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8_1057492021-11-08_105654800px-基隆護國城隍廟.jfif800px-基隆護國城隍廟_02.jfif

基隆護國城隍廟 | Facebook

基隆護國城隍廟,簡稱基隆城隍廟,為一主奉基隆廳城隍的城隍廟,與奠濟宮、慶安宮合稱為「基隆三大廟」。此外該廟還奉祀西秦王爺、城隍夫人、城隍公子、文武判官、陰陽司、諸司、日夜遊巡、范謝將軍、牛馬將軍、枷鎖將軍等[1]。
基隆護國城隍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QRfQL
沿革
基隆護國城隍廟的創建年代,舊說是在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舉人江呈輝、秀才張尚廉發起捐地建廟而建[1][3]。另有說法是嘉慶廿三年(1818年)建廟,光緒十三年(1887年)是張尚廉等人捐地擴建[2]。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隆遭到轟炸,當時信徒背著城隍神像逃難,但廟宇幸未被戰禍波及,讓信眾深信是神明靈驗保佑[1]。但廟宇建築仍多少有些毀損,戰後於民國35年(1946年)經黃龜理監製、設計,重新整修正殿、後殿[2]。而後在民國38年(1949年)重建後殿,並安座城隍夫人等城隍眷屬與武英殿的西秦王爺[2]。
祭祀
城隍廟正殿供奉城隍,兩側奉祀文武判官、八司、六將與七爺八爺,後殿奉祀城隍夫人與城隍公子,而在二樓武英殿則供奉有西秦王爺(配祀馮將軍、李元帥)與基隆聚樂社[註 1]的先人[1][2]。相傳該廟奉祀的城隍爺為曾任基隆廳通判的包容,因生前為官清正,積勞成疾卒於任內,死後遂成為城隍,並被稱為「護國城隍」[4][3][5]:200。《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九·人物志》中包容是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十一月陞署基隆同知,光緒二十年(1894年)於任內去世[5]:200,但是《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八·職官志》中列出的歷任基隆廳的長官(臺北府分防通判、臺北府撫民理番同知)名單中並未有包容的名字[6]:69、102。
該廟所供奉的西秦王爺為北管福祿派的樂神,在雞籠中元祭之中,迎斗燈或放水燈的隊伍都得經過城隍廟祭拜西秦王爺[1]
戰後城隍廟的祭典曾在民國41年(1952年)改在三月二十三日舉行,到了民國65年(1976年)才恢復原本的八月十六日[3]。
建築佈局
基隆護國城隍廟由前到後依序是山川殿(三川殿)、正殿、後殿,而後殿為兩層樓建築[2]
基隆護國城隍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QRfQL
--------------------------------------------
宗教巡禮/基隆護國城隍廟 注入文創思維
2021-11-07 01:43 聯合報 / 記者邱瑞杰/基隆報導
基隆護國城隍廟在1818年建廟,距今已超過200年歷史。記者邱瑞杰/攝影
宗教巡禮/基隆護國城隍廟 注入文創思維 | 基宜花東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BTvUEn
基隆護國城隍廟可追溯興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至今超過200年,歷經多次整修成今日面貌。城隍是陰間的審判官,神威顯赫,信徒眾多。廟方近幾年舉辦「城隍文化祭」已成特色,除了傳承夜巡、日巡遶境,還注入文創理念,吸引更多年輕人傳承城隍信仰文化。
基隆護國城隍管轄範圍大致為「金雞貂石」,包含昔日金包里堡、基隆堡、三貂堡和石碇堡。廟方考據護國城隍廟建於1818年,光緒13年擴建。進入民國後歷經多次整修,二次大戰期間基隆港遭美軍轟炸,位在港邊的城隍廟未受波及。
基隆城隍廟的年度盛事包括農曆3月3日城隍誕辰祭典、農曆8月14日辦夜巡、8月16日辦日巡。夜巡是在晚間6點啟程,用意在將農曆7月過後,仍在陽間遊蕩的「好兄弟」趕回陰間。
夜巡遶境保存多項具文化意涵的傳統儀式,例如信眾鑽轎腳祈福,彩繪臉譜的家將脖子上掛著鹹光餅分送民眾保平安,「掃路角」以竹掃把象徵為在地人帶走不好的事情。沿途每戶設置供桌,展現對大自然的敬畏及對神明的信仰赤誠的心。
基隆護國城隍廟2006年起舉辦雞籠城隍文化祭,將原本傳統的夜巡、日巡遶境,加入多元藝文活動,弘揚城隍教育文化理念。例如七爺八爺走秀、城隍之夜反毒藝文晚會、城隍文化祭美食節等,傳統宗教習俗結合創意行銷,吸引年輕人體驗地方文化,感受城隍爺遶境慶典的歷史脈絡 基隆護國城隍廟 | Facebook
宗教巡禮/基隆護國城隍廟 注入文創思維 | 基宜花東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BTvU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