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台北市松江路與民權東路口,行天宮前停了一排候客中的藍色計程車(裕隆青鳥)。
行天宮,又稱恩主公廟,主祀關聖帝君(關公)。行天宮是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歷史最悠久的行天宮是北投分宮,次之是三峽分宮(行修宮),目前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與松江路口的本宮落成於1968年元月,為行天三宮裡最晚成立者(舊的台北本宮成立於1956年,位置在民權東路與林森北路口)。
行天宮是大台北地區關帝廟的代表,廟門設計上與文廟臺北市孔廟相同,大門均沒有門神,用欞星門108顆門釘代表108位神靈,即36天罡與72地煞。
1943年,郭得進(空真子師父)及師兄弟,於台北市永樂町(今迪化街)一處民宅三樓設立「行天堂」,恭奉關聖帝君。當年,黃欉(玄空師父)得三兄黃新火引介,遂與「行天堂」關聖帝君結緣。
1945年,三峽「白雞」、「海山」二坑煤礦附近瘧疾肆虐,居住於臺北縣樹林的基隆煤礦業主黃欉(玄空師父)為地方請命,遂得關聖帝君聖允,於辦公室闢一靜室,創設「行修堂」。不久,疫情趨緩,遠近信眾無不叩恩感謝。
1949年,因「行天堂」場地不是很理想,黃欉在臺北市九臺街(今林森北路、民權東路交叉口一帶)購入原為宮前町的小型民間信仰簡易齋教鸞堂及附設土地公廟。不久,該鸞堂即吸引不少香客前往參訪,並形成多達250戶住家的違章建築。
1956年,黃欉著手於北投(平埔族嗄嘮別舊址)、三峽兩地整建以祭祀關公為主的民間信仰廟宇。台北的行天宮落成後,由黃欉所主導興建的三座廟宇合稱為「行天三宮」,其中新建於台北市的行天宮稱為本宮,其餘兩間則為行天宮分宮。
1960年代初期,黃欉原本已有將齋教鸞堂原地擴建為廟宇的計畫,不過,該片佔地2,000坪的私人用地,在教育部開始推動九年國民教育後,被改劃為國民中學預定用地(現為台北市立新興國民中學)。經交涉後,台北市政府採取「以地易地」的方式,讓原地主黃欉以九台街(今林森北路、民權東路交叉口一帶)的私有地交換當時仍為瑠公圳末梢支流、沼澤的公有地。在取得位於西新庄子(現今民權東路、松江路口東北角)的建廟用地後,黃欉商請已有興建多處廟宇經驗的造廟匠師廖石成設計、施工,並於1968年元月順利完成台北本宮之建造。 顯示較少內容
— 在行天宮。北投的行天宮一般都叫「忠義廟」,不叫行天宮。北投行天宮,又稱行天宮北投分宮,俗稱忠義廟,即臺北行天宮的分廟,位於臺北市北投區中央北路4段18巷50號,主奉關聖帝君(又稱山西夫子)、從神關平太子、周倉將軍。捷運忠義站之站名即來自該廟。
行天宮與計程車 1970 vs 2015
上圖拍攝於1970年,台北市松江路與民權東路口,行天宮前停了一排候客中的藍色計程車(裕隆青鳥),當年的計程車顏色並無統一之規定。下圖由張哲生於2015年4月22日中午在同地拍攝,行天宮前的民權東路多出了公車專用道,計程車已不得停在路邊候客,而行駛於路上的計程車也早自1991年元旦起統一為黃色。
行天宮,又稱恩主公廟,主祀關聖帝君(關公)。行天宮是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歷史最悠久的行天宮是北投分宮,次之是三峽分宮(行修宮),目前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與松江路口的本宮落成於1968年元月,為行天三宮裡最晚成立者(舊的台北本宮成立於1956年,位置在民權東路與林森北路口)。
行天宮是大台北地區關帝廟的代表,廟門設計上與文廟臺北市孔廟相同,大門均沒有門神,用欞星門108顆門釘代表108位神靈,即36天罡與72地煞。
1943年,郭得進(空真子師父)及師兄弟,於台北市永樂町(今迪化街)一處民宅三樓設立「行天堂」,恭奉關聖帝君。當年,黃欉(玄空師父)得三兄黃新火引介,遂與「行天堂」關聖帝君結緣。
1945年,三峽「白雞」、「海山」二坑煤礦附近瘧疾肆虐,居住於臺北縣樹林的基隆煤礦業主黃欉(玄空師父)為地方請命,遂得關聖帝君聖允,於辦公室闢一靜室,創設「行修堂」。不久,疫情趨緩,遠近信眾無不叩恩感謝。
1949年,因「行天堂」場地不是很理想,黃欉在臺北市九臺街(今林森北路、民權東路交叉口一帶)購入原為宮前町的小型民間信仰簡易齋教鸞堂及附設土地公廟。不久,該鸞堂即吸引不少香客前往參訪,並形成多達250戶住家的違章建築。
1956年,黃欉著手於北投(平埔族嗄嘮別舊址)、三峽兩地整建以祭祀關公為主的民間信仰廟宇。台北的行天宮落成後,由黃欉所主導興建的三座廟宇合稱為「行天三宮」,其中新建於台北市的行天宮稱為本宮,其餘兩間則為行天宮分宮。
1960年代初期,黃欉原本已有將齋教鸞堂原地擴建為廟宇的計畫,不過,該片佔地2,000坪的私人用地,在教育部開始推動九年國民教育後,被改劃為國民中學預定用地(現為台北市立新興國民中學)。經交涉後,台北市政府採取「以地易地」的方式,讓原地主黃欉以九台街(今林森北路、民權東路交叉口一帶)的私有地交換當時仍為瑠公圳末梢支流、沼澤的公有地。在取得位於西新庄子(現今民權東路、松江路口東北角)的建廟用地後,黃欉商請已有興建多處廟宇經驗的造廟匠師廖石成設計、施工,並於1968年元月順利完成台北本宮之建造
(2) Facebook https://bit.ly/3CJKRJR
台北行天宮 1972 vs 2014
上圖拍攝於1972年,鏡頭往東北方望,畫面中的行天宮坐落於台北市民權東路與松江路交會處的東北隅。下圖由張哲生於2014年12月3日在行天宮對角處(路口西南隅)的台北松江路郵局大樓三樓往四樓的樓梯間窗戶往外拍攝。
行天宮,又稱恩主公廟,主祀關聖帝君(關公)。行天宮是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歷史最悠久的行天宮是北投分宮,次之是三峽分宮(行修宮),目前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與松江路口的本宮落成於1968年元月,為行天三宮裡最晚成立者(舊的台北本宮成立於1956年,位置在民權東路與林森北路口)。
1969年7月9日,台北市民權東路與松江路口的行天宮前,小童攔車推銷香燭的危險畫面。(中央社記者馮國鏘攝)
當年,在台北行天宮前,經常聚集一批機動「小」販,這些孩子個子雖小,做起生意卻肯跑肯搶,賣力得很。搭車前來上香的善男信女經常是車未停妥,即已被這群兜售香燭的小孩給包圍了,頗有商場如戰場的味道。行天宮位於民權東路及松江路口,附近來往車輛甚多,孩子們搶生意,奮不顧身的景象,有時真是怵目驚心,令人捏把冷汗!
行天宮,又稱恩主公廟,主祀關聖帝君(關公)。行天宮是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歷史最悠久的行天宮是北投分宮,次之是三峽分宮(行修宮),目前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與松江路口的本宮落成於1968年元月,為行天三宮裡最晚成立者(舊的台北本宮成立於1956年,位置在民權東路與林森北路口)。行天宮是大台北地區關帝廟的代表,廟門設計上與文廟臺北市孔廟相同,大門均沒有門神,用欞星門108顆門釘代表108位神靈,即36天罡與72地煞。
1943年,郭得進(空真子師父)及師兄弟,於台北市永樂町(今迪化街)一處民宅三樓設立「行天堂」,恭奉關聖帝君。當年,黃欉(玄空師父)得三兄黃新火引介,遂與「行天堂」關聖帝君結緣。
1945年,三峽「白雞」、「海山」二坑煤礦附近瘧疾肆虐,居住於臺北縣樹林的基隆煤礦業主黃欉(玄空師父)為地方請命,遂得關聖帝君聖允,於辦公室闢一靜室,創設「行修堂」。不久,疫情趨緩,遠近信眾無不叩恩感謝。
1949年,因「行天堂」場地不是很理想,黃欉在臺北市九臺街(今林森北路、民權東路交叉口一帶)購入原為宮前町的小型民間信仰簡易齋教鸞堂及附設土地公廟。不久,該鸞堂即吸引不少香客前往參訪,並形成多達250戶住家的違章建築。
1956年,黃欉著手於北投(平埔族嗄嘮別舊址)、三峽兩地整建以祭祀關公為主的民間信仰廟宇。台北的行天宮落成後,由黃欉所主導興建的三座廟宇合稱為「行天三宮」,其中新建於台北市的行天宮稱為本宮,其餘兩間則為行天宮分宮。
1960年代初期,黃欉原本已有將齋教鸞堂原地擴建為廟宇的計畫,不過,該片佔地2,000坪的私人用地,在教育部開始推動九年國民教育後,被改劃為國民中學預定用地(現為台北市立新興國民中學)。經交涉後,台北市政府採取「以地易地」的方式,讓原地主黃欉以九台街(今林森北路、民權東路交叉口一帶)的私有地交換當時仍為瑠公圳末梢支流、沼澤的公有地。在取得位於西新庄子(現今民權東路、松江路口東北角)的建廟用地後,黃欉商請已有興建多處廟宇經驗的造廟匠師廖石成設計、施工,並於1968年元月順利完成台北本宮之建造
(2) Facebook https://bit.ly/3lRCULY
仍在台北街頭行駛的老計程車(看它的車牌,目前已非營業用車)
(謝謝網友 Frank Teng 分享他在 2014.1.11 拍攝的照片)
拍攝地點在天母德行東路-看起來像是1960年代生產的 Datsun Bluebird 410,在台灣為「裕隆青鳥三代」(YLN-705B)。
椰殻加工製作
1930年代,椰子殻加工製作。椰子取汁之後,剩下的空殻運用廣泛,可以做成各種工藝品,如殻碗、花盆、燈座等等。照片為一群婦女正進行椰殻的清理工作。(取自徐宗懋圖文舘製作《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63124053704144/permalink/5025131387503402/
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National Historic Monuments of Taiwan) - 貼文 | Facebook
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National Historic Monuments of Taiwan) - 貼文 | Facebook
留言列表