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孫子兵法:「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 GetIt01 https://bit.ly/3vidf3J
1)真正的英雄,沒有故事。
也就是所謂「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話,本書中作者重複最多的,也是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善於打仗的人獲勝,沒有人誇他有先見之明,沒有人誇他用兵神勇,因為他用不著出師就取得了勝利,他的獲勝在都是計算好了之後,穩穩噹噹的勝利。
所以,孫子兵法的計,不是謀,不是出主意、想奇招;而是全面準確地計算敵我雙方實力的差異。孫子從五事七算的角度,把戰爭之前需要計算的事項一一列出,從實力計算中判斷戰爭勝負的可能性,由此算出這仗能不能打,不能打就要躲起來,不能有僥倖心理。
所以,真正的戰略,真正的勝戰,看上去往往平淡無奇,是沒有故事的。真正人生的贏家,也是看似平淡無奇,無故事,於外行看上去,一點熱鬧也沒有的地方,才能看到內行大門道,才能學到內行真本事。
2)先勝後戰。不勝不戰。
孫子兵法講以強勝弱,而不是以弱勝強。在計算好了之後,所有的舉措到位之後,認為自己有十足把握取勝之後,再去發動戰鬥。戰爭只是最後的結果,勝利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準備。沒有十足的把握取勝,就不要貿然發動戰爭。沒有把握取勝的時候,唯一做的就是等待,要能等待,能忍耐。敵人不失誤,我們就沒法贏。先勝後戰,贏了再打。
3)要一戰而定,不要百戰百勝。
勝而不定的百戰百勝,勝利沒有意義。如果百戰百勝,都還不能定下大局,那麼這個「百勝」就是毫無意義的勝利。百戰百勝者,不是善戰者。只有一戰而定,徹底擊垮敵人者,才是真正的善戰者。
4)保全自己,轉化敵人,才是全勝。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的兵法書,卻讓你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發兵,不要攻城。因為上策是攪亂敵人的部署,其次是擊毀敵人的聯盟,再其次是出兵,最後下策才是去攻城。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如果打贏了,自己「自損八百」,就要好好掂量是否需要打。所以,即使打得贏,也要算代價。要想辦法盡量保全自己,把敵人全部轉化成自己的力量,才是全勝。
5)百戰不殆的關鍵,在於強大自己。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關鍵,其實在於知己。因為你把敵人弄得再清楚,自己的手下如果都指揮不動,那麼「知彼」就毫無意義。所以,所有兵法的基礎,一定要先強大自己,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後,再去爭取勝利。
6)永遠讓自己佔據主動。
孫子說:「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永遠要佔據主動,而不要讓自己被動。所以,盡量要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永遠別讓敵人看出來你想做什麼,甚至不要讓任何人看出來你想做什麼。所以,以正合,以奇勝,分戰法是基本戰術原則。孫子還說:「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就是強調「避實擊虛」,順勢而為,發揮優勢,一擊中地。
7)領導者心裡要永遠裝著對方的利益。
孫子在管理上強調文武兼施,恩威並重,賞罰及時。立威的方面,要讓自己的士兵害怕自己,勝於害怕對手。獎賞的方面,一定要及時,殺敵靠憤怒,奪敵靠獎賞。所謂領導力,就是心裡裝著手下的利益,並且能讓對方清楚這一點。
8)假設自己是失敗一方。
每個人讀書,都是讀到了自己,讀到自己能對應上的。對不上的,你根本不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讀書是觀照自己,我們對應自己的工作學習,放事上捉摸,自己提高。不要想當然地帶入勝利一方的角色和情緒,要注意反過來,把自己假設成失敗的一方,多想想如何避免失敗,才更能學到東西。
所以,走彎路也是一種路。花冤枉錢也是花錢。光有正面思考是不足的,必須找到那些反對的證據來不斷挑戰已有的理念和觀點,對其進行修正和完善。不走彎路,不花冤枉錢,永遠學不會如何去走正確的路,花正確的錢,得到真正的成功。
孫子兵法:「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 GetIt01 https://bit.ly/3vidf3J


孫子兵法教你看穿本質的人生哲學-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真正的英雄,沒有故事 :: https://bit.ly/35l8HRb
孫子兵法教你看穿本質的人生哲學-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真正的英雄,沒有故事
孫子兵法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真正的英雄沒有故事
真正的英雄,沒有故事
這句話可能很讓人挫折,也是很難接受的現實,但它是一句真理。
本次就要跟你分享如何正確的看待人事物,而不被人云亦云的輿論和主觀好惡牽著走。
*我有寫一系列【孫子兵法就是人生處世之法】的文章,傳送門請見最下方或按此處。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無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這是出自《孫子兵法‧軍形篇》的一段,它顛覆我們生活中看事物的根本邏輯。
那些在領域中特別突出的人,反而不容易有名聲,沒有很大的功績,容易讓人忽略。
台灣最近適逢總統大選大亂鬥,參與或有意角逐的候選人數眾多
除了現任總統蔡英文、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前新北市長朱立倫、前立法院長王金平這些典型政治人物
其中還包括不少非典型政治人物,像現任高雄市長韓國瑜、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可能還會有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
加上最近看到商業雜誌專題介紹台灣許多世紀第一的隱形冠軍,讓我有感而發想寫這篇文章分享
這篇不會跟你討論個人對候選人的偏好,也不會談論任何關於政治的議題
只想跟你分享一些看穿事物本質的哲學,希望讓你能有足夠的判斷力,不被外在資訊偏差操弄。
真正的英雄,沒有故事
你可能聽過薩提爾的「冰山理論」,講述我們都只能看到海平面上的冰山上,看不到冰山下
冰山上通常只佔全部冰山的小部分,更大的冰山下是我們所看不到的。
其實我們在看一個人時也是,我們能看到的通常只有一小部分,甚至是他希望展現的部分,但不一定是他真實的部分
孫子兵法‧軍形篇就講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真正善於打仗的人,是沒有機會打仗,甚至可說是讓戰爭沒有機會出現,就已經獲得勝利。
也因為沒有可歌可泣的壯烈戰爭,沒有以少勝多的精彩過程,通常不會有讓人能談論或稱讚的故事
孫子兵法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真正的英雄沒有故事4.jpg

2022-03-29_214939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醫生,有一次魏文侯問扁鵲:「聽說你們兄弟三人都是醫生,誰醫術最好?」
扁鵲回答:「我們三兄弟,大哥醫術最好,二哥次之,我是最差的。」
魏文侯就疑問了:「我們只聽過你是天下名醫,為什麼你大哥二哥我們都沒聽過呢?」
扁鵲就說:「大哥治病是在病人都還沒發病,甚至沒任何不舒服時就能從他的氣色狀況知道問題,並把病治好,因此天下人都不知道大哥醫術高明會治病。而二哥就沒大哥這麼厲害,二哥是從病人只有一點小症狀時就能發現問題,了解病情的嚴重程度,然後直接用藥將病治好,所以大家都說我二哥能治些小病。我呢!則是等病人真的發病到不行了,四處求醫也不見效果來找我時,我在直接在他身上下刀引線等等,偶爾還用上毒藥以毒攻毒,想辦法將病壓制,若運氣好也有治好的,而大家看到這些其他醫生都治不好的病被我治好了,就稱我為神醫了。」
扁鵲說的這番話非常有哲理。
我們常用一個人的名氣大小或聽到成功的事蹟來代表他的全部,孰不知這樣以偏概全的認知,常容易與事實越離越遠。
我們有能聽到、能談論的多半都是因為問題已經發生了,然後解決成功的。
而真的厲害的人,我們可能都不會聽過,因為在問題出現前就解決了,根本沒機會聽到他們做了什麼大事。
因此常聽到的「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這是很反直覺的。
孫子兵法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真正的英雄沒有故事2.jpg
真正善於作戰的,不出名
歷史上我們能聽到,多半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故事
例如西楚霸王項羽、飛將軍李廣、孔明諸葛亮
什麼是名將?就是不可能打贏的仗都被他打贏了,就成為名將
但這樣的有多少呢?我們以為很多,但縱觀全世界約3000年的歷史
可能打了幾十萬場的戰役,我們有聽過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只是極小概率事件而已
更多的是風光了一時,後來一失足成千古恨,因為都不斷在賭運氣
真正善於作戰的,都贏得很容易
而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能者
就是那些每天按部就班修練自己、紮實做準備的人
因為紮實,所以意外發生機率低,也因為有準備,意外發生也能立刻解決,立於不敗之地。
他們不打沒準備的仗,當敵人露出敗象,有機會得勝也能馬上把握
日日不斷充實自己,勝利是等來的,是自然的,而不是浴血奮戰奪下來的。
是故孫子說: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孫子兵法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真正的英雄沒有故事3.jpg
真正的英雄,無智名無勇功是無上評價
我們常有許多認知上的錯覺。
例如:聽到一個人的成功,可能是"倖存者偏差",因為失敗的都沒吭聲了。
也可能是"月暈效應",我們用一個聽到的資訊,就直接冠在這個人的全部。
更或許是原本我們根本不會意識到問題,是因為懶得處理、無視問題,讓問題擴大到大家都發現
被逼急了才出來解決,弄得好名留青史,弄不好滿臉是屎。而我們常將這出來力挽狂瀾並成功的人稱為"英雄"
孰不知原本可以將問題消彌在未發之時、無形之中,達到防患於未然。
平日勤奮付出解決問題,避免發生大問題的人,誰也不知道他有什麼大功勞。
就像扁鵲的大哥,在病人都還沒察覺病症時,就將病治好了。
有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千里之提潰於蟻穴」
當潰堤時,衝上去堵住解決的人一定被認定是全民英雄
但如果有人平常整天去防止蟻穴,仔細檢查堤防狀況,不讓堤防有潰堤機會,卻可能沒人會去注意這個人
沒人會去說這樣的人是英雄,但其實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也為孫子兵法軍形篇下過註解
「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
厲害的人其實都將問題在萌芽之際就解決了。
孫子兵法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真正的英雄沒有故事1.jpg
如何穿透迷霧看出真相
在了解完"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的觀念之後
最後希望跟你分享一個簡單判斷真正善戰者的方法
我們在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不能只就我們看到某件事的結果
而要看到
1.造成問題的原因?
2.誰造成的?
3.平常這個人都在做什麼?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孫子兵法教你看穿本質的人生哲學-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真正的英雄,沒有故事 @ 官子兵法 :: 痞客邦 :: https://bit.ly/35l8HRb


軍人武德智信仁勇嚴-岳飛名言:「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矣!」將「不貪財、不怕死;愛國家、愛百姓」光榮傳統內化到個人基本價值上,具體實踐軍人武德,才能確保國家生存發展與百姓安全福祉/軍人必須具備「智者不惑、信者不貳、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嚴者不私」等武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名將的倖存者偏誤,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2019-05-17 由 深度分析 發表于歷史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孫子兵法》
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意思是真正能打仗的大將常常能以必勝的形勢來打贏這場戰鬥,所以即使贏了,別人也不會想到是他的功勞,所以沒有智名也沒有勇功。比如用50萬人 打贏2萬人,這樣的事情沒有人會去吹捧,因為這看起來是必然的。而以1萬人打贏20萬人這種事情就很具備傳奇色彩了自然會有人稱道。
但是你要知道 這些1萬人打敗20萬人的事情可以說很少了,可能有1000件這種四兩撥千斤的事情,但只有1起成功了,因為稀少,因為難得,所以就被人們捧上天了。還有,真正善戰者不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不會讓自己以卵擊石的。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先保全再進取。所以這句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也說明一個道理:人不能只看表面。不要做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別學那些新聞報導里的人,那都是小概率事件,要學你身邊的人,穩紮穩打,那才是世界的真相。
這和中醫的「上醫治未病」理念是一個道理。什麼叫名醫?起死回生,那叫名醫。誰都說要死的,給他治活了,這就有智名、有勇功了。但是,把要死的人都給他送去,他都能治活嗎?
真正的「上醫」,最高水平的醫生,不是治病,是治未病,在你還沒生病的時候給你治!你還沒生病,他就看出苗頭,你將要得什麼病,給你處理一下,給你一個防治方案,最後避免了你得那病。
這問題來了,有證據表明那病你一定要得嗎?這不是騙子嗎?是他幫你避免的嗎?你自己也搞不清楚,只有醫生他自己知道,高人知道,天知道。
所以真正的上醫,他也成不了名醫了。
魏文侯問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誰是醫術最好的呢?」
扁鵲說:「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最差的。」
魏文侯不解,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所以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連村裡的人都不認可他,只是在我們自己家人知道他最厲害。
「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所以鄉親們都認為二哥能治些小病。他的名氣也只在本村而已,鄰村的人就不知道他了。
「我的動靜就比較大,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治癒,所以我名聞天下。」
名將就和名醫一樣,誰都打不了的仗,給他打贏了。而真正的善戰者呢,他從來沒打過可歌可泣的硬仗,全是摧枯拉朽的輕鬆活兒。
創造了必勝態勢而取勝的善戰者,無盛名,無用功。
那些在戰鬥中失敗了的,更不會被人記住。
那麼被人記住的就只是那些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名將」了。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叫做:倖存者偏誤,又叫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誤是指:
由於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
你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對成功抱有一種幻想,
認識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
最好理解的例子就是「死人不會說話」。
比如打架鬥毆死的為什麼都是先動手的人?
這個曾經讓警察困惑不已的懸案,仔細想想就會明白,
原來死人是不會錄口供的,
那些活下來的人,無一例外的都會說:「是死者先動手。」
抽菸的人,經常說隔壁大爺抽了一輩子,還不是活到了99。不過,那些抽了一輩子煙但是很早死掉的人,是不會站出來反駁的。
很多認為讀書無用的人,經常會說,同村的小學還沒畢業的朋友,不也是混成了百萬富翁。其實,大多數小學沒畢業的人,日子過得並不會太輕鬆,更加不會站出來反駁對方的觀點,他們要麼是覺得無力反駁,要麼是心中愧疚。
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後都有100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每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背後又有100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每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後又有數百個抽屜里沉睡著剛動筆的手稿的寫作愛好者。
而我們總是聽到成功者的故事,認識不到作家的成功概率有多小。攝影師、企業家、藝術家、運動員、建築師、諾貝爾獎得主、電視製作人和選美冠軍的情況也是一樣。
為什麼會產生倖存者偏差?
與其說是邏輯上的謬誤,不如說是人性的弱點。
一般來說,我們只會關注到結果本身,但對於結果產生的過程卻很少注意到。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分析問題所依賴的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來自於「顯著信息」,較少考慮「不顯著信息」,甚至是忽略「沉默的信息」。
而被篩選掉的信息,要麼是我們不會關注,要麼就是沒法說話。
由此,根據有問題的信息,我們就得出有問題的結論,最終會導致倖存者偏差。
如何避免倖存者偏差
做到下面幾點,就很大程度上可以規避倖存者偏差。
首先,不要盲從權威。權威的話,也僅僅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我們決策的依據。
其次,多和失敗者溝通。從本質上講,成功是偶然的,失敗則是必然和普遍的。我們應該多向失敗者取經,防止再次發生同樣的錯誤。
最後,儘可能常去逛逛古戰場、醫院、曾經大有希望的項目、投資和事業的墓地。這樣的散步雖然傷感,但對你有好處。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a3zm4a6.html
---------------------------------------------
孫子兵法:「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忙裡偷閒,認真讀完了一本關於孫子兵法的書,作者叫華杉,以前沒聽說過,但讀完之後,覺得真是不錯。雖然有可能每個人對孫子兵法的解讀不一樣,但他解讀的方式、內容,都深得我心。而且,行文不啰嗦,觀點論據有力,乾貨滿滿。
我個人大致能留下印象的,是十個方面觀點,特此寫出來,一起分享:
1)真正的英雄,沒有故事。
也就是所謂「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話,本書中作者重複最多的,也是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善於打仗的人獲勝,沒有人誇他有先見之明,沒有人誇他用兵神勇,因為他用不著出師就取得了勝利,他的獲勝在都是計算好了之後,穩穩噹噹的勝利。
所以,孫子兵法的計,不是謀,不是出主意、想奇招;而是全面準確地計算敵我雙方實力的差異。孫子從五事七算的角度,把戰爭之前需要計算的事項一一列出,從實力計算中判斷戰爭勝負的可能性,由此算出這仗能不能打,不能打就要躲起來,不能有僥倖心理。
所以,真正的戰略,真正的勝戰,看上去往往平淡無奇,是沒有故事的。真正人生的贏家,也是看似平淡無奇,無故事,於外行看上去,一點熱鬧也沒有的地方,才能看到內行大門道,才能學到內行真本事。
2)先勝後戰。不勝不戰。
孫子兵法講以強勝弱,而不是以弱勝強。在計算好了之後,所有的舉措到位之後,認為自己有十足把握取勝之後,再去發動戰鬥。戰爭只是最後的結果,勝利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準備。沒有十足的把握取勝,就不要貿然發動戰爭。沒有把握取勝的時候,唯一做的就是等待,要能等待,能忍耐。敵人不失誤,我們就沒法贏。先勝後戰,贏了再打。
3)要一戰而定,不要百戰百勝。
勝而不定的百戰百勝,勝利沒有意義。如果百戰百勝,都還不能定下大局,那麼這個「百勝」就是毫無意義的勝利。百戰百勝者,不是善戰者。只有一戰而定,徹底擊垮敵人者,才是真正的善戰者。
4)保全自己,轉化敵人,才是全勝。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的兵法書,卻讓你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發兵,不要攻城。因為上策是攪亂敵人的部署,其次是擊毀敵人的聯盟,再其次是出兵,最後下策才是去攻城。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如果打贏了,自己「自損八百」,就要好好掂量是否需要打。所以,即使打得贏,也要算代價。要想辦法盡量保全自己,把敵人全部轉化成自己的力量,才是全勝。
5)百戰不殆的關鍵,在於強大自己。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關鍵,其實在於知己。因為你把敵人弄得再清楚,自己的手下如果都指揮不動,那麼「知彼」就毫無意義。所以,所有兵法的基礎,一定要先強大自己,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後,再去爭取勝利。
6)永遠讓自己佔據主動。
孫子說:「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永遠要佔據主動,而不要讓自己被動。所以,盡量要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永遠別讓敵人看出來你想做什麼,甚至不要讓任何人看出來你想做什麼。所以,以正合,以奇勝,分戰法是基本戰術原則。孫子還說:「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就是強調「避實擊虛」,順勢而為,發揮優勢,一擊中地。
7)領導者心裡要永遠裝著對方的利益。
孫子在管理上強調文武兼施,恩威並重,賞罰及時。立威的方面,要讓自己的士兵害怕自己,勝於害怕對手。獎賞的方面,一定要及時,殺敵靠憤怒,奪敵靠獎賞。所謂領導力,就是心裡裝著手下的利益,並且能讓對方清楚這一點。
8)假設自己是失敗一方。
每個人讀書,都是讀到了自己,讀到自己能對應上的。對不上的,你根本不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讀書是觀照自己,我們對應自己的工作學習,放事上捉摸,自己提高。不要想當然地帶入勝利一方的角色和情緒,要注意反過來,把自己假設成失敗的一方,多想想如何避免失敗,才更能學到東西。
所以,走彎路也是一種路。花冤枉錢也是花錢。光有正面思考是不足的,必須找到那些反對的證據來不斷挑戰已有的理念和觀點,對其進行修正和完善。不走彎路,不花冤枉錢,永遠學不會如何去走正確的路,花正確的錢,得到真正的成功。
------------------------------
《孫子兵法》講要做“無智名,無勇功”的人,竟蘊含著千年智慧
2020-05-24 17:09:11文化
說起《孫子兵法》,大概是老少皆知,家喻戶曉。《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兵書,它書寫於春秋戰國之交。《孫子兵法》卻不提倡凡事都動刀動槍,而是始終講究要不戰而勝。這本書其實不僅只適用於打仗,也適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不管是創業者還是經商者,好好學習《孫子兵法》是很重要的
《孫子兵法》講要做“無智名,無勇功”的人,竟蘊含著千年智慧
既熟悉對手,又熟悉自己。是打仗的關鍵所在。如果自己既不瞭解敵人的現狀,也找不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那么每次比賽都會有不可預知的威脅。很多人在打仗之前,都會先對對手進行分析和檢測,一遍又一遍的去翻看對手的歷史。從而提前準備、設計針對性的方案對付,殊不知,越是這樣,越丟失了自己,越容易失敗。
《孫子兵法》講要做“無智名,無勇功”的人,竟蘊含著千年智慧
其實看見自己、瞭解自己、審視自己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這可以算作自己人生的一門必修課。我們要坦然真誠地面對和正視自己的每一個缺點、每一次犯錯。同時,也要學會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每一個優點、每一次進步。要自信,相信自己是最棒、最好、最優秀的那一個。這也是一個人是美麗和智慧的象徵。所以如果下次你有機會,去一個大公司面試實習生,請千萬別再把心思和精力都花在打探對手的背景和優缺點上。應該要先認清自己,正視自己。如果能做到這一步,你離自己想要的也就不遠了。
三國時期,只要大軍一出動,黎明百姓便不得安寧。如果沒有很強大的軍隊實力,戰役就會必然失敗。戰爭,打的是國家和軍隊的綜合實力。
《孫子兵法》講要做“無智名,無勇功”的人,竟蘊含著千年智慧
《孫子兵法》確實是流傳千古的兵書。但也不是鼓動讓你去打仗。如果你不發動戰爭就可以解決問題,就可以修兩國友好,保天下黎民太平。而不是為了把對方打跪下、讓對方求饒。小時候常常聽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要花費人脈。《孫子兵法》中的觀點其實差別不大。它就是強調你不動手就能解決的問題,那就最好別動手。因為戰爭會花費大量成本,人力成本、金錢成本。這些都是一筆很大並且可怕的開銷。舉個例子,古時候交通非常的不便利,車馬郵件都很慢。那個時候使用馬車多。當軍隊打仗的時候,出發時帶10車糧食,最後運過去能留給前線的不過1車。那么其他9車哪裡去了呢?他們都消耗在運送的路途中了。你看,光是一個糧食的成本就高的可怕。再來看看人力等其他成本了。簡直是不敢想象。特別是當你身為決策者,你是關鍵人,你要看到的也從來不是謀略,而是那些實實在在看得到的實力與儲備。舉個例子:打仗需要多少兵力,多少糧草、多少馬匹等等。要還原打仗的初心,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走進它的原理。
《孫子兵法》講要做“無智名,無勇功”的人,竟蘊含著千年智慧
由此,我們也可以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精心準備了一場比賽。是不是經歷了長時間的小組討論和想法融合,各方各面的資料和文件都面面俱到?如果月底有一場很重要的考試,這個月是不是要熬無數個日日夜夜,從完全什么都不會的門外人到入門再到可以變成比較專業的精通者?我們都知道,可能準備和等待的過程很難熬還很艱苦,但是隻要萬事俱備,等你把所有的東西都準備好,就可以享受成功和尊嚴帶給你的快樂了。
《孫子兵法》講要做“無智名,無勇功”的人,竟蘊含著千年智慧
《孫子兵法》裡說道,真正會打仗的人,也沒有被記在古書裡。這個時候你可能想反駁我,你看看三國的諸葛亮、周瑜、劉備哪個不是因為精湛的戰術名垂青史?周瑜臨死前還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概。其實這也是小概率事件,你再看看孫子,後人根本不知道他打過什么名仗。還有趙雲龍,跟隨劉備張飛項羽打了這么多年的仗。最後能記住的也只有桃園三結義。我們也要爭取去做“無智名,無勇功”的人,時刻保持謙卑之心,每分每秒每日積累實力。如果實力不夠,就不要怪自己運氣不好。其實幸運都是來自於無數的努力和汗水。不要抱有僥倖心理,比如,剛看了兩本書,就覺得自己博學多才了。就開始無厘頭的寫文章,就到處炫耀到處顯擺了。你要相信,真正在閱讀中沉澱過的人,都不會急著去向別人展示。而是會靜思己過,會真正花心思的一字一句去鑽研經典文章,會一字一句去感受文章的魅力,這就是真正的實力。要相信,只要你努力了,用心了,所有的美好,都會不期而遇,這正是《孫子兵法》的精華所在
《孫子兵法》講要做“無智名,無勇功”的人,竟蘊含著千年智慧
這本中華經典的書籍,值得我們一生借鑑,讀古人之智,品百味人生!
只需要59元,那么你還在猶豫什么,點選下方連結購買,和古人學一學處事的思想哲學
《孫子兵法》講要做“無智名,無勇功”的人,竟蘊含著千年智慧,故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無智名無勇功原文 _ 文化 _ 欣欣網 https://bit.ly/3wKhKGy
-----------------------------------
兵聖孫武說善戰者反而“無智名,無勇功”,這是為什麼呢?
由 宇文論史 發表于 運動2021-09-25
善戰王翦孫子兵聖項羽
簡介可以說,秦國名將王翦已經非常符合兵聖孫子所說的“善戰者”的很多標準了,但還是沒有完完全全達到“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境界,還差那麼一丟丟
項羽是兵聖嗎
我國軍事史上最負盛名、被後世之人譽為“兵家至聖”的孫武,在其著作《孫子兵法·軍形》中,曾驚世駭俗的提出了一個觀點,即“故善戰者之勝,無智名,無勇功。”在兵聖孫子看來,真正意義上的善於打仗的軍事家,往往是沒有智名,也沒有勇功的。
善戰者反而“無智名,無勇功”,這是為什麼呢?既然真正善於指揮戰爭的人沒法獲得智名與勇功,那到底什麼樣的人能獲得智名與勇功呢?這裡就涉及一個思維邏輯的問題,兵聖孫子所說的善戰者其實屬於理想中的真正軍事人才。
其實,“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恰恰也是兵聖孫子著作《孫子兵法》的精髓所在。孫子兵法其本質講究的就是不戰而勝之法、先勝而後戰之法。
兵聖孫武說善戰者反而“無智名,無勇功”,這是為什麼呢?
在孫子看來,戰爭是國之大事,死生之地,甚至關乎到一個國家的存亡,所以必須格外的小心謹慎。而到無可奈何的面臨戰爭之時,真正的軍事高手應該是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最高的境界就是不打仗,其核心思路就算既要保全自己國家的百姓與士兵,也要保護別國的百姓與士兵。
即使到了非打不開的地步,孫子兵法也是講究先勝而後戰之法,還沒打戰之前,就已經分出了勝負。在絕對優勢之下,必勝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動兵,絕不會拿國家命運和士兵的生命的做冒險的事情。
既然孫子說“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那麼世上的百姓怎麼能夠斷定“善戰者”是否真的會打戰呢?怎麼斷定他是軍事天才呢?這就沒法了,只能自己去悟了。
而且,兵聖孫子所說的“善戰者”其本質上屬於那種理想中的軍事天才,一般史書中、現實中留下很大名氣的軍事家都不是孫子眼中最為理想化的軍事天才,現實與理想總是存在差距的。
從目前的史書記載的名將來看,基本上不可能找到兵聖孫子理想中的“善戰者”。原因很簡單,既然是孫子理想中的“善戰者”,那麼他必定是“無智名,無勇功”,那麼這樣的將領史書中怎麼會留下他們濃墨重彩的一筆呢?
兵聖孫武說善戰者反而“無智名,無勇功”,這是為什麼呢?
比如說歷史上著名的戰神級人物項羽,在鉅鹿之戰中,項羽率領其五六萬精銳楚軍,對抗秦朝兩支主力部隊總計四十萬大軍。而這兩支部隊都是當時響噹噹秦軍主力部隊。
一支是秦國著名將領章邯率領、由驪山役卒犯人組成的二十萬“虎狼之師”,之前已經是縱橫秦朝戰場,剿滅了陳勝吳廣的起義軍主力、項梁的起義軍,為秦國剿滅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立下了赫赫戰功。
另一支是秦國大將軍王離、蘇角等率領二十萬“長城軍”,由秦朝之前駐守長城、抵禦匈奴計程車兵組成。其中大將軍王離可是出生名將世家,其祖父王翦、父親王賁,兩人擔任主將輔佐秦始皇一共滅掉了趙、魏、楚、燕、齊五大國。
就是在秦軍這樣的豪華軍隊陣容之下,其他來救趙國的起義軍都膽戰心驚,不敢與秦軍作戰。而當時年僅二十五歲的項羽,率領五六萬楚軍就敢在鉅鹿這個地方,進行破釜沉舟,敢於冒兵家大諱背水一戰,與秦軍主力部隊秦國大將軍王離、蘇角等率領二十萬“長城軍”決戰。
結果是項羽率軍徹底殲滅了秦國大將軍王離、蘇角等率領二十萬“長城軍”,秦國大將軍王離、蘇角兵敗被殺,至此,鉅鹿之戰名在史冊兩千多年,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也因此戰一戰封神,成為了起義軍中的盟主。
項羽領導的鉅鹿之戰,按孫子看來,按孫子兵法來分析的話,項羽發動此戰的風險實在是太大了,五事七計來推算的話,項羽兵敗的機率極大。而是還是背水一戰,很有可能就是死無葬身之地了。
然而,鉅鹿之戰的結果是以項羽的全勝而結束,不以結果為導向的話,項羽的戰神稱號可以說是要打很大的折扣。戰爭是“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很多情況下,是不能像項羽這樣冒險的。
兵聖孫武說善戰者反而“無智名,無勇功”,這是為什麼呢?
所以,戰神項羽似乎離兵聖孫子所說的“善戰者”還有很大的差距,離孫子理想中的“軍事天才”差距還是挺大的!不過戰爭史上,還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舉世名將,離兵聖孫子所說的“善戰者”差距就非常小了,那就是秦國名將王翦。
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和他的兒子王賁兩人率領秦軍一舉滅掉了戰國七雄中的趙、魏、楚、燕、齊五大國,為秦始皇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一生軍功無數,堪稱“一代戰神”。
王翦一生征戰無數,最為著名的一場戰役就是“秦國滅楚之戰”。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叢集臣將領商討滅楚大計,已經功成名就的老將王翦提出滅楚非六十萬大軍不可,而秦將李信則認為滅楚二十萬就可以了。
隨後,秦王嬴政就派遣李信和蒙恬兩人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滅楚,結果是敗仗連連,秦王嬴政對此大為憤怒。趕忙親自去拜見已經稱病回家的大將軍王翦,請他出來主持滅楚大計,王翦依舊堅定滅楚非六十萬大軍不可,而這一次秦王嬴政同意了,下令全國總動員,聚集了六十萬大軍,拜王翦為大將軍,全權主持滅楚大計。
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出征途中,就多次派遣使者要求秦王嬴政給其良田美宅,等到秦楚兩國邊境之後,王翦命令六十大軍屯兵紮寨,進行休養生息,甚至每天還讓士兵遊戲娛樂。
王翦和六十萬秦國大軍硬是在秦楚兩國邊境屯兵紮寨一年多,期間王翦多次派遣使者要求秦王嬴政給其良田美宅,秦王嬴政也是欣然同意,硬是讓大將軍王翦率領六十萬秦軍駐紮秦楚兩國邊境一年多,要知道六十萬大軍是秦國的全部兵力。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六十萬秦軍表面上是屯兵紮寨、休養生息、遊戲娛樂,實際上是日日操練,已經磨刀霍霍了。就等著楚軍摁那不住,心猿意馬了。
等到王翦看到楚軍破綻之後,就立馬揮師東進,最終六十萬秦國大軍直撲楚國都城。一舉殲滅楚軍主力,攻入楚國都城,俘虜了楚王。隨後的一年時間裡,秦軍佔領了楚國全境。至此,已經立國八百多年的楚國徹底滅亡。
王翦指揮六十萬大軍滅楚之戰中,老成穩重,六十萬大軍屯兵秦楚兩國邊境一年多,最終發現機會後,一戰而定,徹底滅掉了楚國。王翦的這一系列步驟非常符合孫子兵法先勝而後戰的思路。
可以說,秦國名將王翦已經非常符合兵聖孫子所說的“善戰者”的很多標準了,但還是沒有完完全全達到“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境界,還差那麼一丟丟。畢竟是孫子理想中的“善戰者”,現實史書中基本上找不到了,因為它處於理想狀態。
兵聖孫武說善戰者反而“無智名,無勇功”,這是為什麼呢?
那麼,兵聖孫子眼裡的子理想中的“善戰者”到底是什麼樣的呢?這裡可以看一下“扁鵲三兄弟”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完全符合兵聖孫子眼裡的子理想中的“善戰者”的人物就是扁鵲的大哥。
魏文侯曾經就問扁鵲:“你們三兄弟中,誰的醫術最高超呢?”
扁鵲回答到:“當然是我的大哥醫術最高,二哥醫術排在第二,而我的醫術只能在其中排在第三。”
聽到這裡魏文侯就非常困惑了,明明是扁鵲的名聲最大,他的二哥在他們鄉里還有點名氣,而他的大哥則完全沒有名氣。看到魏文侯很困惑,扁鵲就開始給魏文侯解釋其中的原因了。
扁鵲說:“我大哥這個人物,他的醫術已經高超絕頂的地步,他給鄉里人看病,還在鄉里人沒有發病的時候,他就給人藥到病除了,甚至連得病的人都不知道他將來會得那病。所在我大哥在鄉里都沒有一點名氣,但我們兄弟都知道大哥的醫術是最高超的。”
“而我二哥這個人,他在鄉里人還是小病的時候,他就能夠及時發現,並且立馬藥到病除。所以鄉里人都認為他只能治些小病,以至於他的名氣很小,不能名揚天下。其實我們兄弟都知道二哥的醫術高超到能將大病顯現小病時就治癒了。”
“而我這個人的醫術,就是動靜特別大,在世上人們病的非常嚴重,家人心急如焚的時候,我以毒攻毒,使得病人的病情得到緩解或是痊癒,所以我名氣非常大。”
在這個故事,扁鵲的大哥都是醫治快要得病之人而使其不病,結果就沒有名氣了,因為別人都不知道嘛!這與孫子所說的“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或許,兵聖孫子理想中的“善戰者”大有人在,只是世人不知道而已。
參考資料:〖 《史記·項羽本紀》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孫子兵法》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
兵聖孫武說善戰者反而“無智名,無勇功”,這是為什麼呢? https://bit.ly/3IOahc2
--------------------
今天不談武學拳法,談點別的。孫子兵法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意思是說~真正能打仗的大將,常常能以必勝的形勢,來打贏這場戰鬥;所以即使贏了,別人也不會想到是他的功勞,所以沒有智名、也沒有勇功。這也說明一個道理:人不能只看表面。
........................
要強調的是~真正的英雄,沒有故事。因為它懂得制敵先機、懂得不戰而屈人之兵、懂得上工治未病。這句話可能很讓 " 只要我喜歡,有啥不可以 ?" 的現代人挫折,也是很難接受的現實,但它是一句真理。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唐朝朔方軍集團將領 郭子儀(698年1月29日-781年7月9日)就是一個懂得韜光養晦的著名例子。
郭子儀他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歷事玄、肅、代、德四帝,封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為傳說「富貴壽考」典故的主人公。唐代史學家裴珀認為他:" 權勢傾蓋天下,中央並不猜忌;功勞超過當世,皇帝毫不懷疑。"
其實`郭子儀確實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可是他一輩子力求低調,甚至於教育子孫依舊低調下去,不要去招惹小人,不要去追求功名利祿,夾著尾巴做人。這就是他富貴壽考之道。他是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赫者。
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善戰者?~就是那些每天按部就班修煉自己、紮實做準備的人。因為紮實,所以意外發生機率低,也因為有準備,意外發生也能立刻解決,且化戾氣`而致祥和;這也就是韜光養晦之道。
.....................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誠然~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又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可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做人要懂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的兩位恩師 陶炳祥先生和王傑先生 就是這樣低調地做人處世,身後~卻贏得當代武壇對他們的尊重與懷念。以上與諸君共勉之`勿諍啊~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 Paul Wang @ 陽明書劍堂 部落格 Paul Wang's BLOG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wLW0dq
-------------------------------------
《軍形》
軍形: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善戰者,勝于易勝者;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孫子兵法 : 軍形 -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bit.ly/3iJqZi3
------------------------------------------
三國兵法(五):為何孫子說「善戰者」反而「無智名,無勇功」呢
Hi,我是小小米,最近又有小夥伴向我提出了一個兵法問題:《孫子兵法·軍形篇》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既然都是「善戰者」了。那為什麼勝利了,還「無智名,無勇功」呢?
三國兵法(五):為何孫子說「善戰者」反而「無智名,無勇功」呢
首先,咱們先來理解一下「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這段話的意思:善於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既沒有智慧超群的名聲,也沒有勇武顯赫的名聲。有的小夥伴們看到這段話就直接懵了:「古時候打仗,往往看重的是一個名將的名氣,比如關羽的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周瑜的火燒赤壁,戰火連營。可是孫武卻說:『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孫武錯了嗎?」我認為,這正是孫武想要強調的地方:勝者不是通過聰明的決策、勇武的功勞而取得勝利,而是靠處處謹慎,穩紮穩打地運營而取得勝利。
單看這句話,可能大家會覺得不符合邏輯,但恰恰這句話才是《孫子兵法·軍形篇》的精髓,結合這句話的上下文就能很好地理解它:
三國兵法(五):為何孫子說「善戰者」反而「無智名,無勇功」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這一大段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古代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戰勝容易戰勝的敵人。因此,善於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既沒有智慧超群的名聲,也沒有勇武顯赫的名聲。他們進行戰爭的勝利之所以不會出現差錯,是因為他們作戰的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是戰勝了在氣勢上已失敗的敵人。善於作戰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不放過進攻敵人的機會(如果敵人作死就更好了,順勢推他一把)。
三國兵法(五):為何孫子說「善戰者」反而「無智名,無勇功」呢
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沒有必勝的條件就要創造必勝的條件)然後再交戰,戰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望從苦戰中僥倖取勝,這兩者的差距是多大啊。聯繫上下文後,我們才能知道:勝利是等待來的,不是浴血奮戰打下來的,所以才說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那麼我們在戰役中該如何運用「沒有必勝的條件就要創造必勝的條件」這一戰術呢?我舉個例子:在漢中之戰時,面對通過修築鹿角從而加固防禦工事的夏侯淵,劉備採用了謀主法正的計謀:先是火燒兩側的鹿角,然後猛攻守備東側鹿角的張郃,而此時張郃告急,夏侯淵就不得不分出一半兵力救援。此舉正中法正的下懷,因為劉備這次的主攻方向是夏侯淵防守的南側鹿角,夏侯淵分出兵力增援,相當於減少了在南側鹿角的防禦,給了劉備一個大大的機會。
三國兵法(五):為何孫子說「善戰者」反而「無智名,無勇功」呢
但是光有通過戰術誤導讓夏侯淵分兵支援還不夠,在正式發起攻勢前,還得讓敵人放鬆警惕才好打,本期所引用的《孫子兵法·軍形篇》原文裡也提到了:「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就是說善於打仗的人進行戰爭的勝利之所以不會出現差錯,是因為他們作戰的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是戰勝了在氣勢上已失敗的敵人。讓敵人放鬆警惕,鬆懈對於自己的防備,在氣勢上你就已經勝過敵人了,更何況敵人會因為放鬆對於你的防備,從而有很大的機率戰敗呢。
法正接下來的這一布局,也很好地證明了我剛剛說的這一點:法正讓劉備數次鳴鼓,但是就是不進攻,而夏侯淵看到劉備軍鳴鼓不攻,便放鬆了警惕,順便召集手下人開了個會:「我簡單說兩句啊:領導幹部,要發揮積極帶頭作用,遵從魏王的最高指示,多快好省的修建封建主義鹿角……」夏侯淵的講話還沒結束,法正突然下令進攻,當黃忠帶著人衝下定軍山猛攻南側鹿角時,剛巧碰上了正在發布重要講話的夏侯淵,這可讓黃忠老爺子撿了個大漏,二話不說就把夏侯淵給斬了(夏侯淵:老頭子你不講武德!),哦,可憐的夏侯淵。
三國兵法(五):為何孫子說「善戰者」反而「無智名,無勇功」呢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今天的兵法知識:第一,為什麼說「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呢?那是因為真正會打仗的高手,也就是所謂的智將,都是在戰前就事先布置好,在戰前就已經找到本次戰役的突破口和能讓我軍取勝的關鍵點,在穩操勝券的情況下取得一次完美的碾壓性勝利,也就是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但因為這些智將都不是像項羽、張遼這些猛將一樣打贏了看上去似乎不可能打贏的戰爭,所以自然也不會有太大名聲。
第2個兵法要點:如何在戰爭中取得先機,抓住勝利的關鍵點,挫敗敵人的士氣?定軍山之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法正先是引誘夏侯淵出兵支援張郃,等於是先行減少了我軍進攻的困難,因為敵方防守的人數減少了嘛,所以打起來就更加輕鬆,其次又以鳴鼓不攻之法,使夏侯淵放鬆警惕,又成功在士氣上挫敗敵人,兩者加起來就等於是抓住了這場戰役的關鍵點和突破口,接下來就不必再從苦戰中尋找突破口和機會了,直接突襲干他就完事兒。總之,兵法之道,變化無常,不但要有豐富的戰場經驗,還要靈活變通,學無止境啊。三國兵法(五):為何孫子說「善戰者」反而「無智名,無勇功」呢 - 資訊咖 https://bit.ly/3qFxMh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