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天主教在大陸遭到迫害,教士全遭驅逐,約共有三百名教士奉命來台,成為台灣天主教的開疆拓土者。民國四十二年,法國藉的陸若伯神父從中國來到北埔,開啟了北埔的天主教信仰,陸神父先租民房,一年後教會買下中正路現址,興建教堂、開辦聖母幼稚園、診所,以及後續的儲蓄互助社
描述:在清代和日據時期,天主教對華傳教重心一直放在大陸,直到1950年代,天主教在大陸遭到迫害,教士全遭驅逐,約共有三百名教士奉命來台,成為台灣天主教的開疆拓土者。民國四十二年,法國藉的陸若伯神父從中國來到北埔,開啟了北埔的天主教信仰,陸神父先租民房,一年後教會買下中正路現址,興建教堂、開辦聖母幼稚園、診所,以及後續的儲蓄互助社,對北埔貢獻良多。當時傳教多在晚上,神父和傳教員到村莊的一些人家庭院,播放幻燈片,講聖經故事,並發放糖果餅幹麵粉等。由於當時很多外援透過教會發放,天主教因此又被稱為麵粉教。天主教在民國五、六十年間,教友人數最多,故相繼在北埔大坪、峨眉、富興、十二寮,都興建優美的天主堂,當時的神父都學會講一口流利的客家話。當時擔任北埔鄉民代表的蕭鸞飛,在民國四十二年底受洗,並進入北埔天主堂擔任傳教員,這張照片是他家裡的廳堂,聖母瑪利亞在最中間,旁邊有祖先牌位、觀音娘娘。家人可以拿香拜聖母,連同祖先觀音都一起拜,可說非常的本土化。蕭家後來全家受洗,蕭鸞飛的長女並擔任修女。
新竹教區/新竹縣/北埔耶穌君王堂 @ 隱身巷弄的天堂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天主堂內有中式牌位,香爐,可拿香祭拜教友的天主堂-- 北埔天主堂 在城市Beipu Township
五餅二魚
新竹教區/新竹縣/北埔耶穌君王堂
1062新竹教區聖堂
再次到訪日 2021.12.07
到 訪 日 新竹縣北埔鄉-傳承
教 區 新竹教區/新竹縣
聖 堂 北埔耶穌君王堂
地 址 新竹縣北埔鄉中正路30號
電 話 03-580-2243 北埔天主堂 在城市Beipu Township
即興攝影-www.2222.idv.tw【范光懿個人網站】
------------------------------------------------------------------------------
以下為2008年到訪時所拍攝的照片
聖堂於1954年落成,位於熱鬧的北埔老街路段
大面積的透明玻璃,聖堂內採光十分良好
聖堂內有聖母像傾聽大家的祈禱
天主對我們的愛,就像這面石牆如此堅定
新竹教區/新竹縣/北埔耶穌君王堂 @ 隱身巷弄的天堂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goo.gl/maps/WwXESEzuBTuuyE1i9
https://goo.gl/maps/WwXESEzuBTuuyE1i9
耶穌給五千人吃飽。五餅二魚,五餅二魚故事
「五餅二魚」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五餅二魚夠幾個人吃呢?如果按一般人的飯量來衡量,可能僅僅夠兩個人吃的,這就是五餅二魚給人最起碼的概念,但是在這段經文裡記述的五餅二魚分給多少人吃了?經文中這樣記載「原來那地方的草多,眾人就坐下,數目約有五千」。相比五餅二魚,五千這個數量大不大?這個數量大說明什麼呢?在人來看五餅二魚分給五千人吃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太大了,就算每人只吃一小口,這五餅二魚也是不夠五千人吃的,但是在這裡主耶穌行了一件神蹟奇事,他不但讓五千人都吃飽了,而且還有剩餘,如經上說「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這件神蹟讓人看到了主耶穌的身分、地位,也讓人看到了在神沒有難成的事,看到了神是全能的這一事實。這裡是五餅二魚能將五千人餵飽,如果沒有食物神能不能將五千人餵飽啊?當然也能!因為這是神蹟奇事,所以必然有人不可思議、人覺得奇妙莫測的地方,但是對神來說,作這樣的事並不算什麼。既然對神來說是件普通的事,為什麼要拿到這兒解讀呢?因為在這個神蹟的背後有人類從未發現的主耶穌的心意在其中。
咱們先來了解一下這五千人是哪類人。這五千人是不是跟隨主耶穌的人?從經文中得知他們不是跟隨主耶穌的人。他們知道主耶穌是誰嗎?肯定不知道!最起碼他們不知道眼前站立的這個人是基督,或許部分人只知道他叫什麼名,知道或聽說他作了哪些事,對於傳說中的主耶穌他們僅僅是好奇而已,根本談不上跟隨,對主耶穌本人更談不上了解。當主耶穌看見這五千人的時候,他們餓著肚子,只想吃飽,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主耶穌滿足了他們的願望。在主耶穌滿足他們願望的同時,他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呢?他對待這些只想吃飽飯的人的態度是什麼呢?這裡主耶穌的心思與態度就涉及到神的性情與神的實質。面對這些空著肚腹只求能吃上一頓飽餐的五千人,面對這些對主耶穌充滿好奇又充滿期待的五千人,主耶穌只想借用這次神蹟奇事賜恩典給這五千人,但他並不奢望這五千人能夠跟隨他,因為他知道這些人只是為了湊熱鬧,只是為了吃餅得飽,所以他就地取材用五餅二魚餵飽了這五千人,讓這些喜歡看熱鬧、喜歡看神蹟的五千人也開了眼界,親眼看到了道成肉身的神能作成的事。雖然主耶穌用事實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理,但在他心裡早已知道這五千人只是為了吃餅得飽,所以他根本就沒有對他們說什麼話、講什麼道,只是讓他們看見了神蹟奇事的發生,他對這些人根本不可能像對待真正跟隨他的門徒一樣,但是在神的心裡凡是受造之物都在他的主宰之下,凡是在他眼目之下的受造之物,如果有必要神都會讓他們享受到從神來的恩典。儘管這些人不知道他是誰,也不了解他,甚至吃了餅、吃了魚之後對他也沒有任何印象或者沒有任何感激,神不計較這些事,而是給了這些人一個很好的機會享受一下神的恩典。有些人說神作事有原則,對於不信的人神不看顧也不保守,更不讓他享受到神的恩典。事實上是不是這樣的?在神的眼目中,凡是活著的、凡是他造的受造之物他都會去管理、去照顧,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以不同的方式安排、主宰,這就是神對待萬物的心思與態度。
雖然吃到餅與魚的五千人並不打算跟隨主耶穌,但是主耶穌並不與這些人求真,當這些人吃飽之後,你們知不知道主耶穌作了什麼?主耶穌跟他們講任何道了嗎?在這事之後主耶穌去哪兒了?經文沒有記載主耶穌對他們說什麼話,主耶穌行完神蹟之後就悄悄地離開了。那麼他對這些人有沒有什麼要求啊?有沒有恨惡啊?這些都沒有,他只是不想更多地理睬這些根本就不可能跟隨他的人,此時他的心是痛的。因為他看到了人類的墮落,也感受到了人類對他的棄絕,也因為在他看到這些人或與這些人在一起的時候,人類的愚鈍與無知讓他的心裡很難過,也很痛苦,所以他只想儘快地離開這些人。雖然在主的心裡對這些人沒有任何的要求,他也不想理睬這些人,他更不想把精力花在這些人身上,他知道他們不可能跟隨他,但是主耶穌對待他們的態度還是很明確的,他只想善待他們,賜給他們恩典,這就是神對待每一個在神主宰之下的受造之物的態度:善待每一個受造之物,供應、滋養每一個受造之物。正因為主耶穌是神道成的肉身,所以他很自然地流露出神自己的實質,他善待了這些人,他以仁慈的心、以寬大的心對待這些人、善待了這些人。不管這些人怎樣看待主耶穌,不管有什麼樣的結果,他只以造物主的身分對待每一個受造之物,在他身上所流露的無一不是神的性情與神的所有所是。主耶穌悄悄地作了一件事,然後又悄悄地離開,這是神的哪方面性情呢?能不能說是神的慈愛呢?能不能說神是無私的呢?作為一個普通的人,能達到這一點嗎?肯定做不到!在實質上來說,主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的這五千人是什麼人呢?能不能說是與主相合的人呢?能不能說都是與神敵對的呢?肯定地說,他們絕對不是與主相合的人,而他們的實質絕對是與神敵對的,但是神怎麼對待這些人呢?他用了一種方式來化解人對神的敵對,這個方式就是「善待」。就是說,雖然主耶穌把他們看成是罪人,但他們依然是神眼中的受造之物,所以他依然善待了這些罪人,這就是神的寬容,這個寬容是神自己的身分與實質決定的。所以,這是任何受造人類都做不到的,只有神能作到。
五餅二魚故事背後神的心意 https://bit.ly/3I5Gax4
-------------------
五餅二魚(英文:Miracle of the five loaves and two fish)係聖經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行嘅神蹟,只係用五塊大麥餅同兩條魚,就餵飽一大班人,男人有五千人,未計女人同細路。
事跡
有日耶穌喺笪空地同一大班人講道,淨係計男人都有五千人,到挨晚大家都肚餓,但現場無嘢食,呢個時候有個細路仔將佢自己帶住嘅五塊大麥餅同兩條魚奉獻畀耶穌,耶穌就叫大家分組坐低,攞起餅同魚向天祝謝,就逐組分畀大家食,每個人都分到嘢食同食得飽,食完後門徒幫手收集食淨嘅,都裝得滿十二個籃。
另外《馬太福音》同《馬可福音》記載耶穌之後重有另一次同類神跡,用七塊餅同幾條魚餵飽另一班人,未計女人同細路,男人都有四千人,不過《路加福音》同《約翰福音》都無記載。
流行文化
香港嘉頓出咗一隻「家庭什餅」嘅罐裝餅乾,有啲人鍾意攞去送禮,由於分量好多,食極都食唔曬,網上有人就惡搞「五餅二魚」嘅餅其實就係「家庭什餅」
五餅二魚 -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https://bit.ly/3BvLFTr
在〈約翰福音〉第六章記錄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給耶穌,這個小孩自己肚子餓,也聯想到耶穌會餓;他寧願自己餓,也不想耶穌餓。他簡單而明白地向耶穌表達了最美麗又單純的愛。我們能愛耶穌到這樣的地步嗎?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讓耶穌吃虧;寧可自己吃點苦,也不讓主的名受屈被辱?
這份小小的愛在耶穌的手中,竟然變成了對五千人的祝福和溫飽,何等不可思議!若加上婦女和陔子,人數必超過一萬有餘。我們若願意因著對耶穌的愛獻上有限的自己,在祂的手裡,將變成給多少人的祝福?耶穌接受了小孩的禮物,祝福,掰開,遞給眾人,這四個步驟不斷地循環;藉著人甘心的擺上,打開了天上的窗戶,讓上天的恩典如大雨傾注在眾人身上。
不只眾人的需要得到飽足,還有十二籃剩下的食物可以送給其他有需要的人。五餅二魚是一份很小量的食物,代表了人的有限,但是在神的手裡,它可以變成無限。我們可能不懂得怎樣讓神使用,但是只要願意把自己放在神的手裡,神皂作為就會彰顯,使你的今生不致虛度。
讓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謝謝祢對我們的憐憫和體恤,祢明白也看見我們的每個需要,謝謝祢使我們的饑餓得到飽足,使我們的絕望變成希望。在此獻上我的五餅二魚,讓祢使用。奉耶穌的聖名求,阿們。五餅二魚 – 海外华人福音网 https://bit.ly/3s3BaU0
〈大社會〉彭國榮 買下天主堂 打造夢想家
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社會新聞 https://bit.ly/3gUHTJQ
記者廖雪茹╱北埔報導
上教堂望彌撒嗎﹖擁有近五十年歷史的新竹縣北埔鄉的外坪天主堂,是當地顯眼的地標建物,但已經很多年沒有信徒了。北埔代表會副主席彭國榮看中教堂幽靜的環境,二十多年前向教會買下來當住家,但仍保持原有外貌,不知情者至今都還誤以為是教堂呢﹗
地方耆老表示,這座位在北埔外坪村一鄰的天主堂,大約在民國四十年左右興建,為一層樓的磚造房子,外觀再飾以水泥和洗石子﹔早年村民生活貧困,外國傳教士在此傳福音之餘,經常分送麵粉等民生物資,小朋友則最喜歡領糖果了。
現年五十五歲的彭國榮說,他小時候唸大坪國小,每天往來大坪橋時,都會注意到這棟上了紅白漆的建物,和一般客家三合院很不一樣,但從沒想到,這裡有一天竟然會成為他的家。
彭國榮表示,外坪天主堂背山面水,居高臨下,臨大坪溪畔,庭院種滿花木,還有兩棵老龍柏,環境相當幽靜﹔因此,約莫二十年前天主堂要搬遷時,他便從教會葉姓工友的手中,買下教堂舊址的產權。
他指出,天主堂和周圍腹地約有二百多坪,其中一半仍屬台糖所有,目前也由他繼續租賃。
彭國榮買下天主堂後,花了一筆錢裝潢內部,但仍維持教堂原有外貌,只是拆除掉教塔上原有的「天主堂」三個大字。
彭國榮目前和八十六歲的母親李味妹同住,兩人都不是天主教徒,但李老太太並不在意「住在教堂」,每天都會到溪邊和北埔街上散步,日子過得十分愜意。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社會新聞 https://bit.ly/3gUHTJQ
描述:在清代和日據時期,天主教對華傳教重心一直放在大陸,直到1950年代,天主教在大陸遭到迫害,教士全遭驅逐,約共有三百名教士奉命來台,成為台灣天主教的開疆拓土者。民國四十二年,法國藉的陸若伯神父從中國來到北埔,開啟了北埔的天主教信仰,陸神父先租民房,一年後教會買下中正路現址,興建教堂、開辦聖母幼稚園、診所,以及後續的儲蓄互助社,對北埔貢獻良多。當時傳教多在晚上,神父和傳教員到村莊的一些人家庭院,播放幻燈片,講聖經故事,並發放糖果餅幹麵粉等。由於當時很多外援透過教會發放,天主教因此又被稱為麵粉教。天主教在民國五、六十年間,教友人數最多,故相繼在北埔大坪、峨眉、富興、十二寮,都興建優美的天主堂,當時的神父都學會講一口流利的客家話。當時擔任北埔鄉民代表的蕭鸞飛,在民國四十二年底受洗,並進入北埔天主堂擔任傳教員,這張照片是他家裡的廳堂,聖母瑪利亞在最中間,旁邊有祖先牌位、觀音娘娘。家人可以拿香拜聖母,連同祖先觀音都一起拜,可說非常的本土化。蕭家後來全家受洗,蕭鸞飛的長女並擔任修女。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建檔日期:2010-07-23
年代:民國39年(西元1950年) https://bit.ly/3By28Gu
民國四十二年(1953傳教士陸若伯神父來到北埔,租一棟民房居住。當時台灣因中國戰亂剛結束,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不久,人民生活窮苦,外來的援助很多,但是政府機構缺乏足夠人力做分配工作。在北埔地區,援助單位就委託陸神父及天主教的職員,把外來的援助分配給民眾。第二年(1954),蘇雲望神父到峨眉辦理峨眉地區民眾的濟助工作。這是天主教和峨眉接觸的開始。
民國四十五年(1956),北埔已有七位神父在此工作,天主教會就差派其中一位名叫高伯龍神父的到峨眉。據2001年在北埔天主堂的榮國磐神父敘述:「高伯龍神父在救濟工作的時間接近民眾,才了解客家人的信仰。他發現地方民眾對人死後的事知道不多,對地方的風俗也很馬虎的了解。有人對他說:『祖先是住在神主牌位上也會來饗用供品。』對於這種講法,高神父很是驚訝。他認為居民對中國聖人所說的『豈知神之所饗也,主人自盡其敬而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未知生,焉知死』等等哲理,所知不多,誤解很深。高神父就以道理差別為出發點,開始給大家介紹耶穌的道理,他認為耶穌的真理能補充中國聖人在信仰上的見解。」在高神父四、五年宣教下,對於天主教耶穌的信仰,很多人喜歡,陸陸續續有不少人受洗成為教友,於是在民國五十二年(1963)興建現在的峨眉天主堂。
民國七十五年展望會擴大服務全鄉借用峨眉天主堂成立大隘客家社會服務中心,由北埔天主堂范賓神父、蘇道子修女、范秉添牧師、及地方人士朱煥耀、曾潤廷、姜信淇等成立委員會,由姜信淇擔任主席,聘溫雲玉小姐擔任幹事,在峨眉地區舉辦福音關懷與教會服務活動,民國七十九年展望會結束峨眉輔導工作,此時范秉添牧師因多年擔任展望會委員參與社區服務工作,就接著借用峨眉天主堂為聚會場所直至民國八十六年峨眉天倫館落成啟用為止,峨眉天主堂就成為閒置空間。
民國九十四、五年間北埔天主堂一位教友借用峨眉天主堂作為安親班教室使用。當時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正積極尋找可作為研習場所的適當會址,認為峨眉天主堂是理想點。由於姜校長在擔任保順養護中心主任時與天主教老人安養單位有往來,與彭以凡神父等熟識。協會透過彭以凡神父引見天主教新竹教區行政中心副主教尋求支持。副主教與新上任主教都支持天主堂宜作為公益用途,隨即主管財務的汪神父到峨眉勘查現場,了解月眉文化協會對峨眉天主堂規劃使用目標後,口頭同意月眉協會使用,於是協會在九十五年九月間就整理天主堂內外場地,接著開辦植物染研習、客家民謠班等研習活動。
九十五年十月底協會取得天主教財團法人發給月眉文化協會六年的使用同意書,月眉文化協會於九十五年十一月向文化局提出峨眉天主堂閒置空間再利用規劃計畫,補助案穫得通過,峨眉天主堂閒置空間再利用正式重新啟用。
聯絡電話: 03-5809115
聯絡地址: 新竹縣 峨眉鄉峨眉村二鄰1-2號
+++ 社區通各社區網站-新竹縣峨眉鄉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 +++ https://bit.ly/3vhN2Ej
民國四十二年(1953傳教士陸若伯神父來到北埔,租一棟民房居住。當時台灣因中國戰亂剛結束,國民政府遷台不久,人民生活窮苦,外來的援助很多,但是政府機構缺乏足夠人力做分配工作。在北埔地區,援助單位就委託陸神父及天主教的職員,把外來的援助分配給民眾。第二年(1954),蘇雲望神父到峨眉辦理峨眉地區民眾的濟助工作。這是天主教和峨眉接觸的開始。
民國四十五年(1956),北埔已有七位神父在此工作,天主教會就差派其中一位名叫高伯龍神父的到峨眉。據2001年在北埔天主堂的榮國磐神父敘述:「高伯龍神父在救濟工作的時間接近民眾,才了解客家人的信仰。他發現地方民眾對人死後的事知道不多,對地方的風俗也很馬虎的了解。有人對他說:『祖先是住在神主牌位上也會來享用供品。』對於這種講法,高神父很驚訝。他認為居民對中國聖人所說的『豈知神之所饗也,主人自盡其敬而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未知生,焉知死』等等哲理,所知不多,誤解很深。高神父就以道理差別為出發點,開始給大家介紹耶穌的道理,他認為耶穌的真理能補充中國聖人在信仰上的見解。」在高神父四、五年宣教下,對於天主教耶穌的信仰,很多人喜歡,陸陸續續有不少人受洗成為教友,於是在民國五十二年(1963)興建現在的峨眉天主堂。
新竹縣旅遊網 https://bit.ly/3sVlRvQ
《茶金》首播後,立刻引發熱烈討論,戲劇源自於真實歷史事件,講述1950年代新竹北埔的茶產業,全臺最大茶廠的千金「薏心」接管家族事業,一窺時代洪流中小人物的精彩故事,劇中演員的著裝、髮型、妝容都經過縝密考究,許多場景在新竹縣縣定古蹟姜阿新洋樓拍攝,整體的場景布置都大受好評,接下來的系列報導,帶您穿越茶產業的前世今生。 臺灣茶文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茶金》美術神力!一眼重返台灣1950年代歷史現場 https://bit.ly/3H2h40S
《茶金》首播後,立刻引發熱烈討論,戲劇源自於真實歷史事件,講述1950年代新竹北埔的茶產業,全臺最大茶廠的千金「薏心」接管家族事業,一窺時代洪流中小人物的精彩故事,劇中演員的著裝、髮型、妝容都經過縝密考究,許多場景在新竹縣縣定古蹟姜阿新洋樓拍攝,整體的場景布置都大受好評,接下來的系列報導,帶您穿越茶產業的前世今生。
---------
見證臺灣經濟轉型 「茶金」餘暉中的臺灣茶業發展
陳大中 20211214
見證臺灣經濟轉型 「茶金」餘暉中的臺灣茶業發展 - 農傳媒 https://bit.ly/3JVGzmz
茶葉曾是臺灣最重要的外銷商品,茶業的輝煌故事隨著《茶金》播出再次引起國人討論。(圖片來源/豐年社資料庫)
近期臺劇《茶金》掀起話題,茶產業在二次戰後確實是臺灣出口主力,轉進來臺的國民政府也有意培植茶業,賺取外匯;在早期《豐年》不難看到茶園相關報導,為當時扶植外銷的重要農產業。
當時為復興茶園,培育茶苗數以百萬計,出口值紀錄也相當驚人(見後)。(截圖自1953年《豐年》第3卷第9期)
倏忽即逝的「茶金」年代
綜觀整個日治時期,茶葉一直都是臺灣最重要的出口貿易商品,占整體出口值近3成。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臺灣的茶葉生產面積、出口值更達到一次大戰以來的第二次高峰,但到了太平洋戰爭結束的1945年,因部分茶園轉作糧食作物,以及1944年10月起的美軍定期空襲使茶葉銷售、生產停滯,終戰當年茶園面積僅有戰前4分之3的3萬4千公頃,產量更僅有1千4百餘噸,約為1939年的10分之1。
戰後隔年,臺灣卻頃刻進入《茶金》人物原型、《茶金歲月》作者廖運潘老先生口中的「茶金」時代。
原來,當時世界主要茶產區包括印度、錫蘭,以及曾被日本攻占的爪哇,都尚未從戰爭的衝擊中復甦。這些產茶地區,即廖運潘在《茶金歲月》中所指的「南洋」各產地(日治時期對於從東南亞乃至南亞印度引進的芒果等熱帶水果品種,均稱之為「南洋種」)。
1951年《豐年》報導,茶葉出口值高達3,730萬餘元。香茅油也是50年代重要出口品,但之後被合成產品取代。(截圖自《豐年》第1卷第4期掃描檔案)
其實,從戰前的1930年代到戰後這段茶金時代,臺灣的茶葉單位面積產量都約在每公頃2百多公斤,和這些「南洋」產地每公頃在4、5百公斤以上相比,是缺乏市場競爭力的,而且人工成本也相對較為高昂,茶金著著實實是在賺戰後復甦財,因為全球市場──主要是紅茶──供給不敷需求。
延伸閱讀:從野生內山到外銷茶園 橫跨茶杯到大海──茶的臺灣史
出口導向、賺取外匯的的戰後臺灣茶
廖運潘岳父、姜阿新家族的永光公司能在戰後茶業界獨占鼇頭,仰賴的是日治時期以來與英國鉅商怡和洋行建立起的合作關係,以及對茶菁品質的重視,加上周全的加工製程。姜阿新自1930年代便與「三井農林株式會社」(現三井物產)合作投入機械生產紅茶,廖運潘形容永光茶的紅茶品質是其他茶廠「望塵莫及」,只有引進阿薩姆大葉種試驗栽培的南投魚池紅茶有可能與之較勁。
怡和洋行要求永光公司無限量供應紅茶,雙方都得到驚人獲利,姜阿新博得「茶虎」美名,但此時永光公司大舉擴張,並且因通貨膨脹、利息本金變相低廉而持續借貸周轉,對往後造成不小的經營問題。
1952年《豐年》報導臺灣、印度及錫蘭出口的茶葉銷路暢旺,顯示「南洋」已經恢復茶葉生產。(截圖自《豐年》第2卷第10期掃描檔案)
1949年,臺灣茶葉產量已恢復到戰前水準,姜家在戰後的這段茶金歲月卻也將至尾聲。一方面是50年代印度、錫蘭產茶逐漸恢復,紅茶價格不如以往優異,二方面國內也在推廣阿薩姆茶種及紅茶製作,主打紅茶生產、銷售的永光公司進入「茶土」時代(指茶價賤如土),忐忑經營。
然而,姜氏家族未必能代表整個臺灣的茶業發展,實際上臺灣茶葉出口才要再次邁向新的高峰。北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馬利等國家,近代以來飲茶文化普及,均為世界主要綠茶進口國,在這時候成為臺灣綠茶的主要出口對象!
北非國家自1950年代起曾長期為臺灣綠茶重要輸出國。(截圖自《豐年》第1卷第2期)
1960年,臺灣茶園面積增至4萬8千公頃,打破日治時期的紀錄,茶葉總產量亦突破2萬公噸,在輕工業起步上路未久的臺灣,茶葉一如日治時期為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除了歐洲、北非兩大紅綠茶市場,日本、南北美洲及東南亞國家也是重要買家。
進入60年代,臺灣茶業從50年代的積極扶植紅茶,改以綠茶出口為主。但這時期臺灣茶出口的最大優勢,在於茶廠能針對市場狀況做出因應,比如1965年出口2萬公噸,紅茶占64%、綠茶占23%,隔年外銷1萬9千公噸,紅茶占35%,綠茶占51%,可見產銷相當靈活。從1965年直到1980年,臺灣茶葉外銷都在2萬公噸左右,隨著臺灣逐步進入工業化社會後,工資高漲、農村勞力短缺問題漸漸浮現,才轉向內銷市場為主。
日治時期自1920年代開始嘗試引進印度茶種,30年代更有意大規模開發阿薩姆種茶園,考察風土以魚池日月潭一帶最為適合;1936年設立「魚池紅茶試驗支所」,成為之後臺灣紅茶品種的育種基地。(截圖自《豐年》第3卷第4期掃描檔案)
延伸閱讀:買不到茶不如去死?《茶金歲月》中的膨風茶傳奇
茶園綠肥「魯冰」的推廣
到今天,距離臺灣茶的外銷盛世已過了40年,早年茶業景況也消淡於記憶角落。隨著肥料、農藥的施用推廣,也許少有人記得,在茶園中也曾大力宣導種植綠肥,也就是數度改編影視作品的知名小說《魯冰花》標題的「魯冰」(Lupinus)。
魯冰是「羽扇豆屬」植物的總稱,其下多達數百種,分布遍及地中海地區、非洲及南北美洲,是日治時期便已引入的綠肥作物;尤其山區茶園常由較為貧瘠的坡地開墾,以綠肥改善土質的作法可謂行之有年。早期歐洲人不明白魯冰為何能在貧瘠的土地茂盛生長,而以「狼」(拉丁文 lupīnus)來命名這種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豆科植物,以為它們像狼一般啃噬土地,到近世農人才發現魯冰的妙處。也許是因為久遠廣袤的文化變遷及交流,魯冰花有著複雜而矛盾的花語:母愛、幸福、貪婪的心、苦澀、悲傷、空想。
《豐年》第1卷第8期內容,以大版面推廣綠肥種植。(截圖自掃描檔案)
化學肥料雖在戰前便已發明、商業化,形塑了今天的慣行農法,但推行到世界各地的過程其實相當漫長;相對的,綠肥則是在有機農法復振下,看似新穎實則古老的智慧。在二次戰後、影響包括臺灣在內的綠色革命,引進寶島的不只是化學肥料,農藥,還有各種作物、牲畜品種,其中也包括綠肥作物,自1950年起又陸續由美國引進新品種魯冰,是當時主力推廣的綠肥作物之一,種植面積一度廣達8千公頃。
去年甫過世的前輩作家鍾肇政會以「魯冰花」為小說題名,顯然是取材自故鄉龍潭的茶園景觀及農村生活,也間接說明了魯冰在臺灣的普及。這種一度在全臺灣無人不知的「客家母親花」,隨著農業工業化、社會工業化而在臺灣淡去身影,但始終並未消失。它們或成為地方觀光的景觀植物,或成為有機農園的綠肥作物,和臺灣茶園一同見證了農業技術的演變、產業及社會的變遷。
《豐年》詳細解說茶園如何栽培魯冰。(截圖自《豐年》第1卷第9期掃描檔案)
如今的「採茶小姐」如今多為阿嬤、阿婆輩,隨著社會變遷,「茶娘」這種故事題材也已不復見。(截圖自《豐年》第3卷第15期掃描檔案)
魯冰花雖仍有部分地區種植,但因為盛花期約在1月至2月,也是地面植株養分充沛、適合翻埋的時期,若想觀賞茶園花海務必得把握時機,否則就得來年再見了!
見證臺灣經濟轉型 「茶金」餘暉中的臺灣茶業發展 - 農傳媒 https://bit.ly/3JVGzmz
永光公司資深茶農 回憶北埔茶業昔日風光
客家電視台/錢薇如 范修語 新竹 2021.11.15 13:00
時代生活劇《茶金》,主要是以新竹北埔茶商姜阿新,及永光公司的故事原型進行改編,描繪1950年代,客庄茶業的繁榮和衰退,我們的採訪團隊實際訪問到,當年曾在永光公司打工的資深茶農,聽他們道出永光公司昔日,是掌握著多麼風風火火的影響力,不過北埔茶業戰後歷經一段時間沈寂,近年又因全民瘋品茗,加上客庄觀光正流行,產業又重新活絡起來,連帶茶的價值也水漲船高。 「錢回來了,社長,社長好!桃竹苗的茶全都被社長你收光光,現在大家都稱你為茶虎,我的茶,品質和產量是全臺灣第一!」 乘著《茶金》的時光機,跟著戲劇回到1949年。 「日光茶要賣到全世界。」 演員郭子乾飾演茶老闆,口中的「日光茶」說的是當時北臺灣,規模最大的茶葉廠"日光公司"製的茶,真實的廠名僅跟劇中相差一字,"永光公司",當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85歲的茶農劉家龍,回憶起童年時期,大概70多年前曾在永光公司打工,說起那段《茶金》歲月仍像昨日事。 北埔茶農 劉家龍:「六年(級)畢業就去了,如果永光公司要請你去,那就很好囉,一天12塊,我記得還到15塊,一天喔!一個月可以做多少,30多、40多塊,這樣的錢在以前很好用。」 北埔今昔大不同,從高處俯瞰,看到的除了少部分是茶園外,其它的幾乎全是民房,近年來北埔鎮種茶面積逐年下降,去年僅剩不到30公頃,但早在1950年代,滿山遍野都是茶園,種植面積破千公頃,家家戶戶都在種茶,種植、採摘後再交由永光加工、生產,茶廠地位舉足輕重。 北埔茶農 劉家龍:「比如說5點到6點,就揹到北埔(永光)公司那邊賣,那就要排隊囉,很多茶喔,一般人沒設備炒鍋的啊,專門從春茶賣到冬茶,全部賣給永光公司。」 「永光公司」從日本時代到光復初期,以外銷紅茶著名,1950年後因應世界茶市轉變,改製綠茶,後來國民政府來臺通貨膨脹,實施耕者有其田,幾項政策下來,敲響茶產業衰退警鐘,因此北埔地方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茶金、茶土、茶狗屎」。 北埔茶農 劉家龍:「茶金、茶狗屎,不好的時候放了沒人要,狗屎還有人要挖它拿來種樹,茶葉不好(賣)的時候,堆到一大堆啊!」 北埔茶業沉寂沒落一段時間,直到1990年後「膨風茶」一躍而上,整體產業才又熱絡起來,珍貴的一心二葉,不只經小綠葉蟬著涎,手工摘採更顯珍貴,有「東方美人茶」美稱,被視為現代版真正的「茶金」。 茶農 古承乾:「我記得我才剛開始做茶,差不多18、19歲開始做茶,那時候1斤茶你知道嗎?差不多你說以特等頭等來講,差不多2、3萬元而已,現在你知道嗎,變成一斤60幾萬,這不是茶金那是什麼?」 「可以把它放進去,放進去,這放進去,就把它壓上來。」 開口盡是製茶經,製茶經驗超過50年的劉家龍,熟稔的操作炒菁機,他的茶年年參賽,從家中牆上掛著無數牌匾,就知道他滿腹都是製茶經驗。 北埔茶農 劉家龍:「茶葉下雨天要怎麼做,南風天要怎麼做,大太陽要怎麼做,這就叫做 做茶,你茶葉要做到好 變寶,你做得不好變草。」 歷經產業更迭,北埔如今又因膨風茶聞名,遊客紛紛上門找茶,觀光連帶帶動地方發展,《茶金》娓娓道出,客庄無盡閃亮的輝煌。
永光公司資深茶農 回憶北埔茶業昔日風光 | 蕃新聞 https://bit.ly/3I5J5FY
--------------------------------
《茶金》戲劇考究 還原1950年代茶葉商戰
客家電視台 (2021-11-15 13:10)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友善列印
《茶金》首播後,立刻引發熱烈討論,戲劇源自於真實歷史事件,講述1950年代新竹北埔的茶產業,全臺最大茶廠的千金「薏心」接管家族事業,一窺時代洪流中小人物的精彩故事,劇中演員的著裝、髮型、裝容都經過縝密考究,許多場景在新竹縣縣定古蹟姜阿新洋樓拍攝,整體的場景布置都大受好評,接下來的系列報導,帶您穿越茶產業的前世今生。 泡茶品茗。 看戲交際。 戲劇《茶金》為了還原全臺最大茶葉出口商千金閨秀的生活實況,演員從精緻的妝髮到戲服,細節都相當講究。 演員連俞涵繼《一把青》後,再度演出時代劇,她在《茶金》中挑大梁,出演茶葉大王的獨生女張薏心,從青年演到紅頂商人。 「新社長回來囉。」 「我現在說的負債330萬,是新台幣啊 小姐,那等於負債1300億舊台幣。」 遭遇惡劣的通膨時代,加上國民政府的介入,茶壺中的風暴一觸即發,而她堅定帶領家族事業,從債築高台,到一步一步順利度過危機。 《茶金》製作人 湯昇榮:「她有自己的想法,她有自己的,對家族的東西有一個目標,她站出來要來戰鬥這樣,在國際上拚搏一下,所以就可以看到她做生意的樣子,她跟美國做生意,她跟英國人做生意,她想辦法打入國際市場,將茶葉賣出去。」 「全臺灣的茶,產量只占全球百分之一而已,很難建立品牌的,英國連一片茶葉都沒有,卻做出立頓、FM唐寧,這些百年大品牌,你又怎麼解釋呢。」 以50年代的新竹北埔,做為故事背景,《茶金》改編自新竹北埔知名茶商,姜阿新的人生故事。 「社長好 好,現在錢一直貶下去,你的茶葉就一直漲不停,對,日光茶要賣到全世界。」 資深演員郭子乾,在劇中飾演人稱「吉桑」的張福吉,首次擔綱男主角的他,將出道31年來的功力,完全注入這個角色中,展現身為父親溫暖的一面,同時也精準詮釋,企業家的誠信與威嚴。 「范仔,不要緊,隨便抓一把茶還多過這60億。」 首次以全客語演出的郭子乾,說自己雖是客家人,但記台詞必須「很用力」,背著背著,背出自己的方法和心得。 《茶金》男主角 郭子乾:「像一起,一起來講的話叫共下,共下我就想說共下,那我就把台語的恐嚇,恐嚇然後打一個勾,共下,我就這樣記的,都有一些我自己的注音啦,我自己的註解,然後我自己會讀啦,別人是看不懂的。」 記者 劉宜頻:「姜阿新在製茶事業上的成功,從這棟當時他用來招待貴賓的洋樓,就可以看出來,八角窗門,以及文藝復興後的建築風格,形成北埔特殊的人文風景,而戲中的角色就是在這裡生活的。」 「找一個人,喝一輩子的茶,看起來簡單,其實很難。」 《茶金》導演 林君陽:「我覺得我在接這部戲,跟實際踏訪客家庄之前,我會覺得客家的符號形象,好像就是那些,其實有很多很多的細節,是你實際到那邊摸了之後,你才會有感覺到客家不只那樣。」 女兒接下父親的龐大事業,只為了證明自身價值,連俞涵與郭子乾在《茶金》中,上演深刻的父女情,兩人的好感情戲裡戲外都不變,父女情沒隨著檔期殺青停止。 《茶金》女主角 連俞涵:「我印象很深刻,我們第一場戲就要演一些,父女之間,就是講一些比較情感比較重的話,然後導演就是,我們一上戲導演就說,你們兩個先擁抱彼此,然後我覺得那一個擁抱,你真的會覺得,是自己的爸爸在抱女兒的感覺,所以我覺得那個連接,就是那個開關就瞬間開啟。」 劇組歷經114天環島拍攝,只為了還原當時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與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氛圍,《茶金》將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重回1950年代的臺灣。
《茶金》戲劇考究 還原1950年代茶葉商戰-生活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s://bit.ly/3JFgGah
---------------------------------
《茶金》故事主角原型是他!臺灣最大茶葉出口商姜阿新由盛而衰的真實回憶錄 https://bit.ly/3qOn7Bx
《茶金》故事主角原型是他!看臺灣最大茶葉出口商姜阿新由盛而衰,經歷人情冷暖的真實回憶
《茶金》裡郭子乾的角色是真的!
2021/11/15
茶金公視
公視年度時代劇《茶金》劇情描述在茶葉比金子還貴重的1950年代,全臺最大茶葉出口商的獨生女張薏心接手父親龐大事業,在一個沒有「女商人」的時代,如何在爾虞我詐的商戰中,靠著茶葉創造經濟奇蹟。劇中由郭子乾飾演的「吉桑」以新竹北埔的知名茶葉商人「姜阿新」為原型,姜阿新創立的永光茶葉公司(劇中稱為「日光茶葉公司」)以紅茶、膨風茶(東方美人茶)外銷為主,賣出的茶葉佔全臺灣三分之一出口量,當時在茶葉界掀起一陣旋風,而有「茶虎」之名。
從日治時期到1980年代,姜阿新縱橫商場,經營茶業、林業、糖廠、運輸、食品事業,反映了臺灣經濟起飛前後的政經、文化與人性現象。1996年,姜阿新的女婿廖運潘將當年發生的故事一五一十的記錄下來,也把岳父姜阿新從富商淪落到棲身小屋一角,從無怨言的身影刻劃得栩栩如生。在姜阿新的孫女廖惠慶重新彙整之下,節選出《茶金歲月》一書,記錄一個跌宕起伏的客家望族故事。
以下請看精彩摘文:
《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
文◎ 廖運潘
《茶金歲月》:日本政府的統制經濟
新竹縣定古蹟 姜阿新洋樓
新竹縣定古蹟-姜阿新洋樓Facebook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開始的中日戰爭連續四年多未解決,日本又偷襲夏威夷珍珠港而引發太平洋戰爭。日本國力在這四年間顯著衰退,尤其市面上的工業產品逐日減少,但對農產品的影響有限,臺灣茶業主要市場在日本國內、滿洲,後來擴展到華北一帶,因此岳父的事業依然平穩成長。
但是大戰開始後,日本政府不得不採取由國家有計畫的管理生產與分配之所謂統制經濟,為此強制各地域的同業實施合併,例如,由散在州下各地的所有汽車貨運業者用其經營的卡車投資成立新竹運輸株式會社,乃是現在的新竹貨運前身,岳父自營之新南運送店兩部卡車交給新竹運輸,換取二百股股份並被選為監察人,公學校退休老師許金德在新竹運輸當總務課長,默默無聞,戰後接收該公司,自任董事長。並以此為踏板,出任省議員、省議會副議長,最後擔任工礦公司、士林電機董事長等要職。
一九四二年,岳父依照新竹州廳指示,統合竹東郡下亦即竹東、北埔、峨眉、寶山、芎林、橫山、五峰、尖石等各街庄所有茶廠,成立竹東製茶株式會社並擔任社長,新會社設址竹東,業務對象依然是三井農林,除了生產紅茶以外,岩倉先生委任岳父收購包種茶,岳父囑各地家庭茶寮把成品用茶袋打包運至倉庫,拴上竹東製茶的標籤,原封不動地運交三井,為公司賺取不少利益。
太平洋戰爭開戰不到一年,日本敗象已現,運輸補給兵員、武器彈藥、糧食的船隻頻頻遭受美軍潛艇攻擊沉沒,民船被軍方徵收殆盡,茶葉等次要商品失去輸出管道,三井倉庫堆滿茶葉亦徒呼負負。政府要求茶畑轉作食用植物,竹東製茶幾十個廠的機器沉默無聲,唯有焙茶機全力烘乾軍用乾燥野菜,賺取加工費,勉強維持開銷。我在淡中念書時,在學寮餐廳吃過乾燥高麗菜,日本兵有乾燥高麗菜和乾燥茄子可吃,這些很可能都是岳父公司的產品。
姜阿新的製茶事業因太平洋戰爭挫敗
茶金
公視
太平洋戰爭開戰不久,臺灣總督府受海軍馬公鎮守府之託,下令新竹州廳徵收大量上等杉木,農林課木村技師在州下山林無法找到適當的來源,因而想起早年指導好友姜阿新先生造林的往事,特地來訪岳父並親自走入四十二份造林地視察,認定岳父養育十七、八年的杉木成績甚佳,質與量都能符合海軍的要求。日本於一九三八年公佈國家總動員法,使政府擁有統制運用全國人以及物的資源之廣泛而絕對的權限,印刷在紅色明信片的一紙召集令狀能叫一個壯丁出征沙場,獻軀賣命,何況祭出為了國家這一句正義凜然的理由來徵收民間財物更易如反掌。總督府按照統制價格付錢,但培育杉木三十年,使其成為電線桿甚至棺木用材的原先計畫無法實現,對岳父是一大打擊。
木村桑深知岳父的感受,勸他以國家為重並許諾為他向政府爭取金錢以外的補償,岳父雖不稱心,但別無選擇,只好忍痛把四十二份杉林交給海軍處理。木村桑果然言而有信而且神通廣大,不久幫岳父爭取到竹南郡山區三個林班原始林的伐木權,這是一般木材業者個個垂涎三尺卻無法取得的金礦,如果經營得法,保證能夠為岳父帶來難以估計的財富,傾注心血的製茶事業因戰爭挫折,不得不以乾燥蔬菜代工勉強維持公司收支而悶悶不樂的岳父立即心花怒放,為新的事業全力以赴,席不暇暖。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岳父在竹南街通往頭份的公路旁覓地三千坪設立竹南木行,著手山場事業兼營製材所。他選擇竹南鎮,想必是考慮將來運輸木材利用鐵路之便,以及適於當做山場原木的儲存場或轉運站等條件所做的決定。山場木材的出口在南庄紅毛館,該地經過南庄、獅頭山、三灣、珊珠湖,頭份至竹南約三十公里,公路暢通,路況良好。從紅毛館儲材場仰視,三十六林班好像就在眼前不遠處,但實際上必須爬行陡峻的羊腸小徑五、六個小時才能到達那個看來不高,其實是超過二千公尺的原始林。
山場伐木作業所需集材用發動機、搬運用鐵軌、輕便平台車、空中纜車,以及鋼纜、糧食等重物全靠人力搬運上山,工作人員之辛勞難以言盡。戰時一切資材入手困難,尤其是大批鋼索無處可覓,如無此物,整個砍伐設施工程無法進行,木村桑仁至義盡,出面向海軍交涉出讓,海軍無法出售或餽贈,但允諾以貸與(借用)方式提供所需鋼索。
《茶金歲月》:臺灣光復
茶金
公視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向盟軍投降,臺灣脫離日本支配而走出另一個紀元,但岳父事業的茶業處於半休業狀態,伐木業尚未就緒,雖然已知蔣介石政府將取代日本臺灣總督府,但對新政府的認識模糊,因而依過去日本人對中國政府及官吏的評判,在排除異民族壓制的喜悅中,難免內藏著某種恇恍的隱憂。蟄伏在重慶的國民政府於九月一日公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任命陸軍上將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警備總司令官。
陳儀於十月二十四日率領長官公署及警備總司令部幹部搭美國軍機來臺,翌日二十五日上午在臺北公會堂(現臺北中山堂)舉行中國戰區臺灣地區降伏式,接受臺灣總督兼臺灣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之投降,隨即宣佈臺灣再度成為中國領土,所有土地及住民屬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下,並訂定是日為臺灣光復節。
終戰時,在臺日本人數,軍方十六萬六千人,民間三十二萬二千人,總共四十八萬八千人,除了行政長官公署留用之技術人員、教師等二萬多人以外,全部在翌年四月二十日以前遣回日本,三井農林被接收,與其他日人經營的茶業、鳳梨、水產、畜產等多家企業合併成立省營臺灣農林公司,岩倉桑被留用,但他在新機構已無往日光彩亦無心久留,因而自動請求歸國,一九四七年初離開臺灣,返回九州故鄉。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的同時, 斷絕與日本的關係,臺灣的經濟從此成為中國經濟的一環,由過去半個世紀依附日本的地位變為附屬中國經濟的形態。當時中國經濟經過八年對日抗戰以及國共內戰而極其疲憊,近於崩潰邊緣,惡性通貨膨脹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物價不斷的上漲也反映在輸出臺灣的商品價格,因而直接帶動臺灣物價上升。一方面,陳儀來臺後,把過去株式會社臺灣銀行發行的臺灣銀行券,以一對一的比率改為臺灣省營臺灣銀行發行的臺幣,臺幣與中國通貨法幣的匯率採取非常不合理的固定制,使臺灣經濟受到重大損失。國民政府來臺不到半年就使臺灣經濟陷入空前的混亂狀態。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在通貨膨脹中將製茶葉發揚光大
美國哈爾賽機動艦隊艦載機群於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二日首次攻擊臺灣以後,空襲不曾間斷,茶葉成品無銷路,全島一百家茶廠全部停工,竹東製茶處於半休業狀態。終戰的同時,臺灣總督府依據統制經濟政策下達的同一業種合併命令失效,岳父迅速解散竹東製茶株式會社,把所屬茶廠歸還原業主各自經營,從此進入茶業界的戰國時代,岳父於翌年一九四六春季起,在猛烈的通貨膨脹中,把他最拿手的茶業做得轟轟烈烈,氣燄萬丈。
鮑魯頓先生是怡和洋行臺北分公司總經理,他年輕時代一直在東洋勤務,喜歡臺灣,在陽明山購屋定居,一九六○年代退休後也不回英國,與他的臺灣太太持續住在臺北,他是中國通、老臺灣。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對美、英、荷開戰,鮑魯頓即被日本政府監禁集中營三年九個月,終戰後不久恢復原本職位,負責重振臺灣分公司停頓多年的茶業、貿易、船務代理等各部門業務,而在這百事待舉的環境當中,他最重要的課題是設法為枯竭多年的英國茶葉市場供應大量紅茶。
英國是全世界最大紅茶消費國,根據日本茶業組合一九三九年報告,英國本國每人每年紅茶消費量九.八磅,乃全球之冠,愛爾蘭七.七磅次之,加拿大三.六磅,荷蘭二.九磅,日本人習慣喝綠茶,紅茶每人消費不到○.一磅。依此可知英國人對紅茶嗜好之深,每年的進口量超過五億磅之多。
矮個子的狄克.張國敏是怡和洋行臺灣分公司茶業部副理,他是早年怡和臺北分公司廣東人買辦的第二代,在臺灣長大,讀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返臺進怡和服務,所以他能說廣東話、北京話、上海話、福佬話、英語、日語等多種語言。中日戰爭發生後,日本政府表面上對一般在日華僑未採取顯著的壓迫行動,但太平洋戰爭時,日本軍方集中監禁敵國僑民的同時,長期為英國公司服務的狄克也遭到池魚之殃,以間諜嫌疑被捕,終戰後獲釋,成為鮑魯頓得力助手。
《茶金歲月》:茶虎旋風
茶金
公視
南洋產地茶園長期荒廢,恢復原來的生產力需要相當長時間,全球茶葉供需關係在短期內難以平衡,歐美茶市需求迫切,茶業的黃金時代於是出現。臺灣客家人產茶地帶素有茶金茶土茶狗屎俚語,而一九四六年開始的三、四年間正是茶金年代,不問品質好壞,只要是茶葉就有人要而供不應求,茶農、茶廠、茶商均霑其利,笑口常開。當時全島最大製茶業者是接收多家日產企業,包括三井農林、東橫產業、成岡茶業、魚池地方之持木、茂木、中村農園等成立的省營臺灣農林公司茶業分公司,但這種由外行人管內行人所造成的管理不善企業令人側目,因此鮑魯頓按照岩倉形式,自動找上門來造訪岳父,要求無限量供給產品並許以資金的支援。這是最合岳父胃口的條件,多多益善、愈大愈好是岳父一貫的行事作風。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終戰第二年起的四年間,他在臺灣茶業界捲起姜阿新旋風,除了屬下茶廠全力生產之外,利用茶菜販子大量搶購最大產茶地關西茶菁市場的茶菜,在龍潭一帶租借多家茶廠參加生產行列,一方面配合事業範圍擴張而大量採用新進職員,購買卡車八輛載貨並搬運因為貶值而不得不用茶袋包裝的大量鈔票,縱橫穿梭遠近茶葉產地,氣燄之熾無以復加。有一次永光卡車從臺北滿載袋裝臺幣現鈔經過竹東時,多位竹東人士放鞭炮表示讚揚,傳為佳話。
戰後自日本回國的留學生、海軍工員、或從中國大陸及南洋遣回的臺灣日本兵或軍屬軍役有數十萬,但日本人返國後的遺缺大部分被來自大陸的外省人呼朋引類占去,爾後又有大批大陸人士蜂擁而至,因而失業人口不斷增加,岳父事業迅速擴展,對北埔僻壤失業青年給予不少工作機會。其間,岳父也確實賺了不少錢,他用茶業部的利潤,在臺北重慶南路臺銀正對面購買三層樓店舖設置臺北分公司,柯子湖廠遷移擴建二重埔廠,新建北埔總廠、軟橋茶廠之外,全力推行三十六、七林班山場伐採並且陸續出產原木,其中的椎木(日語)大量用在建設二重埔、軟橋以及北埔茶廠,精選檜木、烏心石等上等高級木材用於自宅洋樓建築。
一九四八年秋,怡和洋行總行招待岳父到香港,贈與一紙高額港幣支票,作為岳父協助其臺北分公司茶業部達成輝煌業績的酬勞。由此可知,怡和洋行過去幾年間獲利驚人,岳父在那一次出國購買的浪琴牌金錶,三年後送給我當做我與麗芝訂婚的紀念品。
1950年代,茶金時期沒落
茶金
公視
但是, 到了一九五○年,茶金時期已經過去,南洋一帶茶產地完全恢復生產力,甚而有超越本來產量之勢,全球茶市供需量趨於穩定,逐漸出現買方市場價格疲軟的傾向,亦即茶土時代來臨了。茶金時代確實為岳父帶來可觀利潤,在茶業界亦獲得「茶虎」 的美名, 但讓他背上很大的包袱也是不爭的事實。在人事方面,隨著事業擴張而雇用所需人員之外,預估將來之發展而延攬不少人才,把茶業部門固有的弱點更加嚴重化, 亦即,茶廠作業時間七個月卻必須負擔十二個月包括茶廠、運輸、管理各部門,以及臺北分公司的人事其他費用。終戰前與三井農林合作時期甚至茶金時代未曾察覺的問題,在茶土時期成為切膚之痛。當年臺北分公司成員有總經理黃煥智、經理黃盛藩、總務課長張芳燮、會計課長黃又錠、課員詹梅谷、貿易課長張彬茂、課員詹錦川、雇員鄭萬生、小廝徐元制等如此陣容,卻幾乎未曾為公司做出任何業績,而僅止於聯絡處及北埔總公司或竹南木行出差人員宿所的功能,該處設有廚房,請專人供應膳食,經常有食客,董事長來臺北住宿時即千客萬來,添加公司不少負擔。
【更多內容請看 《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
聯經出版
books.com.tw
立即購買
公視年度時代生活劇《茶金》的靈感原型!
一本充滿恩怨情仇的茶商家族回憶錄,一部記錄真人實事的臺灣地方發展史!家族親友間的聚散離合更印證世間的悲歡紛擾皆平常,珍貴的素人圖文記錄,記錄了劃時代的歷史大劇!
70年前的臺灣,從茶金到茶土、茶狗屎時期的人們,在動盪不安的時代裡尋找自己的生存之道。往事已矣,俱隨星移更迭。然而,1996年之後,廖運潘用驚人的記憶力、觀察力把當年發生的故事、人情冷暖一五一十的記錄下來。也把岳父姜阿新先生從富商淪落到棲身小屋一角,從無怨言的身影刻劃得栩栩如生。
廖運潘完成的《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共9冊、近130萬字,信手寫就,本為不公開的家族秘籍。在女兒廖惠慶去蕪存菁、重新彙整之下,節選了北埔茶業在二戰後由盛而衰的故事,隆重推出《茶金歲月》單行本以饗讀者。
這本書內容詳實,從姜阿新的廣結善緣、熱心公益、經營多元事業,到所託非人、祖產盡付東流,還記錄了第三代子孫鼎力買回洋樓、重新整修的過程,是彌足珍貴的素人圖文記錄史,真實而感人,為那段從風光步入暗淡的臺灣茶業史下了最佳的註腳。
北埔姜阿新洋樓|參觀資訊
姜阿新洋樓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姜阿新洋樓由北埔創業家姜阿新先生於1946年建成,為北埔於光復初期產業巔峰的表徵。綜合西方、日式與中國的建築語彙修建而成,為台灣建築史上重要作品。在後期因故轉手後,過了幾十年頭,2012年由姜阿新後代合資買回。將致力於改善北埔文化產業環境與歷史教育。
✿ 開放時間:
上午時段 10:30-12:00 (*最後入場11:30 )
下午時段 13:00-17:00 (*最後入場16:30 )
✿ 假日票價:
全票100元
半票50元:國中小學童、身心障礙者(憑手冊)、北埔鄉民(憑身分證)
六歲以下孩童免費(*需有成人全程陪同 )
✿ 假日定時導覽: 10:45、13:30、15:00
(*非導覽時段採自由參觀 )
《茶金》故事主角原型是他!臺灣最大茶葉出口商姜阿新由盛而衰的真實回憶錄 https://bit.ly/3qOn7Bx
在《茶金》看見 1950 年代茶產業的風起雲湧
《茶金》以北埔姜家的故事為軸進行改編,重現台灣 1950 年代的歷史樣貌。想知道演員温昇豪和李杏是如何揣摩 KK 與夏老闆的心境嗎?《感官一條通》為你專訪《茶金》製作人湯昇榮和演員温昇豪、李杏,帶你一窺《茶金》拍攝的二三事。
2021 年台灣影劇圈欣欣向榮,其中最不可錯過的就是時代劇《茶金》。《茶金》以北埔姜家的故事為軸進行改編,重現台灣 1950 年代的歷史樣貌。想知道《茶金》製作人如何生出這個精彩的故事,而演員温昇豪和李杏又是如何揣摩 KK 與夏老闆的心境嗎?《感官一條通》為你專訪《茶金》製作人湯昇榮和演員温昇豪、李杏,帶你一窺《茶金》拍攝的二三事。
切片台灣歷史,用《茶金》展現茶產業的風華絕代
《茶金》是台灣首部海陸腔客語劇,以新竹北埔姜家如何透過茶葉創造經濟奇蹟為故事原型,講述 1950 年代的歷史故事。製作人湯昇榮投入《茶金》製作的起心動念是想要拍攝平實但具有風格的內容,隨著串流平台崛起,台灣戲劇的競爭不再只限定在華語圈內,而是要與全球的戲劇進行比較,因此視野也需要放得更寬廣。
何謂視野寬廣呢?湯昇榮舉了《唐頓莊園》和《王冠》為例子,他認為這兩部戲劇有效地透過精緻的對白呈現戲劇張力,比起用畫面說故事,湯昇榮認為對白更能夠呈現《茶金》中歷史與生活的質感。此外,台灣這一塊土地上乘載了相當多元的文化與歷史,多元族群的歷史拼湊成台灣的宿命,而《茶金》就是歷史長流中的一個小切片,展現出北埔客家望族的樣貌。
在《茶金》看見 1950 年代茶產業的風起雲湧 https://bit.ly/33xdw95
在時代的夾縫裡,看見小人物的多重樣貌
《茶金》裡每一個角色都反映了活在該時代下的人物的生活樣貌,而在 1950 年代的台灣更有許多「不得不」的無奈,由温昇豪所扮演的 KK 和李杏所扮演的夏老闆就是兩個最具代表性的角色。對温昇豪來說,這部戲想要談的是族群融合,大家在台灣這座島上,不管過往經歷了什麼,都要想辦法一起在這裡重新建立生活;因此為了揣摩 KK 這個角色的心境,更是讀遍與《茶金》相關的史料。
茶金
圖片來源:茶金 Gold Leaf 公視戲劇
對飾演夏老闆的李杏來說,她體會最深的是活在動盪時代下人生存的樣態,「移動」在 1950 年代是困難的,因此每一個選擇變動的當下,都會帶來翻天地覆的改變。夏老闆在《茶金》中有許多京劇的表演,李杏也為了真實演繹這一個角色而下了相當多的功夫,對李杏來說更是一次暢快的演戲經驗。此外,《茶金》中有很強烈的女性議題,這也是《茶金》和其他台灣時代劇很不一樣的地方!
導演 x 製作人 x 演員促成《茶金》的精彩表現
《茶金》的導演是林君陽,紅遍全球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出自林君陽之手。林君陽擅長處理複雜的故事,且非常能夠透過鏡頭展現出獨特的風格,因此《茶金》從選角、動畫、美術與服裝都經過嚴謹的考證與搭配,只為了忠實呈現 1950 年代的時代樣貌。此外,對兩位重要演員來說,林君陽也是相當會導戲的導演,他總是先讓演員直接在鏡頭前表演一次,再透過鏡頭調整演員的表演,讓演員可以更快掌握角色性格該如何呈現。除了導演外,湯昇榮則具備看見演員潛能的能力,更讓温昇豪在《茶金》中的演出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儘管講了這麼多,《茶金》的精彩也只有在劇中才能真實體會,不如現在就打開電腦看劇吧!
本照片為1950年代臺灣茶主要產區,顯示臺灣茶葉的主要產區以臺北、新竹2縣市為主。
1950年代(民國40年代)臺灣茶葉的主要產區以臺北、新竹2縣市為主,其每年的產量分別可至 六百萬、一千一百萬臺斤,茶樹品種大部分都以青心烏龍為多,有一半的產量都來自青心烏龍,而其剩餘的產量來自其他品種,分別為 : 黃柑、白毛猴、蒔茶、枝蘭、毛仔、埔心、竹樹、貓耳種……等,並於春、夏、秋三季生產各有其特色的茶類,其中又分別以春季及夏季產量較多。當時臺灣農民仍以五穀、地瓜此類作物為主要作物,茶樹為其次。之後在日本占領臺灣後,成立三井公司,造就當時臺灣茶業的興盛,也帶動了茶區的經濟1950年代臺灣茶主要產區-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s1OrMV
進口替代時期
1950年代由國內自己設廠加工後內銷,以代替進口並減少外匯需要。政府透過保護措施,發展技術簡單、需要資本少、勞力多,為國內所需而具市場性的產品,以代替進口並保護國內的「幼稚工業」,多半是與食、衣、住、行等有關的民生工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世界各重要國家除美國外,無論參戰與否,都因物資與外匯(即美元)奇缺,不得不厲行外匯、貿易、物資、生產之管制,重要物資如糧食、布疋、日用品等也實施定量配給及限價。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面對嚴重的通貨膨脹與國際收支失衡,雖有美援,仍需節省外匯,因此政府發展工業之首要目的是要充裕國內物資的供應,並擴大農、工、礦產品等傳統輸出品的出口。
政府所使用的限制與保護的手段,包括進口管制、保護關稅、限制設廠、減免所得稅、低利貸款、複式匯率、保留外匯配額、出口退稅、外銷產品貸款、便利出口工業進口原料或半成品等相關措施。其中,紡織業透過「代紡代織」方式,在1954年後就達到進口替代的目的,水泥工業產量在1957年也能夠替代進口品,其他如麵粉、合成纖維、合板、塑膠等都相繼發展,成效顯著。進口替代也產生若干缺失,包括產能過剩、缺乏效率與造成壟斷等,但1950年代實施進口替代工業的策略,的確對臺灣日後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自政府于民國三十八年播遷來台,迄今已歷半世紀。這五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歷經1950年代的勞力密集輕工業進口替代時期,1960年代的出口擴張時期,1970年代的中間財工業進口替代時期及1980年代產業科技化導向時期階段,工業部門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領導部門。而隨著工業化的加速推展,產業結構由勞力密集的輕工業,漸次轉型為資本密集的重化工業,以及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即使於兩次能源危機及東亞金融風暴期間,相對於東南亞各國遭受經濟衰退衝擊,我國經濟仍保持成長,更顯示我國工業發展對穩定經濟的重要性。
台灣工業過去五十年來的發展,正是政府採行循序漸進的務實產業政策策略,以及民間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為檢討我國工業發展過程中各個不同時期所面臨的挑戰,與所採取之策略,進而認清我國工業發展成功的原因,並為未來的挑戰預作準備,實有必要將半世紀來台灣工業發展的歷程,留下歷史的見證。
民國50年代-產業與科技
一、就業結構
50年代農業部門對勞力的吸收漸臻飽和,農業就業人數增幅已較前減緩,
乃大力發展勞力密集工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至59年,就業人數中農業就業
人數占總就業的比率下降為36.7%,工業及服務業分別上升為27.9%及35.4%。
二、重要產業、產品及關鍵科技
─輕工業(勞力密集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資本密集工業)為輔。
─發展外銷工業(輕工業、出口擴張):食品(鳳梨、洋菇及蘆筍罐頭)、合板
、小家電、電子裝配、玻璃、塑膠製品、自行車、成衣。
─重化工業:人造纖維、塑膠原料、鋼鐵、機械、汽車、造船。
─50年代,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加16.4%。
─農業:溫帶果樹、鰻魚、草魚、鰱魚、烏魚、福壽魚、草蝦、斑節蝦。
三、供電情形
─火力發電為主。
─52年石門水庫大壩竣工,為遠東第一大壩。53年石門水庫開始發電。
四、重要交通建設
─臺灣鐵路臺北高雄間行駛光華號、觀光號、莒光號特快車。
─53年臺北基隆間麥克阿瑟快速公路、北部橫貫公路完工通車。
─高雄港興建貨櫃碼頭,花蓮港開放為國際港。
─59年國造3萬5千噸巨型貨輪永祥號及10萬噸油輪有巢號下水。
─59年中華航空公司開闢中美航線及多條國際航線。
─縱貫公路行駛金龍號冷氣客車。
民國50年代-產業與科技 https://bit.ly/3H1flsM
蔣中正時期(1945-1975)
戰後初期(1945-1953)
二戰中,由於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遭到美國陸軍航空軍轟炸,半數以上的工廠遭到摧毀,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戰後,工業資源極為缺乏,日本人遭到遣返,管理階層被替代。由於遭到國共內戰牽連,政府軍事支出居高不下,幾乎無力從事投資性支出。貨幣濫發,同時為支援內戰,大量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造成物價飛漲。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抵台時,將近200萬人隨之遷移台灣,爆增的人口為台灣社會帶來巨大壓力。中華民國財政困頓,缺乏足夠資本進行重建。因此,雖然臺灣社會在政治上相對穩定,但經濟上卻面臨困局。
為了重建台灣經濟,政府在1949年起進行金融幣制改革,5月切斷和大陸貨幣的匯率聯繫,6月發行新臺幣,陸續推動土地改革,例如: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等政策,使資本逐漸集中。1950年代韓戰爆發後,美國決心防堵共產勢力擴張,因此對台灣展開大規模援助。自1950年至1965年,共經濟援助台灣14.8億美元,為台灣經濟發展提供莫大助力。1950年12月20日,台灣省政府與美國經濟合作總署台灣分署簽訂「肥料供應合約」[13]。
進口替代時期(1953-1959)
Tango-nosources.svg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9年9月1日)
這時期,台灣軍事費用高,人口急速成長,農產品出口佔總出口80%以上,呈現農業國家面貌。政府一方面發展農業,一方面透過優良的肥料換穀政策、擴大農工差價方式,將農業所得引導到工業。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以替代進口商品。採取提高進口關稅、限制其進口、以及外匯管制等方式,扶植民營企業,特別以紡織業為重。1959年起對生產過盛的紡織業採取促進出口政策,並改革外匯管制增加產品競爭力。台灣到1959左右,百姓生活已有是此次此事改善,工業以每年10%以上的成長率快速發展,台灣創下了以農業帶動工業發展的先例。
出口導向時期(1959-1972)
由於美國等先進國家欲將勞力密集產業外移,尹仲容、嚴家淦等技術官僚為吸引外人投資,決定採取自由開放、鼓勵出口等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1959年底,政府制定了「19點財經改革措施」,採取較自由的經貿政策、降低關稅、放寬進口、單一匯率等改革。1960年公布「獎勵投資條例」,以減免租稅方式吸引外資抵台。1966年成立加工出口區於高雄,而後在楠梓、臺中相繼設立,外人投資大幅增加。
臺灣因此成為美、日兩國的加工基地,兩國抵台投資額佔總投資額60%以上,也形成臺灣對日本的巨大入超與對美國的大額出超。1963年至1996年平均經濟成長率超過9%。1963年台灣對外貿易首次出超,開始有了外匯累積。台灣逐漸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電器、紡織、塑膠等輕工業快速成長
台灣經濟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LbGKg
1950年代臺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H4mTLk
1950年代臺灣在國共內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的背景下展開,為臺灣經濟初步復甦,政治充滿白色恐怖的年代,也是臺灣海峽兩岸軍事對峙最嚴峻的時期。經濟上,因美國實行對中華民國援外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對在臺中華民國政府提供經濟與軍事援助而讓台灣獲得從國共內戰後重建機會。1951年之後,加上美軍顧問團來臺,軍事獲得防衛力量的臺灣,經濟更獲穩固。獲此機會,臺灣中央與地方政府趁機配合推行土地改革,穩定農業並扶植工業及中小企業。歷年以來美國不斷加強對台灣軍事援助[1]:193。美國對台灣之經濟援助,至1956年增至12,000萬美元[1]:193。蔣氏政權領導下之臺灣於各方面都有建設;影響深遠者有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推行,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此外,亦有推行農業機械化及農業技術改良,發展遠洋漁業,興建新型工廠,興建國民住宅、大型水庫、跨海和跨河大橋以及各地公路,並實施縣市長與省議員選舉及舉行各地之村里民大會。
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是臺灣戰後時期地方自治的開始,不少這次選舉的當選人與參選人成了各縣市地方派系形成的代表人物。臺灣在各項建設之突飛猛進,不僅為三民主義之模範省,其國民教育之全面普及,可為世界上其他國家所師法[1]:182;臺灣開始經濟建設,目標在增加農業、工業生產[1]:187。
在政治上,在臺灣的國民黨政府一方面確立「以黨領政」的發展方向[2],一方面在檢討國共內戰失敗原因後,於社會力行如政工制度、警總制度、軍統局的政治思想箝制[3]。而在此政經不協調影響下,雖然造成台灣經濟根底得以建立,也相對陸續發生如「匪諜案」或雷震事件等政治迫害事件。
經濟
195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強調進口替代,也就是中華民國政府採取各種限制措施,阻止特定外國工業品進口,其用意促進台灣境內產業相關工業品的蓬勃生產,最後使台灣本土工業產品逐漸於台灣供需市場替代外洋料。[4]。在經濟推動實務上,因台灣1950年代初之國民生產毛額僅有150美元左右,與外貿易亦呈逆差,民間資本累積不易,因此該推行經濟重任皆由台灣境內較具規模公營事業擔任。也因此,195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官營產業的生產淨額超過台灣所有生產事業生產淨額之一半以上。
另一說法,該國營事業或其台灣經濟發展會如此順利,重點乃對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後,無法自台灣抽離的日本官民產在台事業皆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此多項因素,皆對1950年代的經濟復舊與重建,扮演一定角色。除此,以國營事業支撐經濟的中華民國政府,仍積極引導台灣民間資金投入工業生產,且促成台泥、台紙、工礦、農林等四大公營事業的民營化。同一時間,更使用三七五減租等方式,強迫部分台灣地主放棄土地收益,以土地換得的債券或其他有價證券漸趨投入工業生產。在此情況下,台灣經濟不但得以發展迅速,並於大量減少佃農情況下,順利完成台灣有史以來的最大土地改革。
另外,1950年代台灣經濟的發展變數,也為大量外省人住民的移入。雖然近一百二十萬中國大陸移民讓台灣交通、環保、衛生等建設不敷使用,但其人力資源,仍對經濟有一定貢獻。隨後,台灣開始土地改革。同時,擴大社會福利建設,興建國民住宅,辦理低利貸款,鼓勵貿易、私人投資。整理保存文化遺產,矢言建設台灣為「反共復國的自由基地」
1950年代臺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H4mTLk
找北埔戲院老照片及故事?
北埔舊戲院在現在的美廉社及右邊二戶
(2) 北埔我們的故鄉 | 北埔天主堂土地承租契約 | Facebook
北埔天主堂土地承租契約
代表人:神父 陸若伯
保證人:彭榮壽、彭阿周
(2) 北埔我們的故鄉 | 北埔天主堂土地承租契約 | Facebook https://bit.ly/3C5P6Cp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