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真觀點:烏克蘭這場台灣人不甚了解的戰爭
姜保真 + 追蹤 2022-03-04 06:40 62292 人氣
姜保真觀點:烏克蘭這場台灣人不甚了解的戰爭-風傳媒 https://bit.ly/3CBUU53
俄烏戰爭影響,開始有女性納入徵兵制的聲音,請問您贊不贊同台灣女性也該「服義務役」?
娘子軍上陣!烏克蘭擴大徵兵,全國18歲到60歲「花木蘭」隨時備戰
姜保真觀點:烏克蘭這場台灣人不甚了解的戰爭-風傳媒 https://bit.ly/3CBUU53
2022年3月1日,烏克蘭戰爭,俄羅斯狂轟濫炸第二大城哈爾基夫(AP)
台灣人一面倒地同情、支持烏克蘭,可能不知普丁誓言要掃蕩烏克蘭境內的「納粹份子」是何所指?
烏克蘭境內一股勢力,有深刻的種族主義仇恨情結,他們憎恨、排擠國內講俄語的俄裔同胞,又鼓動通過「國語法」,獨尊烏克蘭語文為國語,禁止使用俄語。這大大刺激烏克蘭東部講俄語偏多的族群,烏東的族群衝突發展為血腥內戰是由此而起。
「排俄」的團體有些發展為民兵組織,攜槍擁砲有裝甲車,其中一支啟源發跡於亞速地區的「」最為慓悍,強烈攻擊烏東俄裔社區;它後來併入中央政府旗下的國民衛隊,隊徽圖案近似當年納粹黨的「卐」標誌,其領導人也自承麾下行伍中不少人有新納粹主義意識。美國政府過去曾因這點顧慮,禁止烏克蘭政府將軍援物資撥交亞速營使用。普丁的憤慨指控其實不無道理。而烏東戰火多年未歇,台灣民眾接收資訊多認為是俄羅斯違反兩份《明斯克協議》,無視基輔政權縱容如亞速營持續騷擾、攻擊該區民眾。
在馬里烏波爾教導平民使用槍械的「亞速營」士兵。(美聯社)
在馬里烏波爾教導平民使用槍械的「亞速營」士兵。(美聯社)
說到烏克蘭這個國家:1991年脫離剛剛解體的蘇聯而獨立時,國民所得不低,有農業優勢,也有前蘇聯留下來的重工業基礎,能夠建造生產導彈、造軍艦到航空母艦等級,還有飛機工業,原本是一個農工兼備的社會。結果這個國家聽信了西方鱷魚大鯊掮客的說詞,誤信「凡是國有企業都是不好的」,大肆推動國有企業民營化,而西方跨國財團自然就是最大買家!
結果呢?1989年,蘇聯解體前,烏克蘭的人均GDP有1,598美元,中國只有311美元;到了2020年,也就是獨立卅年之後,烏克蘭的人均GDP只有微幅成長到3,210美元,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而中國的人均GDP已是9,410美元。此消彼長的對比,已非僅用河東河西一句成語就可帶過的。
西方財團蒐購了大多數原本國營的工廠,接著就是搜刮產業關鍵技術和器械資產,然後清算變賣出清土地廠房,遣散工人再落跑。資金斷鍊下,經濟轉型失敗,隨之而來的就是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接著失業率急遽攀升,據說中國大陸曾順勢接收不少烏克蘭的軍工技術人才舉家搬遷過去,協助研發造艦造發動機。
烏克蘭的人口也從獨立前的5,000萬,卅年後劇降為4,000萬,失業人口何處去?各位讀者可能不知:歐洲的人口走私現象嚴重,尤其是從烏克蘭這樣的前蘇聯加盟國地區,走私人口進入西歐,下落有二:妓女或奴工-工廠暗中低薪聘僱的非法外籍移工。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調查:歐盟境內人口販賣的受害者,隨時都有約14萬人,其中兩成為兒童,多數是女孩,販售給性產業;人口走私在歐洲一年的「產值」約為7,000億歐元。成年人自主非法入境鄰國就不計入上述數值了,具體數字當然更高。
2022年2月26日,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在首都基輔市中心用手機直播,破除俄羅斯媒體報導「烏國總統已逃出基輔」的假新聞。(美聯社)
2022年2月26日,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在首都基輔市中心用手機直播,破除俄羅斯媒體報導「烏國總統已逃出基輔」的假新聞。(美聯社)
這一切,在西方政客及媒體輿論的話術誘導下,烏克蘭人不圖反思己過,反而相信全部是前蘇聯遺留的重擔所致,變本加厲連帶諉罪於後來的俄羅斯及境內俄裔同胞,其行徑與二戰前的納粹德國諉罪猶太人是一樣的邏輯,此所以普丁聲稱他們是納粹份子。其實,不提烏克蘭與俄羅斯同根同源,蘇聯時期的政經實驗失敗,烏克蘭人何嘗不是「共業」的一員?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就是起家於今日鬧出兩個獨立共和國的頓巴斯地區,妻子更是烏克蘭人;今日已回歸俄羅斯母親的克里米亞半島,是赫魯雪夫於1954年作主劃歸烏克蘭管轄的。
烏克蘭獨立後的歷任政府充斥貪官污吏,川普以前也公開指責過烏克蘭政治的腐敗。2015年,一位市級官吏盜用公款貪汙,還涉嫌盜賣公有林木私吞收益,東窗事發後被憤怒的市民圍堵追打,甚至將他扔入街頭的垃圾桶!也曾有法國學者發表學術論文,內容是蒐集15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獨立後的中央政府內閣成員照片,估算他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再參照國際透明組織等機構公佈的各國貪污程度,發現東歐諸國官吏身體肥胖等級與該國貪污程度有「正相關」的關係,而烏克蘭官吏體型之肥胖是名列前茅!
現任總統哲連斯基的崛起,正是因為先前主演一齣電視連續劇《人民公僕》,劇情諷刺該國政壇「一人升官雞犬登天」的裙帶關係。哲連斯基因演出此劇而聲名大噪,進而參選當上總統,何嘗不是一樁悲喜交織的鬧劇。
2022年3月1日,美國總統拜登晚間在國會聯席會議發表上任以來的首場國情咨文,烏克蘭駐美國大使瑪卡羅娃也出席和美國第一夫人吉兒一起。(AP)
2022年3月1日,美國總統拜登晚間在國會聯席會議發表上任以來的首場國情咨文,烏克蘭駐美國大使瑪卡羅娃也出席和美國第一夫人吉兒一起。(AP)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衝突起源,遙遠的歷史恩怨不說了,近因是烏克蘭處心積慮想加入「北約」及「歐盟」。兩者當然都是出於政治動機,先前該國各派政黨尚有不同的政治取向,親西歐親俄國各有支持群眾,2014年的「顏色革命」政變,推翻了合法當選的親俄總統,政壇氛圍丕變,佔上風的是要走向「歐洲-大西洋」(Europe-Atlantic),意指「北約」及「歐盟」,後來甚至將加盟北約寫入憲法,並明文規定總統施政若不致力於加盟北約大業,可以經由議會罷免之,「北約」因此成為該國政壇朝野上下無形的緊箍咒,誰也不敢公開質疑、反對。這也是哲連斯基進退維谷的難言之隱。
而俄羅斯當然忌憚烏克蘭加盟北約,那意謂可以將雷達、導彈、火炮推進到更接近俄方邊境,就是普丁幾次講的「把飛彈帶到家門口了」,他也質疑現在有哪一個國家在美國家門口布署飛彈嗎?沒有的,只有北約東進。
烏克蘭暗戀歐盟也有原因:它是黑土穀倉,過去曾有「蘇聯的麵包籃」美譽,2019年穀物出口達5,000萬噸的歷史新高紀錄,是世界前幾名的農業大國。弔詭的是它農產品出口主要對象是:中國、印度、埃及、土耳其等歐洲以外的國家地區。這是因為歐盟有《共同農業政策》(CAP),講白了就是對內補貼農民、對外以關稅阻攔農產品進口。烏克蘭既已淪為農業為主的國家,當然渴盼打開近在咫尺的西歐國家大門,而這也是部份歐盟會員國的疑慮,因為「CAP」已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農產品過剩,再加入一個糧農大國分錢並傾倒更多農產品入市,各國農民也要抗議。近日烽火連天的烏克蘭再提要求立即啟動審查加入歐盟的程序,歐盟雖然大力支持烏克蘭抗俄,卻對申請入會一節審慎以對,並未爽快回應允諾。自2014至今,入籍歐盟仍然是幻夢泡影,焉可全部歸罪普丁反對?
這樣一個烏克蘭,竟然在台灣博得這麼多同情支持,對於普丁宣示的「去軍事化」及「去納粹化」的籲求充耳不聞。國民黨人也附和民進黨,講一些譴責俄國及祈求世界和平的虛無飄渺囈語,完全忘了他們黨的總理孫文先生主張「聯俄容共」,臨終前更有致函「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中央委員會的懇切託孤之情 (參見《國民黨不說的孫中山《致蘇俄遺書》》)。
世事如白雲蒼狗之變,真是應了胡適那句名言:「理未易明」姜保真觀點:烏克蘭這場台灣人不甚了解的戰爭-風傳媒 https://bit.ly/3CBUU53
-----------------
姜保真觀點:烏克蘭這場台灣人不甚了解的戰爭-風傳媒 https://bit.ly/3CBUU53
保真(1955年3月18日-[1]),本名姜保真,是一位出生於臺灣嘉義的林學及農學學者與文學家。
保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4ezaC
生平
1955年,3月18日出生於嘉義地區。保真的母親劉長民是一位作家及基督徒,筆名「小民」[2];她在中國抗日戰爭時升學被迫中斷,並因而結婚。[3]保真的先祖來自北京。[1] 童年時期,保真在母親及家人的引介下接觸許多文學作品。[3]
1973年,進入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就讀;同時,他也開始寫作投稿。大學畢業後,保真先後入柏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與瑞典農業科學大學取得碩士、博士學位。[1]後來,返回臺灣,並任教於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1]
1975年,七月出版第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水幕》。
1980年,三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歸心》。
作品
小說
短篇小說集
《水幕》(中短),臺北:道聲出版社,1975年7月
《人性試驗室》,臺北:道聲出版社,1976年1月[1]
《邢家大少》,臺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10月
《森林三部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6月[1]
中篇小說
《大森林》,臺北:林白出版社,1978年3月
《失去的原始林》,臺北:道聲出版社,1978年10月
《林裡林外》,臺北:道聲出版社,1979年12月
散文
《歸心》,臺北:九歌出版社,1980年3月
《鄉夢已遠》,臺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1月[1]
《孤獨的旅人》,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6年9月
《兩盆長春籐》,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1月
《生命旅途中》,臺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2月
《種一棵希望的樹》,臺北:健行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9月
《寒冬聽天方夜譚》,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7月
《醒來,仍在江上》,臺北:健行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5月
《大學不是蓋的》,臺北:校園書房,1999年10月
《希望的鐘聲響起》,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5月
獲獎
中國文藝協會中國文藝獎章 (1978年)
第二屆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 (〈兩代之間〉,1979年)
圖書金鼎獎-文學類優良圖書獎 (《刑家大少》,1984年)
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散文獎 (《鄉夢已遠》,1985年)
第二十八屆中山文藝創作獎散文獎項 (《生命旅途中》,1993年)
第十一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生命旅途中》,1993年)
湯清基督教文藝獎[1]
參考資料
保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4ezaC
散文類:姜保真,散文《鄉夢已遠》,九歌出版社,1985年1月
國家文藝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W0s6i
本名姜保真,北京市人,民國四十四(一九五五)年生於台灣嘉義,身跨科學和文學兩個領域,專業是森林遺傳育種及生物保育,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森林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碩士,瑞典農業科學大學博士,並於加拿大阿爾白塔大學研究,現任教於中興大學森林系。
十八歲開始寫作投稿,著有小說集:《水幕》、《尋人記》、《森林三部曲》、《邢家大少》;散文集:《歸心》、《鄉夢已遠》、《兩盆長春藤》、《孤獨的旅人》、《種一棵希望的樹》、《生命旅途中》、《寒冬聽天方夜譚》、《醒來仍在江上》;編有《八十五年短篇小說選》等書。小說〈班代表〉、〈斷蓬〉曾分別入選《六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及《七十二年短篇小說選》。
曾獲五四文藝獎章、中國時報文學獎、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湯清基督教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
爾雅典藏館 -- 保真小傳 https://bit.ly/3t6IyyA
-------------------------------------
生命是一種突破──訪問姜保真教授 Home / 生命是一種突破──訪問姜保真教授
2011-12-25鹿鳴電子報作家, 保真, 專訪, 森林系, 記憶攝像, 電子報第37期
文|李景惠(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二年級)
生命是一種突破──訪問姜保真教授 – 中興大學鹿鳴文化資產中心 https://bit.ly/3w3TwqK
也許有許多人聽過他的名字,在學校上過他的課,在圖書館發現他的書,或在父母口中聽到有關他的事,這位在興大森林系任教,同時又是位名作家的人物,他是姜保真老師,筆名「保真」。
保真畢業於中興大學森林系,在大學時開始發表創作,前後在美國、瑞典、加拿大留學,喜於讀書和思考。作家彭歌曾在保真作品《生命旅途中》推薦序中說:「見到保真,覺得他『文如其人』,樸實厚誠,沒有時下儇薄巧倖的那一套。他講話不多,但很有主見,說一句是一句。」保真個性率真,善於思考,喜愛閱讀,為人親切誠懇,是時下大學生的典範。
突破「格子化」社會
或許多人會有相同的疑問,保真是森林系出身,何以成為一個作家?他說:「會有這樣的疑惑,是因為臺灣社會把學生的升學和就業都『格子化』了。」社會的傳統模式就像一張白紙,不同領域的專業和工作是一個一個的方格,一個人通常只屬於一個方格:從高中開始,學生就被分配在「社會組」和「自然組」的方格裡;到了大學,又被分配在不同科系的方格裡;出社會後,就在屬於自己的方格中工作,成為一個窄小領域的專家或工作人員。這樣的情形出現在分工明確的工業化社會,但現在資訊化社會來臨,理應突破這樣狹隘的格子,給自己不同的機會,擁有廣泛的思想和能力。
保真可說是個崇尚自由的人,他強調完全自由的意志,去選擇他想要或不想要、喜歡或不喜歡的東西。看到現今學校與社會格子化的情況,他也力圖改變。他提出西方大學學程制的概念,即學生選修課程不受限學系,只要有興趣的學生都可修習的課程。保真參與創建的農資學院「國際農學碩士學位學程」(IMPA)就是以這樣的理念提出,學生可以在全院找尋自己的研究領域與指導教授,而非限制在一個系所裡。這個碩士學位學程,也是中興大學第一個全英語授課的學程,每年同時招收本地學生與外籍學生。
同樣是一種突破性的嘗試,保真和來自英國的宣教士「安姐姐」成立了一個「英語午餐會」,主要是用英文進行議題的討論,藉以創造一個聽與講英文的環境,讓英文不再那麼難以接近,同時促進中外交流。
午餐會時間是每個禮拜四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一點,地點在農資學院一樓的「國際農學碩士學位學程」辦公室,主要成員是姜老師研究室的中外學生,以及幾位老師。這次筆者參加的是探討有關人類與動物、環境間的關係。安姐姐用易懂的英文,帶領大家閱讀文章、討論,並鼓勵所有成員用英語發言,是一個難得的全英語聚會。
步上作家之路
家庭,有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對保真來說也是如此。他的母親在當時也是位有名的作家,筆名「小民」。小民女士當年因身處抗戰時期,無法順利升學,很早就結婚嫁人,但她對文學和書本有滿腔的熱情,因此,家裡最不缺乏的就是各種文學書籍。保真從小接觸這些世界文學名作,從母親那裡得到文學的滋養,母親寫作也連帶影響他日後的寫作興趣。長大後,他對文學的喜愛日益升溫,直到今天,看書仍是他最喜歡做的事,可說因為母親的關係,從小打下了讀書的基礎,進而成為一位作家。「我很感謝我的母親和家庭,從小培養我讀書的習慣」保真說。
保真在學生時代即勤於寫作,第一本散文《歸心》和頭兩本小說《水幕》、《人性實驗室》都是在大學時期出版,他關心的議題從升學考試、家鄉回憶、生活散文到農業與森林,非常廣泛豐富,內容兼有科學的知性和人文的感性。他的文學著作曾獲臺灣地區多項文學大獎,包括金鼎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五四文藝獎章、時報文學獎、湯清基督教文藝獎等。
思路的轉變-出國留學
母親對保真的影響除了讀書寫作,還有信仰,他說:「我的母親是一位基督徒,小時候我都會跟著她到教堂做禮拜。」但隨著年齡增長,自由意志極強的他,開始懷疑「建制化」的宗教形式,「人與神的溝通,是否一定要透過一個建制化的機構(教會)才能達成?」保真是一個不喜歡被限制在框架中的人,不僅反映在學習上,信仰上也是,他不認為信仰必須建構在一個體系的圈圈裡。這個疑惑在他心裡埋藏許久,直到在瑞典留學時接觸一本書,才解開他心中的結。這本書由一位天主教神父Leonardo Boff所寫,其中提到一個叫「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的概念,認為神與人的接觸,不一定得透過教會中的神職人員,教會的規定有時甚至是一種攔阻。宗教應帶給人身心靈的解放,而非限制在一個範圍裡。這個觀念給保真很大的鼓勵。「我不是反對建制化教會」保真說:「但若有人不喜歡體制的形式,也不應被限制在其中。」他的觀念中,框架的存在並非完全不好,但人應有自由選擇的意志,不論在甚麼領域,信仰、學業或工作,人都需要獨立思考,並為自己做選擇、為自己的決擇負責。保真相信,若非出國留學,接觸了更廣大的世界,他的思路也不會有這樣的轉變,同時呼籲學生平時就要培養思考與閱讀的能力,才能在不同環境中成長,這樣的精神,再再體現了他善於思考、剖析問題的個性。
提及森林專業和寫作間的關係,保真在瑞典留學時,也得到很大的啟發。他提到:「我曾說自己的右腦是森林,左腦是寫作,它們在我心中是分開的。」直到他遇到一位赴瑞典參訪的韓裔美籍老師,教導保真應打破「科學」與「文學」兩者間的障礙,並說:「它們其實是同一件事-都在探索真理」,文學作品用較柔性的方式探討人生,包括人和上天、自然的關係;森林科學則探討人和森林、環境的關係,這兩者密切相關,也是保真寫作的絕佳題材。
「文學探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保真執教的通識課程「文學探索」與「自然文學」,文、理學院都有不少同學選修,他上課和其他老師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於要求學生報告以及考試,在「作業」上一點也不馬虎;他認為閱讀與思考是一種普遍的能力,因此不論是理工或文學院都一視同仁,要求一樣嚴格。不同的是,他採取「蘇格拉底教學法」,上課時逢機點名,用問題激發學生思考,老師和學生互動頻繁。不同於一般死板的黑板教學,崇尚自由意志的保真老師,力求上課的豐富度與活潑度,「教室就是舞臺,老師就是演員」保真反對傳統的上課方式,認為上課就像是一齣表演,要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同時,他也大方地與學生討論當代敏感問題,不避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立場,也開放學生反駁、發表意見,甚至表演小說中的情節,使課程生動活潑。此外,保真也致力於豐富課程網頁,鼓勵學生留言,藉此與學生交流,形成一個良好的溝通場域。
保真曾經獲得本校「傑出通識教育教師」與「教學績優教師」的殊榮,許多上過他的課的學生都表示獲益良多,期待他再次開課。「我並不是很偉大的人,這個學校、這個世界有很多比我更好的老師。」保真誠懇地說,他自認不是最優秀,但他願意跳脫既有觀念,藉閱讀感受他人生命體驗,並將自己的感悟傳遞給學生,希望學生從中獲得啟發,「我是你可能在宇宙裡相遇的最美一顆白矮星」,保真珍惜教學的每分每秒,希望在與學生相遇的時刻裡,如同星星的相遇,碰撞出最美麗的火花。生命是一種突破──訪問姜保真教授 – 中興大學鹿鳴文化資產中心 https://bit.ly/3w3TwqK
-----------------------
NOV 17 2006
給大學生的幾點建議-姜保真老師
你是獨自進入大學的 保真
我觀察台灣大學生的最大困擾
就是來自無法抗拒集體意識的同儕壓力
不敢對同學說"NO"
說起來既諷刺又令人感嘆
台灣的孩子自幼稚園到高中
一直在學習如何過團體生活
從排隊 制服 運動會
到裝模做樣的校園選舉
在在強迫我們的青少年朋友接受一個值得懷疑的"真理"
團體至上
衍伸出來的還有什麼團體榮譽 少數服從多數等等觀念
可是年輕人進大學卻仍然被"團體"困擾的不得了
怎麼說呢
系費要不要繳 當然要
可是貴的很吶
"班聚"和"班遊"要不要參加 你不去就說你不合群
考試作弊你參不參一腳 不 那你可是少數
近年來許多大學都有"家族"的次級學生團體
當你進入大學就被分配到某個家族
成員從研究生到大學部各年級都有
這種小團體是為了使學生之間能有更親密的人際關係
說起來還是團體意識
於是"家聚"也成為一種壓力
家族聚會好不去嗎
我們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團體就要比個人更重要
為什麼團體的利益一定要高過個人
為什麼一旦觸及團體
好像就是神聖不容置疑
這些從小養成的觀念
你進了大學就應該好好檢討一下
在許多情形下
團體意識的確很重要
例如打籃球與拔河
例如當兵保國衛民
可是在大學念書求學與團體意識有關嗎
當然
絕大多數的課程是集體上課的
這是考量教師的授課成本
但是同上一門課的學生彼此之間是否需要橫向聯繫呢
恐怕不是每門課程都需要吧
換言之
你可以在整整一學期中
鐘響就進教室聽課抄筆記
鐘聲再響就收拾走路
你無需認識左右同學
或者說你可能會認識一兩位同班同學
但絕對沒有必要認識選這門課的每位同學
更重要的
大學當局不會以你是否合群是否有團體意識來評斷你的學習表現
團體生活與團體意識並不是你大學生活中的重要成分
你進入大學要學習的反而是如何過獨立的人生
常聽見說大學生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乍聽之下似乎有點高調
其實這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期許
大學生就是要學習獨立
獨立指的是一種自主精神
我對旁人的"邀請" 我對旁人的""付出"都必須慎重選擇
小王小張在樓下呼嘯
約我去打保齡球
我不見得要回應
需要理由嗎
最簡單的理由就是我不是你們的玩伴
你覺得這樣講很難聽嗎
不過你們每次去打保齡球去KTV喝酒唱歌都想到我
難道是因為愛我嗎
如果你們得了十萬快錢
會打電話說要分我五萬塊嗎
怎麼只有吃喝玩樂才想到我呢
我不是你們的玩伴是什麼
團體意識的另一種講法是說人應該有愛心
"犧牲小我 完成大我"
為他人付出是美德
可是我始終記得美國心理學作家John Powell的話
"我不能和很多人建立愛的關係 這樣做 我會累死 所以 我必須選擇"
付出 是一樁很嚴重的很昂貴的事情
所以必須謹慎
我的時間太寶貴
我的青春太短暫
所以不能輕易陪你們去唱歌喝酒到凌晨
不能草率許諾參加你的生日party
在選擇的過程中
物以類聚
重新排列組合
別妄想以一個"家族" 班 系 校的團體意識大帽子把我扣住
我也有我自己所屬的團體
是經過慎重選擇之後的小團體
其他的大學同學不過是泛泛之交 點頭之交
這是我的大學生活
這是我的人生
我是獨立進入這所大學的
不是為滿足你而來念大學的
P.S.姜保真老師 筆名保真 中興大學森林系副教授
亦是台灣知名小說 散文作家
著有"邢家大少" "森林三部曲" "歸心" "鄉夢已遠"等散文集
=====================================================
另一種想法,蠻有趣的,說到一些可能犯的盲點~
給大學生的幾點建議-姜保真老師 @ 活著 :: 痞客邦 :: https://bit.ly/3t96X6T
姜保真觀點:扯到哥倫布、扯倒哥倫布-風傳媒 https://bit.ly/3i6pcU4
日前一本中國作者著作在台出版,卻因將「大陸」全改為「中國」而因發風波。其中,「哥倫布發現新中國」更成為焦點。圖為美國明尼蘇達州反種族主義搭島哥倫布銅像,以表對販賣奴隸與種族壓迫的反對。(資料照,美聯社)
大陸作家曹雨寫的書在台灣重新以繁體字印製出版。台灣出版社的編輯為配合當前政治正確的公眾形象氛圍,主動將書中凡是有「大陸」的字句改為「中國」,於是就出現了近日網路激盪熱議的笑話。
這本書《激辣中國:從廉價到流行,辣椒的四百年中國身世漂流記》,例如有一句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辣椒得以從美洲傳播到全世界的契機」,台灣的出版社編輯取得原書文字檔,先從簡體字改為繁體字,用文書編輯軟體搜尋「大陸」,再按鍵全部取代為「中國」,於是就出現了「哥倫布發現新中國…」的古怪詞句!
作者曹雨是人類學博士,2019年北京曾出版他的著作《中國食辣史:辣椒在中國的四百年》,書籍簡介說該書是「探討辣椒傳播的歷史路徑和食用辣椒的原因……」,可能較偏學術性,《激辣中國》是偏科普的通俗之作,在台灣出版應當也扯不上統戰陰謀的動機,沒想到卻因「哥倫布」與「新中國」而意外走紅!嗯,紅色也是多數辣椒的顏色。
20220219-作家曹雨在台出版的作品《激辣中國》中出現將「大陸」全部置換為「中國」的刊誤,連「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都變成「發現新中國」。(取自麥田出版社臉書專頁)
作家曹雨在台出版的作品《激辣中國》中出現將「大陸」全部置換為「中國」的刊誤,連「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都變成「發現新中國」。(取自麥田出版社臉書專頁)
據曹雨在社群媒體發文感嘆,指責台灣出版社篡改他的原文而且沒有校對,才會變成有「哥倫布發現新中國」。他還說原書在中國大陸出版時,已被思想檢查刪掉〈辣椒與紅色革命〉、〈大破大立〉(文革時期的飲食文化)等章節,他原本以為在台灣印行出版可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版本,沒想到鬧出更離譜的笑話,除了「哥倫布發現新中國」,還有「歐亞中國」、「南亞次中國」……等荒謬詞句。
台灣出版社的作業SOP令人不解:眾所周知英美2國系出同文同種,但也有American English 與 British English的微妙差異,美國出版社如果要在北美印製發行一本先在英倫三島出版的英文書,美方出版社編輯也會使用軟體檢視書中單字詞句及慣用語、俗語,如果認為需要做相當多的更改變動,甚至得考慮與原作者重新簽立出版合約,不只是英國出版品的美國版而已了。從上述曹雨的抱怨看來,顯然台灣出版社甚至並未將書稿清樣送給他做最後校閱。現在網路普及只需傳送電子檔文件,不解何以省略這重要一步驟?僅以「疏忽」、「懶惰」,或「手民誤植」都不足以澄清了。
從文字延燒到國族認同與歷史定位
當然,這件公案並非出版社作業出岔那麼單純而已,涉及的是台灣政治抗中反華導致的自我思想檢查。謝長廷過去訪問大陸時曾說「實在不應該看到『一中』就抓狂、張牙舞爪」,如今則是普遍對於「中國」或「大陸」兩詞非常敏感必也正名乎的要分個清楚。朱立倫2015年擔任國民黨主席時訪問北京,會見習近平時朱提及「兩岸同屬一中」,在台灣激起浪花千層,當時仍然在野的綠營立委紛紛砲轟國民黨。到如今2022,國民黨自己也鮮少再提「兩岸同屬一中」,只敢弱弱的小聲說「一中各表」。然而綠營對於這四個字也是不依不饒,因為在綠營看來,「中國」就是彼岸的「PRC」,我們這邊只准獨稱獨尊「台灣」!黃郁婷在北京冬奧鬧出服裝風波,她補充說自己是「為中華台北而戰」,台灣方面也有人怒斥「怎麼不敢說是為台灣?」
不過由於扯到哥倫布,我們也得想想山姆大叔在此事的責任:其實,如果不是美國暗中在台獨背後撐腰抗中,哪會發生這等糗事?
起源於2012年美國密蘇里小鎮佛格森的「BLM」(黑人的命也是命)社會運動,近年由於美警過度使用槍械暴力,一再發生無辜黑人遭警槍殺的案件,至2020年黑人佛洛伊德遭白警壓頸窒息而死,他哀求發出「我不能呼吸了」悲鳴,全美譁然,時任華府特區的民主黨籍市長更是下令將通往白宮的一段路面漆上「Black Lives Matter」字樣,向共和黨籍的川普總統抗議。而已有多年的「覺醒」(WOKE)社運也更為壯大,這主要是呼籲學界及政界檢討過去各項大小史事,是否都有壓迫黑人及少數種族的成份?
美國華盛頓特區市長包瑟爾(Muriel E. Bowser)授權白宮附近的16街以黃色油漆塗上大字「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還將這段道路改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廣場」(AP)
美國華盛頓特區市長包瑟爾(Muriel E. Bowser,見圖)授權白宮附近的16街以黃色油漆塗上大字「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並將這段道路改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廣場」。(資料照,美聯社)
於是諸多南北戰爭時南方將領的銅像被扯倒、2個印地安土著步行陪同騎著馬的羅斯福總統雕像群也被搬走,最後就是北美地區的哥倫布銅像近年紛紛被扯倒、踐踏、唾棄,因為追究歷史:他根本就是當時黑奴三角貿易的一個奴隸販子-歐洲商人赴非洲擄脅黑人,販售到北美洲做奴工。扯倒哥倫布銅像已經是動搖美國的立國根本,無怪乎川普總統下令軍警保護各州的聯邦政府辦公場所建築物及歷史名人銅像。
台灣的教科書課綱敢這樣更改對於哥倫布的描述,以符合今日北美地區的政治正確氛圍嗎?恐怕沒那個膽!大家看:台灣的獨派文青側翼作家們,有誰敢碰觸「哥倫布發現新中國」這檔熱門新聞!?即使發言,也是小心翼翼的集中在譴責編輯疏忽的技術性層面,怎麼不敢問為何要把書中的「大陸」改為「中國」?其實在《憲法》增修條文前言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文中都有「國家統一前」字句,且以「大陸地區」稱呼海峽彼岸,這是法定名稱。綠營立委於2020年曾於立院提案修憲刪除,後在壓力下自動撤案。
我也來湊熱鬧,帶個風向吧!既然美國人不要哥倫布了,中國接收吧,或許可找陸籍企業家出款,低價收購美國扯倒的銅像運回大陸,找一個都會區街角豎立一尊新銅像,就定名為「哥倫布公園」。因為—畢竟還是人家哥倫布發現了新中國啊!何況,回收美國的破銅爛鐵,兼可略略貢獻平衡中美貿易逆差。至少可能感動部份美國共和黨人,明尼蘇達州的哥倫布銅像,得以在中國上海新生,多好!姜保真觀點:扯到哥倫布、扯倒哥倫布-風傳媒 https://bit.ly/3i6pcU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