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昫:① 我唐之受命也,置器於安,千年惟永,百蠻響化,萬國來王。但否泰之無恆,故夷險之不一。三百算祀,二十帝王。雖時有竊邑叛君之臣,乘危徼幸之輩,莫不才興兵革,即就誅夷。其間沸騰,大盜三發,安祿山、朱泚、黃巢是也。② 朱泚家本漁陽,性惟兇狡,耳習聞於篡奪,心本之於忠貞。暨弟為亂階,身留京邑,小不如意,別懷異圖。但樂荒雞之鳴,唯幸和鑾之動,緣幽帥之嘗因亂得,謂神器之可以徼求。③ 天地否閉,反逆亂常。祿山犯闕,朱泚稱皇。賊巢陵突,群豎披攘。徵其所以,存乎慢藏!
朱泚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xCyUpJ

徵其所以,存乎慢藏!慢藏誨盜  冶容誨淫
慢藏誨盜  冶容誨淫
① 財貨收藏不善,易誘人起盜心;容貌打扮妖冶,易誘人起淫心。
② 財貨收藏不善,誘人偷盜;容貌打扮妖冶,誘人淫辱。
《周易.繫辭下》中一句話,慢藏誨盜,冶容誨淫。這句話通俗得講,意思是自己的財富如果不藏好,會引誘盜賊來偷竊。如果打扮得花枝招展且性感火辣,會引得流氓淌鼻血,並且犯錯!這兩句話是警告世人,不要太招搖,太顯擺,要低調,雖然有錢,也別太強狂,把錢藏好,最好是偷著樂。長得漂亮本來就引狼注意,再不注意收斂,可能引來狼群。千萬別過高估量了人性。
收藏財物不謹慎,以致引起盜賊偷竊。
《易經.繫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舊五代史.卷八九.晉書.桑維翰傳》:「即今主帥赴闕,軍府無人,臣竊思慢藏誨盜之言,恐非勇夫重閉之意。」
【解釋】慢藏:收藏不慎;誨:教導。收藏財物不慎,等於誘人偷竊。
【出處】《周易·繫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示例】古聖人所教的“~,冶容誨淫”,就是說子女玉帛的處理方法,是應該堅壁清野的。(魯迅《墳·堅壁清野主義》)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因保管疏忽而招致盜竊
慢藏誨盜,讀音màn cáng huì dào,慢藏:收藏不慎;誨:教導。收藏財物不慎,等於誘人偷竊。
收藏財物不謹慎,以致引起盜賊偷竊。《易經.繫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舊五代史.卷八九.晉書.列傳.桑維翰》:「即今主帥赴闕,軍府無人,臣竊思慢藏誨盜之言,恐非勇夫重閉之意。」
女子打扮過於妖媚,容易引起邪念。《易經.繫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崔氏女失身為周寶妻》:「是知女子修道,亦有一段障難,而況冶容誨淫者哉!」
-------------------

2022-06-10_102513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描       述: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①盜,冶容誨淫。(卷一 周易) 【註釋】①誨:引誘、誘使。 
【白話】處上位的人輕慢疏忽,在下位的人暴虐凶殘,盜寇就計劃要攻打了。財物不妥當收藏,就會引人偷盜;容貌打扮太過妖艷,就會引人淫亂。


在《舊唐書》中,是這樣評價史思明的:「天地否閉,反逆亂常。祿山犯闕,朱泚稱皇。賊巢陵突,群豎披攘。征其所以,存乎慢藏!」意思是說天地閉塞不通,反叛亂常。安祿山犯上,朱泚稱皇。寇賊的巢穴陵突,群豎披攘,徵召他用。
-----------------------
 史臣曰:我唐之受命也,置器於安,千年惟永,百蠻響化,萬國來王。但否泰之無恆,故夷險之不一。三百算祀,二十帝王。雖時有竊邑叛君之臣。乘危徼幸之輩,莫不才興兵革,即就誅夷。其間沸騰,大盜三發,安祿山、硃泚、黃巢是也。    夫謀危社稷,將害君親,轘裂瀦宮,未塞其罪,故不俟於多談也。然盜之所起,必有其來,且無問於天時,宜決之於人事。    祿山母為巫者,身是牙郎,偶緣微立邊功,遂至大加寵用,總知馬牧,特委兵權。愛天子之獨尊,與國忠之相忌,故不能以義制事,以禮制心,遂稱向闕之兵,以期非望
之福,此所以為亂也!    硃泚家本漁陽,性惟兇狡,耳習聞於篡奪,心本之於忠貞。暨弟為亂階,身留京邑,小不如意,別懷異圖。但樂荒雞之鳴,唯幸和鑾之動,緣幽帥之嘗因亂得,謂神器之可以徼求。    黃巢亹茸微人,萑蒲賤類,因饑饉之歲,躡王、尚之蹤,志在奪攘,謀非遠大。一旦長驅江表,逕入關中,見五輅之蒙塵,謂寶命之在我。    必若玄宗采九齡之語,行三令之威,不然使祿山名位不高,委任得所,則群黎未必陷於塗炭,萬乘未必越於岷,峨。    德宗能含垢匿瑕,不佳兵尚勇,不然則取李承之言,不委希烈伐叛,不然則取公輔之諫,早令硃泚就行,如此則未必有涇原之亂兵,未必有奉天之危急!    僖宗能知人疾苦,惠彼困窮,不然則從鄭畋之謀,赦群偷之罪,如此則黃巢不必能犯順,鑾御未必須省方。    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蛇螫不能斷腕,蟻穴所以壞堤。後之帝王,足為殷鑒!    史朝義、秦宗權乘彼亂離,肆行暴虐,虔劉我郡邑,僭竊我衣裳,終雖滅亡,為害斯甚,茲亦沴氣之余也。    贊曰:天地否閉,反逆亂常。祿山犯闕,硃泚稱皇。賊巢陵突,群豎披攘。征其所以,存乎慢藏!


安祿山深受唐玄宗的器重,為什麼還要造反?學者:換做你也會反!
隨人玄養寧知父,負主恩私豈有君。逆氣終然招逆報,可憐四海亂如雲。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個著名事件——“安史之亂”,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起的背叛唐朝戰爭。
這場戰爭使唐朝失去大量人口,據統計傷亡士兵為30餘萬人,對唐朝影響極大,由盛轉衰。
眾所周知,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可以用“開元盛世”來形容,當時國家富裕、百姓安居樂業,也讓唐朝成為強國。
李隆基非常器重安祿山,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安祿山還要發動“安史之亂”?學者稱:換作是你也會反!這是為何?
《舊唐書》記載:天地否閉,反逆亂常。祿山犯闕,朱泚稱皇。賊巢陵突,群豎披攘。徵其所以,存乎慢藏!
其實造反之人實力都很強大,各朝各代皆是如此,安祿山就有這樣的實力。
安祿山的官職從三鎮節度使到御史大夫,地位從柳城郡公到東平郡王,最後成為大燕皇帝。
造反之前他已經手握河北三鎮的重兵,兵力總數高達20萬左右,而這20萬並不是小步兵,而是英勇善戰的騎兵,經過特種部隊選拔而出。
如何打起仗來,這20萬大軍可以抗敵上百萬,實力非常強。
李隆基之所以將如此重的兵權交給安祿山,就是對安祿山絕對信任,相信他沒有造反之心。
為讓安祿山臣服,李隆基甚至讓愛妃楊玉環收他做乾兒子,安祿山雖然體重很胖,但善於舞蹈,而且比李隆基更有男子氣概,所以楊玉環非常喜歡他。
二人親密無間,經常傳出“醜聞”,但李隆基一點都不介意。
有這層關係後,安祿山可以名正言順向李隆基要錢,理由為充沛軍隊武器和裝備。
李隆基認為他的軍隊就是大唐的軍隊,而且購買精品戰馬和武器確實需要花費很多錢,所以不曾拒絕過。
就這樣,安祿山的軍隊成為大唐第一精銳軍隊,當時幾乎沒有人能與之抗衡。
安祿山其實也為唐朝立過很多次功,比如最為著名的“鎮撫奚人契丹”,經常打勝仗,所以李隆基才如此器重和信任他。
為造反做進一步準備,安祿山嚮李隆基要來人事升遷權,李隆基沒有片刻猶豫,直接將權力交於他。
李隆基這種行為,可以用“自毀江山”來形容,安祿山之所以要來人事升遷權,就是要發展自己的勢力。
權力在手他可以給忠於自己的官員升職加薪,將不忠於自己的官員推出去,毫不誇張地說,安祿山之所以能造反,為李隆基一手“提拔”。
學者認為,安祿山造反的原因為以下幾點:
了解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李隆基身為皇帝卻能文善武,但作為父親他不念親情,殘忍殺害兒子。
在楊玉環之前,李隆基最愛的女人是武惠妃,為武則天侄孫女,當時李瑛當太子。
武惠妃想讓自己兒子當太子,便誣告李瑛要造反,李隆基信以為真,最終將親生兒子殘忍殺害。
李隆基不分青紅皂白將太子處置,還有兩位親王,分別為李瑤和李琚,此事便是“一日殺三王”事件。大臣們人心惶惶,連兒子都可以隨意斬殺,如果自己犯錯想必也難逃。
早期時安祿山為鎮守邊疆一名武將,肯定不能經常待在皇帝身邊,但李隆基晚年卻經常召見其入宮。
安祿山心裡也很忐忑,因為按理說皇帝不會無緣無故經常召見武將,前車之鑑就是懷疑自己有謀反之心,所以安祿山每次進宮都擔心是最後一次。
他曾懷疑過有人在背後說自己壞話,事實證明,安祿山的擔心並非多餘。
楊國忠為楊玉環哥哥,楊玉環得寵後全家飛黃騰達,所以他能做到宰相的位置全靠妹妹。
開始時楊國忠跟安祿山互相勾結,後來安祿山屢立奇功,經常受到李隆基賞識,讓楊國忠尤為嫉妒。
因此楊國忠經常在李隆基面前詆毀安祿山,多次稱他要造反,所以李隆基才經常召安祿山入宮。
李隆基生性多疑,連親兒子都不相信,何況是他這個大臣,所以進宮幾次後,李隆基往後再召見他,索性他就不去了,直接起兵造反。
安祿山造反都是被逼迫的,他如果不造反,很可能會被多疑的李隆基殺害,所以學者們才會說,如果換做你你也會造反
安祿山深受唐玄宗的器重,為什麼還要造反? 學者:換做你也會反! _騰訊新聞 https://bit.ly/3ztg6KX
------------------------------------------
安史之亂真的是因為偶然?多角度解讀安史之亂的根源
文|(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抄襲、搬運必究)
天地否閉,反逆亂常。祿山犯闕,朱泚稱皇。賊巢陵突,群豎披攘。徵其所以,存乎慢藏!
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成為了整個唐王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杜甫也在他的詩中提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樣一番破敗的景象形容的就是安史之亂之後的唐王朝,不僅僅國家四分五裂十分動盪,而且百姓的生活難以得到保障。這樣的情景使得無數詩人以及滿懷壯志想要康復天下的有誌之士都難以接受。雖然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但依然難以力挽狂瀾,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安史之亂的來龍去脈,以及它爆發的主要原因。
一、安史之亂總覽
安史之亂發生於755年到763年,短短的8年時間就已經令一個本來繁盛有實力的唐王朝,走向了沒落。這場動亂的主導者是安祿山和史思明,他們背叛了唐王朝,主動發動戰爭,而戰爭的內容就是關於爭奪唐王朝的皇室政權,相當於是有實力的世家大族的一場謀權篡位,這場內亂成為了唐朝人口大量減少,農業發展趨向於頹廢,國家實力不斷衰弱的主要原因,因為這件事發生在唐玄宗天寶時期,所以很多歷史學者也將它稱之為天寶之亂。
二、多領域分析原因
如果我們仔細去考究這場動亂的原因,自然要從不同的領域和方面來入手,首先這場動亂是各個階級矛盾的一次集中的爆發和體現,例如皇權統治者和手下大臣的矛盾,或者說統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割據的地方勢力已經成為了皇權的主要威脅,那麼自然矛盾就會變得不可調和。
經濟原因
首先是經濟方面,因為在開元年間,經濟空前蒸蒸日上使得整個國家財政收入大增,人民生活也得到改善,由於封建經濟的局限性,土地兼併開始不斷加深。小的農民的土地被大地主所兼併,進而導致農民沒有足夠的生活依靠,他們就要向四處遷徙,來尋找可以耕種的土地來養活自己,這樣的情況下均田制被嚴重破壞,農民成為了流離失所的難民。
由於經濟發展國庫收入增加,那麼統治階級出現的主要矛盾,就是官僚開始腐敗。因為大量的錢財經過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一旦奢靡腐敗的風氣形成,那就是一發不可收拾。從開元年間到整個安史之亂的結束,唐玄宗都是一副縱情於酒色生活,不關心正事。將自己的生活重心投向於美人楊貴妃身上,這就更使得朝廷風氣很難被肅清,一旦最高統治者都難以做出表率,手下的大臣就會爭相的選擇阿諛奉承和腐敗奢華。
統治階級荒謬無恥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楊貴妃,整個家族都得到了皇帝的重視。無論家族實力,或者是出身如何更無論家族裡的年長年幼的子嗣是否有才能,他們都得到了唐玄宗的提拔,這自然是因為美人楊貴妃深得唐玄宗的寵愛,當時皇宮中,僅僅為楊貴妃來縫製各種衣服,或者是奇特的裝飾品的能工巧匠,就接近上千人,楊貴妃以及她家族姐妹的經濟開銷,甚至成為了整個后宮的一大部分。
這樣的情況下,矛盾自然就會愈演愈烈,因為當人民繳納的稅收,被統治者以這樣奢靡的方式浪費掉,那農民自然就會民怨沸騰,更會揭竿而起推翻這樣的統治階級。這成為了整個安史之亂的一個經濟內部矛盾。
內部鬥爭愈演愈烈
在階級方面,統治階級內部也有著不可調和的大小爭鬥,這也成為了整個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因為在唐玄宗執政的後期,當時的小人宰相李林甫已經成功掌握了朝局當中的權力體系,經過20年的摸爬滾打權利鬥爭,這個小人宰相李林甫已經將朝廷中的勢力扶植的一家獨大。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提並論,之後能夠繼續接任宰相,並且執掌權力的人,只有楊貴妃的兄弟楊國忠。
如果說楊貴妃的兄弟是一個清明有作為的宰相,那麼國家自然萬事不愁,可不幸的是楊國忠本人因循守舊,禍國殃民。賄賂和貪婪,這樣的風氣,就是從楊國忠這裡開始的。因為他執掌權力之後飛揚跋扈,導致很多有正義感或者是想要有所作為的大臣,都在朝廷中受到排擠,無法得到重用。楊國忠為了將權力握得更加緊,所以他和安祿山難免會進行激烈的爭鬥,這就使得安史之亂一觸即發。
地方勢力難以控制
然而從政治體制上看,中央和各個地方的割據勢力,矛盾也激化起來。因為地方勢力開始逐漸增強威脅的中央,中央無法對地方形成強有力的控制,僅僅通過軍銜制和府兵制兩個制度的變化,我們就可以準確的了解到地方實力的增強。地方節度使手中所執掌的兵權越來越大,邊防軍的數量甚至達到50萬,佔整個國家總體兵力的80% 。
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地區,僅僅安祿山就已經執掌了將近20萬人,這樣的軍隊直接可以形成強有力的威脅推翻中央,中央的軍隊數量難以和安祿山手下的軍隊進行抗衡,中央的部隊沒有在邊關地區得到正規的訓練,質量不過硬。所以一旦爆發安史之亂,地方節度使可以一呼百應,從而推翻中央或者是建立自己的政權。
三,兵鋒直指長安
祿山虎視幽薊,橫制千里,而軍中之吏凡三千人。故范陽之變一起,天下大震,徒驅市人以嬰其鋒。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最為令人膽寒的自然是長安城受到了攻擊,安祿山親自指揮,手下的軍隊佔領了洛陽和潼關地區,從而將自己的軍事方向直接指向國都的長安。
此時國家危在旦夕。李隆基卻對這樣的事情毫不在意,他已經沒有了年輕時期的魄力和膽氣,變得非常懦弱和迂腐。潼關地區由於地勢非常險要,安祿山久攻不下,所以成為了保護長安城或者是為皇帝贏得時間的重要地點。
由於李隆基手下有很多小人,他們總是說一些讒言,使得李隆基將潼關地區的首將換掉,甚至是將那個有戰功的守備將軍斬殺,這直接挫敗了整個軍隊的氣勢,使得朝廷失去了最為能征善戰的軍事將領,進而導致長安城內有識之士難以力挽狂瀾。
文獻資料:
《隋唐史》
崔明德.《試論安史亂軍的民族構成及其民族關係》《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舊唐書》
《新唐書》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安史之亂真的是因為偶然? 多角度解讀安史之亂的根源_騰訊新聞 https://bit.ly/3tmBnC8
-----------------------------------------
世人皆知安祿山與楊貴妃有染,卻不知,他最後全身長瘡被兒子弒殺
2021/03/05 來源:歷史戰爭
天地否閉,反逆亂常。祿山犯闕,朱泚稱皇。賊巢陵突,群豎披攘。征其所以,存乎慢藏!——《舊唐書》
要說起唐朝,就不得不說安祿山,這個一手終結了大唐盛世的胖子。他主導的安史之亂,造成了唐代的藩鎮割據,是唐朝一個由盛轉衰的點。從這次大禍之後,那個燦爛輝煌的大唐被拖進了泥沼,不管從經濟、政治還是軍事上來看都處於一種苟延殘喘的狀態。但安祿山本人其實也沒什麼好下場,世人皆知他與貴妃有染,卻不知他全身長瘡被兒子弒殺。
安祿山生於武后長安三年(703年)正月初一日,突厥人,年幼喪父。母親是突厥族的一個巫師,給他取了軋犖山這個名字,意思是鬥戰。母親改嫁給安延偃,十多歲的時候他覺得跟母親、哥哥、後父生活在一起不好,是恥辱。又跟名義上的堂哥安思順關係很好,便約定結為兄弟,也就此定姓為安。
拋卻其他來講,安祿山其實也算得上是個人才,通曉六國語言。為人十分機靈聰慧,最重要的是應變能力較強,很會搞人際關係。開元二十年(732年),張守珪本想打死偷羊的安祿山,結果他一番話便哄得張守珪放了他與同鄉史思明。後來看他表現不錯,還收了他為義子,官位也漸漸變高。
天寶元年(742年),安祿山就任為代理御史中丞、平盧節度使,此後可以去朝廷上奏議事。也是從這開始,他一點一點的博得玄宗與貴妃的喜愛,從而位高權重到有謀反的能力。討得玄宗喜歡其實很容易,一個是賄賂來往官員說好話,一個是討好楊貴妃。他先是利用自己胡人的身份,裝得淳樸、憨厚,就像是個沒開化的野蠻人。
藉此博得玄宗喜愛,後來聽說楊貴妃獨寵後宮,便開始走後宮路線。為討好貴妃,使盡了手段,要說也真是人不要臉天下無敵。他每次進宮都先拜見楊貴妃再拜見唐玄宗,久了玄宗便覺得奇怪,安祿山卻說: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唐玄宗聽了那叫一個高興,命楊銛以下的楊家兄妹一起跟安祿山結為兄弟姐妹,楊貴妃也很高興的收下了這個「兒子」。
在天寶十載(751年)安祿山過完生日的第三天,特意將他召進宮中,舉行洗三儀式。這洗三儀式是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辦的儀式,為這麼大個人舉辦,實在是荒謬。不過楊貴妃與安祿山毫不在意,貴妃讓人將安祿山放在一個大澡盆中,為他洗澡。接著用特製的大襁褓裹起來,放在宮女抬的彩轎上,在後宮花園轉來轉去的嬉戲取樂。
一個外臣與寵妃如此來往,關係實在密切,日子久了便有兩人有染的傳聞。但顯然玄宗是不在意頭頂有沒有綠帽子的,對此毫不懷疑,依然寵信安祿山。結果便是有了足夠權利的他,在天寶十四載(755年),舉起了反叛的旗幟。叛軍一路十分順利,當然這還是因著唐朝自己搞死了封常清、高仙芝,又逼得哥舒翰被人綁著投降。
最後玄宗被他這「好兒子」打得長安都丟了,倉皇出逃,在馬嵬驛上演一出生離死別。好在唐朝終究是有硬骨頭,河南節度使張巡率軍民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整整守了十個月。睢陽之戰的堅守為唐朝贏得了調兵遣將的時間,阻止了叛軍南下,也保得了唐朝天下。但安祿山卻並非死於唐朝之手,而是死在了自己兒子手裡,也算是報應。
他素來患有眼疾,起兵之後實力更是不好,最後直接失明。又患有疽病,患有疽病的人會全身長瘡,脾氣因病痛變得更加不好。動輒便是打罵刑罰,這被打的人裡頭還有他的親信嚴莊、李豬兒,久而久之心裡產生了怨恨。正好安慶緒時常擔心自己被安祿山寵妾所生的安慶恩取代,便與嚴莊、李豬兒串通一氣,謀害安祿山。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五日 (1月29日) 夜,三人趁夜悄悄進入安祿山住所,侍衛看見是他們也不敢動。於是三人便對著在床上的安祿山猛砍,很快他便死於非命,終年55歲。安慶緒又在床底下挖了一個坑,將安祿山的屍體丟進去,第二天便宣布病危的安祿山立了安慶緒太子。這位風光一時的胡人,最終落得這樣一個結局,也是令人意想不到。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Azd8J0N.html
--------------------------------------------
安史之亂因何而起,是偶然的爭鬥,還是另有他由?
2019-12-31 由 分雲乍起史中史 發表于歷史
天地否閉,反逆亂常。祿山犯闕,朱泚稱皇。賊巢陵突,群豎披攘。征其所以,存乎慢藏
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成為了整個唐王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杜甫也在他的詩中提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樣一番破敗的景象形容的就是安史之亂之後的唐王朝,不僅僅國家四分五裂十分動盪,而且百姓的生活難以得到保障。這樣的情景使得無數詩人以及滿懷壯志想要康復天下的有志之士都難以接受。雖然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但依然難以力挽狂瀾,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安史之亂的來龍去脈,以及它爆發的主要原因。
一、安史之亂總覽
安史之亂發生於755年到763年,短短的8年時間就已經令一個本來繁盛有實力的唐王朝,走向了沒落。這場動亂的主導者是安祿山和史思明,他們背叛了唐王朝,主動發動戰爭,而戰爭的內容就是關於爭奪唐王朝的皇室政權,相當於是有實力的世家大族的一場謀權篡位,這場內亂成為了唐朝人口大量減少,農業發展趨向於頹廢,國家實力不斷衰弱的主要原因,因為這件事發生在唐玄宗天寶時期,所以很多歷史學者也將它稱之為天寶之亂。
二、多領域分析原因
如果我們仔細去考究這場動亂的原因,自然要從不同的領域和方面來入手,首先這場動亂是各個階級矛盾的一次集中的爆發和體現,例如黃泉統治者和手下大臣的矛盾,或者說統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割據的地方勢力已經成為了皇權的主要威脅,那麼自然矛盾就會變得不可調和。
①經濟原因
首先是經濟方面,因為在開元年間,經濟空前蒸蒸日上使得整個國家財政收入大增,人民生活也得到改善,但是由於封建經濟的局限性,土地兼併開始不斷加深。小的農民的土地被大地主所兼併,進而導致農民沒有足夠的生活依靠,所以他們就要向四處遷徙來尋找可以耕種的土地來養活自己,這樣的情況下均田制被嚴重破壞,農民成為了流離失所的難民。
由於經濟發展國庫收入增加,那麼統治階級出現的主要矛盾,就是官僚開始腐敗,因為大量的錢財經過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所以一旦奢靡腐敗的風氣形成,那就是一發不可收拾,從開元年間到整個安史之亂的結束,唐玄宗都是一副縱情於酒色生活,不關心正事,而且將自己的生活重心投向于美人楊貴妃身上,這就更使得朝廷風氣很難被肅清,因為一旦最高統治者都難以做出表率,那麼自然手下的大臣就會爭相的選擇阿諛奉承和腐敗奢華。
②統治階級荒謬無恥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楊貴妃,整個家族都得到了皇帝的重視。無論家族實力,或者是出生如何更無論家族裡的年長年幼的子嗣是否有才能,他們都得到了唐玄宗的提拔,這自然是因為美人楊貴妃深得唐玄宗的寵愛,當時皇宮中,僅僅為楊貴妃來縫製各種衣服或者是奇特的裝飾品的能工巧匠,就接近上千人,而且楊貴妃以及她家族姐妹的經濟開銷,甚至成為了整個後宮的一大部分。這樣的情況下,矛盾自然就會愈演愈烈,因為當人民繳納的稅收被統治者以這樣奢靡的方式浪費掉,那農民自然就會民怨沸騰,更會揭竿而起推翻這樣的統治階級。這成為了整個安史之亂的一個經濟內部矛盾。
③內部鬥爭愈演愈烈
而在階級方面,統治階級內部也有著不可調和的大小爭鬥,這也成為了整個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因為在唐玄宗執政的後期,當時的小人宰相李林甫已經成功掌握了朝局當中的權力體系,而且經過20年的摸爬滾打權利鬥爭,這個小人宰相李林甫已經將朝廷中的勢力扶植的一家獨大。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提並論,而之後能夠繼續接任宰相,並且執掌權力的人,只有楊貴妃的兄弟楊國忠。
如果說楊貴妃的兄弟是一個清明有作為的宰相,那麼國家自然萬事不愁,可不幸的是楊國忠本人因循守舊,禍國殃民。賄賂和貪婪,這樣的風氣,就是從楊國忠這裡開始的,因為他執掌權力之後飛揚跋扈,導致很多有正義感或者是想要有所作為的大臣,都在朝廷中受到排擠,無法得到重用。楊國忠為了將權力握得更加緊,所以他和安祿山難免會進行激烈的爭鬥,這就使得安史之亂一觸即發。
④地方勢力難以控制
然而從政治體制上看,中央和各個地方的割據勢力,矛盾也激化起來,因為地方勢力開始逐漸增強威脅的中央,中央無法對地方形成強有力的控制,僅僅通過軍銜制和府兵制兩個制度的變化,我們就可以準確的了解到地方實力的增強。地方節度使手中所執掌的兵權越來越大,邊防軍的數量甚至達到50萬,占整個國家總體兵力的80%。
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地區,僅僅安祿山就已經執掌了將近20萬人,這樣的軍隊直接可以形成強有力的威脅推翻中央,並且中央的軍隊數量難以和安祿山手下的軍隊進行抗衡,而且中央的部隊沒有在邊關地區得到正規的訓練,質量不過硬。所以一旦爆發安史之亂,地方節度使可以一呼百應,從而推翻中央或者是建立自己的政權。
三、兵鋒直指長安
祿山虎視幽薊,橫制千里,而軍中之吏凡三千人。故范陽之變一起,天下大震,徒驅市人以嬰其鋒。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最為令人膽寒的自然是長安城受到了攻擊,而且安祿山親自指揮,手下的軍隊占領了洛陽和潼關地區,從而將自己的軍事方向直接指向國都的長安。此時國家危在旦夕。但李隆基卻對這樣的事情毫不在意,他已經沒有了年輕時期的魄力和膽氣,變得非常懦弱和迂腐。潼關地區由於地勢非常險要,安祿山久攻不下,所以成為了保護長安城或者是為皇帝贏得時間的重要地點,但是由於李隆基手下有很多小人,他們總是說一些讒言,使得李隆基將潼關地區的首將換掉,甚至是將那個有戰功的手背將軍斬殺,這直接挫敗了整個軍隊的氣勢,而且使得朝廷失去了最為能征善戰的軍事將領,進而導致長安城內有識之士難以力挽狂瀾。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j2xpeql.html


為什麼山東歷史上沒出過開國皇帝? https://bit.ly/3aO5X1f
“中國沒有山東省,就像西方世界沒有了耶路撒冷”。山東是個大省,自古人傑地靈,出將入相者不計其數,管仲,孔子,諸葛亮,王羲之等等,可謂是歷代人才濟濟,但是,仔細一看,山東好像真的沒有出現過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可能因為是孔孟之鄉,忠君愛國,也可能是巧合,今天,小史官就和大家聊聊開國皇帝和山東的故事!
為什麼山東歷史上沒出過開國皇帝?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歷代大一統的王朝的開國之君。
據《中國皇帝史》記載,中國曆代一共有408位皇帝,加上先秦時代的各國國君,總共829位帝王。秦朝有2個,秦始皇和秦二世(秦子嬰暫且不算),漢朝31位,三國兩晉南北朝共計86位,再有五胡十六國78位,隋唐25位,五代十國55位,宋金遼夏53位,元明清46位,另外,還有南明,北元以及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甚至是袁世凱都算在其中。
為什麼山東歷史上沒出過開國皇帝?
開國之君的話,有53個,這裡就只是算大一統王朝了,畢竟分裂時期小國難以計數,不能使人信服。出開國皇帝最多的是甘肅,10個,山西,河北都是9個,而河南有8個,江蘇4個,安徽3個,浙江,內蒙古,黑龍江各2個,四川湖北各1個,雖然說陝西黃土埋皇帝,但是陝西只出過2個開國皇帝。說了這麼多,還是沒有山東的開國皇帝。
為什麼山東歷史上沒出過開國皇帝?
山東地理位置優越,大亂之世也少有動亂。
山東靠著大海,鹽鐵都不缺,這也是春秋時期為什麼齊國能在管仲齊桓公的治理之下率先稱霸的原因,而且,山東耕地面積廣大,古時候地廣人稀,所以糧食自給自足肯定沒有問題,於是造反額次數很少。當然了,山東的農民起義也有過,最有名的莫過“沖天大將軍”於黃巢了,“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多麼有氣勢的詩句,黃巢一路披荊斬棘,輾轉嶺南,攻打廣州,後來甚至佔領洛陽,殺進長安,一度登基稱帝,但是有奪天下的本事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沒多久就失敗了!
《舊唐書》:“天地否閉,反逆亂常。祿山犯闕,朱泚稱皇。賊巢陵突,群豎披攘。徵其所以,存乎慢藏!
根據古人的看法,沒有朝代承認黃巢的皇帝之位,所以算不上開國之君,只能是農民起義首領。
為什麼山東歷史上沒出過開國皇帝?
孔孟之鄉,忠君愛國思想濃厚。
山東是齊魯大地,中國兩千多年的主流思想發祥地,孔孟之鄉,聖人故里,於是也是儒家思想深厚的地方,想想宋江為什麼一心接受招安,而不是自己打天下做皇帝就知道了!禮儀之邦不是白叫的,三綱五常,忠君忠父,所以歷史上的山東人多是一心只讀聖賢書,或是潛心練武學藝,學成之後報效君王,進而位極人臣,光宗耀祖。
山東自古出忠臣,出良將,甚至出響馬匪寇,恰恰是不出帝王。
中國歷史上,生於山東、發跡于山東的皇帝,一個都沒有。
筆者看,有的資料上說,大舜算是山東產的第一個皇帝。因為史書上記載,大舜出生於今日的濰坊諸城,後又在濟南等山東地界治水。但是,要知道,夏朝是否真實存在至今都沒有公斷,更別說“三皇五帝”的傳說了。再者,現在史學意義上的“皇帝”,是自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的夏商周朝代,更說的稱“王”,而不是“皇帝”。
還有人說,王莽得算一個,因為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建立了新朝,雖說只存在了十餘年,但王莽也算得上歷史上的一位皇帝啊!關鍵是,王莽祖籍濟南。不過要說明的是,人家王莽沒生在濟南,而是生長在河北大名。所以說,即便承認王莽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皇帝,那他的帝業跟濟南也沒有多大關係。
再有人說,南北朝時候的蕭齊、蕭梁都是山東人建立的。這個說起來還挺硬氣的,因為畢竟齊、梁兩朝分別持續了24年和56年。有人可能納悶了,南朝南朝,分明都已經被北方的胡人打到長江之南去建都了,怎麼還和山東扯上關係了呢?
這就要說到魏晉歷史上的門閥了,恰恰這個齊、梁兩朝的國姓“蕭”,便是大名鼎鼎的“蘭陵蕭氏”,而這裡的蘭陵即是如今魯西南的棗莊、臨沂一帶(如今的蘭陵縣隸屬於臨沂,與棗莊搭界)。不過說實話,這個“蘭陵蕭氏”南遷數十年後,才有後人勇武建立一個新朝代。實在說不上這個新朝代與山東有多大的關聯。
題主問,山東不出皇帝是不是與山東的地形有關?
應該說有一定的關係,山東位於黃河流域的下游,西部是華北平原腹地,廣袤無垠,土地肥沃,東部的丘陵地帶也是地勢平穩,物產豐富,自古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拿下山東,就相當於拿下了糧倉。
整個山東地界上沒有類似天府之國那樣的封閉環境,也沒有類似長江那樣的能有效阻隔戰事的天險。因為這些因素,山東在朝代更替中總是兵家必經之地,即便是北方胡人治下的朝代,也總要搶到山東才罷休。
同時,山東又在聖人腳下,自古受教於仁義禮智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盛產忠君之臣、勇武之將。逼急了可以起義造反,但要山東人稱王稱帝,這是有悖於禮教,萬萬不能的。
這種思想直到現在都在影響著山東人。題主有興趣的話,可以搜搜查查,目前我國軍隊裡的將軍們是不是山東籍的特別多,我國封疆大吏之中,是不是山東籍的最多?
以前的山東是崤山以東,現在是太行山以東,兩個地理位置。況且也沒人統計過哪裡出的皇帝多吧。山東自管子治齊以後便普遍富庶繁華,有摩肩接踵之譽,然則鹽鹼地較多,糧食不夠豐富,南北皆可通達,從地利上難以據守,不符合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還有自孔孟二聖以後,山東就是禮儀之地、士人之鄉,哪怕是經過靖難之役和白蓮起義,依舊服從王道教化,能夠後起勃發,近代以來,山東是抗戰解放的重要根據之地,是常凱申重點進攻的兩大目標之一,但山東之地依舊踴躍參軍,貢獻了至今為止最多的兵源,為解放建設新中國貢獻了巨大的力量。雖無開過皇帝起於此地,卻因孔孟之鄉享譽世界,風雲變幻,道義長存。願山東的明天更加美好
因為山東省的人都非常忠義,他們對於皇帝都很忠誠,歸根到底是因為孔子和孟子都出自山東,所以儒家思想之中的孔孟之道在山東就非常盛行。
為什麼山東歷史上沒出過開國皇帝? https://bit.ly/3aO5X1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