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2-08-31_153739v2-b6476803ac141c6df428d313c4dd56fb_1440w

子離婁第23章: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別人如果求問於你,當然盡力解答。
但別人並沒有要你協助時,請不要隨意主動指正教導別人~這是一種禮貌。
好為人師是病,得治啊- 知乎 https://bit.ly/3Kvqrtn
《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意思是說“好為人師”是一個人的毛病,不是什麼好事。
但凡好為人師的人,往往自以為是,喜歡事事對人指手劃腳,別人對這種人也許表面上忌憚他的權位,顯得恭恭敬敬,背地裡其實是反感的,很難贏得別人真正的尊重。有時候,即使是處於好心而好為人師,也容易得罪別人,引發不必要的後果。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首《陋室銘》留傳千古,有詩豪之稱。他曾入朝為相,官至監察御史,名很有名望。一天,劉禹錫正在家是宴請賓客,有個年輕考生攜帶自已寫的詩卷前來拜見,這人名叫牛僧儒,當時名不見經傳。劉禹錫熱情地接待了他,並且當著眾人的面,把他的詩文大改了一通,文章被改得面目全非。
牛僧儒覺得很沒面子,但以學子身份,只能把這事放在心裡。其實,當時進京學子帶自己的詩文拜見名人是一種風氣,為的是在考試之前得到名人的表揚,提高知名度,以便更容易考取進士。可惜的是劉禹錫當時犯了“好為人師”的毛病,一點不客氣地修改了他的詩文,還是當著眾人的面,這大大傷害了牛僧儒的自尊心,以至於內心對劉禹錫不僅沒有特別尊重,反而有了怨恨。
二十多年後的一天,在官場沉浮的劉禹錫奉命被調任汝州刺史(相當於市長),遠離中央權力中心,當途經本楊州時再次遇到了牛僧儒,此時的牛僧儒任揚州⼤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相當於省長+軍區司令)。
⽜僧孺做東宴請劉禹錫時寫了⼀⾸詩:席上贈劉夢得
粉署為郎四⼗春,今來名輩更⽆⼈。
休論世上升沈事,且⽃樽前見在⾝。
珠⽟會應成咳唾,⼭川猶覺露精神。
莫嫌恃酒輕⾔語,曾把⽂章謁後塵。
最後兩句, 意思是不要嫌棄我仗酒說出輕狂的話,我曾經拿著詩⽂請教你這個⽐我進步慢的⼈,諷刺劉禹錫的現狀。劉禹錫一下子明白了,這是在對以前當眾改他詩文的事情耿耿於懷,於是和了一首詩:酬淮南⽜相公述舊見貽
昔年曾忝漢朝⾂,晚歲空餘⽼病⾝。
初見相如成賦⽇,後為丞相掃門⼈。
追思往事咨嗟久,喜奉清光笑語頻。
猶有當時舊冠劍,待公三⽇拂塵埃。
詩中表達含義是相當的謙虛的客氣,⽜僧儒見此也算出了口氣,算是“相逢一笑泯恩仇”。
雖說這件事說我們覺得⽜僧孺心胸狹窄,但史書記載⽜僧孺為官時持法嚴謹,執法公正,堅決抵制賄賂,剷除貪官,留名青史,也並不算是一個壞人。如果劉禹錫無意間得罪的是一個大奸大惡之人,那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
現在,互聯網知識付費興起,很多人一邊製造知識焦慮,一邊把“知識”做為割韭菜的鐮刀,收割起來毫不心軟,遇到這樣的“好心人”,切記敬而遠之吧。好為人師是病,得治啊- 知乎 https://bit.ly/3Kvqrtn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離婁章句上>
讀懂名句
孟子說:「一個人最大的毛病,在於喜歡作別人的老師。」
名句故事
孔子曾經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只要弟子願意學習,並準備簡單的拜師禮物,孔子就願意教誨他。孔夫子如此的「誨人不倦」,甚至可以說他「好為人師」;然而為什麼到了孟子的口中,「好為人師」就變成了「人之患」呢?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重點在於這個「好」字,之所以會「好」,癥結始於「自以為是」的毛病,無關乎「能力」是否真正可以為人師。
孔夫子當然不是因為收到學生的禮物,就決定收人家為弟子,而是重視弟子本身的好學態度,孔夫子的能力也實可以廣收學生。但是,好為人師者,講的是一個不謙虛、自以為是、喜歡指導別人,用現代話來形容就是「半瓶水響叮噹」。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引用王勉的話來詮釋:「王勉曰:『學問有餘,人資於己,以不得已而應之可也。若好為人師,則自足而不復有進矣,此人之大患也。』」意思是說,求知、求學的目的在於豐富自我,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拿出來應對他人,如果喜歡作別人的老師,則容易自我滿足而不會求進步,這就是人的最大毛病了。因此,孟子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提醒我們,為學做人要保持謙虛的態度。
新說名句
清朝《廿二史考異》的作者錢大昕,寫了一篇文章〈與友人論師書〉,便對「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有所反省。他說:「古之好為師也以名,今之好為師也以利。」意思是說,古人因為求名聲所以喜歡作別人的老師,現代人(指清朝)則是因為利益所以喜歡作別人的老師。文章中,錢大昕自己也承認,年輕時也有追求名聲的念頭,後來便引以為戒,即使是有利可圖,也不敢去做。
二○○一年香港的《蘋果日報》刊登了一篇署名李怡的文章〈跑步之喻〉,內容提及董建華問台北市長馬英九先生,為什麼他的民調可以高達七成,當時有人開玩笑地替馬市長回答說:「多打籃球,多跑步!」作者李怡認為這是很有道理的。
他說:「在絕對權力的體制下產生的首長,難免會陷入柏楊所說的『三作牌』。『三作牌』就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總是要做高高在上的『皇上』,做人民的長輩,做『人之患』,即『好為人師』。」李怡認為馬市長常打籃球、常跑步,表現出與民眾一樣的生活作息,而非好為人師,他像是市民的朋友,因此才會得到如此高的民調。
《慈濟月刊》中曾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泰雅族姆姆〉,作者許禮安醫師這樣寫道:「所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以前總是自認為:『我是醫師』,聽到有人叫『醫生』,還有點覺得被貶低了地位。從事安寧療護工作之後,才深刻體會到:在死亡面前,我什麼都不是,病人才是老師,我只是學生。」不論你是什麼樣的「師」,你所面對的對象,才都是你真正學習的源泉,也是我們獲得生命動力的來源。【孟子經典名句】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https://bit.ly/3CKjjYm
-------------------------------------------
子離婁第23章: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別人如果求問於你,當然盡力解答。
但別人並沒有要你協助時,請不要隨意主動指正教導別人~這是一種禮貌。
好為人師是病,得治啊- 知乎 https://bit.ly/3Kvqrtn
《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意思是說“好為人師”是一個人的毛病,不是什麼好事。
但凡好為人師的人,往往自以為是,喜歡事事對人指手劃腳,別人對這種人也許表面上忌憚他的權位,顯得恭恭敬敬,背地裡其實是反感的,很難贏得別人真正的尊重。有時候,即使是處於好心而好為人師,也容易得罪別人,引發不必要的後果。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首《陋室銘》留傳千古,有詩豪之稱。他曾入朝為相,官至監察御史,名很有名望。一天,劉禹錫正在家是宴請賓客,有個年輕考生攜帶自已寫的詩卷前來拜見,這人名叫牛僧儒,當時名不見經傳。劉禹錫熱情地接待了他,並且當著眾人的面,把他的詩文大改了一通,文章被改得面目全非。
牛僧儒覺得很沒面子,但以學子身份,只能把這事放在心裡。其實,當時進京學子帶自己的詩文拜見名人是一種風氣,為的是在考試之前得到名人的表揚,提高知名度,以便更容易考取進士。可惜的是劉禹錫當時犯了“好為人師”的毛病,一點不客氣地修改了他的詩文,還是當著眾人的面,這大大傷害了牛僧儒的自尊心,以至於內心對劉禹錫不僅沒有特別尊重,反而有了怨恨。
二十多年後的一天,在官場沉浮的劉禹錫奉命被調任汝州刺史(相當於市長),遠離中央權力中心,當途經本楊州時再次遇到了牛僧儒,此時的牛僧儒任揚州⼤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相當於省長+軍區司令)。
⽜僧孺做東宴請劉禹錫時寫了⼀⾸詩:席上贈劉夢得
粉署為郎四⼗春,今來名輩更⽆⼈。
休論世上升沈事,且⽃樽前見在⾝。
珠⽟會應成咳唾,⼭川猶覺露精神。
莫嫌恃酒輕⾔語,曾把⽂章謁後塵。
最後兩句, 意思是不要嫌棄我仗酒說出輕狂的話,我曾經拿著詩⽂請教你這個⽐我進步慢的⼈,諷刺劉禹錫的現狀。劉禹錫一下子明白了,這是在對以前當眾改他詩文的事情耿耿於懷,於是和了一首詩:酬淮南⽜相公述舊見貽
昔年曾忝漢朝⾂,晚歲空餘⽼病⾝。
初見相如成賦⽇,後為丞相掃門⼈。
追思往事咨嗟久,喜奉清光笑語頻。
猶有當時舊冠劍,待公三⽇拂塵埃。
詩中表達含義是相當的謙虛的客氣,⽜僧儒見此也算出了口氣,算是“相逢一笑泯恩仇”。
雖說這件事說我們覺得⽜僧孺心胸狹窄,但史書記載⽜僧孺為官時持法嚴謹,執法公正,堅決抵制賄賂,剷除貪官,留名青史,也並不算是一個壞人。如果劉禹錫無意間得罪的是一個大奸大惡之人,那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
現在,互聯網知識付費興起,很多人一邊製造知識焦慮,一邊把“知識”做為割韭菜的鐮刀,收割起來毫不心軟,遇到這樣的“好心人”,切記敬而遠之吧。好為人師是病,得治啊- 知乎 https://bit.ly/3Kvqrtn
------------------------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23章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意思是說,人最容易患的毛病,就是在於喜歡當別人的老師;因為自覺可以當老師的話,就容易自足,不思精益求精。
什麼時候「覺得」自己對,什麼時候就發現自己錯了。這好像是一種「有無相生」的表述問題。
或許孟子這麼說,有特定的時空背景。因為他不只是針對老師這個職業來說,畢竟是「『人』之患」。只是,「好為人師」到底是好是患?
「好為人師」還是「好管閒事」?
有一次,剛學拿到駕照的妹妹載我們去兜風;因為不常開,所以她老公坐在旁邊指導她開車。不過好笑的是坐在後座的我,用力地解釋她老公的意思,想要教她怎麼開。
可是我並沒有拿到駕照,更沒有握過方向盤。
當然倒不是因為自己懂很多才去「教」她開車,只是很直覺地看到別人有困難就想幫。
「好為人師」是不是一種雞婆?那麼雞婆是一種好事還是壞事?這也許是一種弔詭。人家開口求助,當然義不容辭;但是如果人家沒開口求助,是不是就不用救他?就像有人想死,是不是可以不要救?因為必須「教」他生命的重要。
我記得小時候我妹體育課要考後滾翻,我是會翻,但是我做給她看沒有用,就只好用自己的想法教她怎麼做:腳要怎麼用力、手要放什麼角度。
她居然成功了。
什麼時候該教,什麼時候該助人一臂之力,拿捏的尺度對我來說,並不容易。因為那種該死的想幫人的心情,常常在看到對方快走錯而提醒他時,被潑了一臉冷水。
也許不該剝奪人家學習的機會。
在伸手「求助」而被拒絕和伸手「援助」而被拒絕之間,或許問題不在伸不伸手、求助或援助,而是「say no(拒絕)」這件事。所以能伸手求助的時候,就不要因為面子問題而猶豫,孔子也是「入太廟、每事問」;而能伸手援助的時候,也不要怕受傷而退縮,畢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雖然我必須承認,接受「拒絕」是一種修練。
那麼「師」之所患,會不會在「好為人師」?
也許這是一種對老師的高道德要求。因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必須」教同樣的東西。要求老師要精益求精?教深了,學生鴨子聽雷;教太多,學生消化不良。
我很佩服那些能同樣課程教一、二十年的老師。雖然孟子覺得「好為人師」會因為「不求精進」而成為問題,但是對學生來說(至少自己身為學生時覺得),老師已經沉澱出某些知識中最好的想法。
或許認為「『師』之所患,在好為人師」就是思考上的謬誤。當老師讓人覺得「好為人師」時,其實並不是尊敬他是老師才這樣要求,而是把老師拉回「人」這個層次。
那麼老師不是人?我想起了「白馬非馬」的論述:既然做什麼要像什麼,那不做什麼的時候,是不是可以不像什麼?老師下課之後,還有沒有義務做「老師」這個工作?並沒有任何法規規定,老師有義務在下課後還去教學生做人的道理或是幫學生做課後輔導,但是想幫助學生的心情卻是大部分老師的選擇。
當孟子說出「人之所患,在好為人師」時,是不是一種「好為人師」?還是,我利用了「白馬非馬」的謬誤,把他勸人精益求精的心情踐踏在地?
這些所謂的「經典(canon)」在大陸學術界掀起一番新舊詮釋的論戰,就像我重新思考孟子的話一樣,雖然有些被認為不合時代潮流,但是若重新思考那些文字原本的意義,也許背後的價值觀,會是歷久彌新的。
也許變的不是那些文字或精神,變的是人的思考。
所以在「人之所患,在好為人師」之前,還得先想想,到底是患不精進,還是患好人師。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寄居人間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CS2qu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