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_0839492022-03-15_083834FireShot Capture 056 - 平潭兩岸國學中心 - 貼文 -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2022-03-15_0843162022-03-15_0843042022-03-15_0842422022-03-15_083958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南朝官員、文學家。江淹少時孤貧好學,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出身士族中最低的次門寒素)[1]。江淹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早年仕途上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下,受廣陵令郭彥文案牽連,被誣受賄入獄,在獄中上書陳情獲釋。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曾多次諫勸,劉景素不納,貶江淹為建安吳興縣令。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年),齊高帝蕭道成執政,把江淹自吳興召回,並任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大加重用。之後一路官運亨通,終於在梁初攀升到高位的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受封伯爵,以金紫光祿大夫之位退休
江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SCEZG
生平
幼年·初仕
江淹的祖父江耽和父親江康之都在南朝宋任縣令(六品),家世不高。江淹六歲能詩,十三歲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砍柴供養母親,但是他非常好學,仰慕司馬相如、梁鴻的為人,喜歡學習寫文章。江淹約在460年代中期就開始入仕,最早是擔任「南徐州從事」的小官。「從事」在當時是地方州郡長官自己任命的一種屬官,大概等於現在的助理。這樣的官職沒有較高的品秩和待遇,實際上還不能算是朝廷正式的官員,但是能夠接近掌權者。接著他轉任「奉朝請」,這也是一種類似天子隨從的官職,在當時已經降低為次門寒士的起家官。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跟從建平王劉景素於南兗州,劉景素是一位喜好結交士人的王爺,江淹的仕途似乎頗有希望。約在此時,江淹被出身高門甲族的大隱士何點(437-504年)另眼相看,讓他打破寒素出身的界限,[2]於名士社交圈逐漸顯名。
陷獄和親情
不久,廣陵縣令郭彥文因事獲罪,在審問過程中連累江淹,謊稱江淹收受賄賂,江淹因而判罪入獄。江淹在獄中上書劉景素陳情喊冤,在陳情書中說:「下官本來是一個出身平凡的布衣平民,因仰慕王爺的仁義,才來投靠王爺擔任僚屬。王爺以國士的規格禮遇我,我也經常思圖報效。不料遭到小人的讒毀,這種事是古代賢人都無法避免的,何況我一個普通人。如果我確實有罪,理當伏法受誅,但是在眼下的清明盛世,我卻有冤情未申,希望王爺能夠垂詢明白。」劉景素看了陳情書後,當天就把江淹放了出來。之後江淹被推舉為南徐州秀才,於考試對策中獲得「上第」的成績,不但鄉品因此提高,更得以遷轉南徐州刺史、巴陵王劉休祐的王國左常侍;471年,江淹再度跟隨劉景素坐鎮荊州。
勸免與去官
泰豫元年(472年)南朝宋後廢帝劉昱即位,當時年僅十歲。但是這位皇帝性格殘暴,喜怒無常,登基之後更不受管束,甚至經常親手殺無辜的人。當年轉任南徐州的劉景素手中握有大權,因此左右勸說他舉兵謀反。江淹不贊成謀反,多次勸說:「流言招禍,二叔所以同亡;抵局懷恨,七國於是俱斃。殿下不求國家之安,而聽信左右之計,則復見麋鹿霜露棲於姑蘇之臺矣。」但是劉景素沒有採納,反而日夜加緊謀劃。江淹知道事發就在眼前,於是寫了《效阮公詩十五首》贈給劉景素,來勸諫他,然而無用。
元徽二年(474年)適逢南東海太守陸澄在家居喪,不能行使政事。當時江淹的職務是鎮軍參軍,兼任南東海郡丞。江淹想以郡丞代理郡守,但是劉景素卻任用了另外一個人司馬柳世隆。江淹多次請求,觸怒劉景素,於是被貶為建安吳興縣(今福建浦城)令。元徽四年(476年)秋,劉景素在南徐州的京口起兵造反,但不久即被平定。與劉景素一同謀逆的人都被誅殺,然而江淹只是免去了官職。因此,江淹在吳興縣令任職三年後,就去官為民。
再仕·一路升遷
南朝宋順帝升明初年(477年),齊王蕭道成聽聞江淹的文才,於是應召江淹入仕為官,授以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之職。當時朝廷由蕭道成輔政,江淹做官不久就遇到荊州刺史沈攸之叛亂,蕭道成問他有什麼對策,江淹說劉邦和曹操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原因在於他們在道義上而不是勢力上強過對方。江淹又具體分析了五個蕭道成必勝、沈攸之必敗的因素:「主公雄武有奇略,一勝;寬容而仁恕,二勝;賢能畢力,三勝;民望所歸,四勝;奉天子而伐叛逆,五勝。沈攸之志銳而器小,一敗;有威而無恩,二敗也;士卒瓦解,三敗;縉紳不懷,四敗也;懸兵數千里,而無同惡相濟,五敗。」蕭道成很讚賞他的分析,由此江淹又獲得重用。
升明三年(479年)宋順帝劉準禪位於蕭道成,南朝齊建立。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初年(479年),江淹擔任豫章王記室(類似現在的秘書)併兼任東武縣令,參與草擬詔書法令,並參與撰寫國史。不久又升任中書侍郎,正式進入齊朝政治核心,齊高帝蕭道成所著的文詔,由江淹負責撰次。此後,江淹更是仕途平坦,一路升遷。齊武帝永明初年(483年),升任驍騎將軍,仍然參與修撰國史。隨後任建武將軍,到地方擔任廬陵內史。擔任了三年地方官後,永明四年(486年)復任驍騎將軍,朝廷詔令江淹造歌,江淹不依胡道安、傅玄製《祀先農迎送神升歌》及《饗神歌》二章。後來江淹還兼任過尚書左丞、國子博士和御史中丞。
齊明帝蕭鸞當宰相時,因向御史中丞江淹說:「您以前當尚書時,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寬猛相濟能折衷;現在為中丞,足以震肅眾多官僚。」江淹答說:「今日之事,可謂當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稱明旨耳。」於是江淹彈劾了中書令謝朏、司徒左長史王繢、護軍長史庾弘遠,並以久疾不預山陵公事;又彈劾前益州刺史劉悛、梁州刺史陰智伯兩人貪贓巨萬,立即拘押給廷尉治罪;還有臨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曇隆,及諸郡二千石並大縣官長多被彈劾。江淹彈劾了不少中央和地方官員,讓朝廷綱紀為之一振,內外肅然。齊明帝蕭鸞稱讚江淹說:「劉宋以來,不再有法度嚴明的御史中丞了,現在你可以說是唯一的一個。」
齊明帝即位(494年)後,江淹也官運不斷,先是擔任臨海王長史,不久轉任廷尉卿(掌管刑罰的官)、給事中(古代言官的一種)。再升任冠軍長史、輔國將軍,出任宣城太守四年,然後回來任黃門侍郎、步兵校尉、秘書監。齊朝初朝廷詔令江淹改造樂章《宋鳳皇銜 書伎辭》。
三仕·晚年
南朝齊永元二年(500年),齊帝東昏侯蕭寶卷荒淫無道,崔慧景舉兵造反圍攻京城建康,城內許多官員和士紳紛紛拿著名片投身於崔慧景,只有江淹謊稱有病不去。叛亂平復之後,世人都佩服江淹有遠見。此年江淹任職祕書監兼衛尉,謂人曰:「此非吾任,路人所知,正取吾空名耳。且天時人事,尋當翻覆。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臨事圖之,何憂之有?」
永元三年(501年),東昏侯殺害平亂功臣蕭懿,導致蕭懿之弟蕭衍發兵攻打建康,擁立新主齊和帝蕭寶融 。此年江淹調遷吏部尚書。後來蕭衍帶兵至新林(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縉紳官僚並不看好蕭衍,人人毫不在意,而江淹早已料到即將改朝換代,所以脫去官服,秘密投奔蕭衍。蕭衍授以冠軍將軍、祕書監之職,不久兼職司徒左長史。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蕭衍逼迫齊和帝讓位,建立梁朝。江淹又在梁朝擔任官職,轉遷相國右長史。這已經是江淹為官的第三個朝代,這次他的官職是散騎常侍、左衛將軍,並被封為臨沮縣開國伯,食邑四百戶。江淹乃謂子弟曰:「我本來是清貧的官吏,不求富貴,如今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人生行樂,須富貴何時。我功名既立,正欲歸身田野。」同年又因病遷任金紫光祿大夫(退休用的高位閒職),改封醴陵伯。
天監四年(505年),江淹逝世,享年六十二歲,梁武帝蕭衍為他身穿素服致哀,諡江淹為「憲」。江淹死後埋葬在江墓店(今民權縣李堂南嶽莊)。江淹的兒子江蒍承繼爵位,官至長城令。普通四年(523年),蕭衍追念江淹的功績,又封江蒍為吳昌伯。
「江郎才盡」
「江郎才盡」這個典故語出南朝梁鍾嶸《詩品·齊光祿江淹》,其記載如下:「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南史·江淹傳》有兩段關於「江郎才盡」的故事,其中一段與《詩品》記載的相似,也是還五色筆給郭璞,不過結果為「爾後為詩絕無美句」,並沒有《詩品》記載的「不復成語」那麼嚴重,只是作詩沒有什麼精彩之處而已。劉璠著作的《梁典》則記載著:「嘗夢郭璞謂之曰:君借我五色筆,今可見還。淹即探懷以筆付璞,自此以後,材思稍減。」表示寫作文章仍然優異,只是「材思稍減」罷了。《蒙求》註引《典略》也記載著:「江淹少夢人授以五色筆,因而有文章。」
另一段是說: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來的路上,偶宿於禪靈寺,夜晚夢見一人自稱張景陽(西晉文學家張協,字景陽)對他說:「從前我把一匹錦寄存在你那裡,現在可以還給我了。」江淹從懷中拿出幾尺錦給他,結果這個人卻生氣地說:「怎麼只剩這麼點了?」然後回頭看見丘遲(南朝文學家)就對他說:「剩下的幾尺沒什麼用,送給你。」於是從此江淹的辭賦文章就「躓矣」(不行了)。
各種觀點
後人不滿足於《詩品》和《南史》的故事,試圖探討江淹晚年,尤其是自宣城太守卸任後,作品不如從前的真實原因。根據現代學者曹旭在《詩品集注》中的總結,清朝以前對江淹才盡的解釋主要有四種觀點:
江淹晚年遇到喜好文墨而又氣量狹窄的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駕於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不是真的才盡。
江淹對當時流行的「永明體」文風不滿,但無力與之抗衡,只能擱筆表示抗議。
江淹由於生活環境改變,晚年已身居高位,俗務纏身,沒有時間進行文學創作。
江淹真的才盡了,歸還五色筆和錦的夢就是「才盡」的徵兆。
作品
江淹以詩賦作品聞名於世,也有部分散文傳世,其中以「賦」最為世人稱道。此外,江淹還擔參與過南齊朝國史的修撰,因此也著有史書。
文集
江淹的作品,根據《自序傳》說「自少及長,未嘗著書,惟集十卷,謂此足矣」,則有十卷,這是江淹任南朝齊的中書侍郎時的記錄。根據《梁書·江淹傳》的記載,「凡所著述百餘篇,自撰為《前》、《後》集」,可知他後來又有了很多作品問世,自己輯錄為前後兩集。《隋書·經籍志》記載:「《江淹集》九卷,《江淹後集》十卷。」可能到了隋朝時《前集》已經失佚一卷。但是《舊唐書》記載的卻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後集》十卷」(《新唐書》與此略同),反而比隋朝多出一卷,可能是找回散佚的那捲,也可能是另外補充輯錄了一卷。唐朝之後,大多記載為十卷。
現存江淹文集已經不是《隋書》記載的《江淹集》和《江淹後集》,有三個不同的版本:
編入《四庫全書》的江淹文集,採用的是清朝乾隆年間,考城梁賓根據明朝汪士賢、張溥刊本,和睢州湯斌家鈔本參互校訂而成的,共四卷。
編入《四部叢刊》的江淹文集,是影印的烏程蔣氏密韻樓所藏明朝翻刻的宋朝時版本,共十卷。
清朝乾隆年間江昉刊本《醴陵集》,共十卷。
現存的大部分作品是江淹創作於齊武帝永明(483年-493年)之前,這些作品都收錄於江淹擔任南齊中書侍郎時自行輯錄的作品集,即《江淹前集》中。此後的作品在唐朝之後就散失了,具體原因無法稽考,現代學者曹道衡認為是江淹的後期作品質量不佳所致。
主要作品
辭賦
《恨賦》
《別賦》
《傷愛子賦》
《哀千里賦》
《四時賦》
《麗色賦》
《丹砂可學賦》
詩歌
《雜體詩三十首》
散文
《獄中上建平王書》
《袁友人傳》
史書
《齊史·十志》(已佚)
江淹在南齊朝初年,曾奉命修史,完成《齊史》的體例和《齊史·十志》。唐朝劉知幾在《史通》說江淹認為「史之所難,無出於志」,「故先著十志,以見其才」。《齊史·十志》現在已經失佚,但是蕭子顯編撰的《南齊書》大體繼承了《齊史》的體例,江淹的《齊史·十志》也是蕭書的史料來源之一。
家庭
主條目:濟陽江氏世系圖
江耽,江淹的祖父,丹陽縣令。
江康之,江淹的父親,南沙縣令,雅有才思。
江蒍,江淹的兒子,江淹死後承繼其爵位。
江艽,江淹的兒子,早亡,江淹為之寫有《傷愛子賦》
江才君,江淹的女兒,蕭誕的妻子。
文學成就
江淹在辭賦方面最為突出,與鮑照並稱南朝辭賦大家。南朝辭賦發展至「江淹、鮑照」,可說是達到了頂峰。江淹的辭賦多屬抒情小賦,善於描寫人的心理,江淹最有名的《恨賦》、《別賦》與鮑照的《蕪城賦》、《舞鶴賦》並稱南朝辭賦的絕唱。此外,他的《去故鄉賦》、《青苔賦》、《待罪江南思北歸賦》等,表達出被貶為建安吳興令時的失意和思鄉。
江淹也是南朝駢文大家,與鮑照、徐陵、劉峻齊名。江淹在獄中寫給劉景素的《詣建平王書》是最為知名的,文章辭氣激昂高亢,不亢不卑,字行間流露出真實情感。此外,江淹的《報袁叔明書》、《與交友論隱書》等,皆為當時名篇。
江淹的詩作也有不少上乘之作,特色在於意趣深遠,在齊、梁諸家中亦為優秀者,尤其以《渡泉嶠出諸山之頂》、《仙陽亭》、《遊黃蘗山》等猶具特色。江淹在詩歌方面的特色是善於擬古。江淹勤學古人的作品,使他寫出許多在流麗中又含有峭拔蒼勁的詩篇。因此,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在《詩品》中說江淹「善於摹擬」。
評價
《梁書》作者姚思廉:「江淹、任昉,並以文采,妙絕當時。」
《隋書》作者魏徵:「濟陽江淹、吳郡沈約、樂安任昉等,並學窮書圃,思極人文,縟綵鬱於雲霞,逸響振於金石。」
《文心雕龍》記載:「辭須蒨秀,意取柔靡,皆入此類.若江淹《恨賦》、孔稚圭《北山移文》之流是也。」
《詩品》作者鍾嶸:「文通詩體總雜,善於摹擬,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謝朓。」
《金樓子》作者蕭繹:「任昉、孔廣、江淹之儔,皆當時之傑,號士林也。」
《池北偶談》作者王士禎:「前人擬古莫妙於陸機、江淹。馮班雲:『江、陸擬古詩,如搏猛虎,禽生龍,急與之角力不暇,氣格悉敵。今人擬古,如床上安床,但覺怯處,種種不逮。』此論良是。」
《鈍吟雜錄》作者馮班:「陸士衡《擬古詩》、江淹《擬古三十首》,如摶猛虎,捉生龍,急與之較,力不暇,氣格悉敵。今人擬詩,如床上安床,但覺怯處種種不逮耳。然前人擬詩,往往只取其大意,亦不盡如江、陸也。」
《詩學源流考》作者魯九皋:「梁繼齊統,何遜、沈約、范雲、任昉、江淹、柳惲、吳均一時並起。」
江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SCEZG
----------------------------
南朝詩人江淹的詩詞有哪些?
2021-12-01 10:18:53來源: 贏家娛樂評論
  綺麗、柔弱的詩風和文風到梁、陳時代更為熾盛。由於生活的空虛使當時絕大多數人都陷入以玩弄典故和辭藻來爭勝的惡習。
  在詩歌方面,他們雖然繼永明作家之後,在詩的格律、聲調等方面繼續有所發展,但內容終顯得貧乏。特別是蕭綱所開始的宮體詩盛行以後,靡靡之音更充斥了詩壇。在文的方面,佔統治地位的是駢交,也以注意辭藻與音調為特色。
江淹
  梁、陳時代最優秀的詩人是江淹、何遜、吳均。
  江淹,字文通,濟陽考城(在今河南)人,曾經歷宋、齊、樑三個王朝。早年在仕途上很不得志,依附宋建平王劉景素,得不到重視,反而被陷害入獄。後來他依附蕭道成,逐步做起官來。在這種安富尊榮的環境中,他的文學才能卻顯著減退。
  江淹對前人的詩歌遺產曾經下過很大的功夫,他把自己的精力和才能放在擬古方面。在他的集子中公開說明模擬別人的就有《雜體三十首)、《學魏文帝》、《阮公詩十五首)等。這些作品確實能做到面貌酷似,有時機可亂真。尤其像雜體三十首模仿自漢代到劉宋的三十位作家,都多少學得了各家的一些特色。他的意圖是在顯示各家風格和長處,這種擬作的缺點是缺少個人的創造性。不過,其中也有一些曲折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效阮公體十五首》雖然從字句上看,是摹仿阮籍《詠懷詩》,實際卻藉此表現了他早年不得志的牢騷。他努力學習古人的作品,確使他擺脫了一些綺麗之風,寫出了若於在流麗中帶有峭拔蒼勁之氣的詩篇。
江淹
  江淹最著名的作品還是《恨賦》和《別賦》。這兩篇抒情短賦都有濃厚的感傷情調。
  這兩篇賦都是就社會上各式各樣人物的仇恨和離別情緒來加以描繪,的確能道出各種人物的一些不同的心理狀態,每一類人物都有顯著的特色;同時,在這些人物身上又都貫穿著舊社會中失意的知識分子們的情緒。
南朝詩人江淹的詩詞有哪些? - 歷史故事_贏家娛樂 https://bit.ly/34HZbaB
----------------------------------------------
江淹爲什麼會才盡?從“妙筆生花”到“江郎才盡”他經歷了什麼?
雪花新聞 2018-06-05 14:23
江淹 江淹是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政治家,人稱“江郎”,成語江郎才盡說的就是他。歷史記載,江淹儘管家境貧寒,卻是個好學之人,且從小就展示了過人的智慧,年少就能詩能文,且在辭賦、駢文方面都有巨大成就,被稱作是南朝辭賦大家、南朝駢文中最有成就的學者之一。那麼,曾經取得如此輝煌文學成就的江淹,爲何最終江郎才盡?
江淹 江淹當初被貶爲浦城縣令時曾歇宿郊外,夢中看見一仙人給了他一支閃着五彩的神筆,從此文思泉湧,成爲當時文學大家,時人稱其“夢筆生花”。
儘管江淹在官場上順風順水,深得司馬睿器重,但官運亨通的他似乎文學上就不得意了。到了齊武帝永明後期,江淹就很少有作品見世了,所以人們都說他“江郎才盡”了。
前文提到他“夢筆生花”,而相傳他江郎才盡就與此有關。
江淹
傳說他夢見一個自稱是郭璞的人對他說:“從前我送了你一支五彩筆,如今請歸還於我。”江淹將這五彩筆給了那個人,從此後文章就日見失色了。
另一種說法是,江淹晚年曾夢到張協對他說“以前送了一匹錦布給你,如今要歸還了吧?”江淹把剩餘的幾尺殘錦歸還於他,張協氣得說:“那就都割了吧!”從此後江淹的才華大不如從前了。
不過,縱觀江淹的一生,官場失意、文壇得意,官場得意、文壇失意,“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也許他早已意識到二者不可兼得,於是選擇了官運亨通吧
江淹爲什麼會才盡?從“妙筆生花”到“江郎才盡”他經歷了什麼? - 雪花新闻 https://bit.ly/3u3Vh4C
--------------------------------
「江郎才盡」的江淹
2018-01-14 由 漢水白石言 發表于歷史
江淹(444~505),字文通,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南朝文學家、軍事家,歷仕宋、齊、梁三朝。
1.江郎才盡。網絡配圖
江淹少年時好學,6歲能詩,13歲喪父,因文章而聲名顯著。但是,江淹後期作品質量卻大不如前,被世人認為才思衰退、「江郎才盡」。
2.江淹。網絡配圖
江淹前半生官場失意、文壇得意。南朝宋泰始二年(466),江淹受牽連被誣受賄入獄,貶為建安吳興縣(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令。坎坷的經歷造就了江淹在辭賦方面的突出文學成就,代表作《恨賦》《別賦》等都出自這個時期。
3.江淹塑像。網絡配圖
江淹後半生官場得意、文壇失意。南朝齊、梁時期,江淹屢次都成功地預言正確戰勝的一方,得以平步青雲。齊高帝建元初年(479),任豫章王記室(類似今秘書)併兼任東武縣令,參與撰寫國史。
4.梁武帝蕭衍。網絡配圖
梁武帝時,官至驃騎大將軍兼尚書左丞,封醴陵侯。他為官清正,不避權貴。但是,後期事務繁忙,沒有精力專心創作,故文思衰退。
5.梁武帝蕭衍捨身出家的同泰寺。網絡配圖
後半生的江淹在才華和富貴之間,選擇了富貴,把聰明才智慧用在了亂世求生存上。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身居高位,越平庸就越安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jmp6ogl.html
------------------------------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人。南朝政治家、文學家,歷仕宋、齊、樑三朝。江淹總共有詩歌一百四十二首,受當時主流文風和時代世風的影響,他在創作上努力追求新變,江淹正處於處於元嘉詩風向永明詩風的過渡時期,但其詩風既不追求古奧艱澀,又不崇尚淺俗豔麗,他自我標榜作家的文學創作要體現個性,應該有“驚魂動魄”的藝術功效,同時兼具真、善、美等情志。那麼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江淹的《劉太尉琨傷亂》,一起來看看吧!
江淹《劉太尉琨傷亂》:整首詩渾然一體,毫無拼湊之感
劉太尉琨傷亂
江淹〔南北朝〕
皇晉遘陽九,天下橫氛霧。
秦趙值薄蝕,幽並逢虎據。
伊餘荷寵靈,感激狥馳騖。
雖無六奇術,冀與張韓遇。
甯戚扣角歌,桓公遭乃舉。
荀息冒險難,實以忠貞故。
空令日月逝,愧無古人度。
飲馬出城濠,北望沙漠路。
千里何蕭條,白日隱寒樹。
投袂既憤懣,撫枕懷百慮。
功名惜未立,玄發已改素。
時哉苟有會,治亂惟冥數。
劉琨是西晉末年的愛國將領,也是詩人。現存劉琨詩僅《扶風歌》、《答盧諶》等三首,都寫於他後期同少數民族入侵者的鬥爭中,反映的是他立志報國的雄心及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鍾嶸《詩品》說他的詩“善為悽戾之詞,自有清拔之氣”。劉勰《文心雕龍》也說他的詩“雅壯而多風。”強烈的報國願望與嚴酷的現實環境使劉琨詩呈現出慷慨悲涼的風格特徵。在當時詩壇上,他的詩是獨樹一幟的。江淹這首擬作試圖再現劉琨的這一風格特徵。
詩題為“傷亂”,這正是劉琨後期詩歌常見的題材。詩開首四句點明瞭詩題中的亂:大晉王朝遭逢厄運,外族入侵,天下紛亂。北方秦、趙、幽、並等地災禍不斷,戰亂頻仍,處於分裂狀態之中。這是對當時中原地區形勢的概括。劉琨《答盧諶》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厄運初遘,陽爻在六,乾象棟傾,坤儀舟覆,橫厲糾紛,群妖競逐,火燎神州,洪流華域。”江淹擬作開首四句就是從這裡化出的。
緊接著“伊餘”二句表明了劉琨報效國家的決心:承受著晉朝的恩寵,國家遭受厄運時,自然要感奮而起,為國奔走獻身。為了從戰亂中拯救國家,劉琨艱苦轉戰,備嘗艱辛,甚至遇害前仍念念不忘抗擊入侵之敵而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為了國家,他確實做到了奮不顧身。
江淹《劉太尉琨傷亂》:整首詩渾然一體,毫無拼湊之感 第2張
劉琨年輕時就被人目為豪傑,他自己也有遠大的志向,在他自己的《重贈盧諶》詩中,他列舉了姜尚、管仲、陳平、張良等古代輔佐君王建立功業的人,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像他們那樣建立功名。江淹這首擬作也選擇了類似典故來表現劉琨的志向:“六奇術”指陳平為漢高祖劉邦六出奇計。張良、韓信是劉邦重要的謀臣武將。“冀與張韓遇”和劉琨自己說的“想與數子游”(《重贈盧諶》)是一個意思,表明他希望建立古人那樣的業績。甯戚是春秋衛人,因家貧給人挽車,至齊,扣牛角而歌,齊桓公見了,認為他非常人,立即任用了他。用這個典故可以說明劉琨羨慕古人有機會施展才能。荀息是晉獻公兒子奚齊的師傅,曾說臣當以忠貞事君。獻公死後奚齊為君,奚齊被殺後,荀息即以死實踐自己的諾言。江淹用這個典故很能體現劉琨的獻身精神,並且充滿了悲壯色彩。國家的動亂、古人的事蹟激勵著劉琨。詩至此在情緒上是激昂慷慨的。
然而從“空令”二句起,詩的情緒轉入了低沉悲涼,緊扣了題中的“傷”字。劉琨詩中立志報國的雄心與壯志難酬的悲憤是交織在一起的,江淹這首擬作也如此。事實上,劉琨未能實現理想並不是他沒有古人那樣的才幹,而是時勢使他難以施展才幹。眼看歲月無情流逝,內心的痛苦和焦慮也與日俱增。劉琨自己詩歌提到古人的業績一則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再則也是用古人的功成名就和自己的一無所成作對照,以顯示出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悲憤。江淹對此深有體會,故擬作中的用典和劉琨《重贈盧諶》中的用典非常相像。
詩的後半部是寫景與直接抒情。劉琨《扶風歌》也有不少寫景之句,描寫了他赴幷州刺史任時沿途所見的悽慘景象,反映了他沉重的心情。江淹這首擬作也吸取了劉琨詩的這一特點,插入了寫景詩句。城濠、沙漠、白日、寒樹,呈現出一片蕭條荒涼的景象。戰亂使詩人心情沉重,然而更使他憤懣的是,他的抗敵行動並沒有得到晉朝內部的有力支援,統治者中的一些人甚至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不希望他成功,使他常常孤軍奮戰,屢屢受挫。擬作刻畫了英雄受困時的情景:投袂即甩袖,這個動作反映了劉琨內心的強烈悲憤,“撫枕”是說他滿懷憂慮以致夜不能寐。“功名惜未立,玄發已改素”,眼看頭髮由黑變白,而功名依然未建,這對懷有遠大抱負的人來說是極痛苦的事。這兩句也和《重贈盧諶》中“功名未及建,夕陽忽西流”如出一轍。最後以“時哉苟有會,治亂惟冥數”作結。也許能夠遭逢天時,有所成就,但這畢竟沒有多少希望,天下的治與亂,是被冥冥之中的命運所操縱著的。天下動亂激起報國的壯志,壯志難酬引起無限悲憤,無奈之餘只能歸之於命運,最後兩句語似平靜,實則隱含了更深的悲傷,悲劇色彩愈濃。
將這首擬作和劉琨現存三首詩對照起來看,可以發現擬作幾乎是劉琨後期詩歌的濃縮。整首詩從題材、思想感情、用典、結構佈局直到字句的運用和劉琨自己的詩基本吻合,而且渾然一體,毫無拼湊之感。江淹準確地把握了劉琨當時的心理特徵,緊緊抓住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所造成的痛苦作為詩歌情感起伏發展的線索,因而較成功地再現了劉琨詩歌特有的思想感情和慷慨悲涼的風格特徵。
江淹《劉太尉琨傷亂》:整首詩渾然一體,毫無拼湊之感 - 詩詞名句 - 歷史百科網 https://bit.ly/3w6OxVW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孔子:“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並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
【譯】
孔子對魯定公說:“我聽說,舉行和平盟會一定要有武力作為後盾,而進行軍事活動也一定要有和平外交的準備。古代的諸侯離開自己的疆域,必須配備應有的文武官員隨從,請您帶上正副司馬。
【啟示錄】
1.          背景:魯定公和齊侯在齊國的夾穀舉行盟會,孔子為魯大司寇(相當於現在的大法官,負責實踐法律法令),司馬(將軍)
2.          中國大陸用建立孔子學院和租借海外基地,向外擴張,想必借用孔子智慧「對外發展必須文武兼備」。
--------------
相魯:    
定公與齊侯會于夾谷。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竝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定公從之。至會所,為壇,土階三等,以遇禮相見,揖讓而豋。獻酢既畢,齊使萊人以兵鼓謲,劫定公。孔子歷階而進,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兩君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偪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頃,齊奏宮中之樂,俳優侏儒戲於前。孔子趨進,歷階而上,不盡一等。曰:「匹夫熒侮諸侯者,罪應誅,請右司馬速加刑焉。」於是斬侏儒,手足異處。齊侯懼,有慚色。將盟,齊人加載書曰:「齊師出境,而不以兵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玆無還對曰:「而不返我汶陽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齊侯將設享禮,孔子謂梁丘據曰:「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享而既具,是棄禮也;若其不具,是用粃粺也。用粃粺、辱君;棄禮、名惡。子盍圖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齊侯歸,責其群臣曰:「魯以君子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翟道教寡人,使得罪。」於是乃歸所侵魯之四邑及汶陽之田
------------------------
仲尼有文章,必有武備
《穀梁傳·定公十年》:「因是以見,雖有文事,必有武備。孔子於頰谷之會見之矣。」指治理國家既要有文德教化,又要有武裝力量,缺一不可。陽明先生說,「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章,必有武備。區區章句之儒,平日叨竊富貴,以詞章粉飾太平,臨事遇變,束手無策,此通儒之所羞也。」
世人多以守文視儒,不知儒家之武力,儒家乃文武之道也,徒文而不武,非儒也。武備文勇自古即是儒家教育的傳統。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備者必有文事。文武之道,儒家未嘗偏重偏廢。孔子教六藝,射御武學占其二。所以能教得了子路這樣勇悍的弟子,為之服事。
由於儒家注重文治武功,經世致用,文者廟堂之中學優則仕,武者軍旅之中捨身成仁。所以,世人眼中的儒者,皆是溫文爾雅的文弱書生形象,卻不知其仁字為核、忠勇當先的俠骨柔腸。君不見郭子儀臨危受命而救唐、岳飛精忠報國而抗金,皆是儒家武學之俊傑。
儒家心懷仁德,義字當先之剛正,言信行果之磊落,在道義上講究師出有名、以武止戈,知行合一,誅心而勝的至高境界。儒家武學善藏鋒,不以武而逞強。但無論文治與武功,皆求功名立天下,外做將帥,內做賢相,最終「出將入相」,殊途同歸。
陽明先生始以武功治軍、平亂安邦,後以儒生治學,文以為相,盡彰儒家風範。其作為一名大軍事家,打仗靠的是勇謀結合。勇氣是劍,謀略是術,懂劍術的人才能天下無敵。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lgzaqpb.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