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5_1035532023-04-05_103611


法眼(梵語:dharma-cakṣu,巴利語:dhamma-cakkhu),佛教術語,指能夠觀察真理,沒有障礙與疑惑的智慧之眼,為五眼之一。證得入流果以上的聖人,得到的清淨法眼(梵語:dharmacakṣu-viśuddha),又稱法眼淨、淨法眼等。
 概論
法眼這個名詞,由法(dhárma)與眼兩個單字組成,意為能夠見到法的眼睛。經由觀察四諦,滅除集法,修行者將可以獲得法眼、現觀,斷除三結,進入須陀洹果[1]。得須陀洹果以上的聖人,通常會被形容為得法眼淨[2]。
 法眼也是佛陀的稱號之一[3]。
 後世相關用法
禪宗五家之一,由法眼文益開創的流派,因其謚號為大法眼,故稱為法眼宗。
 法眼也是日本僧官的頭銜之一,全稱為法眼大和尚位。 法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法眼宗是漢傳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法眼文益為宗祖,出於六祖惠能門下青原行思之法系,為禪門五宗中最晚成立的一宗。法眼宗在南唐、吳越時期得到很大的發展,成為五代末期影響最大的宗系,以今浙江、福建為中心教區。宋初時,傳至永明延壽而達到極盛。宋代中葉以後,法眼宗逐漸衰落,法脈斷絕,但在高麗仍保持傳承。近代虛雲和尚重振禪宗,續五宗法脈,法眼宗得以恢復傳承。
法眼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caaBN
源流
禪門五宗源流
遠紹佛陀與迦葉間的「拈花一笑」,禪宗經達磨祖師三傳至道信而隆盛起來,又經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的先後弘揚,六祖曹溪禪完成了禪的中國化道路,使禪宗成為了中國佛教的主流[參1]。隨著禪宗影響的擴大,禪宗也開始產生了分流,六祖慧能門下分為荷澤神會、南嶽懷讓、青原行思等宗系[參2]。南嶽懷讓的弟子馬祖道一播化江西。馬祖的弟子百丈懷海制訂叢林清規,建立禪院組織制度。懷海門下又分出溈仰、臨濟二宗[參3]。
 青原行思的弟子石頭希遷在湖南弘法,大闡宗風。石頭希遷從「本體無相,即休即用」進行發揮,提倡隨順自然的修行方法,以「心體靈昭,湛然圓滿,一源含萬派,萬象現心中」為法門大要[參4]。石頭希遷門下有藥山惟儼與天皇道悟[註1],惟儼再傳弟子洞山良價與三傳弟子曹山本寂創曹洞宗。道悟三傳至雪峰義存,義存門下雲門文偃創立雲門宗。義存另一弟子玄沙師備傳羅漢桂琛,桂琛傳清涼文益,文益弟子廣布,創立法眼宗。[參5]
 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宗的出現,被禪宗稱之為「一花開五葉,道果自然成」。禪門五宗均出於曹溪禪,思想上並無不同,但在接引方式方面各有特色。[參6]
 歷史
創立
為起在中土生根,其傳承為石頭希遷傳天皇道悟,天皇道悟傳龍潭崇信,龍潭傳德山宣鑑,德山宣鑑傳雪峰義存。雪峰義存門下,又分兩支:一支傳雲門文偃,為雲門宗;另一支傳玄沙師備,玄沙傳羅漢桂琛,羅漢桂琛傳法眼文益,是為法眼宗。文益禪師,住錫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曾經舉華嚴初地中六相義,並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南唐中主李璟賜諡文益禪師為「大法眼禪師」
 發展與鼎盛
歷經文益(885—958)、德韶(891—972)、延壽(904—975)三祖,活躍於唐末、五代、宋初時期。世稱法眼宗。
 沉寂
法眼宗,宋初極其隆盛,後即逐漸衰微,到宋代的中葉,法脈就斷絕,其間不過一百年。民國二十一年(1933),虛雲又應福建長汀八寶山青持明湛和尚之請,遙接了法眼宗祖師良慶和尚法脈,為法眼宗第八世。續從良慶禪師與余各摘上一字。繼演五十六字。以待後賢繼續。傳之永久。偈曰。
   良虛本寂體無量 法界通融廣含藏 遍印森羅圓自在 塞空情器總真常
  惟斯勝德昭日月 慧燈普照洞陰陽 傳宗法眼大相義 光輝地久固天長
 近代復興
代表人物
清涼文益
 天台德韶
 永明延壽
 宗風
法眼宗風「般若無知」、「一切現成」。《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消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 《歸心錄》說:"法眼宗風,對症施藥,垂機順利,掃除情解。"
 後世影響
注釋
 註:
 道悟的法統歸屬至宋代起開始出現爭端,有道悟出於南嶽下一說,或有天皇道悟與天王道悟二道悟之說,該爭議一直持續到清初。
法眼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caaBN


【帝王信佛】李後主與法眼宗
【帝王信佛】李後主與法眼宗 https://bit.ly/3maBKiI
李後主(李煜)崇尚佛教,與禪宗最相應,常向法眼文益禪師請益「心法」,往來僧眾也以法眼宗禪師為多;文益禪師曾為李後主宣講華嚴初地中六相義、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中國禪宗五派最後崛起的即是法眼宗,文益禪師圓寂後,李後主諡其號「大法眼禪師」,後世遂稱為法眼宗,歷經文益禪師(八八五-九五八)、德韶禪師(八九一-九七二)、延壽禪師(九○四-九七五)三祖,興盛顯揚於唐末、五代、宋初時期。《禪宗歷史與文化》云法眼宗要義為:「簡明處類雲門,隱密處類曹洞,其接化之言句,似頗平凡,而句下自藏機鋒,有當機覿面而能使學人轉凡入聖者。」
 法眼文益禪師浙江餘杭人,七歲依止新定智通院全偉禪師披剃出家,於開元寺受具足戒,精研律典與儒學,受桂琛禪師啟發而遂其法嗣。李後主尊以師禮,並求請授戒,為師建清涼伽藍。
 後周顯德五年示寂,葬於江寧縣丹陽鄉,塔名「無相」,李後主親為其立碑並追諡「大智藏大導師」,著有《宗門十規論》、《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錄》。
 文益禪師法嗣有六十三人,清涼泰欽禪師、章義道欽禪師、法安慧濟禪師、報恩匡逸禪師、智筠達觀禪師、報慈文遂禪師、報慈行言禪師等等,李後主皆給予禮遇,並問常法請益《景德傳燈錄》。
 〈病中書事〉一詩道盡李後主嚮往世外的心情:
 病身堅固道情深,
 宴坐清香思自任,
 月照靜居唯搗藥,
 門扃幽院只來禽;
 庸醫懶聽詞何取,
 小婢將行力未禁,
 賴問空門知氣味,
 不然煩惱萬途侵。
 法眼禪師入滅後,李後主繼向泰欽禪師問法,泰欽禪師繼承《華嚴經》的圓融思想,主張「百骸一的,一物百骸。」
 李後主問泰欽禪師:先師有什麼不了底公案?
 泰欽禪師答:
 眾生之所以執著,是因為未能放下六根塵執。悟是摒棄六塵,萬法且置,開眼所見,萬法俱空。真如法性,本無一物,不見一法,即名如來,於事理無礙之境,觀達自在(原文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
 法安慧濟禪師太和人,李後主延請居於報恩院,署號「攝眾大師」,並建報慈院,請師闡揚宗要。師主張:「法爾如是,圓明顯露,亙古亙今,無法可入,直下便是。」
 章義道欽禪師太原人,李後主延請居金陵鐘山章義道場,師主張:「向衣缽下坐地,直下參取,亦是一切現成。」
 報恩匡逸禪師明州人,李後主延請居金陵報恩寺,署號「凝密禪師」,師主張:「人迷謂之失,人悟謂之得。得失在於人,何關於動靜?莫思量,離動靜,迷時不失,悟時無得,人無心合道,道無心合人,人道既合,是名無事。」
 法眼宗指出,自然萬物都是佛性,真如實相不在他處,只在當下離塵的心。
 「幻色非真色,菩提性宛然,色相俱泯之時,觸目無非菩提。」法眼宗禪詩傳達了觸目菩提、頓明本源的悟境,「自性」是一切禪法的奧秘,未辯已忘言,未言已忘情:
 欲識曹溪旨,
 雲飛前面山。
 分明真實個,
 不用別追攀;
 撲落非他物,
 縱橫不是塵。
 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
【帝王信佛】李後主與法眼宗 https://bit.ly/3maBKiI
------------------
百骸俱潰散,一物鎮長靈 @ 大方廣 :: 痞客邦 :: https://bit.ly/3GhOivN
指人的各種骨骼或全身。 [1] 
出處編輯
《莊子·齊物論》:“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 成玄英 疏:“百骸,百骨節也。”
唐·白居易 《何處堪避暑》詩:“從心至百骸,無一不自由。”
清·金農 《橫山舊廬獨吟》:“松下百骸輕,清風勝和扁 。”
姚華 《曲海一勺》:“然而兩間氣化,皆有定則;百骸勤動,皆有定數。”


千人禪修+千人茶禪/萬人禪修/慧能所授的「無相戒」信眾跟著他通過發願、念誦等在心中確立佛在自性,人人以自悟成佛的信心-無相戒,是不授戒相,只授戒體的戒。這是與禪宗主張「以心傳心,見性成佛」/唐代高僧弘忍,原蘄州府黃梅人,7歲出家。弘忍被認為是禪宗的實際創始人,有神秀、慧能兩大弟子,分成南北兩宗;北宗神秀一系不久後即衰落,南宗慧能一系成為禪宗主流,後發展成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五家,合稱禪門五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