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https://bit.ly/3ypvEOo

(6.服食帖)
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
【翻譯】
我煉丹服藥雖久,功效還是不怎麼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來,大概還是差強人意的。您(王羲之的妻弟郗愔)自己保重珍愛為要。寫這封信時,有無限的惆悵!
【本文】(7.知足下帖)
知足下行至吳,念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遲知問。
【翻譯】
知道您(王羲之的妻弟郗愔)行將出任吳郡之守,想其地離家太遠,不適合居處(後來郗愔固辭,乃改至浙江臨海)。叔(指郗愔之弟郗曇)是否將有西行?希望您能回信!
【本文】(8.瞻近帖)
瞻近無緣省苦(告),但有悲歎!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當來居此,喜遲不可言!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卿當不居京,此既避(僻),又節氣佳,是以欣卿來也。此信止還具示問!
【翻譯】
看來最近尚無機緣會晤,只有付之悲歎!您(王羲之的妻舅郗愔)家中大小都平安吧?聽說您將來這裏(會稽,即今浙江省紹興市)居住,等待您來到(遲音ㄔˋ,帶也),不勝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實現,要告訴我日期喔!我早就意料您不想住在京都(建康,即今南京)這裏地既隱僻,又當時令特佳,所以很高興您能前來。這封信的用意,期待您能回信。
翻譯 https://bit.ly/3ypvEOo
 ---------------------
釋文 / 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為惆悵。知足下行至吳,念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遲知問。瞻近無緣,省苦,但有悲歎。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當來居此,喜遲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當不居京。此既避,又節氣佳,是以欣卿來也。此信旨還具示問。
董其昌《草書論書與臨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 在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Facebook https://bit.ly/3yof4OQ

13923515_1385748018121527_8890025196095864887_o


服食是晉朝貴族圈中也很盛行的一種風氣。服食又稱服散,就其服法而言,名寒食散,就其原料說,又名五石散。其主要原料為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鍾乳、石琉黃等五石。所謂寒食,是說服者食宜涼,衣宜薄,但酒要微溫飲。晉人以為寒食散的用處在治病,久服可輕身延年,或說常服可以長生不老。王羲之家世奉道教,當亦如是,他辭郡後經常與道士許邁採藥石不遠千里,共修服食養生之術。其《擇藥帖》曰:“鄉里人擇藥,有發夢而得此藥者,……乃云:服之令人盡,不知誰能試者。”可見王羲之對服食、仙藥一類的興趣十分濃厚,而其目的在於企求長生不老。
五石散是一種毒性很重的藥,服用失當有中毒的危險,在王羲之其他尺牘中記載了不少因服食帶來的病症痛苦,如“煩不得眠” 、“食至少” 、“沉滯兼下”、“大吐”等等。服食後須行散,方能收得所欲之效果。王羲之也曾有過“身輕行動如飛”的快感體驗,但是,服食所致的痛苦比暫時得之的歡樂要強烈得多,而且身體並不見好,所以他自稱“猶為劣劣”。無可奈何之下,他不無解嘲地說,“大概近於我這樣的年齡,還算是過得去。”“大都”者,大概之意。
釋文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耳)。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
王羲之草書《服食帖》,字勢開張,方圓兼備,時舒時斂,擒縱有度_可可 https://bit.ly/3RTvdDa

2a07e8baf55e41f4945ddbcae0d61a87


王羲之草書《服食帖》兩種

FSQqdm0BJleJMoPMPENx (1)CyQqdm0BJleJMoPMM0PH (1)ASQqdm0BJleJMoPMLkMx (1)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12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從小向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王羲之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曾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王羲之草書《服食帖》兩種 https://bit.ly/3CeTspv

王羲之草書《服食帖》兩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