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7d8266686336662744_548537517369452_339254832571861116_n1605271144221456-1200-600x4211605271144071456-600x8002023-03-21_100133

詠懷古蹟五首·其四
唐代:杜甫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唐詩三百首,懷古,抒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劉備出兵伐吳就駐紮在三峽,無奈戰敗歸來去世在永安宮。
昔日翠旗飄揚空山浩浩蕩蕩,永安宮湮滅在這荒郊野廟中。
古廟裡杉松樹上水鶴做了巢,每逢節令仍舉行隆重的祭祀。
丞相的祠廟就在先王廟臨近,君臣共同享受著禮儀和祭禮。
 注釋
蜀主:指劉備。
永安宮:在今四川省奉節縣。
野寺:原注今為臥龍寺,廟在宮東。
伏臘:伏天臘月。指每逢節氣村民皆前往祭祀。
 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詠古蹟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遊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蹟,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蹟五首》,以抒情懷。
 賞析
第四首詠懷的是劉備在白帝城的行宮永安宮。詩人稱頌了三國時劉備和諸葛亮君臣一體的親密關係,抒發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負難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對劉備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遺蹟之流澤。詩歌先敘劉備進襲東吳失敗而卒於永安宮,繼嘆劉備的復漢大業一蹶不振,當年的翠旗行帳只能在空山想像中覓得蹤跡,玉殿虛無縹緲,松杉棲息水鶴。歌頌了劉備的生前事業,嘆惋大業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間的荒涼景象。最後贊劉備諸葛亮君臣一體,千百年受人祭祀,表達了無限敬意,發抒了無限感慨。
 此詩通過先主廟和武侯祠鄰近的描寫,進而讚頌劉備、諸葛亮君臣際遇、同心一體,含有作者自己論事被斥,政治理想不能實現,抱負不能施展的感慨。在藝術描寫上和前幾首又有所不同。全詩平淡自然,寫景狀物形象明朗,以詠古蹟為主而隱含詠懷。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詠懷古蹟五首·其四原文、翻譯及賞析_杜甫古詩_全文_心得_解釋_作者_註釋_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https://bit.ly/40r0n9z
----------------------------------------------
 詠懷古蹟五首·其四書法作品
 譯文和註釋
譯文
劉備出兵伐吳就駐紮在三峽,無奈戰敗歸來去世在永安宮。
昔日翠旗飄揚空山浩浩蕩盪,永安宮湮滅在這荒郊野廟中。
古廟裡杉松樹上水鶴做了巢,每逢節令仍舉行隆重的祭祀。
丞相的祠廟就在先王廟臨近,君臣共同享受著禮儀和祭禮。
 註釋
蜀主:指劉備。
永安宮:在今四川省奉節縣。
野寺:原註今為臥龍寺,廟在宮東。
伏臘:伏天臘月。指每逢節氣村民皆前往祭祀。
 詩文賞析
  第四首詠懷的是劉備在白帝城的行宮永安宮。詩人稱頌了三國時劉備和諸葛亮君臣一體的親密關係,抒發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負難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藉村翁野老對劉備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託其遺蹟之流澤。詩歌先敘劉備進襲東吳失敗而卒於永安宮,繼嘆劉備的複漢大業一蹶不振,當年的翠旗行帳只能在空山想像中覓得踪跡,玉殿虛無縹緲,松杉棲息水鶴。歌頌了劉備的生前事業,嘆惋大業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間的荒涼景象。最後贊劉備諸葛亮君臣一體,千百年受人祭祀,表達了無限敬意,發抒了無限感慨。
   此詩通過先主廟和武侯祠鄰近的描寫,進而讚頌劉備、諸葛亮君臣際遇、同心一體,含有作者自己論事被斥,政治理想不能實現,抱負不能施展的感慨。在藝術描寫上和前幾首又有所不同。全詩平淡自然,寫景狀物形像明朗,以詠古蹟為主而隱含詠懷。
詠懷古蹟五首·其四原文_詠懷古蹟五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_詞典網 https://bit.ly/3FD844C
--------------------------------
尚義:一體君臣祭祀同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四》
 這詩寫的,本來是另一座武侯祠,位於四川夔州(今奉節)的白帝城裡。【圖片見第三節】
 杜甫流落成都,一為逃避兵禍,一為投靠親友(主要是昔日同僚嚴武)。沒想到,後來嚴武被調返京師,杜甫頓失所依,生活無著,不多久,四川的地方軍閥又割地混戰,連成都都亂得住不下去。
 既無依靠,又遇兵禍,最後,杜甫又要「上路」,繼續他的飄泊人生。
 大概是765年,杜甫「飄」到了夔州。正如五年前流落成都,他不忘拜訪成都南郊的劉備廟(漢昭烈廟)與武侯祠;他這刻流落夔州,也不忘拜訪附近白帝城上的劉備廟與鄰近的武侯祠。
 為甚麼在白帝城又有一座劉備廟呢?
 原來當年劉備為報孫權殺弟(關羽)之仇,興兵伐吳,卻大敗而回,一氣之下,中途病死在白帝城裡的永安宮內。臨死之時,還著人把諸葛亮召來,吩咐他好好照顧兒子劉禪。可憐忠心耿耿的諸葛亮,就這樣,一輩子為劉備父子賣命,收拾他們兩父子搞出來的殘局。
 到杜甫的時候,這座夔州白帝城上的劉備廟一定已經十分殘破,劉備在生時的「皇室儀仗」(翠華)當然只能在「想像」裡,其時建造的永安官(玉殿)更早已變成了一座荒山寺院(野寺)了,只有「虛無」的陳跡可尋。甚至連廟裡的杉松已有「水鶴」來造巢,更見其冷清寥落了。
 慶幸的是,「歲時伏臘走村翁」,就是每到夏(伏,六月)冬(臘,十二月)時節,還有一些山村純樸的民眾(村翁)來祭祀,而且一來,必定也到鄰近的武侯祠拜祭。生前「一體同心」的君臣,死後,亦得到一體相同的祭禮。
 杜甫先寫劉備廟,再寫武侯祠,而歸結為「一體君臣祭祀同」。
 論功業,劉備、諸葛亮都「失敗」了。但他們君臣一體,如魚得水,同心互信,既是君臣主僕,亦是摯友良朋,卻「成功」地成為了千秋景仰,萬代崇敬的「君臣典範」。
 中國讀書人,自屈原(甚至孔子)開始,就有一份「君主情意結」,就是希望一遇明君,得其信用(甚至屈身「三顧草廬」)、盡展才華輔助明主。杜甫一直以來都希望如此,可惜玄宗、肅宗兩代君主,都令他失望,都不能知才善任。想到劉備與諸葛,雖然雙雙「事業失敗」,但終歸做了一場「君臣知己」,連死後的祭祀也「一體相同」,也算是不枉此生。
 回頭看成都武侯祠的格局,就更有「一體君臣祭祀同」的動人風範。
背景故事 https://bit.ly/3Z4rs1c
 --------------------------------
原文: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裏,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鬆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譯文
劉備攻打東吳駕臨三峽,駕崩那年也是在永安宮中。
在空山裏還可以想像他的行仗,野寺中還能隱約回憶起行宮。
古廟的杉鬆上,有野鶴作巢,每逢節氣,村裏的人來祭祀。
武侯祠緊緊相鄰在一起,君臣一體祭祀相同。
註釋
⑴蜀主:指劉備。
⑵伏臘:伏天臘月。指每逢節氣村民皆前往祭祀。
 創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
這組詩是詠古蹟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遊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蹟,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蹟五首》,以抒情懷。
參考資料:
1、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52-256
2、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75-5...
 賞析
更多
作者:佚名
第四首詠懷的是劉備在白帝城的行宮永安宮。詩人稱頌了三國時劉備和諸葛亮君臣一體的親密關係,抒發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負難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對劉備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遺蹟之流澤。詩歌先敘劉備進襲東吳失敗而卒於永安宮,繼嘆劉備的復漢大業一蹶不振,當年的翠旗行帳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覓得蹤跡,玉殿虛無縹緲,鬆杉棲息水鶴。歌頌了劉備的生前事業,嘆惋大業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間的荒涼景象。最後贊劉備諸葛亮君臣一體,千百年受人祭祀,表達了無限敬意,發抒了無限感慨。
此詩通過先主廟和武侯祠鄰近...
 鑑賞
更多
作者:佚名
《詠懷古蹟五首》是杜甫於公元766年(大曆元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蹟,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蹟,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這是第四首。
這首詩詠懷了劉備,讚頌諸葛亮與劉備生前一體的親密關係,寄予了自己境遇的苦悶。全詩..
"翠華想像空山裏,玉殿虛無野寺中。"詩詞、名句賞析_讀古詩詞網 https://bit.ly/3llxuNe
----------------------------
杜甫詠懷古蹟之四云: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裏,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整個三國的歷史演繹了一個「義」字,桃園三結義是英雄結拜之義,一旦結義,自應福禍同當,生死與共;關雲長華容道義釋曹孟德,詮釋了故人之義。
 曹孟德曾有大恩於關羽。曹孟德兵敗赤壁,諸葛亮已經算出他必經華容道,派兵馬埋伏攔截。諸葛亮知道天下三分,必須放曹操生路,關雲長最重義,是最佳人選,卻故意把關羽晾在一邊。關羽忍耐不住,自告奮勇,要擔當此任。諸葛亮點出曹操曾厚待關羽,關羽可能會放過曹操,說他不合適。關羽說他已經報過恩,這次相遇肯定不會放過。諸葛亮就與他簽下軍令狀。關羽明明知道釋放曹孟德該當軍法從事,依然放曹操通行,這是捨生取義之舉。
 三國尤為感人的是劉備與諸葛亮之間肝膽相照,演繹了一段君臣之義。上引杜甫詠懷古蹟的七言律詩,點出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一體,享受相同的祭祀。
  武侯祠題匾(維基百科)
位於四川成都南門大橋外西側的武侯祠,修建於西曆223年,是為諸葛亮而建。
 這座祠堂裏所祭祀的不單單是諸葛亮一人,祠堂很大一部份是劉備駕崩後下葬的惠陵。這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唯一一座君王與丞相合在一起祭祀的祠堂。
 當初武侯祠修建不是這樣。劉備下葬後,為其修建的是昭烈廟,武侯祠在昭烈廟的旁邊,直到明朝初年,重修因戰亂而損毀的武侯祠時,將其併入昭烈廟,成了如今的武侯祠。
 將一國之君與丞相放在一起祭祀,這是非同尋常的事,因為其中一段流傳君臣相得的千古佳話,經過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白帝城托孤等事件變得深入人心。
 三顧茅廬是求賢若渴的明主一次又一次長途跋涉到隆中草屋拜訪一位躬耕隱居的年輕讀書人,就為這份誠意,這個以管仲、樂毅自比的年輕讀書人付出他全副精力和心血。為成就劉備的帝業,諸葛亮親赴東吳,經過舌戰群儒、說服孫權,再施展才學草船借箭、借東風,一舉擊敗曹操幾十萬大軍,初步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真正是嘔心瀝血;白帝城託孤,是病重的君主劉備在彌留之際召來自己最為信任的股肱大臣,將艱苦征戰建立的蜀漢王朝託付給這個功勞卓著的丞相。做臣子的泣不成聲,君主也淚流滿面,這樣的場面或許只有在劉備和諸葛亮這對君臣之間出現過。
 武侯祠裏設有劉備、諸葛亮與兩位後人的塑像,卻沒有劉備的嗣子、投降魏國的劉禪的塑像,從這裡可以看到,在中國文化裏把忠義看得唯此為大。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盡心盡力輔佐後主劉禪,內整政務,外修軍事,南征北伐,平定內亂,以攻為守,數出祁山,最終病死於進軍途中的五丈原。他的後代也沒有辱沒諸葛亮的名聲,數十年後鍾會、鄧艾率軍攻入蜀國,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力主抗敵,戰死綿竹。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之義不僅受到歷朝歷代皇朝的讚譽,更為萬民百姓所認可。他們之間的君臣之義已經超越世俗那種稱王稱帝的最高榮耀,帝位在這種信任中不再重要,兩個人之間的心懷坦蕩,肝膽相照已經成為君臣之道的最高範例,被杜甫稱作是「一體君臣」。
 諸葛亮隱居隆中,曾作歌云:
 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
 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
 諸葛亮志向高遠,有匡世濟民之才,他「伏處於一方」,等待可以輔佐的明主出現。
 結果,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看到劉備的誠意,知道這是自己一直等待的明主。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師禮相待。君主如何用人,這是中國文化特別關注的一個大問題。
 曾子說過一句話:「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這是對以前中國歷史經驗的總結。古代許多成就巨大的君王,對輔佐自己的大臣都以師禮相待。
 司馬徽得知徐庶推薦了諸葛亮,曾說「元直(徐庶)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還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司馬徽的話值得咀嚼。三國天下三分,這是天時。然而,這個三分天下,有諸葛亮付出的心血。如果沒有聯吳抗曹,贏得赤壁之戰,東吳可能會投降曹操,劉備也不能擴充勢力,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能形成不了。諸葛亮親隨魯肅趕赴江東,舌戰群儒,說服孫權,借東風火攻曹營,這些成了赤壁之戰決勝的關鍵因素,都是諸葛孔明的努力和心血。
 劉備完全具備開創一代盛世的明君之德才,但囿於三國三分的天時,難以施展,只能立足於蜀地;對於諸葛亮來說,也是如此,即使嘔心瀝血,最終也只是維繫三分的局面。所以說,他們君臣皆得其人,而不得其時,司馬徽稱「臥龍得其主,不得其時」說對了一半,其實劉備作為明君,也是未得其時。
  清人繪劉備彩像。
白帝城劉備託孤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進取西川,奪取西川後,諸葛亮入蜀輔政,留關羽鎮守荊州。
 荊州共有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這五郡,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西川後,派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導致荊州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失陷。
 關羽兵敗被俘,不降被殺。聽到關羽被東吳殺害的訊息,劉備報仇心切,不聽諸葛亮勸告,盡起全國兵馬討伐吳國,親自率軍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為防備魏軍乘虛偷襲成都,沒有隨劉備出征。
 吳國大將陸遜看到蜀軍為避酷暑,在山林茂密之處結營,火燒蜀軍七百里連營,劉備大敗,退回到白帝城,在城中永安宮中一病不起。據《三國志》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這就是說,劉備自知時日不多,便派人日夜兼程趕到成都,請諸葛亮來囑託後事。
 諸葛亮留太子劉禪守住成都,帶劉備的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劉理來到白帝城,進永安宮謁見劉備。
 劉備叫諸葛亮坐在旁邊,用手摸著他的肩背說:「我自從得到丞相的輔佐,才天幸達成帝業;想不到我智識淺陋,未能採納丞相的諫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劉禪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劉備說完,淚流滿面。
 諸葛亮也哭著說:「望陛下保重身體。」劉備看了看左右的將官,見馬謖也在身邊,叫他暫時迴避。
 馬謖出去後,劉備問諸葛亮:「你看馬謖這個人的才能怎麼樣?」諸葛亮回答:「這人也是當世英才」。劉備說:「這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對於他,丞相要慎重考察。」
 說完,劉備召集眾將官到齊,拿筆寫了遺囑,交給諸葛亮,感歎地說:「我本想和你們一同消滅曹丕,不幸中途分手。麻煩丞相把我的遺囑交給太子劉禪,以後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點。」諸葛亮拜倒在地上說:「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勞,輔助太子。」
 劉備叫左右的人扶起諸葛亮,一手掩蓋眼淚,一手握住諸葛亮的手說:「我現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話要說。」諸葛亮問:「有甚麼事吩咐。」劉備說:「閣下才幹高於曹丕十倍,一定能成就大業,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如果不行,你可以取代劉禪,自己來當皇帝。」
 諸葛亮聽到這話,立即哭拜在地說:「作為臣子,我一定盡心盡力,效盡忠貞,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又請諸葛亮坐在旁邊,將劉永、劉理叫到面前吩咐:「你們要記住,我死了以後,你們弟兄三人,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不能怠慢。」並叫兩個兒子一同在諸葛亮跟前下拜,接著對眾將官說:「我已把國家大事託拜給丞相,要嗣子劉禪以侍奉父親之禮對待丞相,你們也一樣不可怠慢,不要辜負我的囑託。」
 又囑咐趙雲說:「我與你在患難之中相遇,你跟隨我一直到現在,想不到會在這裏分離。你可念在我是你故交的份上,早晚看護照顧我的兒子們,不要辜負我的期望。」趙雲哭泣著下拜說:「我一定會效犬馬之勞!」
 劉備又對眾將官說:「各位將官,我不能一一分別對你們作囑,願各自努力,潔身自愛。」說完這些話,劉備駕崩,享年六十三歲。
 君臣肝膽相照 垂範萬古
 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非常高興,表示「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陳壽也說:「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資治通鑒》的注者胡三省也認為:「自古託孤之主,無如昭烈(劉備)之明白洞達者。」
 趙翼也盛讚劉備托孤:「千載之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
 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總是託付大事與他。
 赤壁之戰後,劉備西進益州,沒有帶諸葛亮,帶了法正和龐統作為主要謀士。奪取西川(益州),其後方正是荊州。荊州作為劉備的立足之地,當時根基並不穩固,進取益州必須選擇最得力而可靠的文武官員鎮守,才能確保荊州的萬無一失。
 劉備西取益州面臨諸多變數,一旦荊州出了問題,劉備將再度陷於東奔西走的境地。為固防荊州,劉備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只有這些心腹之人才能讓劉備放心。及至龐統在雒縣中箭身亡,荊州形勢漸趨穩定而成都又志在必得,劉備才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川,一舉拿下成都,佔領整個益州,奠定鼎足三分的基礎。
 劉備攻下成都後,以「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這說明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與倚重,是將整個大後方交付給諸葛亮。
  武侯祠(蔣亦炯/維基百科)
諸葛亮在《出師表》裏,十二次提及劉備,每次都是用最深切懷念語調敘述對這位明主的知遇之恩。回想自三顧茅廬以來,諸葛亮輔佐劉備,從沒有立錐之地的境地,到建立一方帝業,將劉備推上九五之尊的帝王寶座;諸葛亮自己,也從一介布衣成為手握重權的丞相,兩人肝膽相照,休戚與共,詮釋的正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劉備與諸葛亮這樣的君臣關係,造就了他們天下第一君臣的美名
 二人和衷共濟,猶如魚水,展示了君臣的應有之義,足以垂範萬古
【文史】劉備諸葛亮君臣一體 演繹千古佳話 | 桃園結義 | 託孤 | 新唐人中文電視台在線 https://bit.ly/3TuQoO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