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港尾天后宮石獅可能是台灣第一對
中國不產獅子 石獅從哪來?解開台灣廟前石獅的身世密碼
中國不產獅子 石獅從哪來?解開台灣廟前石獅的身世密碼 https://bit.ly/2Ye3OWA
岡山壽天宮大門前坐鎮的是岡山神社遺留的狛犬,尾巴翹起是和石獅最大區別。(圖/岡山壽天宮官網) © 由 NOWnews 提供 岡山壽天宮大門前坐鎮的是岡山神社遺留的狛犬,尾巴翹起是和石獅最大區別。(圖/岡山壽天宮官網)
台灣的廟宇門庭經常會擺上兩尊鎮廟石獅,有鎮煞驅邪功能,也彷彿在歡迎信徒到來。不只是寺廟,中國自古以來的宮殿、宅邸、橋梁和陵墓都可見到石獅的身影。雖然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但仔細想想,台灣和中國都不產獅子,究竟石獅是如何變得隨處可見呢?又為什麼石獅和真正的獅子長相差那麼多?
圖為新莊慈祐宮石獅子。(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源-寺人孟子)© 由 NOWnews 提供 圖為新莊慈祐宮石獅子。(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源-寺人孟子)
來自佛教的神獸印象
大家應該記得歷史課教過的「張騫通西域」,中國最早講到獅子的記載《漢書.西域傳贊》,就提及西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西亞和中亞的稀奇古怪玩意首次傳到中國來,其中包括了獅子。打通絲路之後,陸陸續續有西域國家進貢獅子給中國。
不過根據學者考究,中國人第一次聽說獅子這種動物,是在佛教傳入的東漢,當時西域國家的真獅子還沒送來。我們對獅子的印象往往是非洲,較少和印度聯想,其實印度有產亞洲獅(現在快絕種了);且佛教相當尊崇獅子,不但是文殊菩薩的坐騎,也常用來襯托釋迦牟尼佛的高貴,例如祂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古印度的石獅是放在佛像兩側,象徵守護佛法,可說是佛教的「護法神獸」。
中國最早石獅之一出自四川高頤墓闕,身體兩側有匠師想像出的翅膀。( 圖/維基共享資源-Song Yanbo )© 由 NOWnews 提供 中國最早石獅之一出自四川高頤墓闕,身體兩側有匠師想像出的翅膀。( 圖/維基共享資源-Song Yanbo )
匠師雕刻全靠想像力
最早是由佛教認識獅子,因此獅子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從一開始就不是普通動物,而是種能驅邪鎮煞的祥瑞神獸。西域進貢真獅子來之後,進一步驗證「神獸真的存在,不是隨便亂講的!」獅子都養在宮廷中,更增添一種皇權威嚴;也因為一般百姓無法親眼見到,匠師還是只能根據想像來雕刻,石獅的長相仍充滿神話色彩。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石獅是東漢時期製作的,如山東嘉祥縣武氏祠、四川雅安高頤墓前的石獅。匠師根據口耳相傳的描述,混合熟悉的虎、豹、馬等動物樣貌,打造出他心目中的獅子形象。最早的石獅姿態比現在更加昂揚伸展,身體兩側還刻有翅膀!
北京天安門前的北方石獅,肌肉發達且端莊,和台灣常見較為活潑靈氣的南方石獅有區別。(圖/flickr-作者e_ella )© 由 NOWnews 提供 北京天安門前的北方石獅,肌肉發達且端莊,和台灣常見較為活潑靈氣的南方石獅有區別。(圖/flickr-作者e_ella )
從帝王陵墓到民間廟宇
石獅的造型隨著時代變化,唐代達到鼎盛期,當時國力正盛,石獅的風格也同樣雄健威猛、生動活潑;此時佛教盛行,原本多用在帝王陵墓的石獅,已經有人用作寺廟前的護法。
宋代重文輕武,石獅變得溫馴可愛,母獅與小獅子嬉戲、公獅玩繡球的造型就是這時候出現。石獅亦開始象徵吉祥喜慶,不再像以前是帝王、宗教的莊嚴象徵,漸漸走向民間。到了明清,獅子雕像更加普及,開始分成北方獅、南方獅兩大風格,流行於福建和兩廣地區的南方獅在明末清初傳進了台灣。
茅港尾天后宮石獅可能是台灣第一對。(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源-Pbdragonwang )© 由 NOWnews 提供 茅港尾天后宮石獅可能是台灣第一對。(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源-Pbdragonwang )
廟前石獅的台日混血
台灣最早的石獅有可能是台南下營「茅港尾天后宮」的石獅,涂順徒《南瀛古廟誌》中寫道,這座廟宇的石獅是創廟時就有的古物,也就是明永曆31年(西元1677年)。早年移民來得倉促,石匠人才較少,石獅刻得比較簡約;隨著在台漢人生活慢慢安定,大約乾隆年間起台灣的石獅數量更多、藝術風格也更加多變。
到了日治時代呢?應該滿多人知道,日本神社前的鎮邪動物不是獅子,而是「狛犬」,狛犬是唐代時隨佛教傳入日本的中國石獅,經過長久歲月演變成的,造型、擺法和意涵都和石獅子有滿大差別,不過這回在台灣再次相遇,狛犬和石獅就像久別重逢的親戚一樣很快混熟了。
岡山壽天宮大門前坐鎮的是岡山神社遺留的狛犬,尾巴翹起是和石獅最大區別。(圖/岡山壽天宮官網)© 由 NOWnews 提供 岡山壽天宮大門前坐鎮的是岡山神社遺留的狛犬,尾巴翹起是和石獅最大區別。(圖/岡山壽天宮官網)
當時建造在台灣的神社,許多是擺放漢人石獅「唐獅子」,或者混雜石獅風格的狛犬。不少日治時代的「台日混血」石獅至今仍忠心耿耿的守在崗位,有些戰後被移到漢人廟宇、忠烈祠前。往後甚至也有廟宇雕刻類似狛犬造型的石獅,艋舺青山宮就是一個例子。
從印度、中國到台灣的兩千年漫長旅程,可愛又莊嚴的石獅來到寶島之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和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相遇,產生新的火花、新的故事,就如同這座島嶼上的人們一樣。(編輯:保庇NOW)
資料參考:
黃惠玟,《台灣石獅藝術風格演變之初步研究─以戰前(1945年以前)為範圍》
藍麗春,嘉南學報36期《寺廟門庭石獅造型來源探析》
旭揚,人間福報〈石獅子的由來〉
中國不產獅子 石獅從哪來?解開台灣廟前石獅的身世密碼 https://bit.ly/2Ye3OW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