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韜·軍勢
作者:姜子牙
武王問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資因敵家之動,變生於兩陣之間,奇正發於無窮之源。故至事不語,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聽也;兵之用者,其狀不足見也。忽而往,忽而來,能獨專而不制者,兵也。
“夫兵聞則議,見則圖,知則困,辨則危。故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上戰無與戰。故爭勝於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設備於已失之後者,非上聖也;智與眾同,非國師也;技與眾同,非國工也。事莫大於必克,用莫大於玄默,動莫神於不意,謀莫善於不識。夫先勝者,先見弱於敵,而後戰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聖人征於天地之動,孰知其紀。循陰陽之道而從其候;當天地盈縮因以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見形而戰,雖眾必敗。善戰者,居之不撓,見勝則起,不勝則止。故曰:“無恐懼,無猶豫。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善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失利後時,反受其殃。故智者從之而不釋,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夫將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見而視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無衡敵,對無立國。”武王曰:“善哉!”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進攻作戰的原則是什麼?”
太公答道:“作戰的態勢要根據敵人的行動而決定,戰術的變化產生於敵我雙方的臨陣對壘,奇正的運用來源於將帥無窮的智慧和思考。所以,最重要的機密不能泄露,用兵的謀略不可言傳,況且機密極為重要只能藏於心中而不能表現為論論,軍隊的部署和運用只能隱秘而不可暴露於敵。倏然而去,忽然而來,獨斷專行而不受制於人,這就是用兵的原則。敵人聽說我軍興兵,就會商議應對之策;敵人發現我軍行動,就會設計對我算計圖謀;敵人了解我軍企圖,我軍就會陷入困境;敵人摸清我軍規律,我軍就會遭遇危險。所以善於用兵的,取勝於軍隊動用之前;善於消除禍患的,能夠消除禍患於未然;善於打勝仗的,能夠取勝於無形之中最高明的作戰是不戰而使敵人屈服。因此,經過白刃相交殊死拚搏而取勝的,不是良將在失敗之後再來設定守備的,不是智士;智慧與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稱為國師;技藝與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稱為國工。用兵最重要的莫過於所攻必克,作戰最重要的莫過於保守機密,行動最重要的莫過於出其不意,計謀最重要的莫過於神妙難測。凡是未戰而先勝的,都是先示弱於敵,然後進行決戰。這樣便可事半而功倍。
聖人觀察天地的變化,反覆探求其運行的規律,根據日月的運行,季節的變化,晝夜的長短,推斷出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萬物的生死,取決於天地的變化。所以說,沒有弄清戰爭的形勢就貿然作戰,雖然軍隊眾多,也必定失敗。
善於指揮作戰的人,按兵待機不被假象所干擾,看到有勝利把握就進攻,沒有獲勝的可能就停止。所以說,不要恐懼,不要猶豫。用兵的害處,最大的是猶豫;軍隊的災難,最大的是狐疑。善於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況決不放過,遇到有利的戰機決不遲疑。否則,失掉有利條件放過有利戰機,自己反而會遭受禍殃。所以,明智的指揮者抓住戰機就不放過,機智的指揮者一經決定就絕不遲疑。所以投入戰鬥才能象迅雷使人不及掩耳,象閃電使人不及閉目,前進有如驚馬賓士,作戰有如狂風迅猛。阻擋它的就被擊破,靠近它的都被消滅,這樣的軍隊誰還能抵抗呢?
將帥用兵,能不動聲色而胸有成竹的叫做神,情況未明而洞察端倪的叫做明。所以,掌握了神明的道理,作戰就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天下就沒有敢於作對的敵國。”
武王說:“您說得好啊!”
六韜·龍韜·軍勢_全文_原文_翻譯_解釋_意思_心得_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https://bit.ly/3Lg6kyx


「孫子兵法」中如何「不戰而屈人之兵」
看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很多人可能立馬想到諸葛亮空城計,嚇跑司馬懿;想到可以通過一些計謀以少勝多。但最後還是司馬懿勝了,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諸葛亮空城計屬於旁門左道,旁門左道最多只能取得局部勝利,司馬懿不但贏了蜀魏之戰,更贏整個天下,根本還是實力,旁門左道自然不值得提倡。
而《孫子兵法》中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本義是以實力為後盾,不通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下面列舉《孫子兵法-謀攻篇》中的兩句簡要分析。
1、凡用兵之法,全國【1】為上,破國【2】次之;全軍【3】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4】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全國:意為使敵人舉國完全地屈服。「全」與「破」相對,意為使全,使…完整。國,指敵國。
【2】破國:擊破敵國。
【3】軍: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一萬ニ千五百人為軍。春秋以後,各諸侯國軍隊編制不完全一樣。
【4】善之善者。高明中最高明的。
全句翻譯:指導戰爭的法則是,使敵人舉國屈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差些;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軍」就差些,…因此,百戰百勝,還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戰而使敵人屈服,オ算得上高明中最高明的。
2、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全句翻譯:善於用兵的人,使敵軍屈服不用直接交戰,奪取敵人的城邑不用硬攻,攻破敵人的國家不須曠日持久。一定要用全勝的戰略爭勝於天下,這樣軍隊不遭損失,而勝利可以完滿取得。這就是用計謀進攻的法則。
「不戰而屈人之兵」作為孫子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此論一出,歷代兵家繼承者有之,發揮者有之,非難者亦有之。按照孫子的主張,大至於全國、全軍,小至於全卒、全伍,都可以不戰而使之屈服。換言之,它既是一種戰略主張,也是戰役、戰鬥的主張。值得注意的是,孫子把他這一主張稱為上策,認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作為一種理論,是有其基本條件和實際內容的。這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從實行的條件而言,它的前提是首先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力量對比上,要如同「以鎰稱銖」那樣居於絕對優勢;
從實行的手段而言,孫子提出了兩條,一是「伐謀」,二是伐交」;
從實行的範圍而言,孫子是指當時歷史條件下的許多諸侯國中,有些實力不強的小國,易因大國威懾而被迫屈服。
歸結起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要義是:以強大的軍事實カ為後盾,通過「伐謀」、「伐交」的鬥爭,用全勝的計謀爭勝於天下。
後世的兵家繼承孫子這一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闡發,如《六韜》說:「故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上戰與無戰。故爭勝於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設備於已失之後者,非上聖也。智與眾同,非國師也;技與眾同,非國工也。」必須看到的是,孫子以及其它兵學家都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為最理想的用兵之道,但是歷史上這種實例畢竟是不多的因而包括孫子在內,也都強調當這一理想不能實現時,就必須進行戰爭。
韓信
漢初,韓信遣使奉書收降燕國,是古代戰爭史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個突出例子。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領號稱的20萬大軍,奉劉邦之命。井陘口(今河北井陘縣東南)擊敗趙國軍隊之後,他計劃繼續以勝利之師向北方進攻。為此,原趙國謀李左車要求打破燕國的戰略。李左車認為,漢軍經過多次戰鬥(《史記·淮陰侯傳》,下同)已經「眾勞卒罷(疲倦)」,完全依靠軍事力量進攻攻燕堅城。「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曠日糧竭, 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這對漢軍非常不利;不如「按甲休兵」,養精蓄銳,安撫趙國,爭取民心,擺出北攻燕國的態勢, 爾後派一辯士「奉咫尺之書」前往燕國宣揚漢軍聲成,並曉之以利害,迫使其不戰而歸降。韓信採納並實施這一建議後,燕國果然投降了。韓信之所以未經交戰而降服了燕國,主要因為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後盾,成功地開展政治攻心的結果。 六韜 (四庫全書本)/卷3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kkaen9q.html


【太公】一書,姜子牙所作,是遠古軍事謀略集大成的奇書。如今變化萬千的時局,學點兵法,不吃虧。
一、無形打擊,不戰而勝。
【太公】:故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上戰無與戰。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在部隊發動前就有了結果預判。
善於消除災禍的人,消除於隱患中。
善於打敗敵人的,在無形中取得勝利。
最高明的戰爭是不用打仗就擊敗敵人。
這個觀點在後來在【孫子兵法】中總結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大凡是戰場上的老油條都不會輕易出手,直等到出現勝利時機,才果斷出手。
所以在出手前達不到勝利預判,被動應對,可能就落入敵軍的節奏,落入敵人的圈套了。
有形的敵人容易防備,無形的危險更可怕,因為這樣造成人無從準備,不知道如何應對。無形的打擊是真可怕。
現代社會,商場如戰場,一樣的瞬息萬變。往往同行業的對手比較容易發現,妳生產手機,他也生產,熟悉的感覺。偏偏是突然殺進圈內的對手才可怕呢,生產空調的開始造智慧型手機,問妳怕不怕?
或者亂拳打死老師傅,或者不按套路出牌,讓人敗得哭笑不得。
二、智力角逐,謀劃為上
【太公】:故爭勝於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裝置於已失之後者,非上聖也;智與眾同,非國師也;技與眾同,非國工也。
經典反思:學點兵法,不吃虧
當戰爭指揮成必須拼刺刀取勝時,不是優秀的將領。
當失敗之後才想到安排部署,不是有道能人。
智慧見識與大眾一樣,不能稱為國師高人。
技藝水平與尋常人一樣,不能算技藝高超。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戰爭,很多人都喜歡諸葛亮揮羽毛扇的從容,卻不知司馬懿厲害。諸葛亮能力強,可是司馬懿高掛免戰牌,就不跟妳打,硬是將多智如妖的諸葛亮拖死在五丈原。這是智力的巔峰對決,早已越過平常的打打殺殺。
我們現在提的降維打擊就很可怕,在【三體】科幻小說中描寫得很生動。當水平高到妳無法想象,謀劃策略不在一個層面一個維度時,就可以說出一氣人的話:我殺死妳,與妳無關。
三、出其不意,扮豬吃虎
【太公】:事莫大於必克,用莫大於玄默,動莫神於不意,謀莫善於不識。夫先勝者,先見弱於敵,而後戰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用兵之事要點在於進攻能克制敵人取得勝利。
運用之法重在不動聲色機密行事。
在行動中神出鬼沒出其不意。
最好的計謀讓人無法辨識。
能預先掌握勝利的人,往往是先讓敵軍瞧不起,中國人民解放軍讓他們看起來軟弱可欺。
然後發起攻擊,這樣打仗可以做到事半而功倍。
出其不意,是兵要要訣。可能表現為聲東擊西、圍魏救趙、李代桃僵什麽的。實際運用當中很有奇效,能以少勝多。
韓信經常用出其不意擊敗敵人,曾經詐出敵軍只派幾個人深入敵營改換旗號,放眼一望營中好像駐紮韓信的千軍萬馬,讓敵人誤以為大營被襲,沒營盤了心態就崩了。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也是出其不意的經典。
經典反思:學點兵法,不吃虧 - 華文縱覽 https://bit.ly/3NiBXcE


六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