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2022-02-10T190218.5872022-02-10_2254592022-02-10_2256152022-02-10_2254482022-02-10_1901400 - 2022-02-10T185725.8480 - 2022-02-10T185723.972909226017492aadc4418bcdd2227ab


太公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清水》“(汲縣,即今衛輝市)城東門北側,有太 -百科知識中文網

2022-02-10_230016


齊太公世家-史記三十世家(司馬遷)/姜太公宗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太公/《齊太公呂望表》《魏修太公呂望碑》/ 齊太公世家/衛輝太公遺跡/河南衛輝太公泉姜太公誕生地-衛輝是姜太公的故里和墓葬地,並定位姜太公為謀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子牙(姜太公)爲什麼又被稱爲「太公望」或者「呂望」?
姜子牙(姜太公)爲什麼又被稱爲「太公望」或者「呂望」?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rFCufW
《姜子牙》是2020年國慶中秋檔最受關注的電影之一,電影主角姜子牙借鑑了歷史上的姜太公和《封神演義》的姜尚。這種借鑑算是能讓觀衆比較快地進入影院,因爲姜太公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
有意思的是,姜子牙在各種文獻上擁有好幾個姓名或名稱,比如姜尚、姜子牙、姜太公、齊太公、呂望、太公望等等。別的可以理解,那麼姜子牙(姜太公)爲什麼又被稱爲「太公望」或者「呂望」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由於姜太公生活的時代距今時間較遠並且史料缺乏,學界對於姜太公生平很多事跡還存在爭議,姜太公的姓名稱號也是如此。下文基本主要以《史記》記載的主流觀點爲依據。
才華無雙的姜太公前半生卻碌碌無爲,只得在渭水之濱等待最後的機會。而周文王從羑里歸來以後就一直勵精圖治,準備滅亡商朝。對於此時的周文王來說,滅亡商朝的最大障礙是曠世大賢的輔佐。
於是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與姜太公一拍即合,上演了「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歷史佳話。周文王見到姜太公後非常高興地說:「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人們便根據周文王「吾太公望子久矣」這句話給姜太公起了一個名號——太公望,「望」也就成爲姜太公的名號。因爲姜太公是姜姓呂氏,所以姜太公也被稱爲「呂望」姜子牙(姜太公)爲什麼又被稱爲「太公望」或者「呂望」?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rFCufW


齊太公 - 求真百科

2022-02-10_191331

齊太公 - 求真百科


傳奇的《齊太公呂望表》縣令盧無忌所作,以頌揚其祖呂望的功德
2021-03-31   傳奇的《齊太公呂望表》 https://bit.ly/3BcjqJ5
在琳琅滿目的漢晉碑刻中,《齊太公呂望表》以其記錄的史實與書法藝術,而處於顯赫地位。尤其是隨著金石學在清代的興盛,《齊太公呂望表》廣為傳拓,名望走向鼎盛。
《齊太公呂望表》,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縣令盧無忌所作,以頌揚其祖呂望的功德。呂望,又稱呂尚、太公望、姜太公、齊太公,是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屢出奇謀的大功臣,受封於齊國,故稱齊太公。《水經注·清水》記載,東漢之時,汲令崔瑗已立太公碑,並設置祭祀的壇場。逢東漢末、三國之亂,壇場廢棄。盧無忌認為他是呂望之後,所以恢復壇場,刻碑紀念。
傳奇的《齊太公呂望表》
《齊太公呂望表》為晉太康十年三月十九日刻,原在河南汲縣。碑額高19厘米,寬10厘米;碑身高128厘米,寬74厘米。碑文見於碑額、碑陽、碑陰、碑側。東魏武定八年(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立《修太公呂望祠碑》,是《齊太公呂望表》續作,錄《齊太公呂望表》的前文,而略其頌詞。
該碑原立於太公泉。順治至乾隆五十年的百餘年間正值朝代更替,《齊太公呂望表》不得見,學者以為亡佚。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黃易(小松)於河南衛輝府署獲上段。原來因碑斷裂,明末知府周思宸載置府治賓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黃易又尋得下段。黃易將拓片贈送畢沅、錢大昕、武億等金石名家。嘉慶四年(1799年)秋,汲縣訓導李元滬請將碑置於縣學(孔廟學宮),並在碑石左上方隸書刻跋兩行,李震在碑石左下方楷書刻跋兩行。民國以後,《齊太公呂望表》歸縣圖書館收藏。抗日戰爭爆發後,縣圖書館遭到日本軍隊的嚴重破壞。此後,缺乏詳細記錄,《齊太公呂望表》又一次下落不明,遂成謎團,有待訪求。
傳世的《齊太公呂望表》拓本數量眾多,有明拓本、清拓本、民國拓本。今見明拓本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顧廣圻、瞿鏞、丁福保遞藏本,上海圖書館藏羅振玉、李國松遞藏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拓本等。明拓本碑文文字保存較完整,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拓本拓工尤精。清乾隆至民國間的《齊太公呂望表》拓本眾多,今拍賣會往往有拓本參與拍賣,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黃小松、朱文鈞遞藏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何昆玉、梁啟超遞藏本等為佳。除拓本,還有摹本,張德容《二銘艸堂金石聚》、魯迅《魯迅輯校石刻手稿》、柯昌泗《漢晉石刻略錄》摹本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齊太公呂望表》的價值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它所記錄的重要史實。第一,碑文記載呂望是汲縣人,與《呂氏春秋·首時》所記載吻合。清代以來,一些學者據此認為汲縣(衛輝市)是呂望出生地,東海之濱是呂望躲避商紂之亂的地點。第二,碑文記載舉世聞名的汲冢書出土在太康二年,與負責整理汲冢書的荀勖在《穆天子傳序》的記載一致,碑文的記載屬於當地出土文獻的實時記錄,糾正了《晉書·武帝紀》咸寧五年之訛誤。第三,呂望的年紀,碑文錄汲冢《紀年》記載周「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由於汲冢《紀年》已經亡佚,此條僅見《齊太公呂望表》記載,這與《尚書·顧命》記載不同,引發學者重新評估先秦兩漢文獻對於呂望年紀記載的真實性,對於研究西周初年的年代事跡很有價值。第四,碑文錄汲冢《周志》記載文王遇太公望事跡,學者探尋《周志》的性質,其與漢代傳世的《逸周書》、汲冢出土的《周書》之間的關係。
二是它卓越的書法藝術,被一些學者視為晉碑之冠,並且是漢晉隸書藝術中的佳品。自清代學者重視碑刻書法藝術後,清代、近人皆推崇《齊太公呂望表》書法。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贊其古雅,趙紹祖《金石續鈔》言其「猶有漢意」,馮雲鵬、馮雲鵷《金石索》譽其為「晉碑之冠」,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西晉分書有《太公望》《任城太守孫夫人》二碑,雖峻逸殊科,而皆曲折頓宕,姿致天成。」楊守敬《激素飛青閣評碑記》中稱此碑「古茂峭健之致」,比肩漢魏的書法藝術也當之無愧。又《學書邇言·評碑》和劉熙載《藝概·書概》中均稱其與《孫夫人碑》不分伯仲,尤為晉隸之最。而毛鳳枝《石刻書法源流考》又贊其與《孫夫人碑》皆別具風格,清雋瀟洒。 齊太公世家:作品原文,白話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_中文百科全書
傳奇的《齊太公呂望表》 https://bit.ly/3BcjqJ5


齊太公呂望表---全文
《呂望表》拓片
《呂望表》拓片
齊大公呂望者,此縣人□。□□□□,失其□□。大晉受命,〔吳會既平〕,四海一統。┘太康二年,縣之西偏有盜發冢,〔而〕得竹筞之書。書藏之年,當秦坑儒之前八十┘六歲。其《周志》曰:“文王夢天帝服玄禳,以立於令狐之津。帝曰:‘昌,賜汝望。’文王再┘拜稽首,大公於後亦再拜稽首。文王夢之之夜,大公夢之亦然。其後文王見大┘公而訆之曰:‘而名為望乎?’答曰:‘〔唯〕,〔為〕望。’文王曰:‘吾如有所於見汝。’大公言其年┘月與其日,且盡道其言:‘臣此以〔得見〕也。’文王曰:‘有之,有之!’遂與之歸,以為卿士。”┘其《紀年》曰:“康王六年,齊大公望〔卒〕。”參考年數,蓋壽百一十餘歲。先秦滅學,而藏┘於丘墓。天下平秦而發其潛書。〔書之〕所出,正在斯邑。豈皇天所以章明先哲,著┘其名號,光於百代,垂示無窮者矣。於是大公之裔孫范陽盧無忌,自大子冼馬┘來為汲令。般溪之下,舊有壇場。□今隨廢,荒而不治。乃諮之碩儒,訪諸朝吏。僉┘以為大公功施於民,以勞定國。〔國〕之典祀,所宜不替。且其山也,能興雲雨,財用┘所出。遂脩復舊祀,〔言〕名計偕,〔鐫石〕勒表,以章顯烈。俾萬載之後,有所稱述。其辭┘曰┘於鑠我祖,時惟大公。當殷之末,□德玄通。上帝有命,以錫周邦。公及文王,二夢┘惟同。上帝〔既〕命,若時登庸,遂作心膂,寅亮天工。肆伐大商,克成厥功。建國胙土,┘俾侯於東。奮乎百世,聲烈彌洪。般溪之山,明靈所託。升雲降雨,為膏為澤,水旱┘癘疫,是禳是榮。來方禋祀,莫敢不敬。報以個福,惠我百姓。天地和舒,四氣通正。┘災害不作,民無天命。嘉生葘殖,□□遠進。迄用康年,稼穡茂盛。凡我邦域,永世┘受慶。春秋匪解,無隕茲令。┘
大康十年三月丙寅𦙚,十九日甲申造
呂望表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BeQY9O
西晉隸書《齊太公呂望表》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GG3EaJ


西晉隸書《齊太公呂望表》
西晉《齊太公呂望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m4n66.html


穆容,又作穆子容,東魏、北齊官員,宜都貞公穆崇七世孫,穆遂留六世孫,穆乙久玄孫,南部尚書、侍中穆真曾孫,駙馬都尉穆泰之孫,穆士儒的兒子。
穆子容少年好學,求得天下書籍,遇到就抄錄,一共寫了萬餘卷。魏孝靜帝武定年間官至汲郡太守。擔任通直散騎常侍時,出聘南朝梁。北齊取代東魏,官至司農卿,在任上去世。是中國北魏時期著名的藏書家以及書法家,曾撰有《修太公呂望祠碑》。
穆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LlMG4V
生平
穆子容自年少就十分好學,看到任何有趣的東西都會想拿來一覽風采,甚至不停地試圖收購當時散置於天下的書籍,並在取得後就馬不停蹄的開始抄寫,而致在數年後他的家中已藏有萬餘卷書籍。《北史穆崇傳》中也有記載:「崇子子容,少好學,無所不覽。求天下書,逢即寫錄,所得萬餘卷。」後來在魏孝靜帝武帝年間官至汲郡太守,歷任通直散騎常侍、平東將軍、中書侍郎、恆洲大中正等職位,在擔任通直散騎常侍時,出聘南朝梁。在數年後北齊取代東魏,官至司農卿,後來因事激怒北齊荒淫皇帝高洋,被虐致死,卒於司農卿。
藏書豐富達萬卷
天保七年(556),當時皇帝下詔校定群書,學者們有樊遜、高乾和、馬敬德、許散愁、韓同寶、傅懷德、古道子、李漢子、鮑長喧、景孫、王九元、周子深等12人,均一同被召去勘定藏書。但當時官方裡的藏書有極多嚴重的錯誤,因此其中一位學者樊遜則建議按照漢代劉向整理藏書的方法,以「即欲刊定,必藉眾本」的參校方式。但因官方的藏書較甚缺乏,因而轉向民間,找尋私人藏書家如太常卿邢子才、太子少傅魏收、吏部尚書辛術、司農少卿穆子容、前黃門侍郎司馬子瑞、故國子祭酒李葉興等人,這些人都是在當時私藏有不少書籍的人物,學者們將之用以梳理思考謬誤並參校改善與衡量得失,而穆子容也因過去家中的藏書達有萬卷,因而給了當時的學者在參校上不少的幫助。
一代書法大家
穆子容十分愛好書法,筆墨渾厚且帶勁,在身卒的前一年撰有了《修太公呂望祠碑》,可視為最後的絕筆之作,而對後來的唐代楷書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清中後期後,隨著考據學、金石學的興盛,因而有眾多說法認為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之書法藍本就是出自於穆子容的《修太公呂望祠碑》。ㄧ如畢沅《中州金石記》所述:「《太公呂望表》,穆子容書之於石。書法方正,筆力透露,為顏真卿藍本,魏、齊刻石之字,無能比其二者。」又如劉熙載於《藝概》中提到:「顔魯公正書,或謂出於此碑《高植墓誌》及穆子容所書《太公呂望表》,又謂其行書與《張猛龍碑》後行書數行相似,此皆近之。然魯公之學古,何嘗不多連博貫哉!」而清代書法家康有為也在《廣藝舟雙楫》裡頭這麼形容穆子容的書法:「顏魯公出於《穆子容》、《高植》,其古厚磅礴,精神體格,悉似《穆子容》,又源於《暉福寺》也,清臣渾勁,又出《圓照造像》,鉤法由可據。」
修太公呂望祠碑
此碑建立於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四月,穆子容所書,該碑高五尺九寸,廣三尺二寸,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並正書,碑陽二十三行,行四十二字。碑陰五列,首列二十行;二列十七行;三列二十四行;四列二十行;五列十行,有題名。碑在河南汲縣太公廟內,明拓本文內「四海一統」之「海一統」三字仍然完好,舊拓則是本九行「財用所出」之「出」字完好。該碑前半部分與晉盧無忌《齊太公呂望表》相同,半部分才是新的內容。而詳細於王昶《金石萃編》、孫星衍《寰宇訪碑錄》、畢沅《中州金石記》、楊守敬《寰宇貞石圖》、梁披雲《中國書法大辭典》、沙孟海《中國書法史圖錄》裡頭皆有所著述。
穆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LlMG4V


《太公呂望表》是南北朝時期穆子容創作的一篇碑文
太公呂望表-原文
晉武帝太康十年三月丙寅朔十九日甲申,盧無忌依舊修造。
齊大公呂望者,此縣人也2。遭秦燔書,史失其籍3。至大晉受命,吳會既平4,四海一統。太康二年,縣之西偏有盜發冢5,而得竹策之書。書藏之年,當秦坑儒之前八十六歲。其《周志》曰:“文王夢天帝服玄禳6,以立於令狐之津7。帝曰:‘昌,賜汝望。’文王再拜稽首,太公於後亦再拜稽首。文王夢之之夜,大公夢之亦然。其後文王見大公,而訆之8:‘名為望乎?’答曰:‘唯,為望。’‘吾如有所於見汝。’大公言其年月與其日,且盡道其言:‘臣此以□□也。’文王曰:‘有之,有之!’□與之歸,以為卿士9。”其《紀年》曰:“康王六年,齊大公望卒。”參考年數,蓋壽百一十餘歲。先秦滅學而藏於丘墓。天下平秦而發其潛書10,書之所出正在斯邑,豈皇天所以章明先哲,著其名號,光於百代,垂示無窮者矣!於是太公之裔孫范陽盧無忌自大子冼馬來為汲令11,磻嵠之下舊有壇場12,而今墮廢,荒而不治。乃諮之碩儒,訪諸朝吏,僉以為太公功施於民,以勞定國,國之典祀13,所宜不替14;且其山也,能興雲雨,財用所出。遂修復舊祀,言名計偕,鐫石勒表,以章顯烈,俾萬載之後有所稱述15。
太公姓呂名望,號曰尚父。尚氏之興,元出姜氏。公望以輔翼流詠,子平以礭素致謠。卯金握歷,冠蓋鱗次,典午統宇,軒冕波屬,或秉文入朝,或用武出討,儒默交映,勳庸相趨。大魏東苞碣石,西跨流沙,南極班超之柱,北窮竇憲之志。高祖孝文皇帝龍飛代郡,鳳翔嵩邑,澄清人士,品藻第望,尚氏合宗,還見禮擢,九等舊制,不失彝序。方知賢聖之門,道風必復,功德之後,學識還昌。太公胤孫尚□□尚天寶、尚子牧、尚子傑、尚方顯、尚景□、尚遵明、尚裴香、尚顯敬、尚迴歸、尚□樂、尚漢廣、尚崇等,器業優洽,文義淹潤,慨忌置碑,僻據山阜,崔瑗列石,不枕康衢,遂率親黨,更營碑祠。以博望之亭,形勝之所,西臨滄谷,東帶洑川,周秦故道,燕趙舊路,構宮鐫石,□當平顯。庶使文範之貌,不獨百城,有道之美,詎假千石。凡斯盛事,理切含豪,餘以虛薄,□參郡任,民情和□,□託為文,率爾彈翰,棄辭收理。其詞粵:
迢迢嶽胤,蔚蔚姜枝,積德不已,繼踵方羲。發將允執,紂遂昌披,託□□□,即貌非羆。功著牧野,□自豳岐,既伸帷幄,仍秉鋋麾。佐命周室,開邑齊土,北控趙燕,南臨□□。一匡九合,懸車束馬,位極三事,勳高萬古。葬切晉温,魂悲漢祖,忻哉尚聖,遺魂可怙,言歸故鄉,降神巫咒,□□□□,□室望岫。庭栽異木,井依餘甃,餚觴競奉,歌鐘迭奏。風雨節宣,華夷用富,恩被系子,慶傳曾胄。
通直散騎常侍、聘梁使、平東將軍、中書侍郎、恆州大中正、修左使、汲郡太守穆子容山行之文。
大魏武定八年四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建造
太公呂望表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BeJ5kI
魏修太公呂望碑 - 楠木軒 https://bit.ly/3GEgSVd


2022-02-10_2313342022-02-10_231205

2022-02-10_231300

2022-02-10_231234


齊太公呂望表---全文
《呂望表》拓片
《呂望表》拓片
齊大公呂望者,此縣人□。□□□□,失其□□。大晉受命,〔吳會既平〕,四海一統。┘太康二年,縣之西偏有盜發冢,〔而〕得竹筞之書。書藏之年,當秦坑儒之前八十┘六歲。其《周志》曰:“文王夢天帝服玄禳,以立於令狐之津。帝曰:‘昌,賜汝望。’文王再┘拜稽首,大公於後亦再拜稽首。文王夢之之夜,大公夢之亦然。其後文王見大┘公而訆之曰:‘而名為望乎?’答曰:‘〔唯〕,〔為〕望。’文王曰:‘吾如有所於見汝。’大公言其年┘月與其日,且盡道其言:‘臣此以〔得見〕也。’文王曰:‘有之,有之!’遂與之歸,以為卿士。”┘其《紀年》曰:“康王六年,齊大公望〔卒〕。”參考年數,蓋壽百一十餘歲。先秦滅學,而藏┘於丘墓。天下平秦而發其潛書。〔書之〕所出,正在斯邑。豈皇天所以章明先哲,著┘其名號,光於百代,垂示無窮者矣。於是大公之裔孫范陽盧無忌,自大子冼馬┘來為汲令。般溪之下,舊有壇場。□今隨廢,荒而不治。乃諮之碩儒,訪諸朝吏。僉┘以為大公功施於民,以勞定國。〔國〕之典祀,所宜不替。且其山也,能興雲雨,財用┘所出。遂脩復舊祀,〔言〕名計偕,〔鐫石〕勒表,以章顯烈。俾萬載之後,有所稱述。其辭┘曰┘於鑠我祖,時惟大公。當殷之末,□德玄通。上帝有命,以錫周邦。公及文王,二夢┘惟同。上帝〔既〕命,若時登庸,遂作心膂,寅亮天工。肆伐大商,克成厥功。建國胙土,┘俾侯於東。奮乎百世,聲烈彌洪。般溪之山,明靈所託。升雲降雨,為膏為澤,水旱┘癘疫,是禳是榮。來方禋祀,莫敢不敬。報以個福,惠我百姓。天地和舒,四氣通正。┘災害不作,民無天命。嘉生葘殖,□□遠進。迄用康年,稼穡茂盛。凡我邦域,永世┘受慶。春秋匪解,無隕茲令。┘
大康十年三月丙寅𦙚,十九日甲申造
呂望表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BeQY9O
西晉隸書《齊太公呂望表》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GG3EaJ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 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智囊、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等諸子百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東海邊之人或牧野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所以又稱呂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乾過宰牛賣肉的屠夫, 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 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是處,閒居在家。
興周滅商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姜子牙72歲時,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陝西寶雞境內),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 ,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姬昌於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後姬昌大喜,認為姜太公是個奇才,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 因此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
此即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來源。
有人說,姜子牙博學多聞,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姜子牙就離開了。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姬昌 。有人說,姜子牙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時,姬昌之臣散宜生、閎夭久聞姜子牙之名而召請他。姜子牙也認為“聽說姬昌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姬昌,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雖然姜子牙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姬昌、姬發之師 。
太公輔佐文王
太公輔佐文王
姬昌從羑里脫身歸國後,暗中和姜子牙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鬆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 。姬昌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爭訟後,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 。姬昌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 。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
姬昌死後,姬發即位。九年,姬發想繼續完成姬昌的大業,東征商紂察看諸侯是否雲集回響。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黃鉞,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於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紂了。”姬發說:“還不行。”班師而還,與姜子牙同寫了《太誓》 。
牧野之戰時的姜子牙
牧野之戰時的姜子牙
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 。此時紂王荒淫暴虐到了極點,姜子牙見時機成熟,就向姬發提出伐紂建議。姬發於是通告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精選兵車300輛,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組成伐紂大軍。發兵時姬發占卜龜兆不吉;行軍途中又遇暴風驟雨,姬發和眾臣的決心一度動搖。姜子牙力排眾議,堅定了姬發伐紂的信心。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軍到達商都朝歌郊外70里處的牧野,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商紂王也集結70萬(一說17萬)兵馬趕至牧野。戰幕一揭開,姜子牙親率少部精銳為先鋒在前面挑戰,隨後姬發率領大隊人馬攻擊商紂王的軍隊。商軍人多勢眾,但士卒與商紂王離心離德,紛紛倒戈。紂王見大勢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姜子牙引姬發入殷都朝歌,詔告天下商朝滅亡,周王朝誕生。
第二天,姬發立於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散發商紂積聚在鹿台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築加高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
封國安邦
武王滅商後,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作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勳卓著,而被首封於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 ,以穩定東方。
齊國開國之初的姜子牙
齊國開國之初的姜子牙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帶領本部人馬奔營丘而來。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一行人行軍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們來到離營丘不遠宿營,準備明日趕到營丘。有人說“有道是機會難得。這些人睡起覺來香甜安穩,哪像個赴國建都的樣子”。 姜子牙聽後睡意全無,急命整頓人馬披星戴月趕赴營丘。至黎明時到達淄河西岸,只見萊國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形勢危急。 原來萊國與營丘離得很近,是商紂王的屬國,萊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穩之際搶占營丘。兩軍在淄河西岸展開對壘,姜子牙指揮鎮定自若,士兵作戰英勇頑強,萊軍被殺得丟盔棄甲,悻悻而回。齊國就這樣正式建立起來。
姜子牙建立齊國後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並妖言惑眾,宣稱要以所謂的“仁義”治齊,姜太公便令人把營湯斬首,以正政令; 東海上有被時人稱為“賢人”的狂矞、華士兄弟,不向天子稱臣,也不為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態和平對抗新生的齊國,姜子牙認為他們自私自利,不為國家盡義務,是“害群之馬”,就下令誅殺他們。 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了,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僅僅五個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報政”,即向周公匯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
強國富民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齊國富強後的姜子牙
齊國富強後的姜子牙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俗”指“夷俗”,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生活方式;“禮”指“夷禮”,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禮儀制度。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利於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於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據《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x剎)鹵,少五穀,而人民寡。”《鹽鐵論》則說:“昔太公封營丘,辟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在這種“農、工、商”三寶並舉的巨觀戰略指導下,齊國製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
安定周室
姜子牙輔佐周公東征
姜子牙輔佐周公東征
姜子牙封齊建國後,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也沒有到臨淄治理齊國,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氏之職,統領著王宮衛戍部隊。 齊國開國後的三十餘年,營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鎮守。 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監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征、衝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功。 再後來,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託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太子的重任,後又與眾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釗登位 ,史稱周康王。
壽終鎬京
身在鎬京的姜子牙
身在鎬京的姜子牙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子丁公姜伋繼位 。齊丁公姜伋繼續輔佐周康王,成為僅次於首輔召公奭的次輔,並掌管周王朝的精銳部隊三千虎賁,保衛豐鎬。
註:圖冊資料來源
人物成就
治理齊國
姜子牙在齊國的時候,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齊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軍事韜略
姜子牙塑像
姜子牙塑像
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並重用姜子牙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子牙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公元731年(開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追謚姜子牙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為抵禦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姬昌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子牙是中華民族創立韜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韜》殘簡,來校勘存世的各種《六韜》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托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子牙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鬥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鑑。
(圖冊資料來源 )
傳世作品
•六韜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地位影響
影響
齊太公[呂氏齊國受封者]
齊太公[呂氏齊國受封者]
姜子牙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崑崙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子牙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並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而且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仍在借鑑太公《六韜》的精華。
(圖冊資料來源 )
奉祀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歷代皇帝和歷代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武廟就是來源於武成王廟的簡稱 。宋真宗時,又封姜子牙為昭烈武成王。 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子牙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被民間百姓尊為“武祖、天齊至尊、光明之神、神上神、眾神之神、神祖”。
人物評價
總評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縱觀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歷代評價
商容:“視其為人虎據而鷹趾,當敵將眾,威怒自倍,見利即前,不顧其後,故君子臨眾,果於進退。”
《詩經·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齊管妾婧:“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於朝歌市,八十為天子師,九十而封於齊,由是觀之,老可老邪?夫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湯立以為三公,天下之治太平,由是觀之,賤可賤邪?皋子生五歲而贊禹,由是觀之,少可少邪?駃騠生七日而超其母,由是觀之,弱可弱邪?”
展喜:“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
百里奚:“昔呂尚年八十,釣於渭濱,文王載之以歸,拜為尚父,卒定周鼎。”
周靈王:“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大師,以表東海。王室之不壞,繄伯舅是賴。”
季札:“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
晏嬰:“使賢者常守之,則太公、桓公將常守之矣。”
楚國下大夫:“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甲數萬,足可與楚抗。”
孔子:“許由,獨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孫武:“昔 殷之興也, 伊摯 在 夏 ; 周 之興也,呂牙在 殷 。”
孟子:“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秦昭襄王:“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范雎:“臣聞昔者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說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遂收功於呂尚而卒王天下。鄉使文王疏呂尚而不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業也。”
荀子:“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謂聖臣矣。”
姚賈:“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隹誰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賈人也,南陽之弊幽,魯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傳賣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盜,而勝於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醜,大誹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與立功。”
《呂氏春秋》:①”舜染於許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望、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 ②”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支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湯師小臣,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支,楚莊王師孫叔敖、沈尹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句踐師範蠡、大夫種。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
《淮南子·泰族訓》:“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
司馬遷:①“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②“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 ③“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④“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⑤“申、呂肖矣,尚父側微,卒歸西伯,文武是師;功冠群公,繆權於幽;番番黃髮,爰饗營丘。” ⑥“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成父)能紹而明之,切近世,極人變。”
桑弘羊:“昔太公封於營丘,辟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於是通利末之道,極女工之巧。是以鄰國交於齊,財畜貨殖,世為強國。”
劉向:“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於船,致遠道者托於乘,欲霸王者托於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釋父兄與子孫,非疏之也;任庖人釣屠與仇讎仆虜,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猶大匠之為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數矣。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豈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國破家亦固有人;桀用於莘,紂用惡來,宋用唐鞅,齊用蘇秦,秦用趙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雖舜禹猶亦困,而又況乎俗主哉!”
劉歆:“伊、呂乃聖人之耦,王者不得則不興。”
戴德:“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於左,是太公也。”
桓譚:“治國者,輔作之本,其任用鹹得大才。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王公大人則嘉得良師明輔,品庶凡民則樂畜仁賢哲士,皆國之柱棟而人之羽翼。王者易輔,霸者難佐。昔殷之伊尹,周之太公,秦之百里奚,雖鹹有大才,然皆年七十餘,乃升為王霸師。”
班固:“凡兵,所以存亡繼絕,救亂除害也。故伊呂之將,子孫有國,與商周並。”
許靖:“昔營邱翼周,杖鉞專征,博陸佐漢,虎賁警蹕。”
蔡邕:“昔武王受命,太公為師,輔佐周室,以伐無道,是以天下尊之,稱為尚父。”
董昭:“昔周旦、呂望,當姬氏之盛,因二聖之業,輔翼成王之幼,功勳若彼,猶受上爵,錫土開宇。”
高柔:“天地以四時成功,元首以輔弼興治;成湯杖阿衡之佐,文、武憑旦、望之力,逮至漢初,蕭、曹之儔並以元勛代作心膂,此皆明王聖主任臣於上,賢相良輔股肱於下也。”
司馬師:“仰觀黃軒五代之主,莫不有所稟則,顓頊受學於綠圖,高辛問道於柏招。逮至周成,旦望作輔,故能離經辯志,安道樂業。”
曹髦:“朕聞創業之君,必須股肱之臣;守文之主,亦賴匡佐之輔。是故文武以呂召彰受命之功,宣王倚山甫享中興之業。”
張載:“夫賢人君子將立天下之功,成天下之名,非遇其時,曷由致之哉!故嘗試論之:‘殷湯無鳴條之事,則伊尹,有莘之匹夫也;周武無牧野之陣,則呂牙,渭濱之釣翁也。’若茲之類,不可勝紀。蓋聲發回響,形動影從,時平則才伏,世亂則奇用,豈不信歟!”
劉勰:①“夏鑄九牧之金鼎,周勒肅慎之楛矢,令德之事也;呂望銘功於昆吾,仲山鏤績於庸器,計功之義也;魏顆紀勛於景鍾,孔悝表勤於衛鼎,稱伐之類也。” ②“伊尹以論味隆殷,太公以辨釣興周,及燭武行而紓鄭,端木出而存魯,亦其美也。”
王寶明:“昔呂望翼佐聖君,猶享四履之命;文侯立功平後,尚荷二弓之錫。”
顏之推:“姬旦禽父 ,姜尚呂伋, 內公外侯 ,左輔右弼。”
房玄齡:“蕭、曹弼漢,六合為家,奭、望匡周,萬方同軌,功未半古,不足為儔。”
司馬貞:“太公佐周,實秉陰謀。既表東海,乃居營丘。”
李商隱:“武故時非無臣也,然其卒佐武,有牧野之誓,白旗之懸,果何人哉?非太公望不可也。”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杜佑:“歷觀製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後周有蘇綽,隋氏有高熲,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
趙瑩:“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
呂蒙正:“文章蓋世,孔子厄困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釣於渭水。”
石介:“其君無道,其國將必亡,遂棄其國,不往就之,見其君,進其說,晏安坐於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國將亡者,呂望之心也。”
《十七史百將傳》:“文王崩,武王欲修文王業,師行師尚父。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遂行。武王已平商,而封師尚父於齊。孫子曰:‘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周宗太公陰權而興王業是也。”
羅大經:“太公之鷹揚,伯夷之叩馬,道並行而不相悖也。太公處東海之濱,進而以功業濟世。伯夷處北海之濱,退而以名節勵世。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故各為世間辦一大事,可謂無負文王之所養矣。”
郝經:“渢渢乎大哉,齊之風乎!表東海者,其太公乎?顯與西土,而國之東乎。不顯惟德,祗稱其功乎。敬勝乎怠,神道之充乎。心存不忘,堯、舜之中乎。乃武乃文,聖德之同乎。於乎不能忘,三代之隆乎。”
胡布:“子牙獵渭水,葉夢為帝師。望重名益崇,太公俟子來。殷授太阿柄,興王闡鴻基。一怒天下安,熊羆實佐之。如何上古書,《誓命》無一辭?聖道薄武功,用變當天時。窮兵非得已,凶術尚誰咨。黃帝革不享,揚威樹旄旗。堯民服四罪,干戈寖已隳。孔聖鄙軍旅,尚力德已衰。修德保宗社,教民戰無違。熙熙安耕鑿,此道寧可期。”
宋濂:“伏羲為道統之師,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以次而列,皋陶、稷、契、夷、益、伊尹、傅說、箕子、太公、周公皆天子公卿之師,宜秩祀天子之學。”
朱元璋:“賢才,國之寶也。古聖王勞於求賢。若高宗之於傅說,文王之於呂尚。彼二君者豈其智不足哉,顧皇皇於版築鼓刀之徒者,蓋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
黃道周:“太公尚父,霸王之輔。漁獵以歸,修德用武。學擅陰陽,韜分龍虎。黃鉞白旄,揮之如麈。伐取商殘,開篤周祜。後世談兵,宗之為祖。”
唐甄 :“為將軍者若呂牙,為巡撫者若召奭 。”
陳志歲:“兵權與奇計,何妨出屠酤。白髮感知遇,壯心翻勝初。西伯得所望,君臣比水魚。人世重功業,貴謀民康如。得道伐失道,順勢但一呼。”(《江南靖士詩稿·姜子牙》)
軼事典故
覆水難收
姜子牙早些時候只知道釣魚,家裡貧困,其妻馬氏嫌棄姜尚,欲圖離去,姜子牙勸她說:“我有朝一日會得到榮華富貴,你可別這樣做。”馬氏不聽勸告,離開了姜尚。後來姜子牙幫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馬氏見其地位、財富都很好於是想和姜子牙破鏡重圓,但姜子牙早已經看穿了馬氏的為人,就將一壺水潑在地上讓馬氏去撿回來,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於是說:“若言離更合,覆水已難收。”
家庭成員
•妻
馬氏
申姜
•子女
①兒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
②女兒:邑姜,是周武王姬發的王妃
後世紀念
•姜太公文化園
齊太公[呂氏齊國受封者]
齊太公[呂氏齊國受封者]
姜太公文化園坐落於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中心地帶,東面大海,金沙灘,西靠森林,碧連天。姜太公文化園是為紀念我國商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姜太公而建設的國內規模最大、檔次品位最高的、反映太公一生功業的文化景觀之一。占地面積200餘畝,融合曆代古建築風格建造。園區共分四大活動區域:姜太公紀念館、太公文化廣場、姜太公釣魚中心和水上娛樂中心。
•姜太公紀念館
姜太公紀念館,是姜太公文化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地面積110畝,按中軸對稱建築,中軸線上有入口大門、武祖殿、後門,兩側為配殿和鐘鼓樓。武祖殿為七間式,雙重檐,占地面積1128.8平方米,位置突出,體型顯著,座落於1.2米的平台之上,威嚴壯觀;配殿分置於大殿兩側,七間式,單檐,占地面積508.8平方米。三幢主體建築同鐘鼓樓、大門圍合成一方天地,紀念館庭院同殿前大院之間的空間,創造了較長連貫的陳列展線,起到了未入先敬目的。盆景園以盆景為母體,結合不同的盆景創造出意境不同的空間;奇石園以奇石為立意,按照各奇石的特點擺放,路隨景轉,達到遊覽至勝的境界。水上娛樂中心以公園式手法規劃,路隨岸轉,自由活潑,曲橋、連廊、景亭為太公湖上明珠,平靜的水面同人造實景相結合,讓遊覽者既能享受自然,又能欣賞人文景觀。
齊太公[呂氏齊國受封者]
齊太公[呂氏齊國受封者]
館內歷史資料豐富,雕塑圖畫逼真,故事場景生動,環境幽雅肅穆,是一處全面展示姜太公及其後裔豐功偉績的紀念性場所。
日照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即:文王訪到姜尚時,尚讓姬昌背著走,到走不動為止;讓其兒子拉太公望坐的車,到不樂意拉為止。文王背著尚走了四十八步,兒子們拉著太公車走了八百零八步。尚當時向文王父子宣稱:“你周朝只能出四十八個皇帝,有八百零八年的江山”。此事雖純屬民間,但反映了姜太公的神奇及其豐功偉績。
•姜太公釣魚節
山東省日照市是姜太公的出生地。姜太公釣魚節暨姜太公文化發展研討會由中國釣魚協會、山東省日照市人民政府主辦,在中國釣魚協會指定的游釣樂園――日照姜太公釣魚中心舉行。
釣魚節突出以釣魚比賽與旅遊觀光相結合的特點,是集文化、休閒、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大型活動賽事。開幕式和比賽地點在日照,賽區在日照海域、海塘以釣海魚為主。釣魚比賽後組織參觀名勝古蹟曲阜、孔廟,頒獎和閉幕式將在泰山之頂舉行。
•姜太公故里
河南省衛輝市姜太公故里
河南省衛輝市姜太公故里
位於河南省衛輝市西北十二公里處。
至今太公鎮境內還保留著許多姜太公的歷史遺蹟,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廟、姜太公呂望表等。每到農曆八月初三姜太公誕辰之日,許多海內外後裔組成的姜氏、呂氏宗親會都會前往姜太公故里尋根祭祖、旅遊觀光。
•姜太公祠
姜太公祠
姜太公祠
姜太公祠於1993年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太公衣冠冢北旁重建,為中國明清傳統的殿堂廟宇式布局形式,大門的門楣懸有中國宗教學會會長趙朴初老先生題寫的“姜太公祠”四個大字,大門兩側供奉有高大威武的青龍、白虎兩星君。主殿內正中供奉著 姜子牙彩繪聖像、兩側供奉有齊國的第二代國君齊丁公和第十六代國君齊桓公的聖像。殿壁上的壁畫,表現了姜子牙的生平事跡,主要內容有:姜氏封呂、貧困生涯、棄官避紂、著書立說、渭水垂約、孟津會盟、牧野大戰、封齊就國、與萊爭丘、嚴罰不訓、周王授權、傳子歸周。
太公衣冠冢
太公衣冠冢
西五賢殿,供奉承有齊國的五位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有管仲、孫武、孫臏、司馬穰苴、田單;東五祖殿、供奉道教的五位先祖,有東華帝君、 純陽祖師呂洞賓、張天師、王重陽、邱長春祖師,東院樓下供奉有碧霞元君、送子爺爺、送子奶奶,西院樓下供奉有觀世音菩薩、財神、藥王神。南院內新建成盆景院,現有高檔盆景近300盆、達五十餘個品種。
姜太公祠建成後,被山東省政府定為臨淄區唯一的一處規定的道教活動場所,平時有三位道士負責殿堂的管理工作。祠內分為六個院落。園內全部鋪滿草皮、各種松柏樹木、名貴花木等,以“古、奇、稚”和“色、香、姿”見著。
註:圖冊資料來源
•姜太公紀念館
石獅市姜太公紀念館坐落於石獅市靈秀鎮洋下村前,於2000年年底建成,在閩南地區堪為首建。該紀念館系石獅曾、姜、邱氏海內外鄉親捐資壹佰多萬人民幣建成的。呈中西合璧、古今為一體之三層樓結構,建築總面積達1064.67平方米。
•釣魚台
寶雞姜太公釣魚台
寶雞姜太公釣魚台
寶雞:釣魚台位於寶雞市陳倉區磻溪河上,根據記載,太公釣魚台有3處,初釣河南新安城東,繼釣陝西鹹陽城西,後釣寶雞縣伐魚河谷,而三處中又以磻溪釣魚台最為有名。因為,姜太公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從此以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都曾遊覽於此,並賦詩記勝。唐代的釣魚台就此建廟塑像,歷經3次重建,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台”、“乞子崖”、“釣魚台”等一些廟宇,祭釣堂、殿、廊、樓、台和一石馱五柏等壯觀奇景。《呂氏春秋》《水經注》有“太公釣茲泉”的記敘,民間亦有“太公背泉垂釣”、“周文王納諫邀賢”、“武吉代薪奉母”等傳說。古往今來,釣魚台就以其盛名招待遊客,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游此地,留下“夜入磻溪如入峽,照山炬火落驚猿”的名句。
河北:南皮縣城西五公里處有一村,名釣魚台(1983年劃入泊頭市)。相傳商代紂王,荒淫無道,建築鹿台。下大夫姜子牙直言相諫,觸怒紂王,欲殺子牙。子牙氣憤逃走,隱居此地,常在水邊釣魚。周文王訪知子牙乃賢士,遂以禮相聘。封為太師。因輔佐文王之子武王伐紂滅商有功,封為齊侯。後來,把姜子牙垂釣的地方和村名,稱為釣魚台。
河南:姜子牙,是東海邊之人。舜、禹時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所以又稱呂尚。《辭海》有一條古呂國在南陽的記載:呂,古國名,作甫,亦稱有呂,姜姓。傳為四岳之後,在今河南南陽西,春秋初年為楚所滅;《水經注》:氵育水又東,梅溪水注之,水出縣北紫山……梅溪又經宛(南陽古稱)西、呂城東;《路史·國名計甲》:呂(甫),侯爵、伯夷之封,杜預謂在南陽宛西……蓋後來之呂遷申,在周亦曰甫。後南陽人為紀念姜太公,在南陽城西鎮平縣建有太公湖。
研究考證
•貫籍
南陽市鎮平縣太公湖
南陽市鎮平縣太公湖
司馬遷著《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望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名呂尚。”《史記·齊太公世家》的集解引《呂氏春秋》講:東海上,乃“東夷之土”。東夷指當時東方各少數民族,東夷之土,即泛指淮河中下游這些少數民族居住之地。其先祖伯夷幫助大禹治水很有功勞,受封在呂國,《辭海》有一條古呂國在南陽的記載:呂,古國名,作甫,亦稱有呂,姜姓。傳為四岳之後。在今河南南陽西,春秋初年為楚所滅。而呂國何地也成了姜子牙故里之爭的焦點。
•出生地
關於姜子牙的出身之地,史料中都沒有確鑿可信的記載。《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也;”
姜尚後裔北宋藍田四呂的祖父呂通的墓志銘上記載:姜尚,因封地於汲郡(今河南衛輝市),國號為“呂”,故又名呂尚。姜太公歸周后,改封於齊,其子孫入齊者為姜氏,留汲者為呂氏。
《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含糊。晉代張華《博物志》說得較為明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經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漢代的“海曲”在今山東日照一帶,“莒州”也在今日照下轄的莒縣一帶。據此,一般認為姜子牙的出身之地在今山東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
•身世
姜太公
姜太公
姜子牙的家世是顯赫的,但是其出身卻是低微的。很多歷史文獻中都提到他遇周文王之前曾經做過不得志的屠夫和小商販。《戰國策·秦五》說,“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尉繚子》說:“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棘津”;《韓詩外傳》說:“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年七十,居於朝歌。”漢代劉向的《說苑·尊賢》也說:“太公望,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這些文獻雖然語焉不詳,說法不一,但是大致都透露出姜子牙垂暮之年還曾在棘津做過賣吃食的小販,在朝歌當過屠夫。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姜子牙曾經是夫入婦家的贅婿,後來因為不擅生計而被老婦逐出家門。《戰國策·秦五》說他是“齊之逐夫”,高誘註解說是“為老婦之逐”,即姜子牙是作為贅婿被老婦逐出的。劉向也說“太公田不足以償種,漁不足以償網”(《說苑·雜言》),最後被老婦逐出家門,所以說“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說苑·尊賢》)。
還有一些文獻提到,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經在商紂王朝中擔任過官職,後來因不滿商紂王的暴虐無道而離開,過了一段遊說和隱居生活。《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說:“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歸姬昌。”至於姜子牙事紂、遊說和隱居的具體細節,歷史文獻中都鮮有提及
齊太公[呂氏齊國受封者]: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亦作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HNRQok
------------------------------------
傳奇的《齊太公呂望表》
2020-01-14 由 善本古籍 發表
在琳琅滿目的漢晉碑刻中,《齊太公呂望表》以其記錄的史實與書法藝術,而處於顯赫地位。尤其是隨著金石學在清代的興盛,《齊太公呂望表》廣為傳拓,名望走向鼎盛。
《齊太公呂望表》,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縣令盧無忌所作,以頌揚其祖呂望的功德。呂望,又稱呂尚、太公望、姜太公、齊太公,是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屢出奇謀的大功臣,受封於齊國,故稱齊太公。《水經注·清水》記載,東漢之時,汲令崔瑗已立太公碑,並設置祭祀的壇場。逢東漢末、三國之亂,壇場廢棄。盧無忌認為他是呂望之後,所以恢復壇場,刻碑紀念。
《齊太公呂望表》為晉太康十年三月十九日刻,原在河南汲縣。碑額高19厘米,寬10厘米;碑身高128厘米,寬74厘米。碑文見於碑額、碑陽、碑陰、碑側。東魏武定八年(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立《修太公呂望祠碑》,是《齊太公呂望表》續作,錄《齊太公呂望表》的前文,而略其頌詞。
該碑原立於太公泉。順治至乾隆五十年的百餘年間正值朝代更替,《齊太公呂望表》不得見,學者以為亡佚。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黃易(小松)於河南衛輝府署獲上段。原來因碑斷裂,明末知府周思宸載置府治賓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黃易又尋得下段。黃易將拓片贈送畢沅、錢大昕、武億等金石名家。嘉慶四年(1799年)秋,汲縣訓導李元滬請將碑置於縣學(孔廟學宮),並在碑石左上方隸書刻跋兩行,李震在碑石左下方楷書刻跋兩行。民國以後,《齊太公呂望表》歸縣圖書館收藏。抗日戰爭爆發後,縣圖書館遭到日本軍隊的嚴重破壞。此後,缺乏詳細記錄,《齊太公呂望表》又一次下落不明,遂成謎團,有待訪求。
傳世的《齊太公呂望表》拓本數量眾多,有明拓本、清拓本、民國拓本。今見明拓本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顧廣圻、瞿鏞、丁福保遞藏本,上海圖書館藏羅振玉、李國松遞藏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拓本等。明拓本碑文文字保存較完整,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拓本拓工尤精。清乾隆至民國間的《齊太公呂望表》拓本眾多,今拍賣會往往有拓本參與拍賣,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黃小松、朱文鈞遞藏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何昆玉、梁啓超遞藏本等為佳。除拓本,還有摹本,張德容《二銘艸堂金石聚》、魯迅《魯迅輯校石刻手稿》、柯昌泗《漢晉石刻略錄》摹本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齊太公呂望表》的價值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它所記錄的重要史實。第一,碑文記載呂望是汲縣人,與《呂氏春秋·首時》所記載吻合。清代以來,一些學者據此認為汲縣(衛輝市)是呂望出生地,東海之濱是呂望躲避商紂之亂的地點。第二,碑文記載舉世聞名的汲冢書出土在太康二年,與負責整理汲冢書的荀勖在《穆天子傳序》的記載一致,碑文的記載屬於當地出土文獻的實時記錄,糾正了《晉書·武帝紀》咸寧五年之訛誤。第三,呂望的年紀,碑文錄汲冢《紀年》記載周「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由於汲冢《紀年》已經亡佚,此條僅見《齊太公呂望表》記載,這與《尚書·顧命》記載不同,引發學者重新評估先秦兩漢文獻對於呂望年紀記載的真實性,對於研究西周初年的年代事跡很有價值。第四,碑文錄汲冢《周志》記載文王遇太公望事跡,學者探尋《周志》的性質,其與漢代傳世的《逸周書》、汲冢出土的《周書》之間的關係。
二是它卓越的書法藝術,被一些學者視為晉碑之冠,並且是漢晉隸書藝術中的佳品。自清代學者重視碑刻書法藝術後,清代、近人皆推崇《齊太公呂望表》書法。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贊其古雅,趙紹祖《金石續鈔》言其「猶有漢意」,馮雲鵬、馮雲鵷《金石索》譽其為「晉碑之冠」,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西晉分書有《太公望》《任城太守孫夫人》二碑,雖峻逸殊科,而皆曲折頓宕,姿致天成。」楊守敬《激素飛青閣評碑記》中稱此碑「古茂峭健之致」,比肩漢魏的書法藝術也當之無愧。又《學書邇言·評碑》和劉熙載《藝概·書概》中均稱其與《孫夫人碑》不分伯仲,尤為晉隸之最。而毛鳳枝《石刻書法源流考》又贊其與《孫夫人碑》皆別具風格,清雋瀟灑。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k4qbrxr.html
-----------------------------------------
姜太公故里古呂國地望考辯
2017-09-27 由 掌閱蔡州 發表于歷史
摘要:關於姜太公故里問題,學術界一直存有爭議,主要有河南衛輝說、山東日照說、河南南陽說、河南新蔡說、山西霍縣說、甘肅羌州說等10多種觀點。姜太公故里地望應在姜尚時代的古呂侯國。河南新蔡應為姜太公故里,河南衛輝應為姜太公故居,山東營邱應為姜太公封地,山東日照應為姜太公後裔居地。
關鍵詞:姜太公;古呂國;新蔡
姜太公,原名尚(本姓姜,稱「姜尚」;國名呂,稱「呂尚」);又名姜子牙(號「子牙」);又名飛熊(另號「飛熊」);又名藏丈人(早年曾為贅婿,《莊子》稱「藏丈人」);又名呂渭(因渭水垂釣,稱「呂渭」);又名「太公望」(歸姬昌後始稱「呂望、太公望」);又名師尚父(曾為周武王師,稱「師尚父」);又名呂涓、呂消(封齊後居涓水,稱「呂涓」,宋以後誤稱「呂消」);又名武成王、武聖(唐代設武廟,始稱「武成王」)。至於太公尚、太公、太公渭、呂太公望、齊太公、周望、姜望、師望、姜牙、姜老、姜牙、呂牙等諸般名號,皆從上述稱號演繹而出。由於年代久遠,文獻繁雜,關於「姜太公故里」的學術官司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打到現在,歷經兩千餘年,仍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實際上,學術界忽略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姜太公又姓「姜」又姓「呂」,說明姜太公來自姜姓的古呂國。只有通過對姜子牙時代的姜姓古呂國地望研究,才能找到解開姜太公故里問題的鑰匙。
一、學界關於姜太公故里的分歧
姜太公史跡散見於我國先秦諸多文獻,如《楚辭·離騷》「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等等。在中國歷史文獻中,首次提出姜太公故里者當推《呂氏春秋》。《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之《首時》篇云:「太公望,東夷之士也」。約略150年後,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卻云:「太公望者呂尚,東海上人也」。一個是「東夷之士」,一個是「東海上人」,由此可見,秦漢之際,姜太公故里問題就已經出現了學術爭議。時至今日,主要有河南衛輝說、山東日照說、河南南陽說、河南新蔡說、山西霍縣說、甘肅羌州說等10多種觀點。
「河南衛輝說」始於東漢,學者高誘注《淮南子·汜論訓》「太公之鼓刀」條下,第一次明確指出姜太公為「河內汲縣人」[1],這是我國歷史文獻中首次關於「姜太公故里」確切地望的記載。「汲縣」即當今河南衛輝市,高誘之論,應來源於東漢順帝時期汲縣令崔瑗所作的《太公廟碑》,該碑有言「太公望者,河內汲縣人也」[2]。西晉太康十年(289年),汲縣又有汲縣令盧無忌所作《齊太公呂望表》碑;東魏武定八年(550年),汲縣又出汲郡太守穆子容所作「修太公呂望祠碑」(即《東魏修太公祠碑》)。崔瑗所作太公廟碑、盧無忌所作《齊太公呂望表》碑、穆子容所作「修太公呂望祠碑」合稱「古汲三碑」。「古汲三碑」均明確姜太公為「河內汲縣人」。唐宋以降,歷代呂氏宗譜基本上認定呂氏遠祖姜太公故里為河南汲縣。至此,姜太公故里問題似乎已經坐實河南汲縣(今河南衛輝)。
「山東日照說」始於《孟子》。《孟子·盡心上》云:「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3],司馬遷《史記》雲姜太公為「東海上人」,西晉學者張華所著《博物志》則明確姜太公為海曲縣「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誌》也認為「漢海曲縣……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漢代海曲縣即當今山東日照市。「山東日照說」佐證史料似乎也很充分。
「河南南陽說」始於北魏酈道元,其《水經注·滍水》記載:「梅溪又經宛西呂城東。《史記》曰:呂尚先祖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際,受封於呂,故因氏為呂尚也」[4]。近代學者傅斯年1930年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上發表《姜原》和《大東小東說》,根據《史記·齊太公世家》「先祖嘗為四岳」、《國語·周語下》「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申、呂雖衰,齊、許猶在」等史料,推斷姜太公古呂國地望在河南南陽。
「山西霍縣說」主要是當代學者王玉哲、徐少華等人提出的觀點。如王玉哲先生認為:早期的姜姓古呂國「源於山西霍太山一帶」[5];徐少華先人認為:「作為太岳之裔的呂族,長期以來,一直活動在以太岳為中心的山西的西南部」[6]。
「甘肅羌州說」主要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北學者提出的觀點,如孫作雲先生在其《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一書中認為,「姜太公是渭水上游的羌族部落長」[7]。
除上述主要觀點外,「姜太公故里」尚有河南新蔡說、河南許昌說、河南淇縣說、安徽臨泉說、山東安邱說、山東萊地說、山東即墨說、陝西寶雞說、陝西華縣說、河北冀州說、山西石樓說等等
二、雜說質疑
1.河南汲縣是姜太公「故居」而非「故里」
目前,姜太公故里「河南衛輝說」影響最大,但仔細考察史料則疑點多多。首先,最早的史料只能證明汲縣是姜太公的「故居」而不是「故里」。如上所述,最早提出姜太公故里汲縣說的文獻是東漢時期的高誘,而高誘的結論直接來自於東漢順帝時期汲縣令崔瑗所立的「太公廟」,廟碑之文,不可得見,所幸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清水》裡有一略記,注云:
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於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太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於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壇祀,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雲太公之故居也。
上述文字,一處提到是「舊居」,一處提到是「故居」,說明杜宣、崔瑗、王喜、鄭篤、邠勤諸人當年認定「姜太公為汲人」的依據是姜太公的「舊居」和「故居」。姜太公史跡遍布今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舊居、故居」之處應該很多,「故居」畢竟不同於「故里」,「舊居、故居」具有多元性,而「故里」則具有唯一性,不能因為崔瑗為姜太公建廟立碑時間最早就認定「姜太公故里」一定為汲縣。
其次,酈道元本人對「姜太公故里汲縣說」持懷疑態度。酈道元在《水經注·滍水》內著意說明:「又案,新蔡縣有大呂、小呂亭,而未知所是也」[8]。說明酈道元對姜太公故里到底是汲縣還是新蔡存有疑問。
第三,在古代典籍中,汲縣境內從未出現「呂亭」的記載。廟、碑可以隨便修建,但「亭」是古人最為看重的「地標性」古蹟,說明「姜姓的古呂國」根本不在河南汲縣境內。
第四,持「河南衛輝說」者往往以古本《竹書紀年》(即《汲冢書》)作為證據,事實上,西晉太康年間出土的古本《竹書紀年》並沒有「姜太公為汲縣人」之內容,《汲冢書》涉及姜太公的僅僅有9個字:「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9]。一則,《竹書紀年》在汲縣被發現,不能說明姜太公就是汲縣人;二則,《竹書紀年》只記載姜太公「卒年」時間,沒有姜太公「故里」甚至「故居」的任何文字記載。
最後,「古汲三碑」有當地官員為本地爭奪名人之嫌。最早提議為姜太公建廟立碑者為會稽太守杜宣,而杜宣本人為汲縣人;最早的「太公廟碑」為東漢汲縣令崔瑗所建,「《齊太公呂望表》碑」為西晉汲縣令盧無忌所建,「修太公呂望祠碑」為東魏汲郡太守穆子容所建,都是汲縣本地最高官員,廟堂文飾,古今皆然。
2.山東日照是姜太公的「封地」而非「故里」
孟軻《孟子》所云:「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只能說明姜太公為逃避商紂王的迫害而跑到東海之濱,恰巧說明姜太公原本不是「東海之濱」人;司馬遷《史記》雲姜太公為「東海上人」,應該主要依據《孟子》之說。西晉張華所著《博物志》明確姜太公為海曲縣「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南朝梁時期,學者劉昭注《後漢書·郡國志》時,引用《博物志》所說,但把文字篡改為「太公望所出,今有東呂鄉」[10]。考察《左傳》等先秦文獻,當時山東之境,只有「莒國」而從未有「呂國」,且歷史上的「莒國」與「呂國」是並存於世的,說明「莒國」是莒國、「呂國」是呂國,二者無涉。考察《通志·氏族略》,莒國是西周武王時期始分封的一個子爵諸侯國,「嬴姓,少昊之後」,與「姜姓,炎帝之後」的古呂國分明就是兩個不同的諸侯國。
西周建立後,姜太公以異姓諸侯首封於齊,以夾輔王室。當今山東日照、臨淄等地自然有不少姜太公及其後人遺蹟,因此,把山東日照等地定為「姜太公封地」比較合乎史實。
3.河南南陽是「西周后呂」而非「西周前呂」
《史記》等秦漢文獻很多都提到「宛城申、呂」,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在當今的南陽地區確實存在申國、呂國。故徐廣、杜預註解《史記》時都認為「呂在南陽宛城西」。然而,《國語·鄭語》卻講的很明白:「史伯曰:當成周時,南有申、呂」。《春秋外傳》也載:「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姜姓矣」。兩則史料都說明,到西周第二代國君周平王營建東都洛邑時,才出現南陽呂國。實際上,南陽呂國在周穆王滿時(呂國國君入朝為司寇主持制訂《呂刑》)才顯名於世。姜太公是商末周初的歷史人物,其出生地望當在商代末年的古呂國,新蔡古呂國至少早於南陽呂國數百年,故姜太公故里不能定位在河南南陽。
4.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雜說皆過於牽強
「河北冀州說」主要旁證史料是東漢時期的《列仙傳》,該傳云:「呂尚者,冀州人也。生而內智,預見存亡。避紂之亂,隱於遼東四十年」。《列仙傳》主要講神仙故事,且把姜太公史跡又隨便移植於「遼東」,實不足為憑。
《呂氏春秋》說姜太公是「東夷之士」,《史記》說姜太公是「東海上人」,儘管他們講的都很模糊,但大致圈定一個地理位置,即姜太公來自於「河東」、「河內」,即當今的河南、山東一帶,故而,姜太公故里陝西華縣說、山西霍縣說、山西石樓說、甘肅羌州說皆可排除在外。
、姜太公時代的古呂國應在當今的河南新蔡
梳理姜太公故里問題,必須從「姜太公時代的古呂國」地望著手。姜太公以前的古呂國或姜太公以後的「呂國」均不是姜太公的故里之地。
1.中國古代所有歷史文獻把「大呂亭」的地望皆定位在河南新蔡
追尋先秦原始地望,「亭」是一個重要線索;尋找姜姓的古呂國,首先應在古代文獻中搜尋「呂亭」。「呂亭」最早文獻見載於《後漢書》,東漢以降古籍又有「呂亭」「大呂亭」「小呂亭」之分。「大呂亭」不同於「呂亭」,「大」者,太也,「大呂亭」就是最早的呂亭,即所謂的「故呂侯國」。中國古代所有歷史文獻有關「大呂亭」的記載均在河南新蔡,部分如下表:
2.中國古代所有歷史文獻把「古呂國」、「故呂國」皆定位在河南新蔡
不論是「古呂國」還是「故呂國」,言外之意,就是最早的呂國地望。中國古代所有歷史文獻有關「古呂國」、「故呂國」、「故呂侯國」的記載均在河南新蔡,部分如下表:
3.「姜姓古呂國」的地域方位應在河南南部
《國語·周語下》云:「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豐民也」。《國語》所說的這位歷史人物就是舜禹時代的伯夷,伯夷因輔助大禹治水土有功,封「呂侯」,又因是炎帝後裔,襲「姜」姓。《說文解字》曰:「呂:脊骨也,,象形,惜太岳為禹心膂之臣,故封呂侯」,其義與《國語》之解相同;呂國圖騰為,上為「鳥」,是炎帝氏族「太陽神」圖騰的典型標誌;下為「宮殿」,意為伯夷職掌「宮中禮儀祭祀」,與《尚書·舜典》伯夷之職「秩宗」相一致;三代之際,以「太陽神」為圖騰崇拜的炎帝部落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淮河流域,新蔡正好在淮河邊上;夏、商之際,呂侯國應為一個勢力較為強大的方國,甲骨卜辭中有「呂受年」(即占卜祈禱呂國風調雨順);《逸周書·世浮解》有:「呂他命伐越戲方,壬申,荒,新至,告以馘俘」。「呂他」是商末呂國一將領,「越戲方」不論是三個諸侯國還是一個諸侯國,但地域在我國東南方無疑;《孟子》曰:「大禹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意思是說:大禹時代曾治理過汝河與漢水。古汝河發源於洛陽嵩縣,向東再向南流,途徑新蔡,在新蔡南部與淮河交匯,通過淮河流域與長江流域貫通,是古代最重要的南北水上大通道,新蔡正處在汝河之濱,極有可能是伯夷協助大禹治理過汝河;呂國之封設,主要是防範南方的苗夷內侵。從當時國內政治、軍事背景來看,炎、黃二帝聯合,在河北涿鹿打敗了蚩尤(三苗、九黎族首領)之後,苗、黎族雖然退居到江淮流域,但仍經常向北方騷擾,與中原華夏民族不斷發生戰爭,史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11]。遠古所謂「中國」,南方疆界至淮河,而新蔡正好處在汝河與淮河的關津渡口。種種跡象表明,古呂國在商都的南邊,而新蔡正好在商都南邊的淮河沿岸。
4.古代諸多歷史文獻明確古呂國的地望在新蔡
從我國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新蔡說」所依據的文獻十分豐富,記載翔實,可信度高。除《後漢書·郡國志》所載「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以外,《諸山記》《水經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郡縣誌》《竹書紀年·西周地形都邑圖》《太平寰宇記》《通典》《路史·國名記》《輿地廣記》《通志》《資治綱鑑補》《讀史方輿紀要》《大清一統志》《河南通志》《續河南通志》、嘉慶年《重修汝寧府志》《春秋左氏傳地名補》等均載明古呂國在河南新蔡。如此之多的文獻記載,不是偶然的。特別是宋代歐陽修等人撰修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最為詳實:
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岳,為諸侯伯,號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賜姓曰呂,封為呂侯。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是也。歷夏、商,世有國土,至周穆王,呂侯入為司寇,宣王世改「呂」為「甫」,春秋時為強國所並,其地後為蔡平侯所居。呂侯枝庶子孫,當商、周之際,或為庶人。呂尚,字子牙,號太公望,封於齊。[12]
這段僅有百餘字的短文,不僅明確提出新蔡是呂侯伯夷的封國,也說明呂尚是伯夷的後裔,且高度概括了呂侯先祖及其呂侯國的全部歷史,言之鑿鑿,無可質疑。還有宋代的鄭樵《通志》卷二十六亦載:
呂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後也。虞夏之際受封為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於呂,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歷夏商不墜。至周穆王呂侯入為司寇,或言宣王時改呂為甫。然呂、甫相近,未必改也,故有甫氏出焉。呂望相武王,呂姜為衛莊公妃,其時呂國猶存故也。呂望封齊之後,本國微弱,為宋所並。[13]
歐陽修、鄭樵都是宋代著名的史學大家,歐陽修還是當時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曾先後知潁州(今安徽阜陽)、蔡州(今河南汝南),歐陽修之子歐陽斐後來也知蔡州。阜陽與新蔡相鄰,新蔡在當時就屬於蔡州管轄範圍,歐陽修對這裡的情況較為熟悉。鄭樵是宋代一位治學十分嚴謹的大史學家,《通志》在史學史上有著很高的盛譽。所以,他們的記載可信度高,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5.當今河南新蔡有諸多呂國遺蹟
從新蔡古呂國的方位來看,地域南北約100里,今臨泉縣西北部的鮦城、姜寨、瓦店三鎮均屬古呂國範圍,東西約120里,今安徽臨泉西南部的呂寨、艾亭、土坡等鄉鎮,亦屬古呂國疆界。古呂國屬於「侯國」,這種版圖規模,正合於古代諸侯五爵分封制「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的規定。呂都位於今新蔡縣城古呂鎮。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都於此,為別舊都(上蔡),改稱新蔡。秦時置縣,東魏武定七年(549年)至北齊天寶六年(555年)為蔡州的第一個建治地(後來移治汝南),故新蔡別稱「古呂蔡州」。一方面,從目前所知新蔡最早的歷史文獻(嘉慶年《重修汝寧府志》)來看,明清之際,新蔡縣有呂亭書院、大呂書院(《重修汝寧府志·書院》),書院內供奉人物正是「伯彝」,即伯夷,修史者避諱用語)、呂歷壇(《重修汝寧府志·輿地》)、古呂國城(《重修汝寧府志·城池》)、尚家溝(《重修汝寧府志·水利》)、《大呂書院碑記》(《重修汝寧府志·藝文》)等與古呂國古蹟;另一方面,從當今新蔡縣境內諸多地名來看,也與「呂」、「姜」、「周」有關,如當今新蔡縣城為古呂鎮,鎮內有大呂中學;新蔡城西有呂湖、呂溝、呂崗、呂塘坡、呂莊、大呂莊,城西南有閭河、呂台、姜廟;城東有呂寨、呂溝橋、呂家橋、姜東村;城北有呂莊、周莊、東周莊、齊寨村、尚莊村等。新蔡縣境內村名很特別,直接冠名「呂莊」者有3個,直接冠名「周莊」者有4個,而「北周莊」、「南周莊」等不同的「周莊」有十幾個。
6.當代考古發掘文物佐證古呂國在河南新蔡
據1994年《新蔡縣誌·文物古蹟》載:
大呂亭:位於縣城東北1.5公里的洪河北岸……1984年文物普查時探孔2.5米,下有灰陶片發現,屬新石器時代夏文化遺址。
人祖廟冢:位於縣城北4公里……地表散布陶片、殘器等遺物頗多,鑑定為商周早期文化遺址。
周冢:位於縣城西北5公里處的洪河南岸……1955年8月考古學家裴文中來此考察,鑑定為商周文化遺址。
呂侯墓:古呂國Х侯之墓,位於城外東北隅,20世紀50年代墓跡尚存,高5米餘,占地約600平方米,後被縣石油公司夷平建為油庫。[14]
「姜尚故里」石碑:1958年,新蔡縣城北約30里的姜寨鎮(今屬安徽臨泉縣)曾出土「姜尚故里」石碑。當地農民在整挖涎河時,挖一巨型石碑,上刻「姜尚故里」四個大字。「此碑當時運至(臨泉)縣政府保存,現在許多健在人都見過此碑,後來經過『文革』等運動,此碑不知去向。據專家分析鑑定,從『姜尚故里』四字的形體結構看,大致可確定是漢代碑刻」[15]。
7.民間傳說旁證古呂國在新蔡
在河南新蔡,民間除廣泛流傳「姜子牙賣面」、「姜子牙入贅山東馬家」、「姜太公保周八百年」、「姜子牙封神」諸多傳奇外,還一直流傳有伯夷鑿「天下第一井」的故事:
傳說大禹時代,大臣伯夷因治理洪河有功被禹封為呂侯。伯夷來呂國後,發現當時人們一直飲用河湖的渾水,經常有人生病死去,特別是遭遇大旱之年,人們飲水更加困難。伯夷於是帶領國人在呂侯國的都城(現在的新蔡縣古呂鎮)西城門內側開始「鑿井」。當人們向地下挖到3丈多深時,清澈的泉水涌了出來,從此,新蔡人開始飲用甘甜的井水。伯夷鑿的井是土井,井口只有四五尺寬,人們提水時不小心會掉到井內,伯夷又派人運來兩塊大青石板,並找來石匠在兩塊青石上鑿出 3個直徑各二尺的圓孔,然後把兩塊青石放在井口上。他還在井的西側栽了一棵皂角樹,在南側植了一棵柏樹,並在井台四角各放置一隻石鼓,供打水的人臨時休息。伯夷又在西城門洞南牆上砌一神龕,塑了一尊土地神像,城門打開時將井和神像掩於門後,只有在關閉城門時才能看見井和神像。故歷史上傳說「西城門有一狼牙樹,狼牙樹旁有一柏二石三眼井,懷裡抱著四隻鼓,背後靠著土神住,關門看得見,開門看不著」。[16]
8.姜太公前半生史跡用「新蔡說」解釋更合乎史實
眾所周知,春秋以前,黃河沒有固定河道,每逢夏季,河水衝出孟津,整個中原成為水鄉澤國。源於洛陽嵩縣的汝河首當其衝,故新蔡周邊地區的地名大多與「水」有關:「呂」,本身來源於伯夷治水;「蔡」,《說文解字》雲「龜」;「江」(今正陽縣南部),《說文解字》雲「水之公共地也」(即汝河與淮河交匯之地);「汝南」,來源於古汝河;「沈」(今平輿縣北部),來源於古瀋水。新蔡地處汝河與淮河交匯之區,這裡的早期先民自然是以捕魚為生的「東夷之人」和「舟人」,這就能很合理地解釋《呂氏春秋》為什麼稱姜太公為「東夷之人」、《韓詩外傳》為什麼說文王「舉太公於舟人」的學術問題。姜太公前半生的活動軌跡:為庶人→少為人婿→齊之逐夫→負販於朝歌(商販)→汲縣鼓刀(屠夫)→孟津讎不庸(開飯館)→渭水垂釣。姜太公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早年家貧,遠走齊地為「贅婿」,後被女家「逐走」,先後至朝歌為商販、至汲縣為屠夫、至孟津開飯館,前半生顛沛流離。隨著年歲漸高,「聞西伯贍養老」(《孟子·盡心上》),遂至西周渭水,仍以東夷舟人慣有的捕魚生活方式餬口,逢姬昌巡視民間,得而用之。
9.姜太公與周文王的關係用「新蔡說」解釋更合乎邏輯
《左傳·襄公十四年》有段不為人注意的重要史料:「昔伯舅太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太師,以表東海。王室之不壞,繄伯舅是賴」[17]。該史料說明姜太公與周文王之間具有「伯舅」姻親關係,原來,姬昌之母「太任」為摯國首領之次女,古摯國位於今河南省平輿縣南部,正好與古呂國相鄰,都城之間距離不過30里。「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不過是後世的傳奇,真實的歷史應該是:姜尚前半生在殷商朝歌等地來回奔波,苦於生計,對商朝的腐敗頹廢以及東方諸侯不滿商紂王殘暴統治等社會狀況十分熟悉,就「不滿殷商統治並推翻殷商政權」而言,二者有共同的志向與抱負;姜尚是姬昌「娘舅」家的來客,這是姬昌「見而用之」的重要原因之一。歷史機緣加上姻親關係使兩位歷史偉人走到了一起,並最終成就了「弔民伐罪、剪商興周」的歷史偉業。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姜太公來自於姜尚時代的古呂國,該諸侯國在河南新蔡,河南新蔡是姜尚的「故里」,河南衛輝、淇縣、孟津等地是姜尚的「故居」,山東營邱是姜太公的「封地」,山東日照、臨淄等地是姜太公後裔的「居地」。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lx3lyng.html


東魏《修太公祠碑》、西晉《齊太公呂望表》|書畫印
2017-12-24 由 書畫印 發表于文化
東魏《修太公祠碑》
東魏《修太公祠碑》(又名穆子容碑),正書,23行,行42字,魏武定八年立,碑在河南汲縣太公廟內,今仍在汲縣。
西晉《齊太公呂望表》
西晉《齊太公呂望表》又稱《呂望表》,西晉太康十年(289)三月十九日刻。碑陽20行,每行30字,有豎行界格,碑陰21行,字有漫漶,碑額隸書「齊太公呂望表」。此刻石原在河南汲縣太公廟,明萬曆年石失,黃易於乾隆51年獲上段於河南衛輝府署,乾隆56年又出下段,現存河南汲縣顯學。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r85xzzx.html

0 - 2022-02-10T191019.408


周代齊國還有一位齊太公,卻不是姜子牙
第二位齊太公
田和。和字的基本含義就是相安協調,可是這位齊太公的一生,一點都不和諧安穩搭不上邊。
篡位過程
公元前405年,田和接班父親田白擔任齊國國相。田和經歷了姜齊最後的兩位國君,齊宣公和齊康公。他耐心等待了十多年,終於等到了機會出手了。公元前391年,田和把「荒淫嗜酒,不勤於政」的齊康公遷到海濱,只給一座城做食邑。
公元前390年,田和與魏文侯、楚人、衛人在濁澤(今河南長社縣境內)開會展開外交,請求諸國承認他為諸侯。篡位先驅成功者魏文侯,甚至答應到周安王和其他諸侯國那裡,去替田和請求正式的諸侯地位。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終於在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被周王室立為齊侯,正式成了齊國合法的統治者。兩年之後,夙願得到滿足的齊太公去世。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姜齊的末代國君齊康公,在缺衣少食的惡劣條件下,比田和還多活了好幾年。
諡號
克啟行祀曰太,田氏齊國的祭祀由此從田和開始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av4ejmn.html


《史記·齊太公世家》:《齊太公世家》出自司馬遷《史記》卷三十二、世家第二 -百科知識中文網


史記   卷三十二 ‧ 齊太公世家第二
【正義】括地志云:「天齊池在青州臨淄縣東南十五里。封禪書云『齊之所以為齊者,以天齊』。」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集解】呂氏春秋曰:「東夷之土。」【索隱】譙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後,掌四岳有功,封之於呂,子孫從其封姓,尚其後也。」按:後文王得之渭濵,云「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號太公望。蓋牙是字,尚是其名,後武王號為師尚父也。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集解】徐廣曰:「呂在南陽宛縣西。」或封於申,【索隱】地理志申在南陽宛縣,申伯國也。呂亦在宛縣之西也。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索隱】譙周曰:「呂望嘗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以漁釣奸周西伯。【正義】奸音干。括地志云:「茲泉水源出岐州岐山縣西南凡谷。呂氏春秋云『太公釣於茲泉,遇文王』。酈元云『磻磎中有泉,謂之茲泉。泉水潭積,自成淵渚,即太公釣處,今人謂之凡谷。石壁深高,幽篁邃密,林澤秀阻,人跡罕及。東南隅有石室,蓋太公所居也。水次有磻石可釣處,即太公垂釣之所。其投竿跪餌,兩膝遺跡猶存,是有磻磎之稱也。其水清泠神異,北流十二里注于渭』。說苑云『呂望年七十釣于渭渚,三日三夜魚無食者,望即忿,脫其衣冠。上有農人者,古之異人,謂望曰:「子姑復釣,必細其綸,芳其餌,徐徐而投,無令魚駭。」望如其言,初下得鮒,次得鯉。刺魚腹得書,書文曰「呂望封於齊」。望知其異』。」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集解】徐廣曰:「勑知反。」餘本亦作「螭」字。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或曰,呂尚處士,隱海濵。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徃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
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脩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正義】六韜云:「武王問太公曰:『律之音聲,可以知三軍之消息乎?』太公曰:『深哉王之問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宮、商、角、徵、羽,此其正聲也,萬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可以知敵。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勝攻之。其法,以天清靜無陰雲風雨,夜半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九百步,偏持律管橫耳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微。角管聲應,當以白虎;徵管聲應,當以玄武;商管聲應,當以句陳;五管盡不應,無有商聲,當以青龍:此五行之府,佐勝之徵,陰敗之機也。』」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須、【索隱】按:郡國志在東郡廩丘縣北,今曰顧城。密須,姞姓,在河南密縣東,故密城是也。與安定姬姓密國別也。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脩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集解】劉向別錄曰:「師之,尚之,父之,故曰師尚父。父亦男子之美號也。」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蒼兕蒼兕,【索隱】亦有本作「蒼雉」。按:馬融曰「蒼兕,主舟楫官名」。又王充曰「蒼兕者,水獸,九頭」。今誓衆,令急濟,故言蒼兕以懼之。然此文上下並今文泰誓也。總爾衆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羣公盡懼,唯太公彊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集解】徐廣曰:「一作『三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紂反走,登鹿臺,遂追斬紂。明日,武王立于社,羣公奉明水,【索隱】周本紀毛叔鄭奉明水也。衞康叔封布采席,【索隱】周本紀衞康叔封布茲。茲是席,故此亦云采席也。師尚父牽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臺之錢,發鉅橋之粟,以振貧民。封比干墓,釋箕子囚。遷九鼎,脩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正義】括地志云:「營丘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東就國,道宿行遅。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犂明至國。【索隱】犂音里奚反。犂猶比也。一云犂猶遅也。萊侯來伐,與之争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争國。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正義】孔安國云:「淮浦之夷,徐州之戎。」乃使召康公【集解】服虔曰召公奭。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集解】服虔曰:「是皆太公始受封土地疆境所至也。」【索隱】舊說穆陵在會稽,非也。按:今淮南有故穆陵門,是楚之境。無棣在遼西孤竹。服虔以為太公受封境界所至,不然也,蓋言其征伐所至之域也。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集解】杜預曰:「五等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討其罪也。」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集解】禮記曰:「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鄭玄曰:「太公受封,留為太師,死葬於周。五世之後乃葬齊。」皇覽曰:「呂尚冢在臨菑縣城南,去縣十里。」。子丁公呂伋立。【集解】徐廣曰:「一作『及』。」 【正義】謚法述義不克曰丁。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索隱】系本作「庮公慈母」。譙周亦曰「祭公慈母」也。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索隱】系本作「不臣」。譙周亦作「不辰」。宋忠曰:「哀公荒淫田游,國史作還詩以刺之也。」
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集解】徐廣曰周夷王。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正義】謚法彌年壽考曰胡。胡公徙都薄姑,【正義】括地志云:「薄姑城在青州博昌縣東北六十里。」而當周夷王之時。
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與其黨率營丘人襲攻殺胡公而自立,【索隱】宋忠曰:「其黨周馬繻人將胡公於貝水殺之,而山自立也。」是為獻公。獻公元年,盡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臨菑。
九年,獻公卒,子武公壽立。武公九年,周厲王出奔,居彘。【正義】直厲反。括地志云:「晉州霍邑縣也。」鄭玄云:「霍山在彘,本秦時霍伯國。」十年,王室亂,大臣行政,號曰「共和」。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
二十六年,武公卒,子厲公無忌立。厲公暴虐,故胡公子復入齊,齊人欲立之,乃與攻殺厲公。胡公子亦戰死。齊人乃立厲公子赤為君,是為文公,而誅殺厲公者七十人。
文公十二年卒,子成公脫【索隱】系本及譙周皆作「說」。立。成公九年卒,子莊公購立。
莊公二十四年,犬戎殺幽王,周東徙雒。秦始列為諸侯。五十六年,晉弒其君昭侯。
六十四年,莊公卒,子釐公祿甫立。
釐公九年,魯隱公初立。十九年,魯桓公弒其兄隱公而自立為君。
二十五年,北戎伐齊。鄭使太子忽來救齊,齊欲妻之。忽曰:「鄭小齊大,非我敵。」遂辭之。
三十二年,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曰公孫無知,釐公愛之,令其秩服奉養比太子。
三十三年,釐公卒,太子諸兒立,是為襄公。
襄公元年,始為太子時,嘗與無知鬬,及立,絀無知秩服,無知怨。
四年,魯桓公與夫人如齊。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復通焉。魯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齊襄公。齊襄公與魯君飲,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拉殺魯桓公,【集解】公羊傳曰:「搚幹而殺之。」何休曰:「搚,折聲也。」【正義】拉音力合反。桓公下車則死矣。魯人以為讓,【索隱】讓猶責也。而齊襄公殺彭生以謝魯。
八年,伐紀,紀遷去其邑。【集解】徐廣曰:「年表云去其都邑。」【索隱】按:春秋莊四年「紀侯大去其國」,左傳云「違齊難」是也。
十二年,初,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集解】賈逵曰:「連稱、管至父皆齊大夫。」杜預曰:「臨淄縣西有地名葵丘。」【索隱】杜預曰「臨淄西有地名葵丘」。又桓三十五年會諸侯於葵丘,當魯僖公九年,杜預曰「陳留外黃縣東有葵丘」。不同者,蓋葵丘有兩處,杜意以戍葵丘當不遠出齊境,故引臨淄縣西之葵丘。若三十五年會諸侯於葵丘,杜氏又以不合在本國,故引外黃東葵丘為注,所以不同爾。瓜時而徃,及瓜而代。【集解】服虔曰:「瓜時,七月。及瓜謂後年瓜時。」徃戍一歲,卒瓜時而公弗為發代。或為請代,公弗許。故此二人怒,因公孫無知謀作亂。連稱有從妹在公宮,無寵,【集解】服虔曰:「為妾在宮也。」使之間襄公,【集解】王肅曰:「候公之閒隙。」曰「事成以女為無知夫人」。冬十二月,襄公游姑棼,【集解】賈逵曰:「齊地也。」 【正義】音扶云反。遂獵沛丘。【集解】杜預曰:「樂安博昌縣南有地名貝丘。」【索隱】左傳作「貝丘」也。【正義】左傳云「齊襄公田于貝丘,墜車傷足」,即此也。見彘,從者曰「彭生」。【集解】服虔曰:「公見彘,從者乃見彭生,鬼改形為豕也。」公怒,射之,彘人立而啼。公懼,墜車傷足,失屨。反而鞭主屨者茀【正義】非佛反,下同。茀,主履者也。三百。茀出宮。而無知、連稱、管至父等聞公傷,乃遂率其衆襲宮。逢主屨茀,茀曰:「且無入驚宮,驚宮未易入也。」無知弗信,茀示之創,【正義】音瘡。乃信之。待宮外,令茀先入。茀先入,即匿襄公戶間。良久,無知等恐,遂入宮。茀反與宮中及公之幸臣攻無知等,不勝,皆死。無知入宮,求公不得。或見人足於戶間,發視,乃襄公,遂弒之,而無知自立為齊君。
桓公元年春,齊君無知游於雍林。【集解】賈逵曰:「渠丘大夫也。」【索隱】亦有本作「雍廩」。賈逵曰「渠丘大夫」。左傳云「雍廩殺無知」,杜預曰「雍廩,齊大夫」。此云「游雍林,雍林人嘗有怨無知,遂襲殺之」,蓋以雍林為邑名,其地有人殺無知。賈言「渠丘大夫」者,渠丘邑名,雍林為渠丘大夫也。雍林人嘗有怨無知,及其徃游,雍林人襲殺無知,告齊大夫曰:「無知弒襄公自立,臣謹行誅。唯大夫更立公子之當立者,唯命是聽。」
初,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羣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其母魯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鮑叔傅之。小白母,衞女也,有寵於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集解】賈逵曰:「齊正卿高敬仲也。」【正義】傒音奚。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於莒。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鈎。小白佯死,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遅,六日至齊,則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為桓公。
桓公之中鉤,佯死以誤管仲,已而載溫車中馳行,亦有高、國內應,故得先入立,發兵距魯。秋,與魯戰于乾時,【集解】杜預曰:「乾時,齊地也。時水在樂安界,岐流,旱則涸竭,故曰乾時。」魯兵敗走,齊兵掩絕魯歸道。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讎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于笙瀆。【集解】賈逵曰:「魯地句瀆也。」【索隱】賈逵云「魯地句瀆」。又按:鄒誕生本作「莘瀆」,莘笙聲相近。笙如字,瀆音豆。論語作「溝瀆」,蓋後代聲轉而字異,故諸文不同也。召忽自殺,管仲請囚。桓公之立,發兵攻魯,心欲殺管仲。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從之。乃詳為召管仲欲甘心,實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請徃。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脫桎梏,【集解】賈逵曰:「堂阜,魯北境。」杜預曰:「堂阜,齊地。東莞蒙陰縣西北有夷吾亭,或曰鮑叔解夷吾縛於此,因以為名也。」齋祓而見桓公。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
桓公旣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集解】徐廣曰:「或作『崩』也。」高傒脩齊國政,連五家之兵,國語曰:「管子制國五家為軌,十軌為里,四里為連,十連為鄉,以為軍令。」設輕重魚鹽之利,【索隱】按:管子有理人輕重之法七篇。輕重謂錢也。又有捕魚、煮鹽法也。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
二年,伐滅郯,【集解】徐廣曰:「一作『譚』。」 【索隱】據春秋,魯莊十年「齊師滅譚」是也。杜預曰「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然此郯乃東海郯縣,蓋亦不當作「譚」字也。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時,過郯,郯無禮,故伐之。
五年,伐魯,魯將師敗。魯莊公請獻遂邑以平,【集解】杜預曰:「遂在濟北蛇丘縣東北。」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集解】杜預曰:「此柯今濟北東阿,齊之阿邑,猶祝柯今為祝阿。」魯將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集解】何休曰:「土基三尺,階三等,曰壇。會必有壇者,為升降揖讓,稱先君以相接也。」曰:「反魯之侵地!」桓公許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沬。管仲曰:「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集解】徐廣曰:「一云已許之而背信殺劫也。」愈一小快耳,而弃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於是遂與曹沬三敗所亡地於魯。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集解】杜預曰:「甄,衞地,今東郡甄城也。」而桓公於是始霸焉。
十四年,陳厲公子完,【正義】音桓。號敬仲,來奔齊。齊桓公欲以為卿,讓;於是以為工正。【集解】賈逵曰:「掌百工。」田成子常之祖也。
二十三年,山戎伐燕,【集解】服虔曰:「山戎,北狄,蓋今鮮卑也。」何休曰:「山戎者,戎中之別名也。」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還。燕莊公遂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脩召公之政,納貢于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
二十七年,魯湣公母曰哀姜,桓公女弟也。哀姜淫於魯公子慶父,慶父弒湣公,哀姜欲立慶父,魯人更立釐公。【集解】徐廣曰:「史記『僖』字皆作『釐』。」桓公召哀姜,殺之。
二十八年,衞文公有狄亂,告急於齊。齊率諸侯城楚丘【集解】賈逵曰:「衞地也。」【索隱】杜預曰:「不言城衞,衞未遷。」楚丘在濟陰城武縣南,即今之衞南縣。而立衞君。
二十九年,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舡中。蔡姬習水,蕩公,【集解】賈逵曰:「蕩,搖也。」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徃伐。
三十年春,齊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集解】服虔曰:「民逃其上曰潰也。」遂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征之,以夾輔周室。』【集解】左傳曰:「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也。」賜我先君履,【集解】杜預曰:「所踐履之界。」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集解】賈逵曰:「包茅,菁茅包匭之也,以供祭祀。」杜預曰:「尚書『包匭菁茅』,茅之為異未審。」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復,是以來問。」【集解】服虔曰:「周昭王南廵狩,涉漢未濟,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諱之,不以赴,諸侯不知其故,故桓公以為辭責問楚也。」【索隱】宋衷云:「昭王南伐楚,辛由靡為右,涉漢中流而隕,由靡逐王,遂卒不復,周乃侯其後于西翟。」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濵。」【集解】杜預曰:「昭王時漢非楚境,故不受罪。」齊師進次于陘。【集解】杜預曰:「陘,楚地,潁川召陵縣南有陘亭。」左傳曰:「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夏,楚王使屈完將兵扞齊,齊師退次召陵。【集解】杜預曰:「召陵,潁川縣。」桓公矜屈完以其衆。屈完曰:「君以道則可;若不,則楚方城以為城,【集解】服虔曰:「方城山在漢南。」韋昭曰:「方城,楚北之阨塞。」杜預曰「方城山在南陽葉縣南」是也。【索隱】按:地理志葉縣南有長城,號曰方城,則杜預、韋昭說為得,而服氏云在漢南,未知有何憑據。江、漢以為溝,君安能進乎?」乃與屈完盟而去。過陳,陳袁濤塗詐齊,令出東方,覺。秋,齊伐陳。【集解】左傳曰:「討不忠也。」是歲,晉殺太子申生。
三十五年夏,會諸侯于葵丘。【集解】杜預曰:「陳留外黃縣東有葵丘也。」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集解】賈逵曰:「大路,諸侯朝服之車,謂之金路。」命無拜。桓公欲許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集解】韋昭曰:「下堂拜賜也。」秋,復會諸侯於葵丘,益有驕色。周使宰孔會。諸侯頗有叛者。【集解】公羊傳曰:「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晉侯病,後,遇宰孔。宰孔曰:「齊侯驕矣,弟無行。」從之。是歲,晉獻公卒,里克殺奚齊、卓子,【集解】徐廣曰:「史記『卓』多作『悼』。」【正義】卓,丑角反。秦穆公以夫人入公子夷吾為晉君。桓公於是討晉亂,至高梁,【集解】服虔曰:「晉地也。」杜預曰:「在平陽縣西南。」使隰朋立晉君,還。
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彊。晉初與會,【正義】與音預,下同。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辟遠,不與中國會盟。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賔會。於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集解】地理志曰令支縣有孤竹城,疑離枝即令支也,令離聲相近。應劭曰:「令音鈴。」鈴離聲亦相近。管子亦作「離」字。 【索隱】離枝音零支,又音令祗,又如字。離枝,孤竹,皆古國名。秦以離枝為縣,故地理志遼西令支縣有孤竹城。爾雅曰「孤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也。西伐大夏,涉流沙;【正義】大夏,并州晉陽是也。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正義】卑音壁。劉伯莊及韋昭並如字。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正義】左傳云魯莊十三年,會北杏以平宋亂;僖四年,侵蔡,遂伐楚;六年,伐鄭,圍新城也。乘車之會六,【正義】左傳云魯莊十四年,會于鄄;十五年,又會鄄;十六年,同盟于幽;僖五年,會首止;八年,盟于洮;九年,會葵丘是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正義】匡,正也。一匡天下,謂定襄王為太子之位也。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管仲固諫,不聽;乃說桓公以遠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
三十八年,周襄王弟帶與戎、翟合謀伐周,齊使管仲平戎於周。周欲以上卿禮管仲,管仲頓首曰:「臣陪臣,安敢!」三讓,乃受下卿禮以見。三十九年,周襄王弟帶來奔齊。齊使仲孫請王,為帶謝。襄王怒,弗聽。
四十一年,秦穆公虜晉惠公,復歸之。是歲,管仲、隰朋皆卒。【正義】括地志云:「管仲冢在青州臨淄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與桓公冢連。隰朋墓在青州臨淄縣東北七里也。」管仲病,桓公問曰:「羣臣誰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正義】即雍巫也。賈逵云:「雍巫,雍人名巫,易牙也。」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如何?」對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集解】管仲曰:「衞公子開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也。」公曰:「豎刁如何?」【正義】刀,鳥條反。顏師古云:「豎刁、易牙皆齊桓公臣。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將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願君遠易牙、豎刁。』公曰:『易牙烹其子以快寡人,尚可疑邪?』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愛於君!』公曰:『豎刁自宮以近寡人,猶尚疑邪?』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將何有於君!』公曰:『諾。』管仲遂盡逐之,而公食不甘心不怡者三年。公曰:『仲父不已過乎?』於是皆即召反。明年,公有病,易牙、豎刁相與作亂,塞宮門,築高牆,不通人。有一婦人踰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婦人曰:『吾無所得。』公曰:『我欲飲。』婦人曰:『吾無所得。』公曰:『何故?』曰:『易牙、豎刁相與作亂;塞宮門,築高牆,不通人,故無所得。』公慨然歎,涕出,曰:『嗟乎,聖人所見豈不遠哉!若死者有知,我將何面目見仲父乎?』蒙衣袂而死乎壽宮。蟲流於戶,蓋以楊門之扇,二月不葬也。」對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專權。
四十二年,戎伐周,周告急於齊,齊令諸侯各發卒戍周。是歲,晉公子重耳來,桓公妻之。
四十三年。初,齊桓公之夫人三:曰王姬、徐姬、【集解】衆妾之總稱,故漢祿秩令云「姬妾數百」。婦人亦總稱姬,姬亦未必盡是姓也。蔡姬,皆無子。桓公好內,【集解】服虔曰:「內,婦官也。」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長衞姬,生無詭;【索隱】左傳作「無虧」也。少衞姬,生惠公元;鄭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華子,【集解】賈逵曰:「宋華氏之女,子姓。」生公子雍。桓公與管仲屬孝公於宋襄公,以為太子。雍巫【集解】賈逵曰:「雍巫,雍人,名巫,易牙字。」【索隱】賈逵以雍巫為易牙,未知何據。按:管子有棠巫,恐與雍巫是一人也。有寵於衞共姬,因宦者豎刁以厚獻於桓公,亦有寵,桓公許之立無詭。【集解】杜預曰:「易牙旣有寵於公,為長衞姬請立。」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豎刁因內寵殺羣吏,【集解】服虔曰:「內寵如夫人者六人。羣吏,諸大夫也。」杜預曰:「內寵,內官之有權寵者。」而立公子無詭為君。太子昭奔宋。
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正義】音古患反。桓公尸在牀上六十七日,尸蟲出于戶。十二月乙亥,無詭立,乃棺赴。辛巳夜,歛殯。【集解】徐廣曰:「斂,一作『臨』也。」
桓公十有餘子,要其後立者五人:無詭立三月死,無謚;次孝公;次昭公;次懿公;次惠公。孝公元年三月,宋襄公率諸侯兵送齊太子昭而伐齊。齊人恐,殺其君無詭。齊人將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宋遂與齊人四公子戰。五月,宋敗齊四公子師而立太子昭,是為齊孝公。宋以桓公與管仲屬之太子,故來征之。以亂故,八月乃葬齊桓公。【集解】皇覽曰:「桓公冢在臨菑城南七里所菑水南。」【正義】括地志云:「齊桓公墓在臨菑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得金蠶數十薄,珠襦、玉匣、繒綵、軍器不可勝數。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齊也。【集解】服虔曰:「魯僖公十九年,諸侯盟于齊,以無忘桓公之德。宋襄公欲行霸道,不與盟,故伐之。」夏,宋襄公卒。七年,晉文公立。
十年,孝公卒,孝公弟潘因衞公子開方殺孝公子而立潘,是為昭公。昭公,桓公子也,其母曰葛嬴。
昭公元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正義】賈逵云:「衞地也。」而會諸侯踐土,朝周,天子使晉稱伯。【正義】音霸。六年,翟侵齊。晉文公卒。秦兵敗於殽。十二年,秦穆公卒。
十九年五月,昭公卒,子舍立為齊君。舍之母無寵於昭公,國人莫畏。昭公之弟商人以桓公死争立而不得,陰交賢士,附愛百姓,百姓說。及昭公卒,子舍立,孤弱,即與衆十月即墓上弒齊君舍,而商人自立,是為懿公。懿公,桓公子也,其母曰密姬。
懿公四年春,初,懿公為公子時,與丙戎【索隱】左傳「丙」作「邴」,邴歜也。之父獵,争獲不勝,及即位,斷丙戎父足,【正義】左傳云「乃掘而別之」,杜預云「斷其尸足也」。而使丙戎僕。【集解】賈逵曰:「僕,御也。」庸職之妻好,【索隱】左傳作「閻職」,此言「庸職」。不同者,傳所云「閻」,姓;「職」,名也。此言「庸職」,庸非姓,蓋謂受顧織之妻,史意不同,字則異耳。 【正義】國語及左傳作「閻職」。公內之宮,使庸職驂乘。五月,懿公游於申池,【集解】杜預曰:「齊南城西門名申門。齊城無池,唯此門左右有池,疑此是也。」左思齊都賦注曰:「申池,海濵齊藪也。」二人浴,戲。職曰:「斷足子!」戎曰:「奪妻者!」二人俱病此言,乃怨。謀與公游竹中,二人弒懿公車上,弃竹中而亡去。
懿公之立,驕,民不附。齊人廢其子而迎公子元於衞,立之,是為惠公。惠公,桓公子也。其母衞女,曰少衞姬,避齊亂,故在衞。
惠公二年,長翟來,【集解】穀梁傳曰:「身橫九畝,斷其首而載之,眉見於軾。」王子城父攻殺之,【集解】賈逵曰:「王子城父,齊大夫。」埋之於北門。晉趙穿弒其君靈公。
十年,惠公卒,子頃公無野立。【正義】頃音傾。初,崔杼有寵於惠公,惠公卒,高、國畏其偪也,逐之,崔杼奔衞。
頃公元年,楚莊王彊,伐陳;二年,圍鄭,鄭伯降,已復國鄭伯。
六年春,晉使郤克於齊,齊使夫人帷中而觀之。郤克上,夫人笑之。郤克曰:「不是報,不復涉河!」歸,請伐齊,晉侯弗許。齊使至晉,郤克執齊使者四人河內,殺之。八年。晉伐齊,齊以公子彊質晉,晉兵去。十年春,齊伐魯、衞。魯、衞大夫如晉請師,皆因郤克。【索隱】成二年左傳魯臧宜叔、衞孫桓子如晉,皆主於郤克是。晉使郤克以車八百乘【集解】賈逵曰:「八百乘,六萬人。」為中軍將,士燮將上軍,欒書將下軍,以救魯、衞,伐齊。六月壬申,與齊侯兵合靡笄下。【集解】徐廣曰:「靡,一作『摩』。」賈逵曰:「靡笄,山名也。」【索隱】靡,如字。靡笄,山名,在濟南,與代地磨笄山不同。癸酉,陳于鞌。【集解】服虔曰:「鞌,齊地名也。」逄丑父【集解】賈逵曰:「齊大夫。」為齊頃公右。頃公曰:「馳之,破晉軍會食。」射傷郤克,流血至履。克欲還入壁,其御曰:「我始入,再傷,不敢言疾,恐懼士卒,願子忍之。」遂復戰。戰,齊急,丑父恐齊侯得,乃易處,頃公為右,車絓於木而止。【正義】絓,胡卦反。止也。有所礙也。晉小將韓厥伏齊侯車前,曰「寡君使臣救魯、衞」,戲之。丑父使頃公下取飲,【正義】左傳云「及華泉,驂絓於木而止。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鄭周父御佐車,苑茷為右,載齊侯獲免」也。因得亡,脫去,入其軍。晉郤克欲殺丑父。丑父曰:「代君死而見僇,後人臣無忠其君者矣。」克舍之,丑父遂得亡歸齊。於是晉軍追齊至馬陵。【集解】徐廣曰:「一作『陘』。」駰案:賈逵曰「馬陘,齊地也」。齊侯請以寶器謝,【集解】左傳曰:「賂以紀甗、玉磬也。」不聽;必得笑克者蕭桐叔子,【集解】杜預曰:「桐叔,蕭君之字,齊侯外祖父。子,女也。難斥言其母,故遠言之。」賈逵曰:「蕭,附庸,子姓。」令齊東畒。【集解】服虔曰:「欲令齊隴畝東行。」 【索隱】壟畝東行,則晉車馬東向齊行易也。對曰:「叔子,齊君母。齊君母亦猶晉君母,子安置之?且子以義伐而以暴為後,其可乎?」於是乃許,令反魯、衞之侵地。【正義】左傳云晉師及齊國,使齊人歸我汶陽之田也。
十一年,晉初置六卿,賞鞌之功。齊頃公朝晉,欲尊王晉景公,【索隱】王劭按:張衡曰「禮,諸侯朝天子執玉,旣授而反之。若諸侯自相朝,則不授玉」。齊頃公戰敗朝晉而授玉,是欲尊晉侯為王,太史公探其旨而言。今按:此文不云「授玉」,王氏之說復何所依,聊記異耳。晉景公不敢受,乃歸。歸而頃公弛苑囿,薄賦歛,振孤問疾,虛積聚以救民,民亦大說。厚禮諸侯。竟頃公卒,百姓附,諸侯不犯。
十七年,頃公卒,【集解】皇覽曰:「頃公冢近呂尚冢。」子靈公環立。
靈公九年,晉欒書弒其君厲公。十年,晉悼公伐齊,齊令公子光質晉。十九年,立子光為太子,高厚傅之,令會諸侯盟於鍾離。【正義】括地志云:「鍾離故城在沂州承縣界。」二十七年,晉使中行獻子伐齊。【索隱】荀偃祖林父代為中行,後改姓為中行氏。獻子名偃。齊師敗,靈公走入臨菑。晏嬰止靈公,靈公弗從。曰:「君亦無勇矣!」晉兵遂圍臨菑,臨菑城守不敢出,晉焚郭中而去。
二十八年,初,靈公取魯女,生子光,以為太子。仲姬,戎姬。戎姬嬖,仲姬生子牙,屬之戎姬。戎姬請以為太子,公許之。仲姬曰:「不可。光之立,列於諸侯矣,【集解】服虔曰:「數從諸侯征伐盟會。」今無故廢之,君必悔之。」公曰:「在我耳。」遂東太子光,【集解】賈逵曰:「徙之東垂也。」使高厚傅牙為太子。靈公疾,崔杼迎故太子光而立之,是為莊公。莊公殺戎姬。五月壬辰,靈公卒,莊公即位,執太子牙於句竇之丘,殺之。八月,崔杼殺高厚。晉聞齊亂,伐齊,至高唐。【集解】杜預曰:「高唐在祝阿縣西北。」
莊公三年,晉大夫欒盈【集解】徐廣曰:「史記多作『逞』。」奔齊,莊公厚客待之。晏嬰、田文子諫,公弗聽。四年,齊莊公使欒盈間入晉曲沃【集解】賈逵曰:「欒盈之邑。」為內應,以兵隨之,上太行,入孟門。【集解】賈逵曰:「孟門、太行皆晉山隘也。」【索隱】孟門山在朝歌東北。太行山在河內溫縣西。欒盈敗,齊兵還,取朝歌。【集解】賈逵曰:「晉邑。」
六年,初,棠公妻好,【集解】賈逵曰:「棠公,齊棠邑大夫。」棠公死,崔杼取之。莊公通之,數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賜人。待者曰:「不可。」崔杼怒,因其伐晉,欲與晉合謀襲齊而不得閒。莊公嘗笞宦者賈舉,賈舉復侍,為崔杼間公【集解】服虔曰:「伺公間隙。」【正義】間音閑,又如字。以報怨。五月,莒子朝齊,齊以甲戌饗之。崔杼稱病不視事。乙亥,公問崔杼病,遂從崔杼妻。崔杼妻入室,與崔杼自閉戶不出,公擁柱而歌。【集解】服虔曰:「公以為姜氏不知己在外,故歌以命之也。一曰公自知見欺,恐不得出,故歌以自悔。」宦者賈舉遮公從官而入,閉門,崔杼之徒持兵從中起。公登臺而請解,不許;請盟,不許;請自殺於廟,不許。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聽命。【集解】服虔曰:「言不能親聽公命。」近於公宮。【集解】服虔曰:「崔杼之宮近公宮,淫者或詐稱公。」陪臣争趣有淫者,【集解】徐廣曰:「争,一作『扞』。」【索隱】左傳作「扞趣」。此為「争趣」者,是太史公變左氏之文。言陪臣但争趣投有淫者耳,更不知他命也。不知二命。」【集解】杜預曰:「言得淫人,受崔子命討之,不知他命也。」公踰牆,射中公股,公反墜,遂弒之。晏嬰立崔杼門外,【集解】賈逵曰:「聞難而來。」曰:「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集解】服虔曰:「謂以公義為社稷死亡也。如是者,臣亦隨之死亡。」若為己死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集解】服虔曰:「言君自以己之私欲取死亡之禍,則私近之臣所當任也。」杜預曰:「私暱,所親愛也。非所親愛,無為當其禍也。」門開而入,枕公尸而哭,三踊而出。人謂崔杼:「必殺之。」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集解】服虔曰:「置之,所以得人心。」
丁丑,崔杼立莊公異母弟杵臼,【集解】徐廣曰:「史記多作『箸臼』。」是為景公。景公母,魯叔孫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二相恐亂起,乃與國人盟曰:「不與崔慶者死!」晏子仰天曰:「嬰所不獲,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從!」不肯盟。慶封欲殺晏子,崔杼曰:「忠臣也,舍之。」齊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杼殺之。其弟復書,崔杼復殺之。少弟復書,崔杼乃舍之。
景公元年,初,崔杼生子成及彊,其母死,取東郭女,生明。東郭女使其前夫子無咎與其弟偃【正義】杜預云:「東郭偃,東郭姜之弟也。」相崔氏。成有罪,【正義】左傳云成有疾而廢之。杜預云有惡疾也。二相急治之,立明為太子。成請老於崔杼,崔杼許之,二相弗聽,曰:「崔,宗邑,不可。」【集解】杜預曰:「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也。」成、彊怒,告慶封。【正義】左傳云成彊告慶封曰:「夫子身亦子所知也,唯無咎與偃是從,父兄莫能進矣。恐害夫子,敢以告。」慶封曰:「苟利夫子,必去之,難吾助汝。」乃殺東郭偃、棠無咎於崔氏朝也。其妻及崔杼皆縊死,崔明奔魯。慶封與崔杼有郤,欲其敗也。成、彊殺無咎、偃於崔杼家,家皆奔亡。崔杼怒,無人,使一宦者御,見慶封。慶封曰:「請為子誅之。」使崔杼仇盧蒲嫳【集解】賈逵曰:「嫳,齊大夫慶封之屬。」攻崔氏,殺成、彊,盡滅崔氏,崔杼婦自殺。崔杼歸,亦自殺。慶封為相國,專權。
三年十月,慶封出獵。初,慶封已殺崔杼,益驕,嗜酒好獵,不聽政令。慶舍用政,【集解】服虔曰:「舍,慶封之子也。生傳其職政與子。」已有內郤。田文子謂桓子曰:「亂將作。」田、鮑、高、欒氏相與謀慶氏。慶舍發甲圍慶封宮,四家徒共擊破之。慶封還,不得入,奔魯。齊人讓魯,封奔吳。吳與之朱方,聚其族而居之,富於在齊。其秋,齊人徙葬莊公,僇崔杼尸於市以說衆。
九年,景公使晏嬰之晉,與叔向私語曰:「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十二年,景公如晉,見平公,欲與伐燕。十八年,公復如晉,見昭公。二十六年,獵魯郊,因入魯,與晏嬰俱問魯禮。三十一年,魯昭公辟季氏難,奔齊。齊欲以千社封之,【集解】賈逵曰:「二十五家為一社。千社,二萬五千家也。」子家止昭公,昭公乃請齊伐魯,取鄆【正義】鄆,鄆城也。以居昭公。
三十二年,彗星見。景公坐栢寢,嘆曰:「堂堂!誰有此乎?」【集解】服虔曰:「景公自恐德薄不能久享齊國,故曰『誰有此』也。」羣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羣臣諛甚。」景公曰:「彗星出東北,當齊分野,寡人以為憂。」晏子曰:「君高臺深池,賦斂如弗得,刑罰恐弗勝,茀星【正義】茀音佩。謂客星侵近邊側欲相害。將出,彗星【正義】彗,息歲反。若帚形,見,其境有亂也。何懼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來,【正義】祝音章受反。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萬數,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勝衆口乎?」是時景公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故晏子以此諫之。
四十二年,吳王闔閭伐楚,入郢。
四十七年,魯陽虎攻其君,不勝,奔齊,請齊伐魯。鮑子諫景公,乃囚陽虎。陽虎得亡,奔晉。
四十八年,與魯定公好會夾谷。【集解】服虔曰:「東海祝其縣是也。」犂鉏且,即餘反。即犂彌也。曰:「孔丘知禮而怯,請令萊人為樂,【集解】杜預曰:「萊人,齊所滅萊夷。」因執魯君,可得志。」景公害孔丘相魯,懼其霸,故從犂鉏之計。方會,進萊樂,孔子歷階上,使有司執萊人斬之,以禮讓景公。景公慙,乃歸魯侵地以謝,而罷去。是歲,晏嬰卒。
五十五年,范、中行反其君於晉,晉攻之急,來請粟。田乞欲為亂,樹黨於逆臣,說景公曰:「范、中行數有德於齊,不可不救。」及使乞救而輸之粟。
五十八年夏,景公夫人燕姬適子死。景公寵妾芮姬生子荼,【索隱】左傳曰「鬻姒之子荼嬖」,則荼母姓姒。此作「芮姬」,不同也。譙周依左氏作「鬻姒」,鄒誕生本作「芮姁」。姁音五句反。荼少,其母賤,無行,諸大夫恐其為嗣,乃言願擇諸子長賢者為太子。景公老,惡言嗣事,又愛荼母,欲立之,憚發之口,乃謂諸大夫曰:「為樂耳,國何患無君乎?」秋,景公病,命國惠子、高昭子【集解】杜預曰:「惠子,國夏也。昭子,高張也。」立少子荼為太子,逐羣公子,遷之萊。【集解】服虔曰:「萊,齊東鄙邑。」景公卒,【集解】皇覽曰:「景公冢與桓公冢同處。」太子荼立,是為晏孺子。冬,未葬,而羣公子畏誅,皆出亡。荼諸異母兄公子壽、【索隱】一作「嘉」。駒、黔【正義】三公子。奔衞,【集解】徐廣曰:「一云『壽、黔奔衞』。」【索隱】三人奔衞。公子駔、【索隱】左傳作「鉏」。陽生奔魯。【索隱】二人奔魯,凡五公子也。萊人歌之曰:「景公死乎弗與埋,三軍事乎弗與謀,【集解】服虔曰:「萊人見五公子遠遷鄙邑,不得與景公葬埋之事及國三軍之謀,故愍而歌。」杜預曰:「稱謚,蓋葬後而為此歌,哀羣公子失所也。」師乎師乎,胡黨之乎?」【集解】服虔曰:「師,衆也。黨,所也。言公子徒衆何所適也。」
晏孺子元年春,田乞偽事高、國者,每朝,乞驂乘,言曰:「子得君,大夫皆自危,欲謀作亂。」又謂諸大夫曰:「高昭子可畏,及未發,先之。」大夫從之。六月,田乞、鮑牧乃與大夫以兵入公宮,攻高昭子。昭子聞之,與國惠子救公。公師敗,田乞之徒追之,國惠子奔莒,遂反殺高昭子。晏圉奔魯。【集解】賈逵曰:「圉,晏嬰之子。」八月,齊秉意茲。【集解】徐廣曰:「左傳八月,齊邴意茲奔魯。」田乞敗二相,乃使人之魯召公子陽生。陽生至齊,私匿田乞家。十月戊子,田乞請諸大夫曰:「常之母有魚菽之祭,【集解】何休曰:「齊俗,婦人首祭事。言魚豆者,示薄陋無所有也。」幸來會飲。」會飲,田乞盛陽生橐中,置坐中央,發橐出陽生,曰:「此乃齊君矣!」大夫皆伏謁。將與大夫盟而立之,鮑牧醉,乞誣大夫曰:「吾與鮑牧謀共立陽生。」鮑牧怒曰:「子忘景公之命乎?」諸大夫相視欲悔,陽生前,頓首曰:「可則立之,否則已。」鮑牧恐禍起,乃復曰:「皆景公子也,何為不可!」乃與盟,立陽生,是為悼公。悼公入宮,使人遷晏孺子於駘,【集解】賈逵曰:「齊邑。」殺之幕下,而逐孺子母芮子。芮子故賤而孺子少,故無權,國人輕之。
悼公元年,齊伐魯,取讙、闡。【集解】杜預曰:「闡在東平剛縣北。」【索隱】二邑名。讙在今博城縣西南。杜預曰:「闡在東平剛縣北。」初,陽生亡在魯,季康子以其妹妻之。及歸即位,使迎之。季姬與季魴侯通,【集解】杜預曰:「魴侯,康子叔父也。」言其情,魯弗敢與,故齊伐魯,竟迎季姬。季姬嬖,齊復歸魯侵地。
鮑子與悼公有郤,不善。四年,吳、魯伐齊南方。鮑子弒悼公,赴于吳。吳王夫差哭於軍門外三日,將從海入討齊。齊人敗之,吳師乃去。晉趙鞅伐齊,至賴而去。【集解】服虔曰:「賴,齊邑。」齊人共立悼公子壬,是為簡公。【集解】徐廣曰:「年表云簡公壬者,景公之子也。」
簡公四年春,初,簡公與父陽生俱在魯也,闞止有寵焉。【集解】賈逵曰:「闞止,子我也。」 【索隱】監,左傳作「闞」,音苦濫反。闞在東平須昌縣東南也。及即位,使為政。田成子憚之,驟顧於朝。【集解】杜預曰:「心不安,故數顧也。」御鞅【集解】賈逵曰:「鞅,齊大夫也。」【索隱】鞅,名也,為僕御之官,故曰御鞅,亦田氏之族。按:系本陳桓子無宇產子亹,亹產子獻,獻產鞅也。言簡公曰:「田、闞不可並也,君其擇焉。」【集解】杜預曰:「擇用一人也。」弗聽。子我夕,【集解】服虔曰:「夕省事。」田逆殺人,逢之,【集解】服虔曰:「子我將往夕省事於君,而逢逆之殺人也。」杜預曰:「逆,子行。陳氏宗。」遂捕以入。【集解】杜預曰:「執逆入至於朝也。」田氏方睦,【集解】服虔曰:「陳常方欲謀有齊國,故和其宗族。」使囚病而遺守囚者酒,【集解】服虔曰:「使陳逆詐病而遺也。」醉而殺守者,得亡。子我盟諸田於陳宗。【集解】服虔曰:「子我見陳逆得生出,而恐為陳氏所怨,故與盟而請和也。陳宗,宗長之家。」初,田豹欲為子我臣,【集解】賈逵曰:「豹,陳氏族也。」使公孫言豹,【集解】賈逵曰:「公孫,齊大夫也。」杜預曰:「言,介達之意。」豹有喪而止。後卒以為臣,【集解】杜預曰:「終喪也。」幸於子我。子我謂曰:「吾盡逐田氏而立女,可乎?」對曰:「我遠田氏矣。【集解】服虔曰:「言我與陳氏宗疏遠也。」且其違者不過數人【集解】服虔曰:「違者,不從子我者。」,何盡逐焉!」遂告田氏。子行曰:「彼得君,弗先,必禍子。」【集解】服虔曰:「彼謂闞止也。子謂陳常也。」子行舍於公宮。【集解】服虔曰:「止於公宮,為陳氏作內閒也。」
夏五月壬申,成子兄弟四乘如公。【集解】服虔曰:「成子兄弟八人,二人共一乘,故曰四乘。」【索隱】服虔曰:「成子兄弟八人,二人共乘一車,故四乘。」按系本,陳僖子乞、產成子常、簡子齒、宣子其夷、穆子安、廩丘子尚毉、茲子芒盈、惠子得,凡七人。杜預又取昭子莊以充八人之數。按系本,昭子是桓子之子,成子之叔父,又不名莊,彊相證會,言四乘有八人耳。今按:田完系家云田常兄弟四人如公宮,與此事同。今此唯稱四乘,不云人數,知四乘謂兄弟四人乘車而入,非二人共車也。然其昆弟三人不見者,蓋時或不在,不同入公宮,不可彊以四乘為八人,添叔父為兄弟之數。服、杜殊失也。子我在幄,【集解】杜預曰:「幄,帳也,聽政之處也。」出迎之,遂入,閉門。【集解】服虔曰:「成子兄弟見子我出,遂突入,反閉門,子我不得復入。」宦者禦之,【集解】服虔曰:「閹豎以兵禦陳氏。」子行殺宦者。【集解】服虔曰:「舍於公宮,故得殺之。」公與婦人飲酒于檀臺,【集解】服虔曰:「當陳氏入時,飲酒於此臺。」成子遷諸寢。【集解】服虔曰:「欲徙公令居寢也。」公執戈將擊之,【集解】杜預曰:「疑其作亂也。」太史子餘【集解】服虔曰:「齊大夫。」曰:「非不利也,將除害也。」【集解】杜預曰:「言將為公除害也。」成子出舍于庫,【集解】杜預曰:「以公怒故也。」聞公猶怒,將出,【集解】服虔曰:「出奔也。」曰:「何所無君!」子行拔劔曰:「需,事之賊也。【集解】杜預曰:「言需疑則害事。」誰非田宗?【集解】杜預曰:「言陳氏宗族衆多。」所不殺子者有如田宗。」【集解】杜預曰:「言子若欲出,我必殺子,明如陳宗。」乃止。子我歸,屬徒【集解】服虔曰:「會徒衆。」攻闈與大門,宮中之門曰闈。大門,公門也。皆弗勝,乃出。田氏追之。豐丘人執子我以告,【集解】賈逵曰:「豐丘,陳氏邑也。」殺之郭關。【集解】服虔曰:「齊關名。」成子將殺大陸子方,【集解】服虔曰:「子方,子我黨,大夫東郭賈也。」田逆請而免之。以公命取車於道,【集解】杜預曰:「子方取道中行人車。」出雍門。【集解】杜預曰:「齊城門。」田豹與之車,弗受,曰:「逆為余請,豹與余車,余有私焉。事子我而有私於其讎,何以見魯、衞之士?」【集解】服虔曰:「子方將欲奔魯、衞也。」左傳曰:「東郭賈奔衞。」
庚辰,田常執簡公于徐州。【集解】春秋作「舒州」。賈逵曰:「陳氏邑也。」【索隱】徐音舒,其字從人。左氏作「舒」,舒,陳氏邑。說文作「䣄」,䣄在薛縣。公曰:「余蚤從御鞅言,不及此。」甲午,田常弒簡公于徐州。田常乃立簡公弟驁,【索隱】系本及譙周皆作「敬」,蓋誤也。是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相之,專齊之政,割齊安平以東為田氏封邑。【集解】徐廣曰:「年表云平公之時,齊自是稱田氏。」【索隱】安平,齊邑。按:地理志涿郡有安平縣也。
平公八年,越滅吳。二十五年卒,子宣公積立。
宣公五十一年卒,子康公貸立。田會反廩丘。【索隱】田會,齊大夫。廩,邑名,東郡有廩丘縣也。
康公二年,韓、魏、趙始列為諸侯。十九年,田常曾孫田和始為諸侯,遷康公海濵。
二十六年,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田氏卒有齊國,為齊威王,彊於天下。
太史公曰: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脩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索隱述贊曰:太公佐周,實秉陰謀。旣表東海,乃居營丘。小白致霸,九合諸侯。及溺內寵,舋鍾虫流。莊公失德,崔杼作仇。陳氏專政,厚貨輕收。悼、簡遘禍,田、闞非儔。渢渢餘烈,一變何由?
二十四史-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 - 漢川草廬 https://bit.ly/3rDmiLT


三十世家·齊太公世家
作者:司馬遷 齊太公世家_百度百科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
,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或曰,呂尚處士,隱海濱。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
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彊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紂反走,登鹿台,遂追斬紂。明日,武王立於社,群公奉明水,衛康叔封布采席,師尚父牽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台之錢,發鉅橋之粟,以振貧民。封比干墓,釋箕子囚。遷九鼎,脩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
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周夷王之時。
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與其黨率營丘人襲攻殺胡公而自立,是為獻公。獻公元年,盡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臨菑。
九年,獻公卒,子武公壽立。武公九年,周厲王出奔,居彘。十年,王室亂,大臣行政,號曰“共和”。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
二十六年,武公卒,子厲公無忌立。厲公暴虐,故胡公子復入齊,齊人慾立之,乃與攻殺厲公。胡公子亦戰死。齊人乃立厲公子赤為君,是為文公,而誅殺厲公者七十人。
文公十二年卒,子成公脫立。成公九年卒,子莊公購立。
莊公二十四年,犬戎殺幽王,周東徙雒。秦始列為諸侯。五十六年,晉弒其君昭侯。
六十四年,莊公卒,子釐公祿甫立。
釐公九年,魯隱公初立。十九年,魯桓公弒其兄隱公而自立為君。
二十五年,北戎伐齊。鄭使太子忽來救齊,齊欲妻之。忽曰:“鄭小齊大,非我敵。”遂辭之。
三十二年,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曰公孫無知,釐公愛之,令其秩服奉養比太子。
三十三年,釐公卒,太子諸兒立,是為襄公。
襄公元年,始為太子時,嘗與無知斗,及立,絀無知秩服,無知怨。
四年,魯桓公與夫人如齊。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復通焉。魯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齊襄公。齊襄公與魯君飲,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拉殺魯桓公,桓公下車則死矣。魯人以為讓,而齊襄公殺彭生以謝魯。
八年,伐紀,紀遷去其邑。
十二年,初,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及瓜而代。往戍一歲,卒瓜時而公弗為發代。或為請代,公弗許。故此二人怒,因公孫無知謀作亂。連稱有從妹在公宮,無寵,使之間襄公,曰“事成以女為無知夫人”。冬十二月,襄公游姑棼,遂獵沛丘。見彘,從者曰“彭生”。公怒,射之,彘人立而啼。公懼,墜車傷足,失屨。反而鞭主屨者茀三百。茀出宮。而無知、連稱、管至父等聞公傷,乃遂率其眾襲宮。逢主屨茀,茀曰:“且無入驚宮,驚宮未易入也。”無知弗信,茀示之創,乃信之。待宮外,令茀先入。茀先入,即匿襄公戶間。良久,無知等恐,遂入宮。茀反與宮中及公之幸臣攻無知等,不勝,皆死。無知入宮,求公不得。或見人足於戶間,發視,乃襄公,遂弒之,而無知自立為齊君。
桓公元年春,齊君無知游於雍林。雍林人嘗有怨無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襲殺無知,告齊大夫曰:“無知弒襄公自立,臣謹行誅。唯大夫更立公子之當立者,唯命是聽。”
初,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群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其母魯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鮑叔傅之。小白母,衛女也,有寵於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於莒。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小白詳死,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遲,六日至齊,則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為桓公。
桓公之中鉤,詳死以誤管仲,已而載溫車中馳行,亦有高、國內應,故得先入立,發兵距魯。秋,與魯戰於乾時,魯兵敗走,齊兵掩絕魯歸道。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讎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於笙瀆。召忽自殺,管仲請囚。桓公之立,發兵攻魯,心欲殺管仲。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從之。乃詳為召管仲欲甘心,實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請往。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脫桎梏,齋祓而見桓公。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
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伸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
二年,伐滅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時,過郯,郯無禮,故伐之。
五年,伐魯,魯將師敗。魯莊公請獻遂邑以平,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魯將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曰:“反魯之侵地!”桓公許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沬。管仲曰:“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愈一小快耳,而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於是遂與曹沬三敗所亡地於魯。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
十四年,陳厲公子完,號敬仲,來奔齊。齊桓公欲以為卿,讓;於是以為工正。田成子常之祖也。
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燕莊公遂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
二十七年,魯湣公母曰哀姜,桓公女弟也。哀姜淫於魯公子慶父,慶父弒湣公,哀姜欲立慶父,魯人更立釐公。桓公召哀姜,殺之。
二十八年,衛文公有狄亂,告急於齊。齊率諸侯城楚丘而立衛君。
二十九年,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盪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往伐。
三十年春,齊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復,是以來問。”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濱。”齊師進次於陘。夏,楚王使屈完將兵扞齊,齊師退次召陵。桓公矜屈完以其眾。屈完曰:“君以道則可;若不,則楚方城以為城,江、漢以為溝,君安能進乎?”乃與屈完盟而去。過陳,陳袁濤塗詐齊,令出東方,覺。秋,齊伐陳。是歲,晉殺太子申生。
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桓公欲許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秋,復會諸侯於葵丘,益有驕色。周使宰孔會。諸侯頗有叛者。晉侯病,後,遇宰孔。宰孔曰:“齊侯驕矣,弟無行。”從之。是歲,晉獻公卒,里克殺奚齊、卓子,秦穆公以夫人入公子夷吾為晉君。桓公於是討晉亂,至高梁,使隰朋立晉君,還。
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彊。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辟遠,不與中國會盟。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於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管仲固諫,不聽;乃說桓公以遠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
三十八年,周襄王弟帶與戎、翟合謀伐周,齊使管仲平戎於周。周欲以上卿禮管仲,管仲頓首曰:“臣陪臣,安敢!”三讓,乃受下卿禮以見。三十九年,周襄王弟帶來奔齊。齊使仲孫請王,為帶謝。襄王怒,弗聽。
四十一年,秦穆公虜晉惠公,復歸之。是歲,管仲、隰朋皆卒。管仲病,桓公問曰:“群臣誰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如何?”對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刀如何?”對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專權。
四十二年,戎伐周,周告急於齊,齊令諸侯各發卒戍周。是歲,晉公子重耳來,桓公妻之。
四十三年。初,齊桓公之夫人三:曰王姬、徐姬、蔡姬,皆無子。桓公好內,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長衛姬,生無詭;少衛姬,生惠公元;鄭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華子,生公子雍。桓公與管仲屬孝公於宋襄公,以為太子。雍巫有寵於衛共姬,因宦者豎刀以厚獻於桓公,亦有寵,桓公許之立無詭。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豎刀因內寵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詭為君。太子昭奔宋。
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十二月乙亥,無詭立,乃棺赴。辛巳夜,斂殯。
桓公十有餘子,要其後立者五人:無詭立三月死,無謚;次孝公;次昭公;次懿公;次惠公。孝公元年三月,宋襄公率諸侯兵送齊太子昭而伐齊。齊人恐,殺其君無詭。齊人將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宋遂與齊人四公子戰。五月,宋敗齊四公子師而立太子昭,是為齊孝公。宋以桓公與管仲屬之太子,故來征之。以亂故,八月乃葬齊桓公。
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於齊也。夏,宋襄公卒。七年,晉文公立。
十年,孝公卒,孝公弟潘因衛公子開方殺孝公子而立潘,是為昭公。昭公,桓公子也,其母曰葛嬴。
昭公元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而會諸侯踐土,朝周,天子使晉稱伯。六年,翟侵齊。晉文公卒。秦兵敗於殽。十二年,秦穆公卒。
十九年五月,昭公卒,子舍立為齊君。舍之母無寵於昭公,國人莫畏。昭公之弟商人以桓公死爭立而不得,陰交賢士,附愛百姓,百姓說。及昭公卒,子舍立,孤弱,即與眾十月即墓上弒齊君舍,而商人自立,是為懿公。懿公,桓公子也,其母曰密姬。
懿公四年春,初,懿公為公子時,與丙戎之父獵,爭獲不勝,及即位,斷丙戎父足,而使丙戎仆。庸職之妻好,公內之宮,使庸職驂乘。五月,懿公游於申池,二人浴,戲。職曰:“斷足子!”戎曰:“奪妻者!”二人俱病此言,乃怨。謀與公游竹中,二人弒懿公車上,棄竹中而亡去。
懿公之立,驕,民不附。齊人廢其子而迎公子元於衛,立之,是為惠公。惠公,桓公子也。其母衛女,曰少衛姬,避齊亂,故在衛。
惠公二年,長翟來,王子城父攻殺之,埋之於北門。晉趙穿弒其君靈公。
十年,惠公卒,子頃公無野立。初,崔杼有寵於惠公,惠公卒,高、國畏其偪也,逐之,崔杼奔衛。
頃公元年,楚莊王彊,伐陳;二年,圍鄭,鄭伯降,已復國鄭伯。
六年春,晉使郤克於齊,齊使夫人帷中而觀之。郤克上,夫人笑之。郤克曰:“不是報,不復涉河!”歸,請伐齊,晉侯弗許。齊使至晉,郤克執齊使者四人河內,殺之。八年。晉伐齊,齊以公子彊質晉,晉兵去。十年春,齊伐魯、衛。魯、衛大夫如晉請師,皆因郤克。晉使郤克以車八百乘為中軍將,士燮將上軍,欒書將下軍,以救魯、衛,伐齊。六月壬申,與齊侯兵合靡笄下。癸酉,陳於鞍。逄醜父為齊頃公右。頃公曰:“馳之,破晉軍會食。”射傷郤克,流血至履。克欲還入壁,其御曰:“我始入,再傷,不敢言疾,恐懼士卒,原子忍之。”遂復戰。戰,齊急,醜父恐齊侯得,乃易處,頃公為右,車絓於木而止。晉小將韓厥伏齊侯車前,曰“寡君使臣救魯、衛”,戲之。醜父使頃公下取飲,因得亡,脫去,入其軍。晉郤克欲殺醜父。醜父曰:“代君死而見僇,後人臣無忠其君者矣。”克舍之,醜父遂得亡歸齊。於是晉軍追齊至馬陵。齊侯請以寶器謝,不聽;必得笑克者蕭桐叔子,令齊東畝。對曰:“叔子,齊君母。齊君母亦猶晉君母,子安置之?且子以義伐而以暴為後,其可乎?”於是乃許,令反魯、衛之侵地。
十一年,晉初置六卿,賞鞍之功。齊頃公朝晉,欲尊王晉景公,晉景公不敢受,乃歸。歸而頃公弛苑囿,薄賦斂,振孤問疾,虛積聚以救民,民亦大說。厚禮諸侯。竟頃公卒,百姓附,諸侯不犯。
十七年,頃公卒,子靈公環立。
靈公九年,晉欒書弒其君厲公。十年,晉悼公伐齊,齊令公子光質晉。十九年,立子光為太子,高厚傅之,令會諸侯盟於鍾離。二十七年,晉使中行獻子伐齊。齊師敗,靈公走入臨菑。晏嬰止靈公,靈公弗從。曰:“君亦無勇矣!”晉兵遂圍臨菑,臨菑城守不敢出,晉焚郭中而去。
二十八年,初,靈公取魯女,生子光,以為太子。仲姬,戎姬。戎姬嬖,仲姬生子牙,屬之戎姬。戎姬請以為太子,公許之。仲姬曰:“不可。光之立,列於諸侯矣,今無故廢之,君必悔之。”公曰:“在我耳。”遂東太子光,使高厚傅牙為太子。靈公疾,崔杼迎故太子光而立之,是為莊公。莊公殺戎姬。五月壬辰,靈公卒,莊公即位,執太子牙於句竇之丘,殺之。八月,崔杼殺高厚。晉聞齊亂,伐齊,至高唐。
莊公三年,晉大夫欒盈奔齊,莊公厚客待之。晏嬰、田文子諫,公弗聽。四年,齊莊公使欒盈間入晉曲沃為內應,以兵隨之,上太行,入孟門。欒盈敗,齊兵還,取朝歌。
六年,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莊公通之,數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賜人。待者曰:“不可。”崔杼怒,因其伐晉,欲與晉合謀襲齊而不得間。莊公嘗笞宦者賈舉,賈舉復侍,為崔杼間公以報怨。五月,莒子朝齊,齊以甲戌饗之。崔杼稱病不視事。乙亥,公問崔杼病,遂從崔杼妻。崔杼妻入室,與崔杼自閉戶不出,公擁柱而歌。宦者賈舉遮公從官而入,閉門,崔杼之徒持兵從中起。公登台而請解,不許;請盟,不許;請自殺於廟,不許。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聽命。近於公宮。陪臣爭趣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牆,射中公股,公反墜,遂弒之。晏嬰立崔杼門外,曰:“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門開而入,枕公屍而哭,三踴而出。人謂崔杼:“必殺之。”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丁丑,崔杼立莊公異母弟杵臼,是為景公。景公母,魯叔孫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二相恐亂起,乃與國人盟曰:“不與崔慶者死!”晏子仰天曰:“嬰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從!”不肯盟。慶封欲殺晏子,崔杼曰:“忠臣也,舍之。”齊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杼殺之。其弟復書,崔杼復殺之。少弟復書,崔杼乃舍之。
景公元年,初,崔杼生子成及彊,其母死,取東郭女,生明。東郭女使其前夫子無咎與其弟偃相崔氏。成有罪,二相急治之,立明為太子。成請老於崔,崔杼許之,二相弗聽,曰:“崔,宗邑,不可。”成、彊怒,告慶封。慶封與崔杼有郤,欲其敗也。成、彊殺無咎、偃於崔杼家,家皆奔亡。崔杼怒,無人,使一宦者御,見慶封。慶封曰:“請為子誅之。”使崔杼仇盧蒲嫳攻崔氏,殺成、彊,盡滅崔氏,崔杼婦自殺。崔杼毋歸,亦自殺。慶封為相國,專權。
三年十月,慶封出獵。初,慶封已殺崔杼,益驕,嗜酒好獵,不聽政令。慶舍用政,已有內郤。田文子謂桓子曰:“亂將作。”田、鮑、高、欒氏相與謀慶氏。慶舍發甲圍慶封宮,四家徒共擊破之。慶封還,不得入,奔魯。齊人讓魯,封奔吳。吳與之硃方,聚其族而居之,富於在齊。其秋,齊人徙葬莊公,僇崔杼屍於市以說眾。
九年,景公使晏嬰之晉,與叔向私語曰:“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十二年,景公如晉,見平公,欲與伐燕。十八年,公復如晉,見昭公。二十六年,獵魯郊,因入魯,與晏嬰俱問魯禮。三十一年,魯昭公辟季氏難,奔齊。齊欲以千社封之,子家止昭公,昭公乃請齊伐魯,取鄆以居昭公。
三十二年,彗星見。景公坐柏寢,嘆曰:“堂堂!誰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諛甚。”景公曰:“彗星出東北,當齊分野,寡人以為憂。”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賦斂如弗得,刑罰恐弗勝,茀星將出,彗星何懼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來,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萬數,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勝眾口乎?”是時景公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故晏子以此諫之。
四十二年,吳王闔閭伐楚,入郢。
四十七年,魯陽虎攻其君,不勝,奔齊,請齊伐魯。鮑子諫景公,乃囚陽虎。陽虎得亡,奔晉。
四十八年,與魯定公好會夾谷。犁鉏曰:“孔丘知禮而怯,請令萊人為樂,因執魯君,可得志。”景公害孔丘相魯,懼其霸,故從犁鉏之計。方會,進萊樂,孔子歷階上,使有司執萊人斬之,以禮讓景公。景公慚,乃歸魯侵地以謝,而罷去。是歲,晏嬰卒。
五十五年,范、中行反其君於晉,晉攻之急,來請粟。田乞欲為亂,樹黨於逆臣,說景公曰:“范、中行數有德於齊,不可不救。”及使乞救而輸之粟。
五十八年夏,景公夫人燕姬適子死。景公寵妾芮姬生子荼,荼少,其母賤,無行,諸大夫恐其為嗣,乃言原擇諸子長賢者為太子。景公老,惡言嗣事,又愛荼母,欲立之,憚發之口,乃謂諸大夫曰:“為樂耳,國何患無君乎?”秋,景公病,命國惠子、高昭子立少子荼為太子,逐群公子,遷之萊。景公卒,太子荼立,是為晏孺子。冬,未葬,而群公子畏誅,皆出亡。荼諸異母兄公子壽、駒、黔奔衛,公子駔、陽生奔魯。萊人歌之曰:“景公死乎弗與埋,三軍事乎弗與謀,師乎師乎,胡黨之乎?”
晏孺子元年春,田乞偽事高、國者,每朝,乞驂乘,言曰:“子得君,大夫皆自危,欲謀作亂。”又謂諸大夫曰:“高昭子可畏,及未發,先之。”大夫從之。六月,田乞、鮑牧乃與大夫以兵入公宮,攻高昭子。昭子聞之,與國惠子救公。公師敗,田乞之徒追之,國惠子奔莒,遂反殺高昭子。晏圉奔魯。八月,齊秉意茲。田乞敗二相,乃使人之魯召公子陽生。陽生至齊,私匿田乞家。十月戊子,田乞請諸大夫曰:“常之母有魚菽之祭,幸來會飲。”會飲,田乞盛陽生橐中,置坐中央,發橐出陽生,曰:“此乃齊君矣!”大夫皆伏謁。將與大夫盟而立之,鮑牧醉,乞誣大夫曰:“吾與鮑牧謀共立陽生。”鮑牧怒曰:“子忘景公之命乎?”諸大夫相視欲悔,陽生前,頓首曰:“可則立之,否則已。”鮑牧恐禍起,乃復曰:“皆景公子也,何為不可!”乃與盟,立陽生,是為悼公。悼公入宮,使人遷晏孺子於駘,殺之幕下,而逐孺子母芮子。芮子故賤而孺子少,故無權,國人輕之。
悼公元年,齊伐魯,取讙、闡。初,陽生亡在魯,季康子以其妹妻之。及歸即位,使迎之。季姬與季魴侯通,言其情,魯弗敢與,故齊伐魯,竟迎季姬。季姬嬖,齊復歸魯侵地。
鮑子與悼公有郤,不善。四年,吳、魯伐齊南方。鮑子弒悼公,赴於吳。吳王夫差哭於軍門外三日,將從海入討齊。齊人敗之,吳師乃去。晉趙鞅伐齊,至賴而去。齊人共立悼公子壬,是為簡公。
簡公四年春,初,簡公與父陽生俱在魯也,監止有寵焉。及即位,使為政。田成子憚之,驟顧於朝。御鞅言簡公曰:“田、監不可並也,君其擇焉。”弗聽。子我夕,田逆殺人,逢之,遂捕以入。田氏方睦,使囚病而遺守囚者酒,醉而殺守者,得亡。子我盟諸田於陳宗。初,田豹欲為子我臣,使公孫言豹,豹有喪而止。後卒以為臣,幸於子我。子我謂曰:“吾盡逐田氏而立女,可乎?”對曰:“我遠田氏矣。且其違者不過數人,何盡逐焉!”遂告田氏。子行曰:“彼得君,弗先,必禍子。”子行舍於公宮。
夏五月壬申,成子兄弟四乘如公。子我在幄,出迎之,遂入,閉門。宦者御之,子行殺宦者。公與婦人飲酒於檀台,成子遷諸寢。公執戈將擊之,太史子餘曰:“非不利也,將除害也。”成子出舍於庫,聞公猶怒,將出,曰:“何所無君!”子行拔劍曰:“需,事之賊也。誰非田宗?所不殺子者有如田宗。”乃止。子我歸,屬徒攻闈與大門,皆弗勝,乃出。田氏追之。豐丘人執子我以告,殺之郭關。成子將殺大陸子方,田逆請而免之。以公命取車於道,出雍門。田豹與之車,弗受,曰:“逆為余請,豹與余車,余有私焉。事子我而有私於其讎,何以見魯、衛之士?”
庚辰,田常執簡公於袪州。公曰:“余蚤從御鞅言,不及此。”甲午,田常弒簡公於袪州。田常乃立簡公弟驁,是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相之,專齊之政,割齊安平以東為田氏封邑。
平公八年,越滅吳。二十五年卒,子宣公積立。
宣公五十一年卒,子康公貸立。田會反廩丘。
康公二年,韓、魏、趙始列為諸侯。十九年,田常曾孫田和始為諸侯,遷康公海濱。
二十六年,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田氏卒有齊國,為齊威王,彊於天下。
太史公曰: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太公佐周,實秉陰謀。既表東海,乃居營丘。小白致霸,九合諸侯。及溺內寵,釁鍾蟲流。莊公失德,崔杼作仇。陳氏專政,厚貨輕收。悼、簡遘禍,田、闞非儔。渢渢餘烈,一變何由?
譯文
太公望呂尚,是東海邊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呂尚曾經窮困,年老時,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西伯於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與太公談論後西伯大喜,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呂尚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有人說,太公博學多聞,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太公就離開了。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周西伯。有人說,呂尚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周西伯被囚禁在羑(yǒu,有)里時,西伯之臣散宜生、閎(hóng,宏)夭久聞呂尚之名而召請他。呂尚也認為“聽說西伯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西伯,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雖然呂尚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文王武王之師。
周西伯昌從羑里脫身歸國後,暗中和呂尚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周西伯為正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ruì,瑞)二國的國土爭訟後,被人稱道為膺受天命的文王。西伯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文王死後,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繼續完成文王的大業,東征商紂察看諸侯是否雲集回響。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呂尚左手拄持黃鉞(yuè,月),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sì,似)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於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紂了。”武王說:“還不行。”班師而還,與太公同寫了《太誓》。
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武王又將征伐商紂,占卜一卦,龜兆顯示不吉利,風雨突至。群臣恐懼,只有太公強勸武王進軍,武王於是出兵。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師,進伐商紂。商紂軍隊徹底崩潰。商紂回身逃跑,登上鹿台,於是被追殺。第二天,武王立於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yì,義)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散發商紂積聚在鹿台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築加高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上述諸事多半是採用師尚父的謀議。
此時武王已平定商紂,成為天下之王,就把齊國營丘封賞給師尚父。師尚父東去自己的封國,邊行邊住,速度很慢。客舍中的人說他:“我聽說時機難得而易失。這位客人睡得這樣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國就任的吧。”太公聽了此言,連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達齊國。正遇萊侯帶兵來攻,想與太公爭奪營丘。營丘毗鄰萊國。萊人是夷族,趁商紂之亂而周朝剛剛安定,無力平定遠方,因此和太公爭奪國土。
太公到齊國後,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shào,紹)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齊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太公死時一百餘歲,其子丁公呂伋(jí,及)繼位。丁公死,其子乙公得繼位。乙公死,其子癸公慈母繼位。癸公死,其子哀公不辰繼位。
哀公時,紀侯向周王誣陷哀公,周王用大鼎煮死哀公,而立其弟靜為齊君,就是胡公。胡公遷都於薄姑,此時正當周夷王在位。
哀公同母少弟山怨恨胡公,就與自己黨徒帶領營丘人襲擊殺死胡公自立為齊君,就是獻公。獻公元年,全部驅逐胡公諸子,藉機把首都從薄姑遷到臨淄。
九年,獻公死,其子武公壽繼位。武公九年,周厲王逃亡,住在彘(zhì,志)邑。十年(前841),周王室大亂,大臣們主持國政,號稱“共和”。二十四年(前827),周宣王即位。
二十六年(前825),武公死,其子厲公無忌繼位。厲公殘暴肆虐,所以胡公之子又返回齊國,齊人想立胡公之子為君,就一同攻殺厲公。胡公之子也戰死。齊人於是立厲公之子赤為齊君,就是文公,斬掉七十多個攻殺厲公的人。
文公十二年(前804)死,其子成公脫繼位。成公九年(前795)死,其子莊公購繼位。
莊公二十四年(前771),犬戎殺死幽王,周王室東遷都到洛邑。秦國開始列位於諸侯。五十六年(前739),晉人殺死他們國君晉昭侯。
六十四年(前731),莊公死,其子釐(xī,西)公祿甫繼位。
釐公九年(前722),魯隱公即位。十九年(前712),魯桓公殺其兄隱公而自立為魯君。
二十五年(前706),北戎攻伐齊國。鄭國派太子忽來援救齊國,齊侯想把女兒嫁給他。忽說:“鄭國小齊國大,我配不上。”就謝絕了。
三十二年(前699),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名叫公孫無知,釐公寵愛他,給他的級別車服生活待遇和太子一樣。
三十三年(前698),釐公死,太子諸兒立,就是襄公。
襄公元年(前697),襄公原來還是太子時,曾與無知爭鬥,即位以後,降低無知的俸祿車馬服飾的等級,無知心中怨恨。
四年(前694),魯桓公和夫人來到齊國。齊襄公過去曾與魯夫人私通。魯夫人是襄公的妹妹,在齊釐公時嫁給魯桓公做夫人,此次與魯桓公來齊國又與襄公通姦。魯桓公發現此事,怒責夫人,夫人告訴了齊襄公。齊襄公宴請魯桓公,把桓公灌醉,派大力士彭生把魯桓公抱上車,接著折斷桓公的肋骨殺死桓公,桓公被抬出車時已死掉了。魯國人為此責備齊國,齊襄公殺死彭生以向魯國謝罪贖過。
八年(前690),齊國征伐紀國,紀國被迫遷都。
十二年(前686),當初,襄公派連稱、管至父駐守葵丘,約定七月瓜熟時前去,第二年瓜熟時派人去替換他們。他們前去駐守一年,瓜熟時期已過襄公仍不派人去替換。有人為他們要求派人,襄公不答應。所以二人生氣,通過公孫無知策劃叛亂。連稱有一堂妹在襄公宮內,不被寵幸,就讓她偵伺襄公,對她說:“事成以後讓你給無知當夫人。”冬十二月,襄公到姑棼(fén,焚)遊玩,又到沛丘打獵。見一大豬,侍從說“是彭生”,襄公大怒,用箭射去,大豬如人站立而叫。襄公害怕,從車上摔下傷了腳,鞋子也掉了。回去後把管鞋的名叫“茀(fú,拂)”的人鞭打三百下。茀出宮。無知、連稱、管至父等人聞知襄公受傷,就帶領徒眾來攻襲襄公宮。正遇管鞋的茀,茀說:“先不要進去以免驚動宮中,驚動宮中後就不易再攻進去了。”無知不信此言,茀讓他驗看自己的傷痕,才被相信。他們等在宮外,讓茀先進去探聽。茀先入後,馬上把襄公藏在屋門後。過了好久,無知等害怕,就進宮去。茀反而和宮中之人以及襄公的親信之臣反攻無知等人,未能得勝,全被殺死。無知進宮,找不到襄公。有人見屋門下露著人腳,開門一看,門後正是襄公,就殺死襄公,無知自立為齊君。
桓公元年(前685)春,齊君無知到雍林遊玩。雍林有人曾怨恨無知,等到無知去遊玩時,雍林人偷襲殺死無知,向齊國大夫宣告說:“無知殺死襄公自立為君,我已將他處死。請大夫們改立其他公子中該即位的,我唯命是聽。”
當初,襄公將魯桓公灌醉殺死,與魯夫人通姦,還屢屢殺罰不當,沉迷女色,多次欺侮大臣,他的諸弟害怕禍患牽連,因此次弟糾逃亡魯國,他母親是魯國之女。管仲、召忽輔佐他。次弟小白逃亡莒國,鮑叔輔佐他。小白母親是衛國之女,很得齊釐公寵幸。小白從小與大夫高傒(xī,西)交好。雍林人殺死無知後,商議立君之事,高氏、國氏搶先暗中從莒國召回小白。魯國聞知無知已死,也派兵護送公子糾返齊,並命管仲另帶軍隊遏阻莒國通道,管仲射中小白衣帶鉤。小白假裝死了,管仲派人飛報魯國。魯國護送公子糾的部隊速度就放慢了,六天才至齊國,而小白已先入齊國,高傒立其為君,就是桓公。
桓公當時被射中衣帶勾之後,裝死以迷惑管仲,然後藏在溫車中飛速行進,也因為有高氏國氏二大家族為內應,所以能夠先入齊國即位,派兵抵禦魯軍。秋天,齊兵與魯兵在乾時作戰,魯兵敗逃,齊兵又切斷魯兵的退路。齊國寫信給魯國說:“子糾是我兄弟,不忍親手殺他,請魯國將他殺死。召忽、管仲是我仇敵,我要求活著交給我,讓我把他們剁成肉醬才甘心。不然,齊兵要圍攻魯國。”魯人害怕,就在笙瀆殺死子糾。召忽自殺而死,管仲要求囚禁。桓公即位時,派兵攻魯,本欲殺死管仲。鮑叔牙說:“我有幸跟從您,您終於成為國君。您的尊貴地位,我已無法再幫助您提高。您如果只想治理齊國,有高傒和我也就夠了。您如果想成就霸王之業,沒有管夷吾不行。夷吾所居之國,其國必強,不能失去這個人才。”於是桓公聽從此言。就假裝召回管仲以報仇雪恨,實際是想任他為政。管仲心裡明白,所以要求返齊。鮑叔牙迎接管仲,一到齊國境內的堂阜就給管仲除去桎梏,讓他齋戒沐浴而見桓公。桓公賞以厚禮任管仲為大夫,主持政務。
桓公得到管仲後,與鮑叔、隰(xí,席)朋、高傒共同修治齊國政事,組織基層五家連兵之制,開發商業流通、漁業鹽業優勢,用以給贍貧民,獎勵賢能之士,齊國人人歡欣。
二年(前684),齊國伐滅郯(tán,譚)國,郯國國君逃亡莒國。當初,齊桓公逃亡國外時,曾經過郯國,郯國對桓公無禮,所以討伐它。
五年(前681),征伐魯國,魯軍眼看失敗。魯莊公請求獻出遂邑來媾和,桓公允諾,與魯人在柯地盟會。將要盟誓之際,魯國的曹沫(huì,惠)在祭壇上用匕首劫持齊桓公,說:“歸還魯國被侵占的土地!”桓公答應。然後曹沫扔掉匕首,回到面向北方的臣子之位。桓公後悔,想不歸還魯國被占領土並殺死曹沫。管仲說:“如果被劫持時答應了人家的要求,然後又背棄諾言殺死人家,是滿足於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而在諸侯中卻失去了信義,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這樣做。”桓公於是就把曹沫三次戰敗所丟的全部領土歸還給魯國。諸侯聞知,都認為齊國守信而願意歸附。七年(前679),諸侯與齊恆公在甄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十四年(前672),陳厲公子陳完,號敬仲,逃亡來到齊國。齊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謙讓不肯;於是讓他做工正之官。這就是田成子田嘗的祖先。
二十三年(前663),山戎侵伐燕國,燕向齊國告急。齊桓公派兵救燕,接著討伐山戎,到達孤竹後才班師。燕莊王又送桓公進入齊國境內。桓公說:“除了天子,諸侯之間相送不出自己國境,我不能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至的齊國領土用溝分開送給燕國,讓燕君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進貢,就象周成王、康王時代一樣。諸侯聞知後,都服從齊國。
二十七年(前659),魯湣(mǐn,閔)公之母叫哀姜,是齊桓公的妹妹。哀姜與魯公子慶父私通,慶父殺死湣公,哀姜想立慶父為國君,魯人改立起釐公。桓公把哀姜召回齊國,殺了哀姜。
二十八年(前658),衛文公被狄人侵伐,向齊國告急。齊國率領諸侯在楚丘築成城池,安置衛君在那裡。
二十九年(前657),恆公與夫人蔡姬乘船遊玩。蔡姬熟悉水性,搖晃船隻顛簸桓公。桓公害怕,命她停止,她仍不停,下船之後,桓公惱怒,把蔡姬送回娘家,但又不斷絕婚姻關係。蔡侯也十分生氣,就又把蔡姬另嫁給別人。桓公聽說後更加生氣,興兵伐蔡。
三十年(前656)春,齊桓公率領諸侯討伐蔡國,蔡國大敗。接著伐楚。楚成王興兵來問:“為什麼進入我的國土?”管仲回答說:“過去召康公命令我國先君太公:‘五等諸侯,各地守官,你有權征伐,以輔佐周室。’賜給我先君有權征伐的疆界,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國應該進貢的包茅沒有進獻,天子祭祀用品不全,因此來督責。昭王南征不歸死在南方,因此前來問罪。”楚王說:“貢品沒有進獻,確實如此,是我之罪過,今後不敢不奉上。至於昭王一去不歸,並未在我楚國領土,請您到漢水邊上去問罪。”齊軍進扎於陘地。夏,楚王命屈完領兵抗齊,齊軍退駐召陵。桓公向屈完炫耀兵多將廣。屈完說:“您合於正義才能勝利;如果不然,楚國就以方城山為城牆,以長江、漢江為護城河,您怎么能推進呢?”齊桓公就與屈完訂立協約而回。途徑陳國,陳國大夫袁濤塗欺騙桓公,讓齊軍走東線難行之路,被齊國發覺。秋天,齊國討伐陳國。這一年,晉國君殺死其太子申生。
三十五年(前651)夏,桓公與諸侯在葵丘盟會。周襄王派宰孔賞賜給桓公祭祀文王武王的福肉、丹彩裝飾的弓箭、天子乘用的車乘,而且特許桓公不要下拜謝恩。桓公本想答應,管仲說:“不可”。桓公於是下拜接受賞物。秋天,再次與諸侯在葵丘盟會,齊桓公愈發麵有驕傲之色。周王派宰孔參加盟會。諸侯見桓公如此也使有些人離心。晉君病重,上路遲了,正逢宰孔。宰孔說:“齊桓公驕傲了,儘管不去也沒什麼關係。”晉君聽從此言未去盟會。此年,晉獻公死,里克殺死獻公少子奚齊和卓子,秦穆公因為自己夫人是晉公子夷吾的姐姐,所以武力護送夷吾返晉為君。桓公也討伐晉國內之亂,到達高梁地方,派隰朋立起夷吾為晉國君,然後撤軍。
此時周朝王室衰微,天下只有齊、楚、晉四國強盛。晉國剛剛參加盟會,晉獻公便死去,國內大亂。秦穆公處地偏遠,不參加中原諸侯的會盟。楚成王剛剛將荊蠻之地占為己有,認為自己是夷狄之邦。只有齊國能夠召集中原諸侯盟會,齊桓公又充分宣示出其盛德,所以各國諸侯無不賓服而來會。因此桓公宣稱:“寡人南征至召陵,望到了熊耳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國;西征大夏,遠涉流沙;包纏馬蹄,掛牢戰車登上太行險道,直達卑耳山而還。諸侯無人違抗寡人。寡人召集兵車盟會三次,乘車盟會六次,九次會合諸侯,匡正天下於一統。過去三代開國天子,與此有何不同!我想要封祭泰山,禪祭梁父。”管仲力諫,桓公不聽;管仲於是介紹封禪之禮要等遠方各種奇珍異物具備才能舉行,桓公才作罷。
三十八年(前648),周襄王之弟帶與戎人、翟(dí,狄)人合謀侵周,齊國派管仲到周去為雙方講和。周天子想用上卿之禮接待管仲,管仲叩頭而拜說:“我是陪臣,怎么敢受此禮遇!”謙讓再三,才接受以下卿之禮拜見天子。三十九年(前647),周襄王之弟王子帶逃亡到齊國。齊國派仲孫請求周襄王,替帶謝罪。周襄王很生氣,不答應。
四十一年(前645),秦穆公俘獲晉惠公,又釋放他歸國。此年,管仲、隰朋都去世。管仲病重之後,齊桓公問他:“你死後群臣之中誰可做相國?”管仲說:“知臣莫如君。”桓公說:“易牙這人怎么樣?”回答說:“他殺死自己的兒子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能任用。”桓公問:“開方這人怎么樣?”回答說:“他拋棄雙親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可接近。”桓公說:“豎刀(diāo,貂)這人怎么樣?”回答說:“閹割自己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可親信。”管仲死後,桓公不聽管仲之言,還是親近任用這三人,三人專權。
四十二年(前644),戎人伐周,周向齊國告急,齊國命各諸侯分別派兵戍衛周王室。此年,晉公子重耳來齊國,齊桓公把本族之女嫁給重耳為妻。
四十三年(前643)。當初,齊桓公有三位夫人:名叫王姬、徐姬、蔡姬,都沒生兒子。桓公好色,有很多寵幸的妾,其中地位等同於夫人的就有六個:長(zǎng,掌)衛姬,生的無詭;少衛姬,生的惠公元;鄭姬,生的孝公昭;葛嬴,生的孝公潘;密姬,生的懿公商人;宋華子,生的公子雍。齊桓公和管仲曾把孝公昭託付給宋襄公,立為太子。易牙受到桓公長衛姬的寵幸,又通過宦者豎刀
送給桓公厚禮,所以也受到桓公寵幸,桓公答應易牙立無詭為太子。管仲死後,五位公子都要求立為太子。冬十月乙亥日,齊桓公死。易牙進宮,與豎刀藉助宮內寵臣殺死諸大夫,立公子無詭為齊君。太子昭逃亡到宋國。
桓公病時,五公子各自結黨要求立為太子。桓公死後,就互相攻戰,以致宮中無人,也沒人敢去把桓公裝屍入棺。桓公屍體丟在床上六十七天,屍體爬滿蛆蟲以至爬出門外。十二月乙亥日,無詭即位,才裝棺並向各國報喪。辛巳日夜,才穿衣入斂,停柩於堂。
桓公有子十餘人,總計前後五人曾登君位:無詭即位三月死去,沒有謚(shì,示)號;接著是孝公;接著是昭公;再接下去是懿公;最後是惠公。孝公元年(前642)三月,宋襄公率領諸侯軍隊送齊太子昭歸國並伐齊。齊人害怕,殺死其君無詭。齊人將要立太子昭為齊君時,其餘四公子的徒眾又攻打太子,太子逃到宋國,宋國與齊國四公子的軍隊作戰。五月,宋軍打敗四公子立太子昭為君,就是齊孝公。宋國因為曾受桓公與管仲之託照顧太子,所以前來征伐。因為戰亂,到八月才顧上埋葬齊桓公。
六年(前637)春,齊國伐宋,因為宋國不參加在齊國的盟會。夏,宋襄公死。七年(前636),晉文公即位。
十年(前633),孝公死,孝公之弟潘讓公子開方殺死孝公之子而立潘為君,就是昭公。昭公是桓公的兒子,其母名叫葛嬴。
昭公元年(前632),晉文公在城濮大敗楚軍,召集諸侯在踐土盟會,朝見周天子,天子讓晉做諸侯的霸主。六年(前627),狄人侵齊。晉文公死。秦兵在殽地兵敗。十二年(前621),秦穆公死。
十九年(前614)五月,昭公死,其子舍立為齊君。舍之母不被昭公寵愛,齊國人都不怕他。昭公之弟商人因為桓公死後未能爭立為君,暗中結交賢士,撫恤存愛百姓,百姓擁戴。昭公死後,其子舍繼位,孤獨軟弱,商人就與眾人於十月在昭公墳前殺死其君舍,商人自立為君,就是懿公。懿公,是桓公之子,他的母親名叫密姬。
懿公四年(前609)春,當初,懿公還是公子的時候,與丙戎的父親一同打獵,互相爭奪獵物,懿公未爭到,即位以後,懿公斬斷丙戎父親的腳,卻讓丙戎為自己駕車。庸職的妻子漂亮,懿公搶入宮中,卻讓庸職驂(cān,參)乘。五月,懿公在申池遊玩,丙戎和庸職洗澡,互相開玩笑。庸職說丙戎是“砍腳人的兒子,丙戎說庸職是“被人奪妻的丈夫”。兩人都為這些話感到恥辱,共同怨恨懿公。兩個人謀劃與懿公共同到竹林中遊玩,二人在車上把懿公殺死,把屍體拋在竹林中逃跑。
懿公即位後,驕橫,人民不歸附。齊國人廢黜懿公子之子而從衛國迎接公子元回齊,立為國君,就是惠公。惠公,是桓公之子。他的母親是衛國之女,名叫少衛姬,因躲避齊國內亂,所以逃往衛國。
惠公二年(前607),長翟來齊,王子城父攻殺長翟,把他埋在北門。晉國大夫趙穿殺死國君晉靈公。
十年(前599),惠公死,其子頃公無野繼位。當初,崔杼曾得到惠公寵幸,等到惠公死後,高氏、國氏怕受他脅迫,把崔杼驅逐出國,崔杼逃到衛國。
頃公元年(前598),楚莊王強盛起來,征伐陳國;二年(前597),圍攻鄭國,鄭伯投降,後又讓鄭伯復國。
六年(前593)春,晉國派郤克出使齊國,齊頃公讓其母坐在帷幕中觀看。郤克上階,夫人笑話他。郤克說:“此辱不報,誓不再渡黃河!”回國後,請求晉君伐齊,晉君不答應。齊國使者至晉,郤克在河內捉住齊國使者四人,全部殺死。八年(前591),晉國伐齊,齊國讓公子強到晉國做人質,晉軍才離去。十年(前589)春,齊國征伐魯國、衛國。魯、衛二國大夫到晉國請兵,都是通過郤克。晉國派郤克率領戰車八百乘,做中軍之將,士燮率領上軍,欒書率領下軍,來救魯、衛,討伐齊國。六月壬申日,晉軍與齊軍在靡笄(jī,雞)山下交兵。癸西日,在鞍地排列成陣。逄(páng,龐)醜父做齊頃公的車右武士。頃公說:“衝上去,擊破晉軍後聚餐。”齊國射傷郤克,血流到腳。郤克想退回營壘,他戰車的馭手說:“我從進入戰鬥後,已兩次負傷,我不敢說疼痛,害怕使士卒恐懼,願您忍痛繼續戰鬥。”郤克又投入戰鬥。戰鬥進行中,齊軍危急,逄醜父怕齊頃公被活捉,就互相交換了位置,頃公成為車右武士,戰車絆在樹上拋錨。晉國小將韓厥拜伏在齊頃公戰車之前,說:“我們晉君派我來救援魯、衛。”這樣嘲笑頃公。醜父裝成頃公,讓裝成車右武士的頃公下車取水來喝,頃公藉此得以逃脫,跑回齊軍陣中。晉國的郤克要殺醜父、醜父說:“我替國君死而被殺,以後為人臣子的就不會有忠於君主的人了。”郤克就放了他,醜父於是能逃歸齊軍。晉軍追趕齊軍直到馬陵。齊頃公請求用寶器謝罪,郤克不答應,一定要得到恥笑郤克的蕭桐叔子,還命令齊國把田壠一律改成東西方向。齊人回答說:“蕭桐叔子,是齊頃公的母親。齊君的母親就猶如晉君的母親一樣地位,您怎么處置她?而且您是以正義之師伐齊,卻以暴虐無禮來結束,怎么可以呢?”於是郤克答應了他們,只讓齊國歸還侵占的魯、衛二國的領土。
十一年(前588),晉開始設定六卿,用以封賞鞍地戰爭中的有功人員。齊頃公朝見晉君,想用朝見天子的禮節拜見晉景公,晉景公不敢承受,齊君乃回國。回國後頃公開放自己遊獵的園林,減輕賦稅,賑濟孤寡弔問殘疾,拿出國家積蓄來解救人民,人民也十分高興。齊頃公還給諸侯厚禮。直到頃公去世,百姓歸附,諸侯沒有侵犯齊國的。
十七年(前582),頃公死,其子靈公環繼位。
靈公九年(前573),晉大夫欒書殺其國君晉厲公。十年(前572),晉悼公伐齊,齊讓公子光到晉國做人質。十九年(前563),立公子光為太子,讓高厚輔佐他,派他到鍾離參加諸侯盟會。二十七年(前555),晉國派中行獻子伐齊。齊軍戰敗,靈公跑進臨淄城。晏嬰勸阻靈公,靈公不聽。晏子說:“我們國君太沒有勇氣了。”晉兵合圍臨淄,齊人守內城不敢出擊,晉軍把外城內燒光後離去。
二十八年(前554),當初,靈公娶魯國之女,生下兒子光,立為太子。後又娶仲姬、戎姬。戎姬受寵,仲姬生兒子名叫牙,託付給戎姬撫養。戎姬請求立牙為太子,靈公答應了。仲姬說:“不行。光立為太子,已經名列諸侯,現在無故廢黜他,您必定會後悔。”靈公說:“廢立全在於我。”於是把太子光遷往東部,讓高厚輔佐牙為太子。靈公患病,崔杼迎接原來的太子光立為國君,就是莊公。莊公殺死戎姬。五月壬辰日,靈公死,莊公即位,在句竇丘捉住太子牙殺死。八月,崔杼殺死高厚。晉國聞知齊國內亂,伐齊,到達高唐。
莊公三年(前551),晉國大夫欒盈逃亡到齊國,莊公待以隆重客禮。晏嬰、田文子諫阻,莊公不聽。四年(前550),齊莊公派欒盈秘密進入曲沃做齊國內應,齊國大兵隨後,上太行山,進入孟門關口。欒盈敗露,齊軍還師,攻取朝歌城。
六年(前548),當初,棠公之妻美麗,棠公死後,崔杼娶了她。莊公又與她通姦,多次去崔杼家,還把崔杼的冠賞給別人。莊公的侍從說:“不能這樣。”崔杼十分惱怒,借莊公伐晉之機,想與晉國合謀襲擊莊公但未得機會。莊公曾經鞭打宦官賈舉,賈舉又被任為內侍,替崔杼尋找莊公的漏隙來報復仇怨。五月,莒國國君朝見齊君,齊莊公在甲戌日宴請莒君。崔杼謊稱有病不去上朝。乙亥日,莊公探望崔杼病情,接著追嬉崔杼妻子。崔妻入室,與崔杼同把屋門關上不出來,莊公在前堂抱柱唱歌。這時宦官賈舉把莊公的侍從攔在外面而自己進入院子,把院門從裡邊關上。崔杼的徒眾手執兵器一擁而上。莊公登上高高的庭台請求和解,眾人不答應,莊公又請求盟誓定約,眾人也不答應,莊公最後請求讓他到自己的祖廟裡去自殺,眾人仍不允許。大家說:“國君之臣崔杼病重,不能聽你吩咐。這裡離宮廷很近,我們只管捉拿yín亂之徒,沒接到其他命令。”莊公跳牆想逃,被人射中大腿,反墜牆裡,於是被殺。晏嬰站在崔杼院門之外,說:“國君為社稷而死則臣子應為他殉死,國君為社稷而逃亡則臣子應隨他流亡。國君為自己私利而死而逃,除了他的寵幸私臣,別人不會為此殉死逃亡的。”晏子等打開大門進入院內,把莊公之屍枕放在自己的大腿上撫屍而哭,起來後三次頓足以示哀痛然後走出院子。別人對崔杼說:“一定殺死晏嬰!”崔杼說:“他深得眾望,放過他我們會爭取民心。”
丁丑日,崔杼立起莊公異母弟杵臼為君,就是景公。景公母親,是魯國大夫叔孫宣伯之女。景公即位後,讓崔杼當右相,慶封當左相。二位國相怕國內動亂不穩,就與國人盟誓說:“誰不跟從崔慶誰就別活!”晏子仰天長嘆說:“我做不到,我只跟從忠君利國的人!”不肯參加盟誓。慶封想殺晏子,崔杼說:“他是忠臣,放過他。”齊太史記載在簡策上“崔杼殺莊公”,崔杼把太史殺死。太史之弟又一次記載上,崔杼又殺了他。太史的小弟又記載上,崔杼放過了他。
景公元年(前547),當初,崔杼生有兒子成、強,其母死去,崔杼又娶了東郭氏之女,生下明。東郭氏女讓她前夫之子無咎、她自己的弟弟東郭偃做崔氏家族的相。成犯了罪過,無咎和東郭偃兩位家相立即嚴治成,把明立為太子。成請求到崔邑告老還鄉,崔杼答應,二相不肯,說:“崔邑是崔氏宗廟所在之地,成不許去。”成、強惱怒,告知慶封。慶封與崔杼有矛盾,希望崔氏敗落。成、強在崔杼家中殺死無咎、偃,家人都奔逃。崔杼大怒,但沒有家人,只好讓一個宦官為他駕車,去見慶封。慶封說:“讓我為您殺掉成、強。”於是派崔杼的仇人盧蒲嫳(piè,去聲,撇)攻打崔氏,殺死成、強,全部消滅崔氏一族,崔杼之妻自殺。崔杼無家可歸,也自殺。慶封當上相國,大權在握。
三年(前545)十月,慶封外出打獵。當初,慶封殺死崔杼以後,愈發驕橫,酗酒遊獵,不理政務。其子慶舍執政,內部已有矛盾。田文子對田桓子說:“動亂將起。”田、鮑、高、欒四家族聯合謀劃消滅慶氏。慶舍派出甲兵圍護慶封的宮室,四家族的徒眾共同擊破慶氏之家。慶封歸來,不能進家,逃亡到魯國。齊人責備魯國,慶封又逃到吳國。吳國把朱方之地賞給慶封,慶封與族人居此,比在齊國時還富有。此年秋,齊人移葬莊公,而把崔杼屍體示眾於市以泄民憤。
九年(前539),景公派晏嬰出使晉國,晏嬰私下對叔向說:“齊國政權最終將歸田氏。田氏雖無大的功德,但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於民,人民擁戴。”十二年(前536),景公到晉國,會見晉平公,想共同伐燕。十八年(前530),景公又到晉國,會見晉昭公。二十六年(前522),景公在魯國郊外打獵,接著進入魯國都,同晏嬰一起諮詢魯國的禮制。三十一年(前517),魯昭公躲避季氏叛亂,逃亡到齊國。景公想封給昭公千社人家連同土地,子家勸阻昭公不要接受,昭公就要求齊國伐魯,攻取鄆邑,讓昭公居住。
三十二年(前516),天空出現慧星。景公坐在柏寢台上嘆息說:“堂皇的亭台,終歸誰手呢?”群臣憂然淚下。晏子反而笑起來,景公很惱怒。晏子說:“我笑群臣過於諂諛了。”景公說:“慧星出現在東北天空,正是對著齊國的地域位置,寡人為此而擔憂。”晏子說:“您築高台鑿深池,多收租稅唯恐得的少,濫施刑罰唯恐不嚴苛,最凶的茀(bèi,倍)星將出現,您怕什麼慧星呢?”景公說:“可以用祭禱禳除慧星嗎?”晏子說:“如果祝禱可以使神明降臨,那么祈禳也可以使它離去。但百姓愁苦怨恨的成千上萬,而您讓一個人去祈禳,怎么能勝過眾口怨聲呢?”當時景公好大造宮室,多養狗馬,奢侈無度,稅重刑酷,所以晏子藉機諫止齊景公。
四十二年(前506),吳王闔閭攻伐楚國,攻入楚都郢。
四十七年(前501),魯國大夫陽虎攻打魯君,失敗,逃亡齊國,請求齊國伐魯。鮑子諫止景公,景公乃把陽虎囚禁。陽虎逃脫,逃到晉國。
四十八年(前500),景公與魯定公在夾谷盟會修好。犁(chú,鋤)說:“孔丘深通禮儀但怯懦不剛,請允許讓萊人表演歌舞,藉機捉住魯君,可以讓魯滿足我們的要求。”景公擔心孔子做魯相,害怕魯國成就霸業,所以聽從犁之計。盟會時,齊國獻上萊人樂舞,孔子登階上台,命有關人員捉住萊人斬首,用禮儀責備景公。景公心虧,就歸還了侵占的魯國領土以謝罪,然後離去。此年,嬰晏死。
五十五年(前493),晉國大夫范氏、中行氏反叛其國君,晉君攻二氏吃緊,二氏來齊借糧。田乞想在齊國叛亂,想和晉國叛臣結黨,勸景公說:“范氏、中行氏多次對齊國有恩,不可不救。”景公派田乞去救援並供給他們糧食。
五十八年(前490)夏,景公夫人燕姬的嫡子死去。景公的寵妾芮姬生有兒子荼,荼年幼,其母出生微賤,荼又行為不端,諸位大夫擔心荼成為太子,都說願意在諸公子中選擇年長賢德者做太子。景公因年老,討厭提立太子事,又寵愛荼的母親,想立荼當太子,又不願親自主動提出,就對大夫們說:“及時行樂吧,還怕國家沒有君主嗎?”秋天,景公病重,命令國惠子、高昭子立幼子荼立為太子,驅逐其他公子,遷居到萊地。景公死,太子荼為國君,就是晏孺子。冬天,齊景公還未埋葬,其他公子害怕被殺,都逃亡國外。荼的異母兄壽、駒、黔逃到衛國,公子駔(chǔ,楚)、陽生逃到魯國。萊人為此唱道:“景公葬禮不能參加,國家軍事不讓謀劃。眾公子的追隨者呀,你們最終去何方。”
晏孺子元年(前489)春,田乞偽裝忠於高氏、國氏,每次二氏上朝,田乞為他們驂乘,進言說:“您得到君王信任,群大夫都人人自危,想圖謀叛亂。”又對群大夫說:“高昭子太可怕了,趁他還沒開始行動迫害我們,我們搶先搞掉他。”大夫們都聽從他。六月,田乞、鮑牧與眾大夫帶兵進入宮中,攻打高昭子。昭子聽說,與國惠子共救國君。國君兵敗,田乞的徒眾追擊,國惠子逃到莒國,田乞回來又殺死高昭子。晏圉逃到魯國。八月,齊大夫秉意茲逃往魯國。田乞擊敗高、國二相,就派人到魯國迎回公子陽生。陽生到齊後,暗藏在田乞家中。十月戊子日,田乞邀請各位大夫說:“嘗兒的母親今天在家將操持菲薄的祭禮,敬請光臨飲酒。”會餐飲酒時,田乞事先把陽生裝在大口袋裡,放在座席中央,然後打開口袋放出陽生,說:“這就是齊國之君!”眾大夫就地拜見。接著要與眾大夫盟誓而立陽生為君,此時鮑牧已醉,田乞就欺騙大家說:“我和鮑牧謀劃一致立陽生為君。”鮑牧惱怒說:“您忘記了景公立荼為君的遺命了嗎?”眾大夫面面相覷想反悔,陽生上前,叩頭而拜說:“對於我可立則立,否則作罷。”鮑牧也怕惹起禍亂,就又說:“都是景公的兒子,有什麼不可的。”就與眾盟誓,立陽生為齊君,就是悼公。悼公進入宮中,派人流放晏孺子去駘,於途中設帳幕將晏孺子殺死在裡面,驅逐了孺子之母芮子。芮子本來微賤而孺子又幼小,所以無權勢,國人輕視他們。
悼公元年(前488),齊國伐魯,攻取(huān,歡)、闡二地。當初,陽生逃亡在魯,季康子把妹妹嫁給他。陽生歸國即位後,便派人迎接妻子。其妻季姬與季魴(fāng,方)侯私通,向家人說出真情,魯人不敢把季姬給齊國,所以齊國伐魯,終於把季姬接到齊。季姬受悼公寵愛,齊國就又把侵占的魯國土地歸還。
鮑子與悼公有矛盾,關係不睦。四年(前485),吳國、魯國伐齊國南方。鮑子殺死悼公,向吳國報喪。吳王夫差按禮儀在軍門外哭吊三日,將要從海路進軍討伐齊國。齊軍戰勝吳軍,吳軍撤退。晉國趙鞅伐齊,到達賴地後撤軍。齊人一致立起悼公之子壬為齊君,就是簡公。
簡公四年(前481)春,當初,齊簡公和其父悼公同在魯國時,寵幸大夫監止。簡公即位後,讓監止執政。田成子怕他加害,在上朝時總戒備地回頭看他。簡公的御手田鞅向簡公進言說:“田、監不能並存,你要選擇其中一個。”簡公不聽。監止有次晚朝,田逆殺人,監止正遇上,就把田逆逮捕進宮。田氏宗族這時正非常團結,就讓被囚禁的田逆偽裝病重,藉機由家人探監送酒給看守,看守醉後被殺掉,田逆逃脫。監止與田氏在田氏宗祠盟誓將此事和解。當初,田豹想給監止做家臣,讓大夫公孫向監止薦舉,正逢田豹服喪就作罷了。以後終於做了監止家臣,而且受到監止的寵任。監止對田豹說:“我要把田氏全部驅逐而讓你當田氏之長,可以嗎?”田豹回答說:“我只不過是田氏族中的疏遠旁支、而且田氏族中不服從您的不過幾個人,何必全都驅逐呢!”接著田豹告知田氏。田逆說:“他正得君主寵任,你田常如不先下手,必遭其禍。”田逆就住在國君宮中以便接應。
夏五月壬申日,田常兄弟乘四輛車見簡公。監止正在幃帳之中,出來迎接他們,他們一進去就把宮門關閉。宦官們抵抗田氏,田逆殺死宦官。簡公正與妻妾在檀台上飲酒,田常把他帶至寢宮。簡公拿起戈要反擊,太史子余說:“田嘗不是要謀害您,而是要為您除害。”田嘗出宮住進武庫,聽說簡公還在發怒,就想逃到國外,並說:“哪兒沒有國君!”田逆拔劍說:“猶豫遲疑,是壞事的禍根。這兒的人誰不是田氏成員?你如怯懦出逃不顧大家,我要不殺死你,祖宗不饒。”田嘗才留下。監止跑回家,聚集徒眾進攻宮城大小各門,都未成功,就出逃而走。田氏之眾追趕。豐丘有人抓住監止並報告,田氏在郭門把監止殺死。田常要殺大陸子方,田逆為他求情被赦免。以簡公的名義在路上截車,馳出雍門。田豹曾給他車,不要,說:“田逆為我說情,田豹給我車輛,人家會以為我與田氏有私交。我是監止的家臣而與仇家有私交,有何面目逃亡去見魯、衛的士人呢?”
庚辰日,田常在俆(shū,舒)州逮捕簡公。簡公說:“我要是早聽田鞅之言,不會落到今天地步。”甲午日,田常在俆州殺死簡公。田常立簡公之弟鰲(áo,熬)為齊君,就是平公。平公即位後,田常為相國,專擅齊國大權,劃割齊國安平以東廣大國土為田氏封疆範圍。
平公八年(前473),越國滅掉吳國。二十五年(前456)平公死去,其子宣公積繼位。
宣公五十一年(前405)死,其子康公貸繼位。田會在廩丘叛亂。
康公二年(前403),韓、趙、魏開始成為諸侯。十九年(前386),田常曾孫田和開始成為諸侯,把康公流放到海濱。 齊太公世家_百度百科
二十六年(前379),康公死,呂氏祭祀斷絕。田氏終於占有齊國,到齊威王時,在天下稱強。
太史公說:我到齊國,看到齊地西起泰山,東連琅邪(yá,牙),北至大海,其間沃土兩千里,其人民心胸闊達而又深沉多智,這是他們天性如此。由於太公的聖明,樹好立國根基,由於桓公的盛德,施行善政,以此召集諸侯會盟,成為霸主,不是順理成章嗎?廣盛博大呀,確是大國風貌啊! 齊太公世家_百度百科
史記·三十世家·齊太公世家_全文_原文_翻譯_解釋_意思_心得_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https://bit.ly/3BbE6B6


田齊太公(?-前384年),本名田和,生稱為子禾子,田氏齊國開國君主。其父為田莊子、兄為田悼子,其妻為齊君母、孝大妃。陳完之十世孫。
田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zK7nr
生平
前391年,田和自立為齊君;放逐齊康公於海島,使食一城,以奉姜姓之祀。
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以示別於姜齊,史稱「田氏代齊」。
前379年齊康公薨,田氏並其食邑,至此姜太公之祭祀斷絕。
家庭
妻妾
齊君母,正室,生齊侯田剡,田和庶子田午篡位殺田剡自立為齊侯,前364年,又殺害齊君母。[1]
孝大妃,生齊桓公田午。[2]
兒子
齊侯田剡,嫡子
齊桓公田午,庶子
孫子
孺子田喜,田剡之子
齊威王田因齊,田午之子
田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zK7nr


《太公呂望表》是南北朝時期穆子容創作的一篇碑文
太公呂望表-原文
晉武帝太康十年三月丙寅朔十九日甲申,盧無忌依舊修造。
齊大公呂望者,此縣人也2。遭秦燔書,史失其籍3。至大晉受命,吳會既平4,四海一統。太康二年,縣之西偏有盜發冢5,而得竹策之書。書藏之年,當秦坑儒之前八十六歲。其《周志》曰:“文王夢天帝服玄禳6,以立於令狐之津7。帝曰:‘昌,賜汝望。’文王再拜稽首,太公於後亦再拜稽首。文王夢之之夜,大公夢之亦然。其後文王見大公,而訆之8:‘名為望乎?’答曰:‘唯,為望。’‘吾如有所於見汝。’大公言其年月與其日,且盡道其言:‘臣此以□□也。’文王曰:‘有之,有之!’□與之歸,以為卿士9。”其《紀年》曰:“康王六年,齊大公望卒。”參考年數,蓋壽百一十餘歲。先秦滅學而藏於丘墓。天下平秦而發其潛書10,書之所出正在斯邑,豈皇天所以章明先哲,著其名號,光於百代,垂示無窮者矣!於是太公之裔孫范陽盧無忌自大子冼馬來為汲令11,磻嵠之下舊有壇場12,而今墮廢,荒而不治。乃諮之碩儒,訪諸朝吏,僉以為太公功施於民,以勞定國,國之典祀13,所宜不替14;且其山也,能興雲雨,財用所出。遂修復舊祀,言名計偕,鐫石勒表,以章顯烈,俾萬載之後有所稱述15。
太公姓呂名望,號曰尚父。尚氏之興,元出姜氏。公望以輔翼流詠,子平以礭素致謠。卯金握歷,冠蓋鱗次,典午統宇,軒冕波屬,或秉文入朝,或用武出討,儒默交映,勳庸相趨。大魏東苞碣石,西跨流沙,南極班超之柱,北窮竇憲之志。高祖孝文皇帝龍飛代郡,鳳翔嵩邑,澄清人士,品藻第望,尚氏合宗,還見禮擢,九等舊制,不失彝序。方知賢聖之門,道風必復,功德之後,學識還昌。太公胤孫尚□□尚天寶、尚子牧、尚子傑、尚方顯、尚景□、尚遵明、尚裴香、尚顯敬、尚迴歸、尚□樂、尚漢廣、尚崇等,器業優洽,文義淹潤,慨忌置碑,僻據山阜,崔瑗列石,不枕康衢,遂率親黨,更營碑祠。以博望之亭,形勝之所,西臨滄谷,東帶洑川,周秦故道,燕趙舊路,構宮鐫石,□當平顯。庶使文範之貌,不獨百城,有道之美,詎假千石。凡斯盛事,理切含豪,餘以虛薄,□參郡任,民情和□,□託為文,率爾彈翰,棄辭收理。其詞粵:
迢迢嶽胤,蔚蔚姜枝,積德不已,繼踵方羲。發將允執,紂遂昌披,託□□□,即貌非羆。功著牧野,□自豳岐,既伸帷幄,仍秉鋋麾。佐命周室,開邑齊土,北控趙燕,南臨□□。一匡九合,懸車束馬,位極三事,勳高萬古。葬切晉温,魂悲漢祖,忻哉尚聖,遺魂可怙,言歸故鄉,降神巫咒,□□□□,□室望岫。庭栽異木,井依餘甃,餚觴競奉,歌鐘迭奏。風雨節宣,華夷用富,恩被系子,慶傳曾胄。
通直散騎常侍、聘梁使、平東將軍、中書侍郎、恆州大中正、修左使、汲郡太守穆子容山行之文。
大魏武定八年四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建造
太公呂望表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BeJ5kI
魏修太公呂望碑 - 楠木軒 https://bit.ly/3GEgSVd
---------------------------------------
西晉隸書碑刻《齊太公呂望表》_西晉隸書碑刻《齊太公呂望表》書法作品欣賞 _字典網 https://bit.ly/3gCw1vR
《齊太公呂望表》
2021-03-31     善本古籍
在琳琅滿目的漢晉碑刻中,《齊太公呂望表》以其記錄的史實與書法藝術,而處於顯赫地位。尤其是隨著金石學在清代的興盛,《齊太公呂望表》廣為傳拓,名望走向鼎盛。
《齊太公呂望表》,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縣令盧無忌所作,以頌揚其祖呂望的功德。呂望,又稱呂尚、太公望、姜太公、齊太公,是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屢出奇謀的大功臣,受封於齊國,故稱齊太公。《水經注·清水》記載,東漢之時,汲令崔瑗已立太公碑,並設置祭祀的壇場。逢東漢末、三國之亂,壇場廢棄。盧無忌認為他是呂望之後,所以恢復壇場,刻碑紀念。
傳奇的《齊太公呂望表》
《齊太公呂望表》為晉太康十年三月十九日刻,原在河南汲縣。碑額高19厘米,寬10厘米;碑身高128厘米,寬74厘米。碑文見於碑額、碑陽、碑陰、碑側。東魏武定八年(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立《修太公呂望祠碑》,是《齊太公呂望表》續作,錄《齊太公呂望表》的前文,而略其頌詞。
該碑原立於太公泉。順治至乾隆五十年的百餘年間正值朝代更替,《齊太公呂望表》不得見,學者以為亡佚。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黃易(小松)於河南衛輝府署獲上段。原來因碑斷裂,明末知府周思宸載置府治賓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黃易又尋得下段。黃易將拓片贈送畢沅、錢大昕、武億等金石名家。嘉慶四年(1799年)秋,汲縣訓導李元滬請將碑置於縣學(孔廟學宮),並在碑石左上方隸書刻跋兩行,李震在碑石左下方楷書刻跋兩行。民國以後,《齊太公呂望表》歸縣圖書館收藏。抗日戰爭爆發後,縣圖書館遭到日本軍隊的嚴重破壞。此後,缺乏詳細記錄,《齊太公呂望表》又一次下落不明,遂成謎團,有待訪求。
傳世的《齊太公呂望表》拓本數量眾多,有明拓本、清拓本、民國拓本。今見明拓本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顧廣圻、瞿鏞、丁福保遞藏本,上海圖書館藏羅振玉、李國松遞藏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拓本等。明拓本碑文文字保存較完整,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拓本拓工尤精。清乾隆至民國間的《齊太公呂望表》拓本眾多,今拍賣會往往有拓本參與拍賣,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黃小松、朱文鈞遞藏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何昆玉、梁啟超遞藏本等為佳。除拓本,還有摹本,張德容《二銘艸堂金石聚》、魯迅《魯迅輯校石刻手稿》、柯昌泗《漢晉石刻略錄》摹本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齊太公呂望表》的價值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它所記錄的重要史實。第一,碑文記載呂望是汲縣人,與《呂氏春秋·首時》所記載吻合。清代以來,一些學者據此認為汲縣(衛輝市)是呂望出生地,東海之濱是呂望躲避商紂之亂的地點。第二,碑文記載舉世聞名的汲冢書出土在太康二年,與負責整理汲冢書的荀勖在《穆天子傳序》的記載一致,碑文的記載屬於當地出土文獻的實時記錄,糾正了《晉書·武帝紀》咸寧五年之訛誤。第三,呂望的年紀,碑文錄汲冢《紀年》記載周「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由於汲冢《紀年》已經亡佚,此條僅見《齊太公呂望表》記載,這與《尚書·顧命》記載不同,引發學者重新評估先秦兩漢文獻對於呂望年紀記載的真實性,對於研究西周初年的年代事跡很有價值。第四,碑文錄汲冢《周志》記載文王遇太公望事跡,學者探尋《周志》的性質,其與漢代傳世的《逸周書》、汲冢出土的《周書》之間的關係。
二是它卓越的書法藝術,被一些學者視為晉碑之冠,並且是漢晉隸書藝術中的佳品。自清代學者重視碑刻書法藝術後,清代、近人皆推崇《齊太公呂望表》書法。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贊其古雅,趙紹祖《金石續鈔》言其「猶有漢意」,馮雲鵬、馮雲鵷《金石索》譽其為「晉碑之冠」,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西晉分書有《太公望》《任城太守孫夫人》二碑,雖峻逸殊科,而皆曲折頓宕,姿致天成。」楊守敬《激素飛青閣評碑記》中稱此碑「古茂峭健之致」,比肩漢魏的書法藝術也當之無愧。又《學書邇言·評碑》和劉熙載《藝概·書概》中均稱其與《孫夫人碑》不分伯仲,尤為晉隸之最。而毛鳳枝《石刻書法源流考》又贊其與《孫夫人碑》皆別具風格,清雋瀟洒。
傳奇的《齊太公呂望表》 https://bit.ly/3BcjqJ5
[转载]东魏《修太公祠碑》、西晋《齐太公吕望表》_蓝天碧水_新浪博客 https://bit.ly/3p0tU9V
------------------------
太公廟(河南衛輝太公廟):簡介,詳考,_中文百科全書 https://bit.ly/3HOr6nG
----------------------------------
姜太公故里新考
    關於姜太公的故里,或者說原籍問題,目前學界主要的是兩種說法:一是山東日照說,一是河南衛輝說。照實際情況而論,河南說無論是史蹟遺存還是史料記載,都要有據的多。然而,不無遺憾的是,眼下卻是山東說佔有更強勢的地位。比較現成的證明,一是在頗有影響的《姜太公全書》⑴中,收入“山東日照說”方面的文章,有七八篇之多,而主張“河南衛輝說”的僅一篇而已。二是剛剛出版的《話說中國》⑵系列叢書,採信的也是日照說。究其原因,除了衛輝說在宣傳上力度不夠以外,研究工作的薄弱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本文的目的,就是試圖填補些這方面的缺憾。
    一、從太公的遠祖問題准入
    “尊祖重源”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傳統和美德。一個人若是走了背運,往往會抱怨祖上沒有積德;大凡有了點功績,不是說靠的祖宗蔭蔽,就是說為祖宗爭了榮光。據此,我們在討論太公的故里時,從其遠祖准入,應該說不失為是一個正確的路徑。請看,在《史記·齊太公世家》裡,司馬遷對於姜太公的遠祖是這樣描述的:“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類似的話,還見於《國語·週語下·太子晉諫壅谷水》等眾多的先秦典籍,不煩俱引。話說得十分明白,即姜太公的先祖是四岳。四岳呢,又是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了呂地。太公因是四岳的苗裔,所以又叫呂尚。進一步的問題似乎應該是,呂地究竟在哪裡?四岳伯夷又是何許人也?
    有关四岳(即伯夷)的祖居,或者说封地申、吕,典籍中的记载也很多。比如《诗经·大雅·崧高》里的“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诗中的“崧高维岳”指的即今中岳嵩山,历来无异词;“甫”即吕,有《尚书·甫刑》也称“吕刑”为证。这也就是说,申和吕是“中岳之神”的子孙,自然不会离开嵩山过远。又如《诗经·王风·扬之水》,是一首描写周王朝士卒戍边荆楚,怀念情人的诗。诗中提到的“不能与我守申、守吕、守许”,和《国语·郑语》里史伯说的“当成周(即今洛阳)者,南有荆蛮、申、吕”也是完全一致的。再如《潜夫论》里说“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宛西三十里有吕城”;《水经注》里说“宛西吕城,四岳受封于吕”等等,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那么,在今天的山东省日照市,当年是否会有另一个“东吕国(乡)”,甚至压根“皇天嘉之”所封的“有吕”就不在河南的南阳,而是在山东的日照呢?我们说,根本不会。因为最简单的理由是,从极力主张日照说的文章⑶看,充其量所列举的最早史料,也只是南北朝时期,南梁人刘昭在注《后汉书·郡国志》时,转引西晋张华(公元232—300年)所着《博物记》里的话:“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而所谓的东吕乡,只要稍加剖析就会明白,它实在是“东莒乡”(因地在莒县之东)之误。因为理由也同样的简单,在商末周初,即姜太公的有生之年,莒地乃“蒲侯”⑷领地,莒东归“?五酉”及其“义子”⑸管辖,都是殷属的方国,连“吕”的影子也是没有的。
    在討論姜太公的故里和遠祖關係時,還有一個重要的線索,以往多被人忽略了,就是共工這個人物。大家知道,共工乃炎帝一脈、四岳伯夷的祖輩,多有史料記載。如《國語》的“共(工)之從孫四岳佐之”和韋昭注的“共工從孫為四岳之官”便是。關於共工的祖居,說來令人驚駭,竟然和太公的故里是同一所在,或者如《管子·揆度篇》所說的:“共工之王,水處十之七,陸處十之三。”都是“南太行”的山麓!如果再說具體點,河南說所認定的今衛輝市太公泉鎮,北二三公里處,有“芳蘭”龍山文化遺址,應是共工氏活動的遺存,南二三十公里處,有古黃河故道,流向東北的今日之濮陽市,正是當初與“爭為帝”的顓頊之墟;西距“共首山”僅是眺望之遙,距春秋時代的“共城”也不足十公里。有了這一有力的證據,我們以為,由太公的遠祖追尋其故里,可說是已經追到老家了:順著說,伯夷是共工從孫,太公是伯夷後裔;倒著說,伯夷是從“南太行”走到了嵩山南麓,太公是從嵩山南麓回到了南太行。如此而已,豈能有它!
    二、“二東”說的再解讀
    說到“東海”、“東夷”與太公故里有某種關係的,是孟子、呂不韋、司馬遷等三位大家。應該看到,三位的說法,的確給太公故里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重要的線索。然而我們也看到,無論是山東說還是河南說,在解讀這些說法時,每有偏頗或是浮淺的地方,下面就來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首先,《孟子》裡的“太公闢(避)紂,居東海之濱”,前人早已論及,重要的是一個“避”字。若需簡捷證明一下,便是和“太公闢紂”同在一段文字裡的“伯夷闢紂,居北海之濱”。大家知道,伯夷的原籍是孤竹國(今河北盧龍),北海之濱在什麼地方都可以,惟獨不會是在其故里孤竹。理由簡單的很,因伯夷和他的老弟叔齊,是為互讓國君地位逃出來的。同理,“太公闢(避)紂,居東海之濱”,非但不能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寫出姜太公是日照人的,是戰國時期的孟柯”的證據,反而是堵死了日照說的路,為衛輝說的成立留下了空間。
    其次,讓我們“趁熱”接著“東海”的話題,看《史記·齊太公世家》裡的“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顯而易見,“東海上人”的稱謂說明,司馬遷對姜太公的原籍,心中是沒底的,這從“東海上人”之後的文字裡,緊接著又有兩個“或曰”已可確證。此外大家知道,從戰國到秦漢,黃海(含渤海)和東海均可泛指“東海”,有《禮記·王制》的“自東河至於東海”可證。從“遼東”到常熟的“尚湖”,茫茫萬餘里的“東海之濱”,都說有太公的避居之所,又何曾傳有太公故居?而且,到了司馬遷的時代,營陵(即營丘)屬齊郡,海曲(即日照)屬瑯琊郡,郯城屬東海郡早已明確。若是司馬遷對哪怕是傳聞有知,又怎麼會違背“疑以傳疑”的宗旨,記載得那麼含糊?
    第三,《呂氏春秋·孝行覽·首時》裡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無其主。聞文王賢,故釣於渭而觀之。”我們以為,這裡的“東夷”應作“東方”解,和時下考古學的研究成果,把古代東部沿海一帶的土著民族稱為“東夷人”,尚不是同一概念。例如,《說文解字》對“夷”的解釋就是:“夷,東方之人也。”又如,《孟子·離婁下》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週,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文中的諸馮、負夏和鳴條,據有關專家考證⑹,地望都在當時的冀州。也就是說,在孟子的心目中,只有“天下之中”的成周才是“中國”,而王畿(即洛陽一帶)東鄰(實為東北)的冀州,已可稱之東方(即東夷);與王畿西鄰的雍州,也可稱為西方(即西夷)的。再如,《墨子·兼愛中》在論及大禹治水時說:“東方漏陸,防孟渚之澤,灑為九澮,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東方所指,也只是到了冀州。好了,既然“東夷之士”亦可當作“冀州人”解,那麼,有沒有直接說到太公是冀州人的證據呢?有的,西漢的劉向在《列仙傳》裡就說過:“呂尚,冀州人。生而內智,預知存亡。避紂亂,隱居遼東三十年。”而且,《漢書·地理志》也說:“河內曰冀州。”兩相結合可知,所謂“東夷之士”,也是可以解作河內人的。
    總之,通過上述三項分析,明顯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把東海之濱的某處,如山東的日照(或江甦的尚湖等),作為太公的第二故鄉是合情理的,但作為原籍就於理不通了。
    三、“崔瑗碑”背景信息收索
    歷史上第一個給太公故里準確定位的,是東漢時的崔瑗(公元77—143年)。在他之前,無論是“東海上人”、“東夷之士”,還是“冀州人”,都是些模糊的概念,未能對太公故里確指。
    崔瑗給太公故里定位或者說正名的形式,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立了一塊碑,即所謂“崔瑗碑”。該碑及部分碑文,在酈道元的《水經註·清水》條下,是這樣記述的:(清水)又東過汲縣北。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嘗釣於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曰:“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於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太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於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盼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壇祀,為之位主。”
    碑文中的汲縣即今衛輝市西南十公里的汲城村,從秦漢到北齊,曾作過縣、郡治所近八百年。崔瑗為汲縣令時曾率眾築城,城垣今多已無存,惟“城東門北側”太公廟舊址處,尚有數十米長、兩三米高的殘留。“石夾水”據《水經註》附圖和筆者實地考證,系汲城西北一條匯入清水的溪流,因源頭來自南太行餘脈的磻溪山,因而又名磻溪。關於“舊居猶存”,《清水》條接著上文又說:“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云,太公之故居也。”好了,明白了太公故里的具體位置,下面讓我們來談背景。
    背景一:我們從碑文中可知,首倡立碑並認同“太公本生於汲,舊居猶存”的,是曾做過會稽太守的汲縣人杜宣,還有王、鄭、盼等三位襄助的官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位的爵位。國老王喜,按照“國老,三公也”的說法,他的原來爵位應是三公之一;廷掾應是對廷尉的艷稱;功曹多為郡守的副手,“除掌人事外,並得與聞一郡的政務。”也就是說,敦請崔瑗立碑的“班子”,不但廣有民意,而且規格是相當高的。
    背景二,“舊居猶存”,是杜宣等人倡議的基礎,修廟立碑又是八方驚動的善舉。依據常理,似乎可以這樣推定:從太公到崔瑗,時間已有千餘年,就像我們今天要說某所院落曾是黃巢的故居一樣,總得有一定的文字依據,或者是有令人信服的民間傳說,同時還需有可讓人觀瞻的處所,哪怕是土窯石屋、斷壁殘垣。否則,是斷難想像的。
    背景三:崔姓“與高、國同宗太公”,“載在《經》、《傳》”的典故很多,下節還要專談,此不枝蔓;關於崔姓和太公的傳承關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裡說:“崔氏出自姜姓。齊丁公汲嫡子(即太公長孫)季子,讓國叔乙,'食採'於崔,遂為崔氏。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崔瑗乃飽學之士,諸如上述關乎祖宗興衰的掌故,說來自應如數家珍,此其一;崔姓除了世代官宦,也是以書香傳家,從春秋的崔杼,秦之崔如意,西漢之崔朝,到瑗父崔駰,家學積澱深厚無比,崔瑗認可“太公汲人”,來自家傳也不無可能,此其二;賈逵(公元30—101年)乃是與班固齊名的一代“通儒”,又因博物多識被拜為“議郎”,崔瑗從學其門下,“太公汲人”之說,間接、直接來自乃師也未必可知,此其三;崔瑗結交頗廣,如發明了“渾天儀”並著述了《兩京賦》的張衡,著作了《說文解字》的許慎,著作了《潛夫論》的王符,遍注了《尚書》、《詩》、《易》、《三禮》等幾十部大作的馬融,“太公汲人”似又應含學人間的切磋。總之,崔瑗立碑而定“太公汲人”之舉,雖不能和刊立“熹平石經”的“觀視及摩寫者,日車千餘乘”相比,但也會是九州四海,朝野上下都為之矚目的。
    四、“高誘注”的意義及其鏈接
    頭一個站出來對“崔瑗碑”提供支持的,當數東漢末年的涿縣人高誘。他在註釋《呂氏春秋·首時》和《淮南子·汜論》時,兩度把薑太公註釋為“河內汲人”,其意義,也是不能等閒視之的。概括地說,至少有以下三點:
    一是高姓如上節“崔瑗碑”所說,也是和崔姓一樣“同宗太公,載在《經》、《傳》”的。高誘的祖上高傒(原名姜傒)本系太公的十一世孫。因輔佐齊桓公姜小白即位並稱霸有功,被封於盧地,後來成了高、盧兩姓的共同始祖。高誘的一生,除了在朝廷任過司空掾、在地方任過濮陽令等官員之外,還廣有註述。除了上面提到的《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之外,還有《戰國策》、《孝經》、《孟子章句》等等。尤其是《孝經》和《孟子章句》,還要與同時代的鄭玄、趙歧等人比精到、爭高下。論到對自己的先人下筆,豈能讓他人“恥笑了去”?
    二是高誘師從盧植(公元?—192年),也是值得認真討論的議題。我們知道,盧姓也系太公的後裔,《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盧氏出自姜姓,齊文公子高。高孫傒,為齊正卿,諡曰“敬仲”,食採於盧。濟北盧縣(今山東長清縣西南)是也。”盧植可以說是當時的風雲人物。作為官員,出任過尚書;作為學者,曾和蔡邕、楊彪等人共同校訂《五經》,補續《漢紀》。在“太公汲人”的認定上,他師從馬融(公元79—166年),崔瑗應是他的師叔;他傳學高誘,高誘的“太公河內汲人”之說,必有他的教授或認可。
    三是需要順便談談鄭玄(公元127—200年)。因為湊巧而有趣的很,鄭玄的故里北海郡高密(即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距離太公故里“山東說”的日照市,僅只一百公里。換言之,眾所周知,鄭玄乃著述百萬餘言、門徒數百千人,開創了所謂“鄭學”的經史巨匠。我們若是能從他的態度中,“索隱”到了謀些跡象,也就等於間接地證明了衛輝和日照兩說的高下了。為此,我們不妨擬定如下設問和擬答:一,鄭玄對崔瑗和高誘所主張的薑太公乃“河內汲人”知道嗎?我們說,應該知道。因為據《後漢書·鄭玄傳》說,鄭玄求師在馬融的門下,靠的全是盧植,而盧植既是崔瑗的同宗和晚輩,又是高誘的同宗和師長,而且鄭、盧二人又都是考據方面的大家,對太公的故里豈有不探討切磋之理。另外,在鄭玄的門人中,既有“聞名於世”的清河崔琰,又有“自遠方至者數千”中的“河內趙商”,所見所疑,豈能不上達乃師?二,在鄭玄的時代,今天的日照,會有一個所謂的太公故里“東呂鄉”嗎?我們說,不會有,可以舉一個例子作為例證。《禮記·檀弓上》裡說:“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返葬於週。”鄭玄的注文是:“齊太公受封,留為太師,死葬於週。子孫生焉,不忍離也,五世之後,乃葬於齊。齊曰營丘。”這段注文裡的“子孫生焉,不忍離也,五世之後,乃葬於齊”,有著明顯的“臆斷”成分,且不去管它。我們要說的是,顯然它和《史記·齊太公世家》裡的“封師尚父於營丘,東就國”等一系列說法,也是相違背的;和《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典籍所說的太公曾在齊國殺“狂譎、華士”,推行“尊賢尚功”等治國之策,也是不能相容的。凡此都說明,鄭玄著述立論自有自己的見解和依據。據此,“東呂鄉”對“鄭公鄉”來說,幾乎是眼皮底下的“確證”。鄭玄又怎麼會忽略呢?
    崔姓不談祖居山東的“崔氏城”,高姓和盧姓不提山東的“盧城,只是說河內汲縣是他們共同祖仙的祖居。是耐人尋味的。
    五、後續“硬證”四加一
    魏晉南北朝直到唐宋,對“太公汲人”說的後續支持,可謂自成體系。其中,又以刻在石頭上的“硬證”居多。下面,就舉要談談我們在這方面的思考。
    “硬證”之一,《齊太公呂望表》。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河內郡汲縣縣令盧無忌立。該碑原立太公故里即今衛輝市太公泉鎮之太公廟,雖已失落,但故宮博物院等處藏有不同時期的拓片;《金石萃編》錄有其原文。該碑銘文含有多種關乎太公而且是彌足珍貴的信息:如“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週)康王六年,齊太公望薨,參考年數,蓋百一十餘歲”;“磻溪之下,舊有壇場”等等。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盧無忌自稱祖籍范陽,應是盧植的後人。也就是說,齊太公呂望表和崔瑗具有同樣的性質,都是在信從“太公汲人”的前提下,以縣令的身份弘揚先祖的功德,教化當地的百姓。
    “硬證”之二,《魏故詔假河東太守呂君墓誌》⑺。該墓誌於1981年出土。出土地點不偏不倚,正是“衛輝說”的太公故里,且距太公墓不過幾十米遠近。換句話說,這位呂君和其先祖太公,葬的竟是同一“墳地”。墓誌作於東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銘文中的“自炎帝啟基,管業層構”和“羌水淵澄,管業岳秀”,與姜太公祖源炎帝、脈承“四岳”相一致;墓葬地“朝陽鄉太公里”為地名實錄。該墓誌石刻現藏衛輝市博物館,可以說,它是至今所知關於“太公汲人”的最早實物證據。
    “硬證”之三,《修太公呂望祠碑》,俗稱《呂望碑》。該碑為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原立太公泉鎮之太公廟。該碑今雖已失,但衛輝市博物館藏有拓片,《金石萃編·卷三十二》載有全文。碑文除了正面有“迢迢岳胤,蔚蔚姜枝”的高唱低吟;有“盧無忌置碑僻據山阜,崔瑗刻石不枕康衢”的感嘆,還在陰面鐫刻了尚姓參與立碑的官員和平頭百姓,約八十餘人。我們知道,穆姓、尚姓同系太公後裔分支,史書多有記載。該碑的價值,就是在呂、崔、高、盧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穆、尚二姓對太公故里在衛輝的信從。
    “硬證”之四,《太公後裔四十八姓碑》。該碑今已不知去向,《金石萃編·卷二十五》在註釋《齊太公呂望表》的條目之後,有附記曰:“唐京兆曹盧若虛錄太公後四十八姓,刻石於太公廟。禮部員外郎崔宗之為製銘。”請注意,立碑者並非外人,又是太公後裔——盧、崔二姓的官員。說明什麼?說明“太公汲人”之說已成了傳統。
    上面剖析的是曾立於太公泉鎮太公廟的幾件實證,那麼,在太公泉鎮之外,有沒有類似的“硬證”呢?當然有,據地方志書記載,僅衛輝市的城鄉就有太公廟七處,這本身就是太公故鄉人敬太公的“硬證”。不過,這裡不准備對其一一考索,而是要介紹另一件石刻,即《大宋衛州新鄉縣穆村重修太公廟記》碑。該碑刻立於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立於當時的衛州(即今衛輝市)新鄉縣東北三里許的穆村,即今新鄉市牧野鄉的“西牧野村”。原碑現藏於新鄉市博物館。銘文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州之西有公之泉,揭石以紀其譜諜,文古書隸,斷缺不完,而尚可考,由是知公其衛人也歟!(石記今在丞相塋寺)……比年大丞相汲國公因祀曾祖塋域,親詣祠下,稱四十七代孫。
    文中“州之西有公之泉”,指的即太公泉鎮的太公泉;“揭石以紀其譜諜”和“石記今在丞相塋寺”,指的是盧若虛《太公後裔四十八姓碑》等內容,文意明確,不煩細說。值得特別關注的是“比年大丞相汲國公因祀曾祖塋域,親詣祠下,稱四十七代孫”一句。裡面的“比年”意為近年,“大丞相汲國公”指的是宋哲宗時的宰相呂大防(公元1027—1097年)。呂大防在《宋史》裡有傳,記“其先汲郡人”,後因“祖(父)通葬京兆藍田,遂家焉”。至此,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在信從“太公汲人”的太公後裔中,呂、崔、高、盧、穆、尚等姓全有了。
    六、現有遺存盤點與小考
    衛輝說太公故里所指稱的地望,目前的實物遺存也遠非它處可比。下面舉要其中的十項,稍加註解,以為參證。
    一,磻溪山,西北距太公泉鎮四五里,乃“南太行”餘脈,稱謂最早見於《齊太公呂望表》的“磻溪之下,舊有壇場”。
    二,磻溪,俗稱太公河或釣魚溝,源自磻溪山,經太公泉鎮西蜿蜓向東再向南。《水經註·清水》說,當該溪流到達汲縣(今汲城村)城西北匯入清水(即今衛河)時,又名石夾水。
    三,太公泉,今僅存遺址。酈道元的《水經註》說“(汲)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金石萃編》說“去縣治西北二十五里……有泉翁然”,可見嘉慶年間該泉尚在強勁噴湧。
    四,太公釣台,在太公泉鎮西頭、磻溪右岸。舊址原有巨石並乾隆巡撫畢源立的“太公釣魚處”碑,和民初鄉賢李敏修立的太公釣魚石像,後均毀於戰亂。現在原址重塑太公釣魚銅像一尊,像高三點九米,面向朝歌,神態自若,含義深遠⑼。
    五,太公墓,在太公河右岸百餘米處。《金石萃編》說“距泉复二里許,相傳齊太公呂望墓在此”;《河南通志》、《衛輝府志》、《汲縣縣志》等均載有“呂尚昔避紂居東海之濱,後徙渭濱,封國於齊,還葬於此”之類的話。該墓佔地百餘平方米,高兩米多,墓前立有康熙年間“姜太公塋葬處”石碑一方。
    六,呂氏塋地,即太公墓周圍的一片地域。前舉出土的《魏故詔假河東太守呂君墓誌》及墓穴,即在此處。另據《大宋衛州新鄉縣穆村重修太公廟記》可知,呂大防的曾祖也應葬於同一地點;據“石記今在丞相塋寺”,當年還應建有塋祠。
    七,呂村,和太公泉鎮隔太公河相望,相距二里許。上舉《呂君墓誌》稱其為“朝陽鄉太公里”,可見這裡早已有了太公祖籍的說法,學界多以為即太公故里所在。另據《呂氏族譜》,信從的也是“太公呂尚公,河南省衛輝市太公泉鄉呂村人。”⑽
    八,太公故居,在太公泉鎮西南隅,高崗之上。即《水經註·清水》所指“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竟茂,相傳云,太公之故居也”。還是前面提到的那個巡撫畢源,也在當地立了塊《太公故里碑》,該碑和故居遺址,均可由太公廟舊址尋跡。
    九,太公廟,應和太公故居為同一處所並且比鄰,即《水經註》裡所說的“(汲)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也即《穆村重修太公廟記》所說的“廟去公之先塋,逾淇水(即太公河)東西正相對,有院曰'報先旌德'”。現為太公泉鎮中心小學所佔。院內尚有碑記、神舍、殿基等遺跡可尋。另外,在距此遺址西北四百米處,即太公釣魚台的高處(據稱當地乃是另一座太公廟舊址),一座新的太公廟已經建得有了規模。
    十,太公祠,按《穆村重修太公廟記》,宋朝時應在呂氏墳地,即銘文中說的“石記今在丞相塋寺”和“大丞相汲國公因祀曾祖塋域,親詣祠下”。不知什麼原因,後來遷建到了太公泉鎮的中心地帶,今被衛輝市第四中學所佔。有學者稱新址為東漢永建年間所建,不知何據。目前,第四中學院內,尚有碑刻數六七通,祠堂殘舊房屋數間。另外,在鎮東頭,又有新建太公祠一所。其主殿建在高台之上,歇山式、琉璃瓦屋頂,面闊五間,看去尚有氣勢。
    七、周邊環境的關鍵詞
    太公泉鎮作為太公故里,除了上述大量的自身證據(尚且不論其前身博望之“望”與呂望之“望”間的微妙關係)之外,還可以從其周邊地區找一系列的旁證。因為這些地方也有著姜太公活動的足跡,也是與太公故里的認定密不可分的。請看以下的關鍵詞:
    朝歌,東北距太公泉鎮二十公里,是殷紂王朝失國前的新都。《戰國策》說太公是“朝歌之廢屠”;《尉繚子》和《韓詩外傳》都說,“太公望行年七十,屠牛於朝歌”。還有的學者考證,說太公曾在朝廷當過“司戶參軍”之類的小官,或是當過類似宰相的大官⑾。不管是那種說法吧,反正都是和太公故里大量的民間傳說能合拍的。如說太公是通過同鄉比干丞相的關係,接近的殷紂王;或者說起個五更、打個黃昏,就能到京城朝歌叫賣一趟等等。
    牧邑,東南距太公泉鎮十二公里,即今衛輝市舊城區。它也是牧野大戰時姜太公排兵布陣的大本營;大戰勝利後,周武王燎天祭神的“牧室”所在地。這裡作為管轄太公泉鎮的治所,達一千四五百年之久,涉及太公活動的傳說尤多。最為簡單的例證是,至今那裡還有一條街叫太公廟街,街里的廟叫太公廟。
    棘津,東南距太公泉鎮二十三公里,現屬延津縣汲津鋪。韓嬰說太公“五十賣食於棘津”,尉繚子說太公是“七十賣食於棘津”;《史記》說“太公困於棘津,《說苑·尊賢》說“太公,棘津之迎客舍人也”。總之一句話,棘津應是太公重要的謀生之地。這裡是當時古黃河的主要渡口,也應是牧野之戰時,姜太公指揮的周軍必先爭奪的要害;據《利簋》銘文,周武在滅紂後的第八天南行至管(今鄭州市區),過的也應是該渡口。
    汲邑,西南距太公泉鎮十三公里,即前述崔瑗築城、立廟、刊碑之地。《水經註·清水》裡說的“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嘗釣於此也”證明,太公泉鎮的磻溪,到了北魏時期尚且潺潺相通,當初都會是太公垂釣的場所。據《汲縣志》記載,城南里許,有一“太公檯”並有古人頌詩,傳為“周武王拜太公望為尚父”(一說文王遇合太公)之所。另外,還有一點值得特別關注的是,汲城的“汲”在《史記·漢表》里為“汲”,正是太公之子呂汲的“汲”。筆者曾有專文討論(見《話說呂汲》),認為二者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繫。
    州邑,西南距太公泉鎮不足一百公里。即今沁陽市東南一帶。《荀子·君道第十二》:文王“舉太公於州人而用之,豈私之也哉!”關於這一條史料,注意的人不多,我們不妨在這裡稍加研究。首先,“州”地的名稱,在甲骨文裡就有,如《甲骨文合集·八四九》有一片記有奴隸自州地出逃的卜辭⑿,它和周初武王封給司寇蘇忿生的領地州邑⒀,應是同一所在。也就是說,姜太公曾經活動於州邑的時間基礎是有的。其次,《史記·韓世家》說:“韓宣子徙居州。”說明在春秋戰國之交,州依然是名邑,荀子的話也是有地域基礎的。第三,《史記·索隱》有“州,今在河內是也”,《漢書·地理志》曰“河內為冀州”。綜合起來一梳理,就洞然明白了:其實,荀子說的“州人”,劉向說的“冀州人”,和崔瑗說的“河內汲人”,完全是一回事。
    小 結
    姜太公是四岳、伯夷之後,共工之後,炎帝一脈,而非“山東土著姜姓”,無可爭辯。因此,他的祖居,只能是共工之國的“南太行”,而不會是“東海濱”。東海濱應是姜太公的第二故鄉,就像“齊之逐夫”、“子良之逐臣”等所能證明的那樣。
    荀子的“州人”,呂不韋的“東夷之士”,劉向的“冀州人”等三說,均可理解為“河內人”,是完全經得起推敲的;崔瑗、高誘等定太公為“河內汲人”,應是在充分的史料和實物依據基礎上進行的,並為當時的朝廷、學界、民間廣泛信從的。
    從魏、晉到唐、宋,太公的子孫們又以“實證”支持了“太公汲人”說八百多年。這裡,還未涉及到後來各種志書的記載,以及衛輝當地數以百計的民間傳說,因為那是應該另設專題討論的。總之,就是一句話,我們完全贊成近年來出版的《呂氏宗譜》的見解:
    太公呂尚公,河南省衛輝市太公泉鄉呂村人!
姜太公故里新考| 史志資料集萃- 濰坊史學大典- Powered by PHPWind.net https://bit.ly/3uDjmB5


“太公呂尚公,河南汲縣人。”西晉河內郡汲縣縣令盧無忌,為太公後裔,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撰有《齊太公呂望表》,文曰:“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該碑雖已失落,但故宮博物院等處藏有不同時期的拓片。《呂望碑》,全稱《修太公呂望祠碑》。該碑為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並正書。該碑雖已失,但衛輝博物館藏有拓片,《金石萃編·卷三十二》載有全文。碑文正面有:“迢迢岳胤,蔚蔚姜枝。盧元忌置碑僻據山阜,崔瑗刻石枕康衢。”陰面鐫刻了尚姓參與立碑的官員和平頭百姓約八十餘人,是研究姜太公的珍貴實物資料。在太公泉鎮前太公泉村姜太公廟內,現保存清朝乾隆巡撫畢沅立的“齊太公故居”碑。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西北地的山崗上有封土高大的姜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衛輝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周姜太公塋葬處。”
太公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清水》“(汲縣,即今衛輝市)城東門北側,有太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J9pO6S
卫辉市博物馆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GEZ9xa
衛輝市博物館:衛輝市博物館,位於河南衛輝市。館內保存著一通明代洪武二十四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sw0ykt
輝縣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0x0L5
-----------------------------------------------
歷史上有沒有姜子牙這個人,還要從歷史文獻中去尋找答案。考證一下,歷朝歷代的史書有沒有對姜子牙的記錄和評價。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國策》記載:「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太公望,姜太公姜子牙也,《戰國策》說姜子牙曾經在殷商的都城朝歌做過商販和屠夫。同一時代的《尉繚子》也提到:「
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棘津
。」這裡也說姜子牙年近70還在朝歌做屠牛的商販。其他的文獻還有漢代劉向的《說苑》等都提及姜子牙曾在朝歌做屠夫商販。
姜子牙畫像
《孟子》中云:「太公望,居東海之濱。」《孟子》的記載則說明了姜子牙的出生地是在東海之濱也就是現在山東一帶。《水經注》也有相關文字:「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明確的說姜子牙是東呂鄉出生的。
除了書籍記載了姜子牙的出生地和他早年曾在朝歌的活動之外,還有歷史上的名人對他的各種評價,如孔子說:「太公,兼利天下者也。」司馬遷評價道:「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司馬遷說的是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後,簡禮興商把齊國發展為大國。
歷史上有翔實的記載證明姜子牙是確有其人的。既然歷史上真的有姜子牙這個人,那麼姜子牙是哪裡人?上面所說的
東呂鄉是在哪裡?
姜子牙是哪裡人
因為時間悠久,地理變遷,姜子牙的出生地東海之濱
東呂鄉具體現在是在哪個地方大家的說法互相不統一。有的人說是在山東,有的人說是在河南。那麼姜子牙到底是哪裡人呢?各個說法的支持者都有哪些證據?
第一種說法是山東海曲縣東呂鄉。元朝文學家王惲認為司馬遷既然在《史記》中註明姜子牙是東海人,那他應該就是祖籍山東呂地。清朝閻若璩也支持這種說法,他認為姜子牙應該是山東東呂鄉人士。其他還有種種文獻皆說「太公,東海之人」。可是除了文獻記載,在當地的地方志卻未見太公故里、太公祠等記載。
姜子牙銅像
另一種說法是在現今河南汲縣。《汲冢書》有記載:「太公望,魏之汲邑人。」此外《水經注》還記載了太公廟與廟碑,上曰「汲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刻有石碑,上說會稽太守杜宣和汲縣縣令崔瑗認定太公故里在汲縣,仍有舊居保存完整」。
從相關證據上看,山東說僅有文獻記載,而河南說不僅有文獻還有太公廟等建築能證明太公故里為河南汲縣。似乎河南汲縣的說話更加可信一些。
姜子牙不僅在《封神演義》中占據主要角色,他在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的,並且輔佐西周父子兩代君王完成了伐紂滅商的大業。姜子牙的豐功偉業在演義中更是被神化,這也使得他更能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所熟知傳頌。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4rj4v.html


姜太公釣魚台位於中國陝西省寶雞天王鎮的蟠溪峽/「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釣」神奇的姜太公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太公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考古發現姜太公/太公望(姜太公),是周文王、周武王的軍師,姜姓,呂氏,名尚,史冊記載名字有「姜尚」、「姜望」、「姜牙」、「姜子牙」、「呂尚」、「呂望」、「呂涓」、「呂牙」,稱呼有「姜太公」、「呂太公」、「齊太公」、「太公」、「太公望」、「尚父」、「師尚父」[3]追封「武成王」、「昭烈武成王」/太公輔佐周朝取代殷商有功,受封於齊國,是姜齊的始祖,也因其戰功,被後代視為武聖、兵家之聖,唐初起設置武成王廟,主祀姜尚,儀典與文廟(孔子)相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子牙河以姜太公九遊釣得名/《靜海縣誌》「邑西子牙鎮,相傳為姜太公釣魚處,故河名子牙河,鎮名子牙鎮。尤奇者,北有尚家村多姓尚。鎮(子牙鎮)內多呂姓、姜姓,均自稱為太公之裔/河北子牙河河務管理處/據《畿輔通志》記載,“滹沱由引河復還故瀆,乃東流經臧家橋,是名子牙河。子牙河者,以姜太公九遊釣得名(按: 《靜海縣誌》有:城南三十里有子牙釣台,又有子牙裏。河名子牙,以此)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