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的品格》1877年聖誕節,奧地利的Élisabeth(茜茜公主)迎來了40歲的生日。雖然貴為奧地利的第一公主和François-Joseph一世皇帝的妻子,她並沒有表達自我的權利,只需保持美麗和年輕的狀態即可。為了滿足人們的這些期待,她一直在嚴格地節食,並健身、美發且每日測量腰圍。這些規則令Élisabeth感到窒息,她渴望知識和生活,因此開始越來越頻繁地打破這個形象。公主的品格 - Movieffm電影線上看 https://bit.ly/3tONW9k

奧地利申奧片《#公主的品格# 》(又名《#束胸# 》)已上線流媒體!!是童話故事的幻滅還是品格的重塑?本片將呈現全新的、叛逆的#茜茜公主[超話]# 的故事!#薇姬·克里普斯#(《魅影縫匠》)飾演茜茜公主伊麗莎白。故事講述1877年聖誕節,奧地利萬人敬仰的茜茜公主迎來了她40歲的生日。雖然貴為奧地利與匈牙利的皇后和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皇帝的妻子,她卻沒有表達自我的權利,只需保持美麗和年輕的狀態即可。為了滿足人們的這些期待,她一直在嚴格地節食、健身、美髮、每日測量腰圍。這些規則令她感到窒息,她渴望知識和生活,不願只做一個美麗的花瓶,因此開始越來越頻繁地打破這個形象。

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u=6590200,1359735876&fm=173&app=49&f=JPEG.jfif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

#茜茜公主新片代表奥… - @新浪电影的微博 - 微博

茜茜公主 (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之妻)茜茜公主(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之妻)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TSx9g3
伊麗莎白·亞美莉·歐根妮(Elisabeth Amalie Eugenie [2]  ;1837年12月24日—1898年9月10日 [2]  ),巴伐利亞女公爵,奧地利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妻子 [2]  ,奧地利皇后和匈牙利王后 [2]  。
伊麗莎白是巴伐利亞王室維特爾斯巴赫家族中的一員 [2]  。在與弗蘭茨·約瑟夫結婚之前 [3]  ,伊麗莎白一直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成長 [3]  。婚後,毫無準備的伊麗莎白被強行推入了與其性格極其不相符的古板沉悶的哈布斯堡宮廷生活 [4]  。一開始,伊麗莎白就子女的養育問題與她的婆婆 [4]  ——巴伐利亞的索菲公主產生了巨大的爭執 [4]  。隨着男性繼承人魯道夫的誕生,伊麗莎白在宮廷內的地位大大得到了提高 [2]  。但是,伊麗莎白的健康狀況卻急劇下降,她經常會前往生活更為自在的匈牙利訪問 [4]  。她與匈牙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並在1867年促成了奧匈帝國的誕生 [5]  。
隨着她的獨子魯道夫和他的情婦瑪麗·維色拉於1889年在梅耶林狩獵小屋內雙雙殉情自殺 [2]  ,伊麗莎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打擊,並從未從中恢復過來 [2]  。她離開了奧地利宮廷並在沒有家人陪伴的情況下四處旅行 [2]  。1898年 [7]  ,伊麗莎白在瑞士的日內瓦遭到意大利的無政府主義者路易吉·盧切尼的暗殺,不幸去世 [7]  。伊麗莎白一共當了44年的奧地利皇后 [7]  ,也是奧地利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后 [7]  。
早年經歷
茜茜的兄弟姐妹
茜茜的兄弟姐妹
1837年12月24日,伊麗莎白·亞美莉·歐根妮在巴伐利亞王國的慕尼黑出生 [3]  [1]  ,她是巴伐利亞的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公爵和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同父異母的妹妹瑪麗亞·盧多維卡·威廉明妮公主的第四個孩子 [3]  。當時的人們認為馬克西米利安是一個稀奇古怪的公爵,他有一個頗受孩子們喜愛的馬戲團並且逃到巴伐利亞的鄉村遠離世事 [3]  。茜茜一家居住在遠離宮廷禮儀束縛的波森霍芬城堡 [3]  ,茜茜和她的兄弟姐妹們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長大,她經常逃課前往鄉村騎馬 [3]  。
11歲的茜茜和弟弟卡爾·特奧多爾
11歲的茜茜和弟弟卡爾·特奧多爾
1853年,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母親,盛氣凌人的巴伐利亞的索菲公主秉着寧願讓自己的外甥女成為兒媳也不願接受一個陌生人的思想,安排皇帝與她妹妹露多薇卡公主的長女海倫女公爵(暱稱“內奈、Néné”)結婚 [7]  。儘管這對夫婦未曾謀面,但弗蘭茨·約瑟夫的母親,由於其獨斷專行的作風而曾經被形容為“霍夫堡宮內的男人”的索菲女大公則將皇帝的服從視為理所當然 [7]  。公爵夫人和海倫被邀請至上奧地利州巴德伊舍的旅遊勝地遊玩,去接受皇帝的正式求婚 [8]  。15歲的茜茜陪着她的母親和姐姐乘坐着馬車從慕尼黑出發 [8]  。由於公爵夫人患有偏頭痛,她們不得不在中途做了停留,以至於她們沒有準時到達,而裝有她們晚會禮服的馬車更是始終沒有抵達 [8]  。可是,此時的茜茜一家全都穿着喪服為她們已去世的姑姑哀悼,因此,在與年輕的皇帝見面之前,她們根本無法換上更合適的衣裙 [8]  。況且,黑色的衣裙並不適合18歲的海倫的深色的皮膚,反而將茜茜潔白的皮膚襯托得更加引人注目 [8]  。
海倫是一個虔誠穩重的年輕女子,她和弗蘭茨·約瑟夫在一起感到很不自在,但弗蘭茨·約瑟夫卻立即迷戀上了她的妹妹茜茜 [9]  。弗蘭茨·約瑟夫沒有向海倫求婚,他公然違抗了母親的意願並且告訴她如果他不能擁有茜茜,他就不會結婚 [9]  。五天後,茜茜和弗蘭茨·約瑟夫正式宣佈訂婚 [9]  。8個月後的1854年4月24日,這對夫婦在維也納的奧古斯丁教堂內舉行了婚禮 [9]  。婚禮持續了3天,茜茜收到了相當於如今24萬美元的嫁妝 [9]  。
登基為後
成為奧地利皇后後不久的茜茜
成為奧地利皇后後不久的茜茜
童年無拘無束的茜茜生性害羞內向,在令人窒息的哈布斯堡宮廷內適應種種苛刻的繁文縟節成為了茜茜的一大挑戰 [10]  。幾個星期後,茜茜的健康出現了問題 [10]  :她開始劇烈咳嗽,並且,每當她要走下狹窄陡峭的樓梯時,她都會感到焦慮和害怕 [10]  。婚後僅僅10個月 [4]  ,茜茜就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女兒——索菲女大公 [4]  。然而,將茜茜視為“愚蠢的年輕母親”的索菲女大公不僅在未經茜茜同意的情況下就以自己的名字給孩子命了名 [4]  ,還完全擔負起了照顧嬰兒的職責,拒絕讓茜茜哺乳或照顧自己的孩子 [4]  。一年後,當茜茜的第二個女兒,奧地利的吉塞拉女大公出生後,索菲也將孩子從茜茜身邊帶走 [3]  。
成為皇后
成為皇后
事實上,此時沒有為帝國誕下男性繼承人的茜茜在宮廷內越來越不受歡迎 [11]  。一天,她在桌子上發現了一本在一些單詞的下方有劃線的小冊子 [11]  :
……王后的職責自然是誕下王位繼承人。如果王后幸運地為國王帶來了王儲,那麼她的野心就該終結——她絕不應該干預帝國政府的事務,關心這些是不是女性的任務……如果王后沒有生下兒子,那麼,她在這個國家內只不過是一個外國人,而且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外國人。因為她永遠不希望在這裏被親切地看待,並且一定盼望回到自己的祖國,因此,她總是設法通過非正常手段贏得國王。她將通過勾心鬥角和挑撥離間爭取地位和權力,危害國王、國家和帝國…… [11] 
茜茜和弗蘭茨·約瑟夫
茜茜和弗蘭茨·約瑟夫
這本充滿惡意的小冊子普遍被認為來自茜茜的婆婆索菲 [11]  。冊子中提及的政治干預是指茜茜對丈夫在意大利和匈牙利的統治產生的影響 [11]  。當茜茜和丈夫一起前往意大利時,她説服他對政治犯心懷憐憫 [11]  。1857年,茜茜同丈夫和她的兩個女兒首次訪問了匈牙利 [12]  ,也許是因為茜茜在匈牙利頗受歡迎並且能夠使她暫時遠離約束的奧地利宮廷生活,匈牙利給茜茜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12]  。這是“茜茜第一次在弗蘭茨·約瑟夫的國家內遇到性格各異的人,她變得熱於交友,並且不屑於隱藏自己的情緒……她感到自己的靈魂深處對這片土地上的自尊、堅定的人們感到同情……” [12]  與鄙視匈牙利人的索菲不同,茜茜覺得他們是如此具有親和力,於是她開始學匈牙利語 [12]  。而匈牙利也相應的十分崇拜茜茜 [12]  。
但這次的旅行同時也是一場悲劇,茜茜的兩個孩子都在旅行的途中患上了腹瀉 [12]  。儘管吉塞拉恢復得很快,但2歲的索菲卻逐漸虛弱直至死亡 [12]  。如今,人們普遍認為她死於斑疹傷寒 [12]  。索菲的逝世給茜茜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她開始陷入一陣陣的憂鬱,緊接着便出現了縈繞她的一生重度憂鬱症 [12]  。她開始忽略倖存下來的女兒吉塞拉,母女兩人的關係也再也沒有恢復 [12]  。
1857年12月,茜茜第三次懷孕 [10]  。一直對女兒身體和精神健康擔憂的盧德維卡公爵夫人希望這次懷孕能夠幫助茜茜恢復 [10]  。
疾病纏身
1858年8月21日,茜茜終於為帝國誕下了一位繼承人——魯道夫 [2]  。隨着繼承人的誕生,茜茜在宮廷內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加 [2]  。再加上她本身對匈牙利的同情,茜茜也成為了皇帝和馬扎爾人之間的理想調解人 [2]  。隨着茜茜的逐漸成熟,她對政治也愈發感興趣 [2]  。她思想開明並且在帝國內部日益增多的民族衝突中,她果斷地選擇站在匈牙利一邊 [2]  。
匈牙利的久洛·安德拉希伯爵是茜茜的擁護者,也有傳聞稱他是茜茜的情夫 [10]  。每當匈牙利人和宮廷之間的艱難談判破裂時,都會在茜茜的幫助下重新開始 [10]  。當茜茜依舊被阻止管理兒子的養育和教育問題時,她開始公然反抗 [10]  。由於精神打擊、禁食療法、過度運動和咳嗽頻繁,茜茜的健康狀況開始急劇下降 [10]  ,據報道,在1860年10月茜茜不僅患上了貧血症而且感到筋疲力盡 [10]  。茜茜嚴重的肺結核讓肺科專家約瑟夫·斯柯達醫生頗感擔憂,他建議茜茜前往馬德拉 [13]  。在此期間,宮廷內充斥着有關弗蘭茨·約瑟夫與一位名為羅爾夫人的女演員私通的惡意謠言 [13]  。
茜茜抓住藉口離開了丈夫和孩子,隱居着度過了冬天 [14]  。六個月後茜茜回到了維也納,但就在她返回維也納僅僅四天後,她又開始咳嗽和發燒 [14]  。她幾乎沒吃什麼東西並且也睡不好覺,斯柯達醫生觀察到她的肺部疾病又再度復發 [14]  。茜茜根據根據醫生提出的新的修養療法前往了科孚島,在那裏,茜茜的健康狀況幾乎立即就得到了改善 [14]  。1862年,茜茜已經一年沒有在維也納出現了 [14]  ,當她的私人醫生菲舍爾對她進行檢查時卻發現她患有嚴重的貧血和水腫 [14]  。有時,她的腳甚至腫到獨自行走時會十分吃力,需要別人的攙扶 [14]  。在醫生建議下,茜茜前往巴特基辛根接受治療 [10]  。茜茜在礦泉療養地很快就恢復了,她選擇回家平息自己缺席的流言蜚語,她在巴伐利亞和自己的家人度過了很長一段時光 [10]  。1862年8月,在離開維也納兩年後 [10]  ,茜茜在丈夫生日前不久就回來了,但她馬上就患上了劇烈的偏頭痛,並在途中嘔吐了四次 [10]  ,這也證明了茜茜的疾病主要來源於壓力和心理問題 [10]  。
魯道夫4歲時,弗蘭茨·約瑟夫為了鞏固王位的繼承希望能和茜茜再生一個兒子 [2]  。但菲舍爾醫生稱,皇后的健康狀況不允許再度懷孕 [2]  ,並且茜茜也會定期前往基辛根接受治療 [2]  。茜茜通過頻繁的散步和騎馬,陷入了逃避無聊和沉悶的宮廷禮儀的舊模式中 [2]  ,她以她的健康狀況為藉口逃避官方義務和性生活 [2]  。
匈牙利加冕
成為匈牙利王后的茜茜,1867年
成為匈牙利王后的茜茜,1867年
與其他維也納貴族不同,身為奧地利皇后的茜茜,卻發自內心地喜歡鄰國匈牙利 [5]  。她欣賞那裏的音樂、馬匹和騎士,也喜歡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建築風格 [5]  。更重要的是,她十分欣賞匈牙利的傳奇人物久洛·安德拉希伯爵 [5]  。
安德拉希伯爵被稱為“英俊的絞刑犯” [5]  。1848年,他因曾參與反抗奧地利對匈牙利的過度干涉,被缺席審判處以死刑 [5]  。1857年,安德拉希得到赦免,結束流亡生涯回到祖國,不久便成為該國的領袖人物 [5]  。很多人認為,茜茜公主之所以欣賞安德拉希,是因為他與她一樣,骨子裏都很叛逆、堅強,不為傳統所束縛 [5]  。而風流倜儻的安德拉希也以一種謙恭的態度愛着茜茜。據説,兩人一度交往甚密 [5]  。
然而,此時歐洲的形勢,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5]  。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普魯士王國迅速崛起,成為歐洲一霸 [5]  茜茜公主的皇帝丈夫感到了威脅,意識到奧地利需要與匈牙利結成緊密的同盟,共同對抗普魯士 [5]  。可是讓誰去説服安德拉希呢,他想到了自己的皇后——茜茜 [5]  。
弗蘭茨·約瑟夫和茜茜的加冕典禮
弗蘭茨·約瑟夫和茜茜的加冕典禮
於是,茜茜周旋於奧地利皇帝與安德拉希伯爵之間 [5]  。對這兩個曾彼此敵視的男人來説,茜茜是他們都能夠另眼看待並予以信任的人 [5]  。在她的努力下,1867年,奧匈帝國建立 [5]  。作為回報,安德拉希被任命為第一位匈牙利首相 [5]  。同年6月8日,在安德拉希的見證下,弗蘭茨·約瑟夫和茜茜加冕成為了匈牙利的國王和王后 [5]  。
匈牙利將一棟位於布達佩斯以東二十英里處的鄉間官邸作為加冕禮物送給了這對夫婦 [11]  。第二年,懷孕的茜茜主要在格德勒和布達佩斯兩地居住 [11]  。此時的奧地利內卻流傳着如果茜茜期待的嬰兒是一個男孩,那麼她將會以匈牙利的守護神和第一國王斯蒂芬一世的名字將他命名為斯蒂芬的謠言 [11]  。茜茜對此感到十分憤怒,但這個謠言更快就終止了,因為她生下了一個女兒——瑪麗·瓦萊麗 [11]  。瑪麗·瓦萊麗被稱為“匈牙利的孩子”,她在她的父母在匈牙利加冕後的10個月在布達佩斯出生 [11]  。茜茜決定親自撫養這個孩子 [11]  。她將自己被壓抑的所有母愛都傾注在自己的小女兒身上,這也幾乎讓瑪麗·瓦萊麗感到窒息 [11]  。隨着時間的流逝,索菲對茜茜的孩子們和宮廷的影響也逐漸減少 [2]  。1872年,索菲在維也納去世 [2]  。
周遊世界
阿喀琉斯宮內茜茜的桌子
阿喀琉斯宮內茜茜的桌子
然而,茜茜並沒有留在奧地利宮廷內享受她所取得的勝利 [9]  ,而是開始了她的旅行生活,並且很少與她的孩子們相見 [9]  。“如果我到了一個地方並且知道我將再也不會離開,盡是是在天堂持續的逗留也會讓這變成地獄” [9]  。在她的兒子去世後,茜茜便委託他人在希臘的科孚島上修建了一座宮殿 [9]  ,並以荷馬所著的《伊利亞特》中希臘勇士阿喀琉斯的名字將它命名為阿喀琉斯宮 [9]  。在茜茜去世後,這座宮殿被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購買 [9]  。後來,它又被希臘政府收購併且被改建為一座博物館 [9]  。
報紙上刊登了許多有關她熱衷於騎馬運動、節制飲食、計劃鍛鍊以及時尚品味的文章 [9]  。她經常會前往布達佩斯的時裝商店購物 [9]  。報紙上還報道了她一系列的緋聞情人 [9]  ,但並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她有過外遇 [9]  。她的緋聞情人中還包括時髦的盎格魯-蘇格蘭人威廉·喬治·米德爾頓 [9]  。他曾因可能是亨麗埃塔·布蘭奇·霍齊爾夫人的情人 [9]  和可能是克萊芒蒂娜·丘吉爾(英國首相温斯頓·丘吉爾的妻子)的父親而出名 [9]  。為了防止弗蘭茨·約瑟夫會因自己漫長的離開而感到孤獨 [9]  ,茜茜甚至鼓勵自己的丈夫與女演員卡塔琳娜·施拉特保持密切的關係 [9]  。
遇刺身亡
茜茜去世的前一天,攝於瑞士泰裏特,據説是她拍攝的最後一張照片
茜茜去世的前一天,攝於瑞士泰裏特,據説是她拍攝的最後一張照片
1898年,60歲的茜茜匿名前往瑞士的日內瓦旅行 [9]  ,但是其下榻的酒店內部卻有人泄露了奧地利皇后是該酒店的客人的消息 [9]  。1898年9月10日下午1時35分 [9]  ,茜茜和她的侍女厄瑪·斯塔瑞(Irma Sztáray)離開了酒店 [9]  ,兩人沿着日內瓦湖邊的勃朗峯濱湖路步行,準備登上前往蒙特勒的日內瓦號輪船 [9]  。由於茜茜不喜歡太多人一起列隊行進,所以她的侍從們已經事先乘坐火車前往了鄰近的泰裏特 [9]  。
就在此時,25歲的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路易吉·盧切尼正靠近着她們 [12]  ,並且目光一直緊盯着皇后的太陽傘下 [12]  。根據厄瑪·斯塔瑞的描述,當輪船已經鳴笛準備離開時 [12]  ,盧切尼似乎絆倒了並且動了他的手好像想保持自身的平衡 [12]  。事實上,盧切尼卻用一把插在木柄中的長4英寸(100毫米)的尖銼刀刺傷了茜茜 [12]  。
盧切尼原本計劃刺殺的對象是法國王位的覬覦者奧爾良公爵菲利普 [14]  ,但菲利普卻提早離開了日內瓦前往瓦萊州 [14]  。當盧切尼從日內瓦的一份報紙上獲悉以“霍恩埃姆斯伯爵夫人”為名在日內瓦旅行的優雅女士是奧地利皇后時 [14]  ,找不到菲利普的盧切尼決定選擇刺殺茜茜 [14]  。
維也納的送葬隊伍,1898年9月17日
維也納的送葬隊伍,1898年9月17日
在遭到盧切尼的襲擊後,茜茜倒在了地上,一名馬車伕將她扶了起來 [15]  。一個名為普蘭納的男子注意到皇后依舊朝日內瓦號輪船走去 [15]  。兩個女人大約朝舷梯走了100碼(91米)並且登上了船 [15]  ,斯塔瑞鬆開了挽着茜茜的手臂 [15]  。之後,皇后便失去了知覺並倒在斯塔瑞的旁邊 [15]  。斯塔瑞呼叫醫生,但船上只有一名前任護士和一名旅客能夠幫助茜茜 [15]  。這艘船的船長不知道茜茜的真實身份 [15]  ,由於甲板上很熱,他勸説伯爵夫人上岸並帶着她的同伴回到她居住的酒店 [15]  。但此時船已經駛出了港口 [15]  。3名男子將茜茜抬到了頂層的甲板上,並將她放在長凳上 [15]  。斯塔瑞將茜茜的長外衣脱下,她還將茜茜緊身胸衣的繫帶剪斷使茜茜能夠呼吸 [15]  。茜茜稍微有些甦醒,斯塔瑞問茜茜她是否很疼,茜茜回答“不” [15]  。然後她問:“發生了什麼事” [16]  問完後便再次失去了知覺 [15]  。
茜茜的棺木
茜茜的棺木
斯塔瑞注意到皇后胸部的左上方有一個褐色的小污點 [12]  。茜茜仍未恢復意識,感到驚慌的斯塔瑞向船長表明了身份,船隨即返回了日內瓦 [12]  。6名水手將茜茜放在一個簡易的擔架上,並將她抬回了她下榻的酒店 [12]  。在酒店負責人的妻子範妮·邁耶、一名來訪的護士和斯塔瑞的幫助下,茜茜被脱去了衣物和鞋子 [12]  ,此時,斯塔瑞注意到了幾小滴血和一個小傷口 [12]  。當她們把茜茜從擔架上抬到牀上時,茜茜顯然已經去世了 [12]  。之後,戈利醫生、邁耶醫生和一名牧師也來到了酒店 [15]  。為了確認皇后是否死亡,邁耶切開了茜茜左臂的動脈,並且沒有發現任何血跡 [15]  。下午2時10分,茜茜被宣佈死亡 [15]  。每個人都跪了下來並且為她靈魂的安息而祈禱,斯塔瑞合上了茜茜的眼睛並將她的手交叉擺放 [15]  。無論茜茜有多麼不情願或怨恨,她都已經擔任了44年的奧地利皇后 [15]  。
當弗蘭茨·約瑟夫接到茜茜去世的電報時,他最害怕的是茜茜自殺了 [13]  。直到他收到了有關茜茜去世的第三條消息時 [13]  ,他才明白了茜茜是被暗殺的而非自殺 [13]  。電報請求皇帝能夠同意對茜茜進行屍檢 [13]  ,皇帝回覆到,瑞士法律規定的任何程序都應遵守 [13]  。第二天,戈利醫生對茜茜的屍體進行的屍檢 [15]  。他發現兇器穿入了茜茜胸部的3.33英寸(85毫米)處 [15]  ,茜茜骨折的第四根肋骨刺破了肺和心包膜 [15]  ,並且在離開左心室底部之前從頂部穿透心臟 [15]  。由於刺傷茜茜的銼刀又尖又細 [15]  ,並且她又受到了來自緊身胸衣的巨大壓力 [15]  ,所以心臟周圍心包腔出血的血流量減慢,只是慢慢地滴落 [15]  。直到心包腔被血充滿之前,她的心臟都能繼續跳動 [15]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茜茜能夠從襲擊現場走上船上的舷梯 [15]  。戈利拍攝了傷口的照片,並把照片交給了瑞士的檢察長 [16]  ,但檢察長卻依照弗蘭茨·約瑟夫的指示摧毀了這些照片和屍檢報告 [15]  。
茜茜被葬在維也納嘉布遣會教堂的皇家墓穴內 [17]  ,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是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的主要安葬地 [17]  。據説在得知了茜茜去世的消息後,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曾悄悄的自言自語説:“她永遠不會知道我是多麼愛她。” [17] 
絕代風姿編輯
伊麗莎白皇后,由弗朗茲·克薩韋爾·温特哈爾特繪於1865年
伊麗莎白皇后,由弗朗茲·克薩韋爾·温特哈爾特繪於1865年
對於茜茜超凡的美貌,同時代的人留下了很多讚美之詞 [18]  。例如普魯士王儲妃維多利亞公主在一封於1862年寫給母親維多利亞女王的信中如此寫道 [18]  :“皇后使我興奮不已。她的並不完全對稱的美貌是無與倫比的。我還從末見過如此光彩和如此動人的面孔。她面孔的線條並不像肖像上畫的那麼美麗,但在整體上卻非常迷人,是任何繪畫絕對無法反映出來的,她看起來是進行了過度束身,其實對她這樣的身段根本是不需要的。” [18] 
茜茜的美貌在19世紀60年代登峯造極 [18]  。1864年,茜茜前往德累斯頓參加弟弟卡爾·特奧多爾的婚禮 [18]  。人們形容她“光彩照人”,薩克森王后稱讚她“美貌絕倫” [18]  。她穿着帶星星圖案的白色克里諾林裙,編織的髮辮上點綴着鑽石星花的形象被當時著名的畫家弗朗茲·克薩韋爾·温特哈爾特描繪在畫布上,成為她最經典的形象,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被無數人所模仿 [18]  。1864年,美國駐維也納公使在一封給母親的信中寫道 [18]  :“皇后是個美的奇蹟——挺拔苗條,絕美的身段,豐茂的淺褐色的頭髮,低矮的希臘式的額頭,温柔的眼睛,紅色的嘴唇帶着甜美的微笑,輕微美妙的聲音,靦腆但十分優雅的舉止。” [18] 
生活習慣編輯
茜茜和她的愛犬
茜茜和她的愛犬
茜茜強烈地依戀父母,特別是她的母親 [2]  。她依舊像一個孩子,那些成年人的義務和約束彷彿是強加在她身上的一樣 [2]  。她無法掌握自己的新生活,無法認清自己到底是皇帝的妻子還是年輕的母親 [2]  。結果,缺乏責任感的茜茜企圖在孩子身上重現自己的童年 [2]  。她的優點和自己能控制的東西便是她的外貌和身材,所以,她開始修飾自己的外形,並使之成為自己自尊心的主要來源 [2]  。過分地達到目標和幾乎強迫性的態度,使茜茜成為了自己美貌和身材的奴隸 [2]  。
在她的女兒索菲去世後,茜茜為了哀悼女兒甚至好幾天不願進食,在她往後的憂鬱和沮喪時期,她同樣也拒絕進食 [10]  。茜茜以前總是和家裏人一起吃晚餐,但如今,茜茜開始迴避,即使她與家人共同進餐,她也是吃得很快很少 [10]  。每當她的體重就要超過50公斤時,茜茜就會採用“禁食療法”或“飢餓療法”,這些療法中甚至包括使她自己幾乎完全禁食 [10]  。茜茜對肉食十分厭惡,所以她要麼將半熟牛排的肉汁擠進一小碗湯中,要麼就堅持將牛奶和雞蛋作為日常飲食 [10]  。
和現代很多女孩子一樣,茜茜非常喜歡敷面膜,使用的都是絕對無添加的天然材質 [18]  。例如,將草莓搗碎加上蜂蜜製作面膜 [6]  。她每天晚上都要用鮮嫩帶血的小牛肉敷臉,她認為小牛肉麪膜可以緊緻皮膚,去面部浮腫 [18]  。茜茜非常喜歡玫瑰花水和薰衣草花水,把它們噴在臉上 [18]  。此外,她還塗抹含玫瑰精油的面霜 [18]  。她還喜歡用盛滿橄欖油的熱水泡澡,以保持皮膚的光滑和彈性,有一次橄欖油過分加熱,熱油差點把皇后燙死 [18]  。洗澡之後還需要全身按摩,每天都如此。她甚至還用乾草將自己全身裹起來 [6]  。
茜茜還以她健美挺拔又苗條的身姿而聞名 [6]  。她身高172cm(5英尺8英寸),即使在懷孕4個月後,她的體重也依舊維持在50公斤(110磅)左右 [2]  。茜茜通過緊束的方法使自己的身材保持着極端的苗條 [19]  。茜茜緊束的高峯時期是在1859年至1860年期間 [2]  ,此時正值弗蘭茨·約瑟夫在意大利的政治和軍事主張遭到挫敗 [2]  ,茜茜在連續三次懷孕後也開始不再與丈夫發生性關係,而且她在與婆婆爭取孩子的撫養權一事上也慘遭失利,她便在此期間將自己的腰圍束至16英寸 [2]  。當時婦女的緊身胸衣前端的鋼絲是分離的,要用鈎子和鈎眼將前端勾牢,但茜茜胸衣前端的皮革是在巴黎製造的,更加的堅固結實,有時茜茜甚至需要花上一個小時的時間將胸衣繫牢 [2]  。事實上,茜茜的每件胸衣只穿了幾個星期,甚至皮革都不能滿足茜茜的需要 [2]  。而期盼着茜茜能夠連續不斷懷孕的索菲更是對茜茜炫耀自己誇張的腰圍一事怒不可遏 [2]  。
茜茜在波森霍芬城堡的騎馬畫像,1853年
茜茜在波森霍芬城堡的騎馬畫像,1853年
儘管經一位侍女描述,當茜茜於1862年8月返回維也納後,她飲食合理、睡眠充足並且不再束胸 [19]  。但經測量,茜茜此後所穿的衣裙的腰圍也依舊約在18 1/2至19 1/2英寸之間 [3]  。而她的腰圍也使一位黑森王子將她描述為“幾乎殘忍的苗條” [3]  。她對胖女人產生了恐懼,並把這種態度傳給了她最小的女兒瑪麗·瓦萊麗 [19]  ,當只是一個小女孩的瑪麗·瓦萊麗第一次見到維多利亞女王時,她甚至嚇壞了 [19]  。而且,為了視覺效果,茜茜乾脆連襯裙都不穿,而是穿緊貼皮膚的薄薄的皮褲,穿衣服的時候往往讓裁縫把她縫進裙子裏,而不是穿進裙子 [6]  。她還用浸濕蘋果醋的布敷在自己的腰部以上,天天帶着這塊濕漉漉的布睡覺 [6]  。
茜茜每天都要花好幾個小時進行體育鍛煉——雙槓、吊環、啞鈴、舉重、擊劍,練習強度非常大 [6]  。由於勤加練習,她到了晚年仍然可以身着緊身晚禮服套裝在各種器械上靈巧自由地來回擺盪 [6]  。而在當時非常保守的社會氣氛中,奧地利皇后在這些單槓雙槓上搖擺是一件非常不體面、令社會輿論譁然之事,當流言蜚語在報紙上到處傳播時,維護妻子的皇帝就使出查封媒體的殺手鐧 [18]  。茜茜的騎術優秀,除了常常長時間的騎馬之外,她每天還要高速暴走好幾個小時 [6]  。為了保護她的安全,往往需要一位善走的女官跟着她走 [6]  。某些時候她心血來潮,走十幾公里的長路,就不得不讓一輛馬車跟着她 [6]  。
描繪茜茜長髮的肖像畫,1864年
描繪茜茜長髮的肖像畫,1864年
茜茜還是一個美髮狂人,她有一頭美得令人讚歎的栗色長髮,頭髮像斗篷一樣,光亮又濃密,長至腿部 [18]  。她對自己的頭髮格外呵護,她自己都感嘆:“我是我頭髮的奴隸。” [18]  她每三週洗一次頭髮,洗一次頭髮要花上一整天,用各種昂貴的精油來護理頭髮,其中有白蘭地和雞蛋 [18]  。每天要花三個小時梳理頭髮,為了哄皇后開心,女理髮師會在裙子底下暗藏膠條,把掉落的頭髮粘掉,讓她以為自己沒有掉任何一根頭髮 [18]  。茜茜還把美容程序上升到宗教儀式,每次洗澡、洗頭、梳頭都以宗教儀式般虔誠神聖的態度來完成 [18]  。梳頭的時候,女理髮師要端着一個銀盤來盛她掉落的髮絲,最後端着給她過目,理髮師要為此悔過,然後跪倒在地,輕輕地説:“我始終拜倒在您的腳下。” [18]  這樣整個梳頭過程才能結束 [18]  。
由於茜茜對於“天然美”的要求過高,那些已習慣矯揉造作生活的貴婦人,無法跟隨皇后進行代價如此高昂的美容保養,她們甚至和皇后之間產生一種微妙的對立,這種對立從這位“自然之子”——來自巴伐利亞波森霍芬的鄉下姑娘,進入維也納宮廷之始就出現了 [18]  。她們習慣於用各種鞋帽、珠寶等奢侈品來襯托女性美,若有容貌上的欠缺就用脂粉掩蓋 [18]  。維也納的貴婦們從來不承認茜茜是宮廷第一美女,她們推舉克萊門斯·梅特涅的孫女、奧地利駐巴黎公使夫人波林·梅特涅侯爵夫人成為她們的時尚領袖 [18]  。
這位梅特涅侯爵夫人正好是伊麗莎白的對立面:她又黑又醜又矮又胖,還是緊身衣的反對者,但熱愛打扮自己,喜好交際 [18]  。出身名門的波林是維也納時裝的風向標,每一季時尚:各種花色、面料、鞋帽款式等等,都是由她來決定的 [18]  。這兩個年齡相近的女人因為不同的人生觀念而互相刻薄地諷刺:波林暗諷茜茜的血統不夠高貴,而茜茜則嘲笑濃妝豔抹、滿身鑽石的侯爵夫人臉醜得像熱鬧的猴戲 [18]  。
外祖父巴伐利亞的馬克西米安一世
祖母阿倫貝格的艾米麗·路易絲公主
母親巴伐利亞的盧德維卡公主
外祖母巴登的卡羅琳公主
父親巴伐利亞的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公爵
家世
雖然遭到了上流社會牴觸,但公眾還是由衷地讚美皇后“彷彿是一隻美麗的天鵝浮游在水面” [18]  。她的經典髮型風靡一時,這種“通緝令髮式”在各個階層女性的頭頂,被無數照片和油畫記錄下來 [18]  。1873年,波斯國王納賽爾丁見到茜茜之時,更是情不自禁地用法語感嘆:“啊,多麼漂亮啊”
茜茜公主(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之妻)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TSx9g3


在很多人的眼中,茜茜公主都代表著奧地利愛情的童話,但其實在現實之中這位以美貌著稱的皇后,對於自己的國家可以說根本沒有什麼大的幫助,她的自私,自戀到現在還被奧地利人記恨。
在奧地利人眼中,美麗的茜茜除了美貌根本就沒有一絲的作為皇后的責任心,她固執地認為奧地利人討厭她(實際上上流階級早期的確對她有很大的非議,主要是血統),所以她總是迴避自己作為皇后的義務,這也讓國王非常的傷心
由於茜茜很早就做了母親,但是她卻不願意行使母親的責任,她對於自己的兒女漠不關心,導致最終帝國的繼承人魯道夫王儲自殺,她才後悔萬分,並且又一次將責任推給別人,認為是別人的教育導致自己兒子的死亡,而對於女兒,她固執的認為自己的女兒醜陋從而毫不在乎女兒的感受
在茜茜非常喜歡出去旅遊,導致很多奧地利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皇后在哪裡,並且Sissi花了巨額建宮殿, 然後不喜歡, 要求炸宮殿。
在維也納,她經常受到抨擊:而在布達佩斯,她受到的是崇拜。 這也導致茜茜長年累月的讚美匈牙利而輕視奧地利。
其實說實話茜茜不是一個好妻子,一個好母親,一個好皇后,她只是一個在維也納宮廷里追求絕對自由的孤獨的佳人罷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q56boyr.html


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  

美貌與魅力征服全歐洲 史上最美皇后
2015年09月11日 15:08 社群分享
奧匈帝國的伊莉莎白皇后,被世人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圖/搜狐網)
奧匈帝國的伊莉莎白皇后,被世人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圖/搜狐網)
1898年9月10日,奧匈帝國的伊莉莎白皇后,在河畔散步時遭刺殺身亡!伊莉莎白‧亞美莉‧歐根妮(德語:Elisabeth Amalie Eugenie,稱之為「奧匈帝國的伊莉莎白(Elisabeth von Österreich-Ungarn)」,生於1837年12月24日,通常被家人與朋友暱稱為茜茜(Sisi),是巴伐利亞女公爵與公主。

她是巴伐利亞的女公爵與公主。(圖/搜狐網)
她是巴伐利亞的女公爵與公主。(圖/搜狐網)
她後來嫁給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成為奧地利皇后兼匈牙利王后,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個歐洲,被世人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茜茜公主這個名字,經常在小說、電影和動畫系列裡出現。

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個歐洲。(圖/搜狐網)
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個歐洲。(圖/搜狐網)
雖然伊莉莎白在奧匈帝國的政治影響上有限,但她已經儼然成為一個文化偶像,遭受兩次喪子之痛、與丈夫之間感情碎裂、陷入憂鬱症的苦痛,最後遭無政府主義者刺殺身亡,伊莉莎白如同在電影裡的劇情一樣,她被認為是一位,在自由精神和傳統宮廷規矩徘徊的悲劇人物。

伊莉莎白儼然成為一個文化偶像。(圖/搜狐網)
伊莉莎白儼然成為一個文化偶像。(圖/搜狐網)

 


孤獨的旅行者和狂熱的健身迷:你所不知道的茜茜公主
詩安 2019-04-11 21:36
摘要:於是王太后的妹妹帶着兩個女兒伊麗莎白(茜茜)和海倫前往奧地利的巴德伊舍行宮接受皇帝的求婚。電影劇照:茜茜成爲奧地利皇后。
茜茜公主的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這位名冠歐洲的奧地利皇后伊麗莎白,曾經滿足過人們對於公主的全部幻想,也是很多人的童年最愛。在她去世一百多年後,人們通過那部著名的德語電影《茜茜公主》(Sissi),見識到她驚人的美貌,也爲她和皇帝弗朗茨的愛情傳奇而着迷。
羅密·施耐德主演的電影《茜茜公主》
現在,一部關於茜茜公主的全新電影即將誕生,爲新觀衆重新講述這個浪漫而悲慘的故事。
據Deadline網站報道,小說作家艾莉森·帕塔基的暢銷小說《意外的皇后》(The Accidental Empress)和《茜茜:她自己的皇后》(Sisi: Empress on Her Own)已經被兩家電影公司聯合收購,即將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
從小說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關於女性賦權的故事。電影公司製片人 Patrick Wachsberger評價說:“茜茜是一位超前於她所在的時代的女性,尊嚴和優雅在她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
博物館藏:奧地利皇后茜茜油畫像
如果不是命運的安排,作爲巴伐利亞公爵夫婦的第四個孩子,又是宗室旁支公主的茜茜很難成爲龐大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后。她從小在鄉下長大,沒有受過嚴格的宮廷禮儀教育,性格浪漫而又敏感。這些特質在令人窒息的宮廷生活中幾乎是致命的弱點。
1853年,23歲的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Francis Joseph)該成婚了。他霸氣的母親索菲王太后想讓自己的侄女海倫(電影中的“奈奈”)當兒媳婦。於是王太后的妹妹帶着兩個女兒伊麗莎白(茜茜)和海倫前往奧地利的巴德伊舍行宮接受皇帝的求婚。
是命運就是這樣捉弄人,弗朗茨沒有看中海倫,卻對15歲的茜茜一見鍾情。他故意忽略掉母親安排的向海倫求婚,還告訴母親,如果他不能娶到茜茜,他就永遠不結婚。索菲王太后最後屈服了,同意了他們的婚事。弗朗茨和茜茜於1854年在維也納的聖奧古斯丁教堂結婚。
電影劇照:茜茜和奧地利皇帝一見鍾情。
婚禮是一個浪漫愛情故事的結局,卻只是現實生活的開始。
茜茜的姨媽兼婆婆索菲王太后是一位控制慾極強的人,她像對兒子一樣控制着茜茜,干擾他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導致茜茜婚後幾個星期就開始出現健康問題:每當她要下狹窄陡峭的樓梯時,她就會咳嗽,同時感到焦慮和恐懼。
電影劇照:茜茜成爲奧地利皇后。
茜茜適應不了王宮嚴格到苛刻的禮儀,也受不了咄咄逼人的婆婆。
婚後十個月,茜茜生下了她和弗朗茨的長女索菲婭,很快這個孩子就被婆婆帶走親自教育,因爲茜茜是“一位愚蠢的年輕母親”。次年茜茜又生下了次女吉塞拉,又一次被婆婆帶走。
母女分離的痛苦使茜茜天性中的憂鬱敏感被無限擴大,讓她精神開始變得非常不穩定。
1857年,茜茜和弗朗茨皇帝帶着兩個女兒訪問匈牙利,受到熱烈歡迎。但不幸的是,兩個女兒在旅行中都患上了腹瀉。次女吉塞拉康復了,但2歲的長女索菲卻不幸死去(後來她被認爲死於斑疹傷寒,那個時代的不治之症)。
維也納杜莎夫人蠟像館藏的茜茜蠟像。
長女的意外夭折使茜茜和弗朗茨的夫妻關係瀕臨崩潰,也將她推向了沉重的抑鬱期,抑鬱症從此將困擾她餘生。
1857年12月,茜茜第三次懷孕。這一次她終於生下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繼承人,也是她唯一的兒子魯道夫。生了兒子並沒有揚眉吐氣,因爲孩子又被婆婆帶走了。茜茜就像一個生育機器一樣,她的命運就是不斷生孩子直到生下王位繼承人爲止。但無論她生多少孩子,她都沒有撫養權。
茜茜開始想盡辦法遠離維也納的霍夫堡皇宮,她將那裏稱爲“監獄要塞”。孤獨的茜茜經常前往希臘、英格蘭、愛爾蘭、瑞士和匈牙利旅行。
奧地利皇帝、茜茜和兒子魯道夫(中)
生活壓抑又被剝奪了做母親的歡樂,茜茜開始覺得自己令人欣賞的唯一品質就是她的外貌。
於是她將外貌作爲她自尊的主要來源,以一種強迫性的完美主義,讓自己成爲外貌和形象的奴隸。她通過禁食和過度運動將自己的體重嚴格維持在110磅(50公斤)以內——對於一位身高1.72米的女性來說,這幾乎是個苛刻的要求。
根據很多史料記載,每當茜茜的體重超過50公斤時,她就會採用“禁食治療”或“飢餓治療”——好幾天不喫飯,或者喫得極少。她還會穿那種用皮革製成的堅硬的繫帶緊身胸衣,保持腰身的極度苗條。黑塞王子曾將她形容爲“幾乎不人道的苗條”。
除了禁食,茜茜還培養出極其嚴格的、幾乎是斯巴達人的運動習慣。
她住的每個城堡都配有健身房,臥室裏裝着墊子和平衡木方便她每天早晨練習;行宮裏裝着一面巨大的鏡子,以便她可以糾正每一個動作。她還經常每天騎好幾個小時的馬。在她生命的最後幾年,爲了不增加體重,茜茜每天洗三次蒸汽浴。
奧地利皇后茜茜的油畫像
曾經傳頌一時的愛情在經歷了諸多傷害、痛苦之後終於迎來了轉機。
茜茜旅行多次,很喜歡匈牙利。她對這個國家及其文化產生了濃厚的感情,並學習了匈牙利語。茜茜相信匈牙利人應得到更大的自由和尊重,於是後來說服弗朗茨皇帝與匈牙利人妥協,使匈牙利成爲奧匈帝國的平等夥伴,最終促成了奧匈帝國雙重君主制的確立。1867年6月份弗朗茨和茜茜正式加冕爲匈牙利國王和王后。作爲加冕禮物,匈牙利向皇帝夫婦贈送了位於布達佩斯附近的一棟鄉村住宅格德勒。這次加冕典禮也促成了茜茜和弗朗茨的團聚和複合。
在她拒絕生育十年後,茜茜再次懷孕了。她決定留在匈牙利等待這個孩子的出生。由於茜茜對匈牙利的忠誠,她在匈牙利非常受歡迎。她告訴匈牙利人,如果她生一個男孩,就叫他斯蒂芬——這是匈牙利守護神的名字。但最後她生下的是女兒,取名瑪麗·瓦萊麗。
由於這個孩子是在加冕禮十個月後出生,因此被稱爲“匈牙利孩子”。茜茜決定獨自撫養小女兒,她把所有壓抑的母性都傾注在這個孩子身上。與此同時,她強硬的婆婆索菲王太后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她於1872年去世。
茜茜(左一)和奧地利皇室成員。
茜茜的生活中始終伴隨着失去孩子的痛苦,這種痛苦也不斷地加深她的抑鬱症狀。
長女索菲2歲時意外夭折後,已經成年的兒子魯道夫又殉情自殺。因此,茜茜在她生命的盡頭只穿着黑色連衣裙,並在歐洲各地旅行以減輕她的痛苦。她漫無目的地穿越整個大陸和北非,拒絕警察保護,渴望死亡,決心“遊遍全世界......直到我死亡並被遺忘。”
茜茜和奧地利皇帝以及兒子魯道夫夫婦
茜茜在60歲的時候死於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盧切尼的刺殺——他刺殺對象原本不是茜茜。
得知了茜茜的死亡,弗朗茨皇帝第一反應怕她是自殺,後來得知真相後曾悄悄地自言自語說:“她永遠不會知道我是多麼愛她。”
當她去世時,沒有一個國家比匈牙利更悲痛。
當茜茜的屍體被送回維也納舉行葬禮時,她棺材上的銘文上寫着:“伊麗莎白,奧地利皇后”。匈牙利人對此感到憤怒,爲了平息匈牙利人的怒火,“和匈牙利王后”一詞被匆匆加入到棺材的銘文中陪同她一起下葬。
奧地利皇后茜茜
茜茜一生都在渴望和平和幸福,但她生命的悲劇在於她從未真正找到過。如果她與一個小王子結婚,她的一生會更幸福,但她的命運卻是成爲奧地利皇后,這是她一切悲劇的起因。
在茜茜的詩中,她曾經寫到:
“我愛過,我活過
我在世界各地遊蕩
但從來沒有得到過我苦苦追尋的一切。“
孤獨的旅行者和狂熱的健身迷:你所不知道的茜茜公主 - 雪花新闻 https://bit.ly/3Gw1C0k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西(上)~19世紀的〔黛安娜王妃〕--奧匈帝國法蘭茲約瑟夫皇帝的愛妻〔伊麗莎白皇后〕--〔西西/Sissi〕(上) - 第凡內早餐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GsGatc
在二十世紀的皇室人物中 黛安娜王妃( Diana,Princess of wales)無疑是最有名的
她的美貌 名聲 愛情 婚姻 私生活都是世人眾所矚目的焦點
但是在十九世紀也有一位名氣與黛妃不相上下的歐洲美人
那就是奧匈帝國的皇后--巴伐利亞的伊麗莎白(Elisabeth of Bavaria, 1837--1898)
不過世人較為熟知可能是她的小名--”西西(Sisi/Sissi)”
雖說我對奧地利的歷史一直很感興趣
但自己也是直到2000年的夏天在閱讀維也納的相關介紹時
才從它的歷史資料初次聽說這位十九世紀的一代美人
當時讀著西西的簡傳 從她跟丈夫感情不睦
生活上有點折磨自己的身體 以及喜歡跟同性為伴的情形看來
我還以為她有女同志的傾向呢(事實當然不是如此)
之後幾年我對她的注意力逐漸淡去
直到今年在瀏覽網站時 無意間又發現西西的簡傳
這篇文章讓我對她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又重新燃起我對她生平的興趣
在遠東地區 可能是年代已經久遠 媒體觀注焦點的不同
加上我們跟奧地利的關係亦不密切
所以認識西西的人不多(連我這個對奧地利歷史很感興趣的的人也不熟悉)
不過1860年代她已是歐洲公認最美麗的王室成員
在十九世紀後期擁有跟黛安娜王妃於現代般的偶像地位
而且在奧地利與德國跟說日耳曼語的地區
西西已被視為神話人物
不過伊麗莎白皇后並不只以美貌聞名
更令人意外的是她對繁瑣枯燥宮廷生活的逃避
以及對自由的追求(無論是對自己地位 ,孩子教育或她摯愛的匈牙利)
還有她令人悲嘆不已的悲劇性死亡
這似乎和黛安娜王妃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也難怪後人會把她們相提並論
我對西西的認識其實還不算深入
所以只能就看過讀過的傳記資料做個簡單的介紹
以下就是我的整理:
1837年的聖誕夜 伊麗莎白 .艾蜜莉 .尤金妮.馮.偉特斯巴哈誕生於慕尼黑
她是日耳曼境內巴伐利亞王國公主盧鐸薇卡
跟馬克斯公爵(兩人是表兄妹關係)的次女
成長於波瑟霍芬城堡跟慕尼黑
從幼年時代 她就被家人跟朋友稱為”西西”
馬克斯公爵在巴伐利亞並非是個重要人物
由於他並非屬於偉特斯巴哈家族的皇家支系
因此在宮廷並沒有職責(不過他真的是個大帥哥 畫像上他的俊美令人驚豔)
跟妻子的感情也不親密
他喜歡跟學者討論哲學 喜歡寫詩 喜歡彈齊特琴 喜歡旅行 喜歡四處流浪 喜歡馬戲團
喜歡長途漫步 喜歡騎馬 喜歡大自然 喜歡游泳 喜歡下等階層---而這些興趣都遺傳給了女兒
馬克斯公爵也不常照顧孩子 但偶爾會帶西西到教堂
或自己彈齊特琴 讓西西跳舞 贏得周遭觀眾的賞錢
西西也學會了巴伐利亞的方言
我想幼年的經歷對西西應該有很大的影響
雖然他們有教授跟家庭老師 卻不用學習貴族化的舉止
這種帶點自由自在 無拘無束的吉普賽風味的生活對她一定有著相當程度的吸引力
直到晚年 她仍會懷念著以前四處雲遊的日子
所以嫁到奧國後 她才會不適應嚴謹刻板的宮廷生活
一心只想逃開維也納的上流社會 過著閒雲野鶴般的旅居日子
當個永遠不留在自己國家的皇后
至於西西的母親呢 則對丈夫的無視名利非常失望
因此致力為子女闢尋好的歸宿
1853年時 盧鐸薇卡跟她姐姐--也是西西的姨媽--蘇菲女大公(Archduchess Sophie of Austria,1805-1872)決定促成她倆的孩子
18歲的海倫娜公爵小姐跟22歲的奧地利皇帝法蘭茲約瑟夫(Francis Joseph,1830-1916)結為夫婦
雖然這對表兄妹幾乎不認識
15歲的西西陪著媽媽姐姐一起去奧國皇帝夏天避暑勝地Bad Ischl相親
結果呢 皇帝表哥卻對西西表妹一見鍾情
兩個母親雖然有些驚訝 但仍高興此行能順利解決某個孩子的婚姻問題
只有海倫娜是失望的
回去波瑟霍芬城堡後 西西開始一系列”如何成為一個帝國皇后”的課程
她必須學習哈布斯堡宮廷禮儀 貴族談吐 試穿無數繁複且不舒服的衣裳
熟讀奧地利歷史 接下來還是多不勝數的宮廷禮服試穿
當然 習慣自由的西西一點都不快樂
縱然這是為了跟她喜歡的表哥結婚作準備
隔年四月 才16歲的巴伐利亞王國西西公爵小姐 變成了大奧地利帝國的伊麗莎白皇后
(還有匈牙利王后 波希米亞王后等等一大堆的附屬頭銜)
雖然是自己妹妹的女兒 但蘇菲女大公(由於其夫未登上王位 所以沒有皇后頭銜)卻不怎麼關心西西
她的目的只是想訓練外甥女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后 也不管西西願不願意
事實上 蘇菲女大公在歷史是以跟她長媳的惡劣關係聞名的
法蘭茲約瑟夫則對母親唯命是從 很少為了年輕的妻子講話
傲慢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員也看不太起出身比他們低的年輕皇后
不管如何 她還是為丈夫連續生下了三個兒女(十年後又有第三個女兒):
長女蘇菲(Archduchess Sophie of Austria,1855-1857) 次女吉絲拉(Archduchess Gisela of Austria,1856-1932) 跟長子魯道夫(Rudoph, Crown Prince Of Austria,1858-1889)
可是伊麗莎白卻被排除在孩子的養育之外
小孩全由蘇菲女大公跟撫養 住在她的公館之內
西西無法干涉 甚至也難得跟兒女們接觸
在1857年 奧皇夫婦訪問匈牙利時
伊麗莎白強調長女應該伴隨他倆而去
只是小蘇菲公主卻在那邊生病去世了--
這點就常被旁人用來當做西西不適合當一個母親的證據
1858年 在眾所期待的男性繼承人魯道夫王子出生之後
西西與法蘭茲約瑟夫感情不佳的情形象就端上了檯面
兩人性格本就有差異 加上法蘭茲約瑟夫的不忠(在外已有情婦)
西西越來越古怪的行為
(她的家族有遺傳性的精神不穩疾病 像她的表弟路德威格二世就是個著名的例子)
只有使得這段婚姻有如觸礁之舟
接下來幾年 伊麗莎白的健康情況開始不佳
於是從1860年夏季起 因身體不適之故
開始離開維也納回到波瑟霍芬城堡休養
其實導火線是她發現丈夫的不忠而引起家庭紛爭
不過主因還是在於要逃避支配慾旺盛的婆婆跟冷漠的哈布斯堡宮廷
雖然西西仔細思考後曾暫時回到維也納 但仍解決不了事情起因
很快的她又”生病”離開首都去休養了
隨著時間的進展 西西的旅行時間越來越常 次數也越來越頻繁
許多報導都指出其實她看起來十分健康
直到她從返回維也納後 西西的健康才開始惡化
(官方聲稱她有身體疾病 但醫生檢查的結果則是精神跟心理上的問題 就如前面提及的)
所以接著又是另一次的旅行 逃離她所厭惡的哈布斯堡宮廷
我想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 伊麗莎白得的是心病
一個原本習慣無居無束日子型態的少女當然無法溶入刻板正式的王室生活
況且在這邊丈夫不支持她 婆婆厭惡她 亦無知心朋友 上流社會又看輕她
連撫養親生孩子的權利都被剝奪了
難怪西西會想逃避這外表看似迷人 其實對她十分冷酷的維也納
因為伊麗莎白發覺只要遠離婆婆跟哈布斯堡宮廷
她的身心情況就會很快好轉
起先西西是回去家鄉巴伐利亞 後來將足跡轉向歐洲各地
希臘 義大利 地中海群島 德國 匈牙利 英國 法國 瑞士 荷蘭
西班牙 葡萄牙 馬德拉群島(葡屬大西洋島嶼)
羅馬尼亞 土耳其 埃及 塞浦路斯 北非等地
除了北歐之外 西西有生之年 幾乎走遍了整個歐洲跟地中海國家
(其中希臘的科孚島因她長期駐留而聞名)
今年我重讀西西的傳記後 這是讓我比較驚訝的第一點
伊麗莎白並不是個小公國或貴族的妻子
而是身為一位堂堂大帝國 眾人稱羨與注意的尊貴皇后身份
(只要你不在意那些繁縟的宮中禮節的話)
但她卻寧可在外流浪 也不願留在金碧輝煌的皇宮跟繁華的都城之中
逃避哈布斯堡的枯燥宮廷 水火不容婆婆 還有不忠的丈夫
我想西西一定有很強烈的決心與堅定的個性
如此才有辦法達成自己的心願 並承受輿論的批評跟反對者的攻擊
(何況她在維也納上流社會並不受歡迎)
將大半生都花在雲遊四海上
不過這倒讓她成為歷史非常少見的吉普賽生活方式的皇后
西西越來越少回去維也納
雖然她仍會因孩子之故回奧國或在外地和他們相聚
但她跟丈夫的感情一直維持著冷淡的關係
偶爾也有例外 在1862年 伊麗莎白難得為了法蘭茲約瑟夫的生日回到維也納
但那是因為她父親的命令
1865年 在跟夫婿一次短暫的和解後 西西被迫採取行動
一位負責魯道夫教育的人士要求皇后的幫助
在皇帝的命令下 七歲的小王子開始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
這位人士擔心軍隊那種虐待狂似的教育會危及敏感脆弱的皇太子的生命
西西立刻對丈夫下了最後通諜:
假使法蘭茲約瑟夫不讓她來負責孩子们的教養直到他們成人
或主導任何有關她私人生活上的事情
她將正式離開他 結果呢 皇帝讓步了
此後魯道夫的學院教育將優先於軍事訓練
經過數次的長途旅行 西西改變的不只是健康情形
她變得更有自信 更有活力 而且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甚至有點予取予求)
西西再也不是那個任人操縱在手 宛如德勒斯登瓷器娃娃般的玩偶了
24歲的伊麗莎白正處於她美貌的高峰
事實上 在1860年代初期的她已是歐洲公認最美麗的皇室成員了
連法蘭茲約瑟夫都再度成為他妻子的崇拜者
就在這時候 西西已能得到她想要得到的事物
也能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
而她的首要目標呢 只有一個--那就是儘可能的逃離維也納--那個永遠無法讓她感到舒服的地方
除了美麗之外 西西還以她的穿著 對歐洲時尚流行的常識跟影響力
喜好寫詩 自我中心 節食以及運動養生的習慣著名
她對運動非常狂熱 特別是自小就喜歡的騎馬
西西可說是當時歐洲著名的女騎士之一
此外 伊麗莎白還以擁有數位有名的愛人著稱
在幾位情人中 尚包括了著名的英國人 喬治” 貝” 彌得頓 --一個英俊的蘇格蘭人
(據說他是英國首相邱吉爾夫人的親生父親)
不過提到愛情 這也是讓我感到驚訝的另一點
我看過不少伊麗莎白的照片
西西給我的印象是那種看起來高貴優雅 端莊賢淑 氣質非凡的十九世紀淑女
很難讓人把她跟婚外情聯想在一塊
不過人本來就不能以相論人 在西西那高雅的外表下
相信也隱藏著強烈的情感 既然婚姻不幸福 那她也要有可以宣洩的管道
但傳記上記載 伊麗莎白皇后渴望的並不是那種肉體之愛
而是比較傾向精神上的情感交流
或許這也是她跟當時那種流行風流韻事的歐洲上層社會相異之處吧
雖然伊麗莎白皇后被譽為19世紀的黛安娜王妃
不過她的影響倒非在政治 而是時尚 文學 美貌 戲劇比較偏向文化方面
所以在以國家政經軍事為要的史書中較少提及到她
除了一次例外--那是有關她摯愛的匈牙利爭取憲法自由活動
提起匈牙利 倒是要先說明一下它們跟西西的關係
自從1857年首次拜訪布達佩斯後 她就喜歡上了這個國家
在維也納受到婆婆蘇菲女大公欺凌跟貴族輕視的西西
卻在這邊得到完全相反的對待
匈人--無論是貴族或人民--皆回報給這位”美麗女神”全心全意的崇拜與摯愛
就因為西西幾乎獨佔了(當然她不是故意的)匈牙利人民的敬愛
她又得罪了婆婆跟奧地利貴族 這使得他們又妒又羨
伊麗莎白開始學習他們的語言 很快地就能說得一口流利的匈牙利話
她還在此找到一位摯友--艾達佛倫西­--這是她一生最信任的人
在1866年普奧戰爭落敗後 多種族奧地利帝國再度陷入不穩狀態
尤其是匈牙利的叛亂活動最使當局頭痛
在1848年的革命風潮後 身為奧國統治區的匈牙利失去了自己的憲法
現在它們要求的倒不是獨立 而是建立雙元王國--也就是兩個政府 但由同一個君主統治
因此皇帝仍然是奧皇
但在政治上採取保守觀點的法蘭茲約瑟夫當然不肯答應
布達佩斯自由活動代表如吉烏拉安德拉西伯爵積極跟伊麗莎白皇后接觸
她成為匈牙利跟法蘭茲約瑟夫之間的調停者
在西西努力的勘旋下 法蘭茲約瑟夫終於答應了
原來的”奧地利帝國”變成了”奧匈雙元帝國”
六月他們在布達佩斯另外又加冕為匈牙利國王跟王后 承認了匈國的政治地位
這段時間 西西夫婦感情有短暫的回溫
隔年四月 她產下了第四個孩子--她最鍾愛的三女瑪麗-瓦雷莉
這回伊麗莎白堅持要自己撫養
在往後的日子 她給了瑪麗-瓦雷莉比次女與長子更多的關愛與情感
並帶著她周遊列國 以彌補她被剝奪無法養育前幾個孩子的遺憾
魯道夫 就跟他母親一樣 是個自由派 反貴族 共和思想 以及匈牙利的支持者
儘管他們在政治 文學 宗教等有相同的觀點
但彼此的關係卻不親密
的確 在伊麗莎白皇后要求負責孩子的教養成功後
她就對這個唯一的兒子不感興趣了(真是有點奇怪的母親)
魯道夫跟父親的關係更差
軍人出身的法蘭茲約瑟夫並不了解兒子自然科學上的興趣
拒絕讓他進大學(不過我看歷史 當時的皇家大部份都是請專人負責教育的)
而且即使魯道夫年近三十時
皇帝仍不讓他未來的繼承人擔負起處理帝國事務的責任
這被強迫的無所事事讓皇太子越來越失望
他的健康情況一向就不好 婚姻亦然
他跟比利時公主史蒂芬妮的感情並不很融洽
因此向外界的女人尋求慰藉 結果又得到性病
這使得魯道夫必須常使用嗎啡跟酒精抑制痛苦
諸多痛苦的因素導致他在1889年先射殺17歲的情人瑪麗維特絲拉女男爵
再舉槍自殺 成為國際聞名的”梅耶林事件”
(梅耶林是他狩獵小屋的名字 奧黛麗赫本還曾在1954年演過這個故事的電視版)
西西起初表現得很冷靜 還是她去告訴丈夫這件事情的
但她的痛苦在隨後幾天便爆發出來了
她先怪罪媳婦不夠愛夫婿
但更不能原諒自己沒有給兒子更多他應該從母親身上得到的情感(或許比媳婦給的還少)
由於自殺的人不能在教堂舉行葬禮 所以必須改稱王子是因為發瘋才會致死
伊麗莎白相信這是因為魯道夫遺傳到她偉特斯巴哈家族的精神疾病血統
從此後西西便全面改穿黑色服飾 還被稱為”黑衣女人”或”傷痛之母”
她一直未能從這場悲劇中復原 甚至有自殺的想法
在世上她只看到不幸 也漫無生活目標
不再寫詩 也放棄了自小熱愛的騎馬
過得像行屍走肉一般
不過她跟丈夫的關係反而比以前改善多了--但卻是以一種異於常人的方式:
兒子死後 法蘭茲約瑟夫變得更加落寞了 伊麗莎白看出這個情形
便為他安排數次與女演員凱薩琳娜舒拉特的會面
這位被皇帝稱作”可愛 和善的女朋友”的舒拉特小姐成為他的情婦
為他晚年帶來不少慰藉
法蘭茲約瑟夫也很掛念妻子 願意不計代價 希望有人能帶給她一個微笑
兩人在此刻似乎昇華成一種恬淡卻和諧的摯友關係了
就算已沒有生活在一起 卻反而更懂得為對方著想
可是西西並沒有像丈夫有”可愛 和善的好朋友”--除了匈牙利的吉烏拉安德拉西伯爵
(有人謠傳這也是西西的情人之一 ) 但他也在1890年去世
加上這年她最愛的小女兒瑪麗-瓦雷莉也結婚了
伊麗莎白皇后更加孤獨了
19世紀的〔黛安娜王妃〕--奧匈帝國法蘭茲約瑟夫皇帝的愛妻〔伊麗莎白皇后〕--〔西西/Sissi〕(上) - 第凡內早餐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GsGatc
出處: 19世紀的〔黛安娜王妃〕--奧匈帝國法蘭茲約瑟夫皇帝的愛妻〔伊麗莎白皇后〕--〔西西/Sissi〕(上) - 第凡內早餐 - udn部落格 https://blog.udn.com/OrientExpress/9459240#ixzz7lG2KtIiB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德語:Franz Josef I;匈牙利語:I. Ferenc József;1830年8月18日-1916年11月21日),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1] (1848年-1916年在位),德意志邦聯主席(1850年-1866年在位)。在他近68年的統治中,獲得大多數國民的敬愛,因此在晚年被尊稱為奧匈帝國"國父"。

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
1853年皇帝刺殺事件
弗朗茨·約瑟夫是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之長孫,也是弗蘭茨·卡爾大公與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巴伐利亞王國蘇菲公主的長子。1848年,其伯父、奧地利皇帝費迪南德一世宣布遜位。在母親蘇菲的勸說下,其父弗蘭茨·卡爾宣布放棄皇位繼承權,18歲弗朗茨·約瑟夫繼位為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倫巴第國王、波希米亞國王,稱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他登基後,任命貴族施瓦岑貝格為首相展開強勢外交,成功瓦解了1850年由普魯士領導的埃爾福特聯盟,使普國統一德意志的夢想破滅,被迫簽訂奧爾米茨條約(普魯士稱為「奧爾米茨之恥」),讓奧地利在俄國支持下,重新主導德意志邦聯;但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奧聯盟徹底瓦解,讓普魯士宰相俾斯麥能在1860年代統一德意志。1852年施瓦岑貝格早逝,他任命亞歷山大·馮·巴赫男爵為首相,展開了被稱為“巴赫專制”的高壓統治(1852-1859年),鎮壓新聞自由和恢復私刑審判,將帝國帶向開明專制統治,對於凝聚帝國的向心力是適得其反。
1851年的約瑟夫皇帝
1853年2月18日,約瑟夫一世遭刺客刺傷卻未喪命,犯人被逮捕處死。約瑟夫一世藉由這次刺殺事件將自己打造為受害者,開始他的形象塑造宣傳工作。宣傳伴隨他一生,此後只要約瑟夫一世家族新添一樁悲劇,子民對皇帝的同情和支持就增加一分,使約瑟夫一世維持高民意支持度。
1854年,與姨表妹伊麗莎白郡主(小名茜茜)結婚,茜茜的父母是巴伐利亞的邁斯米利安公爵和露多維卡公主,她的母親與約瑟夫的母親是姐妹關係。
1859年,被法國-撒丁聯軍打敗,被迫簽定和約,放棄倫巴第。首相巴赫下台負責,皇帝在1860年放棄君主專制,改行君主立憲制、頒布憲法,保障了平民以及特別是貴族的權利。
1864年,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聯合普魯士發動丹麥戰爭,奪取丹麥統治下的德意志領土。
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戰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並被排除在德意志事務之外,同時被迫將威尼斯共和國歸還給普魯士的同盟意大利王國。
1867年6月8日,他與匈牙利貴族達成和解,加冕為匈牙利國王,戴上聖斯蒂芬王冠,建立了奧匈帝國。二弟奧地利大公兼墨西哥皇帝馬西米連諾在6月19日被墨西哥革命黨槍斃,沒留下任何子女。
1878年,佔領奧斯曼土耳其領土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一帶。
1889年,其子奧地利皇儲魯道夫在梅耶林與情人自殺,於是立三弟的長子弗朗茨·費迪南德為新皇儲。1895年2月27日,兼任德國元帥。1898年,伊利莎白皇后(茜茜)在日內瓦湖畔被一位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以錐子刺死。同年約瑟夫在喪妻的陰影下,舉辦登基五十週年的慶祝典禮,匈牙利人愛戴伊利莎白皇后並沉痛哀悼,也跟慶典中的奧地利人一樣,都對約瑟夫皇帝的喪妻悲痛表示同情,這代表皇帝廣受支持。[2]
1899年,他被迫允許弗朗茨·費迪南德大公以貴庶通婚的方式娶波希米亞(今捷克)女伯爵蘇菲·肖特克為庶妻,庶妻和其子女不能享有或繼承他的皇室頭銜或繼承權,庶妻和皇室夫婿不能在公共場合一起出現,她也不能出席任何皇室活動。
1900年,奧匈加入八國聯軍出兵中國,設立天津奧租界。
1908年,奧地利慶祝了弗朗茨·約瑟夫(Franz Joseph)上台60週年。在維也納帝國大街(Ringstrasse)舉行遊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和所有德國君主訪問了維也納的弗朗茨·約瑟夫。匈牙利官方沒有參加慶祝活動。
1910年4月,弗朗茲·約瑟夫皇帝在霍夫堡遇到了當時的美國前總統和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西奧多·羅斯福。皇帝稱自己是老派的最後一個君主,並談到他的職責是保護我的人民不受政治家的侵害。
1914年,其侄奧地利皇儲弗朗茨·費迪南德大公與庶妻霍恩貝格女公爵蘇菲在波黑首府薩拉熱窩遇刺。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由對塞爾維亞王國宣戰,隨後德意志帝國、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及奧斯曼帝國加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6年,86歲高齡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因肺炎駕崩,弗朗茨·費迪南德的侄兒卡爾即位為奧匈帝國皇帝。在11月30日舉行的葬禮之際,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次展現了自己的全部光彩。已故皇帝的棺材從霍夫堡宮帶到聖斯蒂芬大教堂的安魂曲,維也納所有教堂的鐘聲響起,路邊成千上萬的送葬者表示同情。葬禮隊伍從Schweizerhof上空經過Heldenplatz,然後在Ringstrasse上越過歌劇院和戰爭部,越過Franz-Josefs-Kai和Rotenturmstrasse到聖斯蒂芬大教堂。大侄子和繼承人卡爾一世領導了葬禮隊伍,其中包括盟國,所有德國王子和哈布斯堡王朝的代表。弗朗茲·約瑟夫(Franz Joseph)被埋葬在維也納市中心的皇家地下室中,與他的妻子和兒子相鄰。
弗朗茲·約瑟夫(Franz Joseph)的逝世和葬禮被一些同時代人視為是君主制即將垮台的預兆,君主制在1918年11月解散。弗朗茲·約瑟夫(Franz Joseph)是最後一個死於歐洲帝國的皇帝。
統治風格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1852)
終其一生,約瑟夫都維持著儉樸勤奮的生活風格,他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洗冷水澡,睡行軍床,能熟練運用他的子民的八種語言,並且非常虔誠,也具有一定的治國才能,但他的時運不佳,加上缺乏戰略家的高瞻遠矚,使他的統治經常是減低失敗後的打擊,挽救一個不合時宜、非民族主義的王朝體系。
1867年加冕為雙元的匈牙利使徒國王
就個人來說,弗朗茨·約瑟夫基本上是一個的保守主義者,厭惡自由主義帶來劇烈衝擊的變革,因此他不是一個目光長遠、眼界開闊的計劃型人物。他擅長之處是形象塑造、隨機應變、權變妥協,以及策劃新交易和新的利益分配,因此他不斷尋找妥善的權變策略以力行中央集權、鐵路建設,最終在1866年普奧戰爭失敗之後,立刻在隔年與馬札爾地主和菁英妥協,建立出更得民心的奧匈雙元帝國。[3]
弗朗茲·約瑟夫一世皇帝接管政府(1848年革命)後於1849年3月4日制定的帝國憲法從未實施,直到1859年對拿破崙三世的大敗,使憲法改革不可避免。
1867年6月8日,弗朗茲·約瑟夫(Franz Joseph)在Ofen的Matthias教堂(自1873年布達佩斯)被加冕為匈牙利的使徒國王,並建立了奧地利-匈牙利雙元帝國。弗朗茲·約瑟夫(Franz Joseph)拒絕了所有改革計劃(包括他的指定繼任者弗朗茨·費迪南德(Franz Ferdinand)的計劃,這是大奧地利國的構想)。在國會大廈,奧地利議會和匈牙利國會大廈中,由於民族利益的衝突,也沒有進行根本的改革計劃。君主和議會無力進行改革,為推動奧匈帝國人民的獨立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並最終導致了多民族國家在他去世後和戰敗後的瓦解。
在他的長期統治下,猶太人獲得了很多權利,並將他視為保護人。狂熱的反猶主義者甚至將弗朗茲·約瑟夫(Franz Joseph)稱為“猶太皇帝”,因為他鑑於卡爾·盧格(Karl Lueger)的反猶傾向一再拒絕任命其為維也納市長。
當奧地利在185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宣布中立時,俄羅斯感到失望。後來,兩個大國的利益也在巴爾乾地區發生了衝突。
1866年德國戰爭失敗後,奧地利也失去了威尼托(Veneto)並退出了全德國的政治。俾斯麥實施“小德國解決方案”,德意志聯邦終止。
奧匈帝國與德意志帝國組成了兩個同盟,在意大利加入後被稱為三國同盟。
1903年皇帝秘密會議期間行使了他的獨占權,透過克拉科夫主教賈恩·普齊納·代·科西爾斯科,否決國家的樞機主教秘書馬里亞諾·蘭波拉德爾當選為新教皇。弗朗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拒絕蘭波拉德爾(Rampolla)成為教皇的決定,大概是因為蘭波拉德爾對法國的友好態度。其結果是,威尼斯宗主教朱塞佩·薩托樞機被選為新教皇的庇護十世,他隨即廢除天主教君主的獨占權權利。
1908年,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正式吞併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1911年12月,弗朗茲·約瑟夫(Franz Joseph)辭退總參謀長弗朗茲·康拉德·馮·霍岑多夫(Franz Conrad vonHötzendorf)。原因在於康拉德(Conrad)不斷呼籲進行預防性戰爭,而皇帝則堅決拒絕。
第一次世界大戰意大利宣布中立。1915年,意大利成為協約國的一員,該協約國承諾犧牲奧匈帝國。
當弗朗茲·約瑟夫(Franz Joseph)在1916年去世時,戰爭尚未結束,但是君主制已經受到嚴重削弱。在1917年參戰的協約國和美國,將解散奧匈帝國列為戰爭目標
頭銜
弗朗茨·約瑟夫不僅是奧地利皇帝及匈牙利國王,而且還擁有一長串其它的王冠和稱號。其中一部分(如大部分意大利方面的)只有名義上的意義,另外的一些,如耶路撒冷國王,其實際作用只是為了紀念某一段歷史。帝國的每一個小學生都必須能夠背誦所有這些稱號,他們具體如下:
受上帝護佑的奧地利皇帝;匈牙利的使徒國王和波希米亞、達爾馬提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加里西亞和洛多梅里亞王國、伊利里亞、倫巴第和威尼斯的國王;耶路撒冷國王;奧地利大公;托斯卡納和克拉科夫大公;洛林、薩爾茨堡、施蒂利亞、克恩滕、卡尼鄂拉和布克維納公爵;尼伯龍根大侯爵;摩拉維亞伯爵;上、下西里西亞,摩德納、帕爾馬、皮亞琴察、瓜斯塔拉、奧斯威辛和扎托爾,拉古薩公爵等。
紀念
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俄羅斯在北極的島嶼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

歐洲歷史上各國的「皇帝」,意義和權力可以差很大! | 即食歷史 Cuphistory https://bit.ly/3OpgWxM
在歐洲歷史上「皇帝」這個頭銜,跟華夏文明中君權高度集中的「皇帝」概念極不同。「皇帝」所蘊含的意義,也隨著歐洲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雖然在歐洲歷史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曾是君主制國家,但可不要以為每位君主都可以自稱為「皇帝」。要能稱為「皇帝」,需要有法統和理據支持。至於是什麼法統和理據呢?讓我們簡述一下歐洲歷史上曾經使用「皇帝」頭銜的歐洲國家1,及它所代表的意義。
羅馬帝國皇帝(凱撒、奧古斯都)
羅馬分開三個時期,分別是王政、共和和帝政時期。前二七年,羅馬進入帝政時期。首位統治者屋大維(Octavius)是第一位使用「皇帝」頭銜的人。所謂「皇帝」,是華文世界的一種意譯,其語源源於一個拉丁詞「Imperator」。「Imperator」字面上解作「大元帥」,共和時期是用來讚美戰功彪炳的指揮官,帝政時期則是羅馬軍團最高統帥的意思。
羅馬進入帝政時期後實行「元首制」(Principate)。所謂「皇帝」,其實是指一連串公職及榮譽稱號2集中於一人身上的公職綜合體。亦即是說,「皇帝」的權力基礎來自羅馬法,並只限於法律認可的範圍,「皇帝」不能為所欲為。
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
羅馬帝國皇帝還有兩個專有稱號—「奧古斯都」(Augustus)和「凱撒」(Caesar)。前者是屋大維為了讓「皇帝」這一公職綜合體得到較尊貴的意義而特意創造的,使其與超越一般人甚至其他政治人物的身份地位。「奧古斯都」本意就是解作「尊貴的」,這一稱號後來被歷代羅馬帝國皇帝使用。至於「凱撒」,則代表屋大維合法繼承前任獨裁官凱撒(Julius Caesar),他本身也是凱撒的養子和指定繼承人3。凱撒在共和時代晚期結束了政治混亂,成為最高權力者,屋大維繼承了其名號從而取得統治羅馬的合法性,「凱撒」也因而從此成為了「皇帝」的代名詞。
「凱撒」這稱號逐漸成為後來的歐洲國家「皇帝」的語源。例如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帝國與奧地利帝國的皇帝稱「Kaiser」,俄羅斯帝國皇帝稱「Tsar」,這兩個詞本身就來自「Casesar」的變異。即使羅馬帝國壽終於四七六年,爾後在歐洲出現的「皇帝」,其實法理上都是繼承自「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
亦即是說,如果你在歐洲要當皇帝,你也只能當羅馬帝國的皇帝,其他皇帝在法理上都是不合法的。
拜占庭帝國皇帝(巴西琉斯)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又稱東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三九五年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後東部政權的延續。晚期的羅馬帝國,經過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和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大幅改造和加強皇權後,「元首制」已經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君權極度集中的「君主制」(Dominate)。這種「君主制」極具東方專制帝國的色彩。從那時起,羅馬人由「元首制」裡的「公民」,變成「君主制」裡的「臣民」,皇帝由「國家公僕」變成「國家主人」,君權由「法授」變成「神授」。這種專制統治,由拜占庭帝國皇帝繼承延續至一四五三年覆亡。
因為是晚期羅馬帝國的延續,拜占庭帝國皇帝因此擁有近乎絕對的權力。君權凌駕教權,曾造成八至九世紀君權與教權劇烈鬥爭的「聖像破壞運動時代」(Iconoclasm)。然而要注意的是,皇帝還是受到勢力龐大的軍事貴族制肘。早期的拜占庭帝國皇帝延續羅馬帝國傳統,仍會使用「奧古斯都」作為「皇帝」的代表稱號,不過七世紀後希拉克略皇帝(Heraclius)統治時期,國家逐步希臘化,他自己也決定棄用「奧古斯都」這個古老稱號,改稱希臘語裡代表著最高統治者的「巴西琉斯(Basileus)」4。從那時起,「巴西琉斯」就是「皇帝」的意思了。
鑄有希拉克略皇帝樣貌的金幣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羅馬人的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出現的端倪可以追溯至八世紀時,位於今法國地區的法蘭克王國(Kingdom of the Franks)國王卡爾大帝(德語:Karl I der Große/英語:Charles the Great 查理大帝/法語:Charlemagne 查理曼)統治時期。
在他之前,歐洲(包括羅馬教廷)仍然尊崇拜占庭帝國皇帝為唯一合法使用「皇帝」頭銜的人。不過,卡爾大帝時的歐洲,拜占庭帝國因緣際會下出現了第一位女皇帝伊琳娜(Irene of Athens)。女皇帝的出現史無前例,衝擊了既有傳統,也同時刺激到羅馬教皇利奧三世(Pope Leo III)。他認為女性絕不會是合法的羅馬帝國皇帝。於是,他單方面宣佈羅馬帝國的帝位懸空。卡爾大帝政治觸覺十分敏銳,他看準了這是個獲得歐洲廣大土地統治合法性的機會,率兵征服意大利的倫巴底王國(Kingdom of the Lombards),解除了倫巴底人對羅馬教廷的威脅。作為回報,利奧三世於八○○年的聖誕節為卡爾大帝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Emperor of the Romans )。就這樣,卡爾大帝從此有了「皇帝」的稱號。
這件事有著深遠的影響。歐洲封建主為得到統治的合法性而渴望得到教皇的加冕,而加冕後的「羅馬人的皇帝」則堅負起保護教廷和基督教的責任。此舉開啟了中世紀歐洲長達數個世紀皇權與教權的持續拉鋸戰。
從以上的故事可以知道,「羅馬人的皇帝」僅是一個稱號而已。卡爾大帝雖然是「羅馬人的皇帝」,但他根本沒有統治羅馬帝國所有故土的權力(也更不用說統治拜占庭帝國),他的權力只限於他所統治的法蘭克王國。爾後繼承他的「羅馬人的皇帝」,都只是個虛名而已。後來,法蘭克王國分裂為西、中、東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Kingdom of the East Franks)不久後因為王室絕嗣的關係,君主由境內諸侯們共同推舉出來。十一世紀時,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Otto I)把卡爾大帝所幹過的事又重複了一次,成為了真正具有實力和聲望的「羅馬人的皇帝」,有學者認為,這意味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不過,「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名字,在當時還沒有出現。
卡爾大帝/查理大帝/查理曼
東法蘭克王國後來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不過值得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被選舉出來的國王會自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Holy Roman Emperor),充其量他們只是「羅馬人的國王」(King of the Romans),沒有教皇的加冕,他們不能是「皇帝」。早期的國王要成為「皇帝」,必須有著強大實力進軍意大利,並得到教皇的加冕才能得到「皇帝」的稱號。縱觀整個神聖羅馬帝國歷史,其實有很多「羅馬人的國王」是沒有被加冕為「皇帝」。但是,這不太影響他本身的統治權力,因為本來「羅馬人的皇帝」就只是個虛名而已。
或許大家已經留意到,上文提及的是「早期的國王」要成為皇帝必須被教皇加冕,為什麼是「早期」?這是因為時間來一五○八年時,被選為「羅馬人的國王」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認為穿越外國領土到達意大利,再讓教皇加冕是件艱辛又危險的事,因此他沒有一如傳統前往。不過,他卻成功獲得羅馬教皇給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當選人」(Elected Holy Roman Emperor)這個頭銜。從此,後來的「羅馬人的國王」援引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做法,自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當選人 」,再也不用教皇加冕了。而這個頭銜,在當時來說,也與「皇帝」無異了。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拜占庭帝國皇帝不同,他們不是擁有絕對統治權力的君主,反而像是帝國境內各邦國的共主/盟主,皇帝並沒有直接干涉邦國內政的權力。神聖羅馬帝國早期君主憑著自身實力和威望下,還有一定的直接權力,但隨著時代變遷,神聖羅馬帝國變展為一個鬆散的政治及軍事聯盟,皇帝也再沒有甚麼實權了。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俄羅斯帝國皇帝(沙皇)
一四五三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俄羅斯的統治者伊凡三世(Ivan III)宣佈俄羅斯為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首都莫斯科為「第三羅馬」5。俄羅斯自稱為羅馬帝國合法繼承者的理據是:他們的沙皇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室的公主,以及拜占庭帝國東正教會已遷至莫斯科。
十六世紀是伊凡四世(Ivan IV)在位時期,他開始使用「沙皇」(Tsar)的稱號,建立俄羅斯沙皇國(Tsardom of Russia)。俄羅斯語中的「沙皇」6語源來自拉丁文的「凱撒」,因此沙皇一詞隱含「羅馬帝國皇帝」的意思。
後來到了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在位時,他為國家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並爭取到了一扇通向歐洲的門戶,擠身成為歐洲承認的強國之一。他於一七二一年棄用「沙皇」稱號,改稱「皇帝(Imperator)」,並自稱為「全俄羅斯的皇帝」(Emperor of All Russia),俄羅斯沙皇國改稱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雖然如此,人們普遍還是稱俄羅斯帝國皇帝為「沙皇」。彼得大帝後所有俄羅斯帝國統治者沿用「皇帝」稱號,直至帝國被推翻為止。
俄羅斯帝國皇帝是擁有實權的專制君主。在俄羅斯帝國這種君權極度集中的國家,皇帝的權力和地位是絕對的。
「全俄羅斯的皇帝」彼得大帝
法國人的皇帝
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幾年後法國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被處決。革命後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French First Republic)沒有帶來穩定局勢,國家仍是風雨飄搖。拿破崙.波拿巴特(Napoleon Bonaparte)成為共和國第一執政後,巴黎議會於1804年授予其「皇帝」的稱號。同年,他在巴黎聖母院自我加冕為「法國人的皇帝」(Emperor of the French),稱拿破崙一世(Napoleon I)。
有趣的是,教皇庇護七世(Pope Pius VII)當時正要為他加冕時,拿破崙從教皇手中取走皇冠然後自己戴在頭上。不要以為這是拿破崙無聊意氣的舉動,這舉動其實意義深遠,代表法國統治者的權力從此不再「君權神授」。在當時,拿破崙將是第一個由人民授權統治法國人的皇帝!這與當時法國的政治風潮是很匹配的,法蘭西共和國要順利轉化成由他統領的法蘭西帝國,必須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君主的統治就要受到法律約束。
值得注意的是,拿破崙的稱號是「法國人的皇帝」,而非「法國皇帝」(Emperor of France)。這兩個看似相等的稱號,其實意思相當不同。「法國皇帝」代表的是,國家由皇室所有,君主是土地的統治者,帶有專制君主的感覺。為了顯示法蘭西帝國是個人民授權的國家(雖然這只是拿破崙設計的一層外衣),皇帝是由人民擁戴出來,拿破崙決定使用「法國人的皇帝」這個頭銜。名義上,他只是法國人的公僕而已。
或許在拿破崙的血液裡,復興羅馬帝國是他的理想,他才會興建凱旋門,創立《拿破崙法典》,然後選擇當一個與元首制時期的羅馬帝國皇帝差不多的皇帝!
「法國人民的皇帝」拿破崙一世
奧地利帝國皇帝
歐洲三十年戰爭(一六一八年-一六四八年)後,神聖羅馬帝國變得分崩離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已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權力,已經名存實亡。那個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帝位,其實本來就牢牢掌握在統治奧地利大公國(Archduchy of Austria)的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手中。一八○五年,拿破崙打敗奧地利後,強迫最後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茲二世(Francis II)於一八○六年解散帝國,原帝國境內的邦國納入以法國為首的「萊茵邦聯」(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至此,神聖羅馬帝國不復存在。
其實,早在帝國解散的前兩年,法蘭茲二世便已有所準備。他宣佈提升奧地利大公國為奧地利帝國(Austrian Empire),並自稱為奧地利帝國皇帝法蘭茲一世(Francis I)。法蘭茲一世這麼做的目的,除了是對自我加冕為皇帝的拿破崙作出回應外,他同時也意識到神聖羅馬帝國滅亡的日子也不會遠。而且,這是個很好的機會把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各領地整合成一個君權集中的大帝國。
奧地利帝國成立之前,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其實主要是由三個獨立國家組成的共主邦聯-奧地利大公國、匈牙利王國(Kingdom of Hungary)和波希米亞王國(Kingdom of Bohemia)。奧地利帝國成立後,奧地利地位提升,變成整個國家的主導,其餘兩國的獨立性下降,法蘭茲一世因此算是能更緊密地統治所有領地。
第一位奧地利帝國皇帝法蘭茲一世
奧地利帝國皇帝是直接繼承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一頭銜,一些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力也自動被奧地利帝國皇帝繼承,例如擁有選任教皇時的否決權。
拿破崙徹底失敗後,原是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大部份邦國組成「德意志邦聯」(German Confederation),而奧地利帝國皇帝亦順理成章地成為邦聯之首,在德意志地區的影響力也因此與日俱增,壓過同為德意志強國的普魯士王國(Kingdom of Prussia)。
奧地利帝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十九世紀時民族主義興起,帝國內高呼獨立的民族聲浪此起彼落。為避免帝國分裂,奧地利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cis Joseph I)與匈牙利貴族達成協議成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這一「二元帝國」7,從此匈牙利地位得以上升至與奧地利平起平坐。法蘭茲.約瑟夫一世也就成了奧匈帝國皇帝。
德意志皇帝
位於北德的普魯士王國於西元十八世紀迅速掘起,在歐洲強鄰底下經過歷代國王的努力下成為了歐洲強權之一。十九世紀民族主義興起,高呼德意志民族統一國家的聲浪日增。
當時彌漫著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思潮,並為此出現了兩大方案—「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是指連同奧地利在內建立一個普奧合併的德意志帝國;「小德意志」方案則是排除多民族的奧地利,改以普魯士王國為中心建立德意志帝國。所以,「小德意志」有時也稱為「大普魯士方案」。
被稱為普魯士王國「鐵血宰相」的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以卓越的政治手腕,在普奧戰爭勝利後強迫解散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邦聯」,順利把奧地利對成立德意志帝國的影響力排除。及後在普法戰爭勝利後,他主導與北德意志地區的其他邦國成立了以普魯士王國為中心的「德意志帝國」(German Empire)。在這個帝國內,普魯士王國佔了帝國領土的三分之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liam I)被加冕為「德意志皇帝」(German Emperor)。
值得注意的是,威廉一世並非「德意志帝國皇帝」(Emperor of Germany)或「德意志人的皇帝」(Emperor of the Germans),而是「德意志皇帝」。這究竟有什麼分別呢?那要說說「德意志帝國」是個怎樣的國家。
德意志帝國的前身是北德邦聯(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是俾斯麥在普奧戰爭後主導成立,並志在排除奧地利影響力的過渡組織。沒錯,這代表後來的德意志帝國也是一個類似聯邦制的國家。雖然俾斯麥的最終目的是想建立一個權力集中的國家,但過份急進的話這定必引來歐洲列強和北德邦聯裡其他邦國的強烈反彈,因為這意味著其他德意志邦國會喪失既有權力,而普魯士王國的權力和地位則會迅速膨脹。所以,「德意志帝國皇帝」這個頭銜是絕不會得到各方贊成的。
第一位「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
至於「德意志人的皇帝」這稱號,與舊時神聖羅馬帝國那個「羅馬人的皇帝」頭銜太相似了,簡直就像間接承認了「德意志人的皇帝」是個沒有實權的榮譽虛位,這是輪到威廉一世不同意了,也不是俾斯麥所希望的。為解決矛盾,在兩者中間落墨,俾斯麥想到了一個巧妙的折衷方案,那就是把邦聯參議院中由普魯士國王兼任的主席一職,改稱為「德意志皇帝」。但這同時意味著,「德意志皇帝」意思只是個「德意志的聯邦主席」,地位並不比其他德意志邦國諸侯在聯邦議院要高。而且,這個稱號也另指「當皇帝的德意志人」,而非「德意志人的皇帝」。「德意志皇帝」統治國家的權力來自帝國憲法所賦予,並非由繼承此稱號自動獲得。
難怪,威廉一世被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時,認為這只是個「從溝渠裡撿回來的皇冠」。他的理想,是建立一個包含整個德意志的普魯士,而非一個開頭以普魯士為首,隨著日子把普魯士消化掉的聯邦國家。無怪乎他曾在加冕前一天說過:「明天將是我最不快樂的一天,我們將把普魯士王國的王位葬送。」
註釋:
1 中世紀時的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和葡萄牙)北方的諸基督教王國曾出現自稱為「全西班牙的皇帝」的阿爾方索七世(Alfonso VII)。由於這皇帝稱號沒有連續成為西班牙統治者的稱號,因此本文不作介紹。
2 這些公職分別是總司令官、終身護民官、最高神祇官,而且更有徵稅權、人身不被侵害權和臨時敕令頒布權;稱號分別是「大元帥」、「第一公民」、「凱撒」和「奧古斯都」。
3 雖然被稱為「凱撒大帝」,但事實上凱撒只是羅馬共和末期的終身獨裁官,他從來沒有稱帝。
4 「巴西琉斯」一詞源於古希臘克里特/邁錫尼文明,本指各希臘部落的統治者。位於羅馬帝國東部的拜占庭帝國,受希臘文明影響較深,因此逐步希臘化有利國家發展。
5 第一羅馬是羅馬(Rome),第二羅馬是被稱為「新羅馬」的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
6 其實早在9世紀時保加利亞人已使用「沙皇」稱呼他們的統治者。第一位使用「沙皇」的保加利亞國王是西美昂一世(Simeon I)。
7 所謂二元帝國,是代表奧地利承認匈牙利的獨立地位,奧地利和匈牙利各有自己的政府機構和議會,對上則由皇帝控制的中央議會所管轄。然而,皇帝在奧、匈兩個國家的權力不盡相同,權力基礎來自兩國不同的憲法裡所規定。
歐洲歷史上各國的「皇帝」,意義和權力可以差很大! | 即食歷史 Cuphistory https://bit.ly/3OpgWxM

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名《#束胸# 》)奧地利的第一公主和François-Joseph一世皇帝的妻子她並沒有表達自我的權利,只需保持美麗和年輕的狀態即可 https://bit.ly/3UWi3Hy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813540268376072


(4) Facebook

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奧地利申奧電影片《#公主的品格# 》(又

(4) Face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