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忠廟擬重建 文資處會勘將討論是否列冊追蹤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平鎮義民廟今起五朝圓醮慶典 7醮壇壯觀吸睛打卡
2022-12-14 18:56 聯合報/ 記者曾增勳/桃園即時報導影/ 平鎮義民廟今起五朝圓醮慶典 7醮壇壯觀吸睛打卡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YqgcNj
平鎮區褒忠祠義民廟隔26年,今年舉辦慶成祈安五朝圓醮慶典,主壇義民壇壯觀吸引民眾參觀拍照。記者曾增勳/攝影
桃園市平鎮區褒忠祠義民廟建廟至今231年,廟方在近26年之後,今年舉辦舉辦慶成祈安五朝圓醮慶典,今天起至18日盛大辦理,該廟主委范振修今天下午表示,今年五朝圓醮是為答謝義民爺神恩,結合社區及青少年表演活動,設置7座大醮壇還醮,做法會為人民消災祈福。
平鎮褒忠祠義民廟奉祀義民爺,源自1786年(清乾隆51年)台灣發生林爽文叛亂,殘害百姓,激起客家先民組成義民軍抗暴保衛家園,亂平戰死義民骨骸建亭祭祀在枋寮、現今新埔義民廟,1792年(清乾隆57年)宋屋士紳捐地、地方迎奉義民爺,為現今平鎮褒忠祠義民廟,由平鎮、中壢、楊梅13大庄聯庄輪值祭拜。
平鎮義民廟在1997年舉辦聯合慶成祈安五朝福醮慶典,13大庄聯合祭祀至今26年之後,廟方今年再度舉辦五朝圓醮慶典,建置7座大醮壇,讓民眾參觀打卡,自上月19日至今天,已陸續進行幼兒到高中、社區組才藝表演及寫生、攝影比賽等活動,慶典活動組長翁豊珍說,為鼓勵年輕人走入廟裡,與社區結合,提供車馬費邀請青少年學生才藝表演,一起融入圓醮慶典。
范振修說,這次圓醮7座醮壇,分別在宋屋派出所旁的沐餐廳停車場建置義民壇、天師壇5大醮壇,另在楊梅啟明宮及中壢芝芭里五福宮前,各建置1座醮壇祭拜,圓醮慶典高潮預定17、18日進行水燈排遶境、放水燈及、酬神及普度典禮,歡迎民眾善信參與,發揚義民爺精神。
平鎮區褒忠祠義民廟隔26年,今年舉辦慶成祈安五朝圓醮慶典,主壇義民壇壯觀吸引民眾參觀照。記者曾增勳/攝影
平鎮區褒忠祠義民廟隔26年,今年舉辦慶成祈安五朝圓醮慶典,義民、天師壇吸引民眾參觀。記者曾增勳/攝影
楊梅高山頂啟明宮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為楊梅高山頂居民的信仰中心,主祀三官大帝/開漳聖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楊梅高山頂啟明宮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為楊梅高山頂居民的信仰中心,主祀三官大帝/開漳聖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平鎮褒忠祠,是位於臺灣桃園市平鎮區義民里的義民廟,與中壢仁海宮共領中壢、平鎮和楊梅十三庄祭祀圈。2001年被選為桃園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事件後,仕紳宋廷龍倡建義民亭於中壢廣興庄。咸豐七年(1857年)總理宋寶雲重修,增建前堂及兩廊。同治年間,巡撫徐宗幹、劉銘傳分贈「同心報國」、「赴義捐軀」匾。[1]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平鎮褒忠祠創建,名字稱做廣興庄「義民亭」。
直到咸豐七年(1857年)修建,增設前後兩堂,同時也將「義民亭」改稱「褒忠亭」,咸豐七年修建捐款大戶 澗仔壢業戶郭樽墾號業主郭歷山,枋橋街林本源家族公號業主林吉宸。
同治年間,又將褒忠亭正式更名為「褒忠祠」。
1906年 的《桃園廳志》一記載平鎮褒忠祠從清末到日治初期的主神記載為開漳聖王,中壢十三庄最主要的大租戶郭家,郭家在定居中壢老街一帶後,將郭家的祖籍神開漳聖王帶入中壢老街,並成立開漳聖王神明會,以開漳聖王的名義出租土地。
1929 年的《臺灣日日新報》登載平鎮褒忠祠相關資訊,稱為「中壢褒忠亭」,1933 年之後改稱「宋屋褒忠義民廟」。
1949年,鑒於祠宇腐敝,十三庄信眾成立重建委員會,共推陳貴邦為總理,同年農曆八月十一日動工,至1951年農曆七月廿六日落成,耗資新台幣三十二萬餘[1]。今址為平鎮區義民里復旦路二段23巷8號[2]。重修廟宇座西北朝東南,面積計三百零八坪七五,長八丈五尺五寸、闊十三丈[1]。當時主持宋正盛在廟宇左方建立涼亭[3],兩公尺高的涼亭下設立兩坪大空間的防空洞[4],由于右任題「忠義亭」[3]。
1973年整修。廟方還收藏陳天乞就地建窯燒製的一百六十八個交趾陶偶。[4]
祭祀
編輯
平鎮褒忠祠與銅馬
分靈自新埔鎮褒忠亭義民廟[4][5][6]。在義民節前,廟方會去祖廟迎回義民爺令旗[6]。廟內有代表義民爺的神像,1949年重修時再雕一尊作為鎮殿[1]。
早年交通不便,遠地信徒至新竹祭拜義民爺困難,遂發展出各自的義民會系統[7]。中壢、平鎮、楊梅的信徒被劃分成十三大庄,輪流主值中壢仁海宮、平鎮褒忠祠祭祀[8]。如2010年:輪值義民廟的是中壢石頭等七里;新街廟輪值是平鎮的金星等六里[6]。
1958年,平鎮褒忠祠依臺灣省民政廳同年8月20日發布的民用字第一五三九五號代電,將義民節改於農曆七月廿日舉行[1]。在1990年,中壢仁海宮、平鎮褒忠祠分別舉行中元普渡及義民節大拜拜,信徒除舉辦神豬大賽及各式花燈藝閣展覽,並大宴親友,警方估計至少湧進十五萬名食客、花費近五千萬元[9]。後,請客習俗逐漸式微,在2016年平鎮褒忠祠的神豬只剩一隻[10]。
除了義民節,廟方會在春、秋兩季舉行祭典[11]。
信徒會對家中的義民爺令旗定時上香,並在每月農曆初二、十六舉行稱為「奉飯」的儀式,也就是是在晚餐開動之前,先供奉義民爺[12]。宋屋和高雙地區的信徒還會排定日子,挑著五種家常菜餚到平鎮褒忠祠廟埕,謂為「犒軍」,2008年報導時住持宋隆虎表示此活動已明顯式微,年輕族群甚至不知此事[13]。
農曆八月十四日時,平鎮廣隆宮執事人員會來此請神,邀請看次日的平安戲[14]。
平鎮褒忠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yCSr9U
---------------------------
義民廟
以義民爺為祭祀主神的廟宇。臺灣清領時期義民廟的建立,與朱一貴、林爽文與戴潮春等三次民變有關。追封義民時,皇帝所頒的敕旨不同,因此義民廟也會為自己冠上不同的名稱。例如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自稱為「褒忠義民廟」,原因在於乾隆皇帝頒賜的匾額為「褒忠」二字。而雲林縣北港鎮的義民廟稱為「旌義亭」,則是因乾隆御賜匾額為「旌義」。
依據2001年「臺灣區褒忠義民廟聯誼會」統計,義民廟的會員數目為34座,分布地區為北部地區(桃園、新竹、苗栗)9座、中部地區(南投、嘉義)12座、南部地區(高雄、屏東)6座、東部地區(花蓮、臺東)7座;這項統計雖不完全精確,但大致可以代表義民廟分布的情況。雖然習慣上把義民廟當作客家語言群的獨特信仰中心,但是從其分布的地區看來,義民信仰並非客家語言群所專有,也沒有固定的建築形制。
義民廟之間有些具有「分香」的關係,但不論是否有主廟與分香廟的關係,彼此間都維持經常性往來。各廟舉行節慶活動時,也會互相派員參與。
(參見「義民爺」)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334 https://bit.ly/3OI9OMn
撰稿者:林桂玲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09日
------------------------------------------
蓋,有功於世者,為神,有德於世者,為聖為賢,夫,功德所及,上自國家,下至黎庶,建廟立祠,褒功頌德,設祀宏揚,承先啟後,永垂萬世,此及救我固有文化,傳統之美風也。 褒忠義民爺史事清朝,乾隆48年﹝129年﹞間,有莠民倡亂,蔓延台灣各地,暴徒攻陷,中南部,重要城鎮,知府「孫景燧」,暨僚屬,同罹其難,暴徒攻破府城後,即返回「半線」﹝彰化﹞,群賊推「林爽文」為盟主,設府稱王,受群賊朝賀,稱孤道寡,偽稱順天元年,封賞功臣,大開慶功宴等﹝林爽文,曾當縣補快,被革職﹞,旋即乘勝,兵分南北二路,先說,「莊大田」,率兵向南進攻,至攻打鳳山縣城時,有南部粵庄,公推舉人「曾中立」為大總理,率義民,渡過淡水溪,與「九曲堂、磚子窯」,義民,合力在鳳山,「 篤嘉港」,「春牛埔」,將賊攻巢殲滅,﹝鳳山城隍廟廊,有石碑可證﹞南部粵庄,西勢,有義民廟,唯九曲堂,磚子窯,未建義民廟而已,﹝筆者曾在鳳山市東北角,武洛堂山上,看過一墳義塚,其墓碑只勒「義塚」二字,主葬吳兆銘,可惜該墓碑,近被不肖盜走,今只留下一堆無碑孤墳而已﹞。
再說,林爽文,率兵向北進政,至乾隆51年﹝民前126年﹞多,攻陷淡水縣,知縣「程峻」及僚屬,被迫自決,並攻佔竹塹﹝新竹﹞,巡按張芝馨,亦為國殉難,暴徒蠻橫殘酷,人民傷亡慘重,雞犬不寧,民不聊生,人人髮指,有志之士義憤填膺,時群起誅之,大義之真諦,振臂呼籲,舉旗起義,不數日,即有1300餘位壯士,爭相赴義,立即編成隊伍,誓師進軍,與官軍並肩作戰,終於12月13日克復竹塹,義軍乘勝之師,追擊暴徒,直到翌年正月,與苗栗「徐夢麟」義士,所率領之義軍會合,士氣大振,旋即南下,直搗大甲,唯獨林爽文率眾頑抗,至乾隆52年10月29日,福建巡撫「臬夔」,率援軍由鹿港登陸,與義民軍取得聯絡,前後夾攻,戰況壯烈空前,同年12月8日,在崙子頂﹝鹿港境內﹞大決戰,暴徒不支,退守「牛椆山」﹝彰化境內﹞,林爽文藏身在其友「高振」家中,被官軍、義民軍,四面圍困。林爽文自知無可作為,乃告高振曰,請兄縛第交官可得好處,否則必同歸於盡,高振依言,於乾隆53年1月4日,縳林爽文交官,解京處決,餘眾潰散,數年擾亂,乃告平靖。
義民軍,由北部而中部,輾轉摶鬥,大小交戰數百次,英勇善戰,攻守得宜,戰果輝煌,終將亂軍戡平,但此次戰役,有義首陳紫雲先烈等二百餘人成仁,上報國恩,下保良民,功勳不朽,精神永在,名垂萬世,雖功成名就,唯惜忠骸,散置各地戰場為憾,生返義士,耿耿於懷,念念不忘,時有先賢,林先坤、劉朝珍、陳資聘、戴元玖、陳資雲等暨生返義士,合力收集忠骸﹝有黑旗為記﹞,歸葬故土,骨骸用牛車載運,擬葬湖口莊「坪頂埔」,詎料車到枋寮﹝今之廟址﹞時,車停而牛不聽驅策,眾人認為此必吉地,即延堪輿卜地,將忠骸安葬今之廟後山麓,墓碑勒「粵東義民之佳城」,廟地三甲餘,由湖口莊富紳戴元玖捐贈,巡撫「臬夔」感念,義民軍功勞浩大,以「旌忠表」奏聞朝廷,先後曾有三次封賞,初次嘉賞「義勇」,二次嘉獎「懷忠」,三次乾隆御筆「褒忠」,﹝前二珍文,在日人佔台時,兵禍焚失﹞,並敕建廟垂祀,經眾人樂捐,得銀2000餘兩,於乾隆53年冬﹝民前124年﹞,在墓前建築廟宇,奉祀英靈,稱褒忠義民廟,14大莊,後人虔誠祀祭。
義民二次出征咸豐11年﹝民前51年﹞,彰化「四張犁」地區,戴萬生聚眾作亂,政府軍失利而求援,第二次組織義民軍,協助政府戡亂,至亂平之日,成仁烈士數十人,嗣後收集忠骸,安葬在先烈佳城左側,故有義塚二墳,其英靈合祀於褒忠義民廟,永受後人祀祭。 高雄褒忠義民廟之沿革 始於民國35年,信士林讓才,在高雄火車站前,即今南華路入口處,搭車寮居住,由新埔鎮枋寮,褒忠義民廟求香旗,奉祀為鎮家之神,崇敬之信士,日益增加,後因都市計劃,闢為道路,復於民國37年,吳辛喜、陳庚仁、張安清等數十人,倡議籌建廟字,經300餘人捐資,在原址東側,興建廟宇三間,稱「褒忠亭」,香火鼎盛,後因都市繁榮,週圍建築,高樓大廈,阻斷視線,儼如坐井,經信士代表會議決定,向外擇地遷建,嗣選現址,於民國62年,歲次癸丑季秋,興工建築,工程進行經過,承蒙各界耆宿縉紳,不吝指引與協助,更得眾信士,萬眾一心,各盡輸財出力,同擎義舉,在工程進行期間,在民國63年12月10日,第二屆第四次信士代表會議決定,原褒忠亭,改稱「高雄褒忠義民廟」,工程進行歷寒暑五易,幸於民國66年歲次丁已季秋,巍峨廟宇建竣,舉行義民爺鎮座,落成典禮,頌揚愛國精神,保存義烈正氣,垂萬世流芳。 題跋高雄褒忠義民廟管理委員會報告:本義民廟,自從落成至今,主神廣聞遐邇,信士愈增愈眾,遠如台北、花蓮、台東及各縣市地區,信男信女,頻頻組團,蒞廟進香,遊覽車絡繹不絕,足見各位信士,熱誠與愛戴,亦證本義民廟,遠景無限光明,更賜贈本會莫大光榮,本會為服務蒞廟信士起見,保鄉衛民行伍,此種行動,稍如不幸,即曝屍沙場而不懼,此非法律約束,純出於義烈正氣,其偉大精神在此,更如義首陳紫雲先烈及眾義士,奮不顧身,相偕成仁,勇敢超人,英雄本色,壯士襟懷,故受後人崇敬故也,至于成仁義士之家人,父母及妻兒,悲痛心情,不難想見,值得後人共同憐憫者也,戰亂戡平後,忠骸散置各地戰場,幸有先賢及生返義士,合力收集忠骸,歸葬故土,建廟設祀,以安英靈,不致淪為無依亡魂,神人共慶,上報先烈,次勉後人,誠哉,護國衛民遺風也。綜觀古今,自國家,至庶民,尊敬忠臣義士,建廟設祀,宏揚豐功,光前勵後,名垂萬世,此乃固有文化,正統美風故也,以上譾陋,不成文意,謹作報告,並祈各界,不吝更多指引賜教為禱。
三民區公所-褒忠義民廟 https://bit.ly/3afedHp
--------------------------------
認識平鎮褒忠祠
◎義民爺的歷史【事件之發生】
褒忠祠的歷史,要追溯至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有福建省漳州府和平縣,以禁煙為名的人,來臺密傳天地會,以光復漢室、反清復明為標榜,一時從者甚眾。當時有一位名為林爽文的人,因政治環境惡劣,不時有家破人亡之憂,為了希望能藉群眾力量以作自衛,乃加入天地會。後因有清兵把總陳和於斗六為其黨人所殺,總兵柴大紀率兵逮捕其黨羽數十人,餘黨於是紛紛逃到大里杙莊躲藏,欲謀起事。這時全臺震動,林爽文雖以反清復明為號召,但他的黨人終為烏合之眾,良莠不齊,所到之處橫行肆虐,燒殺擄掠,人民流亡載道。
此時,淡水廳(大新竹地區均屬之)下的客家移民,鑒於官兵陷於困擾而無力退敵,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乃不甘壓迫,奮勇興起,發揮客家人剛強弘毅的傳統忠義精神勇於退敵。當時福建總督常青聞變,急調水陸軍至泉州,居中策應。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亦率軍至台灣與義民軍會合,南北夾擊叛賊。同年十二月八日逼賊黨於崙子頂(今鹿港鎮),全力殲賊,亂事總計三年始被敉平。
亂事雖告平靜,但義民成仁者達二百餘人,其遺骨四散山野,白骨遍地。地方先賢感念義民的壯烈精神,不忍其曝屍荒野,乃聚資發動人員巡察各地,以黑色義旗為據,收拾義民殘骸,以牛車載運,擬在湖口鄉坪頂埔(今湖口營區)擇地安葬,但車行至新埔鎮枋寮褒忠亭現址時,牛車突然停下,不再前進,眾先賢認為此必為吉穴,便於此建立粵東義民先烈之佳城。後又於乾隆五十三年集資在墓前建廟宇,奉祀英靈,並合祀三山護國王、觀音佛祖、福德正神,更呈請清高宗御題「褒忠」,遂名之曰「褒忠亭」。
清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彰化地方又有戴萬生之亂,官兵失利,此地又有義民加入平亂,成仁者數十,遂將其遺骨合葬於「粵東義民先烈之佳城」之東側,又稱「副塚」,其英靈則合祀於褒忠亭。
◎【褒忠祠由來】
當時福建巡撫皋夔感念義軍殺賊有功,以「精忠」提奏朝廷,乾隆皇初封「義軍」,繼封「褒忠」,三賜御筆「褒忠」,因而定名為「褒忠祠」,現該御筆敕旨仍保存於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林旗熾家。
◎【平鎮宋屋褒忠祠建廟起源】
淡北地區(原淡水聽管轄地區含淡水、桃園、大新竹等地區,以新竹鳳山溪為界,北為淡北,南為鳳南)的客家先民感念鳳南地區既有建祠廟宇奉祀,而淡北地區未立亭祠,何以崇祀義靈。斯時,由地方仕紳宋廷龍等,在新竹枋寮義民廟,祈拜分香火恭迎義民爺神尊,並建廟宇奉祀,於現在的平鎮市義民里褒忠祠。
◎ 【義民亭跟褒忠祠不同說法】
乾隆五十六年(西元1791),桃園宋屋廣興庄總理宋廷龍,由於感佩義民軍的壯烈犧牲,而於平鎮創建「義民亭」,供桃園這裡附近的信士參拜,以彰顯義民的忠烈。清咸豐七年(西元1857),由士紳宋公廷龍捐地興建,是從枋寮義民聖塚迎靈分火而來。而在咸豐十年宋公寶雲總理重修,式郭鴻圖,規模粗具,捐增建前堂及兩廊,並立下一個碑牌作為紀念,名「褒忠祠」。同治年間正名曰:「褒忠祠」。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義民亭跟褒忠祠兩種不同說法的原因了。
民國三十八年(西元1949),中壢平鎮十三庄人士,樂捐重建成為今日所見面寬五間、兩進加兩護龍的大廟,也就是現在的「平鎮褒忠祠」。
◎【義民旗的供奉】
然無論義民爺神格之高低,自清末以來,地方每有不平,即有墾民遠赴新埔義民廟分香奉祀,所建義民廟每成為地方的信仰中心,隨著祭祀圈的發展,其祭祀活動更是凝聚族群的重要力量。
義民廟的黑色令旗是為義民信仰重要的一部分,清末以來,自枋寮義民廟分香奉祀義民爺之分火廟,即是自枋寮義民廟迎請義民令旗至分火廟供奉,一般信眾於家中所奉者亦是黑色義民令旗。
旗幟的運用自古以來即具有號召、象徵、識別之功能。盜匪會黨以豎旗為起事叛亂之始,官兵則藉旗召集義軍討逆(丁光玲,西元1994)。然待平定變亂,官府不僅收回義民之軍器,亦必收取義民旗,以防再藉旗號召滋事,如大學士福安康於林爽文亂平後,即上奏禁止義民私造令旗。在褒忠義民廟兩百週年特刊中記載:「征戰中,犧牲成仁義軍先烈達兩百餘人,林、王等於回師之時,僱請牛車沿途遍拾忠骸(有黑布圈為記)雖未提及竹塹義軍是否以黑旗為號召,然依沿革所記錄,今枋寮義民廟所葬之忠靈,乃有黑布圈為記者,後人遂以三角黑色義民令旗為義民之象徵旗幟。
◎【牌匾】
「褒忠」牌匾亦是義民信仰的特徵。入義民廟內,除有義民爺之神位或神像,於神龕上可見「褒忠」牌匾高懸,或神龕案頭上立有「褒忠」二字之小牌座,是為乾隆皇帝親書令大學世福安康鉤摹頒賜之「褒忠」牌匾,義民為保鄉衛土而壯烈犧牲,故特頒此匾以彰顯義民之功烈。謝宏武(1994)認為牌匾是為鼓舞義民,義民廟因而發跡,牌匾乃成為義民廟之重要表徵。大門的兩副對聯則可以充分體現出義民爺的義勇精神。進入中大門,頭頂上懸掛兩座橫匾,首幅是「為國勤王」,繼而是「崇祀報功」,而這兩塊匾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所設立,距今已是百年前的字跡了。
◎【供奉神尊】
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民眾信仰的需要,義民廟裡除了主神供奉義民爺外,旁邊總共有五個殿也供奉了神農大帝、關聖帝君、觀音菩薩、註生娘娘等列列諸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廟裡設有文昌帝君的帝座,這是為了提振讀書風氣,鼓勵培植人才的安排,以後到義民廟除了向義民爺參拜外,也記得向文昌帝君祈求開啟智慧門哦!
正殿(中央)內,全都是供奉義民爺。
中殿:義民爺、
中殿左側:關聖帝君、土地公、關平太子、周倉將軍。
中殿右側:神農大帝、開漳聖王、中壇元帥、地母娘娘、浮佑帝君、歷代先師、值年太歲。
左殿:文昌帝君、荷葉先師、巧聖仙師。
右殿:觀士音菩薩、註生娘娘、天上聖母
◎ 【義民節】
提到義民廟,就不能忘了義民廟一年一度的盛大慶典-義民節,政府在民國44年間特頒定每年農曆7月20日為義民節,此係全國宗教最早有節日的宗廟。
每逢農曆七月義民節,是義民廟所輪值轄區:十三大庄---
宋屋庄、平鎮庄、高山頂庄、北勢庄、後寮庄、普頂庄、內壢庄、芝芭庄、青埔庄、舊社庄、中壢庄、石頭庄、水尾庄眾信士所舉辦的祀典活動。
義民節活動中包含「慶讚中元」屬於普渡中的「公普」以廟宇為中心,在每年7月18-20日由輪值區的善信大德出錢出力於廟前廣場舉行,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合境平安。
公普前夕要在廟前豎立「燈篙」,頂端懸掛一盞燈籠,目的是指引陸地上的好兄弟前來接受普渡,至於水中的孤魂則以「放水燈」通知。
義民節當日上午-中午獻午供(敬天公、拜義民爺及眾神)祭典活動,是遵循傳統的祭典程序,鳴炮、奏樂、全體肅立向敕封褒忠義民爺暨列位神尊行三鞠躬禮外,仍有上香以及獻花、獻果、獻酒三獻禮,主持人為輪值總爐主,其餘活動如三獻禮,則多為縣長、中央、省、縣民意代表帶領,可說是冠蓋雲集,集地方仕紳及政要於一廟共同參與;廟廣場亦設置燈篙,架設孤棚供眾善信置牲禮祭拜。
晚上則是活動較具代表性的神豬、神羊比賽、輪值區之普渡等,「義民節」可謂最具客家意義的祀典活動,對客籍人來說,有特別的崇拜感情。除了一般信仰外,更具特殊民族性的歷史意義,是最受客家地區人們重視的主要活動。
◎【與居民之互動】
在清朝時期-曾提供為私塾,日據時代-為躲空襲警報學生亦在義民廟內上課直到光復後也作為臨時學堂。民國46、47年間-復旦中學借用廂房為學生餐廳,民國50幾年-宋屋國小、新勢國小借用為教室上課,民國64年於廂房設立圖書館,提供學生讀書溫習課業之場所。
今天的褒忠祠不僅建築得莊嚴雄偉,且四周庭園環境整潔,花木亭閣,園庭座椅可為舒暢心靈之所,每天早上廣場有許多運動的民眾。也進一步結合平鎮市義民社區提供廟內硬體設備讓社區居民使用,如圖書閱覽室、老人長壽俱樂部與媽媽教室、關懷據點、花式大鼓隊之活動場地、社區天使隊之下有守望相助隊、環保志工、保健志工、關懷據點志工等,協助義民廟辦理各項活動,及民俗藝文活動,結合壢新醫院辦理健康講座及諮詢。故平鎮市褒忠祠已與地方民眾生活緊密結合一起。
◎【建築】
平鎮義民廟建築規模完整,左右兩側有鐘鼓樓(可由二樓進入鼓樓),三川殿左右護室的圓形窗與殿內柱飾,具有中國南方琉璃三山式建築的風格,值得仔細參觀。而在正門上方有民國76年所製的交趾陶,雖然品質不如民國38年所製,但還是保有傳統的風味。
◎【歷年整修】
褒忠祠所供奉主祀神義民爺建於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西元1791年)宋屋士紳宋廷龍先生慷慨捐出土地,倡建義民亭於中壢廣興庄,由新埔義民廟分火到中壢廣興庄宋屋。
清咸豐七年(1857),增設前後兩堂至咸豐十年完成,正名「褒忠祠」多稱謂「褒忠義民祠」
民國三十八年,於中壢、平鎮、楊梅十三庄村里仕紳,成立褒忠祠重建委員會,至四十年七月吉日慶祝落成,逾時兩年才重建完成,成為今日所見面寬五間、兩進加兩護龍的大廟,並刻義民爺神像,為地方觀光遊憩勝地。
民國六十一年,邀請十三大庄村里長、地方仕紳研商整修,直至翌年十一月竣工,於六十二年十一月慶成圓醮。
民國七十七再次整修,於民國八十六年與中壢仁海宮聯合福醮。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為建廟二百週年慶,由平鎮、中壢、楊梅十三大庄地區眾善信士,連續舉辦為期一百零五天的跨年慶祝活動,其規模之盛大、各項活動之意義,相當深遠難忘,為歷史性有價值的鄉土觀光祭祀活動,由此可印證供奉義民爺的褒忠祠在地方的影響力。到今(2010)總計有219年的歷史,其中並曾多次整建增建,尤其現在的雕樑龍柱,塑龍飛簷的雄偉,聳立巍峨的景觀,可說是平鎮附近的地標,亦整個桃園縣內著名的名勝聖地之一。
96年3月15至4月28日辦理廟內男廁增建及女廁整修、涼亭、廣場場地整修等,以維護廟內建築完整。
(1) Facebook https://bit.ly/3NyFgeA
-------------------------------------------
褒忠祠(義民廟)
主任委員 范振修
管理人 張玉燕
桃園市平鎮區復旦路二段23巷8號
TEL:03-4932246 傳真:03-4912384
【供奉神尊】
【正殿】供奉義民爺。
【中殿右側】關聖帝君、土地公、關平太子、周倉將軍。
【中殿左側】神農大帝、開漳聖王、中壇元帥、地母娘娘、浮佑帝君、歷代先師、值年太歲。
【右殿】文昌帝君、荷葉仙師、巧聖先師
【左殿】觀世音菩薩、註生娘娘、天上聖母
(1) 桃園平鎮褒忠祠 義民廟 | Facebook https://bit.ly/3OQpInw
-----------------
廟宇名稱 : 褒忠祠
廟宇別稱 : 桃園平鎮褒忠祠 義民廟
主祀神祇 : 義民
宗教類型 : 道教
組織方式 : 管理人(住持)制
平鎮褒忠祠建於乾隆五十六年(西元1791年),主要供奉新埔枋寮義民廟分香而來的義民爺,稱為義民亭。咸豐七年(西元1857年)由地方人士募資擴建規模,更名為褒忠祠。有別於台灣其他義民廟僅設立牌位,褒忠祠塑有全台第一座義民爺金身。
褒忠祠所供奉主祀神為義民爺,由於義民爺為客家的先賢,對客家人而言更有著特殊感情。褒忠祠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在南桃園地區的宗教信仰中頗具份量,信眾廣達全國,並以平鎮、中壢、楊梅客家人居多,每逢節慶各項慶祝活動,特別是十三大莊的農曆七月義民節慶典均吸引許多遊客到訪攝影。
廟宇介紹
平鎮褒忠祠,是位於臺灣桃園市平鎮區義民里的義民廟,與中壢仁海宮共領中壢、平鎮和楊梅十三庄祭祀圈。2001年被選為桃園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事件後,仕紳宋廷龍倡建義民亭於中壢廣興庄。咸豐七年(1857年)總理宋寶雲重修,增建前堂及兩廊。同治年間,巡撫徐宗幹、劉銘傳分贈「同心報國」、「赴義捐軀」匾。
1949年,鑒於祠宇腐敝,十三庄信眾成立重建委員會,共推陳貴邦為總理,同年農曆八月十一日動工,至1951年農曆七月廿六日落成,耗資新台幣三十二萬餘。今址為平鎮區義民里復旦路二段23巷8號。重修廟宇座西北朝東南,面積計三百零八坪七五,長八丈五尺五寸、闊十三丈。當時主持宋正盛在廟宇左方建立涼亭,兩公尺高的涼亭下設立兩坪大空間的防空洞,由于右任題「忠義亭」。
1973年整修。廟方還收藏陳天乞就地建窯燒製的一百六十八個交趾陶偶。
分靈自褒忠亭義民廟。在義民節前,廟方會去祖廟迎回義民爺令旗。廟內有代表義民爺的神像,1949年重修時再雕一尊作為鎮殿。
早年交通不便,遠地信徒至新竹祭拜義民爺困難,遂發展出各自的義民會系統。中壢、平鎮、楊梅的信徒被劃分成十三大庄,輪流主值中壢仁海宮、平鎮褒忠祠祭祀。如2010年:輪值義民廟的是中壢石頭等七里;新街廟輪值是平鎮的金星等六里。
1958年,平鎮褒忠祠依臺灣省民政廳同年8月20日發布的民用字第一五三九五號代電,將義民節改於農曆七月廿日舉行。在1990年,中壢仁海宮、平鎮褒忠祠分別舉行中元普渡及義民節大拜拜,信徒除舉辦神豬大賽及各式花燈藝閣展覽,並大宴親友,警方估計至少湧進十五萬名食客、花費近五千萬元。後,請客習俗逐漸式微,在2016年平鎮褒忠祠的神豬只剩一隻。
除了義民節,廟方會在春、秋兩季舉行祭典。
信徒會對家中的義民爺令旗定時上香,並在每月農歷初二、十六舉行稱為「奉飯」的儀式,也就是是在晚餐開動之前,先供奉義民爺。宋屋和高雙地區的信徒還會排定日子,挑著五種家常菜餚到平鎮褒忠祠廟埕,謂為「犒軍」,2008年報導時住持宋隆虎表示此活動已明顯式微,年輕族群甚至不知此事。
農曆八月十四日時,平鎮廣隆宮執事人員會來此請神,邀請看次日的平安戲。
參拜流程 :
拜拜是有順序的,拿2支香,先拜義民爺插第1支香,再拜天公插第2支香。或是要考詴的學子再拿第三支香,拜的順序是義民爺、文昌以師殿、再拜迎神爐。
建築特色 :
平鎮義民廟建築規模完整,左右兩側有鐘鼓樓(可由二樓進入鼓樓),三川殿左右護室的圓形窗與殿內柱飾,具有中國南方琉璃三山式建築的風格,值得仔細參觀。而在正門上方有民國76年所製的交趾陶,雖然品質不如民國38年所製,但還是保有傳統的風味。
褒忠祠所供奉主祀神義民爺建於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西元1791年)宋屋士紳宋廷龍先生慷慨捐出土地,倡建義民亭於中壢廣興庄,由新埔義民廟分火到中壢廣興庄宋屋。
清咸豐七年(1857),增設前後兩堂至咸豐十年完成,正名「褒忠祠」多稱謂「褒忠義民祠」
民國三十八年,於中壢、平鎮、楊梅十三庄村里仕紳,成立褒忠祠重建委員會,至四十年七月吉日慶祝落成,逾時兩年才重建完成,成為今日所見面寬五間、兩進加兩護龍的大廟,並刻義民爺神像,為地方觀光遊憩勝地。
民國六十一年,邀請十三大庄村里長、地方仕紳研商整修,直至翌年十一月竣工,於六十二年十一月慶成圓醮。
民國七十七再次整修,於民國八十六年與中壢仁海宮聯合福醮。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為建廟二百週年慶,由平鎮、中壢、楊梅十三大庄地區眾善信士,連續舉辦為期一百零五天的跨年慶祝活動,其規模之盛大、各項活動之意義,相當深遠難忘,為歷史性有價值的鄉土觀光祭祀活動,由此可印證供奉義民爺的褒忠祠在地方的影響力。到今(2011)總計有220年的歷史,其中並曾多次整建增建,尤其現在的雕樑龍柱,塑龍飛簷的雄偉,聳立巍峨的景觀,可說是平鎮附近的地標,亦整個桃園縣內著名的名勝聖地之一
褒忠祠 - 廟宇通 - 台灣好廟網 https://bit.ly/3ukAcn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