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667384819879_P9047397166667885323280_P9056287166475918282084_P9056272

她是臺灣雕塑大師楊英風之女,也是放下一切堅持出家的比丘尼
【出版快訊】她是臺灣雕塑大師楊英風之女,也是放下一切堅持出家的比丘尼 | 書市圈 | 琅琅悅讀 https://bit.ly/3tZD9sM
2020-11-12 08:30 聯合新聞網 臺灣商務印書館
書名:《無悔前行:佛教藝術澱積者釋寬謙口述史》  作者:釋寬謙  出版社:臺灣商...
釋寬謙,是臺灣雕塑大師楊英風的三女兒,也是放下一切堅持出家的比丘尼。
臺灣商務印書館11月5日出版《無悔前行:佛教藝術澱積者釋寬謙口述史》正是與她的新書,書中從在家到出家,她掘地深耕,將藝術的因子與佛教結合!她更打破教派隔離,以傳道為修行,試圖改變傳統,讓佛教寺院的經營與管理現代化!本書將讓你洞悉寬謙法師推廣佛教藝術上的篳路藍縷,更從她的人生中看見不一樣的宗教面貌!(編按)
回顧出家因緣
常常有人問我:「師父,您何以有勇氣出家?」我總是反問:「你怎麼有勇氣結婚呢?」其實有些事情無法立即得到答案。在出家之前,我可說是完全不懂佛法的人,但總是想要出家,自己本來也會覺得疑惑。後來出家時間長了,深入佛法之後,知道發願是很重要的。
所謂修行,必然是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中的持續,目前所修的不僅是眼前這一輩子而已,今生不過是宿世累積的結果,如果過去世曾經發願出家,今生無論如何,出家的因緣就容易成熟。但是今生的努力,如果發願來世繼續出家修行,又將成為來世出家的果報。想要未來世走得平穩,再得人身,唯有今生努力於向上、向善的道心道業,來世才肯定有機會繼續出家,常隨佛學。
細細數來,我出家的因緣應該有幾個可能,都是一段段滿載回憶的小故事:
幼時的佛法沐浴
最初的因緣應該來自一九五五年家父應邀為星雲大師「宜蘭雷音寺念佛會」塑造阿彌陀佛立像,家母跪坐在一旁,抱著襁褓中稚嫩的家兄充當模特兒時,我正悄悄地入胎來到了世間。
此外,童年時最深刻的回憶就是隨著外婆搭火車來回穿梭於臺北與宜蘭間。每每回到宜蘭阿姨家,晚上總是跟著外婆到「宜蘭念佛會」念佛、繞佛。在家裡,外婆很喜歡拜拜,雖然我很小,但會讓我幫忙盛水、拿東西去供佛等等。外婆禮佛、敬神、敬天地的虔誠,熏習著我童稚之眸,讓我難以忘懷。
外婆常帶我去臺北市行天宮,記得有穿藍色袍子的師姑,在香煙繚繞間轉來轉去;供桌上總有一團團甜米糕,上面裝飾著一粒龍眼乾,還有人在講道,我雖然聽不懂內容,然而心中浮出一個念頭:「我以後也要講道。」
臺北市弘法院是新竹法源講寺的臺北分院,我經常隨著外婆參加法會。二十歲出頭,我就喜歡拜《梁皇寶懺》,對《梁皇寶懺》有一種親切感。雖然那時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念不來,覺得這一串字真長!有些懺文含義也不明白,但就喜歡跟著念。
臺灣著名雕塑家楊英風。(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照)
臺灣著名雕塑家楊英風。(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照)
大學時期的萬佛城因緣
剛上大學時,家父為宣化上人「美國萬佛城法界大學」籌辦「新望佛教藝術學院」,回來為我們分享出家人的威儀,讓我意識到出家人也可以是學問淵博的學者,開始嚮往出家生活。
一九七九年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外婆罹患骨癌,在家中療養,口中總是喃喃地念著「我要到寺裡、到寺裡……」正巧父親的祕書回臺南,帶著開元寺的會智法師北上,無意間來到家中,見狀提起開元寺正好設有慈愛醫院,建議不妨送外婆住慈愛醫院,又在寺院範圍內,不正是兩全其美?
我們一家人就決定護送外婆到開元寺住慈愛醫院,我自願輪大夜班。剛開始半夜三、四點鐘,聽到隔壁開元寺起板,我立即到寺中跟著做早課,雖是生平第一次聽到梵唄唱誦,卻感覺非常熟悉,彷彿過去世的習性,悄悄地透過耳根傳到今世來,喚醒宿世的善根因緣,沒想到三、兩天下來,竟也能朗朗上口。
整個暑假我陪著外婆在慈愛醫院,開學前外婆往生了,停靈於塔廟前的歸西堂,半夜我們兄弟姐妹及表兄弟姐妹共同為外婆助念,我敲著木魚、念著佛號,在念誦中彷彿見到一個畫面──穿著海青的人群正在跪拜禮佛。
外婆生病的期間,全家對於佛法都是陌生的,為了治好外婆的病,我們不能免俗地參考親友提供的各種偏方。例如我們曾抓過青蛙來治病,現在回想,那都是殺生啊!又有人說念大悲咒就能好轉,全家人趕快把大悲咒背起來,所以迄今我們對大悲咒還有深刻的印象。那時心裡亂紛紛,一聽到有可能救治外婆的方法,就當作一個希望立刻實行,惟恐漏掉任何救命的機會。
那時全家沒有可憑藉的核心思想,對佛法不理解,親友提供的都是世間法,在這樣的氛圍下,要對佛法產生信心也很難。多年後,經過佛法智慧觀照才明白:「如果是正信佛教,不會用這種殺生的方式來救命延命,正法是要我們去面對它、接受它,心裡要有所準備,生死不是用偏方或動物替代就能解決病苦的,唯有佛教才能真正徹底解決生死問題,面對生死、接受生死。」回憶起往事,我更強調正信佛法的可貴與不易。即使到今日,臺灣社會對宗教信仰能有正確觀念者還是不夠多
暑假過後,我決定開始吃素,讓家人大吃一驚,因為我自小不愛吃青菜。開學後,我每星期從家裡帶著一鍋素菜滷味到宿舍,同學們都瞠目結舌於我的改變。
2003年10月開展「林中巨石:楊英風研究中心成果展」記者會現場楊英風女兒釋寬謙...
2003年10月開展「林中巨石:楊英風研究中心成果展」記者會現場楊英風女兒釋寬謙...
俗世情感的牽絆
祖父母年輕時郎才女貌,是一對標準登對的夫妻,不知道羨煞了多少人,兒子們都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但是祖母曾經偷偷告訴我,她從一結婚就非常後悔,倆人的相處著實不易啊!
再看看家父、家母的婚姻,自小就被指定婚姻,兩人性格南轅北轍,若不是雙方的父母刻意促成,而家父想要跟隨祖父母到北京也就答應了,等到長大成人時,失去自由戀愛的權利,當年為了實踐諾言,從北京回臺灣結婚,卻也因此免了一場浩劫,人生的機遇與因緣,實在是很複雜難測,眼見至親的婚姻束縛,讓我心生恐懼想避免婚姻,也因此萌念出家。
後來,從小在外婆身邊長大的我,對外婆的感情比家母更親密,在她往生後,讓我悲痛逾恆,想著世間不管做了多少的努力,終歸難免一死,真不知道生活的意義何在?一九七九年接觸了臺南開元寺,更加深出家的念頭。
正巧當時祖父母回到臺灣家裡,我依偎在祖母身旁,成了心中最大的安慰。私心想與祖母共處,我一面帶著祖母到處巡視工地,另一面又請教祖母許多人生的經驗與智慧,當時奔走於花蓮和南寺〈造福觀音〉工程、臺南開元寺的古蹟修復、高雄元化院的庭園與雕塑工程、彰化宜興工業吳老闆的別墅藝術工程等,這段時間是我與家父及祖母難得相處的美好時光。但是好景不常,一九八三年祖母終究撒手西歸,面對無常,出家的警鐘再度響起,下定決心出家後,經過兩年半的考驗,完成手邊臺北市「靜觀樓」、埔里「靜觀廬」及工作室的工作,一九八六年終於出家了。
楊英風之女釋寬謙法師與最喜歡父親的作品「太極」合影。記者張念慈攝影(圖/聯合報系...
楊英風之女釋寬謙法師與最喜歡父親的作品「太極」合影。記者張念慈攝影(圖/聯合報系...
得到家人支持走向出家路
一九八三年祖母過世,我感覺自己出家的因緣已經成熟。我不顧一切,什麼都不要了,只想要出家,沒有人可以阻擋。當時家裡的事業還算不錯,家中大小事情也都是由我安排,兄姊們訝異「妹妹竟然把自己安排出家!」
當時因為很多工作還沒完成,我決定把出家時間往後延,罣礙未除,我也不能立即離開家庭。於是跟法源講寺真理法師商量,延了兩年半,等到一九八六年初再正式出家。這兩年半之中,我常常出入法源講寺,週末親近佛寺,週一再回臺北,當下總是有一股力量讓我不想回家。
往來家裡與法源講寺兩年多的時間,我是理性看待出家這件事,而非感性的衝動。一般來說,都會以為出家因緣的成熟多出於感性,感性往往都偏向理想化。我將這段時間視作考驗,審視自己是否仍保有出家的初心?如果是,那出家之後將會比較穩定;如果時間到並不想出家,也會感到慶幸沒有衝動。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是望累積足夠社會經驗再出家會更有能力處理寺務。我當時看到一般出家師父個性都很單純,沒有社會經驗,即使吃虧多半不敢聲張,默默隱忍。反思自己,我若是大學畢業就出家,也一定沒有經驗處理寺院內外事務,所以我延後幾年出家,多汲取經驗,當遇到事也不至於不知所措。
這兩年多時間,一方面將尚未了結的事情做個結束,一方面也是給家人有個緩衝時間,使他們能慢慢接受我出家。剛開始拋出出家的訊息時,沒有人相信;等到時間愈來愈近,家人才明白,我是認真的。因為我是家中事業的得力助手,很多事情都是由我安排處理,主要是因為我比較理性,做事情有條不紊,且有家父和師友可以求教。我在家的那段時間,家父萬事不煩惱,因為有一個務實的助手。因此家人不太能接受與相信──「我永遠的離家,出家去了」。
的出家,對於家父是一個遺憾與矛盾,除了家兄,我也可以繼承家業,但是家父尊重我的意願,讓我順遂地走上出家這條路家父說過,出家曾是他的心願,所以我出家,也算是完成他未竟的心願
在理性上家父不反對,他也認為出家是好事,但在情感上難免不捨。我原本想在一九八五年底的農曆除夕前進入法源講寺,在新春法會中剃度出家。當時我告知家父這個想法,家父說:「你除夕就過去,我們這個年怎麼過?」為了這句話,我考慮到不要因為自己而讓全家人難過年,所以延後半個月,元宵後才出家。
有了這段緩衝的時間,過完年後,家父以及兄弟姊妹都陪我上山。兄弟姊妹沿途不斷挽留我,但出家畢竟是個人的決定,「吾往矣!」的念頭不曾退卻。我記得我當時做了張卡片,寫著「青燈木魚下,一個新生命的開始!」家母在我出家前幾年數度中風,一直在埔里家中養病,也在我出家後兩個多月過世
說實在的,如果我沒有出家,會一直跟在家父身邊,一生幸福無憂無慮;但出家這件事情讓我覺得更重要,當初並不曉得出家之後能做些什麼,但是我依然堅持。而這堅持,迄今無怨無悔今生依然發願:「世世以女眾身出家。因為比丘尼的身分比較親切,與眾生距離能更接近。我知道這是宿世的因緣,來世回到人間,依舊會出家為比丘尼,實踐「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悲願。
●本文摘自 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之《無悔前行:佛教藝術澱積者釋寬謙口述史》。
【出版快訊】她是臺灣雕塑大師楊英風之女,也是放下一切堅持出家的比丘尼 | 書市圈 | 琅琅悅讀 https://bit.ly/3tZD9sM
【出版快訊】她是臺灣雕塑大師楊英風之女,也是放下一切堅持出家的比丘尼 | 書市圈 | 琅琅悅讀 https://bit.ly/3tZwMp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