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30089283 (1)

金接成製磚工廠大煙囪
提報/申請類別歷史建築
所在行政區域新竹縣芎林鄉
位置新竹縣芎林鄉上山村2鄰19號之1(553地號)
受理機關聯絡資訊主管機關: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聯絡單位:文化資產科
聯絡人:文化資產科
聯絡電話:03-6580651*605
聯絡地址:新竹縣竹北市 30295縣政九路146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xw5yZg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找素材-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八卦窯

苗栗的磚瓦業發展甚早,清代年間便陸續有彭德滿、張近生等人來臺設立瓦窯廠,供應建築房舍之用;據日治時期的統計資料,1910年(明治43)竹南、苗栗一帶就有磚瓦製造廠40餘家,1933年(昭和8)磚瓦廠134家;臺灣光復以後,1953年(民國42)仍有一百多家磚瓦廠,從竹南、造橋、頭份、通霄、後龍、苑裡等,沿著海線都有相當多的磚瓦窯廠,其中以竹南和造橋最多。製磚最早是「登窯」(目仔窯),再演變到「八卦窯」,迄今為新穎且生產快速的「隧道窯」的機械磚廠。
1960年代(民國50年代)引入新式的八卦窯(霍夫曼窯),苗栗頭份、造橋、後龍、通霄、苑裡等鄉鎮曾擁有20餘座八卦窯,與當時的煤礦業發達息息相關,不過燃煤的汙染嚴重,1970年代(民國60年代)政府全面禁用生煤,一座座八卦窯漸漸被淘汰、拆除。後龍的鼎隆窯業所使用的八卦窯,其巨大的煙囪一度為後龍地區明顯的地標,可惜已停火20餘年,並於2009年(民國98)苗栗後龍鎮高鐵特定區徵收案中而被強制拆除,現僅煙囪以「模型」方式重建於苗栗特色館,傳統八卦磚窯眞正的功成身退,走入歷史。Client https://bit.ly/3kgHKFH

8-CW-049-t_f

鼎隆窯業股份有限公司,位於苗栗縣後龍鎮龍坑里15鄰十班坑159號,設立登記於民國66(1977)年6月16日,以生產建築用紅磚為主。苗栗地區盛產黏土、天然氣、煤礦及山林薪柴,清代初期苗栗竹南、後龍一帶已經有人蓋窯燒磚瓦,日治時期至臺灣光復期間,竹南、公館、苑裡等磚瓦窯業已十分發達。鼎隆窯業於民國62(1973)年啟用日治時期大正年間日本人自歐洲引入臺灣的半自動輪窯「霍夫曼窯」〈俗稱八卦窯〉,使用煤炭粉為燃料,專門大量燒製生產紅磚,日約生產四萬塊傳統建築磚。隨著臺灣經濟成長的快速,十大建設等國家巨大工程陸續開始,八卦窯產磚數量已無法滿足市場的大量需求,所以鼎隆窯業又再度的投資引進了新穎且生產快速的「隧道窯」,現仍持續生產,而啟用約10年的八卦窯走入苗栗磚窯產業的歷史中。
創辦地點-苗栗縣  緯度:24.560159經度:120.8214265
1960年代後苗栗頭份、造橋、後龍、通霄、苑裡等鄉鎮曾擁有20餘座八卦窯,與當時的煤礦業發達息息相關,不過燃煤的汙染嚴重,1970年代政府全面禁用生煤,一座座八卦窯漸漸被淘汰、拆除。鼎隆窯業的八卦窯,其巨大的煙囪一度為後龍地區明顯的地標,可惜已停火20餘年,並於民國98(2009)年苗栗後龍鎮高鐵特定區徵收案中而被強制拆除,現僅煙囪以模型方式重建於苗栗特色館。創辦日期1977.06.16 鼎隆窯業-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Client https://bit.ly/3IaER1a


找素材-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b76e1303-4caa-4f7a-859c-0720627998f3

窯指燒陶瓷器的建築物,窯業泛指從事燒製陶瓷器之產業,依照姚進忠「陶瓷工藝基礎學」中對陶瓷用分類法,可分為:瓷器、陶器、瓦器、土器、缸器、磚瓦。新竹窯業生活陶器窯與磚瓦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部分從業人員先設製磚瓦窯供應居民蓋房子,後設生活陶器窯生產陶製器皿,以供日常生活所需。名窯介紹:埔頂「金煉成窯」為同時期新竹市地區生產生活用陶設立較早之窯場,早期由汪其輝、林景輝等人經營,陶土多採自鄰近之竹中、下員山地區,燒成後胎色暗紅,釉色有單色系及複合濕釉,產品銷售區廣,與汪其輝早期經營生意之人脈有關聯。關東橋「振興窯」、柴梳山「金勝興窯」、文山「灣潭窯」、北埔「小南坑窯」。竹塹地區自清朝、日據迄光復初期,各主要聚落幾乎都有磚瓦窯之生產,窯廠設立條件可歸納為交通便利、採土方便、水源充分。新竹窯業-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EjlbY2

竹塹文獻雜誌第11期編輯報告 「竹塹文獻雜誌」在洪主任的熱心推動之下,自1995年底出版試刊號以來,整整再經一年的籌劃,才正式推出創刊號,此後便以季刊形式,定期出刊,從未間斷。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度過了四個年頭,連同試刊號在內,一共推出了十一輯(編號第十期),的確堪稱新竹設治以來的一大盛事。編者雖然從籌備期間便受邀參與,而且有幸列名編輯委員之一,卻是其中最沒有貢獻的人。大約是去年九月間,謝麗萍小姐打電話給我,邀我負責第十一期的編務,並且開了我一個玩笑說:「所有編輯委員,只剩下你還沒擔任主編了。」我一聽之下,只有慚愧的立刻答應。 這一樣的主題訂名:「竹塹產業面面觀」,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各方面的研究與調查,來探討新竹地區傳統產業的過去與現況,希望讓我們能夠從歷史中,回顧傳統產業與我們的生活,曾經發生那些密切的關係?這些傳統產業,在這個時代是否還有再生的可能?也希望讓我們能夠從傳統產業的興衰,來思索新竹產業發展的未來。雖然這個專輯,無法把所有的傳統產業一網兜收,但是編者衷心希望這個專輯,只是一個開始,讓我們一起來重視這個曾經與我們的父袓、和無數的先民,一起走過一輩子的共同記憶。 近幾年來,由於傳統產業的沒落,使新竹科學園區的高科技產業,為新竹博得了不少光彩與掌聲,也顯然成為朝野一致認定的產業標竿,似乎只要有了科學園區,那麼「建設台灣成為科技島」的顯景,便可一舉達成。然而由於政策上的設計,缺少了人文的考量,以及地方與園區之間的一體性,遂使園區成為新竹人眼中的「租借特區」,不但缺少互動和交流,反而是「主隨客便」,讓新竹人似乎變成園區的「化外之民」,以致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抗爭與對立。這種將地方與園區隔絕的產業政策,絕非地方之福,也絕非新竹人所需。 本期刊出的文稿,多達十一篇,不但涵蓋而相當廣泛,可續性也很高,特此一一簡介如後。 溫振華先生 從地名「廓仔」談台灣、世界的榨蔗技術。由新竹的一些小地名,如「仔」「榨蔗」等,魏到榨蔗技術的傳播,傳統榨蔗機的形式及演變,及於近代榨蔗新技術的發展,娓娓道來,圖文並茂,有如閱讀一篇糖業科技史。 洪烏象先生 新竹糖廠嚮桑記。以一位新竹糖廠的退休人員,來回憶糖廠的興衰與結束。不但他自己就是一部新竹糖廠的活歷史,從他的筆下,我們更彷彿重溫了一頁新竹糖業的過往。 范明煥先生 新竹地區與「寮」有關的產業地名。把新竹地區的小地名中,有關「寮」的部份,如枋寮、腦寮、田寮、紙寮、隘寮、……等,從文獻和田野的角度,談地名與產業的關係。令人身入其境。 張朝璧先生 茶產業:桃竹苗客家人之象徵性產業。從台灣移民與茶業的淵源,談到客家人與茶業的發展,進而探討茶業從業人口,經濟生活的社會本資。專業的討論與田野訪查兼顧。 黃智麒先生 新竹茶葉的迷失與省思。以教授製茶課程的多年心得,為我們介紹新竹茶的特色與困境,同時語重心長的為新竹茶的發展,提出一條值得參考的方向。 林廷武先生 新竹窯業。以一位專業收藏家和專業研究者的角度,談窯廠分佈,介紹新竹的名窯,磚瓦窯及其產品,也為我們介紹了一些過去常用的生活陶,更提供了許多難得一見的珍貴照片。 黃紹恆先生 簡述北部台灣樟腦製造史。從經濟史的角度,將這項曾經為台灣賺取大量外匯的樟腦製造業,由樟腦的產銷關係,市場變化,談到採樟製腦的族群問題和專賣制度的演變。由彭啓原先生提供樟腦生產有關的照片,由黃卓權先生製作圖說。 謝文逸先生 新興的餐廳產業-油炸溪哥。乍看之下,以為是談鄉土名菜,其實是一篇相當專業的魚類生態之作。作者以三十餘年的溪釣經驗,加上獸醫資歷,談溪哥的生態、分布、習性、乃至疾病防治,令人大開眼界。 蘇子建先生 新竹碩果僅存的蓪草業者-吉森公司訪問記。從研究到訪問。將新竹過去風光一時的特殊產業,由科屬、工具、製法和興衰,談到現況見聞,這是新竹人不可不知的稀有產業。 黃百忠先生 說燈、做燈。以一位長期從事地方傳統技藝的研究者,把許多人從童年時代就耳熟能詳的民俗藝品,用「唱作俱佳」的筆法,一面說燈,一面教我們做燈,讀友們也不妨邊看邊學。 鄧淑慧女士 新竹米粉發展的歷史探由。新竹人大概很少人沒有吃過米粉,外地人來到新竹,也往往要買一包新竹米粉當禮物。看了這篇文章,也許你對新竹米粉為何那樣有名,就會更加了解了。 快要截稿的時候,忽聞謝麗萍小姐將於四月一日起,離開崗位去做一個專業的家庭主婦了,她與陳月嬌小姐都是「竹塹文獻雜誌」出刊以來的幕後功臣。讓我們一起祝福她,也謝謝她。截稿後,月嬌獨撐全局,使這一期終於能夠如期推出,特此一併致謝!最後要特別感謝為這一期寫稿的每一位朋友,以及清大教授張維安先生的熱心協助邀稿:讓我們與讀友們一起來分享這份成果。 黃卓權Client https://bit.ly/3ScWl1m


新竹八卦窯於民國 50 年代因應當時新竹建築業起飛,由郭姓家族創立。主要客戶遍佈新竹縣市一帶,亦也提供至大台北地區因應當時十大建設不足之所需。窯廠地處客雅山,因其原料取得之便,極盛時期員工有 30 多人,另外二大腹地主要為曬磚廠,亦為囤積成品所用。50 年代至60 年代後期為其鼎盛時期,但因磚造技術日新月異,且隨著鋼筋混泥土等新建築工法興起,而足漸沒落,終於民國 70 年代後期結束生產/頂福社區,位於新竹市香山區北端「海山磚窯廠」所留下的「八卦窯」遺址,現今仍存在中山路 181 巷內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這張照片攝於1960年代,當時苗栗造橋瓦窯業極為興盛,不少瓦窯建築蓋在鐵路邊,方便商品運送。這些型似一條龍的瓦窯建築,就是當時造橋鐵路旁最常見的景致風貌。沿著鐵路構築的窯場,煙囪裡飄散入雲的蒸氣,是歸鄉遊子最醒目的地標。
   早年苗栗許多鄉鎮設火車站,都是為了貨物轉運。當時造橋盛產相思木炭,加上附近談文村土質適合做磚瓦,因此造就苗栗瓦窯廠林立。1950至60年代,造橋鄉的全盛期約有53座燒磚瓦窯,有時一家廠一天就可燒製上百公噸磚瓦。由於環保與社會變遷,加上石化業興起,塑膠品取代陶瓷,造橋鄉傳統瓦窯業目前幾乎凋零殆盡,僅數家如振穎磚瓦工廠的「包仔窯」,或是當時一家專門燒製紅磚的「八卦窯」留存外觀但都已停產多年。造橋愛鄉協會近年積極協調修整,期盼打造「台灣紅瓦專業區」遊憩據點,讓老窯重獲新生。
Client https://bit.ly/41aePUo

5I-CW-b0046-t_f

造橋瓦窯-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藏品資料

「八卦窯」年代:1970
藏品描述:經訪談後得知,照片為張紹竑於在火車上拍攝窗外景色,於苗栗台中一帶。

ShowGalImage.aspx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藏品資料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藏品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