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武肺疫情、烏俄戰爭 她獨待洞穴500天創最長紀錄
 不知武肺疫情、烏俄戰爭 她獨待洞穴500天創最長紀錄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UByUAi
西班牙50歲極限運動員弗拉米尼(中)在2021年底開始獨居洞穴,沒想到一待就是500天成功打破世界紀錄。(歐新社)
 2023/04/15 14:4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西班牙50歲極限運動員弗拉米尼(Beatriz Flamini)在2021年11月底開始獨居洞穴,沒想到一待就是500天成功打破世界紀錄,這段期間不僅與世隔絕,就連疫情爆發、烏俄開戰都不知情,她於當地時間4月14日終於走出洞穴,當被問起出關有什麼想法?她笑說,「現在我最想洗個澡」。
 根據《BBC》報導,現年50歲的弗拉米尼為了挑戰世界紀錄,選擇在2021年底開始進入西班牙格拉納達(Granada)一處約70公尺深洞穴獨居,當時烏俄戰爭還沒開打,世界各國仍處於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擴散之際,這項挑戰受到一群心理學家、研究員、洞穴學家監視,但他們不會與弗拉米尼聯繫,僅作為確保她的身心健康安全,弗拉米尼當地時間4月14日終於出關,一待就是500天。
 弗拉米尼透露,「在洞穴待約2個月後就開始忘記時間了」,「有那麼一刻,我不得不停止數日子,我認為自己在山洞裡已待了160至170天。」她平常的休閒娛樂是畫畫和編織羊毛帽。團隊稱,她這段期間讀完60本書,並喝了1千公升的水。
 弗拉米尼說,洞穴裡有蒼蠅入侵時是最艱難的時刻之一,甚至因此出現幻聽;據知,專家們一直以她與世隔絕這段期間作為研究主題,探討社交孤立和暫時性的極端迷失方向,對人們時間感知的影響。
 弗拉米尼提及,她已經沉默1年半左右,這段期間都沒有與任何人說話,並坦言現在出關後最想做的事情是洗澡。她坦言,「我還停留在2021年11月21日,對現在這個世界一無所知。」
 團隊稱,弗拉米尼已成功打破待在山洞中的最長時間世界紀錄,不過金氏世界紀錄單位還在確認。
不知武肺疫情、烏俄戰爭 她獨待洞穴500天創最長紀錄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UByUAi

phpz3ULOhphpGAOCEP


社交孤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1wTTXk
社交孤立(英語:Social isolation)或作社交隔離、社會孤立、社會隔離,指的是人與社會之間完全或是接近完全缺乏聯繫的狀態。社交孤立與孤獨感不同,孤獨只是人的一種短暫性的缺乏連結。社交孤立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個體上,不過不同年齡族群可能有不同的症狀[1]。
 社交孤立有可能是暫時的期間性的狀態,或是終其一生不斷發生的循環,這兩種情況下的特徵皆是相似的。社交孤立的所有型態都可以包括長期的待在家中,且沒有與家人、熟人或朋友聯繫,或是在有機會與人接觸時故意避免任何與人的接觸
 真正的社會隔離超過多年和幾十年後可能成為種影響個體存在所有方面的慢性病。社交孤立會導致孤獨感、對人的恐懼或是喪失自尊心。 缺乏持續的人際接觸也可能導致與社會孤立的人與偶爾交談的外圍朋友發生衝突,或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的問題。
 在情緒關聯的孤立案例中,個體可能會在他抑鬱發作時孤立自己,直到情緒好轉時才會接觸其他人。其並可能試圖將他的隱藏或孤立行為,合理化為愉快或舒適的。這可能是一個個人因為加劇的焦慮造成了一些內部現實上的一些錯誤而導致了孤立的回應 。關係可能成為一種掙扎,因為人可能只會在低潮或低落情緒中進入孤立狀態,在健康的情緒中又與他人重新聯繫。[來源請求]
 Cole等人的研究表明,感知社會孤立與基因表現有關。具體而言,是帶有抗炎糖皮質激素(anti-inflammatory glucocorticoid)反應元件的基因低表達(under-expression)及帶有pro-inflammatory NF-κB/Rel轉錄因子反應元件的基因過表達(over-expression)[3] 。這一發現與孤立個體的下視丘垂體腎上腺皮質(HPA)軸會產生淋巴細胞敏感度下降的生理調節相互呼應,同時是HPA軸活性增加的證據。證明了長期孤立個體中具有發達的糖皮質激素抵抗作用。[來源請求]
 社交孤立是一個可能促成自殺行為的因素,有大量文獻指出更多隔離經驗的個體比那些強社交聯繫者更容易自殺[4] 。其中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社交孤立是澳大利亞男性自殺企圖中的最常見的風險因素之一。雪梨大學教授Ian Hickie指出,在社會上處於孤立狀態也許是影響男性自殺企圖最重要的因素。 Hickie也指出大量證據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社交網路的限制,而且這些網絡大多是以工作為基礎建立的[5]。
 缺乏社會關係會對大腦結構的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藉由幼鼠和猴子在極端的社交隔離的研究顯示,社交行為與關係的缺乏會強烈影響到大腦[6][7]。
 在一般的社會性動物物種中
Cacioppo等人提出一個假設:將社會性物種的其中一個成員隔離,會造成有害的生物影響。 2009年Cacioppo和Hawkley在一篇綜述研究中指出,社會性物種成員發現自己處在社會邊緣的時候,其健康、生活和基因遺傳會受到威脅[8] 。例如:社會隔離會使果蠅的壽命縮短;促進小鼠的肥胖症和第2型糖尿病;[9] 在誘導小鼠的中風實驗並會加劇梗塞面積及水腫程度,同時降低中風後存活率;促進大鼠對急性活動抑制(acute immobilisation)或冷壓力(cold stressor)的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反應;延遲成年大鼠的神經性運動反應;減少豬的野外活動、增加其基礎皮質醇濃度,並減少其淋巴細胞的有絲分裂及增殖;增加兔子的尿液兒茶酚胺24小時水平和主動脈弓中的氧化應激,並減少調節額葉皮層糖皮質激素反應的基因表達。紫翅椋鳥是一種高度社會化及群聚的鳥種,當小鳥被社會孤立時會顯示出壓力[10]。
 背景
社交孤立的潛在原因包含情緒或心理上的挑戰。 當一個人感受到無力與人或世界互動,並創建一個不斷升級的模式來面對這些挑戰,就會造成社交孤立。孤立並可能會有偶發性或長期性情況,這取決於情緒的週期性變化,特別是在臨床抑鬱的情況下。
 這種根深蒂固的社交孤立在每一天都發生時可能意味著:
 並非渴望獨處,而是由於無法進入社交場合,所以無限期的待在家裡。
不與任何熟人聯繫、也不被他們聯繫,甚至是周圍的熟人,例如:不會打電話給任何人、也沒有人去過別人的住處。
缺乏有意義且長遠的關係,特別是包含感情和身體的親密關係。
促成因素
下列風險因素使個人與社會保持距離,並促成社交孤立的原因[11]:
 家庭暴力:暴力行為人濫用隔離手段以控制他們的受害者[12]。
家庭危機:主要發生在一個家庭成員因疏忽而產生的有害行為。 例如:如果父母對孩子做了某些不公正的行動,孩童可能會感到震驚,最終導向失敗主義。此外,這種症狀可能會持續一段很長甚至沒有限期的時間,並伴隨有更多的症狀發生。
健康和殘疾:人可能因為自己的殘疾或健康問題而感到不好意思,這種情況下他們傾向於孤立自己,並因為害怕被歧視或批評而避免社交互動。 包括自閉症和其他障礙都有可能會造成這種情形。
喪偶:當一個人與配偶分居、離婚或配偶死亡時,可能會覺得孤獨和沮喪。
獨自生活:國家家庭與婚姻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Family & Marriage Research,NCFMR)於2015年的研究發現美國有13%的成年人獨自生活,比1990年的12%有所提高;45歲以下人口的獨自生活率沒有變化,但45歲至65歲的美國人在過去25年中獨自生活的比率有所上升。 65歲以上的人則不常獨自生活[13]。
失業:在工作及職業場所被解僱、釋出或是拒絕任用本身就是被孤立的信號;如果這個人無法找到任何未來的就業工作,社交孤立的症狀可能很快就會產生。
衰老:一個人一旦達到認知障礙和殘疾等問題出現的年齡,他們就無法外出和進行社交。
交通問題:如果一個人沒有交通管道去參加聚會或簡單的走出家門,因為沒有選擇、只能呆在家裡一整天,這將可能會產生感情抑鬱症。
社會逆境:對於那些希望避免不適、危險和背負責任之人。如果感受到其他人經常行為粗魯或粗暴、充滿敵意、批評或評判或其他不舒服的行為,就有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人們會試圖避免處理困難及麻煩的人際關係而更喜歡獨處。在某些情況下,每天看不到足夠長的太陽也會影響人類,這當他們試圖出門時,心臟病發作和中暑的機率更高。
缺少特定事件:有很多特殊活動充滿了傳統和回憶。但是如果一個人不能參加這些特殊活動,如社交聚會、舞蹈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活動,就會提高隔離的狀況,並可能無期限的持續。甚至,當另一個人藉由忽略行為阻止其參加這些活動,將可能導致立即的孤立以及包括神經性休克等其他多種症狀,並可能導致受害者對未來任何活動皆保持隔離以避免更多的傷害。
孤僻或類分裂型人格障礙:自身排拒或厭惡人群
社交孤立可能在生命的早期就發生。在發展的過程中,個體可能會更加專注於他們的個性感受和想法,而這些感覺和想法並不容易與其他人分享,這可能是由於童年時期的羞恥感,內疚感或疏離感造成的[14] 。社交孤立並會造成發育障礙。有學習障礙者可能更為困難的進行社交活動。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更可能極大的影響其自尊和自我價值。留級可以作為一種造成社交孤立的範例。在兒童發展初期適應和被接受的需求相當重要。學習不足可能反過來導致孤立感,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個體與其他人的「不同」。
 藥物濫用也可能是社交孤立的原因或結果, 與很多情緒相關的疾病一樣,也和孤獨感一樣。Kimmo Herttua、Pekka Martikainen、Jussi Vahtera與Mika Kivimäki進行了一項研究,證明社交孤立會可以引導人使用酒精和其他藥物並增加使用的機率。[來源請求]
 失去心愛的人可能助長社交孤立。研究指出,寡婦如果和朋友與親屬保持聯繫將會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在這項研究中Jung-Hwa Ha與Berit Ingersoll-Dayton指出有較多社會接觸與互動的寡婦們的抑鬱症狀較少。在某一段期間因失去所造成的社交孤立不利於個人心理健康[15]。
 諸如網際網路和行動電話等新科技是否會加劇社交孤立的是當前社會學家爭論的一個主題[16] 。隨著線上社交網絡社群的出現,不需要與現實世界互動的社交活動選擇越來越多,這可能會減少現實世界中人與人的互動,但也可能提供了更多讓社交孤立者接觸社會的機會。
 不過並非所有的社交孤立都是不好的,一些人可能會自願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而對於希望獨處的人而言,自願性的社交孤立並不會造成身心問題,甚至是有益的。[17]
 老年人的孤立
社交孤立影響了佔美國人口大約24%的中老年人,也就是大約9千萬的中老年人口[18] 。老年人有一套獨特的"隔離動力學"。整體健康程度下降及脆弱程度的提高、親屬或子女的存在或互動與否、經濟上的掙扎都可能助長孤立的感覺。 中老年人沒有子女陪伴是導致社交孤立的原因,無論孩子是已經死亡或者他們根本沒有孩子,這些孤獨的情況都會導致社交孤立[19] 。退休、日常工作突然結束,親密朋友與配偶的去世也會造成社交孤立[20]。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如果80歲到90歲的老年人展現出嚴重的社交孤立跡象,他們會被帶到療養院。其他諸如南歐、東歐、東亞以及加勒比和南美洲,通常不會傾向讓老年人住到療養院,而是寧願讓孩子和其他家人照顧這些年邁的父母直到他們去世[21] 。另一方面,有研究顯示,超過66歲以上的老年人中,30%以上的人可以依靠兩個人到一個人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個人問題[22][23]。
 兒童和青少年的孤立
中學時期的青年往往對社會的挑戰相當敏感,而且可能有著脆弱的自尊心。在這段脆弱的發展期間,學校是支持學生歸屬感的重要關鍵。當前的研究[24] 認為,青少年期間是歸屬感發展的重要時段,能夠影響青少年的社交建構、情感健康和學業成就。研究也發現,青少年在友誼關係上的孤獨比父母關係上的孤獨更能夠產生抑鬱症狀。可能的解釋是:在青春期時,朋友是社會支持的首選來源[25][26]。科學家們很早就知道,成年人的孤獨感可能會在未來生活中產生抑鬱症狀。最近,他們也發現孤獨的孩子更容易在青年時期出現抑鬱症狀。研究人員也在研究中證明,防止兒童孤獨可能是一個對抗成年後抑鬱症的保護性因素[26][27]。社交孤立的孩子在成年後往往具有較低的教育程度以及處境不利的社會階層,而是更可能是心理疾病的患者[7][28] 。不過也有研究顯示,經由社會協助,兒童可以更容易的應付高級別的壓力;這也顯示了與社會支持緊密聯繫在一起有助於的感情的掌握、面對壓力情境的處理能力以及增加了生活的質量[7][29]
社交孤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1wTTXk


社交孤立 恐與憂鬱有關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2023年2月19日社交孤立 恐與憂鬱有關 https://bit.ly/3KCIldZ
進入後疫情時代,隨著疫苗施打率提升、防疫措施鬆綁,大家逐漸恢復面對面的人際互動,但調查發現在疫情期間有憂鬱、焦慮症狀者大幅增加,回歸正常社交互動,要多注意身邊親友的情緒狀態,避免因情緒問題而造成社交孤立。根據二○二○年一月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的一項研究指出,有憂鬱症狀者,花較少時間在社交互動,而憂鬱症狀愈多,其團體互動占社交互動總時間的比例就愈小。
 該研究由瑞士學者進行,以一二三位已接受憂鬱症狀和友誼關係調查的大學生為對象,將其分為兩組(組別一:七十三位、組別二:五十位)安排於偏遠營地中共度周末,並以無線射頻識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姓名標籤,來測量參與學生之間的社交互動。結果顯示,達到臨床憂鬱的診斷標準在組別一有十五%、組別二有二十九%。總體社會互動事件,組別一為二三四五二、組別二為一二二二五。平均每次的互動期間,組別一為九十四‧五一秒、組別二為八十六‧八一秒。參與者平均與人互動時間,組別一為十六‧八七小時、組別二為十一‧七九小時。研究發現,憂鬱症狀與「花較少的時間在社交互動」、「花時間和同樣憂鬱的人在一起」、「花較多時間在一對一互動而非團體互動」呈現相關。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周煌智表示,情緒會相互感染,與憂鬱症的人在一起,憂鬱的情緒相對就會比較高,如同上述研究結果,除了可從互動時間長度作為指標,也可進一步了解相談的內容,可能就會發現他們的互動容易偏負向的內容。周煌智提醒,「社交孤立」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團體互動有助於強化憂鬱的改善,不僅是對青少年,老年人也有效,像是長照據點活動,到團體中與人互動,時間越長越有效。他建議青少年多參加一些正向的活動,類似夏令營、有意義的宗教活動等,增進人際關係有助於改善情緒。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說明,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缺乏社交互動與社會連結對身心健康會有不利的影響,有多項研究指出「社交孤立」可能會導致憂鬱,而憂鬱症狀也可能是社交孤立造成的結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新冠肺炎疫情第一年,全球憂鬱症和焦慮症罹患率增加二十五%。受疫情影響,經歷將近三年的「封閉」,社會孤立成為民眾的壓力源之一,現在已逐漸恢復疫情前的生活型態,建議民眾要更敏銳的覺察身邊親友的情緒狀態,注意人際互動狀況,如果發現和以往明顯不同,且影響了日常生活,可透過「憂鬱檢測APP」了解情緒現況,若情況持續兩周沒有改善,就要帶他們尋求專業協助。戴怡君提醒,不要將孤獨和沮喪的感受合理化,認為不和他人互動比較好,此時更應該找信任的人聊聊、或做有興趣活動,保持生活步調的一致,才能幫助自己擺脫負面情緒。「憂鬱檢測APP」https://reurl.cc/GXzWYZ。
社交孤立 恐與憂鬱有關 https://bit.ly/3KCIldZ


亞馬遜雨林中的部落-史上第一支空拍影片/世界上有多達百個從來沒和現代文明接觸過的部落,這些在雨林深處的部落拒絕和外界接觸,但也因為缺少疫苗的施打和長期與世隔絕,所以這些人的生活圈如果被入侵,外界的疾病和病毒是會至於他們死地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