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ize (4)resize (5)resize (3)resize (2)resize (1)resize5e8219200ab4f063340271737_1292920554656168_1922812100448647166_n

台灣人作戰沒有大量使用馬匹的紀錄,也沒有騎兵部隊。但馬也不是那麼稀有的存在,用馬歷史也很久
著述於1722年的番俗六考有紀載,東螺與西螺一帶的番社喜歡養馬,部落獵人會騎馬狩獵。雖然不使用馬鞍,但速度飛快
這樣的技術應該是非常熟悉馬性且常騎,才有那種平衡感
基隆豪族王廷理也酷愛馬,不只有馬場,也聘請馬師專門教授馬術。西螺廖家傳說中也曾因為一起白馬事件與李家起衝突。對豪族來說,馬應該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而不是拿來當作獸力
豪族雖然沒有編制騎兵隊,但指揮官騎馬應該是有的。例如西螺廖談夫人蔡邁娘每次上陣時,皆親自策馬督戰
了日本時代,日本人系統性引進馬,除了軍事用途,主要是娛樂用途
台灣的賽馬被稱為「競馬」,有協會,法規與賽季制度,共成立七座賽馬場,分別位於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 屏東
示意圖:美洲尼米普人騎馬照
台灣早期,地方仕紳巡田產的基本交通工具就是馬匹,直到日治時期多了汽車這個選項。
(2) Facebook https://bit.ly/43Bfn71
--------------------------------------------
起於烽火中的台灣養馬史 @ 金晟發冠軍磁磚 :: 痞客邦 :: https://bit.ly/41wQOXe
台灣自古不產馬,文獻可考最早是清朝林爽文之亂時
 福安康運來台灣的那411匹戰馬
 戰亂平息後411匹戰馬因水土不服和戰死意外,只剩114匹
 在福安康奏請乾隆奉准後
 留下100匹戰馬在台南府城成立綠營馬兵
 請參見拙作 台灣流傳的拳法,乾隆的戰馬調度,台灣馬兵
   馬關條約以後日本時期,台灣養馬史開始邁入新的時代
 除了民間少數大地主有養馬來收租外
 日本殖民政府非常重視有軍事用途的馬匹繁殖
 在台馬政是從民間大製糖廠養勞役馬
 和推廣民間有賭博性質賽馬
 當時日本人稱為競(乘)馬會,愛馬會
 二路同時進行的
   至於推廣民間養馬,則是由1928年臺灣軍司令部
 提供12匹廢役雌馬,交與花蓮港廳吉野村日本移民繁殖
 由於台灣賽馬會從日本引進的賽馬
 大都是日本軍部引進德國種馬和日本馬馬種改良後
 身材高大所謂'冷血馬'
   但德日馬種都是溫帶馬,其實在台灣飼養,多少都有些水土不服
 根據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出版的'百年畜牧風華'一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恆春分所曾在1913年至1926年自菲律賓引進兩批
 四公六母,共十匹命名為'比島馬'的菲律賓小型馬
   據大正6年恆春種畜場試驗報告:
 此類馬產於菲律賓,具蒙古馬血緣
 為東南亞矮馬中之大型者,體質強健且耐熱
 持久力亦佳,也適於粗放管理
 如果與其他熱帶地區之土種馬從事改良雜交
 可使馬格提高,體力加強,形質亦得以改善
 在當時恆春畜產試驗支所在前後24年之間,總共繁殖了83匹
   在1925至1927年間,還曾為了戰爭軍馬的需求
 進行該馬的軍用能力試驗
 為了產業及國防考量,臺灣正式的馬政計畫開始於1936年
 與日本的第二次馬政計畫同時實施,該計畫原本預計實施30年
 計畫在台繁殖十一萬匹馬,該年於花蓮港廳設置種馬所
 並於東部二廳實施種雌馬租借
   日本會實施馬政和日本軍閥正磨刀霍霍,準備征服中國有關
 鑒於中國地大,各省地形錯綜複雜,戰馬比機械化部隊
 後勤保養補給來的簡單多了
 隔年七七事變,抗戰正式爆發後
   隨著原本中立的美國
 逐漸對日本實施原油等物質經濟制裁禁運令
 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器材補給開始出現極大困境
 日軍對馬匹的需求變得更為急切
   但想在台灣大量繁殖,耐熱源自菲律賓馬匹,為時已晚
 因為那時菲律賓為美國殖民地
 對馬匹也限制出口至,涵台灣在內的日本
 二戰後日軍,只遺留二千餘匹馬在台灣
   (二戰後,省府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員工,不管大人小孩眷屬,人人皆以騎馬當最方便交通工具)
 但1949年國府轉進台灣
 一部分陸軍騎兵部隊也跟著進駐台灣
 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待續
起於烽火中的台灣養馬史 @ 金晟發冠軍磁磚 :: 痞客邦 :: https://bit.ly/41wQOXe
---------------------
再會吧!奔騰年代:成為學校之前,揭開賽馬場身世
文/鄭婷尹.攝影/董昱
 圖片來源/周友達、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藏 、秋惠文庫、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
 你能想像嗎?台灣以前也有賽馬產業,不僅如此,賽馬場後來竟被改建成學校?在日治時代,賽馬在台灣可說是全民運動,當時賽馬又被稱為「競馬」,原是流行於歐洲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逐漸西化的日本將賽馬文化引進台灣,希望能促進馬匹繁殖與品種改良,以利國防軍事用途,也提升民眾對馬的鑑賞能力及興趣。
由北到南,賽馬熱潮席捲全台
台灣最早舉辦正式賽馬活動的地方,就在台北圓山運動場(現中山足球場),1928年(昭和 3 年)台北武德會馬術部在此舉辦賽馬活動,並發售馬票,自此之後賽馬活動的舉辦地點擴及全台,每年依序會在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舉行賽事。1931 年(昭和 6 年)各地協會共組「台灣競馬協會」,為確立共通的規範,制定了「台灣競馬協會規約」和「競馬施行規程」。1938 年(昭和13 年),台灣總督府更公布「台灣競馬令」,自此之後賽馬便成為合法的休閒活動,當時各地仕紳子弟紛紛開始學習騎馬、甚至家中畜養馬匹,賽馬一度成為風靡全台的運動。
     1938 年(昭和13 年)台灣總督府公布「台灣競馬令」後賽馬便成為合法的休閒活動,當時各地仕紳子弟紛紛開始學習騎馬、甚至家中畜養馬匹。
圖片來源:周友達
 1938 年(昭和13 年)台灣總督府公布「台灣競馬令」後賽馬便成為合法的休閒活動,
當時各地仕紳子弟紛紛開始學習騎馬、甚至家中畜養馬匹。
圖片來源:周友達
 1936 年(昭和 11 年)秋季新竹競馬會廣告與入場券。圖片來源:秋惠文庫
 1936 年(昭和 11 年)秋季新竹競馬會廣告與入場券。圖片來源:秋惠文庫
 1945 年美軍拍攝第一代競馬場的空照圖,隱約看得出當年競馬場的長橢圓形輪廓。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
 1945 年美軍拍攝第一代競馬場的空照圖,隱約看得出當年競馬場的長橢圓形輪廓。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
 賽馬熱潮席捲全台之際,台灣北、中、南地區相繼建立賽馬場,而新竹的第一代賽馬場是在 1928 年(昭和 3 年)建於十八尖山山腳赤土崎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國立新竹高商校址。新竹高商創校於 1940 年(昭和 15 年),原名「新竹州立新竹商業學校」,2000 年後才改名為「國立新竹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第一代的赤土崎賽馬場由於跑道不及 1000公尺,只能當成練習場使用,無法作為公認的正式賽馬場地;因此 1937 年(昭和12 年)於新竹香山庄牛埔地區徵收、購買了四十多甲農地,並且投資二十六萬圓經費,打造一座十萬多坪的國際標準賽馬場,其位置也就是現在的香山工業區。次年香山賽馬場完工,跑道寬 30 公尺,長 1600公尺,成為日治時期全台灣規模最大的賽馬場。
  新竹第一代競馬場後改建為新竹高商。
 新竹第一代競馬場後改建為新竹高商。
 鼎盛時期,看賽馬是全民運動
賽馬活動通常會在每年春、秋兩季開賽,每季連續舉行十天賽事。新竹的第一屆春季競馬大會於 1938 年(昭和 13 年)正式展開,當地居民扶老攜幼前往會場,亦有觀光客自各地慕名而來,售票亭前滿是引頸期盼的民眾,等著入場一睹馬匹奔馳的風采。日治時期曾有新竹八景之說:「東山納涼、南寮試浴、湖畔泛舟、牛埔競馬、竹北虹橋、宮前昭旭、翠壁遊春、奇峰望海。」其中「牛埔競馬」,顯現出當時賽馬之興盛。
 根據收錄於《竹塹文獻雜誌第 50 期》中葉錦爐先生所撰寫〈新竹競馬場的故事〉一文記載,當時的賽馬馬票又分為入場券與彩券兩種,座位也依票種區分,購買入場券的觀眾可以爬上以土堆和石頭混合砌成的台階,在樹蔭下避暑乘涼;而購買彩券和持邀請券的來賓則備受禮遇,不僅能登上三層的木造貴賓台觀賽,也能於賽前參觀騎士休憩室、事務所、醫務室、餐廳、員工宿舍。比賽開始前,騎士會騎著代表自己編號的駿馬依序出場並繞場一周,最後停在貴賓台前,等待購買彩券的來賓評估下注。一場比賽會有四匹馬共同競賽,待槍聲一響,馬匹奔馳的每一步都操控著觀眾的情緒,一心為自己屬意的駿馬熱烈聲援。
 香山賽馬場附近也另闢了一塊約兩千坪的區域作為馬匹的養護所,裡面有獸醫室、馬鞍倉庫、糧草倉庫,還有八棟馬廄收容超過百匹馬隻,並且在中央設置水井作為洗馬場,一旁也有以圍籬做成柵欄的空地供馬匹自由活動,更設有柵門連通賽馬場。負責管理馬匹的專業人員除了照料馬兒的日常,也會牽著馬群,一匹接著一匹沿周邊道路繞行,活動筋骨一番再折返養護所。照顧馬兒也有不少規定,養護人員未經騎士吩咐,不能擅自騎馬或掛上馬鞍,也不得將馬兒牽入賽馬場,因此才會將馬匹牽至外面散步。
 攝於 1945 年的第二代新竹競馬場空照圖。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
 攝於 1945 年的第二代新竹競馬場空照圖。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
 位於香山的第二代新竹競馬場,位置在今天的香山工業區。
 位於香山的第二代新竹競馬場,位置在今天的香山工業區。
 隨戰爭終結的賽馬產業
1941 年(昭和 16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次年香山賽馬場的一百多匹馬和二十多位工作人員被日本政府強制徵召至南洋戰地服役,而騎士被個別徵召至各地入伍,從此賽馬場解散關閉,賽馬活動悄然落幕。1943 年(昭和 18 年)日軍部隊陸續進駐賽馬場,拆除貴賓台和馬廄後將材料移作軍事用途;1945 年(昭和 20 年)隨著日本政府投降,日軍部隊也撤出賽馬場。直至 1961 年,新竹縣政府將荒廢的賽馬場改編為香山工業區用地,工業區開發後拆除原有的售票亭,曾輝煌一時的賽馬產業正式劃下句點。
 日治時期賽馬場公開出售彩券供人簽賭下注,為公營的賭馬場,據聞有人因此沉迷於賭馬而致傾家蕩產,然而以台灣現行的法律來看,賽馬其實是違法的。1998 年台灣頒布《動物保護法》,其中第十條法規:「對動物不得以直接、間接賭博為目的,利用動物進行競技行為。」刑法中第二百六十六條也設立賭博罪。除了法律明文規定,站在保護動物的立場來看,賽馬運動也有不少爭議。目前在台灣,除了馬術運動以外,騎馬主要作為休閒活動,而桃園新屋更有台灣馬術治療中心,為腦性麻痺等身心障礙的孩子提供馬術治療。在這些前提之下,已消失近八十年的賽馬運動是否存在合法化的必要性,以及該如何規劃?甚至合法化以後能否作為經濟發展方案,為台灣帶來經濟產值?亦或有哪些創新應用的可能 ?
 參考資料:
葉錦爐,2018,《竹塹文獻雜誌第 50 期》- 新竹競馬場的故事,新竹 - 新竹市文化局。 全國法規資料庫
在地內容 | 見域工作室 https://bit.ly/41sc0xo
------------------------------------
馬在人類歷史上有何重要性,最早在何處被馴化?
 大衛.安東尼(David W. Anthony) 2021年08月28日 10:00:00
馬在人類歷史上有何重要性,最早在何處被馴化? -- 上報 / 國際 https://bit.ly/3GI9X0c
 馬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只有這一研究固有的難題能與之匹敵;在這段歷史中,每起事件幾乎都是引爆爭議的題材。
 ──格拉哈米.克拉克(Grahame Clark, 1907-1995),1941年
  一九八五年夏天,同為考古學家的妻子朵卡絲.布朗和我一起去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獸醫學院,找一位外科獸醫諮詢:馬銜會在馬齒上產生病狀嗎?如果會,我們豈不是會在古老馬齒上看到馬銜的痕跡──例如刮痕或配戴時造就的微小磨損?這難道不是個好方法,來辨認出早期配戴馬銜的馬嗎?我們想問他能否針對馬銜造成的牙齒病狀,推薦我們一些醫學文獻?但他說其實找不到什麼相關的文獻。而且當馬套上馬銜又被轡頭勒住時,牙齒便「無法」輕鬆地咬住馬銜,因此,馬銜很少會規律地碰觸到牙齒。聽起來很合理,可惜行不通。我們決定徵詢第二個意見。
   到了費城郊外新博爾頓中心(New Bolton Center)的大型哺乳動物獸醫學院,與馬匹朝夕相處的訓練員給了我們非常不一樣的答案。他們說馬會一直嚼嘴裡的馬銜。有些會像吸吮糖果一樣,讓馬銜在嘴巴裡滾來滾去。我們可以聽到馬銜碰撞馬齒的聲音。當然,這不是什麼好習慣──訓練有素的馬不該如此,但牠們確實好這口。我們也該和希拉蕊.克雷頓(Hilary Clayton)聊聊,她從前任職於新博爾頓中心,後來在加拿大某個大學工作。她一直在研究馬嘴中馬銜的力學。
   我們在薩克其萬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找到希拉蕊.克雷頓,並看了她用螢光透視法所拍攝的馬嚼馬銜影片(圖10.1)。她替馬套上馬銜,並站在馬匹後方操控韁繩。安裝在馬頭旁的螢光透視鏡拍到了馬嘴中的情況。從來沒人這樣做過。她寄給我們兩篇她與加拿大同僚合著的文章。他們的圖片顯示出馬如何應付口中的馬銜,以及馬銜究竟會落在齒間的哪個位置。馬銜的正確位置在前後牙齒間的舌頭和牙齦上,因此稱做「馬齒齦」(bars)。騎馬者勒馬時,馬銜會將舌頭和牙齦壓入下顎,並將敏感的牙齦組織擠到馬銜和下方骨骼之間。那會很痛。因此馬會低頭朝一側拉動(轉彎),或者將下巴下拉以拉動兩側(煞車),來避免馬銜壓在舌頭和牙齦上。
    圖10.1 馬嘴中的現代金屬馬銜。染灰的下顎骨。(八旗出版提供)
  克雷頓的X光片顯示出馬如何用舌頭頂高馬銜,然後再縮回,將馬銜推回讓前臼齒緊咬住,這樣一來,不論騎馬者使出多大力氣拉緊韁繩,都不會對柔軟的組織造成壓力。臼齒的前方是口中的柔軟區域,因此,為了將馬銜咬住,馬必須將馬銜往後壓至嘴角。這些伸長的組織就像彈簧。如果牙尖沒有把馬銜「緊緊」咬住,就會再次往前彈至馬齒齦中。在我們看來,考慮到重力,這種反覆在前臼齒尖的來回運動,下排牙齒受到的影響會比上排牙齒更大──畢竟馬銜是套在下顎上。咀嚼馬銜造成的磨損應集中於兩齒之間的一小區域(下排第二前臼齒,即P2),和咀嚼其他東西所產生的磨損不同。克雷頓的X光片讓我們首度能加以確定,在某顆牙齒的特定部位可以找到馬銜造成磨損的地方。我們在該處找到幾張已公開的照片,上面考古馬的P2明顯有咬合磨耗面(wear facet)或傾斜邊(bevel)。兩位知名的考古動物學家,倫敦的茱麗葉.克拉頓柏克(Juliet Clutton-Brock, 1933-2015)和羅馬的安東尼奧.阿札羅利(Antonio Azzaroli)認為這「可能」是馬銜造就的一種磨損。其他動物學家則和我們諮詢的第一位外科獸醫一樣,認為馬不可能將馬銜咬回自己嘴裡。沒人能確定。而且他們聽都沒聽過克雷頓的X光片。
   備受鼓舞與興奮之餘,我們造訪華盛頓的國立自然史博物館(Smithsoni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人類學部門,詢問當時館內的動物考古研究員梅琳達.澤德(Melinda Zeder),我們能否研究從未配戴馬銜的古野馬牙齒(作為對照的樣本),以及她能否針對如何進行研究給予一些技術上的建議。我們沒有受過動物學家的訓練,對馬齒也知之甚少。澤德和一位專攻牙齒微磨耗(dental microwear)的同事凱特.高登(Kate Gordon)邀我們到員工自助餐廳坐坐。我們要怎麼區分是馬銜、還是咬合異常引發了牙齒磨損?又或者,這只是正常咀嚼食物而產生的飲食磨損?馬銜造成的磨損會永遠存在,還是會因飲食磨損而逐漸消失?那得花上多久時間?馬齒長得多快?它們難道不是那種從下顎長出,牙冠逐漸磨損,直到變成殘牙的牙齒嗎?隨著年齡增長,這會改變馬銜的磨耗面嗎?繩製或皮製馬銜呢?──可能是最古老的那種。它們會造成磨損嗎?哪一種會?騎馬或駕駛馬戰車時,馬銜對馬造成的影響是否不同?導致磨損的究竟是什麼──如果真的有磨損的話?是因為騎馬者將馬銜拉入馬齒的「前方」,還是由於馬咀嚼馬銜,導致牙齒的「咬合」(occlusal)面磨損?還是兩者兼有?況且,要是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磨損,我們要如何加以描述,才能量化具磨損和無磨損的牙齒之間的差異?
   梅琳達.澤德領我們參觀她的收藏。我們製作了出自西元前二○○○年左右的伊朗青銅時代的城市馬利亞(Malyan)的古野驢P2的最初模型。其在內側咬合上有磨耗面;稍後我們可以說是堅硬的骨製或金屬製馬銜造就了這些磨耗面。但我們當時還不知道,結果證明,自然史博物館的館藏真的沒有多少從未配戴馬銜的野馬牙齒。我們得靠自己找,我們向來認為,只要逐一解決問題,就可以辦到。二十年後,這種感覺仍然縈繞不去。
   馬最早在何處被馴化?
  馬銜造就的磨損十分重要,因為其他證據都難以確定早期對馬的馴化。我們寄望可解決問題的遺傳證據並沒有多大作用。現代馬匹具有基因上的思覺失調,和牛隻一樣(第八章),但性別對調。現代家馬的「雌性」血統展現出極高的多樣性。經由線粒體DNA,母親將性狀原原本本地傳給女兒,顯現此一部分的血統具備極高的多樣性,以至於需要「至少」七十七匹祖先母馬(ancestral mares)、分成十七個系統分支(phylogenetic branches),才能解釋全球現代族群中的遺傳變異(genetic variety)。在不同時期,野生母馬必須要在多個不同的地點被引入家馬群。與此同時,現代馬DNA上的「雄性」性狀經由Y染色體從父畜(sire)原原本本地傳給小公馬(colt),則呈現出顯著的同質性。可能只有單一個野生公馬受到馴化。由此看來,養馬之人顯然可以隨意捕獲並繁殖不同種的野生母馬,但根據此些數據,他們普遍排除了野生的公馬,就連與家養母馬交配後生下的野生公馬的雄性子代,也一併遭到排斥。現代馬源自於極少量的原始野生公馬和許許多多多、各式各樣的野生母馬。
   ◎為何會有此差異?
  野生生物學家觀察了世界各地不同地方野馬群的行為,比較特別的幾處是在烏克蘭的阿斯卡尼亞(Askania Nova)、美國馬里蘭州和佛吉尼亞州的幾座堰洲島(barrier island;兒童文學名著《辛可提島的迷霧》〔Misty Of Chincoteague〕中提到的馬群),以及內華達州西北部。標準的野馬群包括一匹公馬、兩至七匹妻妾群(harem),以及未成熟的幼仔。大約兩歲時,青年馬會離開馬群。公馬和妻妾群占據一個生活圈(home range),其他公馬則為了掌控母馬和勢力圈(territory)拼個你死我活。年輕公馬慘遭驅逐後,會形成鬆散的聯盟,稱為「單身群」(bachelor band),潛伏在既有的公馬生活圈的邊緣。多數的單身馬要到五歲以上,才有辦法挑戰成熟的公馬或將母馬留在身邊。既有的馬群內,母馬們會列於以領袖母馬為首的社會階層中,大多時候皆由領袖母馬決定馬群的去向,並在遭遇威脅時帶領馬群前進,公馬則會在馬群兩側或後方警戒。因此,母馬本能會接受他者的統御──無論對方是公馬還是人類;公馬則又固執又凶暴,天生就會用撕咬和踢蹬來挑戰權威。在眾多野馬群中啄序(pecking order)的最底層,通常是相對容易駕御的母馬,但相對容易駕御的公馬則十分稀有──在野外繁殖的希望微乎其微。馬的馴化可能出於機緣巧合:一匹相對容易駕御的公馬出現在一個人類能將其當作馴化血統種畜的地方。從公馬的角度來看,人類是牠一親芳澤的唯一途徑。就人類的角度而言,公馬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父畜。
   ◎他們生活於何時何地?
  像極了婚姻,動物馴化是一段長期舊情往事(prior relationship)的頂點。人類不會耗費時間和精力去照顧自己不熟悉的動物。第一批將餵養和照顧馴馬認真納入考慮的人群必定對野馬十分熟悉。他們生活之處鐵定是人類耗費大量時間狩獵野馬並了解其行為的地方。在大約一萬到一萬四千年前,世界上可能產生這類情況的地方已經大幅限縮;當時冰河時期的草原──適宜馬匹生長的環境──為北半球大量的茂密森林所取代。在氣候變化之時,北美洲的馬滅絕了,原因仍不甚明瞭。在歐亞兩洲,大批的野馬群僅生活於中部的草原,較小的族群則「孤立」於歐洲中部天然開闊的區塊(沼澤禾草牧場、高山牧場、乾燥的高原〔mesetas〕)、安納托利亞中部(現代的土耳其),以及高加索山脈。馬從伊朗、美索不達米亞低地和肥沃月彎消失了,這些溫暖之地讓給了其他野驢(野驢和驢)(圖10.2)。
    圖10.2 西元前五○○○年左右全新世中期的野馬(Equus caballus)分布圖。(八旗出版提供)
 馬在人類歷史上有何重要性,最早在何處被馴化? -- 上報 / 國際 https://bit.ly/3GI9X0c
-------------------------------
馬場町紀念公園
是台灣 40-50年前最早馬術的發源地之一
早期由警備總司令部接管,積極培育大量馬術人才,包含馬場主、教練、騎手、釘蹄師等。
2017年由台北市議員及馬界大老結合附近八個里辦公室共同發起,現已為台灣馬術賽事的新地標!今年由台北市政府體育局繼續主導推動台灣馬術運動,中華馬學院有幸與其他單位共同參與協辦,讓我們拭目以待!
-------------------------------------------------------------
 馬年說馬事文/黃國恩‧圖/維基百科
博物館頻道─馬年說馬事 https://bit.ly/43M5V0S
   馬對住在臺灣的人來說,好像很熟悉,卻又覺得陌生,我們從小在各種影音媒體及俚俗語中常會看到馬,但是卻很少直接接觸到這種動物,對馬的常識也很缺乏。即使在中國漢人的傳統文化中,馬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畢竟臺灣的氣候及地理環境都不適宜馬的生長繁殖及大量利用,在臺灣一般人要看到摸到馬還真不容易。
   馬具有快捷、靈敏、健走、力大、可駕馭的特點,因此對人類而言,馬在十二生肖中是最具有多功能用途的動物。馬可以用來耕田、載運、騎乘、作戰,馬肉馬奶可以食用,自古以來也一直是人類的食物、畜力、交通工具和戰略物資,在神話、文學、藝術、娛樂及博弈上,馬也從來沒有缺席,甚至時至今日,有人相信騎馬也具有另類的療癒效果。馬與人類的關係很早就開始了,早在距今5500年前,人類就已經將馬馴服,做為畜養的家畜之一。最早做為食物來源,後來用來拉車,最後人類發現用來作戰是最好用的,在還是冷兵器的時代,馬是作戰時最佳的動物戰友。從早期的車戰到後來的騎兵,馬的快捷、耐力及機動性,使得騎馬民族得以擴張武力,橫掃掠劫各地,深深影響人類歷史的發展。
  始祖馬。
  地球上最早的「馬」稱為始祖馬,在距今約5500萬年前的始新世出現在美洲大陸,體型只有狗那麼大而已。馬的演化過程漫長,經歷了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更新世到現代,馬科動物曾經繁盛一時,前後進化出幾十個屬,到最後卻只有馬屬(Equus)殘存至今。有趣的是,大約在2萬年前,不知是什麼原因,馬卻在馬科演化的大本營-美洲滅絕,一直到16世紀西班牙人才再一次把馬帶回美洲。
   現代馬、斑馬及驢子在生物分類上皆為馬屬。更新世末第一次冰河期,某些馬屬移居非洲,演化成現今的斑馬;移居北非、中東的則演化成驢子;移居歐亞大陸的則演化成現代馬,今天所有各種品種的馬都是牠們的後代。現代馬源自於歐洲野馬,然而歐洲野馬卻在1909年滅絕。另一種野馬-普氏野馬,不是家馬的祖先但卻還未滅絕,不過也是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目前,全世界僅有的普氏野馬不足1500匹,堪稱為活化石,是比大貓熊還要珍稀的物種。
  馬蹅飛燕。
  馬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關鍵就在於能夠躲避獵食動物的襲擊,而憑藉的本領就是發達的嗅覺、敏銳的聽覺、廣泛的視野及快速的逃跑。馬的嗅覺非常敏銳,透過嗅覺,公馬能夠追蹤發情的母馬;辨識競爭對手,再考慮迎擊還是迴避;辨識周遭環境以不至於迷路。馬對聲音的感受能力超過人,馬能聽到人不能聽到的遠處聲音,而且能對不同的聲音做出準確的判斷。過高的聲響會造成馬驚恐,所以不要對馬大吼大叫。陸生哺乳動物之中,馬的眼睛最大,視野也最遼闊。牠的視野範圍幾乎涵蓋360度全域,很容易就可以察覺身後的動靜。但是對距離判斷力差、焦距調節力弱,看遠方的物體只有模糊圖像。馬每跨一步可輕易地超過一公尺,急速奔跑的步伐邁得更大、更快,每一分鐘可跑超過120步,最高速度可達每小時70公里。
   臺灣在史前時代有沒有馬呢?答案是:有,但不是我們目前看到的現代馬,而是「普氏野馬」。早在約一萬多年前更新世冰河時期,臺灣海峽尚未形成,在澎湖與臺灣陸地之間的澎湖海溝在當時是一處很理想的動物棲地,包括普氏野馬在內的一群動物,由北方南下,就棲息在這個地方。然而隨著冰河時期結束,普氏野馬最後卻沒有在臺灣存留下來,一直到臺灣進入歷史時期,馬才再次蹅上臺灣的土地。
   荷蘭時期馬匹就傳入臺灣,但數量極少,之後鄭成功的部將馬信帶領一批陜西籍的馬兵來台,成為臺灣最早的騎兵。現在臺南府前路地方法院一帶古名「馬兵營」,就是這批馬兵的駐紮地點。清康熙時,郁永河在《裨海紀遊》提到臺灣「地不產馬,內地馬又艱於渡海,雖設兵萬人,營馬不滿千匹。」廷平定朱一貴之亂後撥了一批戰馬來臺,但是才不滿十年,又給裁廢了。日據時期,日本的軍隊、警察騎馬,官方也鼓勵養馬。1928年之後臺灣開始流行賽馬,也是一種博弈的活動,因此後來也就有「臺灣賽馬令」的規範,一直到1942年,二次大戰戰事吃緊,賽馬活動才中止。1949年後,隨著國軍騎兵部隊移防,運送542匹戰馬抵達臺灣。騎兵解編之後,馬轉型為遊憩用途,直到現在馬在臺灣仍是以觀光休閒用途為主。除此之外,目前新北市及高雄市都有騎警隊,在觀光區進行巡邏不但有維安的作用,也是很好的觀光大使喔!
  中國古代馬車。
  馬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在城子崖遺址就有少量馬骨發現,到了夏代馬已成為重要的駕車工具。殷墟大量出土的殉葬車馬坑及馬坑,說明商代王室對馬車的使用已相當純熟。進入戰國時期,騎兵逐漸成為重要的軍種之一,例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在學習匈奴騎兵的機動和靈活性之後,趙國終成一方之霸。漢代以後的各朝代,騎兵一直是戰爭中的重要兵種。直到晚清,機槍引入成為戰爭利器,騎兵地位就不如以往了。後來裝甲機械化部隊出現,騎兵無用武之地,逐步退出軍事舞臺,只能在某些禮儀場合中顯顯威風了。
  打馬球。
  馬除了用來作戰,也用於娛樂。漢代以後,馬的娛樂性開始進入到生活當中,其中以唐代最為盛行,像是打馬球、馴馬表演、馬舞等,都是在唐代風靡一時的活動。馬在藝術上的表現也從不缺席,秦代的兵馬俑就有陶馬俑、漢代不少畫像磚上有馬的形象、東漢墓出土的陪葬品「馬蹅飛燕」精美絕倫、唐代更是有知名的唐三彩馬,各朝各代中與馬有關的藝術作品及文學作品更是多不勝數。
   馬兼具野性與細膩,敏感而有個性,看似溫順卻有著不認輸的耐力,靜時具有優美的身形曲線,動時散發奔馳飄逸的野性美,對主人有深刻的情感記憶,忠貞堅忍的性格正是人類欣賞的美德。馬這種好用又好看的動物,能在十二生肖中佔有一席之地,真的是當之無愧啊!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馬年特展」承辦人)
博物館頻道─馬年說馬事 https://bit.ly/43M5V0S
-------------------------------
馬術(Horsemanship)源起於公元前四世紀的亞洲,有關於騎馬的最早證據是一幅西元前三千年的波斯版畫。但是一直到了西元十二世紀前後,騎手才有真正的馬具使用,而在西元二十世紀初,馬的主要比賽用途才開始。不過在西元十五世紀起,在歐洲的各個王室就發現並且發展了一種騎馬場上的熟練騎術,也就是用規格化的語言來馴服馬匹,使馬匹能按騎手的指令做出動作和步伐,是現代馬術的起源。
 英文中的馬場馬術-Dressge的字源自於法文的dresser,這個字用有人與動物之間的「訓練」之意。馬場馬術運動講求使馬匹在安全、愉悅騎乘的狀態下做出最好的表現而贏得勝利,因此,馬場馬術的可說是任何一種馬術運動的基本要素。
 世界第一場障礙超越賽出現於十九世紀中後,由倫敦舉行的皇家愛爾蘭都柏林馬術嘉年華中。而障礙超越的評分標準漸漸由評斷騎手的騎士風格,轉變成現在以騎技為主要核心的判斷依據。
 如同其他運動項目,馬術運動在受到軍隊的影響之下逐漸的成為一項正式的競賽項目,西元1912年奧運馬場馬術賽首次舉行時,僅有軍官有資格可以參加比賽。而其比賽規則,一直到西元1921年國際馬術總會成立之後,才正式的標準化,制定出統一完整的規範,也就是現今障礙超越規則的基礎版本。
 台灣於民國十一年引進馬術運動,但礙於政治、經濟等因素,馬術運動停滯不前,一直未獲得良好的發展機會。民國62年,成立中華民國馬術協會,全省並設有各縣市馬委會共同協力促進發展。隨著制度的逐步建立以及外國新知的引進,相信在國內所有馬術愛好者的共同打拼之下,台灣馬術發展必會日益精進、完善。
中華民國馬術協會Chinese Taipei Equestrian Association https://bit.ly/3KzjUOG
------------------------------------

后里馬場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賽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