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曾建元-清代曾亮寅家族在桃園新竹地區的事蹟_抽印本電子檔.pdf (ncu.edu.tw)
11-1-1曾建元-清代曾亮寅家族在桃園新竹地區的事蹟_抽印本電子檔.pdf (ncu.edu.tw)




序文/邱榮舉(前臺大法學院副院長)
〈專文〉曾建元的《客家就是我家》堪稱「全球客家研究典範」 | 銳傳媒 https://bit.ly/3XqIUPY
曾建元臺灣客家人,煞猛打拼研究客家
曾建元博士/教授是政治反抗者、社會企業家曾群芳董事長之子。喜歡知識,喜歡讀書,喜歡音樂。他長期擔任華人民主書院協會理事長,現任臺灣的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是臺北世紀合唱團團長……,多才多藝。他是一位聰明、有智慧,勇敢、有膽識,英俊瀟灑、慈悲為懷,衝決網羅、有義俠精神,展現「堅強與柔軟」,是「男子漢中的男子漢」,是典型的臺灣知識分子。
曾建元是「客家裔臺灣人」,是有愛與慈悲、智慧、良心及膽識、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著名「臺灣人權學者」。
曾建元與我在國立臺灣大學相識結緣,係屬臺大師生關係,也是臺大同事。我是臺大客家研究中心創辦人/主任,曾建元是臺大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臺大客家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兼副主任。曾建元的父親曾群芳是我的臺大法學院學長,是「臺灣人權與民主英雄」。曾群芳與曾建元父子,皆是臺大法學院的傑出校友,是有臺灣人意識的男子漢,實屬難得的一對父子。
曾建元的《客家就是我家》這一套書,記錄著一位曾獲臺大陳維昭校長頒授「臺大傑出青年獎」的優秀中青年學者曾建元,長期追尋、認同及探索自己家族係屬客家家族,且有他長期走訪世界各地探訪客家歷史文化,參與「客家研究」論文發表,及全球客家學術文化交流的紀錄,這是他從事客家研究與教學的代表作,乃臺大客家研究中心長期策劃與陸續出版的一大傑作。
曾建元的《客家就是我家》這一套書,可分成兩本書:《客家就是我家──曾家與客家的歲月》和《客家就是我家──走訪世界客家的足跡》。
第一本書:《客家就是我家──曾家與客家的歲月》,分成第一篇客家曾家、第二篇臺灣客家。
A.關於第一部分「客家曾家」:它先有3篇文章談客家曾氏家族的源流與客家曾家的來龍去脈;後有2篇文章是專門探討他的父親曾群芳的革命事蹟、曾群芳在山區逃亡、曾氏家族親友的緊急救援,及政治平反事宜。
臺灣客家落地生根,追本溯源製作家譜
1.以曾建元的家族係屬「客家家族」為主軸,先探討整個曾氏源流,然後記錄曾群芳曾建元父子追尋與探訪自己的曾氏家族,其祖先原本是居住在中國客家大本營中的現今廣東梅州市蕉嶺縣,其發展過程與現況,他皆一一踏查、訪問研究及記錄。
2.曾建元擅長使用《淡新檔案》和家譜,追述來臺祖曾亮寅兄弟家族,及曾亮寅派下子孫在臺灣開枝散葉,「落地生根」,「客家曾家」在臺灣客家大本營桃竹苗地區的拓墾經略與發展史,已達150年以上。
剛柔並濟孝道傳家,臺大法學院父子檔
3.曾群芳與曾建元父子,先後在臺大法學院求學與發展。曾建元關心國家大事,特別重視臺灣憲政發展、法政、轉型正義、文化藝術、華人民主、國會監督等公共議題,有思想與行動,與時俱進,勤於筆耕,常有獨特見解。
4.曾建元兄妹合作共同探索其父親曾群芳的革命事蹟及其戰友,不遺餘力。特別是曾群芳是一個臺大法學院畢業的高材生/臺灣知識份子,卻遭遇政治劫難而被迫逃亡荒山食餿水的艱辛過程,……聞之令人鼻酸、極為不捨。其子曾建元勇敢堅強且有膽識與毅力,經常進出國內外,走訪臺灣海峽兩岸與世界各國,為臺灣之民主發展而奔波多方,三代人在大臺北的都會區生活與發展,全家人幸福美滿,和樂融融。
B.關於第二部分「臺灣客家」,他挑選了六個重要主題,展現其從事「臺灣客家」研究功力與階段性成果:
1.曾建元作為一個客家研究學者,他特別對丘昌泰的《臺灣客家》專書,雖然有給予相當的好評價,但是他就事論事,也對其嚴重缺失給予嚴厲批判。
2.曾建元在臺灣大學任教與邱榮舉共同開課與研究,並擔任臺大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針對臺灣各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的現況和趨勢,我請他做一個總的研究與評估,同時協助指導他校進行客家研究,相當務實且值得嘉許。
3.適逢臺灣1895乙未戰爭的120週年紀念,臺大客家研究中心大力與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合作,多方面探討「1895」,曾建元撰寫的〈丘逢甲的憲政思想與建國事功 〉,值得多參考。
4.苗栗縣要如何發展觀光?曾建元獨具慧眼與創見,他認為苗栗縣可以說是紅色旅遊景點多,特別值得重視。
5.關於《義民中學案》,雖然邱榮舉博士/教授和邱榮裕博士/教授兩兄弟,為了要為其父內壢國民學校邱慶麟老師的被錯誤羈押的案,「全面政治平反」,已有相當完整的研究,但是曾建元又運用兩岸國共鬥爭的相關資訊,能夠進一步挖掘出《基隆中學案》與《義民中學案》兩者的關聯性,且在高度、廣度及深度方面能有全面性的客觀評論,極為難能可貴,值得參考。
6.曾建元對戰後外省客家人在臺北,做了全面性,有高度、廣度及深度的說明及解析。它是了解戰後臺灣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政治案件,及國共鬥爭、臺灣蔣氏政權統治臺灣期間內部派系鬥爭之重要關鍵的一篇好文章。同時它也是辨別戰後外省客家與本省客家的相關聯與異同的法寶;對「世界客屬總會」轉變成為「臺灣客屬總會」,有精簡扼要說明,且是解讀全球客家組織與懇親大會之來龍去脈與客家研究的極佳篇章。這就是曾建元博士/教授對「臺灣客家」的觀察與研究,極高竿、極有創見與貢獻之處,甚為難能可貴。
走訪世界各地客家,講究方法記錄客家
第二本書:《客家就是我家──走訪世界客家的足跡》,分成第一篇世界客家、第二篇處處客家。
A.關於第一部分「世界客家」:曾建元博士/教授在臺灣大學國家發展所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後,被禮聘到臺灣大學任教,與邱榮舉共同開授了幾門重要課程,且是臺大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他極努力認真地從事臺灣政法研究與教學,且大力共同推進客家研究,留下了許多實際踏訪世界各地客家的紀錄。
1.在臺灣,要從事客家研究,很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先探討自己與臺灣客家的關係,必須對「臺灣客家」有一個全面性的認識與某領域為主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同時也要對「中國客家」、「世界客家」,有一個概括性的了解與正確的認識,務求學術與實務相結合,且教學相長,有完整的階段性成果。曾建元多才多藝,文采斐然,煞猛打拼,有心、用心及細心,將其過程與結果,一一記錄下來,有完整報導,深得我心,我一直感念在心。
2.曾建元在臺大與邱榮舉共同開授《中國客家研究專題》課程,也參與臺大客家研究中心的許多研究專案,臺大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兩校的客家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也常合作走訪中國、香港及其他國家的學術機構,且共同進行客家學術文化交流。曾建元經常代表臺大扮演著極重要的關鍵性領導角色。
3.曾建元從事「世界客家」的探討,他在該書中分別對幾個較多客家人且較具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皆做了精簡扼要的走訪、檢視及綜合研究。重要主題:中國客家研究狀況、香港的客家及客家研究、法國的客家及其研究、東亞國家(例如:日本客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的客家,這些文章是針對「世界客家」的實地探訪紀錄,對當今該國和地區客家的初步了解與客家研究,有相當幫助,頗值得吾人參考。
4.曾建元對於全球客家社團:香港崇正總會、南洋客屬總會、世界客屬總會及世界臺灣客家聯合會,有精簡扼要說明。
B.關於第二部分「處處客家」:曾建元在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班期間,就是臺大的傑出博士生,在「2001年臺灣大學兩岸學術文化交流訪問團」擔任學生團團長。在臺大與北京大學的交流座談會中,臺大學生團的團長曾建元代表臺大致詞,內容精彩有料,表現傑出,頗受好評。此即展現出臺灣大學博士生曾建元的學識淵博,才華橫溢。
其後他在臺灣大學任教與在臺大客家研究中心當副主任後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他在法政研究、客家研究方面的優異表現與階段性成果,更是令人讚佩、激賞及感動。
1.2001年臺灣大學與北京大學的學術文化交流,臺大師生約80餘人參加,臺大的師長有袁頌西、趙永茂、陳德禹、邱榮舉等,顧問有立法委員鍾碧霞(許信良夫人)等,臺大國家發展所博士生曾建元被推選為學生團團長,領導有方,表現傑出,隨同臺大與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溫儒敏教授等客家教授進行有關「客家文化」的交流。
2.2008年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與臺大客家研究中心,共同合辦的「2008臺灣大學客家研究與與兩岸發展學術訪問團」,有臺大邱榮舉教授/所長領團,栗國成、曾建元等教授共同參加,從金門搭船前往廈門,與江瑞昌博士、《廈門日報》首席記者年月、詩人教師劉靜如等會合,共同參訪龍巖學院、嘉應大學及廈門大學,同時與彭強華、謝耀承(別號謝土樓)兩著名客家畫家相見歡。參訪福建、廣東的客家研究機構,與從事客家研究的著名學者李逢蕊等進行交流,且對中國客家民居建築(福建土樓、粵東圍龍屋)、孫中山與客家、中國共產黨與客家大本營的關係等,有一個較全面性,且有高度、廣度及深度的了解,進而特別有助於孫中山與客家研究,及兩岸客家學術文化交流。
3.世界各地處處客家,曾建元走訪過許多客家地區,其中他對中國的廣東、福建、香港等的客家、印尼的客家、日本的客家,分別進行探訪或發表客家研究論文。他總是扮演著重要角色,皆有精彩的紀錄,極值得對「世界客家」、「處處客家」有興趣了解者參考。他在〈新世紀的全球客家人〉一文中,有提及臺灣文學家鍾肇政倡議的「新的客家人」、日本鍾清漢教授倡議的「客家與多元文化」,也特別談到臺大的邱榮舉教授在日本進行國際客家學術文化交流時,提及有與美國的葉德雲教授、日本的鍾清漢教授,共同創立世界客家與多元文化聯合總會之理想與行動。
4.曾建元對1895臺灣乙未戰爭與丘逢甲的政治思想與行動,有特別的研究。再者,他對胡璉兵團與怒潮學校是如何組成及其事功,也有特殊研究,甚至對江西南部的客家子弟如何在1949年隨軍到臺灣,他也有相當好的研究成果。曾建元常有新發現與創新見解,由此可見,他是一位博學多聞,有真才實學,煞猛打拼,且熱衷探討重要主題與特殊問題的獨特中青年學者。在臺灣的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最需要且最欠缺這樣的跨領域之優秀人才。
5.曾建元是一位對臺灣「家譜」研究與製作有獨特創見的權威學者。他的探討模式與研究方法,在臺灣「家譜」研究方面的成就,已有一個極亮麗的表現與成果,令人讚佩。他與邱榮裕博士/教授、薛雲峰博士/教授、曾繁藤博士、李筱峰教授、邱榮舉教授等,長期興趣濃厚且特別重視與探討華人的族譜、祖譜、家譜研究,在臺灣「家譜」研究領域方面,分別著墨甚深,各有千秋,未來應可進一步共同合作推進臺灣「家譜」研究與製作,造成一個新趨勢與浪潮。
6.曾建元與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創辦人/主任邱榮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邱榮裕等,長期共同從事戰後臺灣「轉型正義」研究和客家研究,因而對戰後臺灣白色恐怖政治事件極有研究且有豐富研究成果,包括戰後臺灣校園政治案件、客家與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等,有全面性的深入探討與成果。例如:曾建元對陳開中、陳紹英、魏廷朝等特殊政治案件,有獨到見解,可見其法政研究功力極佳。再者,曾建元是對香港法政研究與實務有相當掌握的極著名學者。另外他與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林文映會長等熟識,對香港客家研究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與掌握。極難得的是,他對薛岳、張發奎、曾璧中、邱榮舉、魏廷朝等海峽兩岸的客家人物,也有其獨特的見解,頗有助於補足人們對中國史和臺灣史的事實了解。
更有甚者,各位讀者若想要進一步多瞭解曾建元這一套書的精彩處,我至少可提出下列幾點讓大家多參考:
1.邱榮舉與曾建元在臺灣大學結緣相識,「法政雙修」且勇於追求「公平正義」。曾建元特別重視「孝道」,全家人事親至孝,堪稱「慎終追遠/盡孝道」的典範之一。
曾建元主編的《從身為臺灣人的悲哀到幸福──曾群芳紀念文集》、《永遠陪伴──蔡麗瑛紀念文集》這兩本書和小冊子,相當難能可貴。
2.國立臺灣大學猶如客家臺灣人的「少林寺」,是推動「臺灣客家運動」、「臺灣母語運動」及從事「客家研究」練功與人才集結之主基地,最早的發源地,且是國際客家學術文化交流重鎮之一。
3.臺大邱榮舉與曾建元共同合作探討許多臺灣的轉型正義、客家研究之相關專案,且在臺大國家發展所,共同開授:《臺灣法政專題》、《臺灣政治史專題》、客家研究等課程。
4.曾建元的曾氏家族研究特別講究研究方法,大量參考各類曾氏族譜研究資料與《淡新檔案》等,他的家譜研究與製作,極具特色,堪稱典範,將有助於我們知道如何補強自家的族譜研究與家譜製作。
伯樂找千里馬搭配,追求卓越再創高峰
簡言之,曾建元所撰的《客家就是我家》這一套書,是他探討其家族史,追尋客家家族的淵源,及其探訪世界許多客家地區歷史文化的一部血淚史,為其嘔心瀝血之巨著,堪稱全球客家研究典範。本人樂於鄭重推薦此套好書,且希望「伯樂」能多找此「千里馬」,共同「追求卓越,再創高峰」。
〈專文〉曾建元的《客家就是我家》堪稱「全球客家研究典範」 | 銳傳媒 https://bit.ly/3XqIUPY

文/曾建元(臺北世紀合唱團團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客語與客家文化學分學程兼任副教授)
餐桌是我昔日與家人最常共處的地方。餐桌的主人是媽媽。
媽媽是典型的家庭主婦,她結婚後的日子,幾乎都整天在家。我小時候,每天一大早,她就要起床為全家人準備早餐。
父親早餐只吃糜配各色漬物,再加一鍋隔夜的滷豬肉,最好是還有一爿煎虱目魚肚和一碟鹹蜆仔。他喜歡挾著滷汁凍直接入口,再扒上幾口糜。他常有日本朋友送來整盒的各色漬物,他特別寶貝海鮮干物和漬物,但家裡其他人都不敢吃,有的味道腥得非常奇怪,有的樣式和色澤好像蟲蟲。媽媽煮糜都是配合父親來的,她自己不吃,她喜歡吃麵包,尤其是菠蘿麵包,可能是因為省事的緣故。其實父親喜歡喝泔糜,但媽媽怎樣都煮不出來,老是把水煮乾。怪怪,顯然並不只是水多加一點的問題。
爸爸早餐時都是邊吃飯邊看報紙,其實他是時刻手不釋卷的。我學他看我的《國語日報》,他會制止我,說吃飯要專心,不然會消化不良。我頂嘴說:「我學你的,你還不是一樣?」,他就說:「我是大人,你是囝仔。」他不會再補一句,說明小孩還在發育長大,需要更好地吸收營養,都是拿家父長的權威壓下來。最後我繼承了他的習慣,在吃飯時沒人聊天的時候。現在變成在看手機,回訊息。
平常日媽媽伺候爸爸,所以我們小孩子的早餐通常都不在餐桌上吃,而是由媽媽準備好三明治或是法國吐司、再加上一瓶養樂多或是盒裝保久乳讓我們帶到學校吃。我的小學同學們都很羨慕我,每天都有美味好吃的三明治或法國吐司。晚餐那就很豐盛了。媽媽會做蕃茄醬蛋包飯、咖哩飯,也跟鄰居學來滷肉飯,後者從此取代了豬油拌飯。光咖哩飯和滷肉飯,我便可以不配菜吃上整整一大碗飯,何況桌面上還有我喜歡的炒紅蘿蔔、菜脯蛋、蚵仔煎、煎白帶魚、鯽魚和滷汁豬肉。
阿媽來家裡小住的時候,她一大早會塞錢給我讓我到樓下沿錦州街叫賣的豆腐攤車買嫩豆腐,那時全家人都在睡。阿媽裹小腳,甚麼都要人服侍。我記得豆腐攤車老闆總是小心翼翼地打開豆腐板,問了份量,再用豆腐刀劃開一大片嫩豆腐,那刀工真是有稜有角。我再用鐵盤端著熱騰騰冒著豆香的一塊嫩豆腐回家。阿媽在嫩豆腐上淋上醬油,有時家裡還有皮蛋,喜孜孜地在餐桌上品嘗著,等大家陸續起床。
初級中學畢業的時候,家裡搬到晴園大廈,有了比較大的餐廳和餐桌。我喜歡那寬敞明亮的空間。我在臺灣省立板橋高級中學讀書,那時臺灣還沒有捷運,臺北下埤頭來回板橋需要換車,感覺非常遙遠,回到家裡,通常家人都已用完餐,爸爸和妹妹都回到自己房間裡看書,媽媽在餐桌做自己的事,變成我在窮菜尾。晚餐媽媽都會留一點菜下來。反正,如果我當晚在外回家後沒吃,還可以包便當。我是直到大學五年都是常常帶便當上學的。爸爸說,他小時候吃飯都是等阿公一個人用完,等阿媽和大伯母收拾好桌面,才讓其他大小孩上桌吃飯,而且不准造次坐上阿公的寶座。他一從房間出來或從外面開門回家撞見我坐在餐桌他的位子,我移位躲避不及,就會被他趕下來,但幾次捉迷藏後,他放棄了,讓我好好吃飯。
小孩長大後各個人上下學的時間不固定,所以我家的餐桌,媽媽永遠就準備了飯菜和點心等在那裡,誰回家想吃就過去吃,像流水席。高中以後,我除了窮菜尾,吃完飯就繼續把功課拿出來看,或是搬了一堆書,攤開稿紙,在餐桌上寫作。媽媽永遠在等我用完餐才去睡覺。我熬夜寫作看書,她也都撐著眼皮坐在旁邊。我問她怎不去睡,她總說她很忙,事情沒做完,我一去睡,餐廳的燈也就隨後關上,她的事情也做完了。她都是先做好菜,等家人一個一個回家吃,我有時會帶同學回家吃飯,都不用怕沒飯吃。做完飯,她會先整理廚房,看書、讀譜、寫信、做洋裁,邊聽日語聖詩音樂卡帶。小孩們回來了,她一定守在餐桌上等著,看著孩子吃飯,和她分享在學校裡的點點滴滴。所以她對我們的學校生活非常熟悉,她也是我們小孩的同學們難得多數認識的曾媽媽。
媽媽是日本殖民和民國時代夾縫中的女性,她的日本語文、臺語白話字、讀譜、洋裁的功力,都教人嘆為觀止。她是家政科的高材生,懂得按教材照書養小孩,卻最討厭天天做飯,因為爸爸不贊成她出去工作,結果做了一輩子的飯。當小孩一個一個離開家在外面吃飯,做飯變成了她的例行公事,爸爸嫌淡而無味不好吃,又每天要媽媽煮,媽媽煮得不甘不願,當然不好吃。但最後他們都老了。他們都被綑綁在餐桌上。爸爸過世後,媽媽的煮飯生涯失去了目標,三年後她也走了。
現在老家的餐桌,就剩兩個妹妹常在那裏吃飯,她們都沒能繼承到媽媽巔峰時期的烹飪手藝,但是吃著自己的料理,倒也成就感十足而津津有味。我是牢記著父母親相處的教訓,捨不得讓太太勞累,也不想委屈自己,所以常在外面找好吃的餐點帶回家給跟阿媽一樣嬌滴滴的太太分享,或帶著太太外出散心品嘗美食。唯一需要做飯給小孩吃的是小妹,她的小女娃小曦愛上了臺南新光三越新天地百貨公司裡三皇三家的鍋燒意麵,有一次在店家門口躺在地上大鬧,口裡喃喃嚷著:「我要吃鍋燒意麵」,把店員個個逗得眉開眼笑、花枝亂顫。我看她已經知道世界上有媽媽做不出來的美食了。
父母在餐桌上陪了我一輩子,我就是用每年臺北世紀合唱團的音樂饗宴回請他們。這幾年我在臺上已看不到他們高興地鼓掌了。在空蕩蕩的餐桌上打電腦,有時不免覺得悵然。但我想,他們此刻應該還會在音樂廳的上空聆聽我們的天籟歌聲。
民國114年11月3日晚10時3刻新北板橋喬崴萊芬園
【專欄】餐桌上的往事─ 2025臺北世紀合唱團音樂會序 | 銳傳媒 https://bit.ly/4nD8meC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