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月庚申日這天早晨,周乾在首都鎬京舉行大射禮,即舉行射箭技藝的比賽。當時將參加比賽的人員分成兩個小組。周王命令南宮負責"王多士"(也稱小子)組的比賽事宜,又命令師免父負責"小臣"這一小組的有關事宜。此後,周王拿出十塊紅銅板材作為獎品,說道:"小子,小臣,你們要按長幼次序,謙敬恭和地進行比賽,射中靶子較多的人可以得到這十塊紅銅板。"結果,柞(胙)伯十發十中,成績優秀,周王便把獎品給了他,並且又賞賜給他射禮儀式上的某種樂器。柞(胙)伯為紀念這一殊榮,特用周王賞賜的這些紅銅為原料,鑄造了用來祭把周公的銅簋

大射禮大都在春秋兩季舉行。柞伯簋記載八月舉行大射禮,與靜簋所記相同,兩者記錄的射禮是周天子每年定期於秋季舉行的大射禮,即“秋射”。射禮的形式大致分為射牲和射侯,其射中者可稱為“獲”。射侯是一種射藝比賽,文獻稱“禮射”。除天子巡狩四方而臨時舉行的某些射禮外,射侯的地點一般設在學校。其中由天子或諸侯舉行的大射禮一般在貴族大學的射宮(或稱射廬)內舉行。

2022-03-09_2250471610353503729eWGk2M1610353503405MqHblQ1610353502913NiiG1a1610353502727NqYCSC西周柞伯青铜簋0 - 2022-03-09T225252.4950 - 2022-03-09T225250.5702022-03-09_2252432022-03-09_2252342022-03-09_225055

柞伯簋:柞伯簋,1993年出土於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M242。柞伯簋的銘文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HVrpwa
最早的獎盃——柞伯簋
在現代體育比賽中,舉辦方往往會向優勝者頒發一個獎牌或獎盃以示祝賀。據說這發獎盃起源於1000多年前的英國。但您知道嗎?其實,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的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關於體育比賽的紀念杯。
平頂山博物館第二展廳「應國印象」獨立櫃裡陳列著一件青銅器,名為柞伯簋。這是西周早期的體育賽事獎盃。
柞伯簋
柞伯簋通高16.5厘米,口徑17厘米,支座高6.3厘米,底座直徑13.4厘米,重2150克。圓形敞口,斜方唇,短頸內束,淺腹外鼓且向下傾垂,腹部一對龍首形耳,耳下各附一垂珥,淺圈足內附接一喇叭形支座。頸部飾二組八個以細雷紋作地紋的凸目夔龍紋。每組的四個夔龍紋各以一浮雕獸首為中心,對稱地分列兩側;其中位於同一側的夔龍紋前後相從,皆朝向獸首。腹部飾二組以細雷紋作地紋的凸目獸面紋,且在每組紋樣的左右兩側配以兩個相對稱的夔龍紋。耳的上端飾龍首,下部兩側飾陰線C形捲雲紋,整個耳部作龍口吐長舌向下內彎曲狀。圈足上飾一周凸目斜角雲紋。喇叭形支座為素麵。
柞伯簋腹部紋飾
柞伯簋圈足紋飾
簋體與支座鏽色迥然不同,顯然是二次澆鑄使支座與簋體鑄接成一體。二者的銜接處以四個明顯的四瓣花蒂形凸釘作為加強筋。簋內底部鑄有豎款銘文,共計8列74字,自右至左銘文為:
隹(惟)八月辰(晨)才(在)庚申,王大射才(在)周。王令(命)南宮率王多士,師酉父率小臣。王遟(遺)赤金十反(鈑)。王曰:「小子、小臣,敬又(有)賢隻(獲)則取。」柞白(伯)十爯(稱)弓舞(無)灋(廢)矢,王則畀柞白(伯)赤金十反(鈑),誕易(賜)柷見。柞白(伯)用乍(作)周公寶尊彝。
柞伯簋銘文
柞伯簋銘文拓本
整篇銘文大意是說,在某年八月庚申日的早晨,周王在宗周舉行大射禮。參加射禮的人員被分為兩個小組。周王命令南宮率領王多士這一小組,命令師酉父率領小臣這一小組。王拿出十塊紅銅作為獎品,王說:「小子、小臣!你們要互相尊重對方,嚴格遵守比賽規則。如果誰射中靶的最多,就拿走這十塊紅銅。」柞伯射十支箭,都射中了靶心,周王就賜給他紅銅十塊,並且又順便賜給他兩件樂器。柞伯就用這些銅材做了這件用來祭祀周公的寶簋。(之所以周天子當時用紅銅作為獎賞,是因為紅銅在當時比較稀缺,屬於貴重金屬。)
柞伯簋造型別致,敞口、卷沿、束頸、垂腹、斜直矮圈足並配以喇叭形支座,腹部鑲有一對龍首形耳,這種造型在目前發現的商周銅簋中絕無僅有。銘文字體秀麗而又不顯孱弱,布局緊湊卻不拘謹,當為商周時期的書法珍品。柞伯簋的銘文是一篇優秀的記敘文,僅用短短的74個字就闡明了「大射禮」舉行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事件經過和結局等各個方面,言簡意賅,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為研究我國古代的射禮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xpogeo.html
--------------------
西周《柞伯簋銘》,1993年河南平頂山市應國墓地第242號墓出土,銘文鑄於簋內底部,共8行74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釋文:隹(唯)八月辰才(在)庚申,王大射才(在)週。王令(命)南宮(率)王多士,師父(率)小臣。王遟赤金十反(鈑)。王曰:“小子、小臣,敬又(有)叉,只(獲)則取。”柞伯十爯(稱)弓,無法(廢)矢。王則畀柞伯赤金十反(鈑),易(錫)見。柞伯用乍(作)周公寶尊彝。
柞伯簋出土於M242(中型墓葬)。與之共出的銅禮器還有鼎、簋、觶各2件,尊、爵、卣各1件。此外,還出有銅車馬器、銅兵器、王器和陶器等。柞伯簋敞口,斜方唇,短頸內束,淺腹外鼓下垂,腹部一對龍首形耳下各附一垂珥,淺圈足下設一喇叭形支座。頸部飾兩組八個以細雷紋作地紋的凸目夔龍紋。每組的四個夔龍紋各以一浮雕獸首為中心,對稱地分列兩側;腹部飾兩組以細雷紋襯地的凸目獸面紋,且在每組紋樣的左右兩側配以兩個相對稱的夔龍紋。耳的上端飾龍首,下部兩側飾陰線C形卷雲紋,整個耳部作龍口吐長舌向下內彎曲狀。圈足部飾一周側視的三角形凸目蟬紋。喇叭形支座為素面。簋內底部鑄有銘文,共8行74字。通高16.5、口徑17、底座直徑13.4厘米。
銘文大意是說,在八月庚申日這天早晨,周乾在首都鎬京舉行大射禮,即舉行射箭技藝的比賽。當時將參加比賽的人員分成兩個小組。周王命令南宮負責"王多士"(也稱小子)組的比賽事宜,又命令師免父負責"小臣"這一小組的有關事宜。此後,周王拿出十塊紅銅板材作為獎品,說道:"小子,小臣,你們要按長幼次序,謙敬恭和地進行比賽,射中靶子較多的人可以得到這十塊紅銅板。"結果,柞(胙)伯十發十中,成績優秀,周王便把獎品給了他,並且又賞賜給他射禮儀式上的某種樂器。柞(胙)伯為紀念這一殊榮,特用周王賞賜的這些紅銅為原料,鑄造了用來祭把周公的銅簋。
銘文是一篇十分優秀的記敘文,短短70餘字,闡明了射禮舉行的時間、地點,參加的人物、事件經過和結尾等各個方面,言簡意賅,層次分明,有條不紊,具有較高的文學成就。同時,更重要的是,它為研究我國古代的射禮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從銅簋的形制、紋樣、銘文字體與內容均顯示出周初銅器的特徵。銘文中"王"應指周康王,南宮與《尚書·顧命》中的南宮毛很可能是同一個人。
這件銅官是胙國銅器,但為什麼會被埋在應國墓地呢?我們認為柞伯簋,應是通過饋贈等手段輾轉於應國的。據文獻記載,胙國為周公之子的封國,簋銘末尾"作周公寶尊彝"充分證實了這一點。胙國地望在令河南延津縣境。而應國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國。兩國同為姬姓國,共同承擔著藩屏周王室的任務,關係理應十分密切。故柞伯簋流落到應國應排除通過戰爭和掠奪等手段取得的可能性。
柞伯簋製作精細,造型別緻,特用支座墊高器體,裝飾紋樣佈局合理,對稱莊重,主體為纖細的凸線,又用細如髮絲的雷紋襯地,線條流暢自然,輕盈飄逸。銘文字體很漂亮,為早期書法珍品之一。這件銅簋,既具有珍貴的文獻史料價值,又具有較高的工藝觀賞價值,實在難得
柞伯簋銘文剩義 https://bit.ly/3vRepFj
---------------------------------------
柞伯簋,青銅盛食器,西周早期,通高16.5厘米,連耳通寬24厘米,口徑17厘米,支座高6.3厘米,支底直徑13.4厘米;重2.15千克;容量1.7升。1993年河南省平頂山市滍陽嶺應國墓地242號墓出土。
【國寶品鑑】柞伯簋
柞伯簋為圓形敞口,斜方唇,短頸內束,淺腹,腹外鼓且略下垂,腹部一對龍首形耳,耳上端位於頸部,下端位於下腹部,耳下垂珥,矮圈足略外撇,內附接一喇叭形支座。頸部飾兩組共八個以細雷紋為地紋的夔龍紋,每組的四個夔龍紋各以一浮雕獸首為中心,分列兩側,位於同一側的夔龍紋前後相從,皆面相獸首。腹部飾兩組以細雷紋為地紋的凸目獸面紋,且在每組紋樣的左右兩側配以兩個相對稱的夔龍紋。耳上端飾龍首,下部兩側飾陰線“C”形卷雲紋,整耳作龍口吐長舌向下內彎曲狀。圈足上飾凸目斜角雲紋,喇叭形支座為素面。
【國寶品鑑】柞伯簋
柞伯簋線描圖
【國寶品鑑】柞伯簋
柞伯簋紋飾(局部)拓片
簋體與支座銹色迥然不同,乃是因為簋體與支座的銅材質地有較大差異。發掘者推測該銅簋是預先鑄成喇叭形支座,也可能是將銅觚(一種酒器)截去圈足加工而成,然後使用某種工藝使之與簋體鑄接成一體。二者的銜接處以四個明顯的四瓣花蒂形凸釘作為加強筋。
柞伯簋內底部鑄有8行共74字銘文,銘文表明作器者是柞伯,故名柞伯簋。簋內底部銘文為:
【國寶品鑑】柞伯簋
【國寶品鑑】柞伯簋
“柞伯”簋內底部的銘文及拓片
【國寶品鑑】柞伯簋
柞伯簋造型別緻,敞口、卷沿、束頸、垂腹、斜直矮圈足並配以喇叭形支座的造型,在目前已發現的商周銅簋中絕無僅有。簋體製作精細,裝飾紋樣佈局合理,對稱莊重,主體為纖細的凸線,又用細如髮絲的雷紋襯地,線條自然流暢,輕盈飄逸。銘文字體秀麗而又不顯孱弱,佈局緊湊卻又不顯拘謹,堪稱早期書法珍品。
柞伯簋的銘文是一篇十分優秀的記敘文,短短七十四字,闡明了“大射禮”舉行的時間、地點,參加的人物、事件經過和結尾等各個方面,言簡意賅,層次分明,有條不紊。更重要的是,它為研究我國古代的射禮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比較研究
簋是商周時期的一種盛食器,《詩經·小雅·伐木》裡有“陳饋八簋”的記載,《周禮·地官·舍人》有“祭祀,共簠簋”的記載,漢代經學大師鄭玄在解釋這句話時說:“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器”,指出簋是盛放黍稷的器物。商周時期的青銅簋出土數量較多,尤其是西周中期以後,簋與一定數量的鼎配套使用,成為表示墓主等級的重要像徵。大中型墓葬中幾乎都有鼎簋出土,即使沒有青銅的鼎簋,也會隨葬陶製仿銅的鼎簋,充分說明了鼎和簋是周代青銅禮器的核心,等級極高。
考古出土的簋可以分為圈足簋和方座簋兩大類。圈足簋是指承接腹部的部分是一個外撇的圈足,而方座簋是指在圈足之下又另加一方形底座的簋,提升了簋的高度。有些圈足簋圈足之下還有三個或者四個蹄形足。還有極少數的幾件簋,腹部四耳下的垂珥很長,一直下垂內捲成為四條簋足,如首都博物館收藏的班簋。
1975年2月,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一號窖藏坑出土的裘衛簋,通高25厘米,口徑22.9厘米,腹深13.4厘米,重5.552千克。侈口束頸,下腹微向外傾垂,圈足外侈,一對獸首耳,蓋面隆起,冠作圈狀。頸部飾以雲雷紋填地的變形夔紋,前後增飾浮雕獸頭,下有陽弦紋一道;蓋上亦飾雲雷紋填地的變形夔紋,圈足飾弦紋一道。外底有斜格陽線。蓋內和內底銘文相同,均為73字。
【國寶品鑑】柞伯簋
陝西省岐山縣出土的裘衛簋
1976年3月,陝西省臨潼出土的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腹深13.5厘米,重7.95千克。侈口鼓腹,束頸獸首耳,下有長方形珥,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腹和方座均飾下卷角獸面紋,圈足飾夔龍紋,均以雲雷紋填底。內底鑄銘文32字。
【國寶品鑑】柞伯簋
陝西省臨潼出土利簋
清宮舊藏班簋,通高22.5厘米,口徑25.7厘米,腹深12.5厘米,重9.3千克。侈口鼓腹,體較低矮,下有矮圈足,四個獸首耳下有像鼻形珥,將簋托起。器頸飾圓渦紋,腹飾獸面紋。內底鑄銘文197字。
【國寶品鑑】柞伯簋
清宮舊藏班簋
多年來考古發現的青銅簋的數量很多,但像柞伯簋這樣在圈足之下另附一喇叭形支座的簋,卻是絕無僅有的。“柞伯”簋喇叭形支座以上,就是一件普通的圈足簋,但是加上支座以後,這個簋的造型顯得輕盈靈動,極富藝術價值
【國寶品鑑】柞伯簋_發現好玩—嗨走,愛旅行的都在這! https://bit.ly/3hOQMVP
----------------------------------------------------
柞伯簋,1993年出土於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M242。柞伯簋的銘文記錄了周康王在周都舉行大射禮的過程,同時也反映了西周時期的貴族教育制度。
柞伯簋為敞口,斜方唇,短頸內束,淺腹外鼓且向下傾垂,腹部一對龍首形耳,下垂珥,淺圈足下一喇叭形支座。頸部飾8個以細雷紋作地紋的凸目夔龍紋兩組,每組的4個夔龍紋各以一浮雕獸首為中心,分列兩側。位於同一側的夔龍前後相從,皆朝向獸首;腹部飾兩組以細雷紋襯底的凸目獸面紋,且在每組紋飾的左右兩側配以兩個相對稱的夔龍紋。耳的上端飾龍首,下部兩側飾陰線C型捲雲紋,整耳作龍口吐長舌向下內彎曲狀。圈足上飾側視的三角形凸目蟬紋一週,喇叭形支座素面。柞伯簋底有銘文。 [2] 
銅器銘文
釋讀
釋讀一
惟八月晨①在庚申,王大射在周②。王命南宮率王多士,師囗父率小臣。王遲赤金十鈑。王曰:“小子、小臣,敬友!又獲則取。”柞伯十稱弓無廢矢。王則畀柞伯赤金十鈑,誕賜柷柬(從申)。柞伯用作周公寶尊彝。 [3]  釋讀二
惟八月辰在庚申,王大射在周。王命南宮率王多士,師囗父率小臣。王遲赤金十鈑。王曰:“小子,小臣,敬又決,獲則取。”柞伯十稱弓,無廢矢。王則畀柞伯赤金十鈑,遂錫柷虎③。柞伯用作周公寶尊彝。 [4] 
釋讀三
唯八月辰在庚申,王大射在周。王命南宮率王多士,師囗父率小臣。王遲赤金十鈑。王曰:“小子、小臣,敬又叉,獲則取。”柞伯十稱弓,無廢矢。王則畀柞伯赤金十鈑,止(從彳)錫兄(從禾)見。柞伯用作周公寶尊彝。 [5] 
大意
在八月庚申這一天,周王在都城宗周舉行大射典禮。王名南宮率領朝中各位卿大夫士,命師囗父率領小臣僕人。王懸賞十塊餅金,對柞伯説:“小臣已經準備好扳指,你如能射中,就取走餅金。”柞伯十次舉弓,沒有一箭脱靶,王於是把十塊餅給了柞伯,另外又賞賜一套樂器柷敔。柞伯因此鑄器祭祀其父周公,以為紀念。 [6] 
考釋
①晨:原文為“辰”。辰即晨,指晨時。較為隆重的祭祀、封賞、射禮等禮儀活動,大多數在晨時開始。
②王大射在周:“王”指周王,當為周康王為宜。“周”即鎬京。 [7] 
③柷虎:樂器。《呂氏春秋·仲夏紀》:“飭鐘磬柷敔,”高誘注:“柷如漆桶,中有木椎,左右擊以節樂;吾,木虎,脊上有鉏鋙,以杖擽之以止樂。”“柷虎”就是柷敔。大射必奏樂。因此,王在賜柞伯赤金十鈑之外,又以現場的樂器賞賜給他。 [8] 
銘文研究
年代國別
柞伯簋的製作年代在西周康王時期。
柞伯簋的形制與康王時期的臣諫簋、昭王時期的過伯簋、辨簋的較為接近。所飾獸面紋被稱為饕餮紋,是商末周初銅器上的常見紋飾。銘文字體屬西周早期金文習見的“波磔體”,尤其近似於大盂鼎銘,其銘文中“辰在庚申”的記日記時方式同於康王時期的大盂鼎、宜侯夨簋及昭王時期的令方彝等銘文,作為人稱的南宮見於成康時期的保侃母簋,還有康王時期的中方鼎、中觶等銘文。這些器物的時代均比較接近,皆在成康時期,所以出現在不同器銘上的南宮與《尚書·顧命》中康王即位時的南宮毛當是同一個人。
西周《柞伯簋銘》
西周《柞伯簋銘》 [9]
器主為柞伯,柞應是文獻中的胙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雲:“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胙是周公某一庶子的封地。銘文末尾“作周公寶尊彝”印證了這一點。
胙國的地望,文獻記載在今河南省延津縣。
柞伯簋是胙國銅器,卻隨葬在應國墓地,當是此簋作為禮物送給應國貴族,及M242墓主人的。應國和胙國同是姬姓國,在西周早期兩國的關係應較為親密。 [10] 
大射禮
柞伯簋的銘文記錄了周康王在周都舉行大射禮的過程,同時也反映了西周時期的貴族教育制度。
大射禮大都在春秋兩季舉行。柞伯簋記載八月舉行大射禮,與靜簋所記相同,兩者記錄的射禮是周天子每年定期於秋季舉行的大射禮,即“秋射”。射禮的形式大致分為射牲和射侯,其射中者可稱為“獲”。射侯是一種射藝比賽,文獻稱“禮射”。除天子巡狩四方而臨時舉行的某些射禮外,射侯的地點一般設在學校。其中由天子或諸侯舉行的大射禮一般在貴族大學的射宮(或稱射廬)內舉行。舉行射禮的目的大約有四種:一、鼓勵倡導演練射技以備狩獵與戰爭。二、天子在大祭之前挑選參與祭祀的人。三、是周天子與諸侯加強聯繫、聯絡感情的手段之一。四、是對貴族大學以及鄉學學生所學射藝水平的檢閲與考核,及文獻記載的“視學”。 [11] 
柞伯簋銘文中的“王大射在周”一句。古代有四種禮射:第一種是大射,即君臣想與習射;第二種是賓射,天子、諸侯饗來朝之賓而與之射,也叫做饗射;第三種是燕射,天子、諸侯燕其臣子或四方之賓,大夫、士燕其賓客,因而行射;第四種是鄉射,指州長與其眾庶在州序習射。
柞伯簋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68QOW0
-------------------------
釋讀一
惟八月晨①在庚申,王大射在周②。王命南宮率王多士,師囗父率小臣。王遲赤金十鈑。王曰:“小子、小臣,敬友!又獲則取。”柞伯十稱弓無廢矢。王則畀柞伯赤金十鈑,誕賜柷柬(從申)。柞伯用作周公寶尊彝。
釋讀二  
惟八月辰在庚申,王大射在周。王命南宮率王多士,師囗父率小臣。王遲赤金十鈑。王曰:“小子,小臣,敬又決,獲則取。”柞伯十稱弓,無廢矢。王則畀柞伯赤金十鈑,遂錫柷虎③。柞伯用作周公寶尊彝。 
釋讀三
唯八月辰在庚申,王大射在周。王命南宮率王多士,師囗父率小臣。王遲赤金十鈑。王曰:“小子、小臣,敬又叉,獲則取。”柞伯十稱弓,無廢矢。王則畀柞伯赤金十鈑,止(從彳)錫兄(從禾)見。柞伯用作周公寶尊彝。
大意
在八月庚申這一天,周王在都城宗周舉行大射典禮。王名南宮率領朝中各位卿大夫士,命師囗父率領小臣僕人。王懸賞十塊餅金,對柞伯說:“小臣已經準備好扳指,你如能射中,就取走餅金。”柞伯十次舉弓,沒有一箭脫靶,王於是把十塊餅給了柞伯,另外又賞賜一套樂器柷敔。柞伯因此鑄器祭祀其父周公,以為紀念。
考釋
①晨:原文為“辰”。辰即晨,指晨時。較為隆重的祭祀、封賞、射禮等禮儀活動,大多數在晨時開始。
②王大射在周:“王”指周王,當為周康王為宜。“周”即鎬京。
③柷虎:樂器。《呂氏春秋·仲夏紀》:“飭鐘磬柷敔,”高誘註:“柷如漆桶,中有木椎,左右擊以節樂;吾,木虎,脊上有鉏鋙,以杖擽之以止樂。”“柷虎”就是柷敔。大射必奏樂。因此,王在賜柞伯赤金十鈑之外,又以現場的樂器賞賜給他。
銘文研究
年代國別
柞伯簋的製作年代在西周康王時期。
柞伯簋的形制與康王時期的臣諫簋、昭王時期的過伯簋、辨簋的較為接近。所飾獸面紋被稱為饕餮紋,是商末周初銅器上的常見紋飾。銘文字型屬西周早期金文習見的“波磔體”,尤其近似於大盂鼎銘,其銘文中“辰在庚申”的記日記時方式同於康王時期的大盂鼎、宜侯夨簋及昭王時期的令方彝等銘文,作為人稱的南宮見於成康時期的保侃母簋,還有康王時期的中方鼎、中觶等銘文。這些器物的時代均比較接近,皆在成康時期,所以出現在不同器銘上的南宮與《尚書·顧命》中康王即位時的南宮毛當是同一個人。
器主為柞伯,柞應是文獻中的胙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云:“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胙是周公某一庶子的封地。銘文末尾“作周公寶尊彝”印證了這一點。
胙國的地望,文獻記載在今河南省延津縣。
柞伯簋是胙國銅器,卻隨葬在應國墓地,當是此簋作為禮物送給應國貴族,及M242墓主人的。應國和胙國同是姬姓國,在西周早期兩國的關係應較為親密。
大射禮
柞伯簋的銘文記錄了周康王在周都舉行大射禮的過程,同時也反映了西周時期的貴族教育制度。
大射禮大都在春秋兩季舉行。柞伯簋記載八月舉行大射禮,與靜簋所記相同,兩者記錄的射禮是周天子每年定期於秋季舉行的大射禮,即“秋射”。射禮的形式大致分為射牲和射侯,其射中者可稱為“獲”。射侯是一種射藝比賽,文獻稱“禮射”。除天子巡狩四方而臨時舉行的某些射禮外,射侯的地點一般設在學校。其中由天子或諸侯舉行的大射禮一般在貴族大學的射宮(或稱射廬)內舉行。
舉行射禮的目的大約有四種:
一、鼓勵倡導演練射技以備狩獵與戰爭。
二、天子在大祭之前挑選參與祭祀的人。
三、是周天子與諸侯加強聯繫、聯絡感情的手段之一。
四、是對貴族大學以及鄉學學生所學射藝水平的檢閱與考核,及文獻記載的“視學”。
柞伯簋銘文中的“王大射在周”一句。古代有四種禮射:第一種是大射,即君臣想與習射;第二鍾是賓射,天子、諸侯饗來朝之賓而與之射,也叫做饗射;第三種是燕射,天子、諸侯燕其臣子或四方之賓,大夫、士燕其賓客,因而行射;第四種是鄉射,指州長與其眾庶在州序習射
柞伯簋:柞伯簋,1993年出土於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M242。柞伯簋的銘文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HVrpwa


1610353504569Pnzcgx1610353504749lurBxj1610353504269EClY4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