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為善無求利他
常樂利益他,將護一切心,
出口說愛語,安穩決定言。 ──《大薩遮尼乾子經》
我們平時的舉心動念要「為人好」。每天,人的心裡都有兩個念頭交互出現,一個是利益人的念頭,一個是損害人的念頭,經常「天人交戰」、「善惡矛盾」,也就是真如佛性的心和煩惱妄想的心,一直在我們的內心裡交戰。
如果我們能夠養成習慣,舉心動念都想著如何幫助別人、利益別人,習慣了以後,無論什麼時候,就像做事自然而然會助人一臂之力,說話就會習慣為別人說幾句好話,久而久之,天堂根本不必到別處去尋,它就在我們心中了
如果做不到,每日都起貪欲心、懷恨心及疑忌心,成天只想著如何損人利己,只想著自私自利的過活,舉心動念都時時在惡念裡,即使講個話,別人也會認為這個人是「狗嘴裡吐不出象牙」,說不出好話。所以,平常就養成利人助人的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常樂利益他」,要經常心懷喜樂地幫助別人,因為幫助別人不是苦事,反而是樂事。青年守則云「助人為快樂之本」,可見利益他人是快樂的事,不是什麼難事。
「將護一切心」,時常利益別人,給別人慈悲,給別人歡喜,給別人希望,給別人信心,這樣以善念來對治惡念,可以保護自己的心不受惡念的染汙。
「出口說愛語,安穩決定言」,自己的起心動念旁人看不到,不過「誠於中,形於外」,對別人的愛語還是要說出來。我們要習慣說好話,所說出來的話,要讓人聽了很悅耳,讓人聽了很歡喜,讓人聽了很感謝。常常這樣說好話,不要小看自己一言一行的影響,平日謹言慎行,人生就會得到安穩。
平時能多一分善念,多為人想,多為好事想,多為大眾想,念念利他,自然就能增長善念,遠離惡事。修行,就是善於覺察善惡念頭的交戰,不斷去除我們的惡念、惡事,就能使內心得到淨化,讓佛性顯現。
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刊於《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 https://bit.ly/3vRjLiX
--------------------------------
行善的人快樂
如果經常做好事,心裡就不會有壞念頭,不會有煩惱。
常常成人之美,就不會計算人家,做了好事就不會計較、
若能經常處在平靜、穩定、安定的狀態,就是念念不離禪悅了。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 行善的人快樂 https://bit.ly/3SzDQEn
---------------------------
菩薩在人間,也和人人一樣,有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所構成的肉體生命,但卻不像凡夫那樣地貪戀執著;菩薩雖已修成一切禪定的三昧境界,但也不會耽著那些禪定境界的享受,而把他們所有的成就,都奉獻給廣大的眾生。
菩薩是初發心凡夫菩薩,不論是誰,任何人只要有心學習菩薩的精神,並且發願將來成佛,便是菩薩。或是已證無生法忍的聖者大菩薩,無生法忍是不再有煩惱生起的意思,也就是只有慈悲而沒有情緒的智者。
同樣都有五陰組成的生命,一般人迷戀貪著生命,菩薩則將生命當作自度度人的工具,使用工具、珍惜工具,但不會把此工具當作捨不得放不下的自我來執著。
菩薩不戀生死、不畏生死,這叫自由生死的大解脫者;他們沒有一定要活多久或不活多久,沒有一定要活得如何的風光或不風光,盡心盡力,一切隨緣。
三昧是智慧與禪定的相加,即是安穩及解脫的功能。一般人在努力得到成果之後,通常是擁有它、享用它,而菩薩在獲得解脫的成果之後,卻不住於解脫,而用智慧將慈悲的愛心奉獻給需要他們幫助的眾生。
-----------
學佛的人,如果常常想到自己的利益,一定是煩惱重重。如果事事都為自己的利益打算,做任何事都只想到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的話,一定是煩惱很多的人。
所心一定要把心量放大、放寬,個人是極其渺小的,因為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樂。時時處處助人利人,也就會在時時處處你最幸福。 看到別人因為你的幫助而解決了困難,便會有一種安慰。
「助人為快樂之本。」所以,身為佛教徒,應該多行善、多幫助別人。
禪悅是指心念的安定、平衡、平靜、和平的意思。 透過聞法、念佛、禮佛等修行的方法,能使人心中漸漸減少恐慌、憂愁、悔恨、驕狂、疑慮、貪欲、瞋忿等煩惱現象,這就是一種禪悅。
如心裡自然而然地平靜、心不混亂、心不波動,也是一種禪悅。
--------------------
升米恩 斗米仇
有這樣一個故事
乞丐向人乞討
對方說
「我沒有十元了,只有一元」
乞丐答道「好的,那你還欠我九元」
我們常說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凡事不求回報
也不用把這些事放在心裡
幫助別人也同時成就著自己
但是!
總有那麼一小撮人
把這些當做理所應當
把你的好當成了本來如此
從而產生了依賴性
就像吸血的蛀蟲
而我們所說的舍恩不圖報
那麼圖什麼呢?
勿忘心安
這件事我做也可以
不做也可以
做是情分
不做是本分
但是
你不能要求我去做
一旦為善良加上了利益
那這善良也不純粹了
但是!
現在的社會
單純的善良在成年人的身上很少看到
不能說沒有
只是太多讓人噁心的腌臢事發生
那些單純的善良也會 有所保留
現在為什麼有錢人熱衷於慈善?
《道德經》經中所說的上善並不是刻意的去做善事
但是到了現代社會
或許已經默認了刻意做善事而帶來的功德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部見人,則斗栗可當萬鍾之惠
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其實我們還是希望好人好事越來愈多
請不要把別人的善良當成自己的武器
如果你這樣做了
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
你會發現
原本善良的人也會變得殘忍
施恩不圖報,利己不藏心,
舍財不計較,惠人不記清。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ssay/l9469mb.html
-------------------------------------
「菩提心」究竟是什麼呢?
問:「什麼是菩提心?」
結果我收到很多的答案,例如:想要把一切好的東西都給別人,看到他人痛苦就好像自己也受苦,這是「菩提心」?
打個比方:以前有些老居士一閉關三十年,不食人間煙火,每天在家裡對著佛像上香、念經、磕頭,其他的善事一概沒有做過,他覺得沒有做錯事,就是善行了,不起害人的心就是菩提心了。
但其實這只是止惡,就像賭博的不賭了,但賭債還沒還完一樣意思,這債務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業,躲再遠也跑不掉的!
當一個人,能夠「無所求」地去行善、助人時,內在歡喜才會自然湧現,做了以後就放下,不去想得到任何回報或讚美,歡喜做,甘願受,心裡也從不覺得自己是在做善事,而是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以這樣的姿態堅持下去,遇到阻礙也不改初衷,這就是「菩提心」!
最後我給大家的提示:
「時時用善心對人,時時無私地助人,時時懷有報恩之心,這樣我們就會輕鬆快樂地行走在解脫的金光大道上。」
不離菩提心,去做就對了!
(4) Facebook https://bit.ly/3P8ZlZ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