的時間。
 彈指,原是古印度人的行為習慣之一,約有四種含義:一者,表示虔敬歡喜,據《法華經》記載:「諸佛謦欬聲,及彈指之聲,周聞十方國,地皆六種動。」諸佛的謦欬聲與彈指聲普傳至十方,令大地皆起六種振動;二者,代表承諾,《增一阿含經》提到,有二龍王祈請世尊允許彼等為優婆塞,世尊以彈指應允此事;三者,意在「警示」,據《新譯華嚴經》載,「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童子抵達彌勒菩薩的樓閣前,彈指出聲,門即開啟令其入內;四者,代表時間單位,彈指所需之極短暫時間。《華嚴經》載:「佛轉法輪悉聞受持,於彼諸佛不生遠想,乃至未曾一彈指頃不聞正法。」
 關於「一彈指頃」有多長呢?眾說紛紜,如《摩訶僧祇律》載,二十念名為一瞬頃,二十瞬名為一彈指;《大智度論》說,一彈指有六十念,且「一一時中,心有生滅」;而《大安般守意經》序云,彈指之間,心有九百六十轉。可見,「彈指」之間雖很短暫,卻已有許多生生滅滅的念頭。《證道歌註》更提到:「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三祇劫。」說明若能契入「一切法不生不滅」之理,在一剎那電光火石中,就能滅←三祇劫罪,將煩惱轉為清淨的開悟;相對的,若是造作惡業,也是一念之間爾!
 與之相似的「一剎那」,也是指極短的時間,即一個心念生起的瞬間。據《仁王護國經》的說法是:「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意指在吾人的一個念頭中,就含有九十個剎那;《俱舍論》則說「如壯士一疾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又說:「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若以此計算,一剎那相當於一秒的七十五分之一;換言之,「一剎那」=1/75秒;「一彈指」則為65/75秒=0.87秒。
 故知佛教以「剎那」來計量極短暫的時間,以「一彈指頃」表達世間一切事物生滅變化之快速,其間的連續性和迅速性,真可謂「剎那無常」,就在「一彈指頃」!
【佛語典故】一彈指頃 https://bit.ly/42z0r8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