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楣桿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苗栗湯氏宗祠旗杆座
苗栗湯氏宗祠旗杆座立於道光16(1836)年和同治8(1869)年,位在苗栗市嘉盛里的湯氏宗祠外埕。為砂岩材質的旗杆座,縱128公分、橫36公分,分別為當時的貢生湯桂揚及湯金城所立。只有經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以及入朝為官者,才可以在祖居或者宗祠前面立旗杆座,藉此彰顯身分、激勵後輩。
湯氏宗祠創建於乾隆53(1788)年,為苗栗市境內最古老的宗祠建築。湯氏宗祠外埕有兩座旗杆座,分別為道光16(1836)年的歲貢生湯桂揚及同治8(1869)年的歲貢生湯金城所立。據考證旗杆高3丈6,代表36天罡。旗杆上有旗斗,以石板做硤杆石,硤杆石為旗杆座上的兩片石板,石板上有兩個洞,用以卡住旗杆避免傾倒,上有方圓二孔,為處事外圓內方之意。苗栗湯氏宗祠旗杆座|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ilSOdf

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

苗栗市嘉盛街一百六十五號的湯氏宗祠,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是一座客家三合院建築,和東面的筆架山、墨硯山遙遙相望,現在則是小太禓關懷協會的據點。
宗祠管理人說,其祖先清朝時從廣東省鎮平縣高思鄉(今蕉嶺縣高思村)來台,因群山環抱,似一口朝天大圓鍋,而湯氏族人聚居其下,於是有「高思一鍋湯」之稱。自第十六世來台已二十幾世,至今約有一千六百多位族人,目前還有長輩在此活動。然而在新舊衝擊的時代,他們也正面臨重修、重建或捐贈為古蹟等議題。
遠望正屋的紅瓦、灰色月牙屋脊與彩繪雕花燕尾翹脊,屋脊中段的格柵排氣孔清晰可見,護龍上的壓瓦磚仍完好壓疊著。我欣賞護龍左尊右卑的昭穆禮制,讚歎先民建築的智慧!
接著抬頭看到雀替的位置,左右各有一隻鰲龍雕刻。鰲龍為龍首魚身的形象,相傳是三千六百條鯉魚抵達龍門山時,最有靈性且唯一能躍過龍門的那一條,於是神格化成「鰲龍」。除了高昇的意象之外,因鰲龍能夠噴水救火,置於正廳前乃取其防火防災之意。
這一對鰲龍,不但是湯家越過龍門的象徵,也是苗栗市傳統建築中最大的一對。雕工活靈活現,藍色眉毛昂揚,眼睛炯炯有神,金黃色的龍鱗與鬍鬚搭配白額頭、綠鬃毛與紅鼻子,其中一隻露出白色牙齒,另一隻則含著金色珍珠。中國四大靈獸之一的鰲龍,值得細細品味!
通梁上,裝飾有獅座及象座的木雕刻。獅子雙眼圓睜,嘴微張,鬃毛螺旋翹起,非常神氣;象座身體雕有羅紋,口銜蓮花,寓意「錦上添花」。其下,繪有教忠教孝的啟蒙故事〈躍鯉供親〉和〈負米供親〉圖,人物表情、衣著線條皆十分細緻生動。
門楣上〈湯氏宗祠〉匾前,掛了〈進士〉的匾額一方與〈貢元〉匾額三方,柱上雕花寓意「花開富貴」。進入宗祠後可見許多金色的元素,神龕兩側亮晶晶的的長聯各二十二字,上聯運用典故介紹祖先來處,下聯以堂號期許祭祀綿延,神龕上則有四字金匾〈吞星世德〉。
正廳白色牆壁上,以行書揮灑斗大的「忠孝」、「節義」四字;供桌前構圖方正、線條卻虯曲如蛇的,原來是「福壽祿」三個字,門頂上則是四星上將的賜匾。一片金光閃閃,讓整個空間顯得莊嚴而華麗。
步出禾埕,圓形矮牆外在南北豎立了兩支有斗的旗杆。古代秀才若能出貢或考取舉人、進士,即有資格「豎旗立匾」;而朱元璋當上皇帝後,要求旗杆上要有旗斗,在斗內裝稻穀餵食雀鳥,以感念雀鳥在他貧困歲月中的餵穀之恩。到了清朝,旗杆上的旗斗演變成感念皇帝恩賜,方型旗斗代表在朝為官。
此處旗杆為直徑二十三公分的杉木,由兩塊硤杆石固定著。硤杆石上的文字已漫漶,立杆台的浮雕也已斑駁,南邊硤杆石上隱約可見「同治捌年己巳貢生湯荃城立」字樣,北邊的則是「道光丙申歲貢生湯桂揚立」。兩支旗杆在宗祠旁卓然豎立著家族榮耀,禾埕南邊入口處則有昭和十七年所立的祖先墓碑,彰顯不忘本的精神。
今天在湯氏宗祠感受到歲月風華,更要對客家三合院的維護者致上敬意,希望這樣的風土人情與建築文化,能夠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香火傳承】有斗的旗杆─訪苗栗湯氏宗祠 https://bit.ly/3F8lQys


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


【梅州蓝】挺拔的石楣杆,是客家最初的记忆 - 风俗 - 客家网 - Hakka.com

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石楣杆又稱石桅杆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

【梅州蓝】挺拔的石楣杆,是客家最初的记忆 - 风俗 - 客家网 - Hakka.com

石楣杆又稱石桅杆,石旗杆或石桅檣[1],是中國古代當家裡有人成功考取功名時,便會立起一根石柱[2],因此可以從石柱的數量大致了解此家族的威望。石柱的底座為楣桿石。
石楣桿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fZzM5
簡介
一般而言,楣杆有三到四節,每一節接合處會有一塊方形石製斗拱,基座會有兩塊長方石柱,中間鑿洞嵌住中心楣杆。第一節做成一隻石筆的形狀;第二節雕刻有「雙龍盤柱」、「魚躍龍門」等吉祥圖案;第三、第四節由兩塊石柱嵌住,左右石柱各刻有中舉日期,中舉人的姓名。如果功名越大,柱子則越高,雕飾也越多越精緻[2][3]。
 歷史
中國自隋代開始有科舉制度,考中舉人、進士、點翰林的人,便在自己老家立起楣杆,既可光耀門楣,也能激勵其他學子[4]。而秀才、貢生、監生等一般不可豎楣杆[3]。後來,朝廷也允許貢生以上立楣杆[4]。
 古時客家人並沒有把旗杆稱作「楣」。把旗杆稱「楣」的,是中國江浙一帶才有的方言。為求考試順利,在臨考之前,有些家庭會在自家門前自行豎起一根旗杆。這就是當地人稱的「楣」。如果中舉,就不用把旗杆撤走;反之,就要把旗杆撤下,稱作「倒楣」,即倒楣(倒霉)的由來[3]。
 種類
歷史上的楣杆分為木楣與石楣,舉人豎立木楣;進士、翰林豎石楣。木楣以杉木製成,經風吹日曬易腐蝕倒塌,可經官府核准後更換;石楣以花崗岩製成,通常可造得比木楣高,而現在保存完好的皆為石楣[4]。
石楣桿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fZzM5
---------------------------------------
楣桿石,又名旗桿石古代是用來標榜身份、光宗耀祖的。據說,古代科舉制封建社會裏,經過科舉應試獲得功名者,就可在宗祠或祖屋門前豎旗桿石,於石上插上石楣桿,以此彰顯身份,昭示世人,激勵後輩。在梅州市梅城張家圍。就有這種楣桿石。
 張家圍是當地大族,就豎立有楣桿石。梅州市肩一小學,是400多年前,開族始祖張肩一開辦。至今仍是一所廣為人知的學校。
 在文革時期,楣桿石被破壞。2014年9月20日。村民再按舊貌,集資重建楣桿石。使這一種客家人文,再次重放光彩。
-----------------------------
[左上]“功名柱”(石楣桿),桿頭像毛筆一樣,所以又被稱為“石筆-今日頭條 https://bit.ly/3lJax6p
[左上]“功名柱”(石楣桿),桿頭像毛筆一樣,所以又被稱為“石筆”。它興起於宋末元初,是我國封建科舉制度下的產物,是舊時讀書人,在通過科舉,考取了秀才、進士或舉人後,為顯示光宗耀祖、激勵後人而樹立的石柱子。
 在科舉時代,只有中了科舉的人,才可以在家廟或陵墓前豎桅杆,在柱上雕鑿姓名、生平和主要事蹟。大多立於宗祠、家廟屋前。以彰顯其家族輝煌的歷史和流芳百世的人物。
 在古代,豎桅杆要經過皇帝的特許才可建造。豎立功名柱,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桅杆一般高5至6米,最高十米,上細下粗,中有石鬥,下有底座,由多層組成。又因等級不同,底座秀才為四角,舉人為六角,進士和四品官以上為八角形狀。
每根桅杆之上可以套鬥,而套鬥的數量也有講究。有些地方,考中舉人套一斗,稱作“單鬥桅杆”;如果考中進士,又封了朝廷官員,就可以多套一個鬥,稱為“雙鬥桅杆”。
 功名柱,是現代人了解古代科舉制度的重要歷史文物。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史無前例的“文革”運動中,很多石桅杆連同祠堂,都被視為封建糟粕的“四舊”,而幾乎被破壞殆盡,讓人感到遺憾。[左上]“功名柱”(石楣桿),桿頭像毛筆一樣,所以又被稱為“石筆-今日頭條 https://bit.ly/3lJax6p
-------------------------------
[左上]“功名柱”(石楣桿),桿頭像毛筆一樣,所以又被稱為“石筆-今日頭條 https://bit.ly/3lJax6p[左上]“功名柱”(石楣桿),桿頭像毛筆一樣,所以又被稱為“石筆-今日頭條 https://bit.ly/3lJax6p
--------------------------------------
“耕讀傳家、崇文重教”是客家人傳承千年的優良傳統,石楣桿就是古時客家地區崇文重教特有的象徵。以前,客家人為銘記家族中考取了功名的人,在祖屋或祠堂前豎立石楣桿,以光門楣,激勵來者。
     據傳,我國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在交通要道豎立雕刻精美的柱子,作為識別道路的標誌,稱“華表”。閩粵客家人的石楣桿(又稱古旗桿、石筆),形狀與“華表”有相似之處,但作用不同,石楣桿是為了激勵人們成才立業、造福桑梓而造的。舊時在閩粵客家人聚居的不少家廟、祠堂或祖屋前,都屹立著富有地方色彩的石楣桿。這些“楣桿”是當地人將條石鑿成方形或圓狀的石柱,然後在石柱上雕刻龍、鳳等吉祥物的裝飾品。
     據稱,古時候,本家庭的人若考中進士,便請名匠精選石料,精雕細刻成長五六米的石楣桿,並鑿上姓名、生平和主要功績,立於家廟、祠堂或祖屋前,以示顯耀、銘念。最長的楣桿有10多米。
     到了清朝,考上秀才、舉人的也可以豎石楣桿了。不過,楣桿的底座不一樣,秀才、舉人、進士的楣桿底座龕部分別鑿成四角、六角、八角形狀
     如今,在梅州不少古村落的宗祠或老祖屋門前,仍可見屹立數百年不倒的石楣桿。
     石楣桿是一種豎立的圓錐狀石柱,一般有三至四節,第一節為一支石筆,第二節柱體一般雕刻有“雙龍盤柱”、“魚躍龍門”等吉祥圖案,第三、第四節則用兩塊石頭固定,石上刻有某人、某年、某科、中試第幾名進士(或加官銜)等銘文。如果功名越大,柱子則越高,花飾也越多越精緻。所以某個家族出了多少人才,做了多大的官,從石楣桿上就可一覽無遺。
     梅州很多老圍龍屋門前的禾坪邊上都豎有一對或幾對石楣桿,成為梅州圍龍屋的一景。自宋朝以來梅州文風日盛,人才輩出。為表彰考取功名者都在老祖屋門前禾坪邊豎一對石楣桿,上刻某年某地某種考試某人考取某功名。這是考取功名的人和家族的榮耀。也是為了激勵子孫後代努力讀書光宗耀祖。
     石楣桿梅州各縣不盡相同,有園、有方、有長、有短。但就梅縣而言都是用花崗石鑿成扁方形楣桿一對,比人頭略高豎在祖屋門前。據統計僅在清朝時期梅縣一地就有進士90人、舉人623人。加上貢生數量就更多了。可見梅縣人才輩出,文化之鄉名至實歸。當時梅城到處石楣桿,成為梅城客家圍龍屋的一景。
     科舉制度廢除後,這些石楣桿仍然豎立在圍龍屋前,訴說當年的榮耀。民國時期梅城拆城建街道拆了不少石楣桿。解放後又拆了很多。
     近年來梅州城市發展很快,都是成片開發,拆了很多圍龍屋,石楣桿也一併拆去了。現在梅城石楣桿存量少了很多但還可以在一些老圍龍屋前見到。
     梅州市近年新建的院士廣場中央便矗立著三根石楣桿。這三根石楣桿高近15米,分三節,桿身圓形,桿尾漸收,下節直徑約60厘米。東面楣桿的第一節雕刻了素潔的朵朵蓮花,周圍祥雲繚繞,盤旋而上,蘊含著客家讀書人所推崇、所追求的高潔品行和精神境界;西南面石楣桿的中段自下而上浮雕盤柱蛟龍,洋溢著世代客家人不甘沉淪、不屈不撓、奮鬥不息的精神;西北面石楣桿的中段浮雕魚躍龍門,鯉魚在浪花飛濺的激流中翻騰跳躍,象徵著客家人從古至今的激流勇進和人才輩出。
客家崇文重教的標誌石楣桿-民族風情-炎黃風俗網 https://bit.ly/3YUHNG6
---------------------------
鄒魯,廣東省大埔縣人,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國立廣東大學(現中山大學)首任校長。近日,位於大埔縣茶陽鎮的鄒魯故居“敬愛堂”門前石桅杆被損壞,此事受到廣泛關注。
        一鄒姓村民說,在7月8日中午11:30左右,他幹完農活回家,就看到鄒魯故居門前的一根石楣桿斷裂,斷裂部分被放在故居門前的平地上,旁邊有一些工人和一輛吊車,“當時以為這些人是來偷文物的,就馬上報警了。”村民說,問及為何用吊車吊起石楣桿,當時的工人並未說明。而據大埔縣茶陽派出所民警了解的情況,該施工並非偷盜文物,而是由大埔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授權的文物維修工作。
        施工方的梁經理表示,因石桅杆周圍被村民種有桂花樹等植物,為保護石楣桿,原本的維護內容是對石楣桿掩埋物、圍蔽物進行清理維護。但經現場勘查發現,有石楣桿已出現傾斜甚至是裂紋,為保障周邊群眾安全,商議後決定用吊車將石楣桿吊起,經過維護後再放回原處。目前,大埔縣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已攜相關資料赴省做相關報告,接下來,將請省專家到現場勘察,作出相關修復方案。
        敬愛堂一正四橫,為土木結構,建於清代,坐西向東,背靠蜈蚣山。正屋有房間18個,兩旁橫屋共有房間24個,建築面積1352平方米,佔地面積1584平方米。正門兩旁有沙灰塑成的獅子,左邊是一頭公獅,右邊是一頭母獅和一頭嬉戲的仔獅。正門前方20米豎有5支石楣桿,為清道光年間和民國年間所豎,記載著鄒氏祖先的功績。
         石楣桿被稱為客家人的“華表”,是官位、科舉的象徵,更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自宋朝以來梅州文風日盛,人才輩出。為表彰考取功名者都在老祖屋門前禾坪邊豎一對石楣桿,上刻某年某地某種考試某人考取某功名。這是考取功名的人和家族的榮耀。也是為了激勵子孫後代努力讀書光宗耀祖。
        石楣桿是一種堅立的圓錐狀石柱,一般有三至四節,第一節為一支石筆,第二節柱體一般雕刻有“雙龍盤柱”、“魚躍龍門”等吉祥圖案,第三、第四節則用兩塊石頭固定,石上刻有“某人,某年,某科,中試第幾名進士(或加官銜)”等銘文。石楣桿大致分三類:底座四角形為秀才、底座六角形為舉人、底座八角形為狀元和四品以上。鄒魯故居的石楣桿底座均為八角形,顯示著鄒氏家族過去的榮耀。
        據了解,梅州歷來文風鼎盛。南宋時塾學遍布,明清時科甲鼎盛。清中葉以來,湧現出丁日昌、丘逢甲、黃遵憲、葉劍英、謝晉元等傑出歷史人物。辛亥革命以來,出了25名中國兩院院士、227名大學校長、474名將軍。
         百年前,在梅州各地的圍龍屋或祠堂前,隨處可見高聳的石楣桿,如同客家人南遷的標杆,挺拔的腰桿脊梁,彰顯著客家的人文精神。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客家地區立石楣桿銘記功名激勵後輩的做法雖已消失,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依然在延續。
鄒魯故居石楣桿被人為損毀? 你懂石楣桿的含義嗎? - 要聞- 客家網- Hakka.com https://bit.ly/3KcZqfY


旗桿+旗竿+石筆+在傳統客家文化中,有族人科舉揚名,考中秀才以上的功名時,都會在祠堂豎立石筆一對+石筆、旗竿非客家地區獨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豐順縣位於中國廣東省東部,屬於梅州市管轄。古代潮州八邑之一。東邊與潮州市潮安區相鄰,南邊與揭陽市揭東區、揭西縣相鄰,西邊與五華縣、興寧市相鄰,北邊與梅縣區、梅江區、大埔縣相連,縣政府駐市政大道532號。 豐順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豐順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7HWDD
豐順縣下轄16個鎮[1]:
 北斗鎮、​湯西鎮、​湯南鎮、​埔寨鎮、​建橋鎮、​龍崗鎮、​潘田鎮、​黃金鎮、​小勝鎮、​砂田鎮、​八鄉山鎮、​豐良鎮、​潭江鎮、​湯坑鎮、​𨻧隍鎮、​大龍華鎮和埔寨農場。
 2020年末,豐順縣戶籍人口730389人,比上年末減少5.6‰。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豐順縣常住人口478731人。
 歷史
乾隆三年(1728年)五月丁卯(1738年7月2日)建縣
1866年二月太平天國最後殘部8萬太平軍於豐順縣北溪村全軍覆沒。
1956年屬汕頭專區管轄,1965年屬梅縣地區管轄,1988年屬梅州市管轄。
民族
豐順縣以漢族客家人為主,有部分潮汕人,另有潭江鎮鳳坪村畲族360多人。
 語言
豐順縣大概六分之五的居民講客家語豐順話。說潮州話的主要是留隍鎮、湯南鎮兩鎮,以及湯坑(鹹水口音)、東聯、埔寨、豐良、黃金(閩南口音)、潭江、茶背等鎮部分地區。其中湯坑、湯南、留隍、東留等4個鎮約11萬人使用潮汕話。[2]
 經濟
農業比較有特色的是甘蔗、花生、烤菸等種植業。工業比較有特色的是機械、電子、冶煉、陶瓷等行業。另外,豐順的鐵、鋁、稀土、花崗岩等地下礦藏非常豐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